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程序員第一次接私活需要注意什麼
首先要找這種先支付再工作的平台,要不然如果對方為難你,你做完了人家不給錢也沒辦法(你還真能跟他打官司?時間長費用高,沒有證據你還不一定能勝訴)。當然這對企業方也有好處,比如企業如果找渠道聯系接活,要先給工程師預付款,有些工程師拿了預付不做或者磨洋工的也有很多,這就是走他們平台的優勢,擔保交易,錢在平台那,雙方都有保證。
還有一點就是找按時薪付費的比較好,別看有的項目動輒就是8萬,10萬的,一個創業公司怎麼會有那麼多錢給你一個人?這么多錢都可以找一個團隊開發了。而且時薪付費的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如果對方改需求(不知道在大家的團隊里有木有遇到,反正我們組的產品妹妹就是這樣,有的時候都快上線了,產品妹妹一叫我大哥,我就知道要改需求,大哥不好當啊,嗚嗚),這樣如果對方改需求,那麼他改多長時間,就要加多長時間的錢,避免了讓你承擔改需求的金錢風險,他改需求的話肯定會很慎重了。
當然,如果你兼職做過很多的話就會發現有些創業公司願意按照項目計費,而不是時薪,原因是人家擔心你按時間磨洋工。公平的講,這個可以理解。所以如果在平台上走項目計費的話,要注意以下幾點:1、必須在工作前有項目文檔,這樣的話不會因為改動大的需求而出現糾紛。2、對於小的需求改動或者增加,不耽誤多少時間的話個人覺得無所謂,但是如果大的需求,雙方要在工作前約定好如何處理,比如重新預估新需求的工時和費用,等等。
兼職是你跟企業雙方給予彼此的一份信任,平台雖然給雙方解決了這些財務和用人風險,但是真誠還是需要作為做事的前提,因為這是給後來兼職的小夥伴和企業們一個更好的環境。
B. 2個程序員完成一個任務要8小時,現4個程序員完成這個任務時,需要的總工時是多
大於8小時
C. 怎樣更好的評測一個程序員的工作質量
量化:
1、必須要對程序員負責模塊所需工時有個精確估計(要根據代碼量和難度進行區分,然後結果和實際進行對比)
2、測試時記錄程序員負責模塊的bug數(當然也是平均bug數與實際bug數對比,當然跟代碼量有關)
D. 給程序員定工時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
我感覺還是稍微有點不合理的,那程序員本身的工作強度就比較大,他需要長時間在自己的面前,然後不停的修改自己的程序,本身來說他們的壓力就比較大,如果他們的工作時間繼續增大的話,那他們的壓力會更大,那他們會產生良好的心理。
E. 程序員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
人的腦容量是有限的,別把每一件瑣事都交給自己的大腦存檔。適當的做一個「待辦事項清單」效果會更好。清單的作用,除了能時刻提醒我們有哪些事情沒有做,還能讓自己的工作更緊湊,並且做到心中有數。高效工作並不只是加速完成,更重要的是合理安排時間。而合理安排的前提就是:清楚的了解自己需要解決的事情到底有哪些。一味的追求速度,容易遺漏部分工作任務,事後補救的時間會遠遠大於你節省下來的時間。並且必須及時更新自己的未做事項清單,讓具體工作催促你加速。
F. 程序員的工時如何計算
所以就有需求分析了。
包括復雜度等等
代碼不是按行數計算的,更不是按斤稱的。
代碼量並不代表開發的進程
就如同我們不喜歡用重量來衡量飛機的製造進程一樣。
G. 一個軟體項目如何評估工作量和成本
軟體開發成本估算過程可進一步細分為軟體規模估算、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和確定軟體開發成本等四個過程。
其中成本估算需要對直接人力成本、間接人力成本、間接非人力成本及直接非人力成本分別進行估算。
國家標准《GB/T 36964-2018 軟體工程 軟體開發成本度量規范》中建議的軟體開發成本估算基本流程如下圖所示:
國家准中的四個估算過程,層層遞進,逐步細化,最終達到科學、一致的成本估算。
一、軟體規模估算
通常情況下,規模估算是軟體成本估算過程的起點。
估算規模是後續計算軟體項目的工作量、成本和進度的主要輸入,是項目范圍管理的關鍵,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首先進行規模估算。
在規模估算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情況:
在規模估算開始前,應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類似文檔明確項目需求及系統邊界。項目需求除包含最基本的業務需求外,還應進行初步的子系統/模塊劃分,並對每一子系統或模塊的基本用戶需求進行說明,以保證可以根據項目需求進行規模預估。
