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想做一個app找個技術合夥人,能夠在什麼平台找到合適的技術大牛嘛
如果說已經有成熟的產品渠道而且商業模式已經驗證了的話,找合夥人其實不是很難的,但技術合夥人確實在眾多合夥人當中是最難找的,因為技術合夥人要求的知識技能要非常高,其次要看好項目願意全身心投入去做這件事情。
而且真正的技術大牛要麼薪資太高請不起,要麼就是對方看不上,你能做的只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溝通和磨合,然後給他展示這個項目的前景,想盡辦法去吸引他讓他加入,這種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簡單推薦幾個有機會找到技術合夥人的平台吧。
一、創業找合夥人平台
1.來愛合夥,得到你身邊的創業合夥人脈
2.青伙APP-專注於青年創業合夥的社區平台
3.烏鴉部落_對接資源和服務的創業社區
4.緣創派 & 投緣幫
二、技術人、開發者活躍平台
1.程序員客棧
2.CSDN
3.V2EX
4.51CTO
附:找到技術合夥人之後,那麼怎樣確定對方是靠譜的合夥人呢?我認為在開始合夥之前你應該問對方這十個問題,然後再來判斷。
關於創業找合夥人需要知道的十個問題
分享嘉賓:章宇辰
嘉賓簡介:上海合起躍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創立創業找合夥人社交平台愛合夥,現已累積20萬注冊用戶,包括4萬實名認證創業者和企業主。 全球創業領導力課程(Startup Leadership Program)中國負責人,自2015年累積過百家學員企業從SLP的16周培訓畢業,多家學員企業在畢業後獲得包括中國加速在內的VC機構的投資。
1.初期合夥最應該注意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有一整套的方法論,我希望把這套方法論分享給大家,特別是能讓大家解決初期合夥這樣一個階段會出現的一些問題。
初期合夥其實存在非常強的一個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可能來自於項目本身也來自於人,一開始合夥的時候大家有好奇心,都以為對方能幹什麼,都以為對方帶了某種特殊的技能,可以幫助項目怎麼樣,當然這些都有可能發生,但最終時間會告訴你真相。
站在個人的立場,我們不能讓這些風險完全不可控,要盡量降低這樣的一個不確定性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套方法。讓雙方在見面的時候,在還沒有正式確定合夥的時候,在大家第一次面對面坐下來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討論這樣不同方面的一些問題了,包括你真的相信什麼?你的個人目標是什麼?你到底能夠干什麼?你能夠能夠投入多少?能夠承擔多少風險?
2.合夥人協議是否可以寫入「公司章程」?這樣就能更具備法律效用?
實際上,現在的公司章程基本在所有中國城市的工商局都是模板化的,如果你去工商局注冊一家新的公司,然後在公司章程裡面出現了一些當地工商局老師看不懂的東西,那麼他基本上不太會讓你注冊這個公司,所以把合夥人協議寫入公司章程,我覺得可行性不是很大。
而且我們今天講的這些問題呢,並不是直接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因為這些問題法律還沒有辦法完全觸及到,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軟性的合作協作,然後再考慮自身能力是否互補,能夠承擔多少風險這樣的一個情況。
我不建議大家嘗試把合夥人協議寫入公司章程,但是我們可以把剛給到大家的十個問題結論把它書面的記下來,有些我們可以以書面的方式把它寫入到內部的協議上面,可能並不一定完全具備法律效用,但是可以作為大家的備忘錄。即便是在合夥人這個核心團隊的搭建上面,我們都是走過一個正規的,系統化的方法,所以,每一次的結論我們都可以把他書面記下來以備日後所用。
3.跨地區合夥的可能性?
跨地區合夥我覺得是完全可能的。因為我自己的合夥人和我並不是在同一所城市,愛合夥也有其他的合夥人是在另外的城市,這種可能性取決於這個合夥人他負責的是團隊哪塊內容,有些角色可能恰恰不需要他和團隊在一塊兒,而是更需要他在不同城市開拓不同的業務。
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我們團隊內部都會用一些線上的協作工具,我也建議大家可以去嘗試,這些協作工具其實已經可以很好地解決了雙方溝通和異地協作的問題。
4.前期所有都很談得來,後期做事,合夥人能力上有了不足產生差距,或者狀態上發生改變,該怎麼解決?
這個問題我覺得問得非常好,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講到的最後一個模塊。每一個合夥人的能力,他可能是適用於整個項目的不同階段,當然在前期大家都需要一個了解的過程,那麼,在你開始創業的時候會相對比較習慣性的把事情想得非常好,創業的人都是給自己打了十足的雞血,所以他肯定是習慣性的樂觀去想整個事情的發展和每個人的投入和每個人的能力展示,這是很正常的。
但是當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合夥人的能力可能跟不上,可能是主觀和客觀的跟不上了,你需要有這樣的一個事先條件或者是約定來應對這樣一個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即便是員工他也可能會因為主觀或者客觀原因沒有辦法勝任他的工作,那麼你的勞動合同裡面就會有這樣一條規定,人事錄用之前,你可能會跟他講如果這樣的情況出現會怎麼樣,你可能會制定一套考核標准,合夥人也是一樣。
當然如何制定這個考核標准其實是蠻有藝術的一件事情,因為合夥人其實是最早加入你公司的員工。他是在一個最不確定的情況下加入你們公司,可能你這個公司還沒有一個已經規模化運作的業務,你沒有辦法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去考核,這個沒有統一的答案,我只能說每個項目都不一樣,每種情況都不一樣啊,你們可以自己去制定一個適合你們自己實際情況的考核辦法,與合夥人討論如何制定考核辦法這樣的的過程,我覺得能夠極好地展現出你和你的合夥人,潛在合夥人之間默契的程度,談一件好的事情大家都是笑哈哈,很樂觀,但是談一件不好的情況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一些本質的東西。
5.技術入伙與資金入伙的股權有沒什麼好的方式去分配?
