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杜聿明帶領國軍三十萬精銳,怎麼就突圍不去了
連徐州都放棄,士氣已經崩了,自保有餘,要突圍實在沒法子
12月的冬天,沒飯吃,擠在野地里沒柴火燒沒法取暖,換你你投降不?
B. 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為什麼自己撤走
1948年12月6日下午,在解放軍包圍圈內的杜聿明在王莊邱清泉第二兵團司令部召集軍事會議,討論下一步如何辦。第十六兵團司令官孫元良提出突圍,獲得了眾人的贊同。杜聿明做出了突圍的軍事部署。
由於邱清泉的反對,杜聿明大軍失去了突圍的機會,幾十萬大軍最後全部覆滅,邱清泉也沒如原來設想的那樣成為一條漏網之魚,斃命於總崩潰的戰場上。
C. 杜聿明在解放戰爭中軍事才華怎樣呀為什麼被俘與河南商丘
他在三大戰役中被蔣介石當成救火隊長使用,東北一危急調東北,徐州一危急調徐州,如果不是他在淮海戰役中被俘,老蔣把他調華北指揮蔣系部隊放棄平津南逃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在東北作戰中,杜聿明是從中期開始參與指揮,當時的東北國民黨軍可以說是大勢已去。杜聿明的真正發揮,應該來說是在淮海戰役中,在此戰中,他實際指揮了戰役的整個過程。在淮海戰役中,杜聿明作過三次重要決策,但都最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夭折。但老蔣不見棺材不掉淚,硬要杜聿明先救黃維,結果杜聿明不得不自投羅網,雖然國民黨軍按照杜聿明的決策進行,未必能反敗為勝,但起碼淮海戰役將有一個新的面貌。
黃百韜兵團被殲後,劉峙有放棄徐州西逃之意。杜認為劉太泄氣了,想的只是下策,說:目前還未到考慮這一方案的時候。如果增加五個軍到蚌埠,李延年兵團、黃維兵團和徐州部隊南北夾擊,打通津浦路,這才是上策;中策是堅守徐州,尚可以牽制敵人南下。 但是,杜聿明的決策沒有得到蔣介石的採納。11月28日,蔣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 12月3日,杜聿明各兵團按計劃向永城方向撤退,忽然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蚌埠北進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擊,解黃維兵團之圍。杜感到蔣的命令必然導致全軍覆沒,又懾於蔣的淫威,恐不解黃維之圍,蔣必將整個失敗的責任歸罪於他,遂決定服從命令,最後為蔣效忠。果然,當杜率部按蔣的命令到達規定位置後,便發現解放軍追擊部隊已形成包圍態勢。 4日,杜聿明採用遂次攻擊戰法,嚴令第二兵團攻擊前進,第十三、十六兵團加緊構築工事,進行頑抗。6日,解放軍向被圍困在陳官莊——帶的國民黨軍發動全面進攻,邱清泉、孫元良見態勢險惡,主張突圍。杜沉痛地說:「今天做恐怕晚了,既違命令,又不能全師,有何面目見老頭子!」杜召開會議,最後決定分頭突圍,到阜陽集合。未幾,杜又改變主意,決定邱清泉、李彌兵團不突圍,繼續向解放軍發起攻擊。同時,他迭電蔣介石,催促速調大軍與解放軍決戰。 自10日起,解放軍停止對陳官莊、青龍集地區的進攻,對國民黨軍展開了二十多天的政治宣傳攻勢。17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發表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未曾看到。陳毅同志也給杜寫了一封信。他拿這封信去試探邱清泉的態度,見邱將信撕掉燒了,就立即告辭而去。 19日夜,杜聿明又寫了一封信給蔣介石,提出上中下三策,請蔣介石作最後決定:上策是必要時放棄武漢、西安,集中力量與共軍決戰;中策是各兵團持久固守,爭取「政治上的時間」(意即和談);下策是突圍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宣言和平。杜聿明也覺得只有和平才是出路。