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沒有像老游戲《天下》一樣用鍵盤輸入命令玩的網路游戲
<<魔獸世界>>
㈡ 朝廷命令不得行於天下的原因是什麼
宋大事記講義卷二
宋 呂中 撰
太祖皇帝
建隆四年
干德六年
開寶九年
即帝位
建隆元年春正月甲辰,上受周禪即皇帝位。
先是,契丹、北漢連兵犯邊,周帝命上領諸將御之。士卒服其恩威,軍校苖訓號知天文,見日下復有一日,黒光相盪,指謂上親吏曰:「此天命也。」是夕,次陳橋驛,軍士議曰:「主上 ,我輩死力破賊,誰則知之?不如先立 檢為天子。」或被上以黃袍,上固拒之,不可,乃誓諸將曰:「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縱兵大掠,汝等無得復然,事定當厚賞;不然當族誅。」乃整軍,自仁和門入,秋毫無所犯。
頴濱謂:孟子不嗜殺人之言,至是又驗矣。蓋自後唐以來五十三年,天下五易,天下之厭亂極矣,豈真使干戈糜爛不已,而海內無一統之期哉!唐明宗有天生聖人之祝,而太祖實生於是年,則天命所歸,不待指日光相盪而後知也。自其掌軍政之時,士卒服其恩威,中外同於推戴,則人心所屬,不待次陳橋而後見也。漢髙初興,亦不過是。然髙祖之取天下,出於沛父老之請;太祖之得天下,亦出於軍士之擁,廹不得已而為之,其與唐太宗 父於不義以起兵者異矣。抑五代之亂帝王屢易者,莫非藩鎮士卒也。矧又有如石守信、王審琦者為將,豈能帖然於下哉!一號令之間,秋毫無犯,不惟救生靈塗炭之苦,亦可救叔季兵戈之禍,自非聰明神武而不殺者,孰能與於此?
處藩鎮 收兵權
建隆元年七月,以昝居潤,權知鎮州。 此初以知州易方鎮也。
二年,從趙普之請,復置縣尉。 此革上代節度使補親隨為鎮,將與令抗禮之弊。
二年四月,初置通判,命文臣知州。 分節度使之權。
又命朝臣知縣,時符彥卿久鎮大名,專恣不法,屬邑頗不治,故特遣強干者往隸之。 革藩鎮驕縱之弊。
干德三年,又置轉運使。八月,籍諸道驍勇兵補禁衛。 所以收方鎮之法。
方鎮猶周之封建也,知州即秦之郡縣也,今不因方鎮立封建而乃立郡縣之法何耶?蓋古人有處天下之定製而後能享天下之長利後世雖有封建之虛名而反受方鎮之實禍以周制考之賦輸於太宰則諸侯不得有私財士貢於京師則諸侯不得有私人非牙璋則不得起兵非賜 則不得專征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閑田使吏治之則歸地受地柄常在君有功則加地進律無功則削地罰爵則一予一奪柄亦在君豈如唐人不敢誰何而一切行姑息之政哉至於五代其薌矣天下之所以四分五裂者方鎮之専地也干戈之所以交爭互戰者方鎮之專兵也民之所以苦於賦繁役重者方鎮之專利也民之所以苦於刑苛法峻者方鎮之專殺也朝廷命令不得行於天下者方鎮之繼襲也太祖與趙普長慮卻顧知天下之茉叢諍醮擻謔且暈某賈州以朝官知縣以京朝官監臨財賦又置運使置通判置縣尉皆所以漸收其權朝廷以一紙下郡縣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吒變化無有留難而天下之勢一矣 論我太祖布置區處藩鎮規模髙處
