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蘋果筆記本適合工科學生用么
我的經歷就是osx還有linux下編譯軟體比win輕松,不是說win程序員的壞話只是個人經歷,前兩個系統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如果你想打游戲,必須買個win的本子,mac屏幕ppi太高,和osx組雙系統的話win系統dpi縮放得有200%字體圖片小得驚人(我眼鏡度數50,75,不戴眼鏡距離mbp30cm看win桌面字體不說勉強看清的話基本就是個點),游戲倒是沒什麼太大影響而且osx基本沒法玩win的游戲,也就是說mac你辦公用別想著玩游戲
看你預算,如果預算足夠對蘋果有信仰可以買mac,否則直接買個高性能的win本子和ubuntugnome,fedora,deepin之類的linux發行版組成雙系統,linux除非紅帽之類的都是免費的,玩游戲用win,寫程序用linux,用win的ms編大工程的話你最好加個ssd(玩大型游戲的話ssd也是必要),而且你如果不確定以後會不會一定買mac,你可以嘗試給你win裝黑蘋果體驗下,osx對沒編程經驗的新人而言可以簡單理解成linux有些發行版的美化版
如果你以後是ios程序員,買mbp最好,我用過nmb,轉手直接賣了,性能太差了有時還卡
mac別和win同價位的電腦比性能,尤其是裝了win的mac,會被秒得很慘
『貳』 上手了丐版MacBook Pro之後,我發現它很強,但也有點菜
先說結論: 「 明確用途之後再買這台 MacBook Pro 來用,是香的;不明確用途買來,是智商稅。」
磕磕絆絆,在官網預定了半個月之後,托尼終於拿到了這台丐版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這次蘋果再一次搬出了 「 史上最強 」 這四個字來形容 M1 Pro & M1 Max 兩款新處理器 ( 也確實如此 ) 。
但包括托尼在內的不少小夥伴,在考慮要不要買這台電腦之前,心裡都還是會有個大 劉海 疙瘩。
這大劉海也太膈應人了。
說句不好聽的,這么硬生生把劉海從手機搬到筆記本上,除了讓別人知道你買了新的 MacBook Pro ,托尼並不覺得還能有啥別的用處。
在視頻全屏播放的時候蘋果又把劉海藏了起來,
他們也知道這玩意兒不好看。
當然,拋開貧窮這個最主要的因素,托尼買丐版 MBP 的另一個原因,一是公司買的 16 寸滿血版 MacBook Pro 還沒到貨,二是托尼是想和上一代 MBP 比比看,最低配的性能提升會有多大。
托尼找來的對手,是上一代 M1 版 13 寸的 MBP,參數對比先甩在下面,想對比的小夥伴可以進行一波大家來找茬。
向上滑動
廢話不多說,托尼還是從自身的使用體驗出發,如實和大家嘮嘮,這款留著新發型的 MacBook,到底值不值你為它斥巨資購買。
硬素質,這波我無敵。
都說 M1 Pro & M1 Max 強到離譜,那不跑跑分肯定是說不過去了。
M1 Max 高攀不起,那我們就來看看 M1 和 M1 Pro 在性能上到底差了多少。
托尼還是請出老裁判 CineBench R23 來分別測試了兩塊處理器的性能,結果是挺出乎意料的。
在多核跑分上,M1 Pro 直接甩了接近 2000 分,然而在單核上,兩塊 U 的分數還是相當接近的。
看來蘋果在擠牙膏的精度上,是摸到了一點當年英特爾的門路。
橫向對比,在跨平台測試軟體 CrossMark 的跑分測試上,M1 Pro 也完全不怵桌面端的英特爾 i5-11600K,總得分只差了 37 分。。。
英特爾 i5-11600K
蘋果 M1 Pro
有一說一,蘋果的處理器強大是事實,11 代英特爾的老臉,也是真不知道往哪擱。。。
不過還好,12 代英特爾已經把場子找回來了,據外媒報道說,移動版的 12 代英特爾,干滿血的 M1 Max 不是問題。
12900KH 的多核性能超了蘋果 4%
當然在能耗比方面,蘋果真的是控制的太優秀了,英特爾完全不是對手。。。
12 代英特爾看起來更適合筆記本,
但並沒法達到蘋果 CPU 的能效