但到1月3日,杜忽然接到蔣的命令,按原定空軍掩護突圍方案實行,自5日起投足三天的糧彈。杜見蔣還是選了下策,認為這下子沒有希望了。 果真,解放軍於6日發動聲勢浩大的攻擊,國民黨軍一觸即垮。杜急電空軍轟炸支援。7日,李彌兵團司令部所在地青龍集陣地被突破,杜又急電請蔣在10日投毒氣彈,掩護突圍。9日黃昏前後,杜到陳官莊第五軍司令部,企圖糾集殘部,按照蔣介石的命令於10日上午突圍。然而,邱清泉、李彌等人威脅式的勸杜,必須當晚突圍。他被迫給蔣發了最後一個電報,說:「各部隊已混亂,無法維持到明天,只有當晚分頭突圍。」之後,他僅帶著副官、衛士十來個人單獨行動,10日凌晨,即被解放軍戰士所俘。
D. 杜聿明將軍是如何被俘的求大神幫助
在淮海戰役後期,見大勢已去後。杜聿明就計劃突圍。按此計劃的話應該說突圍是很有希望的。但由於按此必須丟掉已陷入重圍的黃維兵團。蔣介石沒有批准。還嚴令杜聿明去救出黃維。這樣正中解放軍下懷。喪失了突圍的時機。後來自己也突不出去了。但最後關頭蔣介石是派專機去接杜聿明的。不過杜聿明實在沒臉面這樣回去。就給校長寫了封絕命信讓飛機帶回去。自己留了下來。被俘前曾自殺,沒死成。就這樣當了俘虜。
希望採納
E. 淮海戰役中杜聿明是怎樣活捉的
他活像一個老伙夫。」97歲的開國少將陳茂輝至今仍清晰地記得60年前活捉國民黨將領杜聿明的那一幕。
那一幕,發生在淮海戰役最後一天——1949年1月10日。
「他進門後,恭恭敬敬地站正,向我敬了一個禮。」憶當年,老將軍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在這場解放戰爭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略決戰中,僅66天,蔣介石80萬精銳之師就覆滅了55.5萬。
這是三大戰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少於國民黨軍隊。
首打黃伯韜兵團
1948年11月6日,一場醞釀了一個多月的波瀾壯闊的南線戰略決戰,終於啟開了大幕。
首戰打誰?
確定舉行淮海戰役3天之後,毛澤東就明確指示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第一個作戰,並且是最主要的作戰,是鉗制邱(清泉)、李(彌)兵團,殲滅黃(伯韜)兵團。」
就在黃伯韜兵團准備西渡運河,朝徐州方向西撤之時,南京國防部卻命令他等待由海州西撤的第44軍。
當44軍從東海之濱趕到新安鎮時,已是兩天之後了。
11月9日,黃伯韜渡過運河,但他不等待後衛的兩個團過河,慌忙炸毀鐵橋,破壞船隻,企圖阻止追擊中的解放軍。
這天晚上,當黃伯韜率領4個軍到達碾庄圩地區時,他認為危險已經過去,竟下令部隊整頓1天。
這延誤的3天,是致命的。
此時,解放軍各路大軍已悄悄對黃伯韜兵團形成合圍之勢。
「我們搶渡運河,緊追、猛攻黃伯韜兵團。」85歲的老兵黃浩,時任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0師30團3營副營長。
「到11月11日,我們就把黃伯韜兵團4個軍合圍在以碾庄圩為中心,南北3公里、東西6公里的區域內。」時任華野司令部作戰股股長的秦叔謹回憶。
激戰到11月22日,陷入糧彈兩缺境地的黃伯韜兵團12萬人,全部被華東野戰軍殲滅。
絕望之際,黃伯韜把那支冰冷的小手槍對准了自己的腦心……
圍殲黃維兵團
黃伯韜兵團被殲滅之後,氣急敗壞的蔣介石,決心來個南北夾擊,將徐州守軍撤至淮河以南。
「可惜的是,國民黨軍隊各懷鬼胎,行動不統一的老毛病又犯了。」 86歲的南京市政協專員王楚英,時任蔣介石另一支嫡系部隊52軍副參謀長,「又讓毛澤東抓住了孤軍冒進的黃維兵團。」
擁有12萬人的黃維兵團,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全部美械裝備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就在這個兵團。
可是,中原野戰軍卻將黃維兵團4個軍牢牢包圍於以雙堆集為中心的區域內。