資金入伙和技術入伙都是很普遍的一個情況,一個項目肯定是有人出資的,出資這一塊比較好計算,你出多少錢,然後整個項目會有一個簡單的估值,我想說的是技術入伙,一些非傳統的帶有一定顛覆性意義的互聯網的創業項目,或者是一些新的模式的創業項目。人的投入,技術的投入,個人智慧的投入,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資金的投入,你可以看成是早期的天使投入,有了這筆錢能夠啟動這個項目,但是真正能讓項目走的長遠的肯定是背後的人帶來的資源和技術,還有智慧。
如果項目成功了,我的建議肯定是把能夠帶技術帶智慧進來的合夥人創始人會成為項目主要的收益者,但是技術入股,它不像資金入股從第一天就已經投入了,因為技術入股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合夥人只工作了一天,一個月那麼其實他技術入股的含金量很小,這就是我剛剛提到過的技術入股的股權按照時間來兌換的機制。
如果你是技術合夥人,或者帶資源,帶智慧資產投入的合夥人,那麼你的股權是按照時間來兌換的,這個和資金入伙的分配不一樣,資金入伙第一時間就拿到了股權,技術入伙你如果第一年就離開公司的話,一般來說你是拿不到股權的,比如說你們約定的時間是四年可以拿到百分之四十的股權。第一年之內離開這個項目的話,就拿不到任何股份,如果你是第一年之後,又只做了一年,那麼第一年之後,你就可以拿到百分之十,然後你可以按照季度,月甚至按照周呈現一個線性的增長。
6.合夥的話肯定是要有時間投入的。如果是有兼職的話,那麼如何才能保證合夥人的投入?
這個我沒有辦法用一個統一的方法來解決,但既然能夠把這個話題拋出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你們要去談這個事兒而不怕得罪彼此,不怕損害這段你們臆想中可能會非常好的合作關系,而且在最早的時候就要去談這件事情,回到是兼職還是全職的問題,你很難就是在一個項目還是萌芽階段時候就要求所有人都馬上全職。
其實這個很難去保證,所以呢,有兼職開始創業的情況我覺得這個是很普遍的,特別是在愛合夥的平台上面,很多的會員都是在兼職找創業項目,對這些人來說。他們發現一個好項目,可能最開始的一段時間就是兼職投入的狀態。
那麼你怎麼能保證合夥人在兼職情況下可以投入呢?就像我之前說的還是要約定和制定一個考核辦法,不管是投入時間還是效果的考核,至於具體考核的方法,每個項目都不一樣,但是去探索這樣一種考核的方法,把這個問題客觀地拋出來聊,我覺得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7.投資初期,如何找到合適的股東來進行項目投資?
因為資金這一塊基本上都是新創項目的痛點,沒有資金相當於截流了。這很難用一個標準的回答方式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所有的新創項目找投資人非常重要,但是找投資人的話,一方面是為了資金為了錢,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驗證你的創業想法。
所以我建議找投資的話,其實是在找相信你選擇的這個賽道,相信你選擇的這個方向,相信你自己在追求的這個價值的天使投資人。天使投資人其實給你帶來的不光是資金,因為他們資金從絕對數上來說肯定是很有限的,我聽說中國著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其實投下來的話一般一個項目也就是五十萬,但是創業者真正看重的是老薛他背後帶來的這些資源,是他本身為了項目站台所帶來的的影響力。
8.合夥過程中難免產生分歧,以及抱怨。創業的初期是艱難的,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分歧,並保證前期的穩定?
什麼樣的分歧是致命的分歧,什麼樣的分歧,只是表面的分歧?我覺得有很大多數的分歧應該是你們可以定性的,有些分歧是關於產品的,可能是UI,可能是某種推廣的方式,可能是你在產品銷售中的一些話術,這些都是表面的分歧,它不影響核心。
如果是核心的分歧,那就是你們團隊在創業開始之後已經約定的,不可以改變的一些東西。比方說你們就是要做一個社交平台,或者說你們就是要改變人的溝通方式,這應該是一個團隊在一塊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這個不應該被改變,那如果在這個上面產生分歧我覺得它就是一個核心的分歧。
9.自己找合夥人找錢和專業性投資公司幫我們找合夥人找錢的區別在哪裡?
我知道一些投資機構有時候也會來找到我們,因為他們也想為他們所投的標的公司去找合夥人。一般這樣的項目相對來說不會在一個非常早期的創業階段,如果是早期項目的話一般投資公司不會介入找合夥人,因為這是創始人展示他自己的創業能力,自己找人脈能力最基本的一面。
所以在早期的時候,其實不太會有專業的投資機構來代勞,即便有我也不建議。應該還是你通過類似於像愛合夥或者你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等渠道,自己去找自己去聊,因為這個過程其實是驗證你自己創業想法非常好的機會。
如果到了項目發展後期階段,比方說是AB輪或者是更後面的階段,這個時候其實所謂找合夥人我覺得是等同於找高管吧,那麼你可能會通過一些獵頭平台啊,或者是愛合夥平台也會提供一些這樣的服務,給相對比較後期的公司提供物色合夥人但其實更像是一個高管角色的獵頭服務。
10.初期的合夥人離場帶來的連鎖效應很大,遇到這種情況如何妥善處理?
初期的合夥人離場確實對項目的傷害很大,但如果出現這樣情況,我想創始人應該先坐下來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合夥人離場是因為項目的原因還是因為人的原因,如果是項目的原因應該從項目裡面去找解決方法,如果是人的原因,這個合夥人可能本身就不太適合這個項目,當務之急是如何去物色一個合適的人盡快來彌補這個空缺。
當然這樣的問題在項目後期發生的話,我們沒有辦法避免,但是如果可以的話,應該盡可能做好一些預防措施和准備,如果合夥人他自己沒有辦法承擔應該有的責任,他的能力跟不上了,要離場了,那麼你需要通過什麼樣的制約條件和措施來對項目進行止損。
注意事項:
1.項目在什麼時候可以進行接觸投資人或者機構,需要注意點什麼?