誠然,純跑分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托尼讓之前用英特爾 CPU MacBook 的同事測試了一下視頻導出的速度。
相比之下,用達芬奇導出同一段視頻,M1 Pro 版本的 Mac 比英特爾版本的電腦快了近 4 分鍾。
而在 M1 Pro 在使用轉譯版本的 Pr 時,表現就沒這么好了,導出同一段視頻的差距大致在 1 分鍾以內。
左邊為 M1 Pro,右邊為英特爾 i7
要問這台新 MacBook 用下來最深刻的感受,托尼覺得就是這塊 「 炫目的 Liquid 視網膜 XDR 屏 」 了。
看同一段 HDR 視頻,採用了 Mini-LED 技術的新屏幕,不管是在黑色背景的呈現還是絕對亮度上,都把上一代 Mac 的 樂色 視網膜屏摁在地上摩擦。
左邊為新款 MacBook Pro14 寸,
右邊為舊款 MacBook Pro 13 寸
新 Mac 屏幕分區背光呈現的黑色,
確實可以用驚艷來形容
別說是專業的視頻創作者了,就算是拿 Mac 來看電影,這觀影體驗上的升級,也值得回這個價。
軟實力,性能強大沒用?
那除了剪視頻修圖之外,新 MacBook Pro 在其他軟體的使用上,表現到底如何呢?
托尼的結論是,目前還不太行。。。
盡管網上的各家媒體、KOL、以及托尼的同事都給這台 MBP 的 「 生產力 」 冠以了很高的評價, 可這些贊揚,還是有些局限了。
畢竟從我們這群干自媒體的人來看,MBP 還真就是覆蓋到了全部的 「 生產力 」。
我們這些人對性能需求最高的工作就是渲染視頻,這個事兒如前面那一部分所示,很厲害。
可遇到其他更專業的軟體呢?新 MBP 的表現還能這樣么?
蘋果官網宣稱,新 MBP 可以在 照片編輯、屏幕設計、三維渲染、軟體開發 等等方面做都有很強勁的表現。
但從 X86 轉換到 ARM 架構之後,實則有太多的軟體需要做轉譯和適配,你並不知道你常用的那個軟體,蘋果到底有沒有幫你做上適配。
就算 CPU 的算力再強,沒法轉化成軟體上的生產力,那就等於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就拿最基礎的三維建模軟體 SketchUp 來說,Windows 上的軟體在 2000 年就有了,盡管更新版本一樣,而 Mac 上的版本始終沒有 Windows 版好用。
只要文件的素材一多,就會時不時會出現崩潰的情況,很影響正常的工作流。
又比如工程類軟體 CAD,Mac 版軟體也是有的,可在功能上真的沒 Windows 版本豐富。
甚至像 天正 這樣必備的 CAD 作圖插件,在 Mac 一直用不了,也成了從英特爾時代遺留到現在的老大難問題。
原本 MacBook 在使用英特爾 CPU 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刷雙系統或者虛擬機的方式來用這些在 Windows 上功能比較全的軟體。
但現在全面轉到 ARM 架構,這條路現在也行不通了,ARM 版本的虛擬機有太多的事情幹不了,和 X86 架構相比,ARM 平台要修補的問題可太多了。
其他更復雜些的工科類軟體,像是 汽車 建模的 Catia、Solidworks 等,也是基本和 Mac 無緣。
就算是有 Mac 版本的軟體,產業鏈上下游的兼容性也是個大問題。
在 Windows 系統 X86 架構裝機量在占據大頭的情況下,Mac 只要是一個環節不兼容,整體就都要做適配,成本太巨大了。
知乎上也有做軟體的老哥表示,如果想拿 M1 的 MacBook 做 android 開發, ARM 鏡像的錯誤崩潰一大堆,完全不如英特爾平台好用。
托尼承認,M1 系列晶元的性能確實是很強,但目前真的要干起重活兒來, 產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產力 ,同等價位還是考慮 Windows 的工作站吧。
等到那天蘋果真的把 M1 的生態環境搭建好了,所有軟體都像視頻軟體一樣,軟體不再拉硬體的後腿,MBP 面向全面生產力,或許就沒有阻礙了。
是設計復古,還是功能回歸?