建隆二年閏月解慕容延釗韓令坤兵權七月解石守信王審琦等兵權上召趙普問曰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因言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莫若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又言石守信王審琦非統御才宜授以它職上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曰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節度使之樂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計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不亦善乎守信等明日皆稱疾請罷開寶二年十月鳳翔王彥超等罷節鎮用趙普之謀也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詔之曰卿等皆國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彥超等五人喻上意 請老罷節鎮。
禁衛之兵驕方鎮之權重五代以下以智力取之而不足太祖以杯酒宴笑収之而有餘人徒見其收之易而不知其收之者固自有本也封建非能弱周周自弱也藩鎮非能亡唐唐自亡也使平王能復父之讎則勤王之師諸侯畢會天下必無春秋矣使威烈王能正韓魏之罪則齊楚諸國拱手聽命天下必無戰國矣使唐非有艷婦濁亂於內則漁陽鼙鼓必不啟方鎮之禍於其始非有宦官根固於內則賊溫鋒刃必不成方鎮之禍於其終太祖之所以能收其權者正孟子所謂為政不得罪於巨室裴度所謂處置得宜有以服其心不然無故而行削權之策豈不動七國之變哉!太祖能服藩鎮之心
平澤潞 平淮南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據澤州命石守信等討之九月李重進據淮南命石守信等討之李筠重進自焚
上之入京也韓通率眾備御上之即位也李筠泣周祖畫像以起兵重進以周祖之甥而起兵雖在周為頑民在商為忠臣然三人者皆不知天命之所歸正易所謂後夫凶也。
上既平澤潞遂經略淮南既平淮南遂使諸將習戰艦於迎鑾以圖江南元年十一月
先取澤潞所以通兩淮之咽喉次取淮南所以通兩淮之門戶自此而平吳蜀自此而取荊廣混一規模大畧亦可覩矣。
平荊南 平湖南
干德元年正月慕容延釗討張文表師出江陵髙繼沖降荊南平二月延釗至湖南獲周保權湖南平
善取天下者先易而後難先近而後逺先瑕而後堅故秦人慾攻諸侯范雎以為先韓魏而後齊楚唐太宗欲平藩鎮張和靖以為先淮安而後魏博周世宗欲平天下王朴以為先江南而後河東太祖之規模先澤潞淮南次湖南荊襄而後及於江南廣蜀之地諸國既平而後及於河東蓋得後先攻取之機矣。
平蜀
干德二年十一月命王全斌等伐蜀命王全斌將兵三萬由鳳州道劉光義將兵二萬由歸州道曹彬等副之詔諸將毋得侵暴違者以軍法從事時京師大雪上念西征將帥沖犯雪霰即解裘 遣黃門馳驛齎賜全斌且諭 諸將不能徧及明年克劍門孟昶降初諸將辭行上謂曰所破郡縣當傾幣藏賞戰士國家所取惟土疆爾李昊勸昶降昶命草表前蜀之亡也降表亦昊為之蜀人夜書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蜀主。
以劍閣之險太祖取之兵不過五萬自發京師至昶降不過六十日何其易耶觀其遣將之時先為蜀主治第以待其至又命所破州縣傾府庫以賞戰士國家所取惟土疆爾太祖混一之志固有以知之也詔有司治昶第一區凡五百餘間遂以賜之。
初王師之下西蜀也諸將所過咸欲屠戮獨曹彬禁止之上聞之喜曰吾任得其人矣賜詔褒之王仁贍自蜀返歴詆諸將獨曰清 畏謹不負陛下惟曹彬一人爾上嘗問彬以官吏能否彬惟薦沈義倫可任。
初沈義倫為隨軍轉運使比入成都獨居僧舍蔬食東歸篋中所有纔圖書數卷上聞清節過人故擢用之
人言創業之初貪可使也愚可使也詐可使也茍可以辦吾事而已是不知師之上六開國承家小人勿用之義也漢髙祖雖得韓彭之力然終受韓彭之禍我太祖平蜀之功賞曹彬而責全斌任義倫而責仁贍或告全斌仁贍在蜀豪奪子女隠沒貨財上責之蓋以曹彬用兵秋毫無犯義倫東歸圖書數卷而全斌仁贍之功不足以贖其貪酷之罪愛民之仁御將之術兩得之矣。
