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減字花木蘭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一九三O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裡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
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
贛江風雪彌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
B.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賞析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賞析,詩的作者是毛澤東,是作者一首非常著名的詩作,這首詩是一首寫景敘事詩,內容主要寫紅軍將攻打吉安的心情,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以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賞析:
逐句分析
上闋描寫行軍的場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現了惡劣的行軍氣候。“漫”、“皆”二字,充分寫出了降雪之大。“雪裡行軍情更迫”用自然困難與心情的對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寫出了行軍人內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軍步伐的不斷加快,表現出行軍隊伍對困難的藐視。在大雪之外還有困難,“高山”、“風”、“大關”都擋在面前。然而“紅旗”意象的出現,展現了紅軍隊伍翻山越嶺的動人畫面,表現出紅軍戰士具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精神。
下闋回答行軍的任務。“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贛江那邊風雪迷漫,可見雪還在下,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寫得既真實又形象。“命令昨頒”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萬工農下吉安”。原來是十萬之眾的各路大軍要一起會攻吉安。這時,作者不僅回答了行軍的目標任務,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為是十萬人爭相進軍,所以要想不落人後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這里一個“下”字,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雷霆萬鈞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念。
整體把握
縱觀全詞,意境壯闊,感情豪放。特別是“行”、“過”、“下”三個動詞的運用,串起了整個事件的開始、經過、結尾,使動詞的獨立性與連貫性達到了高度統一。
毛澤東作詞,一般先將美麗的大自然描繪在面前,然後再將重大的歷史事件放在這個壯美的環境之中,從而營造出極為和諧的詩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學形象。
毛澤東歷史貢獻:
一、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發展道路,確立了基本制度。
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道路,開始了沿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三、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開始了實現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人物評價:
毛澤東雖然在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爭論的功績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中國共產黨在他逝世5年以後,對他的全部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評價。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作者資料: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里都有!
關注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
;
C.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
表現了紅軍戰士在艱難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贊揚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軍事藝術。
D.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抒發了作者豪邁的革命英雄氣概和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表現了工農紅軍一往無前的戰斗氣概。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是毛澤東創作的近代詞之一,減字木蘭花是詞牌名。這首詞創作於毛澤東在吉安陂頭參加會議期間,回憶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軍在廣昌路上的情景,全詞原文如下: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白話文意思是天全白了, 大軍在雪中前進,心情迫切。 頭上是峻嶺, 狂風漫卷紅旗越過關山。 此行將去何方? 贛江畔風雪正迷亂。 命令昨日已下達, 十萬工農武裝就要直取吉安。
(4)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命令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1930年2月7日至9日,紅軍和江西地方黨委一起,由毛澤東主持,在江西吉安東固地區的陂頭村召開會議,共同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決定攻佔江西中部縣城吉安,建立工農政權,爭取革命首先在江西取得勝利。
