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往今來哪一位皇帝最有作為
http://www.zy.yte.cn/down/classware/2004/3/files/liuguo.htm
--------------------------------------------------------------------------------------------------
http://www.lydch.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919
秦始皇
秦始皇,名叫贏政,後滅六國,統一中國,稱始皇帝,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兩千年來,對他的評價是很有爭議的,那麼秦始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兒時歷難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親子楚(又名異人)做人質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戰國末期,各國之間的爭斗異常激烈。秦是當時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准了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子楚,因為他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孫子,即太子安國君(秦始皇的爺爺)的兒子。子楚的母親夏姬不被安國君寵愛,子楚又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中排在中間,不是長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選人質時便選中了他。
子楚在趙國很不得意,但呂不韋卻改變了他的命運。
呂不韋當時已經是一個富有的商人,他很會投機,見到了子楚便覺得他像個貴重的商品一樣奇貨可居,將來可以借他賺取功名利祿(這就是現在「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來歷)。呂不韋很熟悉秦國的內幕,知道安國君雖然最寵愛華陽夫人,但她卻沒有兒子,便打定注意要讓華陽夫人過繼子楚為子,那麼以後在太子安國君即位後,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會利用特殊的政治資本賺來無數的錢財。
主意已定,呂不韋便付諸行動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子楚,讓他廣交朋友,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帶著去了秦國。他很精明,沒有直接去見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而是採取了更穩妥更有效的迂迴策略:去找華陽夫人的姐姐。呂不韋施展口才,說子楚如何賢達,如何聰慧,廣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雖然身處異鄉,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國君和賢惠的華陽夫人,還經常對他說「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時到了深夜還思念得流淚。說到最後,見華陽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話打動了,便請她將禮物轉交給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接受了呂不韋替子楚交給她的禮物,又聽說了子楚對她和安國君的態度,便對子楚有了好感。
呂不韋又勸說華陽夫人的姐姐去游說華陽夫人,讓她盡早在眾公子中挑選一個好的作為自己的兒子,並立為儲君,那麼以後即使在秦昭王死後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適的人選。呂不韋商人式的精明算計,正好是華陽夫人日夜耿耿於懷的心事,姐姐來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懷。於是,華陽夫人便利用安國君的寵愛,說服他立子楚為繼承人。
事情辦成了,子楚的處境和地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給了子楚足夠的錢財,還讓呂不韋做他的師長,扶助子楚。
從此,呂不韋便長住在了邯鄲,和子楚一起廣交天下賓客,等待回國做太子、准備以後繼承王位的那一天早點到來。
為了更好地籠絡子楚,呂不韋還給子楚送去一個擅長歌舞的美女,因為是在趙國的都城,所以歷史上稱她為趙姬。後來,趙姬給子楚生下一子,這就是秦始皇。開始他姓趙,因為出生在趙國。因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後來就改為政。等到回到了秦國,才改成了國姓嬴。
秦始皇剛出生,秦國和趙國便由盟友變成了敵人。第二年,趙國在秦國圍攻時想殺死子楚,結果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重金賄賂了守城門的官員,逃出了邯鄲城。秦始皇和母親在外祖母家的掩護下,逃過了殺身之禍。
六年後,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這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後,太子就是子楚。此時,秦國和趙國的關系也恢復到以前的友好狀態,秦始皇和母親得以回到秦國。安國君在位時間很短,先是為父親服喪一年,正式即位後僅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莊襄王。剛即位,便讓呂不韋做了相國,還封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時間也不長,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贏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後之手。
勵精圖治 十年滅六國
贏政做了秦王之後,呂不韋的權勢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稱號,他食封大邑萬戶,還擁有上萬名家僮,財富巨萬。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他又召集很多的門客,讓他們搜集史料,最後輯成了《呂氏春秋》。
趙太後在先前被呂不韋送給子楚之前和呂不韋很要好,現在雖然地位尊貴,但子楚已經死去,守寡時間一長,便和呂不韋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時,秦始皇已經長大,呂不韋也害怕她和太後私通的事被發覺,引來殺身之禍,於是便給趙太後找了個替身,這就是嫪毐,讓他冒充宦官進宮,在凈身時趙太後買通了執行的人,讓這個假宦官進去供趙太後享樂。
這樣,在秦始皇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一個是呂不韋,一個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滿二十一歲,依照秦國的舊制,第二年要舉行加冠禮,然後就可以親政了。而呂不韋和嫪毐卻在此時向他示威:呂不韋公開拿出了《呂氏春秋》,嫪毐則依仗趙太後的勢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釁面前不動聲色,而是按計劃舉行了加冠禮,而嫪毐卻等不及了,他想乘機叛亂,殺掉秦始皇,結果被早有防備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後處以車裂酷刑,誅滅三族。他的同黨被誅殺的有二十多人,牽連的多達四千多家。趙太後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趙太後則被軟禁起來,經過群臣的勸說,秦始皇親自把母親接回咸陽。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國,趕出咸陽,讓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兩年後,秦始皇為了避免呂不韋和其他國家串通作亂,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卻能封土洛陽,食邑十萬?你和秦國又有什麼親緣,卻得到仲父的稱號?你快給我滾到西蜀去吧!」呂不韋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後難免一死,乾脆服毒自殺了。
對自己政權的威脅都清除了,秦始皇便開始對東方的六國採取了軍事行動。他繼承了祖輩的基業,而且發揚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乾的文臣武將,文臣如謀士李斯和尉繚,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武將則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賁。秦始皇繼續用「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前後用了十年的時間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
然後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後滅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佔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只得殺死了曾經派荊軻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翦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准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准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至此,秦滅六國,十年統一了中國。
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國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制,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後",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後"。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於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僕,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制。這是地方政治體制的歷史性變化,代替了原來的分封制。在討論時,李斯反對分封制,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幾代之後,關系就疏遠了,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團結,致使周朝分崩離析。天子無法控制,徒有其名。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裡。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裡。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 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是一種准軍事化的管理體制,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於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學習也向官吏請教,即"以吏為師"。
除了政治體制改革外,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集權統治。
第一,修造長城。秦始皇下令將原來六國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長城拆毀,然後統一修造抵禦北面匈奴的長城。秦的長城西起隴西的林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現在大同江一帶),東西長達萬里。第二,沒收天下的兵器,然後熔化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銅人,每個有24萬斤,防止天下人作亂。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陽為中心,共修成三條,一條向北通到了內蒙,叫做直道。一條通向東面的河北和山東,直到海邊。一條向南,通兩湖和江蘇。弛道寬達五十步,兩旁每三丈遠就種一棵青松樹。弛道的建立,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間,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政令的及時傳達。第四,為了根絕先前六國後裔的反叛行動,秦始皇將後裔貴族們連同富豪一塊遷到了咸陽,這樣便於監視,同時也繁榮了都城的經濟。