「蔣介石派出300多架次飛機飛臨雙堆集地區,從空中支援黃維兵團。」92歲的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上將,時任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26旅旅長,「但我軍陣地與敵人陣地犬牙交錯,交織在一起,在空中難以分辨,敵機既不敢掃射,也不敢投彈,只能在空中虛張聲勢而已。」
向守志回憶說:「敵機投下的大量餅干、燒餅、罐頭等食品,有許多都落在我軍的陣地上,被我們的戰士拿來改善生活。」
突圍無望,黃維只好重新調整部署,固守待援。
萬般無奈之下,蔣介石接受杜聿明的建議,由杜聿明率領徐州守軍南下,先解黃維兵團之圍,再一同南下。
本想南下去解黃維兵團之圍的杜聿明,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又陷入人民解放軍的層層包圍之中。
「經過四晝夜的奮勇追擊,到12月4日拂曉,我們同各友鄰部隊一起,將杜聿明集團全部包圍在以蕭縣、永城之間的陳官莊為中心的地區。」 時任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2師34團團長的秦鏡記得,他們的34團在追擊逃敵時,從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
12月6日,中原野戰軍對黃維兵團展開全線攻擊。
黃伯韜兵團覆滅23天後,黃維兵團又遭全軍覆沒。黃維被俘。
活捉杜聿明
1949年1月6日15時30分,華東野戰軍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
秦鏡回憶,為炸開一個很大地堡,一排副排長陳新,抱住炸葯包與敵人同歸於盡。
杜聿明等人四處逃竄。
杜聿明因腰、腿有病,漸漸落在了後面。他企圖自殺,被副官拚命攔住了。
「在我們師衛生所駐地,杜聿明等10多人被通訊員樊正國、崔雪雲捉住了。」陳茂輝時任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11師副政委,那天正負責後方勤務的指揮工作。
陳茂輝開始審問謊稱為「軍需處長」的杜聿明。
「你是哪個部分的?」陳茂輝問。
「十三兵團的。」
「干什麼的?」
「軍需。」
「不對。」陳茂輝斷然地說。
「軍需處長。」
「叫什麼?」
「高文明。」
「這個名字起得不壞啊!你們十三兵團有幾大處?」
「六大處。」
「你先把六大處處長的名字寫一下!」
「沒想到,就這個問題,一下子把他給難住了。」幾十年後,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陳茂輝對自己當年的提問,至今仍感到得意。
為了給他一個坦白的機會,陳茂輝叫人帶他到一間小磨房去,還給他燒了一點馬肉和馬肝。
黃昏時分,在廣場的俘虜群中,突然輕聲傳開來一個消息:「總司令死了!總司令死了!」
「我過去一看,原來,這位『軍需處長』趁看守哨兵小便的時候,拿一塊小石頭敲破了自己的額角。」陳茂輝回憶,他把自己弄得滿臉是血,躺在地上裝死。
「就在這時,敵軍工作部門給我送來一張照片,跟面前這個人長得一模一樣。」陳茂輝回憶,「我再到衛生所去看那位『軍需處長』。」
陳茂輝笑著問他:「你叫什麼名字?」
他沒精打采地說:「你們都知道了,何必再問呢?」
「我再一次看了一眼手中照片的背面。」陳茂輝回憶,「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黨徐州『剿總』中將副總司令、戰爭罪犯杜聿明。」
F. 杜聿明如果不聽蔣的命令解救黃維是不是有可能把30萬部隊帶回長江以北參加長江保衛
不可能
先看一下老杜被圍的位置,淮海戰役(點擊看大圖,注意杜聿明的覆滅位置離徐州才有幾步遠)
