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司馬的職責是什麼
司馬:古代職官名稱。馬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職業化軍隊主要由貴族出身的子弟組成,戰爭方式主要是戰車的列陣對陣沖鋒,而古代的戰車是由馬拉的,所以馬的地位極其重要。形容哪個國家軍力強盛,就稱呼它為什麼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類,由於這層關系,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殷商時代始置,位列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中央
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參考《史記.楚世家》:「立子比為王,公子子皙為令尹,棄疾為司馬。」
部隊
漢武帝定製,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魏晉南北朝,諸將軍開府,府置司馬一人,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參謀長。 宋制,司馬銅印墨綬,絳朝服,武冠。至隋時廢州府之任,不置司馬,改置治中。
參考《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往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職能
編輯
「司馬」作為西周國家軍事行政部門的首腦、政權機構的主要職官,其職能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管理軍賦
國家的軍賦,在周代包括兵役和軍用物資。如《漢書·食貨志》所說古者「賦共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這里的「士徒」指服兵役的將士和徒兵,「車馬、甲兵」則為軍需物資。司馬管理軍賦,並不是只掌管其使用,而是從制定軍賦標准到徵收運送,直至調配使用均由其負責。其能有效的管理軍賦或者說保證軍賦的徵收和合理使用的前提,是他必須對土地、人民及收成情況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以此為依據,制定符合實際的徵收標准;同時又要做到對軍隊的數量和配備情況心中有數,從而保證賦有所出和賦以足兵。正如《國語·魯語》所說:「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遠邇,賦里以入而量其有無,任力以夫而議其老幼。」又據《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楚蒍掩為司馬,子木使尼賦,數甲兵。甲午蒍掩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鹵,規偃豬,町原防,收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賦。賦車籍馬,賦甲兵、徒兵、甲楯之數。既成,以授子木,禮也。」這就是周代司馬具體情況的例證,因此司馬不僅要進行「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等大量工作,而且還要「知師旅甲兵乘白之數」(《荀子·王制》)。另據《左傳·襄公四年》載魯國向晉國請求以鄫作為它的附庸國一事說:「鄫無賦於司馬,為執事朝夕之命敝邑,敝邑褊小,闕而為罪,寡君是以願藉助焉」,杜預注雲:「晉司馬又掌諸侯之賦」,可見元侯大國的司馬不但掌管本國軍賦,而且還管理附庸國乃至諸侯的軍賦。
組織軍訓
在原始社會末期,氏族武裝臨時召集,作戰人員未經訓練而應戰,其作戰方式十分簡單,作戰的技巧來自狩獵經驗的積累。夏商時期軍隊也多是臨時召集,同樣也沒有形成一套訓練體制,只是通過田獵來提高軍隊的作戰技能。到西周由於常備軍的建立和戰爭的發展,對軍隊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軍隊的訓練成為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但西周時的軍事訓練的內容和方式與後世有所不同,有著自己顯著的特點,即周代的軍事訓練不是由統帥軍隊的將領進行經常性的訓練,而是由軍事行政部門——司馬在農閑時定期組織服役人員進行臨時性的訓練,這也是由奴隸制時代民兵制度所決定的。
執行軍法
