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職場上,產品如何與其他同事順利溝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職場也是個小社會,如何與其他同事相處,也是一門藝術。尤其是產品人,相處融洽,則事半功倍,還會加速你的成長,相反,則會處處碰壁,事倍功半。
1.多溝通,多主動;
新人要多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出擊,不能坐以待斃。老同志不一定都那麼熱心腸或者八卦,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某三分地需要耕耘,所以主動和老同志交流溝通,多主動幫助他人,跨出第一步,你會發現,越來越自然,關系自然變得融洽了。
4. 想他人所想,急他所急,同理心;
做事情,多從他人的立場點考慮,更能贏得他人傾心,久而久之,你的個人風格會讓大家喜歡並互傳,口碑也就形成了了,這樣大家會更樂意和你處事。
總得來說,用心做事,用情做人,好好工作,好好學習。
我是生涯規劃師Cally,歡迎關注,一起聊聊生涯那些事。
Ⅱ 和程序員談戀愛是什麼體驗
和程序員談戀愛是一種非常累的體驗,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會加班,守在電腦面前不能夠陪自己。但是這樣的男孩子,忠誠、認真、不會花花草草,戀愛幸福指數接近滿分。
程序員都是宅男,都是電腦狂魔,很多女生不是很能懂和這樣的男孩子談戀愛。其實和這樣理性的男生約會,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他們實在太難約了。
這樣的男生生活中會給你很多幫助,有時他會告訴你遇見什麼問題了,他們善於思考,聰明能幹掙錢多。雖然他平時喜歡敲敲代碼,玩玩游戲,但是他也會時不時給你小驚喜,給你小浪漫。
Ⅲ 什麼仇什麼怨,程序員設計師與產品經理的愛恨糾
哈哈哈,程序員和產品經理可以說是死對頭啦。
1、頻繁改需求
如果項目經理想要整死程序員,頻繁改需求是最快的辦法。特別是做了一半硬是改掉需求,scrum里的表現就是sprint內的非受迫需求變更,太狠了,技術同學表示不能忍。
2、拿老闆和運營做擋箭牌
不說清需求價值,當技術童鞋問「為什麼要做」的時候,支支吾吾,或者說「老闆要的、運營要的」。最絕的就是說,這個功能老闆說必須要做,那個功能老闆說明天就得上……
3、扮用戶
程序員會產品經理溝通的時候,比較經常就是聽到,「關鍵字是用戶不會這么覺得,如果我是用戶。」
這種產品經理通常關注點會有問題,比如更多的時候討論的是這個按鈕是這么顏色,應該放在哪裡,文案應該怎麼寫等,如果把這些問題當做核心,那難免會讓人啼笑皆非。
4、口頭禪——不就是xxx
有些產品經理口頭禪:不就是xxx,這也引來一些程序員的反感。
比如「這個問題不就是在資料庫里加個欄位就可以解決了嗎?你要是沒時間,我給你寫個SQL 語句,你執行一下吧。」結果程序員一臉懵逼。
其實,如果是在你的非專業領域里,最好少用這種「不就是XXX」這樣的句型為妙。
5、不懂裝懂
特別是對技術一竅不通的產品經理,會不停讓程序員加班趕工。
「開發大哥,我代碼寫的不多,你可別騙我,這么簡單的需求,明明一下午可以搞定,你跟我說一個星期?」
此時,想必程序員口袋裡50米大刀已經飢渴難耐......這種產品經理叫程序員哭笑不得。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Ⅳ 產品經理如何說服開發人員
在互聯網公司中,產品經理和開發人員在工作中會經常合作,如果相處融洽,整個產品會在很高效的情況下產生;如果相處不好,那整個產品會有很多問題出現。實際情況是,很多時候,產品經理和開發人員都是在不斷的撕逼中完成產品的。那麼,對於產品經理來說,有什麼樣方法能更好的說服開發人員?接下來我們具體看一下。
希望以上建議對你有所幫助。
Ⅳ 好累,程序員聽不懂產品經理提的需求,問多了,產品經理嫌煩。該怎麼辦
這個東西應該有一定經驗積累會理解比較快,也是一個過程。只有多溝通,在溝通前想想溝通的目的,這次溝通要解決什麼問題。用筆記下來。然後在實操,在實操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先想一想,試著自己去解決一下。再去詢問,至少讓別人感受你是在用心做這件事。而且也是想做好這件事。其實你們的目的都是一致的。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讓別人覺得你一個問題重復的問還沒什麼結果。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會比較煩。
Ⅵ 產品經理如何有效溝通
在職場溝通中,同事艾特你必須要回,哪怕忘了,也要事後回,並且給出解決方案,如果不是自己負責的事情,也要告訴對方誰負責。
