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程序員如何在小公司成長和大公司學習
摘要:這篇文章會帶有普遍性,不見得適合所有人,或者文章所描述的也不見得是對的,只是根據我的經歷和所見寫成的一篇文章,僅供參考。前言:在軟體行業工作有幾個年頭了,換過多個開發語言,跳過槽,也被獵頭找過,經歷了三五桿槍打天下和創業公司一起成長滅亡,也進入了大公司。在這些年的歷練中,看見很多剛進入軟體行業不久的新人總在抱怨,說學不到東西。其實不管你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關鍵看你怎麼去學習,如何學習,找到方法你就可以提高很快。如果你已經知道如何在你的工作當中學習,那麼下面的文章就走馬觀花的看看吧,這篇文章是給還在迷茫怎麼去學習和成長的新人一些指點。所有意見僅供參考,我也是根據我的所見所聞和經歷來做些指導,不見得是正確的,如果大家有好的學習方法,歡迎交流。正文:先來說說幾個情況:大公司A:不想幹了,什麼都學不到,每天都維護這一個東西,都想去小公司。小公司B:累死了,什麼都做,太亂太雜,沒系統不規范,要是能去大公司多好。看了這兩段簡短的話,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會很有感觸。從上面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大公司的員工羨慕小公司,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好多程序員還是很有鑽研精神的,學習可以說是他們的一個樂趣和展示自我價值,我身邊的一個同事就是典型的如果得不到成長和學習新的東西,就會不爽。小公司的員工又會抱怨太累太雜,什麼都是一個人做,雖然做了好多東西,但很羨慕大公司的正規化。其實想解決這些問題不難,先調整好心態,只有一個好的心態,你才可能健康成長。在小公司成長:好多小公司都是3,4個人一個小組,工作量大,加班,雜,什麼都要做,就連測試都還要親歷親為,怎麼看怎麼覺得這不是人待的地方,被嚴重剝削的廉價勞動力。怎麼說的小公司一無是處呢,其實也不是的,我們要從當中看到優勢,我們才有可能進步,逆向思維下,工作量大,雜是壞事嗎,在我認為,對於一個想真正成長,想將來進入大公司,或者有一番作為的人,這正是小公司的優勢和有點。小公司的員工有一個普遍性,就是學歷技術都很普通,無法很好的進入到大公司,也只能在小公司遊走,但心裡也有抱負和理想,那麼我們就要好好利用小公司的工作量大和雜,在這當中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術和基本功。雜,在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東西,就是因為人少,所以我們在小公司得什麼都做,這樣有個優勢,就是讓你可以接觸到很廣泛的東西,有可能連架構設計都要自己去處理,BT點的說不定圖都要自己去PS,再來看看做的這些事情,如果把它拼接起來是多麼大的一張藍圖啊,你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不斷努力去學習,花大量的時間去看書,去了解藍圖中的每一塊是怎麼去銜接有什麼關聯,當你把這都弄熟了這後,我想沒有哪一家大公司是不會不要你的,應為你已經具備了超強的能力。在大公司學習:大公司都已經形成了很好的規模,人盡其責,基本上每個人只用負責一塊內容,這將會導致成長很慢,學不到東西,雖然可以把一塊做的很精,但有好多東西沒有什麼深度,如果長期維護將會導致你停止進步。那麼如何去學習呢?學習還是得靠自己的努力。在大公司學習有一個好處就是,有現成的架構,有架構師來維護,有優秀的高級開發,可以寫出漂亮的優秀的代碼,這些人不都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嗎?有人會說,不可能和他們說架構來給我上上課講講,高級開發來教我怎麼學好這段代碼。其實不用去找他們,現成的東西就在你的眼前。什麼?你沒看見,那我告訴你,就是你的開發工具。啊,你這不是忽悠我嗎。那麼我問你,你的開發工具上是不是有你們公司項目的源代碼?源代碼就是最好的學習資料,你可以直接去看你們的源代碼,看看你們的架構,了解和學習這個架構是怎麼搭建,看看高級開發寫的代碼,你不用去走萬里路就可以把這些先進和優秀的東西都裝進你的知識庫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前進。