❶ 唐朝的主要官職分配是怎麼分配的
唐朝官制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中書省掌詔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門下負責審議中書之立案、草案,以決定實行與否;尚書省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置尚書(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為三省六部制。
正一品
職官: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爵 :親王
從一品
唐朝官制相關圖片
職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 國公
正二品
職官:尚書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職,後來此職一直空置)、大行台尚書。 中書令,侍中(大歷年後)
文散官:特進
武散官:輔國大將軍
爵:開國郡公
勛:上柱國
從二品
職官:尚書左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
文散官:特進 光祿大夫
武散官:鎮軍大將軍
爵:開國縣公
勛:柱國
正三品
職官:侍中、中書令、六部尚書、十六衛大將軍、太子賓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護。 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大歷年後)
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
武散官: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勛:上護軍
從三品
職官: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卿、左右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殿中監、少府監、將作大匠、諸衛羽林千牛將軍、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長史、大都護府副都護
文散官:銀青光祿大夫
武散官:雲麾將軍、歸德將軍
爵:開國侯
勛:護軍
正四品上
職官:黃門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軍器監、上都護府副都護、上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正諫大夫
武散官:忠武將軍
爵:開國伯
勛:上輕軍都尉
正四品下
職官:尚書右丞、尚書中司侍郎、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中郎將、親勛翊衛羽林中郎將、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議大夫
武散官:壯武將軍
從四品上
職官:秘書少監、、殿中少監、內侍、大都護府/親王府長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將軍
勛:輕車都尉
從四品下
職官: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別駕、大都督府/大都護府/親王府司馬、中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將軍
正五品上
職官:六部郎中、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給事中、中書舍人、都水使者、萬年/長安/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奉先縣令、親勛翊衛羽林郎將、中都督/上都護府長史、親王府典軍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遠將軍
爵:開國子
勛:上騎都尉
正五品下
職官:太子中舍人、內常侍、中都督/上都護府司馬、中州別駕、下府折沖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寧遠將軍
視正五品:薩寶
從五品上
職官:尚書左右司諸司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殿中丞、親王府副典軍、下都督府/上州長史、下州別駕
文散官:朝請大夫
武散官:游騎將軍
爵:開國男
勛:騎都尉
從五品下
職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內給事、上牧監、下都督府/上州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宮苑總監、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擊將軍
正六品上
職官:太學博士、中州長史、親勛翊衛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令、武庫中尚署令、諸衛左右司階、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議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勛:驍騎尉
正六品下
職官: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下州長史、中州司馬、內謁者監、中牧監、上牧副監、上鎮將
文散官:承議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從六品上
職官:六部員外郎,起居郎、起居舍人、尚書諸司員外郎、大理司直、國子助教、城門郎、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諸衛羽林長史、兩京市令、下州司馬、左右監門校尉、親勛翊衛旅帥、上縣令
文散官:奉議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勛:飛騎尉
從六品下
職官:侍御史、少府/將作/國子監丞、司農寺諸園苑監、下牧監、宮苑總監副監、互市監、中牧副監、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職官:四門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衛長史、軍器監丞、中縣令、親勛翊衛隊正、親勛翊衛副對正、中鎮將
文散官:朝請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勛:雲騎尉
正七品下
職官:內寺伯、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諸衛左右中候、上府別將/司史、上鎮副、下鎮將、下牧副監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從七品上
職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門下省錄事、尚書都事、中書省主書、左右監門直長、都水監丞、中下縣令、京縣丞、中府別將/長史、中鎮副、勛衛太子親衛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勛:武騎尉
