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奉舜帝命令治水

奉舜帝命令治水

發布時間:2022-11-05 18:18:50

『壹』 傳說古代洪水肆虐什麼奉帝舜的命令

禹。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

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1)奉舜帝命令治水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貳』 請教:史記中大禹和他父親的人生經歷

禹 姒姓夏後氏 父名鯀 母為有莘氏女修己 炎黃會盟以來數百年 堯帝為部落聯盟之主 鯀為一部落首領 素有賢名 由四岳推選出來 奉堯帝之命治水患 相傳他上九天 求天帝借神土息壤治水 歷經很多年 堵來堵去沒有成功 他的本意是好的 難道他不想把洪水治理好?可惜治水堵不如疏 此時堯帝禪讓 舜帝為尊 黎民百姓流離失所 帝怒而殛鯀於羽山 其子禹繼任為部落首領 奉舜帝之命繼續治水 盡其父未盡之功 吸取經驗教訓 歷經多年 終於功成 黃河歸於古道 受萬民擁戴 輔佐舜帝治理山河社稷 後舜帝禪讓於禹 禹收九牧之金 鑄九鼎 象九州 年代久遠 大意為此 參考山海經 史記 尚書 歸藏 楚辭天問篇 呂氏春秋 等 望採納

『叄』 傳說古代洪水肆虐什麼奉帝舜的命令

傳說古代洪水肆虐,(禹)奉帝舜的命令繼鯀治理洪水,以疏導方法平水治士,發展農業,在外十三年終於成功。

相傳,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禪讓,繼承部落首領。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為夏,分封丹朱(堯的兒子)於唐國,分封商均(舜的兒子)於虞國。

(3)奉舜帝命令治水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是中華大地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黃帝的玄孫,是顓頊帝的孫子。夏禹的父親是鯀。

在堯帝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盪盪,包圍山嶺,淹沒高地,老百姓都非常地憂愁。堯帝尋求能夠治理水患的人,群臣和四岳的諸侯都說鯀可以。於是堯帝聽從了四岳的意見,任用鯀去治理水患。

九年過去了,洪水仍泛濫不止,治水沒有成功。於是堯只好再尋訪一人,便找到了舜。舜被任用,代行天子的政令,巡行各地。舜發現鯀治水沒有成效,就把鯀放逐到羽山而後殺死。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對的,於是舜舉薦鯀的兒子夏禹,讓他繼續完成鯀治水的事業。

禹於是與益、後稷一起尊奉帝舜的旨意,命令諸侯百官發動民夫動土治水。他們翻山越嶺,立下木椿作標記,測定高山大川的情況。禹為父親鯀治水未能成功受到懲罰而傷心,於是勞頓奔走,苦心思慮,在外面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都不敢進去看看。他節衣縮食,盡力敬奉鬼神。他住在簡陋的矮房子里,省下錢財,都用於治水。

他坐著車子在陸地上奔波,乘著船在水上來往,他坐著橇往返於泥沼之地,穿著有鐵齒的鞋子爬山越嶺。他左手拿著准繩,右手拿著規矩,身上帶著測量四時的儀器,終於開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的堤岸,鑿通了九座大山。

九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於是九州同一,遠近四方之地都可以居住了,九州之山已治理完畢,九州之川已水源通暢,九州之湖已築起了堤岸,四海統一。

禹讓益發給百姓稻種,可以在低濕的地方種植,讓後稷發給百姓急需的糧食。缺少糧食的地方,就從糧食多的地方調配供給,使各諸侯管轄地區達到均衡。這樣就使得舜帝的聲威教化遍及四海,於是舜帝賜給禹黑色玉圭,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由於禹的巨大功勞,舜帝向上天推薦禹,立他為繼承人。十七年後,帝舜逝世,禹於是登上天子位,國號稱夏後,這就是中華大地上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肆』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說:「禹!你也談談高見吧。」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麼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說:「哦,到底是些什麼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盪盪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

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裡的水都流進大河。

和後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 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以後禹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

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

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4)奉舜帝命令治水擴展閱讀:

1、相關典故:

三過家門而不入:

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2、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伍』 編一個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理洪水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 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首領們都推薦鯀。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率領天下群神趕走了興風作浪的水神共工。隨後叫一隻大黑龜把息壤馱在背上,跟著自己。這息壤是一種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會不斷生長,積成山堆。禹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淵。應龍也在前面開路,用尾巴劃地。禹叫人民在應龍尾巴劃過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導到江海。到了桐柏山,禹又設法擒服水怪無支祁。那無支祁的形狀像猿猴,力氣卻勝過九隻大象,整日橫蹦豎跳,沒一刻安靜,使得那地方總是刮風打雷。禹拿大鐵鎖鎖住無支祁的脖子,把他壓在龜山下面。

禹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禹經過13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後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陸』 有關治水的文言文!

一、《大禹治水》——選自《史記 夏本紀》:
原文:禹為人敏給克勤①,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②,身為度③,稱以出④;亶亶穆穆⑤,為綱為紀。

注釋:①敏給:敏捷。「給」與「敏」同義。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勞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稱以出:《大戴禮記•五帝德》作「稱以上土」,王聘珍《解詁》:「稱以上土者,稱其聲與身,而正音樂、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譯文參照王說。 ⑤亹(wěi,偉)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穆穆:莊重嚴肅的樣子。

譯文: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原文: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④,乃勞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於鬼神⑦。卑宮室⑧,致費於溝淢⑨。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繩(12),右規矩(13),載四時(14),以開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澤(17),度九山(18)。令益予眾庶稻(19),可種卑濕(20)。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22),及山川之便利(23)。

注釋:①百姓:即百官。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通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而平民沒有姓。興:發動。人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 傅:《尚書》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說: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記。表,表記。 ③定:指測定。 ④傷:悲傷。 ⑤勞身:勞累自己,即不怕勞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焦,著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節儉的意思。 ⑦致:送達,表達。 ⑧卑:使低矮,這里有簡陋之意。 ⑨溝淢:田間溝渠。古代渠道深廣四尺叫溝,深廣八尺叫淢。這里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種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種登山鞋,把長半寸的鐵釘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時滑倒。《正義》按:「上山,前齒短,後齒長;下山,前齒上,後齒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繩:取直的工具。 (13)規:劃圓的工具。矩:劃方的工具。這里「規矩」指測量高低遠近的工具。 (14)四時:可能是指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參用《會注考證》引張文虎說) (15)開九州:開發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梁。又《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詁》以為「州」為「川」字之誤。 (16)通九道:疏通九條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條河流的河道。又《正義》以為「九道」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邊,水岸。這里是築堤岸的意思。 九澤: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禮)、震澤、雲夢、滎播、荷澤、孟豬、豬野九個湖泊。 (18)度:測量,勘測,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墦冢、內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眾庶:庶民,平民。 (20)卑濕:低濕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貢:意思是應根據各地所具有的物產來向天子進貢。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譯文: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後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志,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他節衣縮食,盡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左手拿著准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後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余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二、《王景治河》——選自《後漢書 王景傳》:
原文: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又以嘗修浚儀,功業有成,乃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衣物。夏,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潰漏之患。景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知名。

譯文: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議治
理汴渠的事,就召見王景,詢問治水地理形勢和
便利條件。王景陳述治水的利害,靈敏迅速,皇
帝很欣賞。又由於他曾經治理過浚儀,就賜給他
《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以及錢幣布帛
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終於征調幾十萬軍隊,派
王景和王吳修築渠道和河堤,從榮陽到千乘海口
有一千多里。王景於是測量地形,打通山陵,清
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斷大溝深澗,在要害之處築
起堤壩,又疏通引導阻塞積聚的水流,每十里修
造一座水閘,使得水流能夠來回灌注,不再有潰
決之害。雖然王景節約工程費用,但花費還是以
百億計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親自
巡視,下詔書要靠黃河的郡國設立負責河堤的官
員,一如西漢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

『柒』 傳說古代洪水肆虐什麼奉帝舜的命令

禹。

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7)奉舜帝命令治水擴展閱讀: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捌』 求大禹治水的古文

古文: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後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白話譯文:

當帝堯的時候,滔滔的洪水,浩浩盪盪地包圍了山嶽,漫沒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堯急著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說鯀可以。堯說:「鯀是個違背上命、敗壞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說:「這一輩人員中沒有比鯀更能乾的了,希望陛下試試。」

於是堯採納了四岳的意見,用鯀治水。費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沒有平息,治水無功。於是帝堯就再設法尋求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執行天子的職務,按時巡行視察各地諸侯所守的疆土。於巡行中發現鯀治水太不像話,就在羽山海邊誅殺了鯀。

天下的人都認為舜處理得當。這時舜選拔了鯀的兒子禹,任命他繼續從事鯀的治水事業。堯崩逝後,帝舜問四岳說:「有能夠很好地完成堯的事業、可以擔任官職的人嗎?」都說:「如果讓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堯的勛業。」

帝舜說:「啊!就這樣吧!」因此就任命禹說:「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干啊!」禹下拜叩頭,推讓給契、後稷、皋陶等人。舜說:「還是你去擔負起你這一任務吧!」

禹的為人,辦事敏捷而又勤奮,他的品德不違正道,他仁愛之懷人人可親,他講的話誠實可信,發出來的聲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動作舉止自然地可為法度,乃至重要規范准則都可從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肅敬,可作為人所共遵的綱紀。

禹就和伯益、後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諸侯百官徵集民夫,展開賓士水土工作。隨著山勢樹立標識,確定那些高山大川。禹傷痛父親鯀治水無功被殺,因此勞身苦思,在外十三年,三次經過自己家門也不敢進。自己吃穿都很簡朴,但對祖先神明的祭祀卻很豐厚盡禮。

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不惜耗巨資於修渠挖溝等水利工程。他趕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濘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齒的檋。經常隨身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測定平直的水準和繩墨,劃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四時都帶著他們,用以從事於開劃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築九州湖澤堤障,計度九州山嶽脈絡。

同時叫伯益發放稻種,教群眾在卑濕地方種植。叫後稷當群眾在難於得到食物時發給食物。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豐歉均一。禹又巡視各地所特有的物產以定其貢賦,還視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況。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夏本紀》。

(8)奉舜帝命令治水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堯、舜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於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於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災難中解救出來。大禹繼承父業並吸取父親鯀治水不成的教訓,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偉景象。

大禹懷著勵精圖治的決心,新婚四天就離家赴任,行山表木,導九川,陂九澤,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指給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

使得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與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馬遷也用簡約的筆觸,勾畫和鞭撻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

夏朝的衰亡,則是由於孔甲、夏桀傷民,人民怨恨他們。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但大禹治水的功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玖』 《大禹治水》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

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

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後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翻譯: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後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志,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

他節衣縮食,盡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左手拿著准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

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後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余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9)奉舜帝命令治水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

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台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拾』 禹傷先人………以均諸侯。《大禹治水》翻譯

譯文如下: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親叫鯀,鯀的父親叫帝顓頊,顓頊的父親叫昌意,昌意的父親叫黃帝。禹就是黃帝的玄孫和顓頊的孫子。只有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不曾登過帝位,而是做臣子。

當帝堯的時候,滔滔的洪水,浩浩盪盪地包圍了山嶽,漫沒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堯急著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
四岳都說鯀可以。堯說:「鯀是個違背上命、敗壞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說:「這一輩人員中沒有比鯀更能乾的了,希望陛下試試。」於是堯採納了四岳的意
見,用鯀治水。費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沒有平息,治水無功。於是帝堯就再設法尋求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執行天子的職務,按時巡行視察各
地諸侯所守的疆土。於巡行中發現鯀治水太不像話,就在羽山海邊誅殺了鯀。天下的人都認為舜處理得當。這時舜選拔了鯀的兒子禹,任命他繼續從事鯀的治水事
業。

堯崩逝後,帝舜問四岳說:「有能夠很好地完成堯的事業、可以擔任官職的人嗎?」都說:「如果讓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
好地完成堯的勛業。」帝舜說:「啊!就這樣吧!」因此就任命禹說:「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干啊!」禹下拜叩頭,推讓給契、後稷、皋陶等人。舜說:「還是
你去擔負起你這一任務吧!」