國軍的機動能力太差,即便是一個勁地向西南猛沖,憑那個速度也很難甩開華野。便是沖到了永城,又能如何呢?共軍早就在預定道路的前面恭候了。鐵路全被截斷,國軍又沒有幾百萬人民群眾推著小車供應糧彈,杜聿明的三十萬人只能靠空投和搶劫民間存糧為生,吃飯都非常成問題,偏偏還奇慢如豬,一天走不了三十里路,共軍就是圍而不打都能把你變成難民,何談作戰!更加可笑可恨可恥的是,國軍在逃出徐州的時候後面還跟著大批黨政人員和他們的家屬,還有周圍地區的地主,甚至還裹脅了不少徐州各大專院校的女學生隨軍慰勞,堪稱今古奇觀。杜聿明如果真的打算跑,那就應該嚴令部下,打破一切壇壇罐罐,拋棄一切累贅負擔,除了裝備、彈葯和油料,什麼金銀細軟,什麼衣服首飾,什麼女人傭人,什麼文件輜重,統統都給他扔掉,否則一個雜耍班子,怎麼快得起來呢?要知道共軍不要命起來,可是創造過「晝夜兼程二百四」的高速紀錄的,粟裕一再強調的就是「打得、跑得、餓得」,追擊的時候連飯都是沿途先做好,部隊經過的時候每人拿手抓一把就吃,腳下還不帶停的。好比肥豬幾頭,拚命想擺脫群狼的追捕,這本身就是辦不到的事情,再討論向哪個方向「突圍」,途中是否還要改變方向,根本就是多此一舉。淮海戰役時粟裕緊張得根本不敢上床休息,還導致了腦部舊傷復發。如果他知道杜聿明是准備這樣子「突圍」,動作是這樣子緩慢,他肯定會罵一聲俺多慮了,再發個電報給中央要求核實杜聿明是否潛伏的共黨同志,然後直接裝豬睡大覺去樂。
最後杜聿明的雜貨鋪子被包圍在離徐州四五十公里的陳官莊一帶,離計劃中的第一站永城還有十幾公里路呢。至於渦陽、阜陽這後兩站,分別還有六十多公里和一百二十多公里,按照平均速度杜聿明至少還要走一周多才能到。當然,豬都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G. 杜聿明到底是什麼水平就成了蔣匪軍的救火隊長
1949年1月10日,華野4縱11師衛生處在淮海戰役上抓到了一夥蔣軍俘虜,其中有一人自稱軍需處長高文明。
4縱負責後勤工作的主任陳茂輝無論怎麼審,該俘虜始終堅持自己就是軍需處長高文明。
第二天,陳主任又找到了該俘虜,還是詢問身份。
俘虜不耐煩地說:「你都已經知道了,何必再問呢?」
隨後,4縱把該俘虜送到了野戰軍總部的時候,收到了一張收據:收到戰犯杜聿明一名。
落款是華野司令部參謀處四科。
至此,蔣軍重要戰犯和戰俘杜聿明落網,也是蔣軍唯一被我軍抓到的戰犯。
1948年12月25日,杜聿明被列為國民黨43名戰爭罪犯第36名。
當杜聿明從新華社廣播聽到他被列為戰犯時心裡的絕望想法可想而知,此時,他正被包圍在陳官莊。
杜聿明被列為戰犯,實在是因為他的身份,不知何時,他遊走於東北華東各地,職務一再變更:
1945年10月26日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1947年8月,東北九省保安司令部並入國民政府任東北行轅,任副主任。1948年6月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9月,轉任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11月指揮東北國軍從葫蘆島撤退。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杜聿明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
杜聿明這個人實力是個迷,因為從看他指定的戰略計劃來看,他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參謀軍官,各類方案做的是有模有樣,可是一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老蔣指揮起來軍事真是比希特勒還外行,而杜聿明執行起校長的命令比保盧斯還不折不扣。
所以,各類方案就成了金圓券。
由此看來,他的真正實力仍舊是個迷,畢竟,我一直懷疑他的戰場實操能力,因為他沒有那種臨場變通的能力,也缺少作為軍事主官的那種一錘定音的風范。
無論他的對手101還是502,都是可以敏銳捕捉戰機,製造機會的人,可以向上級闡述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按照戰場形勢快速變通。這些,杜聿明並不具備。