總結:有這么一句老話,讓我們來聽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還有變化版「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跟隨成功人的腳步。」其實我們在小公司就如行萬里路,我們只有多做多學在可以邁出去。在大公司就我們就要跟隨成功人的腳步,就是你們公司的架構師和高級開發,去了解他們。最最重要的一點:學習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只要你努力,就會成功,就算不成功你也會成仁。
⑵ java程序寫一個知識庫模塊需要什麼欄位
(1) 類名首字母應該大寫。欄位、方法以及對象(句柄)的首字母應小寫。對於所有標識符,其中包含的所有單詞都應緊靠在一起,而且大寫中間單詞的首字母。例如:
ThisIsAClassName
thisIsMethodOrFieldName
若在定義中出現了常數初始化字元,則大寫static final基本類型標識符中的所有字母。這樣便可標志出它們屬於編譯期的常數。
Java包(Package)屬於一種特殊情況:它們全都是小寫字母,即便中間的單詞亦是如此。對於域名擴展名稱,如com,org,net或者e等,全部都應小寫(這也是Java 1.1和Java 1.2的區別之一)。
(2) 為了常規用途而創建一個類時,請採取「經典形式」,並包含對下述元素的定義:
equals()
hashCode()
toString()
clone()(implement Cloneable)
implement Serializable
(3) 對於自己創建的每一個類,都考慮置入一個main(),其中包含了用於測試那個類的代碼。為使用一個項目中的類,我們沒必要刪除測試代碼。若進行了任何形式的改動,可方便地返回測試。這些代碼也可作為如何使用類的一個示例使用。
(4) 應將方法設計成簡要的、功能性單元,用它描述和實現一個不連續的類介面部分。理想情況下,方法應簡明扼要。若長度很大,可考慮通過某種方式將其分割成較短的幾個方法。這樣做也便於類內代碼的重復使用(有些時候,方法必須非常大,但它們仍應只做同樣的一件事情)。 (5) 設計一個類時,請設身處地為客戶程序員考慮一下(類的使用方法應該是非常明確的)。然後,再設身處地為管理代碼的人考慮一下(預計有可能進行哪些形式的修改,想想用什麼方法可把它們變得更簡單)。
(6) 使類盡可能短小精悍,而且只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下面是對類設計的一些建議:
關鍵字:
■一個復雜的開關語句:考慮採用「多形」機制
■數量眾多的方法涉及到類型差別極大的操作:考慮用幾個類來分別實現
■許多成員變數在特徵上有很大的差別:考慮使用幾個類 。
(7) 讓一切東西都盡可能地「私有」——private。可使庫的某一部分「公共化」(一個方法、類或者一個欄位等等),就永遠不能把它拿出。若強行拿出,就可能破壞其他人現有的代碼,使他們不得不重新編寫和設計。若只公布自己必須公布的,就可放心大膽地改變其他任何東西。在多線程環境中,隱私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因素——只有private欄位才能在非同步使用的情況下受到保護。
(8) 謹惕「巨大對象綜合症」。對一些習慣於順序編程思維、且初涉OOP領域的新手,往往喜歡先寫一個順序執行的程序,再把它嵌入一個或兩個巨大的對象里。根據編程原理,對象表達的應該是應用程序的概念,而非應用程序本身。
(9) 若不得已進行一些不太雅觀的編程,至少應該把那些代碼置於一個類的內部。
(10) 任何時候只要發現類與類之間結合得非常緊密,就需要考慮是否採用內部類,從而改善編碼及維護工作(參見第14章14.1.2小節的「用內部類改進代碼」)。
(11) 盡可能細致地加上注釋,並用javadoc注釋文檔語法生成自己的程序文檔。
(12) 避免使用「魔術數字」,這些數字很難與代碼很好地配合。如以後需要修改它,無疑會成為一場噩夢,因為根本不知道「100」到底是指「數組大小」還是「其他全然不同的東西」。所以,我們應創建一個常數,並為其使用具有說服力的描述性名稱,並在整個程序中都採用常數標識符。這樣可使程序更易理解以及更易維護。