最後聊聊這次 MBP 的外觀。
由於 M1 Pro & M1 Max 散熱以及功耗的原因,這一代的 MBP 在筆記本模具的設計上,跳上時光機回到了過去。
新款筆記本在邊緣的處理上,舍棄了曲面的設計,面與面之間的接縫也不再割手,拿在手上的感覺回歸了早期 Mac 那種踏實的厚重感。
而蘋果在 2016 年之後砍掉的磁吸充電介面 Magsafe,也是強勢回歸,防呆口和防絆倒那股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
鍵盤整體的底色變成了黑色,Touch Bar 被整個砍掉,取而代之的是一顆增大的 ESC 按鍵以及實體功能按鍵。
官方的解釋是,做大 ESC 是為了讓程序員摁起來更爽。
介面方面,蘋果終於意識到了只保留 C 口的弊端,於是新增了一個 HDMI 2.0 以及一個 SD 卡槽。
盡管這兩個介面在傳輸速率上都不是最快的,但也要好過只能選擇去接拓展塢的麻煩,能滿足基本使用。
不過托尼納悶的是, HDMI 口都回來了,蘋果為什麼就不肯給個 USB-A 呢?對於 C 口的執念,蘋果真的要比所有廠商都深刻啊。。。
你真的需要一台 MBP 么?
據說這次在官網預定了的新 MacBook Pro,基本都要等一個月左右才會發貨。
如果你已經預定了,那不妨聽完托尼的這段話,再決定要不要買。
不同的人買 MacBook,都會有不同的理由,有人為了剪視頻、有人為了修圖、也有人為了牌面。
可如果人雲亦雲,以為買了 MacBook 就能做所有電腦可以做的事,這就很尷尬了。
簡單來說, MacBook 是一個偏科嚴重的好學生,在視頻剪輯、圖片、音頻處理等帶給人們精神需求這方面,非常牛逼。
如果你的生產力只在做視頻的需求上,那麼新M1版本的MBP再合適不過、強無敵。
可要是你的生產力在其他專業領域上,那可能真的就只能發揮出 50%,甚至更少,那這個價位就有些劃不來了。
這里托尼給大家推薦一個網址,裡面可以查詢到目前支持 M1 設備的所有軟體。
https : //isapplesiliconready.com/zh
如果你所在專業的軟體,在這里無法搜到、或者還不支持 M1 的話,那你或許真的需要再重新思考一下。
我真的需要一台 MacBook 嗎?
『叄』 為什麼現在很多程序員都喜歡用Mac作為主力開發了
最主要原因是,現在年輕一代,不管有沒有錢但是一定得享受,用Mac主要部分還是裝逼。要說好用windows也很好用,別給我說什麼unix系統,鏈接伺服器方便,終端好用和linux命令一樣、系統不卡這些,這些在window都可以搞定。作為一個用了10年Mac的老程序員總結就是這些。已換windows
一方面是xcode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mac干擾少,windows容易卡,還動不動出彈窗廣告,容易分心。我不用Xcode但是我也用mac,寫c++用的sublime text。
做app開發的,可以在mac上完成android和ios兩個平台的開發,打包,上架。在win上想要完成ios端只能黑蘋果。現在又有很多app前端混合開發或者搬磚的能同時搞android和ios,用mac省事。專做後端開發呢,win居多
軟體開發,mac是首選,itream ,idea,subline,好用!主要是系統穩定,系統能用到機器報廢,我第一台電腦還在用,11年的mbp13寸!
如果打 游戲 那必須windows
公司配置mac,我感覺是這幾點吧!一,提供公司形象,
二,公司抵稅,
三,算是給研發的福利,說提高效率有點扯蛋[呲牙]!
