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武則天命百花齊放真還是假
【壹、武則天命百花齊放】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一天,她在皇宮內的閣樓里,喝酒吟詩作樂。
這時候正值冬天最冷的時節,只見白雪紛飛,武後已喝得幾分醉意,興致正濃時,忽然聞到一陣陣的撲鼻清香,她不禁抬頭往外一看,原來是庭前的臘梅綻開了。
武後高興的吩咐宮女說道:「臘梅一定是知道我正在喝酒作樂,所以殷勤的來助我的興,你們去給她們通通掛上紅綾金牌吧!我和公主要到群芳圃和上林苑去賞花!那些花知道我平常最喜歡她們,一定也都開放了,現在就立刻備車前往吧!」
太平公主在一旁勸母親不要去,可是武後喝醉了,哪裡還能聽得進去呢?大家只得侍候武後,來到群芳圃。
果然,在這麼冷的冬天,除了臘梅、水仙、天竺、迎春花外,哪裡還能看到什麼別的花開呢?這可把武後的酒意都羞醒了!
這時,來了一個小太監向武後報告說:
「大概花仙們還不知道您要來賞花哩!所以沒有趕得及開放,我已向她們說了您的旨意,如果您能夠親自下一道聖旨,明天它們自然都會開花的。」
武後想了一想,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寫了四句話,意思是說:
「明天早上我要來此賞花,馬上讓春天知道,花兒們必須連夜綻放,不可以等早晨的風來催你們。」太監就把御旨高高的掛了起來。
公主和大家都暗暗覺得好笑,明天將會是什麼樣兒的光景呢?
這下子,群芳圃和上林苑裡的花仙們,可緊張起來了。
她們為什麼緊張呢?因為她們聽到地上的女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要她們百花齊放呢!這可如何是好?各種花開的時令都不對呀!可是皇帝的命令怎可違抗?於是她們齊聚在天上百花仙子的仙洞中,吱吱喳喳的商量著;但是專門負責她們開花的主人—百花仙子卻不見了!
聖旨誰來接?誰來下令她們開花?她們要不要開花呢?大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全都趕緊分頭找百花仙子去了。可是,天上的仙洞那麼多,什麼百草仙子、百榖仙子……都找過了,就是找不著!誰都沒想到,此時百花仙子正悠哉的和麻姑下棋呢!
於是有的花仙說:「我們一定得等候百花仙子的命令。」
有的花仙說:「我們道行淺、身分卑微,不開花的責任可擔待不起;既然找不到仙子,時辰又快到了,看來我們只好先去開花了!」
又過了一會兒,還在等候的花兒,眼見仍然沒有音訊,太陽又快升起了,也只好趕緊去開花。
最後,剩下牡丹花仙獨自到處尋找百花仙子,一直到辰時才回到洞中,她看到依然只有兩個女童在看守仙洞,沒法兒可想了,最後也只好趕去開花。
武後一早起來,太監就來報告:
「早上各處群芳大放。」
武後高興極了,立刻召來公主,吃過飯就到上林苑賞花去了。
只見百花齊放,一時萬紫千紅、爭妍斗艷,好一幅初春的景象;但是看到數千株牡丹花,卻沒有開放,武後不禁大怒道:
「牡丹是花中之王,竟敢不遵旨?平日我待她們那麼好,冬天圍起布幔避寒霜,夏天架冷篷為她們遮太陽,三十年來都如此,現在竟然不顧我的恩情!」
公主連忙說道:「恐怕是她們的花朵較大,不易開放,您就再寬限半日吧!」
武後說:「既然你替她們求情了,我就再給她們兩個時辰,如果到時仍未開花,就不能怪我了。」並吩咐太監:
「現在你們燒一千盆炭火,侍候牡丹開花,如果還不開花,就把牡丹全部燒掉讓她絕種吧!」
當大家正熱烈的在賞花、品花,談論著百花的時候,宮女急匆匆的來報告說:
「牡丹花已含苞,馬上就要開了。」
武後說:「那就把火盆撤走吧!」
她的怒氣總算消了,但仍是有些不快,她又命令說:
「將皇宮內所有的四千株牡丹,全都貶送到洛陽去!我不想再看到她們了。」
回答者:超級夢幻1224 - 助理 二級 5-7 08:51
武則天有《臘日宣詔幸上苑》詩雲: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後來流傳為一個故事,說武則天於某年冬遊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後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案此詩寫於691年,是武則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詩》於此詩題解雲:「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雲雲。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說較為可信,所謂今花神催開百花,乃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實先有所布置。
回答者:合理傾銷 - 童生 一級 5-7 09:56
這肯定是假的。花是沒有敢管的。
回答者:2469229 - 魔法師 四級 5-7 10:04
瞎掰的。
回答者:yuzhu5566 - 秀才 三級 5-7 11:20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一天,她在皇宮內的閣樓里,喝酒吟詩作樂。
這時候正值冬天最冷的時節,只見白雪紛飛,武後已喝得幾分醉意,興致正濃時,忽然聞到一陣陣的撲鼻清香,她不禁抬頭往外一看,原來是庭前的臘梅綻開了。
武後高興的吩咐宮女說道:「臘梅一定是知道我正在喝酒作樂,所以殷勤的來助我的興,你們去給她們通通掛上紅綾金牌吧!我和公主要到群芳圃和上林苑去賞花!那些花知道我平常最喜歡她們,一定也都開放了,現在就立刻備車前往吧!」
太平公主在一旁勸母親不要去,可是武後喝醉了,哪裡還能聽得進去呢?大家只得侍候武後,來到群芳圃。
果然,在這麼冷的冬天,除了臘梅、水仙、天竺、迎春花外,哪裡還能看到什麼別的花開呢?這可把武後的酒意都羞醒了!