關鍵字:
■一個復雜的開關語句:考慮採用「多形」機制
■數量眾多的方法涉及到類型差別極大的操作:考慮用幾個類來分別實現
■許多成員變數在特徵上有很大的差別:考慮使用幾個類 。
(7) 讓一切東西都盡可能地「私有」——private。可使庫的某一部分「公共化」(一個方法、類或者一個欄位等等),就永遠不能把它拿出。若強行拿出,就可能破壞其他人現有的代碼,使他們不得不重新編寫和設計。若只公布自己必須公布的,就可放心大膽地改變其他任何東西。在多線程環境中,隱私是特別重要的一個因素——只有private欄位才能在非同步使用的情況下受到保護。
(8) 謹惕「巨大對象綜合症」。對一些習慣於順序編程思維、且初涉OOP領域的新手,往往喜歡先寫一個順序執行的程序,再把它嵌入一個或兩個巨大的對象里。根據編程原理,對象表達的應該是應用程序的概念,而非應用程序本身。
(9) 若不得已進行一些不太雅觀的編程,至少應該把那些代碼置於一個類的內部。
(10) 任何時候只要發現類與類之間結合得非常緊密,就需要考慮是否採用內部類,從而改善編碼及維護工作(參見第14章14.1.2小節的「用內部類改進代碼」)。
(11) 盡可能細致地加上注釋,並用javadoc注釋文檔語法生成自己的程序文檔。
(12) 避免使用「魔術數字」,這些數字很難與代碼很好地配合。如以後需要修改它,無疑會成為一場噩夢,因為根本不知道「100」到底是指「數組大小」還是「其他全然不同的東西」。所以,我們應創建一個常數,並為其使用具有說服力的描述性名稱,並在整個程序中都採用常數標識符。這樣可使程序更易理解以及更易維護。
(13) 涉及構建器和異常的時候,通常希望重新丟棄在構建器中捕獲的任何異常——如果它造成了那個對象的創建失敗。這樣一來,調用者就不會以為那個對象已正確地創建,從而盲目地繼續。
(14) 當客戶程序員用完對象以後,若你的類要求進行任何清除工作,可考慮將清除代碼置於一個良好定義的方法里,採用類似於cleanup()這樣的名字,明確表明自己的用途。除此以外,可在類內放置一個boolean(布爾)標記,指出對象是否已被清除。在類的finalize()方法里,請確定對象已被清除,並已丟棄了從RuntimeException繼承的一個類(如果還沒有的話),從而指出一個編程錯誤。在採取象這樣的方案之前,請確定finalize ()能夠在自己的系統中工作(可能需要調用System.runFinalizersonExit(true),從而確保這一行為)。
(15) 在一個特定的作用域內,若一個對象必須清除(非由垃圾收集機制處理),請採用下述方法:初始化對象;若成功,則立即進入一個含有finally從句的try塊,開始清除工作。
(16) 若在初始化過程中需要覆蓋(取消)finalize(),請記住調用super.finalize()(若Object屬於我們的直接超類,則無此必要)。在對finalize()進行覆蓋的過程中,對super.finalize()的調用應屬於最後一個行動,而不應是第一個行動,這樣可確保在需要基礎類組件的時候它們依然有效。
(17) 創建大小固定的對象集合時,請將它們傳輸至一個數組(若准備從一個方法里返回這個集合,更應如此操作)。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享受到數組在編譯期進行類型檢查的好處。此外,為使用它們,數組的接收者也許並不需要將對象「造型」到數組里。
(18) 盡量使用interfaces,不要使用abstract類。若已知某樣東西准備成為一個基礎類,那麼第一個選擇應是將其變成一個interface(介面)。只有在不得不使用方法定義或者成員變數的時候,才需要將其變成一個abstract(抽象)類。介面主要描述了客戶希望做什麼事情,而一個類則致力於(或允許)具體的實施細節。
19) 在構建器內部,只進行那些將對象設為正確狀態所需的工作。盡可能地避免調用其他方法,因為那些方法可能被其他人覆蓋或取消,從而在構建過程中產生不可預知的結果(參見第7章的詳細說明)。
(20) 對象不應只是簡單地容納一些數據;它們的行為也應得到良好的定義。
(21) 在現成類的基礎上創建新類時,請首先選擇「新建」或「創作」。只有自己的設計要求必須繼承時,才應考慮這方面的問題。若在本來允許新建的場合使用了繼承,則整個設計會變得沒有必要地復雜。
(22) 用繼承及方法覆蓋來表示行為間的差異,而用欄位表示狀態間的區別。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是通過對不同類的繼承來表示顏色,這是絕對應該避免的:應直接使用一個「顏色」欄位。