我也是在糾結究竟買Win好還是Mac好。作為開發老兵,用過Win,用過Linux,就是沒長期用過Mac,這終是一塊心病,但是多次看著Mac想入手,一考慮到價格還有點不捨得。一台Win的筆記本,就算比較貴的ThinkPad X1也沒有Mac同等配置的貴,別和我說什麼物有所值,錢才是第一考慮要素,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工作上來說,Win肯定是夠用的,絕對不會出現不能工作的情形,只有別的系統兼容Win的情況,不會有Win去兼容別人的情況。有人說,一個人可不可靠就看他做事穩不穩定,如果和領導或客戶開會,突然有個程序或文檔要打開,這時Mac系統卡殼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印象呢?這個真不好說,但在職場還是保守點好,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但是,技術上的沖動有一種強烈的吸引力,Mac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有一種精緻的映像在市場中傲立,Win雖然好用,卻沒有這種引領 時尚 的風骨。對技術老鳥來說,什麼技術都應該不算障礙了,把Mac配成和Win一樣方便,甚至更方便也不是難事,唯獨放下心中是不適應,即可。甚至,一種特立獨行般的個性就是品牌所帶來的價值,像耐克,阿迪一樣,穿在身上總覺得更自信一些,用起Mac來是不是敲碼都更快一些呢?現在我也立一個flag,等現在這個本子淘汰的時候,一定入手一台Mac,雖然每次下單的時候都會改變主意,這次真不想變了。別等哪天老奶奶都用上Mac,才開始入手就太Out了,雖然現在已經有點Out了。
用mac都懶人居多,大多不想折騰環境
因為linux很多底層環境都有了
例如,windows還要裝很多才能搞makefile 指令,例如mingw這種...
跑git也是也是要裝很多,裝錯移除也是一大困難。
不過若非XCode因素,ubuntu才是最適合軟體開發的
因為你不可能把伺服系統架在macos上。。。 OS要錢
寫完還要考慮環境在裝在ubuntu上,簡直傻B。
這是我周遭碼農的心得。
卡不卡,是你電腦買太差, 有錢買mac卻沒錢買同價位的win筆電,這才是病。
分不分心,這是你的問題,說用mac就專心也只是借口而已。
當然這一切要建立在你不會用到Xcode情況。 否則正常碼農首選因該是ubuntu類型。
開源/DIY/又可以伺服器/免費商用
當你用了Mac開發以後,就回不去了。
Java程序員開發效率提升30%以上,關鍵還一直用一直爽,不像Windows下開發,一開始偶爾卡一下,後面偶爾不卡一下。
一,界面簡潔。
二,操作簡單。
三,手機,電腦,iPad都是一個操作邏輯,上手快。
四,系統好
雖然都是用x86構架,但是內存管理依然和iOS一樣。
五,沒有亂七八糟的廣告,和彈窗。
大概就是你看30幀電影和看60幀電影的區別吧,看30幀你也說不上哪裡不好,反正一直都是怎麼看的,但一看60幀你就感覺,卧槽,好絲滑好流暢
像我這樣搞完前端搞後端,搞完後端搞andriod,搞完andriod搞ios,你說,不用mac怎麼搞,怎麼搞
『肆』 MBP 與 MBA 哪個更適合從事開發工作的程序員
您好:
MBP更適合開發工作,因為配置相對較高,比較適合做長時間的工作使用。
MBA適合技術支持類,售前售後這些經常需要出門的人員,輕便而又滿足需要。
當然從價格上來看,MBP要高一些,這個就要看具體的情況來選擇了。
如果是用來安裝WIN系統的話,MBP和MBA都失去了他們本身的意義。。。
『伍』 MacBook Pro適合編程嗎
讓我說說為什麼(很多程序員)覺得Mac更適合編程。
3.Xcode是比VS差一些,VS我覺得代碼編輯功能已經從2012大幅提高。此外,Xcode是免費軟體,但與自由表達的版本,我想體驗會降低一點(或誰會購買高端收費版本)。
『陸』 生產力是硬道理 簡述HP ENVY 13對比MBP
