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程序員,真的「短命」嗎
程序員工作強度大,可能經常會有報道說各種猝死之類的,但是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情況。只是程序員的報道出來了。程序員經常加班是真的,因為工作強度大,所以工資都比較高。
❷ 網路run是什麼梗
run的意思是跑路,通常有玩梗調侃的意味。
潤是英文單詞run的讀音,潤了翻譯過來就是跑了、溜了的意思。因為神友天天喊著「run去北歐」,搞得run成了一個梗。其他搭配有哈人潤了,我先run了,還好我潤了等等。
1、表示轉行,如土木老哥提桶跑路:「xdm,已找到新工作,我先run了」。
2、表示移民,如神友天天想著成為北歐人:「國內太卷啦,我先run了」。
3、表示逃離,如某人在論壇發表危險言論,其它人與其劃清界限:「太哈人了,我先run了」。
英文單詞run就是跑的意思,而這個「我先潤了」其實就是跑路的意思,而且還是提桶跑路,加上提桶二字就是為了強調要速度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是由「run去北歐」演變而來的,所以潤成為了一個新的梗。一般常用在「因為游戲不好玩,所以趕緊潤了」之類的地方。
run北歐
「run北歐」這一說法出自B站中一位在瑞典當程序員UP主分享的工作視頻。
視頻主要傳遞的信息,是瑞典程序員都按時五六點下班,有次他跑回公司加班,到最後想離開公司的時候,居然發現大門都鎖了。所以他自嘲「在瑞典當奮斗逼慘遭公司制裁」。因此有不少網友想去北歐上班,表示想RUN北歐。
❸ 程序員出國工作
國內程序員來說,通常有三種途徑去出國工作。
1.進入跨國公司工作一年以上,然後內部轉組到國外的部門。例如,進入微軟中國工作一年後,申請轉組到國外總部工作,若能批准,則申請L-1簽證去國外工作。
2.直接應聘國外公司。這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當前不少國外IT公司直接從國內招人,比如谷歌、Facebook等。這些企業看中的是國內程序員扎實的計算機基礎以及豐富的項目經驗。拿到國外公司的聘書(offer)之後,申請的是H1B簽證去國外工作。不過,按照目前H1B申請與批准情況來看,H1B名額很快就用完了;每年4月1日開始提交申請,而要到10月1日才能合法工作,這要看公司能否等你半年。當然,很多大企業願意等。如果你拿不到名額,有些公司可以安排你先去別的國家工作,等到下一年申請到名額了,再派你去國外。
3.去國外留學,然後找工作。先持F1學生簽證去國外讀書,畢業後,找到了工作,轉為H1B簽證。例如:在中國科技大學讀計算機碩士期間,考GRE和托福並申請國外的學校,畢業後拿到全額獎學金去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四年後,畢業去微軟工作。這也是很多在美工作的中國程序員走的路。
其實,如果對研究不感興趣的話,完全可以申請碩士,而不是博士,也不用全額獎學金。留學已經不難了,只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這種途徑的壞處是花費時間長,代價也很大。
❹ 為啥程序員現在在中國成了底層勞動人民
不知道你是從哪裡聽到的這樣的說法,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合實際的。程序員至少在工資方面是比較可觀的,工資高了,地位也就高了。不可能是底層勞動人民的。
❺ 終於知道為什麼程序員到了 30 面臨高薪要轉行了
開發程序員的工作大多是重復性勞動,容易產生疲憊感,薪資也許在工作2-5年內能達到一個峰值,但較難提升,導致很多程序員最終放棄寫代碼,轉行做了其他。
❻ 中國程序員30歲以後的出路在那裡
哈哈 和我有一樣的顧慮
但是我相信 事在人為 什麼缺乏溝通能力的等等的都是自己的抱怨,只是有可能不是很喜歡表達自己的意見。
青春飯 那時因為中國程序員工作的一個弊端導致,加班熬夜,試想整天這樣不論是家庭還是身體都抗不住,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程序員能做一輩子,而中國的就不行的主要的原因。
平時多去看看其他的各種書籍,這樣你有了話題,溝通能力自然不會差了,再者坐上項目經理後,你再說你的溝通能力差,那就有點不可思議了。
如果到30歲你還沒有混上管理職位的話,我勸你最好轉行。做程序員沒有希望了
❼ 為什麼程序員的社會地位不高
1:佔用的社會資源少,工作只用一台電腦
2:多數程序員都不善於交際,他們活躍的地方只有各個技術論壇
3:因為寫代碼是個很熬人心血的事,所以很多程序員不注重外表,給人一種很屌絲的感覺
4:流失太快,最老的一批程序員都在35歲以前轉行了,導致社會活躍的程序員都很年輕,主力軍22-28歲之間,換句話說都是愣頭青,年輕人
5:多數程序員混跡1 2線城市,雖然工資多,但也只是企業里的一個螺絲釘而已
6:程序員本質上是一種技工,你能說技工社會高嗎?