依據項目特點和需求詳細程度不同,通常估算人員在選擇估算方法時應採用納入國際標準的功能點方法進行功能規模估算,在適用IFPUG或NESMA方法時,可以根據需求的粒度和管理需要,選擇預估功能點方法、估算功能點方法或者詳細功能點方法。
若當前的項目需求極其模糊或不確定,可不進行規模估算,而直接採用類比法或類推法估算工作量和成本。
二、工作量估算
在完成規模估算後,應當開展工作量估算工作,若當前項目未開展規模估算,也可直接啟動工作量估算工作。
工作量估算時,可採用方程法、類比法、類推法、功能點法:
方程法:即基於基準數據建立參數模型,通過輸入各項參數,確定估算值。
類比法:即將待估算項目的部分屬性與類似的一組基準數據進行比對,進而確定估算值。
類推法:即將待估算項目的部分屬性與高度類似的一個或幾個已完成項目的數據進行比對,並進行適當調整後確定估算值。
功能點法:從用戶視角出發,通過量化系統功能來度量軟體的規模,這種度量主要基於系統的邏輯設計。功能點規模度量方法在國際上的應用已經比較廣泛,並且已經取代代碼行成為最主流的軟體規模度量方法。
在開展工作量估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情況:
當需求極其模糊或不確定時,如果此時具有高度類似的歷史項目,則可直接採用類推法,充分利用歷史項目數據來粗略估算工作量。
當需求極其模糊或不確定時,如果此時具有與本項目部分屬性類似的一組基準數據,則可直接採用類比法,充分利用基準數據來粗略估算工作量。
對於規模估算已經開展的項目,可採用方程法,通過輸入各項參數,確定待估算項目的工作量。若客戶或高層對項目的工期有明確的要求時,在採用方程法估算工作量時,工期要求有可能是方程的參數之一。
為追求估算的准確性,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採用兩種估算方法,對估算結果進行交叉驗證,若估算結果差別不大,可直接使用兩種估算結果的平均值或以某種估算結果為准,若差別較大,需進行差異分析。
工作量的估算結果宜為一個范圍而不是單一的值。
三、成本估算
在獲得了工作量估算結果後,可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成本估算。
在成本估算過程中,應需要注意的情況:
類比法和類推法,同樣適用於需求極其模糊或不確定時的成本估算;
間接成本是否與工作量估算結果相關取決於間接成本分攤計算方式。在絕大多數組織,項目周期越長,項目組成員越多,其分攤的間接成本就越高,此時項目的間接成本與工作量估算結果直接相關;
直接非人力成本通常與工作量估算結果無關,宜單獨分項測算;
成本估算結果,也通常為一個范圍,而不是單一的值。
四、確定軟體開發成本
在《軟體工程 軟體開發成本度量規范》中,將軟體開發成本分為四類,主要是為便於對成本構成(即哪些成本屬於開發成本,哪些不屬於開發成本)進行清晰界定。
而在實際確定軟體開發成本時,通常並不是分別測定四類成本,加和後獲得總成本,而是通常採用以下兩種方式確定總成本:
根據人力成本費率及工作量估算直接人力成本和間接成本之和,再加上直接非人力成本,獲得總成本;
根據規模綜合單價和軟體規模,測算出直接人力成本和間接成本之和,再加上直接非人力成本,獲得總成本。
在進行軟體的規模、工作量、成本估算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在規模估算時,應根據項目特點和需求的詳細程度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充分利用基準數據,採用方程法、類比法或類推法,對工作量和成本進行估算;
工作量和成本的估算結果宜為一個范圍值;
在進行成本估算時,如有明確的工期要求,應充分考慮工期對項目成本的影響,可以根據項目實際情況以及工期對項目的影響程度,對成本的估算結果進行調整;
成本估算過程中宜採用不同的方法分別估算並進行交叉驗證。如果不同方法的估算結果產生較大差異,可採用專家評審方法確定估算結果,也可使用較簡單的加權平均方法;
在軟體項目的不同場景下(如預算、招投標、項目計劃和變更管理等)採用國家標准時,相關要求見國家標准中附錄A。
除了上述主要原則外,我們還需注意在使用基準數據時:
對於委託方和第三方,建議使用或參考軟體行業基準數據進行估算。估算模型的調整因子的增減或取值有可能隨著行業基準數據的變化而變化。
對於開發方,在引入行業基準數據的基礎上,可逐步建立組織級基準資料庫,以提高估算精度。組織級基準數據定義應與行業基準數據定義保持一致,以便於與行業基準數據進行比對分析,並持續提升組織能力。
H. 程序員工時怎麼計算的
你真強!
你估算一下需要花多少時間,按時間要錢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