接觸投資人是驗證你創業想法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從而去獲得一些反饋,特別是一些在行業內有一定深度,不是說非常知名,但是至少是懂你這個創業領域的投資人。
所以我的建議是一開始就想辦法去接觸他們,如果是在矽谷的話,我們有個說法,一開始就去邀請他們喝咖啡,你可以不跟他們約定好時間,比方說和每個投資人大概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你不用說一定要從誰這邊拿到投資,但這樣的一個方式可以讓你重新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你的創業項目是否可行。
當然在去找投資的時候,特別是一些機構,或者是個人的天使投資,你應該知道他們是不是懂這一塊的。所以,如果是本身不看這一塊,或者不懂這一塊,沒有辦法給你提出一些建設性觀點的,你在跟他聊之前就應該知道,這樣的話可以避免浪費時間。我還是那個觀點就是盡量少浪費時間,創業者最重要的是時間,所以盡可能地高效率,把時間花在應該花的地方。
2.技術合夥人堅決不要和不懂技術的創始人在一起嗎?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肯定不能說堅決不要。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是映射出了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就是技術派的合夥人和完全不懂技術或者是不懂產品,只懂業務的創始人在一塊兒的話確實會出現雙方在理解上的一些偏差,這些理解上的偏差客觀上會影響到項目上的發展,在一些關鍵決策上面效率會低一些。
那麼又回到我們今天的方法論了。如果你是一個不太懂技術的創始人,今天你要去談一個技術合夥人,你如何在一開始坐下來的時候就開始談這個問題,其實從第一個模塊就可以談到這些,因為從一個技術合夥人角度來說,他對一個項目的理解可能會跟你從一個非技術的角度思考有一些偏差,那麼你們一開始的話就應該深挖這個。這個項目里有哪一塊是你們共同相信的,從你非技術的角度和從技術角度是不是可以真的走到一塊兒。
B. 我是一個程序員,現在我們三個打算和我們公司的一個總經理做一個互聯網項目
我之前也是做開發,後來轉項目實施做項目經理有一些經驗。從我的經驗來看,說實話如果你有別人都沒有掌握的技術。你只投入技術和精力的話,那你可以拿到20到40的股份。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不可能拿到20以上的股份。因為現在你沒有辭職專職做這個東西,就證明那兩個合夥人的想法只是要拿你的成果和自己簡單的一些付出做一個投石問路。效果好就投,效果不好就撤。
即使以後項目做成了,他們也認為是他們的資金和人脈做成的項目。你的技術只是讓他們現在少投入了一筆錢而已。現在這社會就是認為大家都有的技術不值錢,值得價值就相當於工人幹活的價格了。值錢的就是資源和人脈。
所以你不要期望你能有太大的股份。但是也不用糾結股份這個事情,你應該換個角度來想這個事情,馬雲佔了阿里巴巴多少股份?但是馬雲將阿里的體量做的大了,他就變成中國的首富了。所以我覺得你應該注重的是怎麼把你的項目做好,而不是去注重自己的股份佔比。既然現在有這個資源了就要好好利用,目光長遠,舞台才夠大。
C. 程序員有什麼創業出路嗎
我覺得就是做一些小程序小軟體,或者是在下面給別人公司接一些單子,或者努力升職做主管。
D. 你覺得要不要當所謂的「技術合夥人」
我覺得還是不要當的好,因為現在確實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這個大時代
時代變了,技術合夥人沒那麼好忽悠了!技術合夥人在電腦面前一低頭就是三五個月大半年,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和收入,靠的什麼堅持著?投資?你沒有錢;兼職?合夥人不允許、項目不允許......股東會告訴你:「你也是股東、你是老闆,你要.......」 事實上,你這樣的「老闆」當得可真憋屈!其實你只是一個被上下鞭策著去拚命執行的角色,你放棄高薪、放棄個人時間、放棄健康......滿腦子都是帶著團隊如何把技術做好、把產品做好!
融不到資,怪技術標簽弱;
市場做不好,怪技術沒把產品做好;
運營跑不起來,怪技術不支持配合;
程序員不加班,怪技術管理不到位;
產品做得慢,怪技術執行力差;
產品有問題,怪技術能力不行......
而創業公司的技術Leader永遠只能在夾心層中步步驚心、如履薄冰。因為,在互聯網公司,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產品技術實現上來。技術就這樣被踢來踢去,左邊一巴掌、右邊一巴掌。
一個合格的技術合夥人
大齡的技術合夥人,基本就只做管理了!早期的創業團隊真的需要這樣的技術合夥人嗎?
年輕的技術合夥人,基本都要擼碼(至少會看碼)、尋找技術解決方案、做架構、做運維、甚至裝系統、拉網線 但是這樣的人在創業團隊,他們現在、乃至今後將得到的是什麼?通過多方面觀察總結我們發現,一個「合格」的技術合夥人基本要具備以下特徵:
技術團隊的建設和管理;
技術協作和開發流程及相關制度的制定;
懂架構、懂伺服器、懂資料庫、懂代碼、懂產品、懂設計、懂培訓、懂拉網線、懂裝系統、懂運維、懂各種軟體工具......;
程序員鼓勵師;
股東的出氣筒;
專業背鍋俠;
技術大牛(此「技術大牛」,非彼「技術大牛」,總之就是一頭「牛」);
標簽靚麗、低調悶騷、夠屌絲;
揮之而來、呼之而去;
好人
......