征太原
開寶二年二月命曹彬等伐北漢上親征三月圍太原初上雪夕幸普第曰一榻之外皆它人家也又曰欲收太原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當之何不姑留之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黒子之地將何所逃乎閏月大軍頓甘草地 暑雨多腹疾詔班師。
太祖之未能收河東猶太宗之未能取燕薊而太祖之不盡銳於偏方亦猶太宗之不窮其力於北伐也時之未至聖人不能先時而強為時之既至聖人不能後時而不為此平河東必在於太平興國之四年見太宗平太原講義而太宗之規模弘逺遲之數年其終亦必取幽薊也。
平南漢
開寶三年九月命潘美伐南漢上聞劉鋹奢侈殘酷曰吾當救此一方之民明年春二月劉鋹降南漢平上嘗賜鋹酒不敢飲上笑曰朕推赤心置人腹中安有此事取其酒自飲之。
以汴梁之地視江南為近視嶺南為逺何先逺而後近耶蓋聞劉鋹奢侈則曰吾當救此一方之民則先取南漢所以蘇民命江南亦有何罪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則後收江南所以一天下。
平江南
開寶七年九月命曹彬伐江南上謂彬曰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以匣劍授彬曰副將而下不用命者斬之自王全斌平蜀多殺人上恨之彬性仁厚故專任焉。
八年十一月彬克江南徐鉉言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上曰爾謂父子為兩家可乎復言江南無罪辭氣益厲上怒按劍曰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上因諭彬以勿傷城中人若猶困鬬李煜一門切母加害彬忽詐疾諸將問疾彬曰諸公共為信誓破城日不妄殺一人則彬之病癒矣及還舟中惟圖籍衣食而已。
自古平亂之主其視降主不啻仇讎而我太祖待之極其恩禮劉鋹巵酒飲之釋疑李煜一門戒無多害故僣偽之豪悉得保全老死於牖下自古攻取之主其視生民殆草菅而我太祖待之曲加存撫江南興師不戮一人平蜀多殺每以為恨故新集之眾不啻如赤子之仰父母仁心仁聞三代而下未之聞也。
命將帥
建隆二年十二月以姚內斌為慶州刺史闕時僣偽未下而西北二邊未賓先是周朝已命李漢超守闗南馮繼業守靈武何繼筠守棣州郭進守洛州上受禪皆因其任又益選將帥之忠勇者於是得李繼勲於潞州賀惟忠於易州姚內斌於慶州延州有趙贊原州有王彥升隰州有李謙溥瀛州有馬仁瑀通逺軍有董遵誨其家族在京師者撫之甚厚郡中筦屩利悉予之恣其回易免所過征稅許令召募驍勇以為爪牙凡軍中事許從便宜由是邊臣皆富於財得以募死力具間諜上嘗曰朕雖減後宮之數極於儉約至備邊費亦無所惜自此無西北之虞得以盡力東南取荊湖川廣湘楚之地得猛士守四方推赤心待人之效也繼筠居北邊二十年惟忠曉兵法十餘年不聞有冦邊內斌在慶州逾十年郭進在西山二十年御軍嚴上遣戍卒必諭之曰汝等謹奉法我猶赦汝郭進殺汝矣。
人言平江南則曹彬之功平湖湘則延釗之功平西蜀則全斌之功愚以為郭進惟忠等與有力焉使守西北者無其人則東南雖可以進取豈無後顧之憂哉蓋古人有封建之法所以無邊塞之警太祖既削方鎮之權矣然於邊將任之久責之專雖無方鎮之名而享方鎮之利是以西北不敢犯邊西北二邊久任將帥之功自太宗以後有莫大之兵而受外國無疆之侮亦以外權既輕而邊將數易故也。
待大臣
開寶元年貶雷德驤官初德驤判大理寺其官屬與堂吏附 宰相擅增減刑名德驤憤惋面白其事並言趙普強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曰鼎鐺猶有耳汝不聞趙普吾社稷之臣乎?
