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戰狼2 接到上級命令遲遲不來,你會開火嗎
會。有句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❷ 《瘋狂動物城》|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想起有人對你說過,《瘋狂動物城》是一部偉大的電影,趕緊翻出來看,果然是上乘之作。
它無愧於2017年2月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那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故事,那些關於信任的故事,久久縈繞你的心。
1.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兔窩鎮有一隻齙牙小兔子叫朱迪,夢想當一名警察。
朱迪父母覺得朱迪的想法脫離實際。
告訴朱迪,種胡蘿卜也挺好,當一個警察太難了,也沒有兔子當警察的先例。
知足常樂吧,嘗試會犯錯誤的。可朱迪說,我喜歡嘗試。
朱迪制止狐狸吉丁搶小山羊的電影票,吉丁兇狠地把朱迪推倒在地:哼,去種胡蘿卜吧,還想當警察。
朱迪爬起來說:在目光短淺的人看來我的理想不可能,但我就是要做警察,我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朱迪懷揣理想,經過警校的殘酷訓練畢業,分到動物城當了一名警察。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那個牛局長就不待見她,遇到失蹤案,把任務分配給其它大塊頭動物警察,卻要她去貼罰單。
她很沮喪。
朱迪看上去那麼弱小,只及熊的腰、長頸鹿的腳踝、牛局長的肚子。
犀牛警官的拳頭都比她腦袋大兩倍,聽她說,她要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犀牛警官呵呵了,感覺朱迪的牛皮大了點。
狐狸的嘲笑,父母的擔心勸告,警察局從上到下的看不起。
這些並沒有讓朱迪喪失信心。
朱迪是警校優秀學員,但局長卻不買賬:那又怎樣,先去開100張罰單再說。
在朱迪看來是小菜一碟,不到中午就開出200張。
朱迪把偷盜商店的黃鼠狼抓進警局。牛局長嘲笑她辦了一個價值20枚洋蔥的「大案」,卻造成了市區混亂。
正告她越了雷池。朱迪萬分委屈,說她不要做交警,要做一個真正的警察。
牛局吼她沒商量,叫她不要做美夢。
剛好此時水獺太太報案丈夫花匠水獺失蹤10天,萬分著急。
牛局長說自己很忙,不理會。
朱迪接話說她可以幫助她。局長怒吼,說她違反上級命令要解僱她,除非48小時把花匠水獺找到。
朱迪在牛局長苛刻的要求中接受了一件真正警察乾的工作。
她和尼克協作配合,依據綿羊副市長的監控找到了懸崖看守所,發現了獅子市長囚禁發瘋動物的秘密。
當獅子市長被拷,朱迪說,「市長你有權保持沉默,...」的時候,她在警校的摸爬滾打,被犀牛譏諷,被豹警官嘲笑,在叢林野地玩命冒險...。
一切努力都沒有白費。
朱迪成長為一個經驗豐富,勇敢無畏,英姿颯爽的女警官。
牛局長也終於在新聞發布會上對記者說,破獲14隻食肉動物失蹤案件,朱迪功不可沒。
朱迪深信 只要努力,就能有所作為,把不可能變成無限可能。
2. 信任真是個很神奇的東西。
在動物城,狐狸尼克是個老江湖,沒人相信他。
他騙朱迪出錢幫它在大象那裡買來大冰棍,融化後做成小冰棍賣給倉鼠,從中牟利。
然後又把別人扔進垃圾桶的冰棍木條收集起來賣給老鼠,還說是紅木做的。
尼克把臭鼬屁股皮毯子賣給黑社會頭頭大先生,向他吹噓這是一張非常昂貴的羊毛毯。
尼克的牛皮連累了朱迪,險些一起被大先生扔進冰窟窿。
尼克在主流生活的邊緣,雖然潦倒,也無所謂,他靈活多變,動物城沒他不知道的動物,也沒他不知道的事情。
由於警局沒人幫助朱迪破案,朱迪只好求助尼克。
牛局長責怪朱迪違反規定找尼克幫忙,叫朱迪交出警徽,說她兩天之內沒找到花匠水獺,就走人。
朱迪太委屈,眼淚撲簌簌下來,尼克安慰她,「別讓他們看到你的眼淚。」
狐狸尼克備受食草動物歧視,但他內心的良知仍在。
