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央軍委認定中越自衛反擊戰參戰部隊有哪些
參戰部隊:
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廣西軍區獨立師、雲南省軍區獨立師、廣西軍區2個邊防團、雲南省軍區5個邊防團)、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以及鐵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種部隊近56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臨時調任的熟悉越軍戰法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
(1)中央軍委命令擴展閱讀:
作戰結果:
1、根據越南國防部軍事歷史院編的《越南人民軍50年(1944~1994)》1979年2.17日-3.18日的戰斗:
越南軍民消滅和重創中國3個團18個營,擊毀和擊傷550輛軍車(坦克裝甲車280輛),擊毀118門大炮和重型迫擊炮,中國軍隊在戰爭中損失了62500人,280輛坦克和裝甲車,118門大炮。越南方面被摧毀了45000座農舍,60萬平方米城市住宅,900所學校,428所醫院。
2、根據昆明軍區後勤部編寫的《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工作總結》敘述了1979--1987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後勤工作的情況: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解放軍共犧牲6954人,傷14800多人,尤其是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2月17--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8--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
Ⅱ 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事有哪些
1、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2、吳起鎮會議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陝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會議,總結俄界會議後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陝甘支隊的行動方針,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了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3、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發生在1935年初,作戰區域主要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帶。在三個多月時間里,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按照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赤水河兩岸穿梭往來,縱橫馳騁於40萬敵軍叢中,在運動中創造戰機。
紅軍歷經大小40餘次戰斗,成功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跡,也從根本上扭轉了長征以來的被動局面。
4、強渡大渡河
發生在1935年5月。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率「十七勇士」在槍林彈雨中,以一條木船強行從安順場渡河,在國民黨軍視為天險的大渡河防線上,撕開了一個缺口,為紅軍沿大渡河兩岸夾河北上奪占瀘定橋創造了有利條件。
5、飛奪瀘定橋
發生在1935年5月29日。戰斗發起前,紅軍先頭部隊紅4團兩天半時間里,沿大渡河西岸崎嶇的山路急行軍320華里到達瀘定橋。戰斗中,22名勇士冒著敵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懸空的鐵索猛打猛沖,最終奪占鐵索橋。隨後,紅軍後續部隊攻佔瀘定城,打開了中央紅軍北上的通道。
Ⅲ 解放戰爭渡江戰役是怎麼回事
參與戰役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於3月初~4月初先後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准備工作。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餘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佔領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午夜發起渡江作戰。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100餘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佔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渡江戰役的勝利,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南進,解放南方各省創造了有利條件。
(3)中央軍委命令擴展閱讀:
渡江戰役的影響: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為而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Ⅳ 有中央軍委命令,部隊行動報告。部隊在指定地點集積待命三個月。是否屬參戰部隊
有中央軍委命令部隊行動報告,部隊在指定地點及及待命三個月,是可以屬於參戰部隊的了
Ⅳ 對越自衛反擊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國際稱「中越戰爭」,越南稱「反中國擴張主義戰爭」),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稱取得勝利。隨後解放軍開始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滅後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1]
20世紀80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2]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9月17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52個英雄模範單位、79名解放軍指戰員和12名民兵以榮譽稱號。[3]
通過十年中越邊境戰爭,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Ⅵ 1948年12月12日 中央軍委明確提出了什麼戰役
1948年12月12日,中央軍委明確提出淮海戰役後舉行渡江作戰向全國進軍的戰略設想。
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五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6)中央軍委命令擴展閱讀:
對於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後檢討中,不得不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由於國軍在徐蚌決戰中,主力兵團全部被殲,致使國軍再無力與解放軍主力決戰。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淮海戰役是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同國民黨重兵集團展開的決定性的戰略決戰,最後以解放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Ⅶ 1951年1月中央軍委發布了什麼命令
1951年1月,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在東北工兵學校的基礎上,成立高級工程兵學校。第十二兵團政委兼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工兵副司令員李迎希等同志參加了開學典禮。高級工程兵學校第一期學員於1951年3月1日開學。
Ⅷ 1954年7月,中央軍委對海軍航空兵發布了什麼命令
1954年7月,中央軍委命令:於九十月間,以海、空軍轟擊大陳之敵,並以一部陸軍攻佔一江山。海軍航空兵接到命令後,開始對大陳、一江山的轟炸和偵察,為解放這些海島做准備。
Ⅸ 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布了哪一條令
1967年1月24日,中央軍委專門對酒泉基地下達了關於「不搞四大,堅持正面教育」的指示。緊接著,中央軍委又向全軍發布了《關於軍隊開展「XXXXX」的八條命令》。
Ⅹ 中國發動戰爭或者被侵略,要經過誰的批准什麼部門批准才可以出兵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簡稱(中共)中央軍委。其主要職能是:直接領導全國武裝力量。
下屬的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主要履行作戰籌劃、指揮控制和作戰指揮保障,研究擬制軍事戰略和軍事需求,組織作戰能力評估,組織指導聯合訓練、戰備建設和日常戰備工作等職能。
(10)中央軍委命令擴展閱讀:
軍委機關有7個部(廳)、3個委員會、5個直屬機構共15個職能部門。
1、軍委政治工作部
軍委政治工作部,主要履行全軍黨的建設、組織工作、政治教育和軍事人力資源管理等職能。
2、軍委後勤保障部
主要履行全軍後勤保障規劃計劃、政策研究、標准制定、檢查監督等職能。調整優化保障力量配置和領導指揮關系,構建與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相適應,統分結合、通專兩線的後勤保障體制。
3、軍委裝備發展部
主要履行全軍裝備發展規劃計劃、研發試驗鑒定、采購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職能,著力構建由軍委裝備部門集中統管、軍種具體建管、戰區聯合運用的體制架構。
4、軍委訓練管理部
軍事訓練與部隊管理,是部隊的經常性、基礎性工作。調整組建軍委訓練管理部,有利於加強對全軍軍事訓練的統一籌劃和組織領導,有利於加強部隊和院校管理,使軍事訓練與部隊管理緊密融合,更好推進實戰化訓練和依法治軍、從嚴治軍。
5、軍委國防動員部
在精簡常備軍的同時,加強國防動員建設,是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國家安全的需要。組建軍委國防動員部,履行組織指導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職能,領導管理省軍區,有利於從戰略層面加強對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的組織領導,是構建中國特色國防動員體系的一個重要舉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