從七品下
職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將作/國子監主簿、掖庭/宮闈局令、下縣令、太廟諸陵署丞、司農寺諸園苑副監、宮苑總監丞、公主家令、親王府旅帥、下府別將/長史、下鎮副、諸屯監、諸折沖府校尉
文散官:宣義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視從七品:薩寶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職官:監察御史、協律郎、翊衛、大醫署醫博士、軍器監主簿、武庫署丞、兩京市署丞、上牧監丞、執乘親事
文散官:給事郎
武散官:宣節校尉
正八品下
職官:奚官/內仆/內府局令、備身、尚葯局司醫、京兆/河南/太原諸縣丞、太公廟丞、諸宮農圃監、互市監丞、司竹副監、司農寺諸園苑監丞、靈台郎、上戍主、諸衛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節副尉
從八品上
職官:左右拾遺、太醫署針博士、四門助教、左右千牛衛錄事參軍、上縣丞、中牧監丞、京縣主簿、諸倉/諸冶/司竹/溫湯監丞、保章正、諸折沖府旅帥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禦侮校尉
從八品下
職官:大理評事、律學博士、太醫署丞、左右千牛衛諸曹參軍、內謁者、都水監主簿、中書/門下/尚書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禮部主事、中縣丞、京縣尉、諸屯監丞、上關令、上府兵曹、上挈壺正、中戍主、上戍副、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務郎
武散官:禦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職官:校書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瀆令、諸津令、下牧監丞、中下縣丞、中州博士、武庫署監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職官:正字、奚官/內仆丞、內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廄署主乘、下縣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諸縣尉、上牧監主簿、諸宮農圃監丞、中關令、親王國尉、上關丞、諸衛左右執戟、中鎮兵曹參軍、下戍主、諸折沖隊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從九品上
職官:尚書/御史台/秘書省/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律學助教、弘文館校書、大史局司歷、太醫署醫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將作監錄事、都督/都護府/上州錄事市令、宮苑總監主簿、上中縣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
職官:內侍省主事、國子監錄事、崇文館校書、書學博士、算學博士、門下典儀、太醫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醫署針助教/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監候、掖庭局宮教博士、太官署監膳、太樂鼓吹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中下州醫博士、中下縣尉、下關令、中關丞、諸衛羽林長上、諸津丞、諸折沖府隊副、諸率府左右執戟
文散官:將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諸衛/都水監/羽林軍錄事、尚書/中書/門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謁者、司儀署諸典書、河渠署河堤謁者、太醫署醫針師、內侍省寺人
視流外一等:薩寶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書/殿中/內侍省令史、城門/符寶/夕文館令史、通事令史、尚書/門下/中書省/御史台書令史、太常寺祝史、宮苑總監錄事、典客署典客、親勛翊衛府錄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門/符寶書令史、秘書/殿中/內侍省、御史台書令史、諸牧園苑監錄事、諸倉監/諸關津錄事、諸衛羽林軍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書/殿中/內侍省諸局書令史、內侍省內典引、尚葯局太醫署按摩祝禁師、太常寺贊引、太醫署醫工/針工、太卜署卜師諸計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諸衛羽林軍史、門下省主寶/主符、太醫主葯、門下/中書省傳制、太醫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監察史
視流外四等:薩寶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諸署農圃監、諸牧園苑監史、諸都護府史、太官署監膳史、良醞署掌醞、掌醢署主醢、諸典事、親勛翊衛率府史、大理寺獄史
視流外五等:薩寶府史
流外六等:親勛翊衛府史、諸倉關津府史、太醫署葯園師、諸亭長
流外七等:門下省主節、諸掌固、大史監歷生、天文觀生、諸倉關津史、諸倉計史
流外八等:守宮署掌設
流外九等:國子學/太公廟干、諸輦者
❷ 唐玄宗在位時採取了哪些措施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
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❸ 唐朝時,如果皇帝要下達一份減免賦稅的詔書,需要三省六部的哪些部門協調完成
皇帝下詔,交給中書省起草和擬定;然後再交到門下省審查,通過審查後再交給尚書省執行。尚書省接到命令,按照詔令內容,所以將這一任務交給戶部具體實施。 戶部尚書掌管全國的土地、賦稅、戶籍、軍需、俸祿、糧餉以及財政的收支等。
❹ 唐朝最心狠君王,他下了一道什麼命令,令百官和百姓都為之驚嘆
唐朝最心狠君王,他下了一道命令,那就是讓關押著的四百名死刑犯全部釋放一個月並回家團聚,然後讓他們自行回來,當時令百官和百姓都為之驚嘆。不過更加奇特的是這些人都一個不少的回來了,不過他們之所以選擇回來,更多的還是為自己的家庭著想,畢竟他們走掉很簡單,可他們的家人就不一樣了。
唐太宗李世民這件事雖然有著讓人震驚的成分,不過卻取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獨特和心計之深。
❺ 古代人接旨的過程,要詳細,接旨都說什麼
接旨的過程有:
1、太監拿著聖旨,到某人家中宣旨。進門口先說一聲:聖旨到,誰誰接旨 。然後,接旨人慌忙率領家人跪下。
2、太監繼續讀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如何如何。最後,以 "欽此 "兩字結尾。
3、接旨人要在最後高呼一聲:謝主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5)唐初皇帝如何下命令擴展閱讀:
聖旨開頭隨朝代的變化:
先秦時代,諸侯的詔書一般是「命」「令」,自己則稱「寡人」。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將尊後由王變成「皇帝」,「朕」也由大眾之語(屈原《離騷》稱朕,《羋月傳》中羋月稱朕,你就笑笑)變成了皇帝獨享,皇帝的命令專稱「制」、「詔」,布告公文稱「誥」。
秦始皇認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並刻於玉璽之上,不過很難知曉當時發布的聖旨開頭會怎麼說,但是肯定會用「制」、「詔」、「誥」三字。
漢朝沿用秦朝制度,聖旨大抵上和秦朝無二。兩晉南北朝時則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說辭改為「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只是為了證明皇位的天授,並沒有用在頒布詔令之上。
到了大唐,一般由中書省(多為中書舍人)起草,門下省審核頒行。門下省的審核頒行有嚴格的規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復奏而施行之。小事則署而頒之。」開頭一般用的是「門下」二字,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
其實直到宋朝皇帝和大臣們才開始通稱帝令為「聖旨」,且宋朝沿用唐制以「門下」二字開頭,但是例如頑主宋徽宗則喜歡瞎搞搞,就會用「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
❻ 唐太宗採取了什麼措施結果呢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5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法治天下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准。」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編輯本段強盛王朝
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強盛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在深層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遺產)上作出突出建樹的有貞觀王朝。正因為有了貞觀之治的基礎,武則天才能做到「政啟開元」,從而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開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幾條文明成果使大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最最優秀的民族。 貞觀年間,農民佔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那時候,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
編輯本段歷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間的戰爭使人口減少約2000萬以上,戰爭結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開創了大運河以及科舉,大運河的勞民導致隋滅亡,但這些卻促成了貞觀之治的產生。開創大運河,利在當時,功在千秋。 3、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善於用人,勇於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編輯本段治國思想
1.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 2.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皇帝要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 4. 大臣要廉潔奉公,統治才能鞏固。
編輯本段治國措施
1.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2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 3.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4.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任命善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
編輯本段治世景象
一、社會秩序空前安定 貞觀王朝的社會秩序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 616年至649年的大唐疆域
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明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史書記載: 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二、空前開放的國界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就像今天的美國紐約一樣。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在看到唐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之後,自己的國家在他們心中和沒有開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於是就不想回國,千方百計地要留下。中國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中國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中國人為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後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裡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三、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尤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檠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可能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在一個精明自律的統治者面前,官吏貪污的動機很小,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四、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 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徵就供職於門下省)。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智慧和胸襟。 五、高度發達的商業 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唐朝的強盛給統治者在對外關繫上帶來了無比的自信,因而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 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編輯本段相關評價