禹的為人,辦事敏捷而又勤奮,他的品德不違正道,他仁愛之懷人人可親,他講的話誠實可信,發出來的聲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動作舉止自然地可為法度,乃至重要規范准則都可從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肅敬,可作為人所共遵的綱紀。

禹就和伯益、後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諸侯百官徵集民夫,展開賓士水土工作。隨著山勢樹立標識,確定那些高山大川。
禹傷痛父親鯀治水無功被殺,因此勞身苦思,在外十三年,三次經過自己家門也不敢進。自己吃穿都很簡朴,但對祖先神明的祭祀卻很豐厚盡禮。自己居住的房屋很
簡陋,但不惜耗巨資於修渠挖溝等水利工程。他趕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濘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齒的檋。經常隨身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測定平直的水準
和繩墨,劃定圖式的圓規和方矩,四時都帶著他們,用以從事於開劃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築九州湖澤堤障,計度九州山嶽脈絡。同時叫伯益發放稻種,教群眾在
卑濕地方種植。叫後稷當群眾在難於得到食物時發給食物。缺糧少食的地方,便調有餘地方糧食來補其不足,務使各諸侯境內豐歉均一。禹又巡視各地所特有的物產
以定其貢賦,還視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況。

禹督導治水的行程從冀州開始。冀州:已治理了壺口,接著治理梁山和
岐山。已修整了太原之後,接著修整到泰岳南面地區。覃懷地區也完工了,就到了衡漳水一帶。常水(恆水)、衛水也都隨河道流暢了,大陸澤周圍土地都可耕作了
(按這兩句原錯簡在「田賦」下,今譯文移正)。這一州的土壤是白壤,田地列在第五等(按此句原錯在「賦」下,今譯文移正),賦稅第一等,不過隨年的豐歉雜
出第二等。東北的鳥夷族貢納供貴族服用的珍奇異獸皮毛。他們遵海路入貢,在沿海岸(遼東灣西岸)向南航行的航道上,看到右拐角處的碣石便據以轉而向西航駛,直駛入黃河航道。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兗州。黃河下游的九條河道已暢通了,雷夏窪地已匯聚成湖澤了,雍水、沮水也都會同流到了雷夏澤中,
能種桑的土地上已經在養蠶,於是人民得以從躲避洪水遷居的高地下到平地居住。這一州的土壤是黑墳,它上面披蓋著茂盛的長林豐草。田地列在第六等,賦稅則為
第九等。這一州經過十三年的農作耕耘,才趕上其他各州。這一州的貢物是漆和絲,還有裝在筐子里進貢的文彩美麗的絲織品。它的進貢道路是由船運經濟水、漯
水,直達黃河。

地跨東邊的海,直至西邊的泰山,
這一地域是青州。已經給居住在東北的堣夷族劃定疆界,使獲安居;又疏通濰水、淄水,使這一地區也獲得治理。這一州的土壤是白墳,海濱則是咸鹵鹽場。田地列
在第三等,賦稅則為第四等。這一州的貢物是鹽、精細的葛布、海產品以及磨玉的礪石,並有泰山山谷里出的絲、麻、鉛、松、似玉之石和萊夷族所獻的畜產,還有
裝在筐子里進貢的山桑蠶絲。它的進貢道路是由汶水船運直達濟水。(再由濟入河。)

東邊沿海,北邊至泰山,南邊至淮水之間的地域是徐州。淮水和沂水都已經治理,蒙山、羽山地方也都可耕種,大野澤也已匯積成湖,東原地區的水潦已去,地已平復。這一州的土壤是赤埴墳,它上面的草木繁茂叢生。田地列在第二等,賦稅則為第五等。這一州的貢物是五色土,羽山谷中所出的五色雉羽,嶧山之陽特產的制琴良材名桐,泗水濱的浮磐石,和淮夷族所獻的珍珠貝及魚產,還有裝在筐子里進貢的赤黑色細繒和白色綢帛。它進貢道路由淮水船運入泗,再通於菏水。(再由菏入濟以通河。)

