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世界一共有多少程序員
現在談到中國軟體業時,總是與印度軟體業相互比較,是基於這兩個國家有很多相似性。在80年代中期,中印兩國軟體業並無太大差別。中國軟體業並未將印度軟體業放在眼裡,此拜中國高速發展之賜,我們戲言曰印度阿三(是就經濟而言,亞洲國家,日本第一,中國居二)。但到了現在印度軟體業成了全球老二,叫一向自大的美國人也不敢小瞧,蓋茨稱其為繼美國之後的下一個超級軟體大國。中國軟體業卻看起來是王小二過年了,增長率比起國內其他行業尚可自慰,比起其他軟體大國則相形見絀。國內67%的市場份額被外國巨頭拿走(的確就是拿,沒有被狙擊)而且是高端市場。企業在技術競爭力上與外國巨頭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了。大部分軟體公司都是在進行一般應用開發,為事企業單位開發管理系統。開發工具是別人的,後端資料庫是別人的,絕大多數服務支撐軟體也是別人的(修路的利潤哪能跟提供大型工具的利潤比)。要不是中國盜版猖獗,很多小公司光買開發工具就夠嗆了。不僅僅是技術差距加大,連從業人員的士氣都大受影響。以前,開發出了產品雖然盜版猖獗,但大多贊譽有加,現在,有時連盜都不盜國產軟體。過去的程序員們也沒多富有,但常被不少愛好者追捧,聲望甚著,現在,大概只有出校門沒幾年的「青光「才為自己的程序員身份得意了。幹了幾年後,再不願說自己是光干編碼的程序員。中國的程序員們盡管並不認為自己的水平比印度同行差,但大都承認了軟體業與印度的差距。也沒什麼人認為中國軟體業形勢大好,高歌猛進。至於中國軟體業為什麼會落敗於印度,已有不少總結,在此不表。來看一看業界人士們開出的在網上引發大爭議的救業良方。
印度軟體業這幾年的迅猛發展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國軟體業業界人士紛紛以玄奘西行的架勢前往取經,這是無可非之。業界人士們取經的結論比較具共性的是:中國軟體業需要進行職能化分、大量培養軟體藍領、開拓海外市場等。進行職能化分、實施軟體工程、加強管理這些沒多大的爭議。爭議集中在軟體藍領這個新玩意上。
在目前關於美國、日本、西歐等其他軟體發達地區的報道中鮮見著軟體藍領這一劃分和論述(大師和普通程序員當然有別,哪裡都一樣)。這是個我們從印度帶回來的特產。原因是印度人用高中生在編程,再加上那幫傢伙軟體工程、項目管理搞的很好,居然能按時上下班,幾乎跟哪裡都不一樣。於是就得出一個軟體藍領的概念(是印度人首創,還是我們的新發明,待考)。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印度信息技術部部長2000年5月在華盛頓放言印度每年能向世界輸送20萬信息專業技術人員,美國現有IT人才簽證配額的一半被印度人占據,看來輸送的可不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老美還沒那麼笨。以印度現在的培訓體系現狀和實力,那幫高中生經過培訓是必然的了。他們可是在中學就接受扎實的計算機教育。我們的所謂的科班出身,不也是從高中拉了一撥人進行再教育嗎?我們的大學技術教育是不是比他們的培訓體系強,這我沒法量化比較。我倒知道譚浩強教授在一次計算機教育會議上說他對中國現在的計算機高手大部份是非計算機科班出身感到迷惑不解。非計算機科班出身的高手得大部分自學吧,還有不少超過天天接受計算機教育的。我也還知道印度IIT被稱為亞洲的MIT。我也還知道印度的培訓系統來中國幫我們培訓技術工程師。盡管業界人士對軟體藍領語帶不屑,但要真是我們的教育培訓比他們好,那倒是我們應以幫助第三世界兄弟的名義去幫他們。怎麼掉過來了。那種因為印度很多編程人員沒有大學學歷,就把人當作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的人是否也太過皮相之見了。盡管他們不會告你行業污衊,但我建議有關人員在爆炒軟體藍領時先仔細斟酌一下,去考察一下別人受到的計算機教育再說不晚,程序員里沒幾個人跟你們搶「軟體藍領」這個詞的話語權。也許吧,他們的培訓系統比我們差,我們的認證培訓系統可以讓一個文秘專業的MM在一個月內拿MCSE,真是天才輩出!