以判大理寺而敢以言大臣之短不惟養後日敢言之風亦可以無大臣專擅之禍漢髙帝聞蕭何多買田宅之污則有械繫元勲之辱此漢一代所以有誅戮大臣之禍我太祖聞趙普強市人第宅之事則有鼎鐺有耳之責此本朝所以有進退大臣之禮。
宰相
建隆元年正月以趙普為右諫議樞宻直學士初上領宋鎮普為書記以佐命功遷
建隆元年二月加范質王溥魏仁浦吳廷祚官普自司徒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 知樞密院事加侍中王溥自右僕射平章事監修國史 知樞密院事加司空魏仁浦自樞密使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加右僕射自唐以來世宗三大館職皆宰相兼之首昭文次監修次集賢國朝皆因焉吳廷祚同二品
周之三相待之不異此殷士膚敏祼將於京之意然太祖入京之時王溥先拜質不得已從之故名臣言行錄所以紀質而黜溥也我太祖猶以為前朝宰相范質循規矩重名器持 節無出質之右者但欠世宗一死耳則士君子進退豈可輕哉。
干德二年正月范質王溥魏仁浦罷以趙普同平章事四月置 知政事以薛居正呂余慶為之不宣制不押班不升政事堂蓋未欲與普齊也。
開寶七年八月詔 知政事呂余慶薛居正升政事堂與宰相同議政事未 又詔與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權天下大任非一身之所可獨道故必擇相以寄之亦非一相之所能獨辦故又擇一二人以副之是以有伊尹必有仲虺有周公亦必有召公後世既無伊尹周公之才而欲專任一相所以權愈重而事愈非也國初三相並任則未立 政之官自趙普獨相而復置以副之其後則同知印押班非惟可以分其權亦必使之共其政也然自宰相之權重為 政者不過簽書紙尾而已惟魯宗道與王欽若相可否唐介與王安石辨是非不負太祖置官之本意矣。魯宗道唐介盡參政之職
開寶七年八月趙普罷九月呂余慶罷以薛居正沈義倫同平章事趙普獨相二十年沈毅果斷以天下為己任嘗欲除某人為官上不用明日又奏之上怒裂其奏普徐拾歸綴以進上悟乃可其奏後果以稱職聞又有立功當遷者上曰朕不與遷官奈何普曰刑賞天下之刑賞陛下安得以私喜怒專之上起普隨之上入宮普立於門不去上卒從之嘗設大瓦壺於閣中凡奏疏意不可者投諸壺焚之其多得 咎由此。
趙中令相太祖之功在於收藩鎮之權遲幽薊之伐其再相太宗之功在於上彗星之疏諫北伐之書而金匱一書尤宗廟社稷之大計也然自唐以來宰相入見必命坐大政事則面議之其餘號令除拜賞刑廢置但入中書奏可降出即行之國初三相自以前朝舊臣稍存形跡每事具札子進呈至普獨以天下為己任故為政專決所以啟德驤父子之謗也自是以後居正義倫不過方重靖介自守之相耳。
開寶二年九月以曹彬為樞宻使領忠武節度賞平江南之功初上許彬以使相及平江南還語彬曰今方隅尚有未服者汝為使相品位極矣肯復力戰耶宻賜錢五十萬。
人言漢髙祖善將將者以不吝爵賞故也然當天下未定而信越諸人爵已王矣一旦固陵之 不至則不免裂數千里以封之此髙帝有殺諸將之心矣國初平江南之功至大然寧賜以數十萬錢而靳以使相蓋品位已極則他日有功何以處之此終太祖之世而無叛將也。仁宗不以使相賞狄青亦此意
林德頌曰曹彬之平江南吝一使相而不授非食言也慮其品位之極而不吾用也狄青之平嶺南欲予以樞密而中輟非忌功也虞其名位之極無以為他日賞也。
中丞久任
開寶四年秋七月劉溫叟卒為中丞十二年上艱其代終不許解職及卒上曰必純厚如溫叟者乃可。
一中丞任之十二年及其且卒也則曰必純厚如溫叟乃可國初之不輕用人如此蓋其始也擇之精其終也任之久擇之精則小人不得以濫其選任之久則君子舉得以任其職趙中令之相凡二十年郭進之守西山凡二十年李漢超之守闗南凡十七年作坊至卑賤也而曹丕典之至十餘年皆久任而成功也。
