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程序員都是這樣,很多時候你直接給他項目給他做,他可以馬上查找資料做了,可是實際中,想你這樣,說是幹了有兩年,其實經驗也不過1年多點,你向人家吹你很牛逼,做幾個SSH框架技術很厲害,人家不問你深入點怎看到你的經驗在哪呢?小公司就更不用說啦,小公司都是處於發展的重要時期,對真正的人才急需,所以重點看能力然後學歷可以再商量。現在Java人才扔著滿街都是,如果面試官面試時看不出你有什麼能力和優勢,直接PASS掉,反正人家手中有的是面試者。不知道底層的東西,你只是個初中級的程序員,不會成為真正的軟體工程師,25歲不老,只要你有真正的技術和一張推銷自己的嘴,去哪都不會事業。
B. 在校大學生想做程序員兼職,哪找去
首先我要給你提個醒,最好別碰社會上的中介公司,幾乎沒有安全的,大都靠忽悠學生賺黑心錢!
畢竟社會很現實,想在網站里找到兼職不太現實的!既然你還是在校的大學生,我勸你野心不要這么大,像報社、公司那種鍛煉人的,固然不錯,收獲也會很大!但畢竟是學生,社會的很多潛規則不是很了解,很容易上但受騙的,沒辦法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且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在那邊呆,我建議先不要做這類兼職!
你可以選擇自己出去貼海報的形式找兼職,比如說傳單,家教(最好別碰問卷,不安全)什麼的,一方面找兼職,一方面了解社會!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殺到一些小公司里找兼職,但一定要注意保證自己的合法權益!
最後,祝你好運!
C. 程序員和CPA哪個好,程序員和CPA哪個好帖子問答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信息化已成為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和必要保證。世界范圍的產業結構調整和信息技術進步,必將對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所以程序員的發展:
(1)工作起點高,發展空間大。現在IT人才缺口非常大,一項來自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計算機人才需求每年的缺口至少超過600萬人。
(2)職業壽命長,越老越吃香
(3)工作最穩定,不用頻繁跳。IT從業人員,屬於技術性比較強的職業,你只要技術過硬,工資會越來越高,而且也會越來越得到公司的重視,在公司里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因此程序員的就業前景廣,薪資水平高,發展也是極快。
CPA是指取得注冊會計師證書並在會計師事務所執業的人員,英文全稱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簡稱為CPA,指的是從事社會審計/中介審計/獨立審計的專業人士,CPA為中國唯一官方認可的注冊會計師資質,唯一擁有簽字權的執業資質。注冊會計師資格的考試,在我國各類資格考試中是最難的,在「五年內」通過考試,所以,現在注冊會計師的含金量很高。除了會計師事務所,很多大中型企業在招聘主管會計、財務經理、財務部長、財務總監、總會計師時都要持有注冊會計師證書。
同樣的,CPA的考試難度高,其含金量也很高,是不少從事會計行業或者希望從事審計工作的人努力去追求的。
二者在行業、方向等各方面有著極大的不同,因此哪個更好,是因人而異。
D. 在到家了房產中介公司上班好不好有沒有前途啊
其實中介公司尤其是二手房買賣還是挺鍛煉人的!做久了比較有錢途!怎麼說呢,也算是不隔行的崗位!
E. 做房屋中介與程序員哪個很好一些
工作時間:差不多都要幾班 只不過程序員可能要加通宵那種,而房產中介則是節假日加班
收入:程序員前期工資不高,熬個3到5年會有上升
房地產的話就看個人業績如何,做的好的前期工資就很好高了,但是,不穩定。
發展:程序員方向是當工程師
房產中介是升職當管理
如果你覺得自己勇於挑戰和喜歡和人打交道就去房地產。
如果你喜歡安穩和一步一步來,就搞程序。
比較完畢。
F. 程序員是在網上找工作好還是人才市場好
收費的,每周一到周六都有招聘會,戚秀玉跟之前的聯合路100號的招聘會合並了,應該可以找到,樓主不妨在網上投簡歷試試。但可能性相對於像智聯招聘或者前程無憂之類的招聘網站會低很多,如果有需要程序員的企業去招聘的話
G. 畢業了,在做軟體外包程序員,我的夢想是微軟.我還有希望將來到微軟這樣的公司工作嗎
在IT行業由超常趨向平常的階段,社會關注熱點轉移,程序員的社會平均薪資水平由高向低回落,引起了許多人對程序員前程的思考。按專家或行業資深人士的說法,程序員有兩條進階路線。一條是技術路線,由程序員,經系統分析師、系統設計師、項目經理、產品經理,直到架構設計師為歸宿。另一條是領導路線,由程序員,經開發小組負責人、工程負責人,奮斗到項目經理。
勿庸置疑,每種說法都有存在的個例支持。實際上,能走常規進階路線的畢竟是少數人,大多數程序員在吃過青春飯後,面臨著前途選擇問題。這與運動員、航空乘務員、舞蹈演員等的職業境遇是類似的。相比之下,程序員是種新生職業,而且是多數人認為更高尚的腦力勞動,如果能看到更好的轉型方向,還可以心理平衡。現在面臨困境的程序員們,在未看到明朗前途時,迷茫,焦灼,敏感,難容對自己不利的言語(哪怕是真實的)。