軟體的開發畢竟還是創造性的活動,你得把要處理的事務進行邏輯轉換,再變為程序邏輯,編出代碼。即便引入軟體工程,把事務進行細分,分成更小的功能模塊。你也得進行邏輯轉換,離不了思考。要是不想讓整個程序慢如老牛,還得仔細考慮對全局的影響。軟體工程搞得再好也不能讓前一個程序員寫if,後一個程序員寫else,再後一個打個大括弧。要真是不需動腦就能寫,用能代碼自動生成的開發工具就行了,哪用得著一個人。就是不給薪水也得用一台計算機呀,還浪費能源。你要是在業務流程、核心邏輯不變的情況下改來改去,那是叫維護還是叫開發?開發就是這個樣子?如果開發真是做個界面,拉兩個控制項,改改屬性就行,那你還是找一個會Photoshop的人吧,效果肯定好。
繼續說這個軟體藍領,我們既然學習印度的管理經驗,又帶回軟體藍領這個詞,還要大力走向世界,看來我們的確是「師印長技以制印」了。前文曾有對世界軟體業產業類型的描述。美國的模式,我們現在又缺資金、又缺技術積累,也沒合理的產業群落,一時還學不了,以後吧。愛爾蘭也沒法學,搞20多個版本賣給誰?菲律賓軟體產業的增長速度都叫我們吃驚。我們就來看一看印度軟體產業,印度產業大部份是外包。我們倒還多了一個國內市場作後院,很占優勢吧。仔細來看一看!大家認同的說法是,印度人能拿到外包業務的原因是:官方語言為英語,有語種優勢,勞動力成本低廉。當然,還有常提的一句話:中國人和印度人都適合編程,無它,從小重視數學爾。怎樣超趕呢?語種優勢?印度比我們強。品牌優勢?也沒法比。我們跟他們比聰明?還是等這方面專家來解釋吧,先別那麼想。那就拼價格吧!我們就打一場價格戰吧!家電業都能打,我們怎麼就不行。拼價格那得先降成本,軟體的成本主要就是程序員的工資。讓一個人均GDP847美元、現有程序員16萬人、現在每年培養科班技術人員5萬多人的國家跟一個人均GDP300多美元的國家、現有程序員40萬、現在每年培養近20萬技術人員的國家打人才價格戰!當然,我們的認證培訓機構能用一個月時間將一文秘專業的MM培養成MCSE技術專家,看來勝利在望!再來看一看我們的後院。我們現在有16萬名程序員,分布在近6000家軟體公司。這么多的軟體公司都能活,那恐怕得感謝這幾年的信息化熱潮。盡管大部分的軟體公司都是做行業應用、管理軟體的。但一些大型的行業應用軟體並不是由本土企業來完成的。Satyam和Multitech拿下了華為、中興和聯通的幾個重要訂單,而中國航空系統的管理軟體也落入印度軟體公司的囊中。一通訊公司的網路核心軟體也是其印度研究所完成,這也可算中國軟體公司。但卻不代表中國軟體業的真實水平。有人已在冷思信息化的熱潮:雖然各個企業之間千差萬別,但同一行業的業務流程卻有著驚人的相似,行業應用的標准化這恐怕是這類軟體的方向。被譏為「做系統缺少資產; 做應用缺少溝通;做信息缺少分類;做工程缺少規范;做管理缺少制度; 做團隊缺少組織「的大多數軟體公司如不圖變,恐怕無力擔當這一責任。在印度幾頭軟體大象已經開始涉足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們先不要全都忙著打出去吧!我們有什麼優勢:管理?資金(軟體企業的積累)?技術積累?人力成本?
② 程序員,軟體工程師,項目經理 的比例
說一下我的親身體會:
按我周圍的朋友同學給你說個比例.
我最初一起學習的同學有100人,其中60人都可以算是程序員吧,學完了真正寫程序的不足20人.其中堅持下來的有10人,這10個人我認為都算是軟體工程師(關鍵在於堅持),項目經理這個東西不一定非要是軟體工程師.會程序,會管理(比寫程序更重要,但一個具體的東西是外行管內行容易有問題,但現在很多企業都是).