御史恤刑
開寶六年五月以馮柄判御史 上留意聽斷專事欽恤御史大理官屬尤加選擇嘗召柄謂曰朕每讀漢書見張釋之於定國治獄天下無寃民此所望於汝也京城左右院典司按鞫舊選牙校任之上哀矜庶獄至是改用士人以新及第人為司寇 軍。
任人而不任法以處他事則可以處刑獄則不可此刑統之不可無也夫律令之明條章之具使罪應其法法應其情奸吏猶且為之輕重況無法乎本朝格式律令皆有常書張官置吏所以行其書耳干德元年頒新刑統竇儀等所定也然有有司所執之法有人主所操之權寛緣坐而嚴故入命士人以典獄責御史以無寃民此太祖用刑之權也建隆二年嚴故入法干德四年寛緣坐法書雲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此皋陶所執之法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此大舜所操之權也有司執一定之法人主得從輕之權此段論恤刑獄
戶部主財
開寶二年七月以辛仲甫為三司戶部判官上問普曰儒臣有武干何人普以仲甫對上因曰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才幹者百餘人分治大藩縱皆貪酒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以酷吏主財則取民必峻以武夫主刑則用法必嚴此太祖所以命儒臣主財士人典獄也知所以培國脈而重民命歟。
省官 試吏
開寶三年七月省州縣官增其俸詔曰吏員猥多難以求治俸祿鮮薄未可責 與其冗員而重費不若省官而益俸。
開寶六年四月嚴堂後官選六月御便殿閱試吏。
創業之世多責實守成之世多虛文覆試之法欲無一士之不實勸農之詔欲無一民之不實籍記人才欲無一官之不實揀汰驕脆欲無一兵之不實也以慶厯元佑之盛而杜衍之任怨呂大防之盡忠且欲汰吏而不可得況若士若民若兵若官乎是虛文之習難革故也太祖事事責實
論對 章奏
建隆三年二月詔百官每五日內殿轉對並須指陳得失直書其事。
國朝之制宰輔宣召侍從論思經筵留心翰苑夜對二史直前羣臣召對百官轉對監司郡守建辭三館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投匭太學生伏闕外臣附驛京局發馬遞鋪蓋無一日而不可對無一人而不可言也然太祖詔指陳時政直言其事不在廣有牽引太宗令宰執樞宻各述送軍儲至靈武合發軍糧多少舉兵深入合用兵機何人將領何人監 直言其事信不必文此皆聽言以實也今世不患人主之不求言也而患求之而不及用不患天下之不敢言也而患盡言而無所用豈非病於議論之繁多歟。太祖太宗聽言以實
去贓吏
建隆二年正月遣使度民田館陶令坐括田不實杖流海島。
建隆二年四月滴河令李瑤按田受贓杖殺後間有寘極刑者。
干德四年八月宴近臣紫雲樓下上因論及民事謂趙普等曰愚下之民雖不分菽麥如藩侯不為撫養務行苛虐朕斷不容之。
傳曰刑不上大夫非謂有罪而不刑也為士大夫者當自愛其身不至於刑也我朝待臣下以禮而贓吏者戕民之斧斤害民之蟊賊無惻隠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非人也非人類則禽獸耳明主在上則誅之絕之可也熙寧大臣王安石欲法太祖之嚴而獨以贓吏寛之何仁於贓吏而不仁於無告之民何仁於小人而不仁於君子邪。
干德四年知衡州郭玘以贓罪達於上聽詔袁仁鳳鞫之罪不至死復遣張純鞫之故置於法。
是年諸倉受納輔臣以班簿進有工部侍郎文頴中選宰相奏頴清望官不當委以濁務遂授以工部侍郎令致仕。
建隆二年內酒坊火役夫突入省部盜官物太祖以酒坊使左丞規副使田處岩縱酒工為盜斬五十餘人丞規處岩亦棄市。