站在企業主的立場,希望能保持IT業的狂熱,既能保障程序員的高待遇,又能獲得企業的高收益。問題是市場不接受,IT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越來越低,企業出低價又招得到人,程序員的薪資水平下降是自然的事。對於程序員的辛苦和勞動與收入的不公平感覺只能表示理解。
從程序員的角度,可以發現更好的方向,IT業不斷有新東西出現。用J系列語言比用C系列語言更時尚,用面向對象(或構件)的方法比面向過程的方法更先進,還有Delphi、.net、eLearning等開發工具,更有ERP(企業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管理)、SCM(供應鏈管理)、CPC(協同產品商務)、BIS(商業智能系統)、EAI(企業應用集成)、EIP(企業信息門戶)等層出不窮的新概念。如果你能不斷與時俱進,追著新東西走還行,但畢竟是年齡不饒人,三、四十歲的肯定不如一、二十歲的記性好、反應快,長江後浪推前浪本是自然規律。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每個新生的行業都要經歷高潮、低谷、平常的時期。IT業從社會熱潮地位到現在的社會平常地位是很正常的事。只不過我們習慣於接受地位不斷上漲,對回落難以接受。這只說明我們的教育有缺陷,心智不健全。
對於程序員個體,只能適應社會狀態。如果你是天才、精英,不會有職業的煩惱。如果你是平常的程序員,或自認有才但運氣不好,就應該思考前程的問題。
一般來講,社會對程序員的定位是滿足技術需求,程序員自身所受的教育和積累的經驗也使自主前程意識局限於技術路線。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在技術方面有建樹的前輩多是綜合型的人才,單純局限於技術思維的多有行為局限,也難看出自身的幸福感。其實,人有多方面的屬性,除非你是極少數的天才,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相應地在其它方面就很脆弱),大多數人是多種屬性綜合發展,而且各屬性間相互促進。所以,在考慮程序員的前程時,有必要分析程序員的主要屬性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技術屬性
從表面上看,程序員是會使用計算機語言編寫程序的群體。實質上,程序員是聯結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最有效的中介,將人語轉變為物語創造財富。以前我們所說的技術,是分科的技術,或物理,或化學,或生物,程序員的技術是全面涵蓋的技術。從人的意識到物的結果的全面流程看,程序員所用的從應用層到物理層的分層次體系(如ISO/OSI網路模型)是一種嚴密有效的邏輯結構,這正是經濟建設需要而傳統文化沉澱缺乏的要素。
高尚屬性
文化素質高,與IT精英接近,感受的文明信息量大,經濟基礎較好(與一般勞動階層相比),決定了程序員的生活方式、趣味、格調更高尚,表徵一種社會文明的指向。如果程序員介入到其它行業,為了保持生活的水準,也是保持勤奮的工作習慣,表現得非常努力,傳播積極向上的精神。這如同在先進國家或大城市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再回到相對較落後的地方,會作為文明種子,產生積極的作用。
人生屬性
當你把程序當作異物看待時,編程是一種負擔,是勞累的事兒,需要在工作之外得到補償。如果程序員能把自己作為一個具有個性的人的主體存在,程序就只是人的屬性的延伸。這時,程序就不會作為人的負擔,就象人不會把自己的肢體作為負擔一樣。這樣的人會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新知識,把程序作為人生奮進的載體,創造性地使用程序,會把編程中的普遍東西升華成一種精神,主動地影響其它領域。
面對工作人們通常有三種態度,一種是把自己放在利益的案板上任人宰割,把工作當作獲取利益的工具;另一種是跟著興趣走,視工作為玩樂;第三種是把工作當作展現人生的載體,將工作視為實現人生使命的階梯。
我們提倡程序員熱愛本職工作,在本行內不斷進階。但也應正視現實,看到人的當前選擇並非都是適合自身的條件的,以程序員的基本素質,在技術路線以外也可以有更大的作為。程序員應勇敢嘗試更多的選擇,在選擇中認識自我,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方向。
人有外職業和內職業,外職業是你現在從事的職業,是可以改變的。內職業是適合你自身條件的職業,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改變,它可以升華成一種精神,產生更大的影響。
程序員是一種當前社會稀缺的人力資源,程序員應該是播種機,將理性思想,工程手段普及到更多的方面,為經濟建設提供更大的力量。
在工業社會,工人階級因其無產性,成為對資產階級最革命的力量。在信息社會,程序員因其學習性和與時俱進性,會成為對懶惰階層的強大革命力量。所以,從社會負於程序員的職責來講,程序員肩負重任,前途無量。
H. 程序員轉行做房產中介是什麼體驗
前期摸不著頭腦是正常的,伴隨著大量的只是需要學習,而且去原來與電腦打交道到現在與人打交道是個極大的挑戰,因為人永遠比電腦復雜
I. 從程序員轉行到房產中介是什麼體驗
做事方式不同
剛開始有點不習慣
等一個單提成50萬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做中介多麼爽啊!