月中旬,毛澤東率軍從贛南文昌向吉安進發,這首詞即作於北征途中,雖是馬上即興之作,然激情澎湃,意涵豐富,且構思新奇,筆力勁健。
這首《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抑揚起伏,開篇就以漫天雪花為材,為整首詞設置了異常廣闊的背景,同時也為全篇定下了基調。在勾勒出這廣闊的背景後,再轉而寫人,描繪出一幅雪中行軍的圖畫。
紅軍戰士不畏嚴寒,頂風冒雪前進,「雪裡行軍情更迫」,軍情緊急,風雪嚴寒,無疑增加了行軍的困難,而紅軍戰士完成任務的決心卻更為強烈、迫切。起首這一句既寫出了雪中行軍時的自然環境,也顯示了當時的軍事形勢和社會環境,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的精神宛然可見。
詞人接下來並不順接直寫,反以形象之語轉寫他物。高山巍巍,矗立在眼前,又像橫在人頭上,似是道難以逾越的屏障,但是「風卷紅旗過大關」在此未直接寫人而寫紅旗,但是不難想見,真正過關者,人也,漫天飛雪中,伴隨著狂風翻卷著紅旗,紅軍戰士就輕松地跨越了山上的古道雄關。
風雪嚴寒,凸顯出環境形勢之惡劣,也襯托出人的壯志豪情。這里雖未直接寫人,實則借旗寫人,以紅旗來映照、表現廣大工農紅軍勇往直前、頑強不屈的性格和不畏困難、堅忍不拔的精神,虛與實,直筆與側寫,寫實與浪漫在此自然地融為一體。
詞的上片描繪的是行軍場景,下片則指明了此次行軍的目的和方向。在描繪了漫天飛雪與風中紅旗後,又用設問引起下文:「此行何處?」繼而自答:「贛江風雪迷漫處。」答語並未明指此次行軍的具體方向,而只是泛言滔滔贛江上的風雪迷漫之處。
緊接著最後一句:「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明確點出此次部隊出征的最終目標,又立時將情緒提起,語極平易,然力有千鈞,讓人彷彿看到千百萬已被革命喚醒並組織起來的工農武裝,正精神抖擻、信心百倍地奔赴戰場,在他們面前,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沒有不可戰勝的地方。
E. 減字木蘭花閱讀答案,這首詩描寫了什麼場景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毛澤東)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
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這首詞描寫(行軍)的一個場景,表現(工農紅軍)一往無前的戰斗氣概。
F. 這是毛主席的哪首詩詞呀
這是毛偉人詩詞《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原詞: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切。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寫作背景:1930年1月上旬,毛偉人和朱德分別率領部隊離開古田,中旬離開閩西回師贛南,巧妙地粉碎了老蔣的圍剿。2月3日,毛偉人自永豐的藤田到吉安的富田,7日在吉安陂頭參加了會議,會議規定了擴大蘇區、深入土地革命、擴大工農武裝三大主要任務,並決定召開江西全省工農大會。就在這期間,毛偉人激情滿懷,回憶起1月中、下旬行軍在廣昌路上的情景,寫下了這首詞。
G.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一九三O年二月漫天皆白, 雪裡行軍情更迫。 頭上高山, 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 命令昨頒, 十萬工農下吉安。 【賞析】這首詞基本上是寫實,是一首典型的軍旅進行曲,是一幅威武雄壯的雪山行軍圖。在大雪紛飛、漫天潔白的大環境下,毛澤東率領十萬工農大軍,高舉紅旗,渡過重重難關,向著贛江畔的吉安急速進軍。 毛澤東作詞,一般先將美麗的大自然描繪在面前,然後再將重大的歷史事件放在這個壯美的環境之中,從而營造出極為和諧的詩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學形象。此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上闋描寫行軍的場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現了惡劣的行軍氣候。「漫」、「皆」二字,充分寫出了降雪之大。「雪裡行軍情更迫」用自然困難與心情的對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寫出了行軍人內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軍步伐的不斷加快,表現出行軍隊伍對困難的藐視。同時,它也給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疑問:為什麼那麼急迫?接下來可以看到,在大雪之外還有困難。「高山」、「風」、「大關」都擋在面前。然而「紅旗」意象的出現,展現了紅軍隊伍翻山越嶺的動人畫面,表現出紅軍戰士具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精神。 下闋回答行軍的任務。作者先自問自答,故意不說透。「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贛江那邊風雪迷漫,可見雪還在下,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寫得既真實又形象。「命令昨頒」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萬工農下吉安」。原來是十萬之眾的各路大軍要一起會攻吉安。這時,作者不僅回答了行軍的目標任務,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為是十萬人爭相進軍,所以要想不落人後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這里一個「下」字,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雷霆萬鈞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念。 縱觀全詞,意境壯闊,感情豪放。特別是「行」、「過」、「下」三個動詞的運用,串起了整個事件的開始、經過、結尾,使動詞的獨立性與連貫性達到了高度統一。 這首詞可以看做《如夢令·元旦》的姊妹篇。所不同的是,《元旦》寫突圍轉移,這首寫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