「司馬」作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管理官,除管理國家軍賦和組織軍事訓練外,還是軍法的執行者。如《周禮·大司馬》:「司馬建旗於後表之中,群吏以旗物鼓鐸鐲鐃,各帥其民而致。質明、弊旗,誅後至者」,「群吏聽誓於陳前,斬牲以左右徇陳曰:『不用命者斬之。』及戰,巡陳,胝事而賞罰」,「大役與慮,屬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賞誅」。這些都說明,在軍事活動中,所有涉及賞罰等軍法事宜,均由司馬處斷。司馬的這一職能在《左傳》、《國語》中亦有所記述,如《國語·晉語三》載晉國將領慶鄭,因違反軍令,晉惠公命司馬說殺之,司馬說於全軍將士前歷數慶鄭違反軍令的四大罪行,然後對其實行斬刑,以儆全軍。據《左傳·文公十年》載,楚王與宋、鄭二國君田獵於孟褚,「宋公違命」,左司馬天畏「抶其仆以徇」,這是司馬在田獵中(實為軍事演習)懲罰違令者的事例,即使一國之君亦嚴懲不貸。又如《國語·晉語五》載:「趙宣王言韓獻子於靈公,以為司馬。河曲之役,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干行,獻子執而戮之」;《左傳·襄公三年》亦載:「晉侯之弟楊干亂行於曲梁,魏絳(時為中軍司馬)戮其仆」。「干行」、「亂行」均為破壞行軍作戰隊行的行為,對違犯正常軍事行列者由司馬負責處治。從上述幾例中可見,無論是軍事演習還是在真正的戰爭中,凡違反命令和軍規者,小自車仆,貴至國君,均予以嚴厲懲處,而執法者即是司馬。上引《左傳》、《國語》等材料反映的雖是春秋時期的事件,但所記述的均為周制。春秋時如此,西周時亦當不例其外,與《周禮·大司馬》所記相印對,足以證明司馬無疑是軍事執法官。
司馬的職責除上述幾個主要方面外,由於在奴隸制軍事制度中具有「寓兵於農」、「寓將於卿」的特點,加之司徒、司馬、司空共同管理國家事務,所以三司既有分工,又互相聯系,特別是司馬還負責管理軍賦。與此相關,他還必須與主管人民的司徒和主管工程建設的司空協作,從事「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等大量非軍事的工作,這些工作也是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通志·睢縣采訪稿·袁可立故宅》:「東西臨街二石坊,左曰『三世司馬』,右曰『宮保尚書』,皆距大門五十步之遙,略如公署轅門式。」
『貳』 司馬昭命令鄧艾和鍾會合兵一處攻蜀嗎
作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戰亂年代,三國時期的奇才猛將層出不窮,不僅有呂布、馬超這樣驍勇善戰的絕世猛將,也有關羽和趙雲這樣戰力超絕忠肝義膽之人。然而隨著整個時代的落幕,這些當世名將相繼去世,逐漸離開了歷史的舞台,三國後期人才凋敝,真正能夠被稱之為名將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鍾會和鄧艾兩人是魏國後期為數不多的名將,所以司馬昭才會派遣他們兩人領軍伐蜀,鍾會和鄧艾立下了不世之功,為何卻接連被殺落得個非常凄涼的下場呢?只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
『叄』 司馬懿為什麼命令軍隊撤退
空城計
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最終大勝司馬懿。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諸葛亮死後,遺體裝在靈車上的一個盒裡,由三百多精心挑選的將士護送,要運回成都。
司馬懿催動大軍追趕蜀兵,以為諸葛亮已死了。但是半途他猶豫了,會不會又中了諸葛亮的詭計!這時夏侯霸帶著探子來報,五丈原蜀營已空無一人。司馬懿聽說後,半信半疑,率兵開向五丈原,果然蜀營空空。他唯恐蜀軍撤走,趕緊帶領人馬向前追殺而去。忽然間蜀軍掉頭殺了回來,只見中軍「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大旗飄動,四輪車上坐著一位活生生的諸葛亮!這可嚇壞了司馬懿,以為又中了諸葛亮的計了。於是勒馬往回逃,魏軍兵將丟盔棄甲,自相踐踏。魏軍一直逃跑了五十多里地。兩個魏將趕了來,叫司馬懿不要驚謊。司馬懿停下來急問:「我的腦袋還在嗎?」知道蜀兵已遠去,他才放心了。司馬懿到處探聽蜀軍的去向,而蜀軍早已不見蹤影。
後來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確實死了,蜀軍已全部退回漢中。司馬懿遇見的諸葛亮僅僅是木像而已,他這才後悔不迭。
『肆』 司馬懿、諸葛亮臨死前各留一計,為何後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
諸葛亮和司馬懿在臨死之前其實都留下了對應的計策,而這個計策就是我們所說的安身之計。什麼叫安身之計呢? 常規情況下來講,就是古人對於墓葬的先天信任,認為自己死了就要找一個風水好的地方。
但是這種所謂的風水好與不好,以及當時那個年代所認為的某些東西其實很容易被歸類到迷信這個板塊兒。在這樣一個板塊當中,諸葛亮和司馬懿作為死對頭,似乎又來了一次比拼。
在這一次比拼中,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也有一些人認為司馬懿謹小慎微,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之前留下了怎樣的計謀,為何後人會認為諸葛亮技高一籌呢?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死亡於公元234年,盡管諸葛亮的年齡不是很大,但是放在古代這樣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的話,尤其是在三國亂世的平均年齡所襯托之下,我們不難發現:諸葛亮的壽命其實還是很長的。 在諸葛亮的人生當中先後擔任過蜀國的一些官職,最終他成為了蜀漢的丞相。