同時,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焚書坑儒 苛政猛於虎
秦始皇由於實行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紛紛指責秦始皇。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膽大妄為的士人,他給秦始皇寫了一封奏疏,要求進行焚書。即除了《秦記》之外的所有史書一律燒毀,全國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經書和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統一燒毀。敢再違抗命令,議論政事的人一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數史書之外,其他的最後只留下了關於農業、卜筮和醫葯的書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全國進行焚書,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
只燒掉書籍並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布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後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後人稱為「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污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一全國的歷史功績。
不僅是焚書坑儒,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導致民怨沸騰。
秦始皇很喜歡六國華麗的宮殿,所以,每當滅掉一個國家,他都要讓人將宮殿的圖畫下來,然後在咸陽照樣仿造。等全國統一了,他還曾經想造一個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陳倉(現在陝西鳳翔和寶雞地區),東面延伸到函谷關(現在河南靈寶),長達千里。最後被秦始皇的侍從、侏儒優旃(音沾)勸止。優旃對秦始皇說:「這樣可太好了,有了這么遼闊的皇苑,我們可以多放養些猛獸,如果六國的後裔有人敢從東方進攻,就把這些猛獸趕出去將他們嚇跑。」秦始皇一聽,不禁大笑,於是就打消了建這個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沒有建成,但秦始皇卻建了其他很多的宮殿,單單咸陽的周圍就建有宮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宮在關外有四百多座,關內三百多座。在這些宮殿中,最大最有名的還是阿房宮。因為在秦末已經被項羽燒毀,所以其規模究竟有多大,現在無法估計,但根據歷史記載,光阿房宮的前殿的東西就寬達五百步,大約相當於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當於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門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來防止人帶兵器行刺。在殿門前排列著十二個銅人,即用沒收民間兵器熔鑄而成的那十二個銅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時,阿房宮還沒有建成,這個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調用民工七十萬人。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萬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長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發,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達三萬之多,男子征發不足使用,有時還要征發女子。秦朝因為實行法治,反對儒家思想,沒有像後來那樣限制婦女從事公眾活動。儒家主張和長輩同住,以便盡孝,秦則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這樣國家可以按照戶數多收賦稅。
苛捐雜稅,加上嚴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熱,由於原來的秦國變法,被東面其他國家稱為「虎狼之國」,現在統一後,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國」。人民動不動就觸犯了法律,處罰也相當嚴厲,特別是當時的野蠻的肉刑制度,常將犯人的腳砍斷,造成大量的殘廢人。原來百姓渴望統一,結束無休止的戰爭,是想從此過上安寧的日子,現在秦的暴政讓他們失望至極,秦的民心喪失是它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曾經勸說過秦始皇:「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但遠處的民眾還沒有徹底安定,士人們現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張。父皇這樣用嚴酷法律治理天下,兒臣擔心會令天下不穩。希望父皇能認真考慮,改變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聽不進扶蘇的話,反而斥責扶蘇多事。最後,秦始皇將扶蘇派到北面邊境的軍隊里做監軍,和大將蒙恬一起抵禦匈奴。
秦始皇不聽勸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眾的詛咒下氣數將盡。楚國舊地的民謠中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東郡(現在河南濮陽)有一塊隕石墜落,於是有人便趁機在上面刻了詛咒秦的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嚴厲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終也沒有查出來。御史便將附近的住戶全部處死,又將刻有字的隕石毀壞。但這絲毫不能挽救秦朝滅亡的命運。
向東求仙 壽終卻歸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雖然希望皇位能萬世萬代地傳下去,但他自己還是想長生不老,於是就千方百計地尋求仙丹妙葯,因此,在統一全國之後,秦始皇經常出巡,這樣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沒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壞在了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統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經出巡過北面,當時主要是為了抵禦匈奴,鼓舞士氣。他全國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統一全國後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迴來的路上。
現在,許多地方還存有秦始皇出巡時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這些石刻主要是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傳自己統一國家、進行各項改革的歷史功績。
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葯,秦始皇的出巡總是到海邊去,因為他聽說神仙總是在海邊出現。到碣石(現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現在山東成山角)兩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傳說是神仙常來登陸的地點。每到一個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葯,著名的徐福東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現在日本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領大隊人馬,從都城咸陽出發,直奔南方的雲夢(現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區),並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著,乘船東進,在丹陽(現在安徽當塗)上岸,到了錢塘(現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會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後刻石於會稽山。下山後,從吳中(現在江蘇吳縣)北上,繼續他的求仙之旅。為了能見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著海邊北上,但總是一無所獲,最後,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沒想到在平原津(現在山東平原縣)就一病不起。
隨行的趙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時日不多,但因為秦始皇忌諱說「死」字,所以沒有人敢向他問身後的國事如何安排。隨著病情越來越重,秦始皇也意識到生命到了極限,便留下了遺詔,要長子扶蘇奔赴咸陽主辦喪禮,並繼承皇位。詔書放在任中車府令的趙高那裡,還沒有等詔書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熱季節,在沙丘平台(現在河北廣宗境內)病死了。
秦始皇死時僅五十歲,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總共三十七年。
為了防止秦始皇的兒子們爭奪皇位而導致天下大亂,李斯封鎖了消息,將秦始皇的屍首放在車里繼續向咸陽趕路,但熱天中屍體開始腐爛,散發出臭氣,為了掩蓋,李斯讓每輛車上都裝一石鮑魚,用魚臭掩蓋屍體的腐臭。
趙高比李斯奸詐,他為了自己專權,竟借扶蘇不喜歡李斯的事實來蠱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詔書,讓胡亥繼承了皇位。同時假造聖旨讓扶蘇自盡。胡亥即位後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驪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樣。皇帝原來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後來,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樣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規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無上的皇帝陵墓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百姓的墓,不但要稱為「墳」,還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觸犯法律,要受處罰。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制,不能隨便超越。
秦始皇的驪山墓建得很豪華,因為墓室很深,有泉水滲進,為了阻止泉水,便用銅汁澆鑄。墓頂則用無數珠寶鑲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樣子,底部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的樣子。墓室里還有文武百官排列兩邊。一切都仿照在世時的樣子。為了防止偷盜破壞,墓中遍設機關,如有人進入,弓箭會自動發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陝西臨潼縣的東面五公里遠的下河村附近,經過測量,墓高55.5米,周長2公里。
秦二世即位後,殘暴的統治不在其父親之下,僅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趙高所殺,秦的江山也在風雨中分崩離析,秦始皇想傳到千代萬代的王朝僅到二世便結束了,這真應了那句話「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
