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雷達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雷達(Radar,即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意為無線電搜索和測距。它是運用各種無線電定位方法,探測、識別各種目標,測定目標坐標和其它情報的裝置。在現代軍事和生產中,雷達的作用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空軍和納粹德國空軍的「不列顛」空戰,使雷達的重要性顯露的非常清楚。雷達由天線系統、發射裝置、接收裝置、防干擾設備、顯示器、信號處理器、電源等組成。其中,天線是雷達實現大空域、多功能、多目標的技術關鍵之一;信號處理器是雷達具有多功能能力的核心組件之一。
雷達種類很多,可按多種方法分類:
(1)按定位方法可分為:有源雷達、半有源雷達和無源雷達。
(2)按裝設地點可分為;地面雷達、艦載雷達、航空雷達、衛星雷達等。
(3)按輻射種類可分為:脈沖雷達和連續波雷達。
(4)按工作被長波段可分:米波雷達、分米波雷達、厘米波雷達和其它波段雷達。
(5)按用途可分為:目標探測雷達、偵察雷達、武器控制雷達、飛行保障雷達、氣象雷達、導航雷達等。
『貳』 汽車雷達技術的基本原理
雷達的工作原理是:雷達設備發射電磁波信號後,如果有目標物體碰到雷達信號就會反射回波,雷達接收器就會接收到回波信號,回波信號包含了目標的距離、方向和速度信息,雷達天線接收反射波後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根據雷達發射波束還能測得出目標的角度。
雷達廣泛應用於社會各個領域中,譬如汽車的倒車雷達裝置。
倒車雷達是汽車泊車安全輔助裝置,在倒車時,自動啟動倒車雷達,不用回頭看就可以知道車後有沒有障礙物,是以聲音或者更直觀的顯示監測告訴賀駛員車輛周圍的障礙物,可以彌補駕駛員視野看不到的死角和視線模糊的地方,使停車和倒車更容易、更安全。
倒車雷達是根據蝙蝠在黑夜裡高速飛行而不會與任何障礙物相撞的原理設計開發的。雷達的優點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工作的特點,並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叄』 雷達技師主要是做什麼的
摘要 需要掌握雷達的主要系統、常用部件和技術參數,既要進行重要零部件的撤架講解示範,還要負責撤收架設中的安全,調試檢修,熟練掌握所有列裝雷達的維修技術。也就是保障雷達正常工作的技術人員。
『肆』 申仲義的研製雷達
60年代初,美國U—2偵察機,經常竄入中國領土,中國空軍要求盡快研製以對付高
空偵察飛機的新一代警戒雷達,能夠發現2萬米以上的高空目標,給地空導彈部隊提供作戰准備時間,進行高空目標攔截。申仲義組織領導了這種先進的遠程警戒雷達的研製。該雷達採用背對背雙波束互補盲區的體制,保證掌握目標連續性;用主波定相,磁致伸縮延遲線二次對消,目標在地面雜波中可見度系數(SCA)大於23分貝;天線振子採用寬頻對數周期式;採用大功率、寬頻帶發射機,能快速變頻、自動頻率跟蹤;採用寬頻低雜訊接收機等先進技術。申仲義親自參加產品的方案論證,掌握方案設計的細節,組織技術攻關。1965年研製成功了中國常規雷達中探測距離最遠的遠程警戒雷達——408型。該機在邊境作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立了戰功。後經改進,發展為408型系列產
品,到90年代初仍是防空警戒骨乾雷達,使用這種雷達的空軍部隊非常滿意。1978年獲科學大會獎。申仲義堅持自力更生和引進相結合的方針,領導自行設計研製成功408型雷達,為中國雷達事業發展確立了正確的道路。 這種雷達已於1989年裝備部隊。它是全固態源相控陣體制,全固態發射機,全相參脈沖壓縮技術,低角跟蹤技術,多種信號工作方式,採用計算機診斷與故障定位技術,可跟蹤32批目標等新技術。這是申仲義從70年代初期抓新技術、雷達新體制應用的成果,是中國第一部全固態相控陣雷達。申仲義為導彈、衛星無線電測量控制系統和導彈預警(空間監視)系統日夜操勞,苦心鑽研。60年代,中央決策要抓「兩彈、一星」。為了導彈、衛星的試驗順利進行,必須有準確、可靠、安全的無線電測量控制系統,其中精密測量、引導雷達是該系統的關鍵系統。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技術先進的國家就開展了單脈沖技術的研究。1964年,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需研製跟蹤測量雷達,使用部隊提出仿製蘇聯的圓錐掃瞄體制的跟蹤測量雷達,該體制在國際上已不是先進的技術了,較先進的則是單脈沖體制跟蹤測量雷達。申仲義當時根據14所已研製的技術儲備,同工程技術人員研討,決定上單脈沖體制的跟蹤測量雷達。