如果答應對方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否則不輕易答應,最壞的情況下答應的事情解決不了,也要提前和對方溝通一起想解決辦法,而不是等對方問的時候,才說出實情,這樣印象分會大打折扣。
注意,這里要做到100%的回應。因為哪怕對方 問了10件事情,有一件事情沒有回應,那麼在對方心理你做事都不是很靠譜。
在日常工作中,用star法則,能最准確最快的把問題說清楚,這招同時也適合面試的時候陳述自己的項目背景。
大家一定要重視溝通技巧,如何深入淺出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協作者,直接決定了自己方案的落地性。
在工作中我們有輸出的文檔,比如日報、周報、月報、各個時間段的計劃以及prd等。
要寫的東西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很多人在輸出時忽視了相應的標准。
比如日報和周報中,計劃沒有寫,連下周做什麼都不知道;
比如prd 中界面是過來的,還存在其它歷史界面,存在誤導開發的後果;
比如在做產品規劃時候,措辭不準確,甚至用幾個字就代替負責的方案,也不做具體的解釋,讓別人看不懂;
比如畫流程圖,線條過於復雜,沒有做拆分,給相關人演示時把自己都繞暈了……
以上都是精確輸出的反面案例,產品經理如果輸出要麼不做,要麼就有一些標准,一定要做好。
Ⅶ 產品經理和程序員,如何避免矛盾
產品實現是你的目的,為了這個目的不必太講究。
做了一陣子之後我有了自己對於與程序員相處的方法論,對這句話並不苟同,我還是傾向於把事做好的同時也能把話說好,雖然我現在也能深刻的領會到當時leader的核心意思是產品本身是第一位的。
接下來我就闡述下自己的一些心得:
產品經理與程序員最大的矛盾在於——改需求。這牽涉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盡量地做足前期工作,盡量把需求細化,需求做的足夠扎實就會大大減少改需求的次數,這是產品本職工作,不屬於溝通問題;另一個問題就涉及如何溝通了,就是需求無論如何確實要改。這個時候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努力與程序員(或者開發經理)達成共識,比如「我們的目的是要做最好的xxAPP」、「這個功能對於我們的目的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等,然後再來談詳細的需求點,程序員也就會逐步認可改需求這件事情。(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如果無論如何也達不成一致,也有必要反思這個需求是否真的有改的必要?)
用數據和客戶來幫你增加底氣。在談論某項功能實現的時候,產品經理經常會碰見程序員消極被動不願意做,或者質疑這么做有沒有道理的時候,採取需求依據的數據和真實的客戶需求是能有效推進的好辦法。比如「80%的同類產品都有這個功能」、「每周都能收到幾個客戶對某某問題的反饋」,一般來說程序員是能夠接受這種說服的。
試著多用詢問的語氣。讓程序員感到他是專業的,他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要依仗他才能做的更好。這會無形中賦予他一種責任感(因為你把問題拋給了他,他就隱形中負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責任),在傳達出意願的同時也避免了話語的生硬,讓程序員感受到對其職業技能的尊重。
注重日常交往。日常生活中交個朋友,比如一起打球、打游戲,聊聊電影和漫畫,實在是沒有共同語言就經常沖他賣個萌、攪個基、撒個嬌、講個笑話。這樣,大家都是朋友了,不看工作職責的那一半看交情的那一半,溝通起來也會順暢很多。
總結:有很多時候產品的產生不完全是靠嚴格的流程和規章制度誕生的,也需要很多溝通的潤滑。能夠開開心心地把產品做出來最好,但是最終我們還是不能離開產品實現這個 標的物。
Ⅷ 優秀的產品經理是如何善於溝通
對產品經理來說,跨部門溝通不良,可能會讓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瞬間摧毀。
你認為十萬火急的事,到了其它部門主管口中,竟然成了「芝麻綠豆大的事」;原本應該合作解決的問題,到了跨部門會議上,又淪為「各彈各的調」,找不到共識。
到底,在不同部門各有不同立場與利益的情況下,怎樣才能把話說清楚,把成果做出來?很多人抱怨為什麼跨部門溝通這么難?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典型基本原則,進行無障礙的跨部門溝通,並非難事。
原則1:溝通前先做好准備
在你跟同事討論事情之前,先把一些基本問題想清楚,不要毫無准備就去,否則很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下面的幾個問題應該事先想清楚:
你希望對方幫你做什麼事?