林德頌曰在易之干君象也其德君德也天以剛為德君德而非剛健何以君天下哉太祖之開國也以千百年破碎不可為之天下一舉而削平之強者服狠者順俛首聽命惟恐或後處藩鎮以環衛而藩鎮無異辭授守臣以倅貳而守臣無異意開寶六年差利州知州李鑄通判成都府是果何道而得此哉英武自天雄斷如神川班妄訴全班盡廢雄武肆掠戮及百人注見閱禁兵門役夫突入省部其主將亦寘極法吏黷貨賄者斬官辭濁務者黜威令之不可測如此其誰敢忤人主之意。太祖整齊兵將奮發剛斷
頒循資格銓選
建隆二年四月罷常 官序遷法舊制皆以歲月序遷上曰是非循名責實之道 監門魏仁滌等治市征有羨並詔增秩自是不以序遷矣三年頒循資格。
干德三年七月陶谷上定選法詔行之自是銓選漸有倫矣又上慮銓衡止慿資歴英俊或沉下僚命取選人堪升擢者上之。
開寶六年十二月頒循資格命盧多遜重修自是銓選益有倫矣又籍記人才應內外官為時所推別籍之以待不次選用。
既罷歲月序遷法矣而復頒循資格既命陶谷定選法矣而又命吏部取選人堪升擢者上之誠以資格固不可拘亦不可廢也以資格用人者有司之法以不次用人者人主之權嘗考國初有為小官而其望已足為卿相至其久也亦卒為之國初不次用人自銓法一嚴無有流品無有賢否資深者序進格到者次遷而已然王安石章子厚之徒破資格用小人又不若李公沆王公旦謹守資格之為有得也。李沆王旦守格用人王安石章子厚破格用小人
嚴舉主法擇賢
建隆三年三月嚴舉主法去歲太僕少卿王承哲坐舉官失實貶至是命常 官舉幕職令錄近親充聽內舉異時有罪連坐干德間命陶谷等各舉堪充郡佐者謬舉有坐。
內舉近親法何其寛有罪連坐法何其嚴寛之於始則賢者得以自進嚴之於後則不肖者不得以自容所舉在於未用之先此真宗所以語李至曰舉官先擇舉主也。舉主得人則舉得其人。
㈢ 得天下令諸侯是什麼意思
「得天下令諸侯」意思是:得到天下,(用天子的名義)命令諸侯。
「天下」:是東亞民族對世界的專有概念。字義上的意思為「普天之下」,沒有地理和空間的限制,不過,也有不同的用法,用來形容某一種地理概念。
在古代,「天下」多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現在多指全世界。
《書·大禹謨》:「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後漢書·朱穆傳》:「昔 秦 政煩苛,百姓土崩, 陳勝 奮臂一呼,天下鼎沸。」
宋 梅堯臣 《送師直之會稽宰》詩:「天下風物佳,莫出 吳 與 越 。」
《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天下同名同姓也最多,怎見得便是我謀害你丈夫?」
蕭華 《紅軍不怕遠征難》詩:「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 赤水 出奇兵。」
諸侯: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要求諸侯必須服從王命,交納貢賦和捍衛王室。在其封土內世襲佔有封地及居民,世代掌握統治權。東漢末年,曹操為擴大自己勢力,晉見漢王,要挾天子命令各路諸侯晉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今操已擁兵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㈣ 信長之野望的天下創世里如何才能提升命令次數
你好
有兩個因素:
1.就是你所知道的,跟城主的統帥和政治之和有關。最高次數是4!最強的人如武田信玄也是4!