杜聿明這個人非常的死板且優柔寡斷,最好的例子也是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帶領遠征軍翻越野人山,這事在後世看來完全理解不了,明明可以向孫立人一樣去印度,但是他必須聽老蔣的話去當野人,基於這個原因,他和孫立人關系很糟糕,也是基於這個原因,老蔣非常的喜歡他,就是因為聽話。
從杜聿明的升遷上看,他進步比較晚,屬於後來居上,當軍長比同期晚一步,當集團軍司令也比別人晚一步,1945年才銓敘上中將,但在滇西有戰績,比那些1935年就銓敘成中將的同學們比,他戰力一般的尾巴還沒露出來,屬於帶著光環從抗日戰爭跨入到解放戰爭的,加上他是黃埔一期,嫡系出身,資歷還行,也算是左右逢源。
而且他在雲南兵不血刃地解決龍雲,肢解滇軍,更是為老蔣所欣賞。
這就導致了杜聿明在解放戰爭初期就屬於出道即巔峰,這個純屬因為整個蔣軍實在是不堪大用,沒有人能夠拔出來,但是沒啥權勢,被老蔣授予了各種副司令長官頭銜,最後官至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在蔣軍解放戰爭中能夠拔出來的高級軍官中,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比。
進入東北的蔣軍主要以以遠征軍為主,所以杜聿明作為一手拉扯起來的遠征軍長老,理所應當地而進入東北。
經過近兩年的征戰,拿下了遼西全部、沈陽外圍的鐵嶺、撫順、本溪、遼陽、鞍山、海城、營口等地,達到其軍事生涯的頂峰。1947年6月30日,杜聿明率軍解除了四平之圍後,與他的黃埔四期校友101形成對峙局面。
這個時候對於杜聿明來說,其實形勢已經不好了,由於蔣軍兵力不足,面對101,他也沒有更好的對策,因為他還是不怎麼會打運動戰,可以說是毫無經驗,這個時期全國解放區已經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全國戰略反攻即將拉開帷幕,蔣軍在全國的戰場上都損失慘重。
目前他手裡這些軍隊,要把守這么多城市,兵力實在不夠用。尤其是難以集中兵力進行大規模進攻。
由於解放區土改,眼看101的部隊越來越強大,如果再度南下,局勢是很不樂觀的。心力交瘁使杜聿明舊病復發,卧床不起,因為腎病的緣故,(此前於1946年3月在沈陽割去左腎),他與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幾度磋商後,決定派副司令鄭洞國去南京求援,讓老蔣派兩個軍來,如果兩個不行,53軍也行。
老蔣當然沒有那麼高的了,所以看的也不遠,他的視線始終在中原和華東戰場,以至於一個兵都不派,還要求收縮兵力,重點防禦,維持現狀,將來再待機出動。
這時候的杜聿明全身扎著管子在輸液,苦撐不住,7月8日離開東北赴上海治病,東北軍事由他在黃埔的教官陳誠負責,而且,陳杜兩個人還不對付,畢竟,杜聿明有著自己的遠征軍起家部隊,陳誠拉幫結派杜聿明也不理他。
1948年10月的時候,杜聿明其實在遼沈戰役期間去東北一點用都沒有,錦州一丟,誰都不想去救了,西進兵團廖耀湘停在彰武不敢動,隨後一動就被堵在黑山灰飛煙滅,而東進兵團一連換了四個總指揮,杜聿明在東進兵團等於啥也沒干。
1948年6月,回血還沒回明白的杜聿明被老蔣強行拉到徐州「剿總」輔佐劉峙,其實說實話,劉峙除了吃,什麼也不會,這個就像極了我的一位領導,我是深有體會。
而從杜聿明回來之後,全國戰場的形勢對於老蔣來說是急轉直下。
面對濟南被攻克,杜聿明加緊備軍,只是沒想到,人在徐州坐,鍋從天上來,東北被陳誠和衛立煌搞成了爛攤子,老蔣腦袋一熱,緊急調杜聿明到東北,期望他能力挽狂瀾,起死回生。
為啥老蔣會在這個時候想起他呢,難道堂堂國軍就沒有人了么。
其實從1946年6月到1948年9月,各路蔣軍軍事丟盔棄甲,不光濟南被攻克,連中原野戰軍都殺到蔣管區了。
而1948年8月老蔣又召來了國防部軍事會議,而這個軍事會議的宗旨在於檢討,其中何應欽報告的蔣軍損失情況觸目驚心,而老蔣更是把矛頭對准了前線將領,大有你們都是飯桶的意思。