(23) 為避免編程時遇到麻煩,請保證在自己類路徑指到的任何地方,每個名字都僅對應一個類。否則,編譯器可能先找到同名的另一個類,並報告出錯消息。若懷疑自己碰到了類路徑問題,請試試在類路徑的每一個起點,搜索一下同名的.class文件。
(24) 在Java 1.1 AWT中使用事件「適配器」時,特別容易碰到一個陷阱。若覆蓋了某個適配器方法,同時拼寫方法沒有特別講究,最後的結果就是新添加一個方法,而不是覆蓋現成方法。然而,由於這樣做是完全合法的,所以不會從編譯器或運行期系統獲得任何出錯提示——只不過代碼的工作就變得不正常了。
(25) 用合理的設計方案消除「偽功能」。也就是說,假若只需要創建類的一個對象,就不要提前限制自己使用應用程序,並加上一條「只生成其中一個」注釋。請考慮將其封裝成一個「獨生子」的形式。若在主程序里有大量散亂的代碼,用於創建自己的對象,請考慮採納一種創造性的方案,將些代碼封裝起來。
(26) 警惕「分析癱瘓」。請記住,無論如何都要提前了解整個項目的狀況,再去考察其中的細節。由於把握了全局,可快速認識自己未知的一些因素,防止在考察細節的時候陷入「死邏輯」中。
(27) 警惕「過早優化」。首先讓它運行起來,再考慮變得更快——但只有在自己必須這樣做、而且經證實在某部分代碼中的確存在一個性能瓶頸的時候,才應進行優化。除非用專門的工具分析瓶頸,否則很有可能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性能提升的隱含代價是自己的代碼變得難於理解,而且難於維護。
(28) 請記住,閱讀代碼的時間比寫代碼的時間多得多。思路清晰的設計可獲得易於理解的程序,但注釋、細致的解釋以及一些示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無論對你自己,還是對後來的人,它們都是相當重要的。如對此仍有懷疑,那麼請試想自己試圖從聯機Java文檔里找出有用信息時碰到的挫折,這樣或許能將你說服。
(29) 如認為自己已進行了良好的分析、設計或者實施,那麼請稍微更換一下思維角度。試試邀請一些外來人士——並不一定是專家,但可以是來自本公司其他部門的人。請他們用完全新鮮的眼光考察你的工作,看看是否能找出你一度熟視無睹的問題。採取這種方式,往往能在最適合修改的階段找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避免產品發行後再解決問題而造成的金錢及精力方面的損失。
(30) 良好的設計能帶來最大的回報。簡言之,對於一個特定的問題,通常會花較長的時間才能找到一種最恰當的解決方案。但一旦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以後的工作就輕松多了,再也不用經歷數小時、數天或者數月的痛苦掙扎。我們的努力工作會帶來最大的回報(甚至無可估量)。而且由於自己傾注了大量心血,最終獲得一個出色的設計方案,成功的快感也是令人心動的。堅持抵制草草完工的誘惑——那樣做往往得不償失。
⑶ 作為一個女程序員,怎麼樣可以成功的轉行
要往哪裡轉???
不論男女,程序員這門技術活得把技術掌玩於手
程序員需要保持一顆學習的心
學習是持續一生的過程
人生,就是一個自我完善過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孔子也不是天生的聖人,也在不停地學習、進步,從「志於學」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共花了55年的時間。
作為一名程序員,更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就像一個白色的圓圈,圈外則是黑暗的未知的世界。當圓圈越大,所接觸到的黑暗部分就越多。我們只有不停地學習,才能打破更多的黑暗,找到更多光明。
⑷ msdn library和msdn 是一個概念嗎或說他們有什麼區別
msdn library只是MSDN的一個增值功能 就是知識庫 msdn是一系列的網站 包括各種軟體和序列號的提供(包括xp vista 2008等的軟體和序列號)
msdn library免費得到
msdn一年要萬把塊買資格
⑸ 程序員今年33歲還在寫代碼,不想干這行該做些什麼好呢
程序員今年33歲還在寫代碼,不想干這行該做些什麼好呢?