你認為他會要求你做什麼?
如果對方不同意你提出來的做法,有沒有其它選擇方案?
如果雙方沒共識,你會有什麼後果?對方又會有什麼後果?
原則2:了解其它部門的語言
跨部門溝通不良,很多時候都是「語言不通」所引起。舉例來說,營銷部人員平常講的是「相同語言」,他們非常清楚自己部門的規則、目標與期望。同樣地,財務、生產、人資等部門,也有自己的語言與觀點。因此,想要溝通順暢,前提就是「聽懂對方的語言」。原則2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換位思考,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
這么做,對業務部的業績有幫助嗎?
如果我是他,會接受這種做法嗎?
這個方法真的有用嗎?
跨部門的換位思考法能將誤解或溝通頻率不搭的機率降到最低。此外,頻繁的互動有助於建立彼此的熟識度,讓你更容易設身處地想問題。因此,時不時的跟其它部門的同事吃吃飯、聊聊天,有好無壞。
原則3:開誠布公是最好的對策
你面對的是必須長期共事的同事,因此,凡事以誠實為上策,最忌欺騙、隱瞞事實,破壞信任關系。部門間一旦缺乏信任感,會加重彼此的防禦心,溝通時就會有所保留,甚至隱藏一些重要信息。相反的,互信會讓雙方在溝通時打開心防,他們會明白說出自己的需求與考慮,並且提高合作意願,共同解決問題。誠信溝通有四個要素:
錯的不要解釋;
務必不要爭執
不打斷對方說話;
微笑再微笑;
頻繁的互動有助於建立彼此的熟識度,讓你更容易設身處地想問題。因此,時不時的跟其它部門的同事吃吃飯、聊聊天,有好無壞。
原則4:不要害怕沖突
在跨部門會議上,每個主管為了維護自己部門的利益,難免會出現一些摩擦。有些主管,尤其是新手主管,為了怕把氣氛弄僵,往往會變得沉默寡言,以維持表面的和諧。艾林哈特在《有效溝通》一書中點出,「如果管理團隊在議題的討論上都沒有沖突,決策質量就會低落。」艾林哈特提醒,千萬別把「沒有沖突」跟「意見一致」混為一談。
有時候,太過和諧反而凸顯不了你對議題的重視,而且問題也不會獲得真正的解決。因此,艾林哈特建議經理人,態度要柔軟,但立場要堅定,「別太快或太輕易就順從認命。」記住,你是部門主管,雖然你要和其它部門保持良好關系,但是,捍衛部門及部屬的權益,更是你責無旁貸的使命。
原則5:呈現事實,專注中心議題
讓溝通聚焦的最好方式,就是呈現具體事實,引導人們迅速將注意力放在中心議題上,減少不當的臆測。
美國達頓商學院企管教授布爾喬亞三世在《哈佛商業評論》中為文指出,事實(例如目前銷量、市佔率、研發經費、競爭對手的行為等)可以將溝通過程中「人」的因素降到最低。在缺乏事實的情況下,個人動機可能會遭到猜疑,但「事實就是事實」,它不是出自人的幻想或自私的慾望,因此,提出事實「可以創造一種強調議題,而非人身攻擊的氛圍。」布爾喬亞三世說。
原則6:多提選項,保持彈性
當你進行跨部門協商時,不要執著在單一做法上,而是開發多元選項,例如一次提出3~5個方案,讓其它經理人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專家分析,多元選項能讓選擇不再「非黑即白」,經理人有較大的彈性調整自己的支持度,也可以輕易變換立場,不覺得有失顏面,因此能夠降低溝通時的人際沖突。
原則7:創造共同目標一起合作
無可諱言,各部門間一定同時存在合作與競爭關系。部門間若想進行建設性的溝通,一定要強調彼此的合作關系,競爭意味愈淡愈好。合作的關鍵在於擁有共同目標。
因此,盡量去創造一個橫跨各部門的共同目標,然後一起努力,就算有爭執也沒關系。因為,就如蘋果計算機創辦人賈伯斯所言:「如果每個人都要去舊金山,那麼,花許多時間爭執走哪條路並不是問題。但如果有人要去舊金山,有人要去聖地亞哥,這樣的爭執就很浪費時間了。在跨部門溝通中,達成一致的目標需要弄清楚四個問題:
雙方的共同目標是什麼?