小時候想加入童子軍,融入集體。宣誓忠誠的時候,被一群食草動物打到在地,因為他是一隻狐狸,他不配得到信任。
那時稚嫩敏感的他還小,所以格外傷心。
他發誓絕不讓人家看到脆弱的一面。
他消極的認為,既然全世界都認為狡猾的狐狸不值得信賴,那就沒必要再做其他嘗試了。
直到遇到朱迪。
朱迪聽完尼克的敘述,由衷地說,尼克你比想像中好。
尼克感到溫暖和信任。
多少年,尼克在夾縫之中求生存,干倒買倒賣的事情。
就像《獵場》里的鄭秋冬出獄後,由於蹲過大牢,有前科,招聘單位帶著有色眼鏡看人,不信任他,想要找一個心滿意足的工作幾乎不可能。
所以,他只有用個假身份去應聘山谷公司。結果又被揭穿,惡性循環,越發找不著工作了。
筆者見過幾個本性善良卻無耐心的人,早年耍小聰明被上司或朋友識破出局。
也不檢討自己為什麼失了信譽難以翻身,也沒有《獵場》中鄭秋冬觸底反彈的決心和毅力。
只好靠鏟點小生意滿足糊口。除此外,喝茶、擺玄龍門陣,聽李白清。
看上去優哉游哉,但能力埋在線下,內心無契機打開。
尼克運氣好,得到朱迪的信任。
有了和朱迪一塊兒追蹤罪犯的機會,並破了宗黑幕。
尼克的聰明睿智在信任中熠熠光彩。朱迪說他就是個當警察的苗子。
劉備三顧茅廬的信賴,換得諸葛孔明的泣血輔助兩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信任真是個很神奇的東西。
3. 被利用的善良,不是善良。
帶著大框時尚眼鏡的市長助理綿羊,野心很大,想扳倒獅子市長取而代之。
明面上她沒有競爭力,就搞暗黑動作。
她指使下屬給食肉動物注射一種含毒素的注射液,食肉動物瞬間變得十分兇猛瘋狂,見著食草動物就撕咬。
獅子市長把瘋了的動物秘密抓起來,研究它們為什麼瘋了。其實也是一項政績。
但還沒出成果,就被綿羊助理透露給朱迪和尼克,利用朱迪把「研究」過早地公之於眾,市長怏怏下台。
但問題繼續發酵,27隻食草動物又被咬傷。
綿羊助理私心爆棚,以破壞動物城的和諧為代價攫取權位。
利用食草動物的恐慌,利用朱迪和尼克的調查,把大眾輿論引向邪路,她好坐收漁利。
朱迪在記者發布會上說食肉動物帶著幾千年前的動物本性的DNA,要防止他們的傷害。
一干食肉動物灰溜溜的。因為怕嚇著來訪者,前台豹警官被調到地下檔案室。
尼克想起小時候被戴上嘴籠的事情。
對朱迪說,第一次見面你就帶著防狐狸噴霧器,你們還是不信任我們,我不做你的搭檔,把警員工作表還給了朱迪。
動物之間分成兩派,互不信任,互不尊重。
動物城沒有了和諧,沒有了和平共處。食草動物是多數派,綿羊自然坐上了市長的位置。
由此想到,在大國的挑唆和支持下,世界上一些小國戰火不斷,比如中東幾次戰爭就是例子。
綿羊市長要朱迪代言動物城的時候,朱迪覺得自己錯了。
她辦案,不是為了分裂動物城,但一時又找不到答案,於是交出警徽。
她回到了兔窩鎮農場種胡蘿卜,偶然之間發現了叫「午夜嚎叫」的花。
媽媽告訴朱迪,並不是食肉動物吃了「午夜嚎叫」會發瘋,食草動物吃了也會感覺異常。
發現盲點,朱迪非常興奮地駕車找到尼克,順藤摸瓜,揭開黑幕,把綿羊市長繩之以法。
如何開解自己的善良被利用,那就是繼續前行,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真相。
4.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朱迪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警官。
現實生活很殘酷,很復雜,她沒有被打垮,始終保持忠誠理想,善良和努力。
朱迪相信不管你是大象、狐狸,還是山羊、兔子,你都會有弱點和不足,都會犯錯。
但只要努力,就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改變自己,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朱迪相信不管你是大象、狐狸,還是山羊、兔子,你都有長處。
即使是黑道大先生也會遵守諾言,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她在甜甜圈下救了大先生的女兒,大先生的女兒也救了她和尼克的性命。
朱迪相信尼克,尼克就向他展現智慧和聰明,協助她破了大案要案。