事實上,絕大多數技術合夥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E. 吳錫桑的終成正果
在華南IT業界,說吳漁夫少人知道是誰,但說網名是Fishman的漁夫,十個有八個知道。極富網路精神的吳漁夫更願意別人叫他Fishman。
吳漁夫最讓業界稱道的,不是成長速度,而是他由一個普通程序員成長為統攬全局的CEO的成長過程。畢業7年,四度創業磨難,吳漁夫終於取得做一名合格CEO的真經。「在我的創業歷程中,每一次離開都帶有遺憾。現在看來,我的『學費』沒有白交,這讓我很欣慰。」9月29日,29歲的吳漁夫與本刊記者聊起其「修煉」歷程時,三分得意,七分感慨。
飛鷹是吳漁夫的「初戀」,失敗了。失敗的挫折反而讓吳漁夫清醒地認識到「創業」遠比他所鍾愛的現代舞和踢足球難得多。
1995年,吳漁夫的《南粵多媒體開發平台》軟體獲得廣東省高校「挑戰杯」軟體比賽第一名。這帶來了他的第一次創業——廣州飛鷹電腦公司,吳漁夫以技術入股佔30%的股份,公司總經理由投資方指派,公司主要業務是開發、銷售《南粵多媒體開發平台》軟體。和許多第一次創業的人一樣,年僅22歲的吳漁夫很激動。
鍾愛現代舞的吳漁夫希望將骨子裡頭的那種狂放不羈的激情在創業的舞台上盡情地釋放。但事與願違,不知IT是何物的總經理讓吳漁夫吃盡了苦頭。
新公司成立後,《南粵多媒體開發平台》更名為《飛鷹多媒體創作工具》。1997年12月,《飛鷹多媒體創作工具》3.0版名列中國PC大獎賽工具類軟體第一名,這引來了IDG的關注。IDG希望飛鷹提供一份商業計劃書,但總經理拒絕了IDG的請求。總經理不知道IDG是誰!之後,又有幾家公司希望投資飛鷹,但也遭到了總經理的否決。吳漁夫極度郁悶。1998年3月,吳漁夫一門心思開發飛鷹4.0版,但總經理卻叫他放下手頭的工作,先開發其他項目。吳漁夫是個搞開發時命都不要的人,總經理的命令卻使他一怒成疾,卧床兩月。
1998年7月,吳漁夫離開為之奮鬥了3年卻只有10多人的飛鷹公司。走的時候,吳漁夫只要回飛鷹系列軟體的版權。「我為飛鷹傾注了三年的心血,我的付出遠比收獲多得多。」
投資方完全不懂軟體行業是飛鷹失敗的症結,但吳漁夫用他特有的思維把這抽象為一種困難:「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一個人是無法堅持去克服困難。這是我第一次創業的最大心得。不要把創業想像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個公司要成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耐心和毅力是創業者必備的兩個要素。」
在仙童數碼的日子教會了吳漁夫一個淺顯的道理:兩個人同坐一輛車,如果對前進的方向發生分歧,結果只能是其中一人下車。
「初戀」的失敗使吳漁夫心灰意冷,軟體業猖狂的盜版狀況更令他沮喪,在年薪5萬美金的誘惑下,他選擇了出國。當他在為出國做最後的准備時,見到了早有聯系但未曾謀面的陳仲文。陳想另起爐灶,吳漁夫建議他專門為網站提供建站軟體。
在那個互聯網風起雲涌的年代,吳看到了商機,於是在1999年11月與陳一同坐上了仙童數碼這輛車。CEO是陳仲文,吳漁夫是CTO。吳漁夫指揮30多人的開發隊伍開發電子郵件、聊天室、搜索引擎、新聞發布系統等18個產品。此時,吳漁夫正在從程序員向管理者的轉變。
然而,陳仲文不願意看到吳漁夫的這種轉變。陳希望吳仍然是一個程序員,而吳卻不再想單純地做程序員。摩擦由此產生。陳仲文越來越多地插手吳的開發團隊,作為CTO的吳錫桑當然只能讓步。但他不願意處於這種尷尬境地。
兩人在經營方向方面也出現分歧。陳仲文想把開發出來的產品做成光碟,做成盒裝軟體去賣,但技術出身的吳漁夫認為行不通,陳沒有聽吳漁夫的。2000年11月底,吳漁夫將15%的股份轉讓給陳仲文,離開了仙童數碼。
「既然目標不一致,我只有選擇離開。這就好比你開車開錯路了,我會選擇下車,沒有必要跟著車子一起冒險。」
「我在仙童只交了一年的學費,我開始從程序員向管理者轉變,正是角色的轉變,才使我深切地體會到創業夥伴間的相互信任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作為基石。」
顯然,吳漁夫此時思考問題的層次已遠非他在飛鷹時所能企及。
多年征戰足球場的吳錫桑當然明白這樣的道理:踢點球時,左中右三路只能擇其一,搖擺不定只能增加失誤的機會。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個人的職業生涯
離開仙童,吳漁夫出任天夏公司CEO。天夏是廣州第一家游戲公司,主打產品是網路游戲《天下》。2000年6月底,《天下》推出,短短幾個月時間用戶達到數十萬,同時在線玩家數千人。
或許誰百折不撓命運就要讓誰遇上百次挫折。伴隨吳漁夫第三次創業而來的,是他從來未曾遇過的難題。盡管《天下》很受歡迎,資金不足的天夏卻只好裁員。作為CEO,吳漁夫不得不考慮一系列作為程序員根本無須考慮的問題——融資。吳漁夫找到聯眾和新浪,未果。吳漁夫找到丁磊,丁磊卻要求100%收購天夏。吳漁夫原想保留一部分股份,但丁磊和網易的管理層都不願意。2000年12月,天夏搬入網易廣州辦公室。
「網路游戲的發展前景很大,但我們沒有資金支持,所以只能被網易收購。」吳漁夫的言語中滿是無奈。
不能隨著《天下》一起成長,吳漁夫覺得很遺憾。但吳漁夫更不情願從創業者轉到職業經理人,「拿一份薪水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職業經理人不是我所追求的,當然,職業經理人比創業者會輕松得多,他只要去執行任務就行了,而創業者首先必須要決定企業前進的方向。相比而言,我更嚮往創業成功的成就感。在天夏,我學會了一點:在誘惑面前,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好比踢點球。踢點球其實比的就是心理素質,一定要認准一個方向,堅決踢這個方向,這樣才有進球把握。方向不定是點球的大忌。」
2001年4月,吳漁夫離開網易。為期半年的CEO生涯給他上了如何做CEO的第一課。
在新的起跑點,吳漁夫選擇了將寬頻計費和增值服務作為前進的方向。迷信技術的他當然相信自己的技術眼光,現在看來,他似乎修成了CEO的「正果」
「我是做技術出身的,我能夠知道某一項技術在未來一兩年內會怎麼發展。離開網易前,我就意識到寬頻增值服務的市場前景不可限量,而在寬頻增值服務領域,計費設備是一個最佳切入點。於是,這一次創業我看準了寬頻。」早在2000年下半年,吳漁夫就一直關注著寬頻的應用前景。耐人尋味的是,他是坐在網易的辦公室中寫就的商業計劃書。
憑著「做了幾件還象樣的事」,吳漁夫找到了300萬港元的投資。他不願意找內地投資者,因為他們「苛刻、霸道和短視」。他要建立一個外資企業,按照國際的商業模式營運。2001年6月28日,易邦科技(廣州)有限公司成立,吳漁夫的頭銜是易邦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占股40%。