第一個稱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兩字,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義,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後確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謂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卻是很不幸的。他的父親異人是秦國的公子,異人雖然生在國王之家,但從小就被派往和秦國敵對的趙國,當了一名「質子」。 而嬴政正是在趙國出生的,在趙國過了9年孤獨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對他的一生影響很大,他在統一六國後採取得種種引人爭議的措施,和他的個人經歷也有很大的關系。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麼,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所以才有兩個不同的秦始皇。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為,如並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溝渠、車同軌、書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從傳承,是有重大之影響的,這方面他可稱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征暴斂、嚴刑峻法,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
由此可見,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專制獨裁的「暴君」正好印證人性是立體的事實。所以評一個歷史人物不偏於一面,應多角度探討,才能還歷史人物真面目。
--------------------------------------------------------------------------------------------------
http://www..com/s?wd=%C7%D8%CA%BC%BB%CA&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6
Ⅱ 古代公文、告示中如何稱呼官員姓名
上級往下級發的公文、告示都是官職加全名,如清朝巡撫(省長)給知府(市長)下公文,稱呼就是揚州知府李衛:
而下級上報的公文則只能是 巡撫閔大人,下官揚州知府李衛。
Ⅲ 十六國南北朝有哪些著名將領
宇文泰(505—556),北周皇朝的奠基者,南北朝著名的政治家、西魏軍最高統帥,曾任西魏大丞相、太師、大冢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柱國大將軍。其先出匈奴,自後燕歸魏,徙居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泰子宇文覺稱帝後,追尊其為太祖,謚文帝。北魏末年六鎮起事中,參與鮮於修禮和葛榮的起事軍,後隸爾朱榮部將賀拔岳麾下。由於魏孝武帝與高歡不睦,入關就宇文泰,並任命其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次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文帝,改元大統,是為西魏,但政權實際掌握在宇文泰手中。
宇文泰善於謀略和指揮,曾與東魏多次作戰,互有勝負。他又使西魏文帝娶柔然公主為皇後,並廢原來的皇後為尼,最後賜死,以取悅柔然。對於突厥,則遣使通好。對南朝則採取攻勢,先後奪取了益州和荊雍之地。政治改革方面,在大統元年採納蘇綽建議,制定公文格式,以硃色、墨色區別財政支出與收入,定出戶籍冊和臚列次年課役大數的計帳制度。大統七年,又制定地方官必須遵守的六條詔書:即清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他又建立府兵制,擴大了兵源,此制後更為隋唐所沿襲。以後又令盧辯仿照周禮更改官制,政府文告也要仿先秦文體。又恢復鮮卑舊姓,命令漢族部將資歷高者襲三十六姓,次者襲九十九姓,所將士卒也改從主將的鮮卑姓。
史書評價:
太祖知人善任使,從諫如流,崇尚儒術,明達政事,恩信被物,能駕馭英豪,一見之者,咸思用命。沙苑所獲囚俘,釋而用之,河橋之役,率以擊戰,皆得其死力。諸將出征,授以方略,無不制勝。性好樸素,不尚虛飾,恆以反風俗,復古始為心。
史臣曰:水歷將終,群凶放命,或威權震主,或釁逆滔天。咸謂大寶可以力征,神物可以求得,莫不窺窬九鼎,睥睨兩宮,而誅夷繼及,亡不旋踵。是知巨君篡盜,終成建武之資;仲潁兇殘,實啟當塗之業。天命有底,庸可滔乎。
太祖田無一成,眾無一旅,驅馳戎馬之際,躡足行伍之間。屬與能之時,應啟聖之運,鳩集義勇,糾合同盟,一舉而殄仇讎,再駕而匡帝室。於是內詢帷幄,外仗材雄,推至誠以待人,弘大順以訓物。高氏籍甲兵之眾,恃戎馬之強,屢入近畿,志圖吞噬。及英謀電發,神旆風馳,弘農建城濮之勛,沙苑有昆陽之捷。
取威定霸,以弱為強。紹元宗之衰緒,創隆周之景命。南清江漢,西舉巴蜀,北控沙漠,東據伊瀍。乃擯落魏晉,憲章古昔,修六官之廢典,成一代之鴻規。德刑並用,勛賢兼敘,遠安邇悅,俗阜民和。億兆之望有歸,揖讓之期允集。功業若此,人臣以終。盛矣哉!非夫雄略冠時,英姿不世,天與神授,緯武經文者,孰能與於此乎。昔者,漢獻蒙塵,曹公成夾輔之業;晉安播盪,宋武建匡合之勛。校德論功,綽有餘裕。
獨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願,後宇文泰賜名為信.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時期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宇文泰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其女:長女為周明敬後;四女為元貞皇後;七女為隋文帝皇後。
史書評價:
信風度弘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唯有關中之地,以隴右形勝,故委信鎮之。既為百姓所懷,聲振鄰國。東魏將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為檄梁文,矯稱信據隴右不從宇文氏,仍雲無關西之憂,欲以威梁人也。又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高歡(496~547), 中國南北朝時期東魏權臣,北齊的實際創建者。小字賀六渾。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東)人。其子高洋稱帝後,追尊為高祖。高歡的先祖因犯罪徙居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世居北邊,生活習俗鮮卑化。六鎮起義爆發後,他先後投靠杜洛周和葛榮;後脫離義軍投爾朱榮,受到寵信,任晉州刺史。葛榮失敗後,他收編葛榮余眾,以山東的冀、定、相諸州(今河北及河南北部)為自己的據點。同年,爾朱榮被魏孝庄帝殺死後,爾朱氏族人控制朝廷。普泰元年(531),高歡起兵聲討爾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縣)擁立元朗為魏帝(後廢帝)。永熙元年(532)奪取鄴城,大敗內部不和的爾朱氏聯軍,進入洛陽,廢爾朱氏和他自己所立的兩個皇帝,另立孝武帝元修。高歡任大丞相、太師、世襲定州刺史,隨即平定並州,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東魏的建立,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高歡為人深沉,富於機謀。善用人,不問地位高低,唯才是舉。治軍嚴明,將士樂為效死。孝武帝想依靠據有關隴的宇文泰以消滅高歡,計劃不成,於永熙三年逃奔長安。高歡在洛陽立孝靜帝元善見,是為東魏。535年,宇文泰殺孝武帝,立文帝元寶炬,是為西魏。東西魏皇帝,實際是高歡、宇文泰分別操縱的傀儡。
他統治時期,梁雖有北伐,但與東魏的關系仍以頻繁通使為主。高歡害怕北方士大夫望梁朝為正朔所在而投奔江南,也無意南向擴張疆土。魏分東西後,彼此抗爭,柔然的傾向對東西魏有舉足輕重之勢。高歡娶柔然公主,表示對柔然結交求和。孝靜帝即位,高歡即決定遷都於鄴,他多次與西魏作戰,雙方各有勝負。
武定四年(546),高歡悉舉山東之眾攻西魏,圍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50餘日,士卒戰死病死者7萬人,被迫退軍。高歡智力皆困,而發病。次年高歡卒。
史書評價:
神武性深密高岸,終日儼然,人不能測。機權之際,變化若神。至於軍國大略,獨運懷抱,文武將吏,罕有預之。統馭軍眾,法令嚴肅,臨敵制勝,策出無方。聽斷昭察,不可欺犯。知人好士,全護勛舊。性周給,每有文教,常殷勤款悉,指事論心,不尚綺靡。擢人授任,在於得才,苟其所堪,乃至拔於廝養,有虛聲無實者,稀見任用。諸將出討,奉行方略,罔不克捷,違失指畫,多致奔亡。雅尚儉素,刀劍鞍勒無金玉之飾。少能劇飲,自當大任,不過三爵。居家如官。仁恕愛士。始,范陽盧景裕以明經稱,魯郡韓毅以工書顯,咸以謀逆見擒,並蒙恩置之第館,教授諸子。其文武之士盡節所事,見執獲而不罪者甚多。故遐邇歸心,皆思效力。至南威梁國,北懷蠕蠕,吐谷渾、阿至羅咸所招納,獲其力用,規略遠矣。
爾朱榮字天寶,北秀容人。世為酋帥,神龜末襲爵梁郡公。正光中以功封安平縣侯,進封博陵郡公,累遷車騎將軍、右光祿人、儀同三司。孝庄即位,進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開府、兼尚書令、領軍將軍,封太原王,進柱國大將軍、兼錄尚書事,以平葛榮功進大丞相,又進位太師,以平元顥功進天柱大將軍。永安三年殺之於明光殿。前廢帝即位,贈假黃鉞相國、司州牧、晉王,加九錫,謚曰武,配享高祖廟。
史書評價:
爾朱榮緣將帥之列,藉部眾之用,屬肅宗暴崩,民怨神怒,遂有匡頹拯弊之志,援主逐惡之圖,蓋天啟之也。於是上下離心,文武解體,咸企忠義之聲,俱聽桓文之舉。勞不汗馬,朝野靡然,扶翼懿親,宗祏有主,祀魏配天,不殞舊物。及夫擒葛榮,誅元顥,戮邢杲,翦韓婁,丑奴、寶夤咸梟馬市。此諸魁者,或據象魏,或僭號令,人謂秉皇符,身各謀帝業,非徒鼠竊狗盜,一城一聚而已。苟非榮之致力,克夷大難,則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也。然則榮之功烈,亦已茂乎!而始則希覬非望,睥睨宸極;終乃靈後、少帝,沉流不反;河陰之下,衣冠塗地。此其所以得罪人神,而終於夷戮也。向使榮無奸忍之失,修德義之風,則彭、韋、伊、霍夫何足數?至於末跡見猜,地逼貽斃,斯則蒯通致說於韓王也。
侯景原為東魏大將,於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
南朝後期,門閥士族統治開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經變為一個失掉統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階層,對於任何政治風浪的沖擊,士族往往都缺乏起碼的應變能力。侯景投降後不久即起兵反叛,於三年(549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餓死。侯景進入建康後,「悉驅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殺之,死者三千人」,又「縱兵殺掠,交屍塞路」(《南史·侯景傳》)。長期的腐朽寄生生活,造成了士族的極端脆弱和無能。他們「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顏氏家訓·涉務》)。侯景又陸續派軍在三吳地區大肆燒殺搶掠,直到簡文帝大寶二年(552年),才被陳霸先、王僧辯所擊敗。
侯景之亂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餘家」,「至是在都者,復滅略盡」(顏之推《觀我生賦》注);而亂事更令南方的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史·侯景傳》)。南方政權損失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北強南弱之勢已不可避免。
陳慶之,中國南朝梁將領。字子雲,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梁大通元年(527),與尋陽太守韋放合攻魏之渦陽(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將軍元昭率數萬步騎來救,陳慶之乘魏軍遠來新至,僅率200騎擊破其前鋒。後又與諸將連營而進,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自春至冬,交戰頻繁,將士疲憊。有的將領建議退兵,他力主決戰。魏軍築就13壘以控制梁軍,他領兵夜出,破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梁軍乘勝強攻,俘斬甚多,其餘九壘皆潰。中大通元年(529),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以數千之眾自銍縣(今安徽宿縣西南)進軍洛陽。在四個多月內,取32城,經47戰,均獲勝利。不久,魏大軍反擊,攻陷洛陽,他因兵少失敗,潛返南方。大同五年十月卒。
Ⅳ 4399熱血三國的問題...高分懸賞!