因為我已經在IT行業超過10年,它也是四歲的年齡,並且徘徊碩士或技術周圍崗位的人將被治療或被動地面對這個問題。所以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我有一種感覺,讓我們談談我的個人經歷。請讓您的職業生涯發展到您的瓶頸?仍然真的在做目前的行業,這個位置完全沒有被愛?在30歲的時候,大多數人將面臨著舊的尷尬,而辭職和裹過來的朋友特別需要仔細思考。畢竟,大多數人都沒有我的,一點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最後,它是一個瓶頸,可以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中尋求突破。還在這個行業,這種帖子是完全灰色的嗎?我在我31歲的時候進行了調整。我有時間特別焦慮。
近年來,市場經濟極為嚴重。如果你真的想轉動,轉移你的帖子,你必須學習並了解你想要參與的行業,做你的知識庫,而不是這個方面的朋友,學習別人的經歷,否則可能是非常的難以出去甚至褪色。
⑹ 程序員為了不被淘汰需要不停的學習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也要緊追世界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寶庫,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即使你不學習別人也在學習,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就是可以很好的表達,也就是你這個問題的答案,望你採納。
⑺ 程序員該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庫
對於一個程序員,工作時間長了,一定有很多已經成型的代碼,而且一般的程序員,把這些效果的代碼,記下筆記或者存入一個文檔里,比如說相同的效果下只需要改一些圖片,就可以把那些代碼拿出來修改一下就可以了,非常的方便,建議存入一個文檔,或者一個電腦桌面的筆記本里,這樣方便使用,如果單純的拿筆記下來的話,以後也是要一個一個敲的,非常的麻煩。
⑻ 如何組建測試組的共享知識庫
第一步:招募測試人員第2頁:第五步:團隊成員能力的逐步提高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測試工作,首先需要建立並維護一個高效的測試團隊。然而,許多小型軟體企業卻將測試作為產品面臨發布時的一個小「插曲」,往往臨時抽調幾名程序員對產品的功能粗略測試一下即交付客戶(甚至在進度和成本不足時首先砍掉這一塊)。這種倉促完成的產品通常質量問題很多,所以我們首先應拋棄小企業慣常的思維模式,不計較一時一地之利益,立足長遠,著手組建高效測試團隊。 第一步:招募測試人員 在國內的軟體企業中有一種普遍做法,那就是把那些剛涉足軟體行業的技術新手或業績不突出的開發人員安排去做測試工作。筆者認為這絕對是一種欠妥當的行為。事實上,對一個系統進行有效測試所需要的技能絕對不比進行軟體開發所需要的技能少,測試從業者甚至可能面對許多開發人員都不會遇到的技術難題。那麼,測試團隊需要招募什麼樣的成員呢?這里,筆者總結了以下兩點: 首先,測試人員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自信心、外交能力、遷移能力以及懷疑精神。 其次,測試組成員應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或者技術學習能力。 當然,新招募的測試人員不可能像上面說的那麼理想。關鍵是他們是否熱愛測試這項工作,對相關的工作內容是否感興趣以及他們的學習能力如何。 第二步:測試團隊制度建設 良好的制度可以規范測試團隊的工作開展,同時也便於對團隊成員進行業績考評。相反,則很有可能導致人心渙散,滋長負面風氣。建設良好的測試團隊制度,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 匯報制度 團隊成員匯報本周工作情況及下周工作計劃、遇到的問題以及需要提供的幫助,培養團隊成員的匯報及計劃習慣。 · 工作總結制度 成員每個階段匯報上階段工作經驗和教訓,並在部門例會上交流、分享經驗及教訓,避免同樣的問題重復出現。 · 獎懲制度 對於貢獻突出的成員予以獎勵,對於業績差的提出批評,有效地保持測試團隊的工作熱情。 · 測試件審核制度 對測試件進行審核,去粗存精,鼓勵測試人員使用和提出改進,保證提交到測試團隊知識庫的測試件的質量。 · 會議制度 定期召開部門例會,討論、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並提供部門內的學習平台。 目前,已有不少軟體企業推行給測試人員區分級別的制度,獎優罰劣。