【IT168評測】在生產力為王的當今,一台長久續航,輕薄便攜的辦公本是每個成功的商務人士都必不可少的,但是現在輕薄本陣營中也分出了兩大派系,一個是應用最廣范的PC筆記本,另外一個就是蘋果MacBook筆記本,不少人都在糾結兩大派系該如何選擇。它們用的是不同的操作系統,對於大多數人的辦公條件來講,例如使用Word PPT Excel PS等常用軟體,這兩個系統都能滿足。Windows系統作為市面上最通用的系統,拿來就會用,學習成本低,且常用軟體要多於蘋果系統,同價位的PC硬體配置往往還要高於同等價位的MacBook筆記本不少,但是不可否認蘋果在續航、做工、品牌價值上都更為吸引人。但是選擇東西就要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並且如果它們體驗相當你會買哪一個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對比HP ENVY 13和MacBook Pro分別看一看它們的優劣勢吧。
外觀:
▲左:MacBook Pro;右:HP ENVY 13
今天我們對比的兩款筆記本都是兩廠的新一代產品,設計師的審美也緊跟了時代的變化,在延續經典的同時,外觀較前代有了巨大改變。銀色全金屬機身,極簡約商務風格就是它們帶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其次最為顯眼的便是產品的logo了,蘋果那讓眾人痴醉的裝X發光logo被取消掉,換成了現在這個低調有內涵的亮面金屬logo,雖然更有逼格,但是也容易成為指紋採集器,影響美觀。而HP的logo相比之下獨具特色,簡簡單單四道有稜有角的斜杠就勾勒出了「HP」兩個字母,配合此代富有稜角的機身,顯出一絲冷酷的美感。
▲上:MacBook Pro;下:HP ENVY 13
對比機身後面,能看得出HP ENVY 13在製造工藝上確實是下了一番功夫,擁有看上去十分硬朗的CNC工藝打造的高亮鑽切腰線,從質感和美觀上來講,更富有藝術感,要比MacBook Pro略顯樸素的外觀典雅不少。
▲左:MacBook Pro;右:HP ENVY 13
兩款機子都採用了下沉式轉軸設計,轉軸被隱藏在了機身內部,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筆記本顯得更美觀、屏幕做得更纖薄,還加強了轉軸的穩固性,一舉多得。HP在下沉式轉軸的基礎上還做了一個叫做「翹臀式」的改進,可別想歪了,HP ENVY 13的「翹臀式」設計實際上是把屏幕底部做了彎曲處理,當我們打開屏幕以後,彎曲的這一部分就撐起了機身後部,達到抬高筆記本的效果,能提高打字手感和增加散熱效率。
▲長寬方面兩者旗鼓相當
MacBook Pro機身前後厚度一致,HP ENVY 13則採用契型設計,前面更貼合於桌面,後面略有弧度,有一定美感且保證了雙手放在鍵盤上時的舒適度。
▲上:MacBook Pro;下:HP ENVY 13
HP ENVY 13的D面採用同MacBook Pro所使用一樣的鎂合金壓鑄工藝,A、C面則使用了更輕薄的航空級鋁合金材質,使得機身整體重量更輕。HP ENVY 13的D面上方有一排散熱進風口,出風口則在屏幕轉軸處,MacBook採用同樣的散熱設計,只不過進風口位於D面兩側位置,由於HP ENVY 13開啟屏幕後機身自動墊高,所以兩者散熱循環都比較合理和優秀。
便攜度:
▲左:MacBook Pro;右:HP ENVY 13
HP ENVY 13:機身重1.238KG
MacBook Pro:機身重1.363KG
由於兩者厚度和長寬大小相當,都比較便於攜帶,我們就來對比下重量,HP ENVY 13機身僅有1.238kg重,比MacBook的1.363kg輕了足有125g,約合一部iPhone的重量了,對於移動辦公來講,電腦當然是越輕越好了。
輸入體驗:
▲左:MacBook Pro;右:HP ENVY 13