1.計謀一覽
草木皆兵
城池顯示軍隊人數為真實的5~10倍。持續1天。
空城計
城池顯示軍隊人數為真實的10%~20%。持續1天。
拋磚引玉
城池顯示資源為真實的5~10倍。持續1天。可以引誘別人來攻打。對別的玩家使用,可以引誘其他人打該玩家。
堅壁清野
城池顯示資源為真實的10%~20%。持續1天。
關門打狗
敵人的進攻軍隊無法返回,被強制只能在攻擊完成後返回。
妖言惑眾
成功後,立刻降低城池民心50%。如果用計失敗且則對方城池民心>=80,則對方會得到警報。中計的城池在24小時內不會再次中計。
挑撥離間
成功後,降低對方城池內將領忠誠度10~20點,如果忠誠度=0,則該將領將成為自己的將領,並進入用計的城池內,忠誠度為60。如果用計失敗且對方將領忠誠度>=80,則對方會得到警報。中計的將領在24小時內不會再次中計。
調虎離山
成功後,該城池的軍隊1小時內失去城防的掩護。攻擊該城池時,先和該城池的軍隊作戰,消滅該軍隊後,繼續和該城池的城防作戰。
借刀殺人
攻擊敵人城池,敵人獲得的警報和戰報中,軍隊出發城池坐標是其他玩家(可以指定假目標)。
聲東擊西
改變已經出發的我方軍隊的目標和任務。軍隊中必須有能夠到達新目標的糧食。
打草驚蛇
向敵人城池派出一隻虛假的軍隊進行攻擊,兵力是敵人城池內軍隊+城防力量的2~3倍。可以調動敵人的兵力。例如:當敵人攻來時,造成敵人出發城池被一支龐大軍隊攻擊的假情報。可以騙取敵人取消攻擊命令。該計謀持續到虛假的軍隊到達敵人城池才結束。
十面埋伏
被使用的敵人城池在1小時內無法調動軍隊出城。
金蟬脫殼
讓被困住的軍隊立即返回。用於反制關門打狗、八門金鎖。
暗度陳倉
調動的軍隊不會被任何人偵察到。可以從被敵人圍困的城池內調動軍隊出城。用於反制十面埋伏。
趁火打劫
被攻擊的城池將有「義兵」自發參加防守,增加了攻擊的難度。使用該計謀可以避免城池內的自發義兵參戰,降低連續攻擊的難度。中計的城池在24小時內不會再次中計。
奇門遁甲
瞬間將一支軍隊轉移到自己的城池中。
八門金鎖
將一支敵人軍隊困住無法行動,持續1小時(移動時間增加1小時,並無法使用「召回」命令)。可以用奇門遁甲、金蟬脫殼擺脫。
2.計謀使用
計謀有內政、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計謀。不同屬性的將領使用同一種計謀效果也會不同。
計謀的成功率將受使用者和被使用者的智謀所影響;如果計謀是對一個城池使用,則需要考慮城池守將的智謀。如果沒有城守,則計謀一定成功。
在建築「招賢館」內點擊「計謀」就可以進入「計謀使用」界面。
(五)情報系統
1.軍隊動態
軍隊動態:顯示正在移動中的軍隊情況。
2.敵情警報
敵情警報:敵人對自己城池的行動都在此顯示。
要對敵人的行動了如指掌首先必須建造「烽火台」,這樣就可以看到和自己城池有關的敵人的軍隊情況。
烽火台等級與敵情顯示信息(M代表等級)。
M=0時:敵人進攻的預警(沒有任何具體信息)
M=1時:敵人進攻的目的地
M=2時:敵人進攻的目的(偵察/掠奪/佔領)
M=3時:敵人到達的時間
M=4時:敵人的君主
M=5時:出發地
M=6時:敵人的兵種
M=7時:敵人模糊數量
M=8時:各兵種人數
M=9時:帶兵將領等級
M=10時:科技等級(只限於軍事相關科技)
3.公文報告
「公文報告」是將敵我的各種信息以歷史報告的形式儲備在游戲中,方便玩家查詢。
(六)戰場系統
戰場分類
戰場地圖 《熱血三國》戰場系統分為:劇情戰場和據點戰場。
劇情戰場:指PVE戰場,玩家在劇情戰場中的主要目標是強力NPC。
據點戰場:指PVP戰場,玩家需要對戰場中的據點、任務物品展開爭奪。通常情況下,如果其中一方陣營的玩家獲得了本次據點戰場的勝利,那麼本次戰役中的其他陣營玩家都將宣告失敗。
劇情戰場
PVE戰場,主要目標是強力NPC。玩家可個人或組隊進行掃盪。根據三國故事中的各戰役,形成完整的劇情任務。玩家可逐步攻佔戰場中的各據點,直到打倒最終BOSS。獲勝後可掉落各種任務物品和高級裝備,並獲得聲望。
例如: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是《熱血三國》首個PVE戰場。玩家可以通過個人、組隊進入。消滅分散在各個據點的黃巾軍頭目。在「黃巾之亂」戰場中玩家除了可以做主線任務外,還可進行其它的支線任務,以獲得最大的戰場獎勵。
相關攻略:熱血三國刷黃巾戰場最快速攻略
相關攻略:熱血三國速刷官渡戰場副本攻略匯總
#p#副標題#e#
主線任務:消滅張角三兄弟。共享任務目標。同陣營一人完成者,陣營成員全部完成。
支線任務:消滅黃巾各頭目。個人完成,不共享任務目標。
據點戰場:
PVP戰場,玩家分為2方或多方,對戰場中的據點、任務物品進行爭奪。一個戰場內有多個據點。玩家分為2方或多方,可以選擇加入哪一方,誰先攻克對方的據點,即獲勝。據點可以反復攻克。即保護自己的據點,攻克對方的據點。戰場獲勝的玩家,可獲得豐厚的報酬。戰場中除了劇情任務的獎勵,還有戰場獎金(元寶)。
例如: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熱血三國》首個PVP戰場。玩家可以分別加入袁紹陣營或者加入曹操陣營。而雙方各有不同任務。玩家一邊戰斗,一邊爭奪糧食據點,控制糧食要點為玩法核心。襲擊糧路,摧毀糧倉,搶奪糧草。雙方陣營的出生地為雙方BOSS袁紹、曹操所在。消滅對方BOSS為勝利條件。但雙方的出生地一開始是不能攻擊,必須讓對方糧食=0時,方可攻擊。
「官渡之戰」中雙方各有數個糧倉,攻擊對方糧倉,可以奪取糧食。初始雙方糧食10000。進入戰場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糧食會逐漸減少。各方陣營可以通過奪取對方的糧倉,來增加我方糧食,減少對方糧食。各陣營初始糧倉均為4個,被奪取的糧倉就變成我方糧倉。而食倉可反復爭奪。而戰場中間的烏巢等於3個糧倉。
戰場入口
玩家點擊游戲操作欄上的「戰場」按鈕,將進入到戰場界面。展開戰場面板只有爵位達到「公士」的玩家才能點開。
新建劇情戰場
玩家進入劇情戰場前,首先需選擇將要進入的劇情戰場名稱,如黃巾之亂,然後點擊「新建戰場」,選擇戰場難度和參與人數,確定後便可生成一個新的戰場。如果戰場數量已經達到上限,或每日的參戰次數已達上限,則無法新建戰場。每日早上5點,參戰次數自動重置。而戰場難度的提高,相對的獎勵會增加,道具的掉落率也會增加。
熱血三國劇情戰場
加入據點戰場
玩家選擇一個據點戰場名稱,點擊「加入戰場」。玩家可以看到據點戰場列表:
熱血三國據點戰場
在據點戰場列表中,玩家點擊加入後,可以選擇陣營。但如果一方陣營人數滿了,則只能選擇另一方陣營方能進入。
熱血三國加入戰場
戰場出征
玩家進入戰場後,首先需要通過點擊戰場界面右下角的「戰場菜單」中的「戰場出征」,或者直接點擊戰場界面右上角的「英雄頭像」框,來將自己城池內的軍隊調遣到戰場中。
軍隊操作
當玩家的軍隊進入戰場後,可以點擊右上角「英雄頭像」對軍隊進行相關操作:
1、 選擇軍隊:選擇當前將領所帶領的軍隊為玩家操控的目標。
2、 查看詳情:查看當前將領所帶領的軍隊的詳細信息。
3、 調遣援軍:通過消耗榮譽和援軍令,直接給該將領補充軍隊。
4、 撤離戰場:將該將領及其所帶領的軍隊,一同撤離戰場,返回出發地。戰場中剩餘援軍無法帶出戰場,系統將自動折算成榮譽歸還給玩家。
調遣援軍
當玩家的軍隊不足時,玩家可以通過點擊「將領頭像框」,選擇「調遣援軍」。使用之後,玩家的軍隊便可立刻增加
熱血三國戰場援軍
據點操作
據點歸屬
綠色:我方陣營。不可攻擊,可派遣。裡面是同陣營玩家的軍隊。同時有玩家和NPC的,玩家優先。即顯示綠色。
藍色:我方NPC陣營。不可攻擊,可派遣。裡面有我方NPC軍隊。
紅色:敵方陣營。可攻擊,不可派遣。裡面是敵對玩家的軍隊。同時有玩家和NPC的,玩家優先。即顯示紅色。
黃色:敵方NPC陣營。可攻擊,不可派遣。裡面有敵對NPC軍隊。
白色:無陣營。可派遣。裡面是空的,沒有任何軍隊。
玫瑰色:爭奪中的據點。同一個據點內,有敵對雙方軍隊同時駐扎。同時有玩家和NPC的,玩家優先。即顯示玫瑰色。
攻擊據點
首先,玩家需要選擇要攻擊的據點,在點擊該據點後,會彈出該據點的詳細信息。
熱血三國攻擊據點
其次,點擊「攻擊」後,便可對該駐守軍隊進行攻擊。
熱血三國戰場軍隊攻擊
最後,當該據點的駐守敵軍被玩家全部消滅後,該據點就視為被玩家佔領。此時,同陣營的其他玩家,可以直接派遣軍隊進入該據點,無需再進行其他戰斗。
戰場成員
在該地圖允許多個玩家進入的前提下,創建者可以通過在戰場菜單中選擇「戰場玩家」 邀請其他玩家進入。
戰場頻道
戰場中同一陣營的玩家可以互相交談,協調戰術。(藍色)
戰場中的信息會在戰場頻道發送:(我方藍色,敵方紅色,系統黃色)
戰場榮譽
玩家在任何戰場中都可以獲得「戰場榮譽」。戰場榮譽用於在戰場中調遣援軍,可立即補充兵力。而援軍是不能帶出戰場的,在戰場結束後自動解散。沒有損失的援軍,會返還為戰場榮譽。當戰場榮譽<0的,無法進入該戰場。在每天早上5點更新時,所有負數的戰場榮譽自動變成0。
戰場勛章
在《熱血三國》每個戰場都有各自獨有的「戰場勛章」。勛章和榮譽還可以在戰場商城中購買戰場道具、戰場裝備。
平定黃巾勛章:在黃巾之亂中,勝利後獲得。
袁軍官渡勛章: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陣營,勝利後獲得。
曹軍官渡勛章:在官渡之戰中,曹操陣營,勝利後獲得。
漢室勛章:統一的勛章,可用其他勛章兌換。
戰場商店
玩家通過在戰場商店用榮譽、勛章兌換戰場道具、戰場裝備、戰場將領等。
熱血三國戰場商城
勛章記錄
玩家點擊「勛章記錄」,可以查看已經獲得的各種勛章數量。
熱血三國戰場勛章記錄
勛章兌換
玩家點擊「勛章兌換」,可以選擇將各種勛章統一兌換成「漢室勛章」。
熱血三國勛章兌換
至此熱血三國戰場介紹全篇結束。點擊進入07073熱血三國專題
無論是劇情戰場或者據點戰場,玩家都可以選擇獨自一人,或多人組隊進行。當玩家加入一個戰場後,自動獲得該戰場的任務。玩家完成戰場任務,可以獲得相應獎勵。而戰場的任務進程可以在游戲中的「任務」里查看。
[編輯本段]五、《熱血三國》輔助系統
註:《熱血三國》是webgame網頁游戲,游戲會經常更新,具體信息以各運營網站的游戲內容為准。
《熱血三國》游戲的主要輔助系統有:
(一)工會聯盟
建立聯盟
一個人有時候會力有不逮,這個時候就需要藉助外力,所以聯盟就應運而生了。玩家可以通過聯盟系統邀約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開創熱血三國的江山。
在熱血三國中,只要鴻臚寺等級達到2級,就可以在聯盟界面創建自己的工會聯盟了。不過,在創建過程中,所創建的聯盟名字不能被其他人佔用。
加入聯盟
等級1的鴻臚寺就可以加入聯盟。可以在聯盟列表裡選擇一個聯盟來加入。
聯盟管理
聯盟管理是管理聯盟事務的地方,它包括以下部分:
邀請加入:作為聯盟官員可以通過輸入玩家名稱的方式來邀請未加入聯盟的玩家加入聯盟,在邀請加入界面會顯示出所邀請的玩家的狀態信息。