劉備最開始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就給劉備做了一系列的預估,包括但不限於劉備接下來要怎樣去做,事實證明三顧茅廬之後的隆中對雖然未能全部按照諸葛亮最開始的計劃往前走,但是整體來看相差也不是很大。
而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之後,三國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可是因為自己的二弟、三弟之死都和東吳有著密切聯系,再加上東吳這個滾刀肉,背地裡給自己捅刀子,讓劉備心生不滿。
於是劉備決定討伐東吳,順便的再把荊州給搶回來。可是這一次劉備卻失了算,不久之後白帝城託孤,整個蜀漢諸葛亮的身份地位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接下來的事情好像就是順水推舟的事情,諸葛亮掌握了實際權利,而當時劉備其實也埋藏了一個心眼,那就是防止諸葛亮做大。把當時的文官權利和武官權利一分為二,可是諸葛亮幾番運作下來直接就取得了所有權利。
而當時的阿斗也沒有明面上制止諸葛亮,諸葛亮率領著部隊一而再再而三地討伐曹魏,這也就是所謂的六齣祁山。
可是在第六次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明顯察覺到自己的身體狀態不對勁了,如果再這么硬撐下去的話,保不齊就灰飛煙滅。萬般無奈之下只能續命,而在續命的過程當中當然這件事情是否是神話,或者是否有著某些貓膩,咱們不得而知。
但無論如何,最起碼一部分野史資料表示魏延在這中間打斷了孔明續命的計劃。
不久之後諸葛亮去世,而諸葛亮在去世之前曾留下遺言,那就是自己的安葬之所。可是與其他的官員也好,與其他的富貴人家也好安葬有所不同。諸葛亮似乎並沒有直接表明要把自己安葬在哪,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謹小慎微之處,也有人說這是諸葛亮在忌憚。
諸葛亮為什麼會有所忌憚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諸葛亮發動了無數戰爭,包括但不限於東吳和曹魏很多人對他恨之入骨。如果諸葛亮安葬在某一個地方,並且大家都知道的話,那麼諸葛亮恐恐怕死後都沒有安寧。
還有一些人認為:諸葛亮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打一個馬虎眼,這樣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安葬在哪裡,畢竟自己本身就是躬耕於南陽之人,那麼死的時候,也沒有必要轟轟烈烈。
於是諸葛亮命令自己身邊的抬棺者,並且告訴他們,你們這幾個人抬著這個棺材一直往南走,什麼時候這個繩子斷了,你們就地埋下就好。可是針對於這件事情 歷史 上又衍生出來了不同版本,我們先拿出其中一個版本來講講。
那就是這4個抬棺之人,他們抬到某一個地方見這個繩子還是沒有裂,就私下把這個繩子給割開了,割斷了之後就地掩埋。埋了之後回去,劉阿斗覺得時間不對勁,為什麼這么快就回來了?
於是嚴刑逼供,這4個人死不認賬,或者這4個人已經認了賬,最終被阿斗給殺掉了。 至此,再也無人知道諸葛亮的埋藏之所當然,針對於這件事情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目前來看,僅僅是流傳於野史之上。
相對而言,司馬懿就要厲害的多,簡而言之司馬懿無論是從壽命的程度,還是從自己中達到的勢力關系來看,都要壓諸葛亮一頭。
但是因為司馬懿做的事情太不恥了,或者因為某些特殊原因導致司馬懿在整個 歷史 圈子裡面的名聲並不是非常好,出生於公元179年的司馬懿死亡於公元251年,這算得上是非常長壽的一個年齡階段了。
畢竟即便是放在現在來看,司馬懿活到70多歲,這已經非常夠本了。 而且司馬懿的長壽在一定程度上熬死了曹操家族裡面的幾代皇帝,在一定程度上給自己後代鋪路奠定了基礎。
但即便如此,長壽並不意味著長命百歲,也不意味著長生不死。司馬懿也有老去的那一天,傳說在司馬懿去世之前已經估算好了日子,覺得自己堅持不住了,於是便把自己的陵墓安排在了某個地方。
安排在某個地方之後,他做了以下幾點約束,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抬著自己棺材的那4個人必須早上出發,出發之前必須喝某種東西,導致他們沒有辦法見到第2天的太陽。 當然這一點的話就不用多講了,畢竟這一點本身也是野史記載,至於真實的 歷史 信息無從得知。
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大家都知道了司馬懿的安葬之處。當然,司馬懿也做了一些貓膩,為了防止大家打擾自己,也為了防止某些出人給自己的陵墓做破壞, 所以當時司馬懿命令當時人一分為七,隊伍從不同的地方出發,目的就是為了混淆事非。
其實大家會發現:我們之所以了解司馬懿也好,之所以了解諸葛亮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從三國演義當中了解的,而不是從三國志當中了解到。
這也為之後的事情埋下了伏筆和鋪墊,在之前的時候我就曾經說過:三國演義這樣一本書讓我們能夠近距離的了解東漢末年的三國爭霸的時期,但是這種了解也僅僅是在三國演義上的了解而已。 這種了解可能有所側重,也可能有所偏心,我們會依據於作者的某些描述,更加不客觀、不冷靜的分析三國當中的某些人物。