2001年10月8日,易邦寬頻計費網關(EasyBilling Gateway)問世。11月8日,易邦寬頻計費網關通過了中國電信集團廣州研發中心的功能和性能全面評測。由於國內市場上沒有競爭產品,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包括科健集團、托普集團、光大銀行在內的20多家公司採用易邦寬頻計費網關。
「現在易邦的運營情況如何?」
「我們每個月都賺一點小錢。」Fishman的表情和語氣似乎比較滿意,但很顯然離他的目標還很遠。
F. 好友創業想我入股,我有點疑惑
投資方原打算在前兩年投入300萬研發產品,如果算上後期的維護和市場推廣,估計投資方在這個公司的投資預算大概在500萬人民幣左右。好了,那麼樓主一不打算實際出資佔有股份,二沒有現成的產品折算成現金入股(X產品產權不是你的,Y產品不是這個行業的產品),也就是說你現在只能以技術入股,即所謂的乾股。
乾股意味著你沒有實際的投入,也無需承擔任何風險,隨時都可以撤退,而且乾股獲得的股份實際上是對你未來創業期投入的預先支付,激勵你在未來創業期發揮其應得股份的作用的,而不意味著你加入公司的第一天,就應該拿到這么多股份。記住一點:你應該佔多少股份,取決於你付出了什麼,而不是你預期對公司發揮多大作用。人家實際注資幾百萬,就該佔有多少股份,而你乾股入股的方式,人家就算只給你10%,也是合情合理。
雖然樓主口口聲聲說不想再打工,只想有自己的事業雲雲。但我不得不打擊你一下,無論最終你在這家公司拿到多少股份,即使你最終拿到自己期望的25%,也不意味著這個公司是你的事業。實際上由於你乾股的身份、加上你完全對運作公司,市場推廣、公司財務等方面一無所知,因此你在公司的地位是被動的,實際身份介於股東和打工者之間的形態,你以後會發現,就算你是股東,你實際出資的那個大股東仍然是你的老闆,這一點無法改變,除非你也出資一二百萬。
至於薪水方面,你期望稅後25萬年薪,就一下暴露了自己抱定打工的心態,而不是創業心態。這個年薪在上海算很高了,現在即便外企都不見得能夠給到你這個數字,更不要說創業公司,沒有一家會給你這個數字。既然你是創業,就要記住一點:創業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你拿這么高工資,一點收入的損失都沒有,完全沒有風險?就算你一分股份都不佔,你也不吃虧阿,我看前面說到,好像你現在也無法立刻找到這么高的收入吧?想要在創業公司獲得高收入,要靠你對公司業績貢獻特別大,而公司盈利情況非常好,那麼年終獎你可以一下拿到十幾萬。任何公司的CEO/CTO的年收入主要都是靠業績激勵的獎金,而不是靠工資獲得的,如果公司還在投入期,根本不賺錢,你作為股東為什麼不能和公司共患難呢?
我也不了解你的合作方,因此不清楚人家會怎麼想。如果換了是我的話,我投資500萬成立這樣一家公司,我給你開的條件,年薪方面我只能給到稅後10-15萬,股份在10-20%之間,如果年薪要得高,股份就相應的低一些,反之依然。另外我會要求你做到兩點:你需要實際出資10萬現金入股,購買5%的股份,剩下的股份也不是一次性給予的,會分三年36個月,做滿一個月,獲得一個月的,干滿三年,並且盡職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拿到所有的股份,如果幹不滿36個月,干幾個月就拿幾個月的股份。
你們現在的情況並不是大家都白手創業,而是有資本進來的,那就是資本說話,你乾股的身份其實就是給資本打工。
trovsky 2008-05-13看了robbin的這篇文章感觸很深。我現在正好面臨著類似的情況,所以體會的到不是簡簡單單的能用邏輯推出來的。具體能得到多少錢就是看1.你的投入 2.公司對你的依賴程度 3.公司股東對你的信任度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低半拍,給自己留些餘地。
當老闆不容易,他們承擔的風險和他們手裡的資源都比我們多。所以提高自己的認識,搞清楚每個細節,這樣才能在一個模糊的環境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回報。
如果長遠看,其中,得到股東們的信任最不容易。如果股東們都是不錯的老大,那麼取得長久的合作是最重要的。
程序員創業很不容易,我們把大部分時間放到了學習上,離社會遠了,摸著瞎過河,吃了不少虧。
我很想聯系一下那些走過來的朋友,他們是先行者,如果能幫助我們一下,我們會收益很大。謝謝
G. 程序員什麼時候最痛苦
無止境加班敲代碼最痛苦,沒有之一!但好在我現在能靠著SoFlu軟體機器人結束這種看不到頭的生活,開發測試運維都交給它∞終於有時間去學習新知識了!!
H. 專科計算機怎麼樣以後參加工作能幹嘛一般年薪多少
計算機,基本上高等院校學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但是專科的學習氛圍不好,談戀愛、女生出賣身體的情況經常發生。你要做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准備。還有專科的學歷不是很給力,如果你作為一個應屆生,又沒有偶遇的機會加上突出的能力,是很難進像網路、騰訊、華為、這些大企業的、即使你投了,也會直接過濾掉、因為還有很多重點大學、985高校的計算機系投、它很少會給你機會。雖然學的東西和課本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無論是考試氛圍、還是學生的學習氛圍都是很一般的。所以真的什麼都要靠自己。以後的工作的話,一般都是干程序員,如果你大學的時候基礎打的好, 一般出來就是軟體工程師。程序員和工程師最大的區別就是程序員只是吃青春飯,而工程師是越老越值錢。區別就是要學到計算機的靈魂。在大學的時候不要跟風學習什麼Java web 、Android開發、ios開發 之類的新技術,一定要打好計算機的基礎,比如C語言,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微機原理.這些基礎課程。程序員很少能幹到40歲的,一般的專科出來的程序員在二線城市大概是3000-5000左右的工資,在一線城市大概是4000-6000的工資、大概2年-3年之後,你就可以拿到8000以上的工資了。程序員的封頂工資大概在15000左右,不會再高到哪裡去了。程序員的晉升之路是 低級程序員 - 中級程序員 - 高級程序員 - 技術負責人。但是如果你比較好的掌握了計算機的靈魂,雖然一出來也是和程序員干相同的事,但是你可以說已經在工程師的路上走了,工程師出來的工資比程序員要多 1000-2000左右,但是工程師的年薪封頂大概在50萬左右。工程師的晉升之路是 初級工程師 - 中級工程師 - 高級工程師 - 軟體架構師 - 軟體設計師 - 小組負責人 - 項目負責人 - 項目經理 - 項目總經理 - 甚至還可以技術入股某家公司成為公司的主人。工程師是不會被淘汰的,因為他掌握了計算機的靈魂,以後隨便學習什麼技術都是很快的。所以一切都還是要靠你自己,如果你不想成為一個悲催的程序員,你就要好好的學習如何掌握計算機的靈魂知識。