筆記本鍵盤的手感很大部分取決於鍵程的長短以及鍵帽的大小,MacBook採用第二代碟式鍵盤,鍵程非常短,鍵盤幾乎貼於機身表面,且揚聲器安置在了鍵盤兩側,鍵帽之間的間距就不得不受到妥協,使得鍵盤面積很窄。HP ENVY 13的鍵帽略大於MacBook Pro,每個鍵位之間的間距也寬鬆了許多,且1.3mm的鍵程也提供了更為自然的輸入體驗,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有反饋的敲擊感覺,打起字來雙手就如同在鋼琴鍵上跳舞的一樣。當你習慣了HP ENVY 13筆記本的鍵盤以後,這時候再換到MacBook Pro那敲鋼板一樣的鍵盤,瞬間就不能忍了。但是有人說蘋果的打起字來速度更快,對於我個人而言,為快那麼一點點而犧牲掉不少舒適度實在劃不來啊。
▲左:MacBook Pro;右:HP ENVY 13
MacBook Pro觸控板面積明顯比上代有所增大,而且蘋果的防誤觸做得很厲害,而HP ENVY 13的體驗其實已經很接近於MacBook Pro了。
▲MacBook Pro Multi-Touch Bar
此外,蘋果MacBook Pro取消了一排傳統的功能鍵,換成了Multi-Touch Bar,給人一種少即是多的感覺,要說它實際體驗如何,就筆者個人而言,其實就像iPhone 剛推出的3D Touch功能感覺有些類似,不能否認它的實用性,但是在我日常使用時,經常會忘記使用,需要一個習慣它的過程。
屏幕:
HP ENVY 13採用13.3英寸FHD(1920*1080)178°廣視角IPS顯示屏,屏幕比例16:9,色域達到72%,亮度最高300尼特,從素質來講,已經超越了大多數筆記本,即使在陽光下也能看清畫面內容;蘋果電腦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也就是屏幕的表現了,MacBook Pro採用13.3寸Retina 2560*1600 16:10屏幕,可顯示色彩比sRGB還多25%,達到了P3色域,紅綠顏色顯示的效果更鮮艷生動。
觀影效果上來講,因為兩者屏幕比例不同,在觀看16:9比例的電影時,蘋果上下兩邊都產生了黑邊,HP ENVY 13能鋪滿整個屏幕,獲得更大的視野感受。
HP ENVY 13和MacBook Pro都運用了當下流行的窄邊框設計,但是HP的屏幕邊框要更窄於MacBook Pro,HP官方給出的數據為3.06mm,在觀影感受上,HP能帶來更沉浸的體驗,而蘋果官方並沒有給出相關數據。
性能:
HP ENVY 13:i7-7500U+8G+360G 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Intel HD 620核心顯卡
MacBook Pro:i5-6267U+8G+256G NVMe PCIe SSD固態硬碟+Intel Iris 550核心顯卡
個人評價:在處理器方面,出於機身輕薄的設計,兩款筆記本均採用的低壓CPU,性能方面,HP的i7強於MacBook所使用的i5處理器,但是核心顯卡方面Iris 550要略強於HD620顯卡,性能兩者都夠用日常辦公娛樂使用。兩者都採用了NVMe協議的固態硬碟,大家都說Mac系統提供飛快的開機速度,不用等待。但是配備SSD硬碟的HP ENVY 13擁有相同的開關機體驗。續航方面HP ENVY 13採用6芯53.6Whr 6962mAh電池,擁有14小時續航,MacBook Pro官方宣傳擁有10小時續航。
正如前文所述,同價位PC配置往往要高於MacBook筆記本,而差不多配置的PC本就要比MacBook便宜不少,HP ENVY 13價格在6K左右,而蘋果則貴出一倍有餘,價格1.3W+。
而且在七月中下旬,HP ENVY 13將推出一款MX150獨立顯卡機型,該顯卡的性能將近兩倍於當下輕薄本最常用的940MX獨立顯卡,性能方面的懸殊也就拉大了起來,HP ENVY 13或將大幅領先於MacBook Pro,真正實現輕薄本暢玩大型單機游戲的夢想。
系統:
HP ENVY 13:Windows 10
MacBook Pro:Mac OS El X Capitan