比如我們一提到劉備就是忠善之人,一提到曹操就是奸詐之徒,但真實的 歷史 怎麼樣,我們依然需要拿三國志來看。 可是針對於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非得把三國志拿出來逐字逐句的來講,本身意義不大,而且價值似乎也不明朗。
但無論如何,司馬懿的後代篡權導致晉國的建立,並且晉國的烏七八糟,在一定程度上的確給司馬懿抹了黑,也給司馬懿的名聲折騰的烏七八糟。
『伍』 司馬昭弒君,究竟是賈充揣度的上意還是司馬昭直接下的命令
在兩晉時期,各個諸侯都擁有不同的實力,可以說各方勢力不同,所以導致很多方勢力的崛起,而相反天子的權力卻是比較弱小,在很多事情上都不能做主,而當時的曹髦很小就被立為帝,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對此時勢力比較強的李昭產生了不少的猜疑,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比較針對他的,甚至還討伐他,因此,在防衛中,李昭的手下賈充指示一位武將射殺了曹髦,然而這次討伐才算是告一段落。
而我們也是知道的曹璜只是李昭的一個傀儡,一切都是受到李昭來操控的,這樣一來,李昭掌管朝野的野心也得到了滿足,雖然,他還未自己稱帝,但是,手中的權利也是在日益增強,這也為以後他的人生做好了鋪墊。
這就是古代生存之道,只有你在步步為營,才可以讓自己活得更有滋味。
『陸』 司馬昭為何任命鍾會為伐蜀主將
司馬昭為何任命鍾會為伐蜀主將
其一,鍾會是伐蜀的不二人選。鍾會才華橫溢、精練策數,司馬師曾評價道:此真王佐材也!而夏侯霸奔蜀,亦曾向姜維說道:有鍾士季(鍾會字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司馬昭對邵悌說道:蜀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眾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則智勇並竭,智勇並竭而強使之,適為敵禽耳。惟鍾會與人意同,今遣會伐蜀,必可滅蜀。
其二,司馬昭料定眾將不會跟隨鍾會作亂,故而大膽起用鍾會。鍾會雖孑然一身,但眾將的親屬皆在洛陽,鍾會若要謀叛,必然軍心浮動,而引發兵變。司馬昭曾說道:「..滅蜀之後,中國(中原)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
其三,鍾會出身於豪門世族,與司馬氏乃是世交。鍾會出身於潁川鍾氏,為太傅鍾繇之幼子,與司馬氏為世交,屢為司馬氏出謀獻策。故而,司馬昭對鍾會尤為寵信。
『柒』 司馬氏篡位立晉的過程
誅除曹爽 獨專國政
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按照早已安排好的日程,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陽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魏明帝陵墓)去祭祀。過去,曹爽兄弟多次一起出城遊玩,其同鄉、大司徒桓范曾規勸過他:「總理萬機和統率禁軍的人,不應一起出遊。倘若有人關閉城門,誰來接應你們進城呢?」但曹爽不以為然,並自信地說:「誰敢這樣做!」結果,不幸而被桓范言中。這次曹爽外出,司馬懿看準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了政變。
這天,曹爽兄弟出城後,司馬懿便假借皇太後的命令,精神抖擻地在城內指揮政變。三千多名敢死之士,像從地下冒出來似的集結起來。司馬懿命令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占據曹爽軍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占據曹爽弟曹羲軍營。這樣,便接管了曹爽兄弟手中的武裝力量。同時,司馬懿下令關閉洛陽的所有城門,佔領武器庫,然後親率大軍占據洛水浮橋,切斷了曹爽等人的歸路,殺氣騰騰地威脅著曹爽。
一切准備妥當後,司馬懿上書魏帝曹芳。奏疏歷數曹爽等人的罪惡,說他們有「無君之心」,要求罷免曹爽兄弟的兵權。曹爽先看了奏疏,不敢送給曹芳,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他手下的人征發了在附近屯田的幾千名士兵,砍伐樹木作防禦工事,皇帝車駕也滯留在伊水南岸。司馬懿接連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等人勸說曹爽:只要罷兵息甲,交出兵權,仍可回歸府第,保留爵位。他還指著洛水發誓,表示決不食言。太尉蔣濟也寫信勸說曹爽投降。
具體資料:http://www.55188.com/blog.php?tid=1147991&page=2
『捌』 讀了司馬懿看了心中大疑連忙下令軍隊向後撤退說說司馬懿為什麼命令軍隊撤退
因司馬懿向來用兵謹慎且生性多疑,怕中埋伏,看了諸葛亮端坐城上撫琴,神態自然,四門大開,二十個老弱殘兵打掃街道,心中大疑連忙下令軍隊後撤,怕中了諸葛亮的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