I. 我是技術男,也曾創業過,也拿過風投......
作者 | 王曄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吃草的羅漢(ID:kidd_wyl)
在技術圈,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似乎那些計算機高手要麼高學歷,要麼學歷很低。
先說說高學歷的,像清華或交大計算機系畢業的高材生,無論當初是玩著進的,還是努力拚搏進的,只要能順利畢業,基本都被互聯網名企招募一空。
再說說低學歷,二十年前,當年的電腦城風靡一時,那時我還是個電腦白痴,每次見那些懷揣中專學歷的裝機高手在滿是英文的屏幕前擺弄,內心總覺得非常欽佩。
對了,之前那個編寫 「熊貓燒香病毒」 的李俊,好像也只有中專學歷。
在我的印象里,低學歷的人動手能力強,思維較為發散,而高學歷的人學識素養高,思想較為聚焦。
因為不愛讀書,我勉強讀了個中專,學的機械維修專業。
2000年畢業,我去了某電腦城做裝機工作。
2001年,我自學JAVA,後來去了某軟體公司實習,幾個月後順利轉為正式開發工程師。
與裝機相比,每個月的收入漲了好幾百,反正我一上海本地人又不用交房租,只要能吃上編程這碗飯,沒錢都無所謂。
當年發工資和現在不同,搞張卡,一轉賬。老闆們通常喜歡搞個大皮箱,把每個人的工資放到信封里,當面點清,然後拿走。
我當程序員的第一個月工資是1200元。
八月的天氣,熱得邪乎,我花了200元給爸爸買了幾箱啤酒,並挺直了腰板跟家人說 「我坐辦公室了,我收入也過千了,從今往後我也成為都市白領了。」
很多年後,我似乎才漸漸明白,坐辦公室的未必是白領,而白領未必需要每天都坐在電腦前。
從2001年的夏天起,我進入了一個機械式工作的節奏中,一個月拿著比幾千多點點的工資,每天重復著大致相同的工作,原本生活中常用的詞語,也逐漸被代碼、架構、流程及資料庫這些專用名詞替代……也許因為年輕,並不覺得累,反而覺得樂在其中。
曾有人告訴我,程序員是個快樂而不後悔的選擇。
當時的我,確實感受到了。
2005年初,我25歲了。
按我父母的意思,該結婚了,再過幾年,他們可以抱孫子了。
我問父母,成家要先有房,沒房哪來家?
爸媽說,我們現在住的這套兩室一廳給你結婚用,雖然不在市中心,也不是什麼高檔住宅,小夫妻倆過過日子絕對夠了。
爸媽又說,不要眼高手低,不要總想著貸款,萬一工作丟了怎麼辦?萬一有突發情況怎麼辦?
爸媽再三強調,別多想,有份穩定的收入就行了,我們不圖什麼,也不強求什麼。
2005年底,我基本順從了父母的意見。
我的家庭背景並不富裕,父母都是普通的勞動階層,還或多或少的受到了90年代下崗風波的影響,唯一的住房也是九十年代動遷的時候分配得到的。
也許是天生的自卑感,外加低學歷的人實踐能力強,態度認真,我的技術能力與經驗在這幾年裡進步的很快,與之相匹配的就是薪資和職務。
2006年初,我不聽父母的勸阻,與銀行簽訂了近70W的房屋貸款,在浦東中環附近買了一套商品期房。
我的這個舉動讓父母很不理解,也許在他們這代人的眼裡,每個月向銀行還五千多的貸款,和借高利貸沒什麼兩樣。
很顯然,他們無法理解我的心情。
隨著職場的變動,我周圍的同事和交際圈開始變大,在這些人中上海人不在少數,他們大多住在市中心,房屋寬大,家庭條件富裕,不是名牌大學畢業,就是留學回來的海歸。也許是我外向的性格,與許多人相處的非常好,他們時常請我去家裡玩,也許就因為這樣,我的心態開始產生了變化。
就從那時起,有些認知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種子,比如我將來的家就應該帶電梯,有車位,有繁茂的綠化帶,憑什麼我要去住老式的公租房?比如一到炎熱的夏天,人家都開車上下班,吹著空調,看著路上的風景,憑什麼我要去擠那臭氣熏天的公交車?