成員許可權:聯盟內不同官階的成員許可權也不同。
開除成員:輸入想開除出聯盟的成員名稱就可以開除該成員了。
聯盟介紹:介紹聯盟的基本宗旨等信息。也顯示聯盟公告信息。
聯盟外交:聯盟外交界面會顯示出友好聯盟,中立聯盟,敵對聯盟的基本信息。還可以通過此界面來添加新的友好聯盟。
轉讓盟主:可以通過此界面來轉讓盟主職位,前提是接手盟主職務的玩家需滿足該聯盟目前的成立條件,還需要提交密碼才能成功哦。
退出聯盟:可以通過此界面來實現退出當前聯盟的操作。
聯合作戰
同一個聯盟的軍隊可以集中到一個城池中,一起防守,或者一起發兵攻擊敵人城池。也就是說,聯合作戰分為兩個部分:聯合進攻和聯合防守。
聯合進攻僅指大家同一時間去攻打敵方,但實際到達的時間是由距離目的地的遠近和部隊的移動速度決定的,按到達先後順序排隊攻打。我們所說的聯合作戰主要是指聯合防守。
聯合防守是指聯合聯盟內盟友的力量一起防禦敵人的進攻。在得知有敵人來進攻城池後,可以迅速結集聯盟內盟友到被進攻城池,以防禦敵人的進攻。聯合防守的聲望和經驗都歸城池所有者所有。
一場戰斗最多可以有十二支部隊協同作戰,包括:自己的部隊、城內自發的義兵、以及最多十支盟友的軍隊(具體數目由被攻城池鴻臚寺的等級決定)。
把軍隊派駐到盟友的城池中,只需要負擔運輸途中的糧食消耗。軍隊在盟友城池中則消耗盟友的糧食,且消耗量為原來的兩倍。此時軍隊暫時由盟友控制。如果盟友城池糧食沒有了,則軍隊自動返回。可以主動命令軍隊返回。主城的盟友可以將所有聯盟的軍隊一起投入戰斗,一起進攻敵人的城池。
(2)禍福系統
游戲過程中不僅僅是建造城市,發生戰爭等等,偶爾也會發生一些天災人禍和天賜。這些福禍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過玩家可以通過「祭天」,來減少1次天災的發生,提高天賜發生的幾率。
天賜系統
天賜:天賜是隨機發生的幸運時間。
以下各項每天共出現一次。
進獻:額外增加黃金。(增加產量)
豐收:額外增加糧食。(增加不算軍隊產量在內的產量)
繁榮:額外增加木材。(增加產量)
巨石:額外增加石料。(增加產量)
富礦:額外增加鐵錠。(增加產量)
安樂:額外增加人口。
祥瑞:額外增加民心。(一般增加20民心)
投奔:額外增加將領。(包括別人解僱的將和未出現的將領)
天災系統
天災:天災是隨機發生的災難事件。
以下各項每天共出現一次:
洪水:糧食損失。
冰雹:糧食損失。
乾旱:糧食損失。
暴雪:糧食損失。
人禍系統
人禍:人禍是由於玩家發展失衡而造成的災難事件。
以下各項每小時檢查一次城池(資源扣大於上限的數額,外加一定數額):
賊寇:黃金損失。(黃金大於上限時扣1/10)
蝗災:糧食損失。(糧食大於上限時扣1/10)
大火:木材損失。(木材大於上限時扣1/10)
塌方:石料損失。(石料大於上限時扣1/10)
礦難:鐵錠損失。(鐵錠大於上限時扣1/10)
瘟疫:人口損失。(總人口大於人口上線時扣1、10)
嘩變:軍隊損失。(糧食等於0,糧產是負數時出現)
逃亡:將領損失。(將領忠誠低於50時出現)
暴亂:黃金、糧食、木材、石料、鐵錠、人口全部損失。
Ⅳ 倚馬七紙是什麼意思
釋義:意思是比喻文章寫得快。
讀音:yǐ mǎ qī zhǐ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掇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譯文:桓溫率師北伐、當時袁虎也隨從出征,因事受到桓溫的責備,罷了官。正好急需寫一份告捷公文,桓溫便叫袁虎起草。袁虎靠在馬旁,手不停揮,一會兒就寫了七張紙,寫得很好。
例句:他的文思敏捷,下筆也快,別的同學還在寫開篇的時候,他已經倚馬七紙,寫完交卷了。
近義詞
出口成章
釋義:意思是話說出來就是一篇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讀音:chū kǒu chéng zhāng
出處:《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譯文:那些京都的人士,狐皮袍子亮黃黃。他們容貌不曾改,說出話來像文章。行為遵循西周禮,正是萬民所希望。
例句:此人表裡如一,說話出口成章,做事別出心裁,和我志同道合。
Ⅵ 請問唐朝官員制度和具體的官員職位及其職能的大小。(包括文武官員)
唐代的官制基本是沿襲隋制。《新唐書·百官志》雲:「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
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皇帝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操有對一切臣民生殺予奪的大權。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並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勛爵制度。《新唐書·百官志》說:
其辯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以時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方唐之盛時,其制如此。
隨著社會矛盾的發展和政治形勢的變化,唐代的職官制度也發生了變化。「使職差遣」逐漸侵奪了原來職官的權力,新出現的一些使職,使得原來的一套官僚體系發生了紊亂。他們占據了中央與地方的大部分權力。當時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國史補》所說的「為使則重,為官則輕」。這種現象對宋代官制也有一定的影響。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系統:
一、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政事堂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新唐書·百官志》說:「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後來,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並為輔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舊唐書·李靖傳》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中書令(《百官志》作僕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為懇切,唐太宗為之感動,說:朕觀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縱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體,精神誠可嘉。於是,太宗除下優詔,令其在家調養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為太子詹事(東宮百官之長),並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預宰相職事。從此之後,就有「平章事」與「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則,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職權,只有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以後,「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僕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由於代宗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所以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與此同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置,因此,唐後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文獻通考·職官四》說:「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其後,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且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於後,「分曹以主眾務。」至此,政事堂已從「議事」之所變成宰相的辦事機關了。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長官兼職的(因三省長官尚有本省常務),他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就回本省辦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辦公機關。玄宗開元以後,宰相數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楊國忠雖身兼四十餘職,但也以相職為主),於是就有必要設立一個固定的宰相辦事機關,並列五房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軍國大事經政事堂會議商定,奏請皇帝最後裁決;機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議論,他官不得預聞。在政事堂(或中書門下)議事的幾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唐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他們之所以能專權用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竊居了「執政事筆」的職位。安史之亂後,肅宗鑒於相權集中而造成個人專斷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筆的制度,到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輪流秉筆,其用意顯然是在於防止宰相專權,但德宗以後,這個制度並沒有沿續下去,如穆宗、敬宗時的李逢吉,武宗時的李德裕都是獨秉國政的。宰相權力的大小,都是取決於皇帝(還有中晚唐時期的宦官)的態度的。