當你30歲之前應該多積累人脈,讓人知道你在做什麼,多和那些今後將是你的客戶的人培養感情.30歲就創業吧.當然早兩年也可以!主要是看你的個人情況.
③ 在法國 3000歐元一個月算什麼水平
已經不錯啦!
一般而言,大多年輕人,好學校畢業的1、2年之內,就是2500-2800歐/月。他們加薪也很慢。
5、6千歐的,並不多。具體看什麼公司、什麼職務,個人資歷背景狀況。
就年輕人來說,3千歐,不錯!
現在法國經濟狀況並沒有好轉。好學校畢業的學生,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都不容易。
④ 全球范圍之內程序員的數量大概有多少
埃文斯數據公司(Evans Data Corporation) 2019最新的統計數據(原文)顯示,2018年全球共有2300萬軟體開發人員,預計到2019年底這個數字將達到2640萬,到2023年達到2770萬。
而來自ID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軟體開發人員數量增長到2230萬,而2014年只有1850萬程序員。
⑤ 微軟開發Office大概有多少程序員啊
可以非常負責的告訴你
微軟美國本土Office開發團隊 常規編制的人員大概有2000人左右。
這還不包括 一些兼任微軟其他系統模塊的高級設計人員會參與 還有一些本地化的功能由微軟當地的研究所協助完成,還有收購一些小公司做好的模塊。
但是Office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龐大了,歷盡20多年的風雨,幾代團隊的維護,前後參與其中的人累計近10萬餘人了。
⑥ 為什麼程序員總被認為是屌絲群體程序員都很窮嗎
程序員總是被稱之為屌絲,最為主要就是他們穿著確實有一點土,而且穿著格子衫真的有一種不可直視的感覺,至於說他們的收入很低很窮這倒是不是一個真實情況。
一、為什麼程序員總被認為是屌絲群體
其實目前大家不少的看法是存在著一些偏差的,首先是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特別是程序員群體本身就不可能有太貧困的存在,其次則是目前的行業已經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不少的地方的工資也會隨著貢獻的多少而有不同等級的分化。我們就不要拿著比較低廉的工資說著別人高收入群體的不好,有時候我們不能夠將之稱為客觀解讀,只能將之認定為一種妒忌。
⑦ 國外程序員編程水平真的不如中國程序員嗎
世界上任何一個程序員都必須知道黑客等級,黑客等級是世界上權威的編程競賽組織(或軟體工程師編程水平測試平台)。大約三個月前,hacker rank再次組織並發起了一系列的編程競賽,涉及全球數十萬程序員。
此外,中國百昌匯首席技術官朱瑞卿表示:「我個人覺得,僅僅通過黑客排名的數據,就可以看出中國工程師在培訓和積累方面已經排在世界第一位,缺乏說服力的有中國背景的工程師比其他國家的工程師強得多。」數學邏輯的。但同時,負面影響是我們在數理邏輯上花太多時間,缺乏探索性技能訓練中國工程師更注重單打獨斗。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隊可以完成非常困難的任務,並且完成得很好。」
⑧ 法國程序員寫什麼語言的多
法國程序員寫java語言的多
⑨ 歐洲各國人相貌怎麼區別
1、如果根據北歐人臉上特有的北歐紅(與生活在中國高海拔地區的人有高原紅類似)來判斷,其中挪威人臉上的北歐紅似乎是最濃烈的,也有更多的金發,金紅發,紅發。丹麥人擁有金色或褐色的頭發,藍或綠眼睛,面部線條較柔和。
2、冰島人的血統則受愛爾蘭人和挪威人的影響,金黃色頭發,藍眼睛,下顎略尖,北歐紅也很明顯。
身高偏高也是北歐人的一大特點,請大家通過這組數據來感受一下, 丹麥男181.5170 3,挪威男179.7169.35,瑞典男179.6169.3,芬蘭男178.2168.1 。
3、德國、瑞士和奧地利都屬於歐洲中部地區,中歐人最主要的相貌特徵就是皮膚特別白,發色偏淺,瞳色通常為藍灰色。
4、南歐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為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南歐人頭發的顏色深,多為褐色和棕色。另外請注意他們的面部,南歐人的面孔長得很開,雖然也是高眉深眼,但眼睛跟眉毛和鼻子之間的界限非常明確。
5、東歐主要以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為代表,他們擁有藍色眼睛,白皮膚,鼻子大而高,眼眶較深邃,體格強壯高大。