J. 「程序員35歲被淘汰」已經22歲了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焦慮文,又提到了 程序員35歲被淘汰 的說法,雖然我只是個普通的小測試,但也很難不被這個焦慮 浪潮 影響。有識之士也寫文章批駁這種觀點,也指出了散播焦慮的某些機構和個人,但是依然沒有任何削弱的跡象。
我心生疑問:這種觀點從何來?
然後就有了這篇非常不嚴謹的互聯網考古文章,通過搜索引擎(互聯網記憶) 探索 這種言論的起源,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
PS:我的能力已經很難找到2000年之前的互聯網記憶了。
起源時間
經過一番摸索,終於將時間鎖定在2000年,來源是CSDN這個古老的網站論壇模塊。
35歲以後不做程序員做什麼?
這是我能找到最早的資料了,看底下回帖內容的話,程序員35歲職業瓶頸這個說法已經有一定市場了。底下回帖內容有一部分還是能值得一看:
Noble 2000-12-15
做編碼員,35歲是太大了。
做程序員,35歲還年輕著呢。
要搞清楚,不是說會編寫點程序就是程序員了。
breath 2000-11-26
如果你熱愛編程序,願意看到自己半輩子沒瞎忙(就是說有人喜歡、許多人用你開發的軟體)
那麼35歲正是開花結果的好年齡
如果你只願意跳來跳去,做些爛東西賺錢
那麼35歲才轉行有點晚
另外我也找到了幾篇同一時期的帖子:
35歲後我們怎麼辦?
公開報道
我找到了一篇2001年新浪網,文化教育模塊一篇報道,題目是《盛產導致過剩 北京IT人才去留兩彷徨》,時間2001/07/17,其中分析IT人才產生去留量彷徨情緒這種現象的原因:
• 北京產業優勢明顯,都不願意離開
• 人才過剩,大量計算機畢業生擠在北京
• 互聯網裁員潮陰影揮之不去
• 彼時互聯網太玩命
報道末尾這么寫:
從同一時期相關報道中的案例發現,20年前的大學生(其中不乏國內211名校畢業生)已經開始焦慮職業生涯35歲瓶頸了。
從退休到淘汰
在2000 ~ 2001年相對早起的資料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話: 上世紀末那會兒,曾有「做IT,35歲就可以退休」的說法 ,就是說程序員從24 ~ 25歲開始,奮斗(玩命)10年,然後就可以退休了。由於我沒有找到任何2000年的資料,所以無法查證,但熟悉互聯網 歷史 的人應該能明白這其中的變故。
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從2000年的 歷史 最高點5048一路跌到2002年的1114,整個股市市值蒸發了三分之二。不少明星公司市值斷崖式下跌甚至關門歇業,一大批程序員失業轉行,只有不到一半的互聯網公司苟延殘喘活到了2004年。
早期精華文章
在搜索這些信息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2004 ~ 2005年的關於程序員35歲職業瓶頸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公開的報道。後來一直到2007 ~ 2008年,在我搜相關信息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很多資料大量引用了下面這段話:
國內一個很著名企業老闆曾經說過:在IT行業超過35歲的技術人員將被淘汰,所以不要35歲後的技術人員。導致整個業界尤其是在軟體開發行業都在排斥年齡超過35歲的人員,也導致很多工程師為自己35歲以後的前途發愁而轉行。因為很多人都認為IT行業是年輕人的行業,而軟體開發就是吃青春飯,過了35歲就沒用了。
以我菜雞的能力,沒有找到這位著名企業老闆相關資料,但是這段話被引用的頻率相當高,最終文章來源是天涯論壇,文章樓主:wcyht234 時間:2007-07-01 22:28:00。作者通過自身經驗,分析國內外一些案例,然後分析了這種思想的來源等等,總體是非常正面的。文末作者總結分享給大家: 所以大家千萬別被別人誤導了,要看清 歷史 的發展規律。注重持久和執著地發展。
這篇文章不僅有現狀剖析,也有時代高度的觀察,又不乏人生思考。其中從國內IT行業發展、利益分配、價值取向等方面給後來的IT從業者或者有意向從事IT行業的人提供參考,給出了建議。
這里不得不再引用作者的一段話:
當然了I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令人眼花繚亂。今天JAVA ,明天。點NET,J2EE,JSP;確實需要強的學習能力,年齡大了自然學習能力下降。年輕人當然腦子活,富有創意。但是聰明不能代替經驗,並且多數情況下人的智商相差不大。所以不能僅僅依據此就認為否定了經驗和思維能力。
30歲還是35歲
在搜索程序員35歲職業瓶頸過程中,居然找到了程序員30歲以後能做什麼的靈魂之問,最早追溯到2004年天涯論壇的一篇帖子:
30歲過後,是繼續從事IT技術呢,還是堅決改行?
