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清照的《如夢令》意思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 文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賞析】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❷ 李清照詞《如夢令》是什麼
李清照詞《如夢令》為: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常常記起出遊溪亭直到日色將暮,喝得醉意醺醺竟忘記了回去的路。一直到游興已盡,暮色更濃,才駕著小舟回去;可船兒又迷路進入荷花深處。船兒爭渡,船兒爭渡,驚起了河灘上已經夜宿的鷗鷺。
《如夢令》賞析
這首詞為李清照對年輕時候生活片段的回憶,充滿生活情趣。酒喝到醉得不能回家,回家又迷了路,迷了路更急於回家。作者在一系列動作的白描和環境的烘托中,表現出主體心理活動的軌跡。這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遊玩,無憂無慮的生活的真實寫照。
它不像《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那樣帶著富貴之氣,也不像《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那樣帶著衰颯之氣,而是表現了作者青春時期的野逸之氣。
❸ 李清照《如夢令》三首全詩是什麼
李清照《如夢令》並沒有三首,只有兩首,具體如下:
1、《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翻譯: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颳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裏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2、《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翻譯: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遊玩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興以後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鷗鷺。
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全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全詞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它以女詞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後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❹ 李清照的如夢令全詩
李清照的如夢令全詩
李清照的如夢令全詩,是宋代女詞人,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但是很多古詩文都是很著名的,關於李清照的聲聲慢我們是很熟悉的了,你們知道李清照的如夢令全詩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歡迎大家借鑒和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如夢令
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賞析 本篇是 李清照 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像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這段評語有助於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人物,而且她的作品存世的比較多,所以僅僅以《如夢令》難以區分。事實上,《如夢令》就是一個詞牌名,而詞牌就是指唐宋時代經常用以填詞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樂曲的原名,說簡單點詞牌就代表一個固定的曲子。換句話說,詞牌是固定的,全部加起來,大概有八百七十多個,而詞是不固定的,所以同樣叫《如夢令》其內容和要表達的意識可以完全不同。
李清照的《如夢令》簡單舉兩個,《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翻譯成白話就是:還記得那次溪邊亭中遊玩,玩得很盡興,而且玩到很晚,最後都忘記了回家的道路了,大家乘著夜色調轉船頭,卻迷路了,著急中驚起了一灘鳴鷺。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昨天夜裡雨下得不多,但是風卻挺大,喝得酒比較多,好好地睡一覺,也沒有解酒,問那個侍女,海棠花咋樣了?侍女說:還那樣。你要知道這個世界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的時候了。
李清照這兩首《如夢令》都是以游記為背景寫的詞,都是以酒、花、小清新為套路,談不上什麼高深的思想,其實就是他早期生活的情趣而已。我個人認為,這兩首詞就是代表了「文青」本質,屬於沒啥事亂呻吟那種調調,就像現在的朋友圈,看個大鵝也弄個「好喜歡哦!」,「好漂亮哦!」,「好好玩哦!」,就是自己覺得自己很有情調和招人羨慕嫉妒恨而已。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宋代〕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時常記起溪邊亭中遊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奮力把船劃出去呀!奮力把船劃出去!劃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台。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奮力把船劃出去。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參考資料:
1、劉 瑜.李清照全詞.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90-93
2、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7-9
3、李寅生.中國古典詩文精品讀本(下冊).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437-438
賞析
此詞是記游賞之作,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
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❺ 《如夢令》的詩意是什麼
《如夢令》的詩意是: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颳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裏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全詩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
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後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
❻ 如夢令全部詩詞
以下兩首是李清照的《如夢令》
1、《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2、《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下面是秦觀的《如夢令》
3、《如夢令.春景》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
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下面是納蘭性德的《如夢令》
4《如夢令.正是轆轤金井》
正是轆轤金井,滿砌落花紅冷。驀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難定。誰省,誰省。從此簟紋燈影。
「如夢令」是一個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令」多指詞之短調,詞中字數在58字以內的稱為小令,59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因此有太多以「如夢令」
為詞牌名的詞了,您可以查看一下宋詞以及其他關於詞的書籍。
❼ 李清照的《如夢令》全首詩是什麼
全詩有兩首。
一、《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意思為: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二、《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意思為: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