萬事靠自己,這是我懂事後明白的第一句話,也是父母從小對我的教育。
作為一名直男,也很清楚的知道,抱怨父母會視作不孝,去偷去搶會被抓去坐牢,因此,我只能把賭注壓在自己的未來上。
人生本來就是這樣,因為痛苦所以改變,因為收益所以堅持。
2008年初,我剛裝修完新房,開始籌備結婚的各項事務。
當時我正就職於某金融業軟體公司,由於是乙方公司,生活規律被完全打破,沒完沒了的現場服務與出差,或者動不動就要封閉式開發,別說陪老婆逛街購物了,每天能多撈著幾個小時睡覺,就已經感覺快樂了。
說句玩笑話,被當下程序員們嗤之以鼻的 「996」 作息時間,如果放在當時,我們也許會覺得是極其幸福和附有人性化的制度。為什麼?因為在一年裡,我們起碼有2/3的工作時間,是在 「9點上班,11點下班,周日休半天」 的節奏中度過的。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句話是誰發明的?太有道理了。
不過,當時國內的經濟形勢正逐漸受到金融危機爆發的影響,很多軟體公司紛紛倒閉,我們的業務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此時,我的工資收入是每月稅後1萬元,每月貸款5400元。
剛向爸媽借了幾萬塊錢買完了家居,婚禮的費用又湊不齊,於是問身邊朋友又借了一部分,總算一切就緒了。
2008年10月,好不容易婚禮辦完了,欠父母和朋友得債也要慢慢還,但是公司這邊又出事了。
2009年初,受金融危機影響,公司開始拖欠工資,幾個月後,老闆跑去香港,從此再無音訊。
5月,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和同事一起提交勞動仲裁之後,提出離職。幾個月里,為了交房貸,我又陸續向父母借了兩萬塊錢。
每次與父母見面都要被說幾句:「何苦把自己逼成這樣,當時勸你的話為什麼就不肯聽呢?你是高材生嗎?還真把自己當白領了?」
今天寫到這里時,我內心依然不是滋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信命,或許是因為無奈吧,似乎天下一切不幸的事情都在一瞬間砸向了我;
我真的失業了嗎?當初信誓旦旦,如今啪啪打臉,我的職業未來在哪裡呢?
在很長一個時間周期內,我的心情難以恢復,因為我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在我看來,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已成功的擺脫了 「貧困」,住上了有電梯,有公共綠化的商品住宅,又把自己的收入從一千多提到了一萬多,回報率高達十倍以上。
帶著這樣的自負心態,我覺得雖然市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我找工作不會太困難,甚至應該會出現多家公司爭搶我的場景。
現在想來,當時是不僅愚蠢,而且不切實際。
三個月里,我使出渾身解數,但始終無法找到一份稱心的工作。
2009年9月,我拿到了某國資通訊企業的Offer,職位是高級軟體開發。同時,我還手握另一家互聯網公司的Offer,職位是架構師。
我想去互聯網公司,因為更有發展,職位更高,技術氛圍更佳。
老婆要我去通訊企業,因為福利更好,更穩定,更有保障。
在幾次爭論之後,我聽了老婆的話,接受了通訊企業的Offer,原因是我老婆的一句話。
「如果這家互聯網公司再倒閉呢?你現在是有家室的人,馬上就要當爸爸了,你為我們想過嗎?這一年多的痛苦,還不夠嗎?」
的確,我已經過了 「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的時期,有時家庭的溫暖,比虛無縹緲的職業發展更重要。
寫到這里,我還是沒忍住自己的淚水。
十年過去了,我至今任然能回想起當時的心有不甘。
和想像中一樣,在這種企業中工作,一切都是那樣的按步就班。
我每天只花七分的力氣,就能完成所需的工作。如果想要提出些改進建議,壓根沒人離你。
這樣的節奏,幾乎天天如此,我堅持了一年。
2010年初,有位獵頭小徐找到我。他是我在09年找工作期間認識的眾多獵頭中,關系相對較好的獵頭之一。
找我的事情也很簡單,他要做一個類似現在獵聘網的獵頭平台,想讓我幫他完成。
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做個私單,賺倆零花錢。
當時對於我來說,雖然經濟壓力逐漸緩解,但經濟形勢還很拮據。所以沒多問,爽快地答應了。
在隨後的兩個月里,我拉攏了幾個朋友,利用業余時間沒日沒夜的趕制工期。
在開發系統的過程中,我漸漸了解到這個系統的商業模式,是通過 「先由平台與用人企業簽署獵頭合同,再讓獵頭在平台上做單,成單後,平台與獵頭共享獵頭傭金」 的方式,打破傳統獵頭公司與獵頭之間的不對等關系。
要知道,此前的獵頭公司一般都採取 「底薪 + 3%或5%」 的方式,而平台採取的是 「無底薪 + 70%」 的方式,這無疑對那些踏實肯乾的獵頭們,是一股強心劑。
在交付尾款的時候,我向小徐提出了入伙合作的請求。
為了表示誠意,我退還了小徐的所有開發費用,單方面墊付了朋友們的開發外包費,並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創始團隊。
小徐很高興,雙方一拍即合。
從此,我白天上班,晚上調整系統至凌晨一兩點,幾乎每天晚上如此,堅持了半年。
2010年10月,平台業務的規模擴大到一百萬交易總額。我也招了三位全職技術開發。
隨著業務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我們遇到兩項較為棘手的問題。
第一是我的時間,由於日常的問題與需求逐漸增多,僅靠電話、QQ的溝通已經無法滿足要求了。
何況每次重要的會議,都必須等到我下班後才能開始,有時遇上個堵車,只能因故取消。
第二是資金壓力,當時全職總人數已經突破10人,每個月靠幾位股東均攤顛覆,雖然我們幾位股東都不拿工資,但每月七七八八的成本加起來,也要十萬開外。
市場想進一步有發展,BD想進一步有突破,都需要更多的資金。
先說說我的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辭職,全職投入。
或許是被2008年的事件嚇怕了,我不僅被老婆狠狠罵了一頓,還不客氣的揪起了老賬。
「你什麼時候才能夠成熟一些?和你在一起那麼多年,兒子要讀幼兒園了,你怎麼還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你又為我們考慮過嗎?」
「能不能收起你的黃粱大夢,踏踏實實的為我們一家人考慮下?」
「好不容易消停了一年,好端端的外包費用被你退了,你還把自己的年終獎投到了這家破公司去,我就搞不明白,你究竟得到什麼了?」
這么多年過去了,這三段話,就像三把鋼刀插在我的心口裡,無法拔出,也無法止痛。
我只想擺脫 「用時間和代碼換取錢花」 的工作方式,這難道有錯嗎?
我只想抓住難得的商業機會,不想將來後悔,這難道有錯嗎?