二、三省六部
唐沿隋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同樣是國家最高的政務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國家的政務,同時把原尚書省諸曹正式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部下有司,部的首長稱尚書,副首長稱侍郎,各司正、副負責人稱郎中、員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秦漢以來封建國家中央官制不斷變化的結果。其組織較完備,分工較明確,是封建社會發展至成熟階段的一個標志。這些一直沿續到清代,基本上沒有改變。但有一點與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書省有一個總機構,名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員外郎分管吏、戶、禮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處於行政監督地位,而左右司則兼有總務管理的性質。
唐代中書省(隋因避諱作「內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中書省與門下省,它們合稱為兩省或北省(尚書省稱為南省),長官為中書令、侍中,開元時皆為正三品(代宗時升為正二品)。中書省與門下省同秉軍國政要,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掌封駁審議。凡軍國要政,皆由中書省預先定策,並草為詔敕,交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後付尚書省頒發執行。門下省如果對中書省所草擬的詔敕有異議,可以封還重擬。凡中央各部、寺、監及地方各部門所呈上的奏章,重要的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認可以後,方送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或草擬批答,門下省如認為批答不妥,也可駁回修改。唐太宗非常重視中書、門下兩省在中樞政務機構中所發揮的作用,他曾多次稱中書門下為「機要之司」。《資治通鑒》卷192記載:他於貞觀元年十二月對群臣說:
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然駁正。人心所見,至有不同,苟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復何傷!比來或護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順一人之顏情,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國之政也。
可見唐太宗非常注意集體的智慧,防止個人專斷而造成「兆民之深患」。中書、門下協助皇帝決定大計方針,就是防止個人專斷的有效措施。
中書省,置中書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書省為西台,中書令稱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書省為鳳閣,中書令稱內史。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稱紫微令。後復舊稱。中書令為一省之首官,《新唐書·百官志》雲:「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又置侍郎二人,正三品,為中書令之副,參議朝廷大政,臨軒冊命,若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而奏之。又置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書省的骨幹官員,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因其所掌皆機務要政,故特規定四條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緩,禁違失,禁忘誤。他們可以就省內所討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並簽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省內的意見經中書令、侍郎匯集後,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後根據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筆草詔的舍人稱為「知制誥」,其餘舍人也要分別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中選擇一個資格最老的,稱為「閣老」,負責處理本省雜事。舍人六人分押尚書省六部,並輔佐宰相判案。宰相的議事處政事堂就有一個門通往中書舍人辦公廳,宰相常從這個門經過,找中書舍人咨詢政事。據《舊唐書·常袞傳》載,代宗大歷時,常袞為相,才把這個門堵死,「以示尊大,不相往來」。肅宗時,常以他官知中書舍人事,《新唐書·百官志》說當時因「兵興,急於權便,政去台閣,決遣顓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復押六曹之奏。」直至武宗會昌末年,宰相李德裕再建議:「台閣常務,州縣奏請,復以舍人平處可否。」但這一制度在當時似乎未認真執行過。唐代的中書舍人都是文人士子企慕的清要之職,所謂「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是躍居台省長貳以至入相的一塊重要跳板。此外,中書省的屬官還有起居舍人2人,從六品上,《新唐書·百官志》雲:「掌修記言之史,錄制誥德音,如記事之制,季終以授國史」。通事舍人16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則導其進退,而贊其拜起、出入諸禮節。四方蠻夷納貢,也由通事舍人接受呈進。軍士出征,則受命勞遣,並每月慰問將士家屬。又有主書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右散騎常侍2人,右諫議大夫4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門下省,置侍中二人為省長,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門下省為東台,侍中稱左相,武後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稱納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門下省為鸞台。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稱黃門省,侍中稱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左相。《新唐書·百官志》雲:「侍中……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有門下侍郎2人,正三品,為侍中之副,龍朔二年改稱東台侍郎。武後垂拱元年,稱鸞台侍郎,天寶元年,又稱門下侍郎。《百官表》雲:「門下侍郎……掌貳侍中之職。大祭祀則從;■則奉巾,既帨,奠巾;奉匏爵贊獻。元日、冬至,奏天下祥瑞,侍中闕,則蒞封符券,給傳驛。」門下省的屬官有左散騎常侍2人,正三品下。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左諫議大夫4人,正四品下,掌諫諍得失,侍從贊相。武後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有一個名叫魚保宗的,上書建議置銅匭以接受四方之書。武則天接受了這個意見,鑄銅匭四個,塗以四方顏色,排列在朝堂:東方青匭,稱為「延恩」,凡是告養人勸農之事者投之;南方紅匭,稱為「招諫」,凡是論及時政得失者投之;西方白匭,稱為「申冤」,凡是陳述受抑屈者投之;北方黑匭,稱為「通玄」,凡是告發天文或秘密謀反者投之。朝廷派諫議大夫、補闕、拾遺各1人為使者,管理四方銅匭;又派御史中丞、侍御史各1人為理匭使。天寶九載(公元750年),唐玄宗以「匭」聲近「鬼」,故改理匭使為獻納使。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恢復舊稱。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以諫議大夫1人為知匭使。又有給事中4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監察弘文館繕寫讎校之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審畢,則駁正違失。凡是詔敕有不便者,塗竄而奏還,謂之「塗歸」。白居易在《鄭覃可給事中敕》中說,給事中的職責是「凡制敕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駁正之;天下冤滯無告者,得與御史糾理之;有司選補不當者,得與侍中裁退之」。《舊唐書·李藩傳》載,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李藩任給事中,「制敕有不可,遂於黃敕後批之」。當時有人對他說,這是皇上的聖旨,應該把自己的意見另紙寫上,那能隨便擬在聖旨上?李藩說,如果用另紙寫,便是文狀,那能稱為擬敕?李藩之所以敢於發此大言,就是因為制度規定給事中有權在認為不合適的詔敕上「塗竄而奏還」。白居易所謂「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駁正之」,就是《大唐六典·門下省》說的「凡國之大獄,三司詳決,若刑名不當,輕重或失,則援法例,退而裁之」的意思一樣。《新唐書·百官志》說,給事中可「與御史、中書舍人聽天下冤滯而申理之」,就是指他們可以組成「三司」,越過執法機構,受理天下冤錯案件,聽其訴訟,這種制度稱為「三司受事」或「三司詳決」。白居易所謂「有司選補不當者,則與侍中裁退之」,就是《新唐書·百官志》所指的「六品以下奏擬,則校功狀殿最、行藝,非其人,則白待中而更焉。」這種制度稱為「過官」。又有起居郎2人,從六品上,掌錄天子法度。天子御正殿,則起居郎居左,舍人居右。若天子有詔命,起居郎俯陛以聽,退而書之,每季終了時交給史官。貞觀初年,以給事中、諫議大夫兼知起居注、或知起居事。唐高宗時,許敬宗、李義府為相時,為了防止泄密,上言減少預聞機密的人員,故命起居郎、舍人承旨之後,與百官同出,不得與聞機務。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才詔令起居郎、舍人於入閣之日,具紙筆立於螭頭下,恢復貞觀時期的制度。