最晚的說法是2017年手機網易的一篇文章:
IT行業吃的是不是青春飯
還附帶了一篇標題黨的文章,日期不明,雖然看不懂但是我大為震撼:
30歲,程序員心中永遠的痛
這里還找到一篇30歲是不是IT人職業黃燈的文章摘要:
在你覺得30歲後IT人的路會越走越寬還是越來越窄的調查中,只有2%的人認為30歲以後大部分人難以適應 社會 ;10%的人覺得難說,有的人很難改變思維方式了;13%的人認為:只有少數精英可以有更好的發展;而45%的人認為不一定,因人而異;還有30%的人肯定是越做越寬,可以多方嘗試。調查結果顯示,75%的人並不覺得30歲以後是IT人在職場中的黃燈。
一篇神奇的文章
在我搜到關於程序員年齡導致的職業瓶頸時候,大多數作者都是秉持想歐美發達國家學習的觀點,很多編程大佬超過40歲甚至50歲還在編程一線工作,很多著名的語言、系統、框架都來源於大佬們的 35歲以後退休生活 。但有一篇文章是在雞立鶴群,讓我無法忽視。
【搜狐IT評論】41歲的老張,計算機軟體專業本科畢業,具有10多年軟體開發的工作經驗。他一開始對自己的跳槽充滿信心。然而,每當他將自己精心策劃的求職簡歷向用人單位呈上時,人家指指「應聘者須35歲以下」的應聘條件,便將老張的簡歷給退回來了。
41歲工作十幾年,就當15年,也就是26歲進入IT行業,這篇文章2007年,老張應該是1992年進入IT行業。我腦容量有限,想像不到這么早進入行業十幾年的從業者還在人才市場投簡歷是何種場景。
老張還從有些招聘人員的眼中解讀出這樣的信息:「都四十多歲了,還在干基層的開發工作,業務一定不精。」最終,老張帶著挫敗的情緒和失望走出了IT人才招聘市場。
老張從眼神中都能解讀出來這么多,用現在的話來說,腦補能力可見一斑啊,乾脆改行做編劇當個作家也不錯。
其實不唯老張,就是在國外,許多40多歲的人都說,在信息技術行業年齡歧視極為普遍,他們為此感到焦慮和憤怒。
據悉,英國一個擁有30年的信息技術行業工作經驗,從事過編程、高層管理等工作的人,49歲時想尋找一份新工作。結果在接下來整整一年的時間里,都沒有一家職業中介給他回復。後來他做了一個試驗,將簡歷上的年齡改為30歲,3天內就接到了5個電話。
作者對2007年的國外IT行業了解不少,19歲進入IT行業,30年工作經驗,一年沒有接到電話,改成了30歲,3天接到5個電話。這怕不是老張的英國影分身吧,真就是30歲,30年工作經驗了。不知道打電話的是不是HR。
針對國內外IT業的年齡歧視問題,專家指出,由於軟體開發行業的特殊性,經驗是貶值而不是增值的。
專家說得對,我無話可說了。
互聯網的惡意
按照年份翻看互聯網關於程序員35歲的記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里明顯感覺到17年往後,越來越多關於程序員能不能幹到35歲的討論,印象中應該有很多是販賣焦慮的,但是仔細閱讀當時能搜到的文章,都是先拋出令人焦慮的現實(片面的),然後引出話題,然後多方討論說明這個命題不成立。
我想到一個新聞傳播學上的知識點,大概跟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類似。即使這是個偽命題,但是經過互聯網媒體的輪番轟炸證偽,人們腦海中會逐漸覺得這是個真命題。
例如:
• 今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不比Java流行。
• 明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執行效率不比Java高。
• 後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語法不比Java簡潔。
• 大後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開發效率不比Java快。
• 大大後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工作收入不比Java多。
• ……
過一段時間,我腦子中就會形成一個觀點:Groovy很牛逼,甚至某些方面比Java更強。
當然這樣的話題能夠製造很多用戶互動,吸引更多流量,他們本意可能不是在販賣焦慮,現在看這些實際上販賣焦慮的人,他們實際都在賣課。
本來想收集一些互聯網對程序員的惡意,等收集完素材又覺得不太合適,大家看本章標題意會一下就好了。
Have Fun ~ Tes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