以前常聽人說,上海人地域優越感太強,做生意不行,沒魄力,太會算計,只能打工。
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
再說說資金的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位投資顧問,幫我們拿風險投資。
經朋友牽線,加上幾次面談,我們找到一位在業內比較有聲望的投資前輩,大家都叫他吳老師。
他與我們簽署對賭,如果投資引入成功,我們需支付他投資金額的1%作為回報。
2011年1月,我不聽老婆的勸阻,提出離職。回到家中,老婆要和我離婚。
幸虧我爸留給我一張好嘴,花言巧語,算是把我老婆穩住了,可今年的股東集資款,又把我難住了。
本次集資總額為一百萬,由我們三位股東均攤(小徐,我,BD老大),目的是為了上半年開支,堅持到上半年風險投資到位。
這筆錢,真是要了我們三位股東的命。
三個人在一起合計了合計,感覺除了身上的器官之外,實在沒有啥值錢的東西能再往外掏的了。
這時,吳老師提出願意出資五十萬購買我們手頭50%的股權,但這樣一樣來,他將成為佔比最大的股東。
就這樣,我們三位股東合理出資五十萬,佔50%的股權,吳老師單方面出資五十萬,佔50%的股權。
2011年5月,平台業務的規模擴大到近三百萬交易總額,公司人數接近30人。半年前的集資款,此刻只剩最後十多萬,還夠維持一個多月的開銷。
很顯然,公司的經營不是算術題,實際總比想像大得多。
另外,我個人的外債數也因為房貸與日常家庭開支達到了三十萬,家庭唯一的收入僅靠我老婆的幾千塊工資。
對我來說,對其他兩名股東來說,如果到七月還沒拿到投資款,估計就要關門歇業。
雖然商業模式很好,發展也不錯,但是殘酷的現狀卻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我們要面對現實。
或許上帝更喜歡笨人,更憐憫陷入絕境的人。
2011年6月,在吳老師多月的努力下,我們與張江孵化器簽署初步投資意向書。預計投資金額在三百萬人民幣。
大家歡呼雀躍,別提多高興了。我第一時間給老婆打了電話,把這個喜訊告訴了她。
可高興之後,現實的問題來了。
我們簽署的投資意向書,明確了款項到賬的時間是8月,或許會更晚一些。那麼,接下去的幾個月該如何度過呢?
再進行一次集資,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為了防止意外,這次的集資款被提到了五十萬,根據股權比例,我需出資十萬。
繼續?還是放棄?我該如何選擇?
我的倔強脾氣告訴我,沒有退路,就是干,但不能讓我老婆和父母知道,他們為我承擔的太多了。
我跑到爺爺家,告訴爺爺奶奶,我要投資公司,急需用錢。
當時我爺爺還在世,他知道我從小調皮、愛闖禍,但是個好孩子,沒有不良嗜好。
爺爺笑了笑,拿出退休金的儲蓄給了我,一共十二萬,說多餘的兩萬讓我備用。
第二天,我把這筆錢交給了財務,其他股東也在當日交上了集資款。
或許上帝不會擲骰子,喜歡跟想翻轉命運的人開玩笑。
2011年8月的某一天清晨,我與往常一樣,提前一個小時來到公司,泡上一杯咖啡,把整個系統的 健康 情況進行了一次檢查。
工作日的每日9點,是開晨會的時間,可到了9點10分,任然不見吳老師到。
很奇怪,他從來不遲到。
直到9點30分,我們給他打了個電話。響了兩下,電話接通了,是一個陌生男人接的電話,我有點懵,還以為打錯了。
「你是小王嗎?你找吳老師吧。我是他小舅子,告訴你們個不幸的消息,吳老師昨晚心臟病突發,已經去世了……」
電話那頭傳來了哭聲,我頓時感覺心給人掏出,被插了一把刀。
我們立刻打車來到吳老師家中,通過了解才得知,吳老師這半年以來為了這個項目四處奔波,也許是因為年近六十的緣故,外加勞累,導致心臟病突發。
此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慰他的家人。
回到公司,走進辦公室,面對電腦,我問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鬼才知道。
或許是因為覺得我們缺乏經驗,或許是對吳老師個人的信任,在吳老師去世的一周後,張江孵化器單方面終止了與我們的投資意向。
只一瞬間,把我們打回了原形。而對我,甚至是打入了十八層地獄。
什麼叫人財兩空?什麼叫身逢絕境?都明白了。
如果這是一本小說,在這個時候,應該會出現一名英雄,帶領我們這群落魄的人們走出窘境,奔向光明。
但誰都明白,我們之中任何人都不適合扮演英雄。
「散了吧,就當經歷了一場鬧劇。」 小徐說。
散了?我不甘心,但又能如何?我,我的家庭,已似乎經不起任何一絲的折騰。
在吳老師的葬禮上,我哭得很傷心,全身發抖,身體不停的抽搐。或許是因為失去這樣一位導師而難過,或許是覺得自己的人生過於悲情,又或許覺得上帝不太公平……
2011年8月底,我們遣散了公司同事,只留小徐自己打理公司注銷、業務轉移等殘餘事項。
2011年9月,經朋友介紹,我帶著兩年的創業史,身背近五十萬的債務,來到了大智慧辦理入職手續,開始了新的人生。
在我的簡歷上,我抹去了這一段故事。
如果我不寫出來,也許至今都沒人知道。
我有句口頭禪,人生相逢,永遠不知道是誰打擾了誰,還是誰成全了誰。
感謝佛祖,感謝小徐,感謝當時的小夥伴們,給了我一段歷練的經歷!
所以不要小看技術男,他們有可能也曾創業過,也拿過風投......
只是他們不願意告訴你,不願意在你面前表現出脆弱。
有怨恨就說出來,大家都會理解你的。
J. 13年前,製造「熊貓燒香」電腦病毒的程序員李俊,現在過得怎樣
我們的命運往往只在一念之間,有的時候一個想法沒考慮妥當,那麼後續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好的選擇可以讓人生道路更平穩,但壞的選擇則會讓人生道路更加曲折,甚至不堪回首。就像是13年前,製造「熊貓燒香」電腦病毒的程序員李俊一樣,錯誤的選擇導致嚴重的後果。時過境遷,那麼他現在過得怎樣?
後記
如今,李俊早已經銷聲匿跡,或許是多次入獄的他被這個時代拋棄了;又或許是李俊反省了自己的行為,決定好好做一個普通人,選擇低調地生活下去。縱觀李俊的人生經歷,可謂是「一步錯步步錯」。原本他第一次出獄的時候,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可是後來又再次誤入歧途,毀了自己的人生,讓人不得不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