樓下那個說人多的你是在逗我?中國程序員保守估計在350W左右,金融行業人員500W左右,教師1600W左右,公務員900W左右,都比程序員多,但是金融人員,公務員,教師的社會地位要比程序員多很多,
❽ 程序員的悲哀是什麼
「碼農」這個詞,不管是不是從事IT工作的人,都略有耳聞。這個詞的誕生無從考究,不知是程序員的自嘲,還是外行帶有顏色的嘲諷。總之,對於這個詞,我是既無奈又無力反駁。確實,工作中,我們大多數底層程序員每日做的工作相當於流水線的作業。
大部分程序員是悲哀的,不是情商、衣著、自黑之類,悲哀的是沒有決策權。項目做成什麼樣,那是領導和產品經理的事;用什麼技術框架,那是架構師的事;資料庫的設計,業務那是項目經理和產品的事;而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底層碼農,我們只需要拿到需求,然後等設計給圖子,流水化的寫出實現代碼。我們只是一個執行者,別人叫你幹啥就幹啥。最後項目做壞了,裁員的是誰?程序員。
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碼農」。讀書那會,我的老師跟我說,「如果從業十年,你依舊在寫最基礎的代碼,做一個碼農,那麼就不要做程序員了,轉行吧」。現實中,每個公司存在最多的就是這些「碼農」,那種掌握核心技術,產於項目設計,技術架構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程序員都處於被動接受,按需求完成代碼的任務。
做程序員越久,越是感到:我們就是新時代的手工藝者。只有少數的人,從手工藝者,變成了發明手工藝製作機器的人,少部分人變成了設計手工藝品的人,少部分人變成了車間主任罷了。
「碼農」這個詞有著深深地悲哀。
見過太多剛入行的菜鳥,像極了曾經那個滿懷激情,夢想的自己。當第一次接觸Java的面向對象思想時,那種興奮,彷彿能用Java描述整個世界,彷彿自己就是上帝一般,在現實世界,創造出另一個虛擬世界。而現實中,一兩年的流水化作業,沖淡了一切。
對於產品,彷彿是自己的孩子,從無到有,一點一滴,看著一個網站,產品,在自己的手下,滿滿長大,那種滿足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最後你希望它變得更優秀時,卻發現它不受你控制,彷彿養了好幾年的兒子,被人教唆去做壞事,你不能說任何話,因為撫養費不是你出的。
決定你有沒有決策權的是你的縱向位置,也就是在本行業金字塔的位置,出類拔萃者說話就響。過慣了咸魚生活,但誰又甘心做一個「碼農」,我們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成為那個有權利選擇的人,這一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作為支持。在國外,程序員被稱為程序設計師,而國內「碼農」,區別可想而知。
❾ 中國程序員到國外發展有前途嗎
國外(澳大利亞,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軟體行業和我國相比怎麼樣?中國程序員和國外程序員相比, 有什麼區別?中國程序員到國外發展的機會大嗎,前途如何?中國程序員工資普遍不高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問題,不知道一些程序員想過沒有,有人說程序員賺來的錢是用青春,健康換來的.想一想,有幾分對,我們吃飯沒有規律,今天快餐,明天吃泡乾脆面,可能後天沒吃,這一些都是我們深深體會,所有程序員經常腸胃不好,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還有我們程序員睡覺更沒有規矩,項目很趕的時候,天天加班,就差你住在公司了,所以程序員的頭發很容易掉.往往我們做一個項目後,拿很少的錢,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所以中國的軟體小公司越來越多:第一,成立一個公司要求不好,只要有幾個人,有些錢就可以了,或者有幾個項目做,公司的前途就有著落了。第二:上面說過,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程序員都想當老闆。第三:程序員的福利不好。
❿ 歐美程序員編程是因為興趣愛好,而中國程序員基本都是搞破壞,把編程當做一項工作而不是興趣愛好。
這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
開源的東西一般是利用自己的時間弄出來的東西,是興趣愛好,不是公司里的代碼。
中國程序員公司里的東西都要加班加點才能搞出來,自己的時間所剩無幾。
水平上可能也有差距,畢竟編程是外國傳進來的東西。
中國程序員真正感興趣的少,大都只是當作一份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