尼克也改變了命運,從底層躍遷,成為她的警察搭檔。
朱迪相信綿羊市長,綿羊市長卻利用了她。
朱迪跌了跟斗,說了錯話,做了錯事,一時迷茫沮喪,找不著出路。
但她仍然選擇相信。
其實,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在相信中發現彼此的閃光之處,也發現善良,也發現惡意。
但你別怕,不要縮回來,仍然選擇不斷前行,才能收獲碩果。
就是李宗盛那句直擊人心的話: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❸ 美國一個小隊失蹤了,教官不聽上級命令帶隊尋找,還發現了外星人,是什麼電影
你說的絕對是這個電影:2000年的《火星任務/目的地火星》,去火星探索並且發現了外星人,其中一個隊員選擇坐飛船跟外星人走了,其他隊員回到了地球。
電影前期的科幻設定其實挺硬的,牽扯到火星人的情節,以當時年代看結局也挺震撼的,畢竟2000年的這部片子,裡面的許多設定依然被沿用在新科幻片裡面。
❹ 尋開場是一個黑人逃獄,以前是特種兵,因為違抗上級命令毆打上級而被判入獄的美國電影
極限特工2
❺ 抓捕艾希曼的電影有幾部
【法律文化】三部電影三個視角丨 對艾希曼的審判:人性、法律、哲學的拷問
人民法院報
《世紀審判》劇照
阿道夫·艾希曼,納粹德國的高官,負責執行了對猶太人實施大屠殺的「最終方案」。他在這一「最終方案」中,負責向集中營運輸猶太人,對600萬猶太人的死亡負有直接責任。二戰結束後,艾希曼被美國俘虜,但隨後逃脫,最後輾轉流亡到阿根廷。以色列特工於1960年5月11日將其逮捕,並秘密運至以色列。以色列「開國總理」古里安決定對其進行公審,不僅是為了伸張正義,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下一代也讓全世界了解納粹曾對猶太人犯下的暴行。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於耶路撒冷受審,被以反人道罪等15條罪名起訴;這次審判也引起國際社會的注目,由於有不少的大屠殺受害者出面作證,以色列政府將艾希曼安排在防彈玻璃後面受審。艾希曼對其所有犯罪的指控,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艾希曼於1961年12月12日被判處有罪並被判處死刑,並於1962年5月31日被執行絞刑。艾希曼是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這里涉及的三部影片,都是對艾希曼以「執行命令」為其辯護時所做的拷問。不同的只是三種拷問分別採取了人性的、法律的、哲學的視角。
人性的視角:《世紀審判》
《世紀審判》(2015年),是BBC為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而拍攝的,是以1961年對艾希曼的世紀審判進行電視轉播為題材的電視電影。為了記錄這次世紀審判,以色列方面成立了攝制組,並請來了著名導演里奧·赫爾維茲。里奧在二戰結束後就拍攝了反法西斯的紀錄片傑作《陌生的勝利》。他在攝制之初,有這樣一個信念:不相信有什麼怪物,那些創造法西斯主義的人也並不是怪物,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他在拍攝過程中,堅持要用一個機位近拍艾希曼,要從他的表情反應中,在他身上找到有著「丁點良知」的「真正的艾希曼」。但是,這種堅定的信念最後導致了他幾近崩潰。4個月的審判過程,艾希曼面對15項罪名的指控皆以執行命令、不知內情為由加以否認。在庭審過程中,有112位倖存者與見證人出庭指控和作證,納粹對猶太人所犯下的聞所未聞、慘絕人寰的殘暴罪行一一被揭露出來,以致攝制人員都被壓得喘不過氣來,而艾希曼一直面無表情。為此,製片人米爾頓與里奧發生了沖突。米爾頓希望這部紀錄片所錄制的是一個節目,因而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拍攝,而里奧則執著地盯著艾希曼。電影的高潮應該是在法庭放映紀錄片《通往集中營之路》時。里奧要求在放映影片時,在法庭所有燈都熄滅之後唯有一束燈光照向艾希曼。但是,隨著電影的放映,攝制組面對影片中慘不忍睹的畫面都離開了機位,而艾希曼仍然沒有任何的反應。面對艾希曼的冷漠,里奧在極度的震驚中,再也承受不了了:「你怎能就坐在那裡?!你怎能不轉過臉去?!」里奧相信,這些畫面、這些控訴,總能「擊垮」艾希曼,但最終,還是里奧自己被「擊垮」了。里奧自認失敗,也就是他沒能找到阿道夫·艾希曼的「人性」。米爾頓則反問里奧:如果他本來就沒有人性呢?里奧痛苦地回答說:「抱歉!我沒法相信這點!那太糟糕了!」