北起淮河,東南到海之地是揚州。彭蠡之域已匯集眾水成湖,作為每年雁陣南飛息冬之地。彭蠡以東諸江水已入於海,太湖
水域也就安定了。於是遍地長滿叢生的竹林,到處盡見美盛的芳草、蔥翠的喬木。這一州的土壤是塗泥,田地列在第九等,賦稅則為第七等,有時雜出為第六等。這
一州的貢物是三種成色的銅,以及瑤琨美玉、竹材、象牙、異獸之革、珍禽之羽、旌牛之尾,和島夷族所獻的一種稱為「卉服」的細葛布,還有裝在筐子里進貢的絢麗的貝錦,和妥加包裝進貢的橘子、柚子。 這些貢品都經由大海、長江進入淮河、泗水。

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這個地區有長江、漢水注
入大海。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業已疏導,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里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居上下,即第三等。
進貢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檜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別是可
做箭桿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戶)木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產,還有包裹著和裝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
茅,用竹筐盛著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有時根據命令進貢九江出產的大龜。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
入南河。

荊州和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已疏通注入黃河,滎播也匯成了一個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
澤的堤防。這里的土質松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田地屬中上,即第四等,賦稅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時居第一等。進貢漆、絲、細葛布、麻,以及用竹
筐盛著的細絲絮,有時按命令進貢治玉磬用的石頭,進貢時走水路,經洛水進入黃河。

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沱水、涔水也已經疏通,蔡山、
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在和夷地區治水也取得了成效。這里的土質是青黑色的,田地屬下上,即第七等,賦稅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時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貢品有
美玉、鐵、銀、可以刻鏤的硬鐵、可以做箭頭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羆、狐狸。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
(miǎn,免)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弱水經治理已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著也匯入渭水,還有灃水同樣匯入渭水。荊山、岐山的道路業已開通,終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績,一直治理到都野澤一帶。三危山地區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為順服。這里的土質色黃而且松軟肥沃,田地屬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貢品是美玉和美石。進貢時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里。織皮族居住在昆侖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時西戎各國也歸服了。

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岳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
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
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
合,再向北流入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
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庫的物資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惡高下都評定出等級,能按照規定認真
進貢納稅,賦稅的等級都是根據三種不同的土壤等級來確定。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背我天子的各種措施。」

禹下令規定天子國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
谷稅的地區: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收割的整棵莊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穀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
納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處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視情況來推行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
保衛天子。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
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
約束。

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天子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於是舜帝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皋陶擔任執法的士這一官職,治理民眾。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塊兒在舜帝面前談話。皋陶申述他的意見說:「遵循道德確定不移,就能做到謀略高明,臣下團結。」禹說:「很對,但應該怎樣做呢?」皋陶說:「哦,要謹慎對待自身修養,要有長遠打算,使上至高祖下
至玄孫的同族人親厚穩定,這樣,眾多有見識的人就都會努力輔佐你,由近處可以推及到遠處,一定要從自身做起。」禹拜謝皋陶的善言,說:「對。」皋陶說:
「哦,還有成就德業就在於能夠了解人,能夠安撫民眾。」禹說:「呵!都象這樣,即使是堯帝恐怕也會感到困難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當地給人安排官
職;能安撫民眾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會愛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還憂慮什麼驩(huān,歡)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語偽善諂媚的小
人呢?」皋陶說:「對,是這樣。檢查一個人的行為要根據九種品德,檢查一個人的言論,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著說道:「開始先從辦事來檢驗,寬厚
而又威嚴,溫和而又堅定,誠實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善良而又剛毅,正直而又和氣,平易而又有稜角,果斷而又講求實效,強有力而又講道理,要重用
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種品德,早晚謹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嚴肅地恭敬實行六種品德,認真輔佐王事,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
國。能全部具備這九種品德並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職,使所有的官吏都嚴肅認真辦理自己的政務。不要叫人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如果讓不適
當的人居於官位,就叫做擾亂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懲罰有罪的人,用五種刑罰處治犯有五種罪行的罪人。我講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說:「如果按你的話行
事,一定會做出成績的。」皋陶說:「我才智淺薄,只是希望有助於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對禹說:「你也說說你的好意見吧。」禹謙恭地行了拜禮,說:「哦,我說什麼呢?我只想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皋陶追問道:「怎樣才叫勤懇努力?」禹說:「洪水滔天,
浩浩盪盪,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著洪水的威脅。我在陸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
翻山越嶺,樹立木樁,在山上作了標志。我和益一塊,給黎民百姓稻糧和新鮮的肉食。疏導九條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間溝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賑濟吃糧困難的
民眾。糧食匱乏時,從糧食較多的地區調濟給糧食欠缺的地區,或者叫百姓遷到有糧食的地區居住。民眾安定下來了,各諸侯國也都治理好了。」皋陶說:「是啊,
這些是你的巨大業績。」

