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君王的命令稱為「詔」,那麼王侯的命令呢
是令
早時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稱「令」。商周時代則稱為訓、誓、誥、命,戰國時代將訓、誓、誥、命統稱之為「令」。秦以後改「令」為「詔」,「令」則限於皇後和太子下達的文告。漢代以後,諸侯王發布的命令稱為「令」,以後又將官府發布的命令,都稱為「令」。
Ⅱ 古代皇帝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
古代皇帝中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
根據你所提出來的問題的內容的紀律的情況的描述。影響,知道古代皇帝中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問題的情況。主要是「令」「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主要突出了「嚴肅」的含義命令(令)是國家力機關、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及其負責人頒布的,是具有強制執行性質的領導性、指揮性的下行公文。從詞義上看,是「使人為事」的意思。「命」還有「嚴肅」的含義,「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令是我國最古老的公文文種之一。三國時候曹操為了完成其統一中國的大業,千方百計廣招人才,先後頒布了《求賢令》、《舉士令》和《求逸才令》等。在我國古代,命令有稱作「誓」、「誥」、「制」、「政」、「策」等的。
Ⅲ 古代收到命令怎麼說
遵命。
在古代,上級向下級傳達命令,下級得令時,會說遵命。
還有一些諾,_等用語都是不同朝代期間表示收到命令的語言。
Ⅳ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誥,詔,旨有何區別
皇帝下達的文書,有制,詔,誥,敕,冊,祭文,祝文,諭,旨,寄信,電旨等。
欽定大清匯典:「凡大典禮,宣示百寮,則有制辭。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憲,則有詔有誥。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曰誥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曰敕命。諭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傳敕曰敕諭」。「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詔,敕,諭等一類的詔令文書,載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辭,其開首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凡國家大事須布告臣民的用詔書。詔書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最後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結束文尾書下詔的年月日,加蓋「皇帝之寶」。誥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發給誥命。敕是告誡之意,也作敕書,凡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用敕命。敕諭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員,如任督,撫,學政,鹽政,織造,提督,總兵等,發給坐名敕書;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員,運同等,發給傳敕。2.敕諭臣民;3.敕封或諭告外藩。皇帝冊封王宮後妃等用冊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禱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書。諭旨之分,凡「特降為諭。因所奏請而降者為旨。其或因所奏請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為諭」。寄信是皇帝授命軍機大臣寄發的機要諭旨,「誥誡臣工,指揮方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謂之寄信」。行經略大將軍,欽差大臣,總督,巡撫,學政,行督辦軍務大員,各省提督,都寫「軍機大臣字寄」。行鹽政,關差,藩,臬,都寫「軍機大臣傳諭」。清末有了郵政電報,有些諭旨用電報拍發,稱「電寄」或「電旨」。
Ⅳ 古代打仗時指揮官的命令怎麼傳達給士兵
擊鼓進軍,鳴金收兵!
根據《通典》記載,在軍中有5中顏色的旗幟,白色表示向右或向西,青色表示向左或向東,黑色表示向後或向北,紅色表示向前或向南,黃色則代表中部方位,當士兵們看到不同顏色的旗幟升起時就得到了上級的軍令,從而採取行動。
如果軍中的大的旗幟倒下,則表明開始逃跑,無需再戰。
Ⅵ 古代皇帝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
主要是「令」「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主要突出了「嚴肅」的含義
命令(令)是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及其負責人頒布的,是具有強制執行性質的領導性、指揮性的下行公文。從詞義上看,是「使人為事」的意思。「命」還有「嚴肅」的含義,「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令是我國最古老的公文文種之一。三國時候曹操為了完成其統一中國的大業,千方百計廣招人才,先後頒布了《求賢令》、《舉士令》和《求逸才令》等。在我國古代,命令有稱作「誓」、「誥」、「制」、「政」、「策」等的。
Ⅶ 古代官員下達的命令稱為什麼
公文或者叫公函,而且你的提問也不對,古代官員除非是得到了皇帝批準的公文才能叫命令,這時也不叫命令,而叫敕令,沒有得到了皇帝批准,一般官員之間往來的文書只能叫公文或公函。
Ⅷ 中國古代君王命令就是法律嗎
古代君王命令,一般叫做詔敕、詔令,俗稱「聖旨」。詔敕、詔令不能等同於法律,不過它們確實構成了法律的淵源之一。
因此,我們認為,敕令是傳統法律的淵源之一。
Ⅸ 古代的時候違反君王命令是什麼罪
古代違反君王的命令,那就是欺君之罪,
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
君主的話就是金科玉律,相當於國家法律,
任何人不得違背,必須要百分之百的遵守執行。
一旦有人膽敢冒犯君威,後果不堪設想,
不僅僅自己本人要處罰,也要連累家人親戚,
嚴重的就是直接株連九族,多人身家性命不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