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老蔣已經扒拉不出來一個既聽話又有兩把刷子的人了。
嫡系裡,也就是剩杜聿明了,宋希濂在華中監視白崇禧,胡宗南還在陝北轉圈圈,湯恩伯防守淞滬,剩下的人,即便是有兩下子,資歷也不夠,畢竟,黃埔一期已經沒人了。
於是杜聿明就是老蔣心中最閃耀的那顆星。
從在「徐州」剿總的部隊序列看,麾下兵團除了李延年,剩下嫡系兵團司令均資歷不夠,而且起家部隊第5軍也在麾下,但是即便是這樣,嫡系內部也是傾軋嚴重,比如邱李兩兵團都是何應欽的山頭,卻也相互看不順眼,這就無語了。
從各兵團司令的資歷和出身看,也都比不上杜聿明。
第二兵團邱清泉,黃埔二期。
第六兵團李延年,黃埔一期。
第七兵團黃百韜,直魯雜牌軍出身偽嫡系。
第八兵團劉汝明,西北軍雜牌軍出身。
第十三兵團李彌,黃埔四期。
第十六兵團孫元良,黃埔一期,呵呵。
第三綏靖區馮治安,西北軍出身,所轄部隊戰場起義。
黃維兵團為國防部直轄,這個土木系部隊就不說了。
出於以上的原因,杜聿明是非常適合成為老蔣的救火隊長的,繼王耀武被俘後,他還算是比較清醒的人。
杜聿明在徐州「剿總」的時候,於1948年9月30日到達南京, 將《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交由參謀總長顧祝同核定。
他主張乘解放軍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東西分離、相隔較遠的機會, 主動放棄隴海線上的城市, 集中兵力, 主動進攻, 尋求華野一部, 「一舉殲滅, 進而擊破其主力, 達到收復泰安、濟南之目的」。而華中「剿總」配合實施,步步為營。
10月2日杜聿明又跑到北平,蔣介石說行,執行吧,隨後又回南京見白崇禧得到同意後,准備兵力開始計劃。
從計劃上看,當時我軍華野剛剛攻下濟南不久,也倒是有可行之處,只是他剛剛准備開始准備兵力時,老蔣一個電話把他叫到了沈陽。
這個時候老蔣已經糊塗了,視線已經不在華東和中原,認為東北重要,任命杜聿明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熱冀遼邊區司令官, 司令部設於葫蘆島。
杜聿明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對山東我軍進行決戰的計劃泡湯,只得說:「我認為徐州比較重要。如果校長認為葫蘆島重要的話, 那麼您決定好了。」
沒辦法,杜聿明聽話嘛,老蔣就是喜歡他這個。
但是杜聿明啥也沒來得及干,東北蔣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覆滅了。
此後他認為下一步我軍必打徐州, 而為保證徐州不失, 就要把部隊撤到徐州。
過了兩天, 老蔣來了命令, 將原屬華北「剿總」的部隊仍歸傅作義指揮;第37、第52、第54軍全部撤回上海、南京。
想法又落空了。
杜聿明存在這一個致命的心理弱點,就是盲從與老蔣,就像保盧斯一樣,說啥是啥,這成就了杜聿明,也毀了杜聿明,因為杜聿明根本不知道戰機都是稍縱即逝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他的戰鬥力是個迷但是卻屢屢成為救火隊長的原因。
11月28日上午, 杜聿明又去南京開會,當時黃維兵團已經被中野劉鄧包圍。會前, 杜聿明特地私下找到顧祝同, 表示應集中一切兵力與我軍決戰。否則, 南面黃維的完了, 徐州也不保,兩個只能選一個。
杜聿明認為,放棄徐州就不能戀戰,要戀戰,就不能放棄徐州,放棄徐州出來再打,就等於把徐州三個兵團馬上送掉。只有讓黃維在雙堆集堅守,牽制敵人,將徐州的部隊撤出,以淮河為依託,再向敵人攻擊,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會上吵得的很激烈,最後老蔣說,放棄徐州可以,撤退路線由杜聿明定奪。
11月28日晚,杜聿明返回徐州,向劉峙報告南京軍事會議放棄徐州的決定。次日,劉峙飛抵蚌埠指揮。杜召集孫元良、邱清泉、李彌三人開會傳達蔣的決策,決定於30日發動大規模進攻,迷惑解放軍;晚上撤出徐州,目的在奔雙堆集解黃維之圍,採取滾筒戰術,逐次掩護撤退。