選擇使用Mac系統主要原因除了系統環境更適合程序員使用以外,一般人更則看重於它的系統流暢度,界面美觀程度,干凈整潔的軟體生態,開機和關機速度等,但是現在Windows 10也比進步不少,Mac系統能做到的Windows絲毫不差,且有許多軟體仍是Windwos獨占的,在使用Mac系統之前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以免造成不便。
擴展:
▲機身左側;機身右側
HP ENVY 13:USB 3.0、3.5mm耳機介面、USB 3.1 TYPE-C介面(通雷電介面)、以及Micro SD卡插槽、USB 3.1 TYPE-C介面(通雷電介面)、USB 3.0、以及電源供電介面。
MacBook Pro:4*Type C介面
個人評價:HP ENVY 13的介面也相對更充足,各種符合當下的使用環境,MacBook全部採用Type-C介面,那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在應用起來還比較麻煩,連接大多數設備時都需要接一個轉接頭或者擴展塢。兩者都可以通過Type-C介面外接顯示設備。
總結:
HP ENVY 13與MacBook Pro同屬於輕薄本,辦公娛樂選擇它們都是最為適合的選擇。他們在外觀、性能、輕薄便攜度、續航等方面都各有優劣勢,但是綜合起來講兩者體驗相當,對電腦極度熱愛或者對蘋果系統有極大需求者可選擇蘋果,花更少的錢擁有不差於MacBook Pro同等體驗的強有力生產工具,那就選擇HP ENVY 13筆記本。
『柒』 為什麼知乎上關於 Surface Pro 3 和 New MacBook 的爭論不斷
很簡單啊,因為NMB的銷售策略太蠢了,跟羅玉龍的錘子一樣完全就是消費粉絲。簡而言之這玩意只有一個介面還賣得太貴了,S3高配版全套配齊了(凡是再有人在評論區里拿鍵盤價格說事的直接刪評+拉黑)也就是NMB起價的一半多(599+100+50=749VS1299),而兩者的應用場景卻基本一樣。
S3本來是沖著iPad+MBA11去的,結果蘋果非要搞出個1299刀起價的「帶鍵盤的iPad」(參見知乎上的「如何評價NMB」系列問題中各位果粉的答案)送臉上門,自然就是一起打咯……
至於OS X?不好意思,程序員直接上RMBP了,而一般人買了MacBook通常都是直接裝win的。
工業設計?首先這個世界上逼格不能當飯吃,而且surface的工業設計還真不丟分。
NMB正確的定位應該是配置降到5Y10+4G+128G,寧可放棄一部分輕薄也要保證至少兩個介面(一個3.0+一個TypeC最好,不行的話兩個TypeC也可以接受)價格899刀直接取代現在的MBA11,而不是單獨開一個莫名其妙的「高端上網本」產品線
對了,蘋果七年前的時候就推出了一款高端上網本,就是初代MBA。這玩意用超低電壓處理器,只有一個USB,售價1899刀。至於結局如何,大家都知道了,現在MBA頂配都沒這么貴,機身一堆介面。我可以做出一個斷言——NMB這一代絕對不可能大賣,然後到下一代的時候蘋果就會撥亂反正,讓NMB逐步取代現在的MBA。
『捌』 看到一篇文章說每個程序員應該有一台MBP,那麼比起Windows筆記本,MBP到底有什麼優勢
A crowd of programmer is very hard,在這里心疼五秒鍾程序猿,真的是在哪都上熱搜啊。其實程序員用的軟體99.99999%都是跨平台的(此處使用了誇張修辭手法),即使不是也有多了去的程序員能找到辦法跨平台運行,所以非用Mac不能編程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Windows平台下無論是網頁還是軟體里的中文文字顯示效果實在是太差了!自從rMBP出來以後已經是雲泥之別。所以程序員是被逼到Mac平台上的(比如我)
再次心疼程序猿。
『玖』 程序員買New Surface Pro還是MacBook Pro
做開發首選macbook啊,這沒啥好說的,環境搭建比windows方便,快捷,穩定,windows上有的IDE,mac上統統都有,PS,PR也都有mac版本,在你的這個需求下,macbook肯定是比windows系統的設備來的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