回顧貞觀王朝的燦爛文明史,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華民族曾經是世界上最最優秀的民族,中國人也曾經是最最優秀的國民!當今天的中國人回首先輩輝煌的過去時,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呢?是死抱著「四大發明」和「文明古國」等早以消逝的光環自欺欺人;還是痛心革面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重新找回中華民族的理性和自信,還是每個中國人自己來作出抉擇吧!
❼ 唐朝皇帝的一道旨意需要依次經過哪些部門才能付諸實施
中書省起草詔令,交門下省封駁審議,通過後交由皇帝批閱,皇帝同意後交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
❽ 古代君主通過使用什麼來下達命令
皇帝控制和指揮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他主要通過奏事、朝議、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國全社會和軍政信息,進行日常統治活動。奏事有面奏和書奏的區分。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級的大臣和貴族當面向皇帝反映情況、回答咨詢或請示。書奏是具有上奏資格的官署或官員通過一定渠道呈遞文書請皇帝裁定審批。奏事的文種主要有章、表、書、啟、議、疏、封事、題本、奏摺、狀、冊等。不同的文種有不同的使用范圍和作用,不允許混淆錯用。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時期,更推行一種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圍有嚴格規定,而且具奏人必須親手繕寫,奏前或奏後均不準向任何人泄露內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稱為硃批),不許向任何人出示,並且要限期繳回,亦不準抄存。密奏制度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皇權的極端高漲。
皇帝通過口頭或文書下達制令,其形式有諭、旨、策、制、詔、誥、戒、硃批等,不同的形式適用於不同的政務,均具有絕對的權威。
中國古代皇帝制度-正文 中國封建社會以皇帝為中心,實行皇權至上和皇權專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權神授學說為理論基礎,用嚴格的名位等級、封建禮樂和皇位繼承等各種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個人的權威地位,保證皇帝高踞於國家機器之上,擁有至高無上、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這一制度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創立,經過歷代王朝的不斷發展、強化,直至1911年清宣統皇帝遜位才被徹底廢除,前後歷時2131年。
皇帝和皇權 「皇帝」這一稱號淵源於上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六國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決定用「皇帝」作為空前統一的封建大帝國最高政治首腦的專用稱號,並建立起皇權專制的政治體制。在這一制度下,皇帝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核心和權力主體,法定的國家首腦和最高統治權力的執掌者。皇帝一人獨治天下,全國的土地、資源、人民、財富均為他所有,可謂「履至尊而治六合,執捶拊以鞭笞天下」,「天下之本無小大,皆決於上」。皇帝可以決定任何人的生死榮辱,可以「塗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國家政治事務法定的唯一最高決策者,有權統率和指揮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級地方軍政系統和文武官吏,要求他們絕對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辦事。一切以皇帝名義發出的指示,都被賦予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許有任何違抗或異議。一切法律的頒行和解釋,所有一定品級的文武官員的任免、獎懲和升貶,全國性財政賦役的征調和開支,對外和戰與對軍隊的調遣指揮,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決定。
朝議有廷議和集議的區別。皇帝在殿堂聽政,百官按例朝見,有事皇帝口頭提出,有爭議的當朝議論,謂之廷議。有些事皇帝不在朝會中提出,而「下其議」於一定范圍的官員,如「九卿會議」、「王大臣會議」,然後再將意見上奏,謂之集議。舉行廷議或集議,都是為了有利於皇帝決策。
刺察,即皇帝通過自己控制的監察系統,甚至使用特種刑獄部門(如明朝的錦衣衛和東廠、西廠等),對各級文武官員進行監督和審察,或用以了解社會的政治情況,加強對社會和百官的控制。
皇權的維護和鞏固 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神化體現、捍衛皇權。
神化皇權 君權神授學說是皇帝掌握與運用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中國皇帝制度長期延續的重要理論依據。歷代統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權來加強君權的不可侵犯性。漢武帝時,董仲舒發展了儒家的君權神授學說,給君權披上了一層神聖又神秘的外衣。凡取得正式皇帝名號的人,便「奉天承運」,成為皇天上帝授權處理人間政事的最高代表。「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為父牧養之之」。
禮制與嚴刑 禮樂制度是維護皇權的又一個重要支柱。歷代皇帝大力加強禮的建設,使禮樂禮儀成為維護社會和政治秩序,鞏固等級秩序,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及權利義務的規范和准則。以禮入法、入政,提倡「禮本刑輔」,並不斷加以完善;同時,他們還推行儒家禮治的理論,宣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全國全社會以尊卑上下區分的等級關系。
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還運用法律的強制力來捍衛皇帝的尊嚴和權力,嚴厲打擊對皇權的任何侵犯。從隋、唐到明、清,各個封建朝廷頒行的法典中都在首要地位列有被認為是罪大惡極的犯罪「十惡」,集中打擊一切圖謀反對君主統治、侵犯皇權的思想言論和活動。