2.變數:當城內有一個「大名屋敷」(可在武家町建設,建設條件是適當和最適,不適無法建設)的時候,命令次數加1(不管有多少個大名屋敷都是+1,當然了,多了以後也不是沒有壞處,可以增加兵役人口嘛)
綜合以上兩條,才能達到最高的5
其他的建築屬性可以看這里,都是很讓人恍然大悟的:
http://bbs.e3ol.com/dispbbs.asp?boardid=64&id=25665
㈤ 天下貳,玩過太虛的進來,BB的那些命令為什麼不能設置為快捷鍵
你按F10,鍵位設置。選擇「恢復默認設置」。這樣就是了,然後重新設快捷鍵。
㈥ 呂後為了戰勝匈奴,對天下所有15歲少女下了道什麼命令
在人力物力的支撐下,漢家鐵騎深入漠北,大敗匈奴,斬首22萬級,自己則損失了20萬人。對於200萬人口的匈奴來說,死傷22萬人,可謂是天大的損失。但對於漢朝來說,損失20萬人,並非不可接受。可以說,漢朝是用「子宮戰爭」擊敗了匈奴。
不過呂後的早婚政策,也造成了一些弊端。漢宣帝時期的大臣王吉曾說:
「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也就是說,從長遠角度看,早婚不利於人口的持續增殖。畢竟父母年紀太小,哪懂得怎麼教育和養育孩子,畢竟他們自己就是未成年的孩子。有失必有得,雖然早婚政策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在筆者看來,政策的制定者——呂後,還是有先見之明的。
㈦ 天子令諸侯,行事為天下是什麼意思
周天子命令天下諸侯,
他們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控制天下。
㈧ 庶幾朝廷命令之出,天下通知翻譯現代文
庶幾朝廷命令之出,天下通知:
不久,朝廷發出命令,天下人都知道了。
㈨ 誰能解釋一下詩經里的一首詩"大明" (加分)
大明是周人記述王季和太任,文王和太姒結婚以及武王伐紂得天之助的一首史詩.
我來翻譯整理一下吧,當然,我是用我的語言.請樓主別見怪,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施明德於天下,奉榮譽於上帝.
天難信斯,不易為王. 做天下之主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上帝很難相信他(紂)
天立殷紂.使不得九州. 雖然上帝立了紂為王,但又讓他失去了天下.
摯國任氏,屬彼殷商. 殷商有個屬國叫摯,摯國有個女子叫任氏,她排行老二.
來嫁與周,嬪於鎬京. 她出嫁到我們西周的都城鎬京了.
乃適王季,維德之行. 她嫁給了王季(文王的父親),是依德而為的啊.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後來大任(就是任氏)懷孕了,就生了咱們老大文王.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 多麼偉大的文王啊,他小心恭謹的侍奉上帝,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輔佐君王),所以他的福氣大大滴`~
維德不惑,以受方國. 他有德行而又不迷糊,所以得到四方諸侯國的尊敬.
天監在下,有命既下. 天監視善惡於人間,天的命令如果人遵守的話人就有福了
文王初年,天作之合. 文王初年,天作之合.(不用在解釋了吧?)
在洽之陽,在渭之濱. 在洽河的北岸,在渭水邊(一個地方兩個坐標)
文王嘉禮,莘國有女. 文王行了嘉禮(古代的一種禮法.).莘國有個美女
莘國有女,如天之姝. 莘國有個美女叫太姒,很漂亮,就像張含韻一樣.
文定厥祥,親迎於渭. 文王下了聘禮定了婚很吉祥的樣子,並在渭水邊迎親.
造舟為梁,大顯其光. 將船連接起來做浮橋.很是威風的樣子.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上天下命令了,命令俺們文王
於周於京,淑女維莘. 在俺們的都城鎬京迎娶莘國的美女太姒
姒以維行,篤生武王. 太姒的德行和俺們文王一樣好,就生了武王.
保右命爾,遂伐大商. 上天保佑武王,就命令他去討伐殷商.
殷商之旅,會旗如林. 討伐殷商的軍隊那叫一個多啊,各國的旗幟像林子一樣
誓於牧野:"維予侯興. 就在牧野那個地方立誓:上天命令我們西周興旺(代商)
上帝臨汝,無貳爾心!」 上帝在天上監視著你們呢,好好打仗,別有二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
牧野很廣闊,兵車很鮮明,駕車的馬也很強壯
太師呂尚,時如鷹揚.輔彼武王,肆伐大商。
太師(官名)姜子牙很勇猛,好象天上飛的老鷹一樣.有他輔佐我們武王,終於打敗了大商.(周人一直形容自己是小國.)
天下清明矣.
終於,這個世界清凈了----悟空語.
----------
雖然半文不白,但我覺得基本上沒怎麼改變原詩
而又不意思基本翻譯出來了,當然,稍微懂點古漢語的人都看的明白了..
㈩ 設定宏命令的天下游戲,有一款天夏科技《天下》游戲,是用宏設置命令的,現在還有的玩么,是99年的
現在還可以玩的,還有不少人在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