里奧的悲哀在於他對人性的抽象看法。他相信那種與生俱來的「良知」,就如孟子所言的仁義禮智「四端」一樣。里奧說,創造出了法西斯主義的人們並非怪物。這話,根本經不起推敲。就像人們說人性本善可又說明不了現實的惡如何產生一樣。里奧忘記了更重要的一點:法西斯主義可以反過來改變人性!如果這種「主義」已深入到骨髓,你怎能讓他存有那「丁點的良知」?這里不能不說到海德格爾了。海德格爾在他1927年發表的《存在與時間》中,專門論及到了人的良知。在他看來,人們正是依此「良知」才把自己從沉淪在「常人」之中喚起。可是,這良知也只是從自身之中升發出來的,所以,這種「呼喚」也就是自己呼喚自己。很有諷刺意味的是,海德格爾對自己在納粹上台後為迎合納粹的所言所為,從沒有認錯和道歉。良知又何在?納粹上台後,海德格爾於1933年3月加入納粹黨,不到1個月即被認命為弗萊堡大學校長。他在職期間多次發表演說,吹捧希特勒,稱希特勒為德國的救星,宣稱「德國民族的未來都系於元首一身」,要求大學的學生應該對「我們民族的救星」進行「效忠宣傳」。此外,他還發表了不少排猶的言論。不少海德格爾的擁躉者為其辯護,聲稱他之所以迎合納粹的主義是出於他的哲學信念。如果這種辯護成立,我們又豈能忍受這種「哲學」:它怎麼能無視這種主義所導致的大屠殺與集中營?!這種抽象的人性,必將在這種瘋狂的主義與固執的哲學面前被擊得粉碎!
法律的視角:《艾希曼》
《艾希曼》(2007年),根據以色列官方審訊手稿(1960年—1961年)改編。以色列當局在捕獲艾希曼之後,並不想直接依靠檔案證明或目擊證言就將其送上法庭,而是先指派了警官阿夫納·勒思上尉對其進行審訊。審訊長達275個小時,留下長達3500頁的審訊手稿。
審訊一開始,艾希曼就聲稱,他只不過是高速運轉的機器上一個微小的齒輪罷了。在整個審訊過程中,對於各種指控,艾希曼的回應則是,要麼自己完全不記得,要麼根本不在現場,要麼沒有文件證明。這部電影用了較多的鏡頭展示了艾希曼在納粹時期的各種活動。影片刻畫的艾希曼,是一個冷漠、殘忍、狡猾、自大的納粹軍官。這也預示了審訊艾希曼將是一場鬥智斗勇的較量。
審訊一開始,勒思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周圍的親友甚至認為,對於艾希曼加以審訊而不殺了他,那就是背叛了人民。因為以色列建國後還沒有設立死刑,所以以色列民眾要求直接送給艾希曼一顆子彈。艾希曼的審訊和審判,引發了以色列民眾的抗議浪潮。勒思上尉也被抗議民眾視為「叛徒」,他與其家庭都受到了各種威脅。同時,勒思上尉的父親曾被艾希曼直接簽發命令送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毒氣室的事實也即將被曝光。這也就意味著勒思上尉能夠審訊艾希曼的時間不多了,因為作為受害者必須迴避這樣的審訊。近7個月的審訊,勒思上尉耗盡了心力,每次快要抓住艾希曼的時候,他都溜掉了。就在勒思幾乎快要崩潰時,艾希曼對與其上司希姆萊之間關系的極力迴避,引起了他的注意,也成為審訊的一個突破口。
勒思向艾希曼宣讀了另外一個納粹高官在受審時的供述:「艾希曼蔑視希姆萊關於停止殺害猶太人的新命令,宣布將所有的猶太人以及他們10歲以上的兒童都發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和達豪集中營的毒氣室。」對此,艾希曼極力否認,宣稱他決不會違反命令。勒思展示了艾希曼親自簽署的命令。艾希曼被逼到了死角!這也就宣告審訊的結束,終於找出了可以徹底「擊垮」艾希曼並非都是「一切依命令行事」的證據了。被擊敗的艾希曼,最後只是希望勒思轉交給自己孩子們的信。艾希曼流著淚,聲稱很愛自己的孩子們。勒思質問,你這樣愛孩子,為何卻把50萬的猶太兒童送進了集中營?!艾希曼的回答是:因為是猶太人!