1969年5月,研製出中國第一部實用型的單脈沖測量雷達—154Ⅱ,成功地執行了中國發射的中程導彈的跟蹤測量任務。使中國雷達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使中國精密跟蹤測量雷達一開始就進入到較高的基點。以後為中國發射洲際火箭、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回收式衛星、同步衛星等重大工程,研製了基地的、機動的、艦載的精密跟蹤測量雷達系列和系統。這些單脈沖跟蹤測量雷達系統,是中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導彈、衛星無線電測量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50年代起,國外就發展了彈道導彈武器等。中國為了積極防禦,能探測幾千里以外的入侵目標,必須研製超遠程的預警、跟蹤雷達,對外空目標的探測、跟蹤,建立彈道導彈預警(空間監視)系統、防禦系統。1958年提出研製超遠程雷達。申仲義擔起了這十分艱巨的任務。他帶領14所工程技術人員從預先研究開始,在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後才進入工程設計階段。1959年他組織研製一部110模擬試驗雷達,首次收到了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的較強回波,取得了觀測外空目標的初步成果。1965年到1970年又開展了卡塞格倫式單脈沖天線、脈沖壓縮、脈沖多卜勒測速、參量放大器、先進計算機的應用、大型天線結構及轉台的研究。上述各種新技術的突破,為研製超遠程110跟蹤雷達作了前期工程准備,進入了工程實施階段。1977年,中國第一部超遠程跟蹤雷達裝備了部隊。它能在2000多公里以外跟蹤非合作的外空目標,在中國發射洲際火箭、衛星等工程中多次執行了跟蹤測量國外的外空目標的任務。110雷達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這種大型雷達的國家。
1964年,申仲義為了研製超遠程預警雷達,閱讀了許多國外資料並反復同14所的副總工程師和青年技術人員研討,開始研製技術先進的相控陣體制雷達,執行預警任務。這種雷達是採用固定式的平面陣天線,用電掃描使天線波束能上下左右不間斷地搜索3000公里以外的外空多目標,這樣,在一定的方向上形成一把「扇子」可以執行預警和空間監視任務。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研工作,1970年,中央軍委正式下達相控陣預警雷達研製任務(即7010工程)。此時,由於「文化大革命」中申仲義已被迫「靠邊」,但前幾年已有了預研成果,突破了一部分關鍵技術,所以7010雷達初步具備了工程設計的條件,但急於求成研製的這一雷達在質量上存在不少問題。1972年,申仲義恢復工作後,即到7010工程基地抓產品質量整頓,連續幾個春節都在條件艱苦的工程基地度過。1975年9月,7010雷達經初步試驗,第一次觀察到了外空目標。1977年,這部雷達全部試製成功,中國在相控陣雷達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繼美蘇之後成為第三個擁有相控陣預警雷達的國家。
上述超遠程跟蹤雷達和相控陣預警雷達在執行外空目標觀測任務中,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是1979年6月21日至7月11日對美國「天空實驗室」和1983年1月到2月對蘇聯失控核動力衛星「宇宙—1402」號隕落過程的跟蹤和落點預報。當時新華社公開播出中國觀測到的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的轟動。
『伍』 相控陣雷達技術的介紹
相控陣雷達技術是作者多年在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從事相控陣雷達研製工作的經驗與總結,並結合了近5年內為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有關科技人員與研究生講授相控陣技術課程的資料,力求體現設計性、實用性和新穎性。本書主要讀者對象為從事相控陣雷達系統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設計、製造、使用、操作、維護等方面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部隊官兵,同時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電子工程及相關專業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或參考書。
『陸』 雷達是怎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超聲波發明的.