這無疑是一個好的做法,但成員業績的具體考評辦法,目前尚無可供參考的標准文件,所以筆者建議應盡量做到公正客觀,以免挫傷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 第三步:測試團隊內部的職責分工 明確測試團隊內部各類測試人員的職責分工可以使測試團隊內部各類測試人員能集中精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特定崗位必需的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同時也使得測試團隊的管理更科學,真正做到「用其所長,避其所短」。 第四步:測試流程建設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步驟來建立適合本單位的測試流程: 1. 測試團隊負責人員根據對公司現有測試狀況的了解,及個人的測試經驗,起草測試流程及相關的模板; 2. 通過一到兩個項目的實踐,記錄測試流程草稿中的問題及不足之處; 3. 根據實施經驗,完善測試流程,得到測試流程初稿,並起草相關實施指南; 4. 選擇一個到多個項目,實踐上述測試流程初稿及實施指南,記錄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5. 根據上述實踐工作的反饋。
⑼ 大齡程序員的出路在哪裡
大齡程序員想要轉型還是挺難的,因為畢竟年紀擺在這里了。再重新去到新的行業很難再,適應和讓別人接受,所以我覺得你還是熬夜熬吧,熬到差不多了,你可以提前退休,然後自己做一點小本生意。但你如果說重新換一份職業,這樣的幾率是不怎麼大的,就算你換到了別的公司,做的還是同樣的工作。
但做這些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如果你害怕有風險,那麼我覺得你還是在裡面待到退休吧,40歲了離退休也差不多了。
⑽ 程序員怎麼去提升自己能力
二:信息採集器和筆記本
首先你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就如同一個公司會設定它的Vision。
目標要夠大,這樣你才能看到更多的風景。
目標應該設定在解決哪一類問題,而不是精通哪一類技術。技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例如,「我要成為iOS developer中的達人」這個目標,就遠不如「我要成為前端應用開發的專家」來得有意義。前者學到深處你可能會去鑽研iOS framework里各種奇技淫巧,而後者你會開始關注視覺與交互設計,研究各平台間的差異與共同趨勢。顯然,後者更有助於你的個人發展。
不過即便有了明確的目標,選擇哪一類技術學習,如何學習,在信息過載的今天依然是一個難題。常有的觀點是應該學習最新的技術,因為老的已經過時,而反對的觀點則是新技術還不成熟。我個人的觀點是,當初入一個領域時,選擇主流技術框架;當你有一定經驗後,選擇技術時更應該關注背後的推動者,我相信優秀的人和團隊總能打造優秀的產品,無論是商業公司還是開源社區。不必太在意技術的新舊,因為可能很快都會成為過去時。你真正要學習的是技術背後的思想。有不少語言與開源項目會寫它的Coding philosophy,這是很有意思的,你可以從它們的源代碼中去驗證這些編程理念。以Python為例,如果你執行import this就會看到它的理念,再如Python中一個著名的開源庫Celery,在它的文檔有專門一節講述它的編程理念。它們對你的影響會比這些技術本身來得更深遠,這是我給初學者們的一個忠告。
同理,我非常推薦讀一些優秀開源庫或是語言的源代碼,例如Python的標准庫絕大部分都是用Python實現的,而且可讀性非常好。如果學習一門技術僅僅停留在用的層面上,你就還沒有完全吸取其中的精華,而且學習的收益會隨著技術的過時而消失。
我的另一個學習原則是,在選擇學習一門新技術時,最大化它與你現有知識庫的差異性。讀起來可能有拗口,例如你會Django,接下去你應該去學習Ruby on Rails還是NodeJS?依據這個原則,你應該學NodeJS,因為它的非同步IO模型在理念上與Django的同步模型差異很大,而RoR則與Django更多相似之處。但更好的選擇是不要去學另一個Web framework,去學習ZeroMQ或是Redis,這兩者對於Web development也非常有幫助,這樣就做到了最大化差異。從構建一個程序員的技術理念角度,我會推薦每一個程序至少去了解Lisp或是一門Functional programming language,不管你是否會在可見的未來用到,它們能讓你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看待編程。
最後我建議每個程序員都應該經營一款自己的產品,它可以是一款app,一個網站或是一個開源軟體。除非你是一個創業公司的早期員工,不然你可能沒有機會將所有學到的技術或是理念都付之實踐,有很多人想成為全棧工程師,最快的捷徑就是打造一款自己的產品。任何一個設計師都會精心打造自己的Portfolio,但大部分程序員卻不會。當評估一個程序員的Coding能力時,我會去看他的Github上是否有出彩的項目,可惜國內絕大部分程序員的Github空空如也,或者只有一些非常簡單的程序。我建議大家好好經營自己Github上項目,這不但可以提高你的聲譽,對你將來的求職也非常有幫助。當你報怨求職面試時又被問到各種無厘頭的程序題時,有沒有想過面試官也很無奈,因為他沒有任何其他方法得知你的Coding能力究竟如何。如果每一個程序員都有自己的作品,我想程序員的面試會簡單許多。