電影最後有一段勒思上尉真實的錄音。這段錄音讓人警醒,值得在這里抄錄。他說,對艾希曼的審判,「完全改變了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比如相信真正的民主,只有它,才能從艾希曼這種人手中挽救人類。周圍潛在著許多艾希曼式的人物,但艾希曼這種人,只有在專制制度下才會生長,而專制絕不會有民主。要維護民主,我們必須盡全力避免類似事件發生,防止新的艾希曼再次產生。」
哲學的視角:《漢娜·阿倫特》
《漢娜·阿倫特》(2012年),主要講述的是旅居美國的著名猶太女哲學家阿倫特受《紐約人》邀請,為艾希曼的審判進行撰稿進而引發爭議的過程。影片就是以艾希曼在阿根廷被誘捕開始的。她之所以參與和研究艾希曼的審判,是要去驗證她多年對「惡的本質」的思考,要看看艾希曼這個「活生生的」典範。
阿倫特本身就是一個納粹的受害者。她在1933年曾經受到蓋世太保的拘捕,最後流亡法國。但是,到了審判現場,她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艾希曼盡管罪行令人發指,但他看起來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一點都不讓人感到可怕,並不是那種有著邪惡動機與兇狠性格的人。她說,艾希曼始終以一種官僚體制的腔調在說話。艾希曼聲稱,他只是在遵守命令,沒有自己「丁點的意圖」。而遵守命令則是這些官僚系統成員的所謂「品德」:「每個官員都曾在就職時候宣誓,誰要是違背了誓言,他就是卑鄙小人。正如我站在法庭上,宣誓來講述實情一樣,在任何時候,誓言就是誓言。」這一聲稱,強烈地觸動了阿倫特。
阿倫特就是在艾希曼的審判中提出了「平庸之惡」的概念。這種「平庸之惡」,表現了罪犯自身全面缺乏判斷能力。她對這樣的惡,有這樣的描述:這種平庸之惡,因為沒有通過思考獲得,所以它就是沒有深度的,進而能夠「像表面的真菌一樣」蔓延與傳播。艾希曼就是這種「平庸之惡」的體現:他拒絕思考,拒絕自己的個性!
阿倫特這里提到了「思考」。可是,這思考,就是當年她的情人海德格爾教給她的。電影中多次出現她回憶中的海德格爾講述「思考」的鏡頭。海德格爾向納粹宣誓就職之後,阿倫特一直感到胸悶想吐。1950年後,阿倫特曾對海德格爾說:「我無法想像教給我思考的這個人,竟然會做如此傻事。」海德格爾則這樣回復:「我知道那個時代對你來講是多麼地艱難,到處是險境,無以依靠,無法還擊。對我來說,其實也不輕松。」海德格爾坦承:「在政治方面,我既沒有天生具有的才能,也沒有信手拈來的能力,但從中已讓我學到不少,並且我還想再學更多。當然,也不會把思考丟棄掉。」阿倫特繼續追問:「但你為什麼不對此進行一個公開的解釋呢?」可惜的是,在電影中這段對話就此終止了。海德格爾何以不道歉,在思想史上本身就是一個謎,所以電影也無法接下去了。但是,就在這個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阿倫特的政治科學與海德格爾純粹哲學之間的差別。盡管海德格爾對阿倫特思想影響巨大,但是,阿倫特最終還是以海德格爾政治哲學的批判者出現的。在她看來,在海德格爾那裡,單個人自身被視為真理的處所,形成了與虛假的社會整體的對立。因為他拒斥「常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實際上就放棄了人之為人的基礎,而這最終導致對人性在實踐上的否定。阿倫特暗示,海德格爾的這一思想,使人們對野蠻的罪惡毫無抵抗能力。海德格爾的這個「思考」再一次顯得抽象。關注海德格爾哲學的人都知道,他的這個思考,就是一個無須知識的一種思考,不是基於理性的思考。沒有知識的思考、沒有理性的思考,又是一種什麼思考呢?