此外,門下省還設有錄事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左補闕6人,從七品上;左拾遺6人,從八品上;典儀2人,從九品下。掌贊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城門郎4人,從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關之節。符寶郎4人,從六品上,掌天子八寶及國家之符節,大朝會,則奉寶進於御座,天子行幸,則奉寶隨從。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旌以顓賞,節以顓殺。
中書省與門下省還各有補闕拾遺,它們均分左、右置,「左」隸門下省,「右」隸中書省。左右補闕,從七品上;左右拾遺,從八品上,均是武則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創置的。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載,白居易於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8年)曾任過左拾遺,他說:「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凡發令舉事,有不便於時,不合於道者,小則上封,大則廷諍」。「朝廷得失無不察,天下利弊無不言,此國朝置拾遺之本意也」。諫官有直接向皇帝提意見的機會,所以,官品雖低,也頗為時人所重。從理論上說,諫官的本職,就是建言諷諫,即使言辭激烈,也無可責難,白居易在任拾遺、補闕期間,曾盡其職而力諫,屢次上書言事,甚至當面和皇帝爭執,據《通鑒》卷238記載:「白居易因議事,言陛下錯,上色庄而罷,密召承旨李絳,謂『白居易小臣不遜,須令出院』。」所以,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白居易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是一個不得過問朝政而專門陪伴太子讀書的閑官。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死,白居易激於義憤,首先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而當時舊官僚集團卻攻擊他說「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並借機加以誣陷,把他貶為江州司馬。這件事既說明了諫官有言事的特權,也說明諫官處境的艱難。
三、尚書都省
尚書省置令1人,正二品。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稱東台,廢尚書令,改尚書為太常伯,侍郎為少常伯,武則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稱文昌台,不久再改為文昌都省。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稱為都台,長安三年(公元703年)稱為中台。唐代尚書省的辦事機構設在長安皇城的承天門大街東側,位於中書、門下二省之南端,所以又別稱南省或南宮。從中書門下發出的詔令制敕,均經由尚書省轉發到中央各部門及地方各州縣,或者根據詔令制敕的精神製成政令,下達到有關部門。《新唐書·百官志》說:
諸州計奏達京師,以事大小多少為之節。凡符、移、關、牒(按:皆公文名),必遣於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決者,皆上尚書省。這說明尚書省的權位相當重要,據《舊唐書·戴胄傳》記載,唐太宗曾說:「尚書省,天下綱維,百司所稟,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這幾句話就足以說明尚書省在中樞行政機構中的重要地位了,也就是說在三省中,尚書省才是行政的實際總匯。唐代的尚書省組織更加整齊嚴密,由隋之六曹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而每部的組織,則以隋之侍郎升為尚書的佐貳,在尚書左右丞下,每部有4個屬司,共24個司。
尚書省的長官是尚書令,掌典領百官。因為唐太宗即位前曾任其職,故唐代例不復置。以左右僕射為本省的實際長官。另有左丞1人,正四品上,右丞1人,正四品下,主持省內日常事務,《新唐書·百官志》雲:「掌辯六官之儀,糾正省內,劾御史舉不當者」。有左右司郎中各1人,從五品上,員外郎各1人,從六品上,為丞的助手,分判本省六部諸司事務。唐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改左右丞為左右肅機,郎中為左右承務,諸司郎中為大夫。唐初,僕射的地位十分尊崇,因為在中樞的職事官中,正一品的三公、三師不單獨設置,而正二品的尚書令又被廢,只有從二品的僕射官階最高,其他兩省的副官如門下侍郎、中書侍郎以及各寺、監的長官均在三品以下。所以《唐會要》稱左右僕射為「師長百僚,雖在別司,皆為統屬」。據說僕射於都堂上書,宰相皆送,文武三品以上官均升階列坐,左右丞、各部侍郎、御史中丞以及四品、五品以下者皆羅拜階下,僕射不答拜,可見其威權之重。自中唐以後,由於僕射被排斥於宰相行列之外,尚書省的地位因受到使職差遣的沖擊,加上用非其人,其享有的地位就逐漸下降了。
據《唐會要》記載,貞觀時,唐太宗曾規定:「尚書細務屬左右丞,惟大事應奏者乃送僕射」。可見左右丞在尚書省內的權位也是相當重要的,其中左丞統吏、戶、禮三部;右丞統兵、刑、工三部。六部諸司文案均需送都省由左右丞勾檢後,方下達到有關部門。因為規定省內有大事才向僕射請示,其餘細務均由左右丞處理。這樣,左右僕射已漸被架空,都省的實權自然落在左右丞手中了,所以到宋代,左右丞也是執政官之一。
尚書都省所屬的六部二十四司,負責處理全國軍政、財文、兵刑、錢谷等一應行政事務。其中吏部掌文選、勛封、考課之政,下統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唐代規定官員的選授制度是:三品以上者由皇帝親自選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報皇帝御批,吏部聽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據其身材、資歷、才能、功勞、德行、言辭、書判諸方面的優劣予以「注批」,並報請門下省審復後授職。四司官員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專掌選補流外官。員外郎二人,從六品上,一人判南曹,均為尚書、侍郎之副貳。司封郎中,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司勛郎中,掌官吏勛級;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若官員死亡後,史官要為其立傳,太常要議謚,若要銘於碑者,則會同百官議其宜記述的事跡上報,然後考功郎中通報其家屬。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前,由考功員外郎主持科舉考試。戶部,掌天下財政、民政,包括土地、人民、婚姻、錢谷、貢賦等,所屬有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其中戶部郎中、員外郎,掌戶口、土地、賦役、貢獻、蠲免、優復、婚姻、繼嗣之事;度支郎中、員外郎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塗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與中書門下省議定上奏;金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藏出納、權衡度量之數,管理兩京市、宮市等交易之事,並供給宮人、王妃、官員奴婢衣服;倉部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庫儲、出納租稅、祿糧、食稟之事。禮部掌禮儀、祭享、貢舉之政。所屬有禮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其中禮部郎中、員外郎,掌禮樂、學校、衣冠、符印、表疏、圖書、冊命、祥瑞、鋪設,及百官、宮人喪葬贈賻之數,為本省尚書、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員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葯、僧尼之事;膳部郎中、員外郎,掌陵廟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員外郎,掌諸蕃朝謹之事。開元二十四年玄宗詔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這樣,禮部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選授、考課、主持武舉,以及軍令、軍籍和中央一級的軍訓,但並不直接帶兵。所屬有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帳及武官階品、衛府眾寡、校考、給告身諸事;一人判簿籍及軍戎調遣之名數。