12月3日,各兵團正按照計劃前進,杜聿明接到了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老蔣變卦了,讓他直接去救黃維。
這時候杜聿明體現了他軍事上的不足,他怕繼續撤退部隊被堵截他負不了責任,成為老蔣的背鍋俠,事實上,他還是想多了,他按照老蔣的話去救黃維,老蔣還是會罵他。
這裡面,他最恨的就是郭汝瑰,因為他覺得是國防部制定計劃的作戰廳廳長郭汝瑰的撤退計劃左右了所有人的想法,但是他自己又說,他這事就這么算了,因為怕失去老蔣的寵信。
而郭汝瑰是我黨潛伏在蔣軍內部的巨諜,就是他在淮海戰役中讓老蔣各種瞎指揮。
在耽誤一天後,他又後悔了,原因是他怪自己「太懦怯,不果決」。可是杜聿明還是向老蔣要求的方向去了,隨後就被包圍了。
這個時候,連邱清泉和孫元良兩個人都看出來了杜聿明的毛病:目前唯一的辦法是請杜主任獨斷專行才可以挽救大軍。
12月19日,包圍圈中的杜聿明向老蔣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必要時放棄武漢、西安,集中兵力與我軍決戰;中策:各兵團持久固守,爭取「政治上的時間」即和談;下策:突圍。
此時, 杜聿明與空軍署長董德明私下議論起淮海戰役對老蔣政權的影響。他認為平津一失,東野揮師南下,南京將不保, 老蔣只能逃到台灣。
這個都是明眼人能看出來的了,指望桂系?呵呵。
杜聿明哀嘆:「不是學生不能戰,而是老頭子瞎指揮!」
杜聿明在陳官莊被圍40多天,陳毅多次寫信,敦促杜聿明投降。
至此,老蔣的班底在淮海戰場被華野中野部隊消滅殆盡。
12月17日,毛主席寫了《敦促杜聿明投降書》。
期間,老蔣終於想起杜聿明是個病人,要把他用飛機從包圍圈裡接出來。
杜聿明回電說:「生雖有疾病在身,行動唯艱,但不忍拋棄數十萬忠勇將士……生一息尚存,誓為鈞座效忠到底!」
寫到這里,也就知道杜聿明為什麼會成為救火隊長了。
H. 杜聿明在淮海戰役中戰術戰略有什麼錯誤
淮海戰役時,杜聿明所部幾次與解放軍作戰,均不利。杜聿明向蔣介石提出 「打則不走,走則不打」的作戰原則。也就是如果與解放軍決戰,就在徐州打,如果要放棄徐州,戰略撤退,那就趕緊走,不要與共軍接戰。當時,蔣介石滿口答應。當杜聿明各兵團按計劃向永城方向撤退時,忽然接到蔣介石空投的親筆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解黃維兵團之圍。杜感到蔣的命令將導致全軍覆沒,又不敢不聽校長的話。結果被解放軍包圍。要知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杜聿明不能及時的把握戰機,在戰場上臨機請示,怎能逃脫失敗的命運~
I. 為什麼杜聿明不率中國遠征軍扯往印度,而是走野人山
也許:
1、杜將軍堅決執行統帥部的命令;
2、將軍不願意撤退到印度,寄人籬下。
J. 淮海戰役後期,杜聿明為什麼不坐飛機逃走
杜聿明率3個兵團放棄徐州南下突圍,剛走到陳官莊被華野攔住時,因為包圍圈尚未收緊時,南京曾派一架小飛機於空地降落接杜聿明。杜擔心士氣受挫,特別是無法對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 兵團司令交代:如讓邱清泉代理指揮,邱脾氣暴躁,難以和兩兩位兵團司令相處。而如果讓李和孫中的任一人代理,邱清泉不服,必然鬧事。南京那裡沒有人願意跳火坑接替杜聿明。杜無奈下,只好讓飛機放空飛返南京。
以後隨著解放軍消滅單獨突圍的孫兵團,包圍圈日益縮小,解放軍炮火覆蓋讓幾個空降場均告放棄。以後又連降大雪,天氣不允許飛行。
1949年1月5日趁天晴南京的一架小飛機降落,杜再次放棄,改讓受重傷的第5軍軍長,陝西同鄉高吉人搭機撤離。結果飛機起飛前,降落場秩序失控,大批軍官爭相要擠上飛機,憲兵被迫開槍,驚動了解放軍,解放軍炮火擊傷了飛機,無法起飛(高吉人和飛行員也都被俘)。次日解放軍發起總攻,10日全線崩潰。杜聿明突圍中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