封建官制 歷代封建王朝的文武職官設置及其實際職、權、責的規定也都體現了對皇權的維護。中國的封建官制以皇權為核心向全國各級伸展,構成網路式的結構,歷代皇帝總是極力保持和加強對它的絕對控制,並為此目的不時進行調整。中國古代官制的演變軌跡,大體是皇帝將身邊的侍從人員逐步演化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職秩較低的事務性官吏提拔為位階較高、擁有相當權力的政務官僚,將身邊的侍衛人員提拔為軍事將領,其中少數人甚至一度執掌過重大的軍政實權。宦官制度有時在這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皇帝依靠宦官控制軍政大權,維護皇權不受侵犯(見中國古代宦官制度)。但是,當這些部門或人員掌握的權力已構成對皇權的威脅或被認為已存在潛在的危險時,皇帝便毫不猶豫地採取保留其官銜名稱,削弱其實權,再將新的親信侍從或宦官外戚等以新的名義取而代之。
名位制度 是維護皇權的一種重要規定。秦始皇在確定皇帝稱號的同時,還建立了與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維護皇帝的尊嚴,突出正統並加以神化。漢朝沿用這些名號,又作了許多修訂和補充:皇帝自稱朕,臣民稱他為陛下;皇帝的言曰制、詔;皇帝使用的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後宮曰省中;皇帝的印曰璽,所至曰幸,所進曰御;皇帝的命令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書等。唐、宋、元、明、清各朝又在此基礎上發展、強化、調整、充實,圍繞皇帝的名號形成了系統嚴密的不容僭用侵越的名位制度,並長期固定下來。皇帝名號制度還擴大延伸到皇親國戚。皇帝的親屬也有特定的尊號,諸如太上皇、皇太後、皇後、妃、嬪、皇太子、皇子、公主、皇弟(妹)、皇孫等,甚至連皇帝同一宗族的人也被稱為宗室皇族,按其親疏輩份享有不同等級的特權。
皇帝的名號制度還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號,死後的謚號、廟號、陵寢號等。①年號是反映在位皇帝的執政紀年。自西漢武帝劉徹在公元前 140年定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宣統年號被廢止,歷朝諸帝皆立年號紀元,亦有中途改元的。②謚號是皇帝死後按其生平事跡評定褒貶的稱號。早在西周時期,謚號便已在貴族之間普遍採用。秦始皇為突出帝王的尊嚴,不允許群臣和後人對自己有所評議和指摘,下令廢去對皇帝之謚。西漢呂後當權時加以恢復,一直沿用到清末。謚號本應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過,但實際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詞,而且字數越來越多。如清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1908年去世,被謚為「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的謚號。謚號一般是在皇帝死後由禮官擬定,報請新皇帝裁定公布。在改朝換代之際,也有由新王朝為前朝末帝定謚號的,如清朝建立後,曾為明朝的崇禎帝朱由檢定謚為庄烈愍皇帝。③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特起的名號。秦始皇自以為其統治可傳萬世,因此以世系為廟號。漢代恢復古禮,以「祖」或「宗」作為廟號,在「祖」或「宗」之上再選擇一個符合去世皇帝「功業」的字眼,如西漢創業的劉邦,其廟號為「高祖」;唐朝李世民的廟號為「太宗」等,其他如世祖、真宗、仁宗等不一。清末光緒帝死後被稱為德宗,此亦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皇帝廟號。④陵寢是皇帝死後安葬的地方,其名號一般是根據去世皇帝生前的功過和世系而命名。開國皇帝之陵一般稱為「長陵」,其後諸帝則應依其事跡和世系來命名,諸如康陵、定陵、顯節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陽陵等。為皇帝建陵後,還要設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衛和陵戶。
皇位繼承製度 皇位繼承是皇帝制度的一個核心問題,它關繫到皇權的延續和王朝的穩定與興衰。自傳說中的西周到清朝中葉,預立太子制是皇位繼承的正統做法。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皇位由正後所生的長子繼承,如長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無子再由嫡次子順序繼承。只有在正後無子的情況下,才考慮庶生的長子。皇帝無子則依照穆親疏順序選立繼位人。制訂這套制度是為了避免皇族內部因爭奪皇位而激成內訌,希圖藉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對穩定。但是,皇帝制度建立後,圍繞皇位繼承的殘酷斗爭即與之俱興,宗法制度不斷受到沖擊。歷史上不斷出現騷亂、爭議、政變、兵變、謀殺、篡位等。直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雍正下詔宣布廢除預立嫡長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儲」的辦法。即皇帝在自己諸子中物色、選擇繼承人。皇帝將選中的繼承人的名字及有關詔旨寫好密貯,等到臨去世前或去世後,才將密旨公布,被選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盡列臣位。選立繼位人之權全由皇帝一人掌握,任何人不得進言推薦。密建皇儲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擴大了對皇帝候選人的選擇范圍。選立繼位人不以嫡、庶、長、幼為條件,而以是否具有統治才能和是否符合統治者的根本利益為原則。這是對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後宮制度 它是維護皇權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為了滿足皇帝的各種私慾,而且是培育皇位繼承人,使皇權世代相傳的重要保障。在這種制度下,當皇帝幼小昏庸、懦弱或皇嗣中斷的情況時,皇後有權以監護人名義,監督和選立後嗣,甚至臨朝稱制或垂簾聽政,代行皇權(見中國古代後宮制度)。
❾ 唐朝皇帝的敕令有幾種
(1).誡令;命令。《漢書·韋玄成傳》:「初,玄成兄弘為太常丞,職奉宗廟,典諸陵邑,煩劇多罪過。父 賢以弘當為嗣,故敕令自免。」 顏師古註:「恐其有罪見黜,妨為繼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後漢書·王龔傳》:「今旦聞下太尉王公勅令自實;未審其事深淺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 袞疾困,敕令官屬曰:『吾寡德忝寵,大命將盡。吾既好儉,而聖朝著終誥之制,為天下法。吾氣絕之日,自殯及葬,務奉詔書。』」
(2).皇帝的詔令。詔書。《宋史·哲宗紀二》:「 章惇等進《新修敕令式》,惇讀於帝前,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亦有可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