有什麼阻礙雙方合作?
創造共同目標的資源是什麼?
合作的價值是什麼?
原則8:尊重溝通對象的權力
每個經理人都是各自管轄范圍內最有權力的決策者,而他們也期待別人尊重他的這種權力。因此,當你在進行橫向溝通時,一定要挑對對象。
舉例來說,你們最新的網路營銷計劃下周就要上路了,但是信息部門的網站建置還未完成。這時,不要心急地馬上跑去找負責的工程師,你應該去找他的主管,進行協調,找出解決之道。
總之,跨部門溝通時一定要注意彼此位階的對等關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原則9:善用幽默
幽默可以做為溝通時的緩沖劑,也可視為一種防禦機制。當你必須呈現可能會觸犯到他人的事實,或是要溝通棘手訊息時,以輕松或幽默的方式來傳達,比較能保留對方的面子,也有助於正面的溝通。幽默使用法則的四條禁忌:
不談論對方家庭;
不以人身攻擊;
不涉及組織敏感話題;
幽默有度,點到即止;
原則10、確保溝通信息無誤
當你針對某件項目或議題,進行完跨部門溝通後,務必要回到自己部門,向部屬清楚傳達最新進度與訊息。很多時候,跨部門會議中所決定的事項,必須交由各部門的一線人員去執行,因此,一定要確保所有信息傳達無誤,才不會讓好不容易達成的共識大打折扣。為了確保溝通信息無誤,管理者可以利用以下幾個方法:
向對方重復溝通中的主要內容;
利用澄清的方式提出不明白的內容;
談論重點議題時盡量不要打斷對方講話;
Ⅸ 程序員和產品經理談戀愛是怎樣一種體驗
除了職業,一定也有其興趣愛好的吧~
沒啥體會~不管職業如何,都要戀愛結婚。坦誠相待就是了。戀愛本來就是談出來的~要有交流才會有發展。
喜歡要主動些。展示你的好,用真誠的心去打動對方~
戀愛中,有沒有未來,能不能夠幸福,這就得看你們能不能把這份愛情經營好了。學會寬容學會珍惜,互敬互愛坦誠相待,真心換真情,未來肯定是美好的!
Ⅹ 產品經理怎麼和程序員打交道【3】
經常有人問我:「嗨,費傑你好!請問阿里巴巴的需求文檔怎麼寫?「,但很少聽到人談:「嗨,哥們你好!請問產品經理怎麼和程序員打交道?」你回去稍微琢磨了一下,心裡就會得到下面三種情況:1) 很多產品經理之前就是程序員,所以非常了解程序員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2) 很多產品經理還停留在關注自己產品規劃、設計本身,缺乏對團隊配合的思考;3) 很多產品經理,其實是有和程序員打交道的實踐技巧、心得的,但沒有重視和分享。事實上在很多產品研發體系下,產品經理和程序員因為思考方式、關注范圍、職能職責的差異,導致了溝通上的困難。如何更好的與程序員建立起一座暢通的橋梁也是每位產品經理需要思考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產品經理和程序員溝通困難大概的原因:�0�21、得到信息不對稱;�0�2�0�2產品經理得到的信息一般集中在:商業需求、商業策略、戰略方向、產品規劃、運營數據、整體營收、目標任務等方面。產品經理往往在根據公司現階段的情況,以及市場的競爭情況,做一些產品策略或者一些產品的方案的策劃、發起、實施。
所以這個過程中,產品經理扮演的角色是翻譯:「市場需求、商業需求」,成為:「產品需求」,所有的信息全部圍繞需求本身。為什麼要做需求?怎麼做需求?先做什麼需求、後做什麼?基於怎麼樣一個思路去推送產品進行實施、從一個利益平衡獲得空間增長指標後達到另外一個利益平衡。程序員不一樣,很多時候程序員得到的信息是:有一個需求,可能是小需求、產品需求、或大到項目需求,然後得到一系列需求列表,然後產品經理會讓程序員看:「需求」哪些通過code改改就可以實現,哪些是需要開發可以實現,哪些是技術或構架或因為成本的原因不能實現。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程序員扮演的角色是翻譯:「產品需求」,成為:「技術語言」的評估,所有的信息全部圍繞開發需求本身。如何開發這些需求?是溝通資料庫增加欄位?調用介面?開發新的介面?需要開發組件?重新構架引擎?來實現滿足或支撐這些需求?那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很多情況下我們只是把程序員當做一個寫代碼,通過編程語言來操作計算機完成需求的工具了。�0�22、溝通語言不對稱;�0�2�0�2說到兩者溝通的語言,這肯定是困擾產品經理本身的。產品經理的語言是:「描述「、」形容「,我也見過很多產品經理,很多人的需求文檔就是漫天飛舞的文字,一整段的描述+描述,不要說程序員看不清,可能過段時間連自己都看不清楚。