重視溝通能力的培養
當被問到「你覺得Junior Developer和Senior Developer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時,我最自然的反應是溝通與文檔。溝通包括程序員團隊內部的溝通,與其他團隊的溝通,與Manager的溝通等等。我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把這些問題非常概括地說清楚,不過我可以給一條建議,那就是先學會和你的Manager溝通,讓他來教你其餘的部分。許多公司都會設置Manager與組員的1:1,一個有效率的1:1應該大部分時間有組員來主導。這需要你在1:1之前花足夠多的時間來考慮要問的問題,並且最好提前1天發給Manager,讓他有機會思考答案。許多人對此不太重視,或者只問非常具體的問題而不是一些開放性問題,這樣你很難在你的Manager身上學到東西。如果你漸漸懂得如何利用1:1的時間,它很會成為你在工作中單位時間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活動。
累積你的人脈
每個人都明白人脈的重要性,但實際做起來卻不容易。參加一些線下的會議或是活動,可能是最直接的擴展人脈的方式之一。可惜大部分人似乎只是去聽了一場技術講座就回家了。當然,這和不少活動的時間安排也有關系,講座時間排得太滿,茶歇時間短,加上有時嘉賓遲到或是沒控制好時間,乾脆就把茶歇取消了。而實際上,結識一兩個同道中人遠比聽技術講座有價值。下次去參加這類會議,不妨給你自己設個目標,比如至少加兩個同行的微信。之後維系你的人脈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下了班或是周末找你的朋友們喝個咖啡吧?
另外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職場導師,他可以是你第一份工作的導師或是Manager,也可以是你認識的其他前輩。你們需要維系一個非常長期的關系,不止於一家公司,最好貫穿你的整個職業生涯。每當你遇到疑惑時,都可以詢求他的建議,我覺得這將是你最寶貴的一筆人脈財富。
尋找發揮你才華的平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找到適合你的公司。做為求職者評估一家公司可以看三個方面:
公司的發展前景(大公司的話,看所在部門的發展前景)
你將要加入的團隊
薪資福利
所以在面試一家公司的時候,你要意識到面試是雙向的,公司在面試你的同時,你也在面試這家公司。面試前你應該對這家公司做足功課,准備好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比如指出產品中的問題,詢問開發流程或是如何做績效評估。到時你也可以檢驗一下你的面試官是否合格。
每次選擇公司對以上三個方面都應兼顧,但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比如,在剛剛工作時,加入一個優秀的團隊最為重要,他們可以教會你很多東西,提升你的能力。工作5年之後,你需要一個平台施展你的才華,體現個人價值,公司發展前景的重要性迅速提升。當你做出一番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之後,逐漸進入收獲期,就有了與公司要價的資格。另一方面,團隊實力對公司的前景也有很大的影響。
對一個剛畢業,初入職場的同學,一個近幾年被問了無數次的問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去創業公司還是大公司?」我的回答仍舊是「加入一個優秀的團隊最為重要」。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團隊的素質是有一定保證,但創業公司則不然,團隊素質參差不齊,所以如我前面所說你需要面試這個團隊,做出自己的判斷。不過除了團隊因素之外,我想提一下畢業生去創業公司的幾個好處。
首先,在剛畢業的一段時間內,經濟壓力小,是最自由最能承受風險的時期,而這段時間往往不長,所以應把握好這個去創業公司的黃金時段。其次,所有的學生進入大公司後,都會擔任初級職位,某種程度上來講是學校學習的延續,規范有條理,但缺乏獨立性和創新性,而這正是中國大部分學生所欠缺的。這方面的能力在一家創業公司可以得到快速鍛煉,而在大公司可能要等升到中級職位後才有這方面的機會。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小結
我覺得步入職場的前3年對今後的發展尤其重要,希望此文能對年輕的程序員們有所幫助。歡迎評論?
如果想私信我的朋友可以加群,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學術分享,資料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