禹說:「啊,帝!謹慎對待您的在位之臣,穩穩當當處理您的政務。輔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會響應擁護您。您用清靜
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會經常把美好的符瑞降臨給您。」舜帝說:「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幫助天下民眾,你們要輔助我。我想要
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圖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製作錦綉服裝,你們要明確各種服裝的等級。我想通過各地音樂的雅正與淫邪等來考察那裡考察那裡政教的情況,以便
取捨各方的意見,你們要仔細地辨聽。我的言行如有不正當的地方,你們要糾正我。你們不要當面奉承,回去之後卻又指責我。我敬重前後左右輔佐大臣。至於那些
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們就會被清除了。」禹說:「對。您如果不這樣,好人壞人混而不分,那就不會成就大事。」

舜帝說:「你們不要學丹朱那樣桀傲驕橫,只喜歡怠惰放盪,在無水的陸地上行船,聚眾在家裡干淫亂之事,以致不能繼承
帝位。對這種人我
決不聽之任之。」禹說:「我娶塗山氏的女兒時,新婚四天就離家赴職,生下啟我也未曾撫育過,因引才能使賓士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幫助帝王設置了五服,范
圍達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萬勞力,一直開辟到四方荒遠的邊境,在每五個諸侯國中設立一個首領,他們各盡職守,都有功績,只有三苗凶頑,沒有功績,希望帝王
您記著這件事。」舜帝說:「用我的德教來開導,那麼憑你的工作就會使他們歸順的!」

皋陶此時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學習禹的榜樣。對於不聽從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發揚。

這時,夔擔任樂師,譜定樂曲,祖先亡靈降臨欣賞,各諸侯國君相互禮讓,鳥獸在宮殿周圍飛翔、起舞,《簫韶》奏完九通,鳳凰被
召來了。群獸都舞起來,百官忠誠合諧。舜帝於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順應天時,謹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盡忠啊,天子治國要有功啊,百
官事業也興盛啊!」皋陶跪拜,先低頭至手,又叩頭至地,然後高聲說道:「您可記住啊,要帶頭努力盡職,謹慎對待您的法度,認真辦好各種事務!」於是也接著
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賢良啊,天下萬事都興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無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萬事都敗壞啊!」舜帝拜答說:
「對!以後我們都要努力辦好各自的事務!」這時候天下都推崇禹精於尺度和音樂,尊奉他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號令的帝王。

舜帝把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十七年之後,舜帝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這才繼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國號為夏後,姓姒氏。

禹帝立為天子後,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後 代封在英、六兩地,有的封在許地。後來又舉用了益,把國政授給他。

過了十年,禹帝到東方視察,到達會稽,在那裡逝世。把天下傳給益。服喪三年完畢,益又把帝位讓禹的兒子啟,自己到箕
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兒子啟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等到禹逝世,雖然把天子位傳給益,但由於益輔佐禹時間不長,天下並不順服他。所以,諸侯還是都離開益
而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的君主禹帝的兒子啊。」於是啟就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夏後帝啟。

夏後帝啟,是禹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塗山氏的女兒。

啟登臨帝位後,有扈氏不來歸從,啟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戰一場。戰斗開始之前,啟作了一篇誓辭叫做《甘誓》,召集來六軍將領進行訓誡。啟說:」喂!六軍將領們,我向你們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視仁、義、禮、智、信五常的
規范,背離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斷絕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戰車左邊的射手不從左邊射擊敵人,車右的劍手不從右邊擊殺敵人,
就是不服從命令。馭手不能使車馬陣列整齊,也是不服從命令。聽從命令的,我將在祖先神靈面前獎賞他;誰不聽從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殺掉他,而且要把他們的家
屬收為奴婢。」於是消滅了有扈氏,天下都來朝拜。