除了書面語言,產品經理的溝通語言也是含糊的,沒有太多的邏輯去組織,很多時候總是試圖去述說一個需求,被程序員的一個計算機術語而打斷。程序員的語言,更偏向於技術化。很多產品經理做過技術,有技術背景,但是還有很多產品經理不懂得技術。所以在這個時候,程序員在解說或回答一個需求的時候,會把自己習以為常的變數、函數、實現方式說出來。於是很多產品經理聽到:「Sdk、webshell、select、api、組件、插件、控制項「等等的時候會雲里霧里,那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很多情況下我們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自己的世界裡認為別人也懂自己在說什麼?實際呢?大家都是聽得一半一半,溝通沒有徹底到位。�0�23、思考角度不對稱�0�2�0�2產品經理思考的角度在於產品本身,對技術的細節、技術的性能沒有太多的發言權。很多產品經理要是的實現的業務邏輯,不管程序員是採用:c++ 、java、php、Python、找開源代碼改的,還是自己寫的都沒有關系。程序員只要在約定的時間里,把約定的業務邏輯開發出來就可以,產品經理不去會考慮目前伺服器的配置、程序員手上任務的配置、技術能力的情況,要的是結果。而且很情願的認為團隊中的工程師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師,想做什麼都可以做,對因為技術原因而不能支持實現需求不能接受。程序員思考的角度有點區別,我也看到不到程序員本身對產品追求完美對需求的背景、意義去研究了解;但很多程序員還是停留在自己接單子任務一樣來一個做一個的境界,做好了自己玩自己的。程序員考慮程序實現的方式同樣的一個請求是get還是post,程序員考慮代碼的性能,從而採取不一樣的方案去實現需求,考慮請求並發量壓力和安全性。但是很多情況下,程序員對技術的理解會導致有一些業務需求滿足不了,不是因為不能實現,是因為實現了覺得是廢代碼,或者構架不完美了。那這個時候問題來了,很多情況下到底傾斜誰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我之前也會碰到很多情況程序員就程序的角度說業務需求不合理,產品經理說程序員消極罷工、霸得蠻。�0�24、考核標准不對稱;�0�2�0�2誰也不尿誰,哼!你能把我怎麼樣。產品經理和程序員有為完全溝通或誤會的時候,極端情況下,有一方會罷工。這個時候主要是2個角色的各個考核標准不一樣,所以在很多情況下顯得非常的無奈。產品經理很可能考核的是方案和上線的時間、產品上線後的數據;而工程師考核的是程序的性能、很多時候產品經理催的急要的急,但程序員每天的時間有限,還是得慢慢構架慢慢開發,程序員開發時間少了,未知的執行BUG沒考慮過是要負責的。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產品經理天天干著急!咋辦?以上是我結合幾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來的,當然這4大因素把很多共性的因素概況進來了。當然過程中還是會因為很多產品經理或程序員本身(個性)的溝通技巧、態度、情商等因素導致的溝通不倡,影響了彼此之間的默契。其實仔細的分析一下,產品經理和程序員打交道的過程中不管是共性的因素還是個性的因素,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通過一些努力之後,我們總是會找到一些快速和程序員建立溝通橋梁的辦法。我個觀點如下:�0�21、 要看到項目層面,不要只看需求本身。�0�2�0�2上面說到的幾點不管是:「信息不對稱「、」溝通的語言不對稱「、」思考角度不對稱「還是」考核的標准不對稱「是我們常見的幾個客觀隱私。把幾個因素抽取出來剖析,發現還是由於我們站問題的視角的高度不一致造成的。產品經理只是看到自己得到了商業的需求,策劃了產品的需求,接下來會把很多事情拋給程序員做了,那還是站在需求方的角色中。那如果真正的是站在意識層面的項目經理的角度,這個時候看待問題的視眼會廣很多。這個時候你就想著為了做這個項目這個需求,程序員是不是明白了為什麼要做?是不是對這哪些需求的優先順序有了重要的認識?作為產品經理我用怎麼樣一種表達方式程序員更明白?是不是需要把時間點等劃定?目前程序員的資源和伺服器情況允許他們能做的空間是多大?怎麼樣才能拉動他們的積極性更好的完成這個項目?適當的時候,需要幫助程序員做哪些申請或讓步?