員外郎一人掌貢舉、雜請,一人判南曹,歲選解狀。皆為尚書、侍郎之副;職方郎中、員外郎,掌地圖、城隍、鎮戎,烽候、防人道路之遠近及四夷歸化之事。凡蕃客至,鴻臚寺先詢問其國山川、風土,然後製成地圖上奏,並送副圖於職方司,殊俗入朝,則圖其容狀及衣服樣式通達於上;駕部郎中、員外郎掌輿輦、車乘、傳驛、廄牧馬牛雜畜之籍;庫部郎中、員外郎,掌兵器、鹵簿儀仗。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並平議國家之禁令。其屬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其中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諸案件,為尚書、侍郎之副貳。凡是審理大案件,可用尚書侍郎之名義與御史中丞、大理卿組成「三司」,共同參議。國家發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召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單;都官郎中、員外郎,管理俘虜,奴隸的簿錄,給以衣糧醫葯,並審理其訴訟事件;比部郎中、員外郎負責通會內外賦斂、經費、俸祿、勛賜缺乏物資,以及軍用物資、器械、和■等事;司門郎中、員外郎,管理門禁關卡出入登記,以及各地上繳失物的處理。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國家農、林、牧(軍馬除外)、漁業之政,以及諸司官署辦公所需紙筆墨之事。所屬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員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為尚書、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員之職田、諸司官署公田的配給;虞部郎中、員外郎,掌苑囿、山澤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給和畋獵之事;水部郎中、員外郎,管理河流過渡、船艫、溝渠橋梁、堤堰、溝洫的修繕溝通,以及漁捕、漕運諸事。
六部長官稱為尚書,正三品,副官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來,尚書的地位很高,據《通鑒》開元二十四年的記載:「惟舊相及揚歷中外有德望者乃為之」。正因為如此,尚書實際上成為高官權臣的兼職,不能具體處理本部事務,這自然就被架空而失去實權。唐代六部尚書分為三行:吏、兵為前行;刑、戶為中行;禮、工是後行。各部官員的遷轉就是按照這個次序的,由後而中而前的,所以擔任某部尚書,並不等於熟悉這部的職務,而只是由於資格的關系。因此,中唐以後,六部尚書基本上成為官員遷轉之資,其官稱只代表一種身分,而不一定說明所任的職務。這就是宋代六部等於虛設,而另以其他機構代替六部的由來。
四、唐代的監察機關——御史台
唐承隋制,置御史台,為全國最高監察機關。設御史大夫1人,正三品。《新唐書·百官志》雲:「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唐會要·御史台》雲:「正朝廷綱紀,舉百家紊失」。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發,並且只要根據傳聞即可奏劾,不需要什麼證據,更不受理訴訟,這就是《通典·御史台》所說的「但風聞彈事,提綱而已」。唐太宗非常重視御史台的作用,他要求三省和御史台官員各盡其責,真正起到互相檢查的作用。《貞觀政要》卷1記載他對大臣說:隋朝所以二世而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皇帝「不肯信任有司,每事皆自斷」,結果群臣有意見都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而他自己則要「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事」,凡事都要交給有司商量,然後經宰相籌畫,於事穩便,才能上奏施行。他為了充分發揮御史台的監察職能,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規定:凡是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官吏入閣議事,都要有諫官隨同,有不當的隨時進諫。御史台的地位由此提高,對於糾正官吏的違失起了一定作用。貞觀以後,御史台也受詞訟,並且設置了「台獄」,《新唐書·百官志》說:「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有制覆囚,則與刑部尚書平閱」。對於百司不法事件,「大事奏裁,小事專達」。在糾舉之前,往往要「推覆理盡,然後彈之」。
御史台的次官,唐初依隋舊制,稱治書侍御史中丞,高宗李治即位,因避帝諱,改稱御史中丞,正五品下。《唐會要》「御史大夫」條雲:由於「大夫秩崇,官不常置」,故實際上以「中丞為憲台之長」。
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御史台曰「憲台」,大夫曰「大司憲」,中丞曰「司憲大夫」。武後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改御史台為肅政台。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監軍旅;右台察州縣,省風俗。不久,又命左台兼察州縣。兩台每年派使者八人,春季稱為風俗,秋季稱廉察,以四十八條監察州縣官員。唐肅宗至德以後,諸道使府參佐,皆以御史為之,謂之「外台」。東都洛陽設留台,有中丞1人,侍御史1人,殿中侍御史2人,監察御史三人;元和後,不置中丞,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主持留台事務,而三院御史也不常備。
在御史台內設有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分別由侍御史(從六品下)、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上)、監察御史(正八品上)居其職,合稱「三院御史」。其中侍御史6人,掌糾舉彈劾百僚,推鞠獄訟、知公廨等雜事。所謂推鞠獄訟,是指對被告發官員進行審理,這主要是「制獄」,即皇帝親自命令辦理的案子。彈劾指按朝廷行政法規指控官員的不法行為。知公廨雜事是指處理台內日常雜務。這一職務一般由資格較老的人擔任,稱為「雜端」,殿中監察職掌進名、遷改及令史考第,台內一切事務由他專決,所以也稱為「台端」。
Ⅶ 水滸傳刻章假公文是第幾集
第三十八回第三十八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梁山泊戴宗傳假信宋江在營中歇息多日後,出門欲尋戴宗,卻出城來潯陽樓,興致極高的自飲自吃,乘著酒興在壁上書下反詩兩首。恰被經過的無為軍通判黃文炳發現。他便報知蔡九知府,知府當即下令捉拿。戴宗知後讓宋江裝瘋想躲過此劫,卻不知黃文炳是個及其小氣的人,想置宋江於死地,在知府面前幾番挑撥。蔡九知府便下令把宋江下到死囚中,派戴宗去東京報告蔡太師。戴宗途中路過朱貴酒店吃食,被葯倒後搜身,發現了一封書信,內容是欲除宋江之命。於是戴宗被朱貴領上樑山泊,眾人想出一計,欲教人仿造一封回信,吳用便叫戴宗假託要刻碑文出了錢請了蕭讓(書法家)金大堅(雕刻家)上山,兩人被邀了入伙梁山泊,便開始假造蔡京回書。(7)出征命令公文擴展閱讀該回主要人物簡介:1、宋江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身材矮小,面目黝黑,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在一百零八將中穩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因私放晁蓋等人,被小妾閻婆惜捉住把柄,以至於殺了閻婆惜後連夜逃走,期間結交諸多英雄好漢,輾轉周折上了梁山。並曾帶兵征討祝家莊和高唐州。晁蓋死後繼任梁山第三任寨主,主張並接受朝廷的招安,接連出征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被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最後被高俅等奸臣設計用毒酒害死。2、戴宗,綽號神行太保,原是江州兩院押牢節級,能日行八百里。他曾與梁山好漢合謀,偽造蔡京書信以營救宋江,卻被識破,判處斬刑,被梁山好漢救出,因此上樑山入伙,是白龍廟二十九英雄之一。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二十位,上應天速星,職司為總探聲息頭領。征方臘後授兗州府都統制,後辭官到岳廟出家,最終大笑而終。 0 28更多回答(4)宋江在營中歇息多日後,出門欲尋戴宗,卻出城來潯陽樓,興致極高的自飲自吃,乘著酒興在壁上書下反詩兩首。恰被經過的無為軍通判黃文炳發現。他便報知蔡九知府,知府當即下令捉拿。戴宗知後讓宋江裝瘋想躲過此劫,卻不知黃文炳是個及其小氣的人,想置宋江於死地,在知府面前幾番挑撥。於是戴宗被朱貴領上樑山泊,眾人想出一計,欲教人仿造一封回信,吳用便叫戴宗假託要刻碑文出了錢請了蕭讓(書法家)金大堅(雕刻家)上山,兩人被邀了入伙梁山泊,便開始假造蔡京回書。(7)出征命令公文擴展閱讀該回主要人物簡介:1、宋江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身材矮小,面目黝黑,為梁山起義軍領袖,在一百零八將中穩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因私放晁蓋等人,被小妾閻婆惜捉住把柄,以至於殺了閻婆惜後連夜逃走,期間結交諸多英雄好漢,輾轉周折上了梁山。並曾帶兵征討祝家莊和高唐州。晁蓋死後繼任梁山第三任寨主,主張並接受朝廷的招安,接連出征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屢立戰功,被封為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最後被高俅等奸臣設計用毒酒害死。2、戴宗,綽號神行太保,原是江州兩院押牢節級,能日行八百里。他曾與梁山好漢合謀,偽造蔡京書信以營救宋江,卻被識破,判處斬刑,被梁山好漢救出,因此上樑山入伙,是白龍廟二十九英雄之一。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二十位,上應天速星,職司為總探聲息頭領。征方臘後授兗州府都統制,後辭官到岳廟出家,最終大笑而終。 28更多回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