6、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不具代表性的就應該是法國人,法國人是歐洲諸多民族融合的產物,所以法國人的膚色介於南歐的偏黑和北歐的偏白之間,發色、眼睛顏色也都五花八門,法國人沒有特明顯的標志,有時候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法國人,往往是靠氣質和他們口中優美的法語旋律。
⑩ 什麼是程序員
什麼是程序員
什麼是程序員?什麼人能稱得上是程序員?會編程序的人都是程序員嘛!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細想一下,也很難回答。其實在中國,有關程序員有很多種接近的叫法,例如“開發人員”,“編程人員”,“電腦人員”等等。只是現在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程序員這個詞才會逐漸地流行起來。
那麼什麼人才算是編程人員呢,現在看來凡是從計算機專業或相近專業畢業的、以編寫程序為職業的都可算得上程序員。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由於計算機還是個新生事物,整個社會對其有種神秘、高貴、不可觸及的印象。加之計算機人才少之又少,除了計算機專業從事開發工作之外,很多非計算機專業的同志,甚至初高中生也加入到開發隊伍之中,他們充滿激情,敢於學習,勇於探索,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很快地就成為開發隊伍中的主力軍,成為編程人員中的佼佼者。有的時候,專業的程序員還不如業余的程序員,這種情況比比皆是。那個時候,開發環境、學習環境比現在差的很多,程序設計語言比較單調,技術書籍更是少之有少。記得當時只能把單位印製8086,Z80匯編程序設計當作教材,用debug把操作系統中代碼列印成厚厚書籍來閱讀。由於單位是生產電腦(組裝)的,因此,使用電腦還是比較方便,但是,絕不可能在家裡自己擁有電腦的。
由於那時程序員可以觸及電腦,可以看著別人不懂的代碼,可以讓電腦執行自己的指令,在許多外行甚至內行人看來,是非常敬仰的。
程序員一般只掌握單一的程序設計語言,比如編寫匯編程序的程序人員,編寫C語言的程序人員,編寫unix、xenix、aix、soc、hp-unix等unix類的shell程序人員,編寫與資料庫打交道的procc程序人員,編寫C++程序的程序語言,編寫面向對象的VFP、VB、Delphi,PB的程序人員,編寫web程序的HTML,CGI,ASP,php的程序人員、編寫C#、java的程序人員,這些程序語言有些被保留下來,有的則被時代無情淘汰了。同樣程序員如果不能適應語言的發展也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
我感到其實程序員和其他職業人員不同之處:
1)因為比爾蓋茨是編程序的,似乎每個程序設計人員都有一個“比爾蓋茨”夢想:比爾蓋茨能做的,我也許能做到,即使做不到,做一半也是不錯的。這個潛在的意識是程序員最大的財富,許多程序人成了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我想很多人選擇IT大都與此有關吧。
2)工作成果完全由自己把握,隨編隨運行隨出結果。這種自我感覺是很多職業都不具備的。因此,程序員有很強的自信性。而且這種自信,往往可以使得程序員產生自己可以開公司念頭。
3)有很高的預期價值。
軟體通過使用創造了價值,程序員通過製作產生了軟體。因此,程序員往往把軟體的價值看作自己的價值,例如一個軟體賣了5萬元,程序員就會把自己的勞動價值故在5萬上,如果這個軟體有100個潛在的市場,那麼程序員就會把這個價值升值到5*100=500萬上。所以在程序員這個群體,很多人都相信自己未來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
當然,程序員也有其他一些特點,例如:有的程序員喜歡晚上幹活,白天睡覺;有的喜歡鑽研,連續加班;有的頭腦靈活,動手能力強;有的喜歡追逐最新技術,變成別人公司的代言人等等。
有一點我是注意到了,程序員在社會上的地位呈下降趨勢,以往給人以仰目而視的形象,逐步走下神壇。也許我們在中國的程序員中間再也發現不了比爾蓋茨的身影了。
這是程序員的悲哀還是社會的悲哀,還是正常不過的社會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