阿倫特在《紐約人》上的文章發表之後,引起了軒然大波。她遭到了猶太世界的嚴厲譴責。這一譴責,主要是針對她對二戰時的猶太人委員會領導機構的指責,認為他們是法西斯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幫凶。至於她提出的「平庸之惡」,也引起一些誤解,被認為是對艾希曼的辯護。事實上,阿倫特並不認為不應當處死阿希曼。但是,如果我們撇開艾希曼是否有個人的故意或自己的判斷這樣的具體問題,阿倫特為我們指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惡」,這應當是她對政治哲學的重要貢獻。在阿倫特看來,艾希曼的審判引出的是以往的法典中尚無規定的罪行,引出的是紐倫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之前尚無概念的罪犯。當她提出這個概念時,根本不是要為艾希曼辯護,而是嘗試去理解這種「惡」。當我們再看一位法學教授並擔任憲法法官的哈德·施林克所著的《生死朗讀》(1995年)一書及根據其改編的電影(2008年)時,我們對這種「平庸之惡」就可能更好理解了。《生死朗讀》中的漢娜,只是一個普通的納粹集中營的看守,甚至還只是一個文盲。因執行上級命令而被判犯有罪行時,漢娜反問法官:「換了您,又會怎麼做呢?」她絕不認為自己也是有罪的。
三部影片,雖都是紀實風格,並融入了當時的庭審錄像等紀錄片的片段,但畢竟是經過編劇、導演等再創作過的,自然有他們的觀察角度和獨特理解,因此,我們不必追究影片是否真實再現了那個審判與審訊,也不必追究影片是否反映了真實的艾希曼。對真實的探求,是史學家的事。影片如能給我們帶來思考,那就是它的價值所在,況且,影片也不是純粹的編造,而是以一定事實為根據的。
❻ 如何評價《孟買酒店》這部電影的原型是什麼
《孟買酒店》是一部富有內涵、飽含敬意的電影,同時也充滿力量、令人心痛。
導演花了不少時間敘述了恐怖事件發生當天的活動,比如當第一次見到恐怖分子時,他們正在為這項任務做准備,聽著他們的領導人在錄音中給出的指示,讓觀眾真正進入這些年輕人的大腦,然後我們看到他們犯下最可怕的罪行。
《孟買酒店》雖然以印度泰姬陵酒店為故事背景,但不少內部場景實際上是在澳洲拍攝的。拍攝中,導演會播放真實的槍響與爆破音效,以追求真實度。
❼ 有一部美國電影,男主人公是軍人,他接到上級命令射殺平民但是他違抗了命令,他遭到陷害新聞上說是他主動
《交戰規則》2000 。。
導演: 威廉·弗萊德金
編劇: 斯蒂芬·加漢
主演: 湯米·李·瓊斯 / 塞繆爾·傑克遜 /安妮·阿徹 / 蓋·皮爾斯 / 本·金斯利
類型: 劇情 / 動作 / 驚悚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加拿大 / 英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0-03-31
片長: 128 分鍾
又名: 火線沖突 / 烈血的規條 / 國際公約 / 交戰守則
❽ 求一部電影·一個大兵看到女孩後沒有開槍·沒按上級命令辦事·被判刑·後又取出來刺殺總統夫人·被出賣·
《一號通緝令》
十字勛章獲得者鄧恩原本是海軍陸戰隊成員。在一次執行狙擊任務時,鄧恩因拒絕殺害被懷疑為密使的六歲男童,導致長官意外喪命,被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在被押往死囚營途中,一不知名的恐怖組織劫持了鄧恩,並以免除其死刑為承諾,強迫他參加恐怖暗殺活動。毫無選擇的鄧恩奉命暗殺販賣生化武器的商人卡波特。可就在他將槍口瞄準目標的一瞬間,卻發現卡波特身邊的第一夫人已倒在血泊之中。而他很快就成為全國皆知的、價值千萬美金的"頭號通緝犯"。值得慶幸的是鄧恩發現女醫生維多莉亞拍下了整個暗殺過程的錄像帶,他急欲以此洗刷罪名,而暗殺活動的幕後主使者,也急欲銷毀這份惟一的證據,於是不僅鄧恩成為百口莫辯的替罪羔羊,就連維多莉亞也成為了恐怖組織的暗殺目標,而惟一知道內幕的聯邦調查局卻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等待鄧恩和維多莉亞的只有無聲的逃遁和驚險的追殺。如何才能逃出軍警兩方的重重包圍?怎樣才能洗刷不白的冤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