夏後帝啟逝世後,他的兒子帝太康繼位。帝太康整天遊玩打獵,不顧民事,結果被羿放逐,丟了國家,他的五個弟在洛水北岸等待他沒有等到,作了《五子之歌》。

太康逝世後,他的弟弟中康繼位,這就是中康帝,中康帝在位的時候,掌管天地四時的大臣羲氏、和氏沉湎於酒,把每年的四季、日子的甲乙都搞亂了。胤奉命去征討他,作了《胤征》。

中康逝世以後,他的兒子帝相繼位。帝相逝世,兒子帝少康繼位。帝少康逝世,兒子帝予繼位。帝予逝世,兒子帝槐繼位。
帝槐逝世,兒子帝芒繼位。帝芒逝世,兒子帝泄繼位。帝泄逝世,兒子帝不降繼位。帝不降逝世,弟弟帝扃(jiōng,平聲炯)繼位。帝扃逝世,兒子帝廑
(jǐn,謹)繼位。帝謹逝世,立帝不降的兒子孔甲為帝,這就是帝孔甲。帝孔甲繼位後,迷信鬼神,干淫亂的事。夏後氏的威德日漸衰微,諸侯相繼背叛了他。
上天降下兩條神龍,一雌一雄,孔甲喂養不了它們,也沒有找到能夠飼養的人。陶唐氏已經衰敗,有個後代叫劉累,從會養龍的人那裡學會了馴龍,就去侍奉孔甲。
孔甲賜給他姓御龍氏,讓他來接受豕韋氏後代的封地。後來那條雌龍死了,劉累偷偷做成肉醬拿來獻給孔甲吃。夏後孔甲吃了以後,又派人去找劉累要肉醬,劉累害
怕了,就遷到魯縣去。

孔甲逝世後,兒子帝皋繼位。帝皋逝世後,兒子帝發繼位。帝發逝世,兒子帝履癸繼位,這就是桀。帝桀在位時,因為自從
孔甲在位以來,諸侯就有很多相繼叛離了夏,而桀又不修德行而用武力傷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桀召來湯,把他囚禁在夏台,後來又放了他。湯修行德業,諸
侯都來歸附,湯就率兵去征討夏桀,夏桀逃到鳴條,最後被後放逐而死。桀對人說:「我後悔當初沒有索性把湯殺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這個下場。」這樣,湯就
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領有天下。湯封了夏的後代,到周朝時,把他們封在杞地。

太史公說:禹是姒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國號為姓,所以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
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據說孔子曾校正夏朝的歷法,學者們有許多傳習《夏小正》的。從虞舜、夏禹時代開始,進貢納賦的規定已完備。有人說禹
在長江南會聚諸侯,因為是在考核諸侯功績時死的,就葬在那裡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為會稽山。會稽就是會計(會合考核)的意思。

閱讀全文

與奉舜帝命令治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為筆記本電腦怎麼安裝抖音app 瀏覽:412
阿里雲國際版試用的伺服器怎麼搞 瀏覽:895
java正則表達式工具 瀏覽:160
oa伺服器怎麼設置ftp 瀏覽:10
安卓如何安裝obb 瀏覽:442
QQ聊天記錄journal文件夾 瀏覽:118
蘋果公司雲伺服器地址 瀏覽:85
加密記事本手機 瀏覽:437
汽車壓縮機變頻閥 瀏覽:95
域外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639
大眾點評伺服器怎麼老卡頓 瀏覽:556
javavector與list的區別 瀏覽:316
java初始化類數組 瀏覽:303
java字元串轉換成json對象 瀏覽:648
android非阻塞socket 瀏覽:358
編譯系統概念 瀏覽:452
天眼通app能做什麼 瀏覽:557
魅族手機怎麼加密圖庫 瀏覽:8
rpa編譯器 瀏覽:572
車載雲伺服器記錄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