對產品經理來說,同樣張羅一件事情,同樣會了得到一個結果,但是中間的過程很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因為思考角度僅僅從做完一個需求死磨硬泡上升到,站在項目的角度去考慮各個關節的風險點、時間點,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0�22、從理解程序員開始,換位思考會更好。�0�2�0�2一直在問一個問題:「程序員是什麼一群人?「就和問自己:」產品經理是什麼一群人?「一樣,有點好笑、有點幼稚。從小工到專家,從CSDN到走出軟體作坊,發現很多很多非常優秀的程序員的心聲。程序員是什麼樣一群人?像切西瓜一樣一刀一刀切:寫php的寫Java的寫windows C的寫liunx C的寫C++的編程水平一般的編程水平還行的編程水平牛逼的編程水平大師級的構架牛的資料庫牛的勤奮的懶於思考的不會JavaScript的積極的喜歡鑽研的……好像都不太合適,因為你找不到解決和工程師溝通的好的辦法。而且這些很多是外在的條件,隨隨都在改變。看到很多朋友一年之間經歷幾個大項目水平突然猛進,態度、一些特點也變得完全不一樣。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了解和掌握程序員,作為職場的人,和我們一樣的人共同需要的一些特點。如下4點:1) 是不是特別想被肯定、獲得尊重;理解、肯定、尊重。這3個詞或許非常的空但確確實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子。靜下心來走近程序員,聽聽他們的心聲、他們的抱怨,或許產品經理和程序員的距離將不再是那麼遙遠。雖然很多時候我們講德行說尊重,但真正領悟到心裡、落實到行動、表現在態度上的完全不一樣的。真正,你是不是一言、一行本真理解、肯定、尊重程序員的,程序員是有感知的。2) 是不是想給產品提供自己的建議,而不是僅僅做一個編程的機器;很多程序員對產品非常熱愛、對產品有獨特的想法,但多數又局限於技術情節對產品的建議常常被忽視。相信很多程序員都希望參與產品,通過自己的專長改變產品,進而打磨出一款完美的產品。所以產品經理也可以適當的給程序員一點發揮的空間,特別是在技術創新、產品需要技術驅動的方面,在商業可控的層面讓程序員發揮排頭兵的作用。這樣程序員會開足馬力投入到開發實施的過程中。3) 是不是不僅僅和人任務指派,需求更多的和諧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建立。產品經理和程序員兩者之間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只是基於做與不做,做好做不好,什麼時候做好,這樣的功利性溝通肯定是不可靠的。往往兩者因默契不夠,或一方因溝通技巧不足、對待工作態度不夠積極,造成矛盾。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的良好溝通,幫助產品經理或程序員更好的認知對方、了解對方,這樣無論是在平時的溝通過程,還是在項目的合作過程中更好的促進了解、達成共致都會有一個前提保障。4)是不是需要別人的幫助,讓他在非技術領域獲得真知。看到很多產品經理朋友和程序員打成一片,和程序員一天聊天、抽煙、一起下班打游戲、打球,甚至有些時候產品頭腦風暴的時候要去幾個有產品情節的工程師參與前期的討論,效果都不錯。可能這些現象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解決我們上面的一些疑惑。3、產品經理要改善心智,不斷自我學習。�0�2�0�2最近突然覺得說得想的,有點像哲學。群里的一個朋友說了, 其實哲學就是我們生活一些事情表現出來的道路。產品經理跟程序員打交道也好,對待生活也好,我個人認為是產品經理對哲學的認識、理解、應用。產品經理越往下走,拋開產品技能本身不談,沉澱商業以及人脈資源,都是需要以一種良好、可靠的思維方式去支撐的,也就是所說的心智模型。很多時候產品經理改善心智可以不斷的增強一些事物的判斷。如:遇到程序員的拒絕的、不行的理由,這個時候你通過分析起碼要判斷得出來,這個是程序員隔個人的態度問題,還是流程問題,有一點微妙的。所以產品經理需要不斷的學習,學習提高軟技能。說到學習,回應這篇《產品經理怎麼樣和程序員打交道》中,程序員常用的一些技術原理、技術術語得去學習一下、研究一下。Right? OK,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