1922年9月,美國海軍實驗員泰勒和揚格,在華盛頓附近的波特麥克河畔兩岸無線電通信試驗.在試驗中他們發現,每當有船隻從此地通過,耳機中就會出現異常的怪聲,有時甚至導致通信中斷.經分析,他們認為是行船阻礙了電磁波的傳播.這就是有名的「波特麥克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無線電波遇到金屬物體時,能夠像光一樣進行反射.泰勒和揚格由此受到啟發,產生了用無線電波尋找障礙物,尋找敵機、敵船的念頭.這就是有關雷達的初步設想.
1924年,英國劍橋的物理學家愛德華·阿普爾頓在進行無線電實驗時發現了電離層.當時,他使用接收機接收從一個已知距離的地點發來的無線電波.然而,從收到的電波分析,其中一部分是直接到達接收機的;還有一些似乎經歷了更長的路程.阿普爾頓反復做了試驗,從大量數據資料中,他整理歸納出一條方程式,可以通過計算電波直線傳播和繞道走的路程差值,很容易地求出反射點,即大氣層中電離層的高度.阿普爾後來又採用美國人發明的脈沖發射系統,對地球上空電離層高度進行了驗證.他的這些工作為雷達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真正的雷達誕生於本世紀30年代,它首先被應用於軍事目的.1934年,英國皇家物理研究所的沃森.瓦特博士,帶領一批科學家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無線電科學考察.一天,沃森·瓦特在觀察熒光屏上的圖象時,被一串亮點吸引住了.從其亮度分析,它不可能來自大氣層,而像是被某個物體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信號.沃森.瓦特特由此想到「應用我們已經了解的電磁波來探測在空中飛行的飛機,這將是可能的.」沃森.瓦特博士及時開展了應用電磁波探測飛行物的研究.1935年夏,沃森·瓦特研製成功第一套實用雷達裝置.
回答者:tuhsu - 舉人 四級 3-20 18:36
--------------------------------------------------------------------------------
在本世紀30年代,無線電技術出現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雷達的發明。雷達又稱作無線電測位。是利用無線電波的反射,來測量遠處靜止或移動目標的距離和方位,並辨認出被測目標的性質和形狀。
早在1887年,赫茲進行驗證電磁波存在的實驗時就曾發現:發射的電磁波會被一大塊金屬片反射回來,正如光會被鏡面反射一樣。
1897年夏天,在波羅的海的海面上,俄國科學家波波夫在「非洲號」巡洋艦和「歐洲號」練習船上直接進行5千米的通信試驗時,發現每當聯絡艦「伊林中尉號」在兩艦之間通過時,通信就中斷,波波夫在工作日記上記載了障礙物對電磁波傳播的影響,並在試驗記錄中提出了利用電磁波進行導航的可能性。這可以說是雷達思想的萌芽。
1921年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發現了短波可以進行洲際通信後,科學家們發現了電離層。短波通信風行全球。
1934年,一批英國科學家在R.W.瓦特領導下對地球大氣層進行研究。有一天,瓦特被一個偶然觀察到的現象吸引住了。它發現熒光屏上出現了一連串明亮的光點,但從亮度和距離分析,這些光點完全不同於被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回波信號。經過反復實驗,他終於弄清,這些明亮的光點顯示的正是被實驗室附近一座大樓所反射的無線電回波信號。瓦特馬上想到,在熒光屏上既然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被建築物反射的無線電信號,那麼活動的目標例如空中的飛機,不是也可以在熒光屏上得到反映嗎?
根據上述的設想,瓦特和一批英國電機工程師終於在1935年研製成功第一部能用來探測飛機的雷達。後來,探測的目標又迅速擴展到船舶、海岸、島嶼、山峰、礁石、冰山,以及一切能夠反射電磁波的物體。』
當時研製雷達純粹是為了軍事需要,因此是在保密狀態下進行的。實際上,幾乎在同一時期,各國的科學家們都在保密的條件下獨立地開展這方面的工作,都有傑出的代表人物。R.W瓦特只能說是在這方面已為大家知曉的代表人物而已。
到1939年為止,一些國家秘密發展起來的雷達技術已達到了完全實用的地步。就在這一年,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項新發明在二戰中顯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柒』 雷達有哪些關鍵技術急!!
說實話雷達不是很懂:
個人認為:主要技術有以下幾點
1、脈沖雷達技術、變頻雷達技術
2、多普雷雷達技術、掃描、跟蹤雷達技術
3、機械掃描雷達技術、相控陣雷達技術
4、X波段雷達
5、抗干擾技術
6、被動接受雷達信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