這時,來了一個小太監向武後報告說:
「大概花仙們還不知道您要來賞花哩!所以沒有趕得及開放,我已向她們說了您的旨意,如果您能夠親自下一道聖旨,明天它們自然都會開花的。」
武後想了一想,覺得有道理,於是就寫了四句話,意思是說:
「明天早上我要來此賞花,馬上讓春天知道,花兒們必須連夜綻放,不可以等早晨的風來催你們。」太監就把御旨高高的掛了起來。
公主和大家都暗暗覺得好笑,明天將會是什麼樣兒的光景呢?
這下子,群芳圃和上林苑裡的花仙們,可緊張起來了。
她們為什麼緊張呢?因為她們聽到地上的女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要她們百花齊放呢!這可如何是好?各種花開的時令都不對呀!可是皇帝的命令怎可違抗?於是她們齊聚在天上百花仙子的仙洞中,吱吱喳喳的商量著;但是專門負責她們開花的主人—百花仙子卻不見了!
聖旨誰來接?誰來下令她們開花?她們要不要開花呢?大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全都趕緊分頭找百花仙子去了。可是,天上的仙洞那麼多,什麼百草仙子、百榖仙子……都找過了,就是找不著!誰都沒想到,此時百花仙子正悠哉的和麻姑下棋呢!
於是有的花仙說:「我們一定得等候百花仙子的命令。」
有的花仙說:「我們道行淺、身分卑微,不開花的責任可擔待不起;既然找不到仙子,時辰又快到了,看來我們只好先去開花了!」
又過了一會兒,還在等候的花兒,眼見仍然沒有音訊,太陽又快升起了,也只好趕緊去開花。
最後,剩下牡丹花仙獨自到處尋找百花仙子,一直到辰時才回到洞中,她看到依然只有兩個女童在看守仙洞,沒法兒可想了,最後也只好趕去開花。
武後一早起來,太監就來報告:
「早上各處群芳大放。」
武後高興極了,立刻召來公主,吃過飯就到上林苑賞花去了。
只見百花齊放,一時萬紫千紅、爭妍斗艷,好一幅初春的景象;但是看到數千株牡丹花,卻沒有開放,武後不禁大怒道:
「牡丹是花中之王,竟敢不遵旨?平日我待她們那麼好,冬天圍起布幔避寒霜,夏天架冷篷為她們遮太陽,三十年來都如此,現在竟然不顧我的恩情!」
公主連忙說道:「恐怕是她們的花朵較大,不易開放,您就再寬限半日吧!」
武後說:「既然你替她們求情了,我就再給她們兩個時辰,如果到時仍未開花,就不能怪我了。」並吩咐太監:
「現在你們燒一千盆炭火,侍候牡丹開花,如果還不開花,就把牡丹全部燒掉讓她絕種吧!」
當大家正熱烈的在賞花、品花,談論著百花的時候,宮女急匆匆的來報告說:
「牡丹花已含苞,馬上就要開了。」
武後說:「那就把火盆撤走吧!」
她的怒氣總算消了,但仍是有些不快,她又命令說:
「將皇宮內所有的四千株牡丹,全都貶送到洛陽去!我不想再看到她們了。」
這肯定是假的。花是沒有敢管的。
②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③ 女皇帝武則天
一代女皇武則天
武則天,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祖籍並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其父以經營木材為業,家境殷實,富有錢財。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隋煬帝命李淵鎮守太原,曾提拔武士彠做了個行軍司鎧參軍。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後,曾以「元從功臣」歷官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庫部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廣元)、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職。
武則天從小性格強直,不喜女紅且不習女紅,唯喜讀書,故知書達禮,深諳政事。童年時代,曾隨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閱歷深厚,培養了她的眼界和才幹。
貞觀十一年(637)十一月,唐太宗聽說年輕的武則天長得明媚嬌艷,楚楚動人,便將她納入宮中,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故稱武媚娘。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聖明天子,豈知非福,(亦有記載說為『見天子庸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有一次,當她聽說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獅子驄」的烈馬,無人能夠馴服,便主動對唐太宗說:「臣妾能制服陛下的這匹烈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鐵鞭,二是鐵檛,三是匕首。我先用鐵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鐵檛擊它的頭,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唐太宗乃愛馬之人,對她的馴馬方法甚不認同,只覺武才人很是霸道。
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此後,在侍奉太宗之際,武則天和李治相識並產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發為尼。永徽元年(650)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這時,由於無子而已失寵的王皇後看在眼裡,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即應允。永徽二年(651)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永徽五年(654)初,武則天生一女嬰,唐高宗視她如掌上明珠。有一天,王皇後獨自前來探望女嬰,等王皇後離去以後,武則天親自掐死了自己的女兒就走了,宮女發現時女嬰已死,她便慌慌張張地告訴唐高宗。唐高宗得知後大怒,立即下令追查兇手。侍奉宮女都一致訴說王皇後剛剛離開此地,武則天便也假裝痛哭流涕,乘機歷數皇後的種種不滿。唐高宗聽後深信不疑,認定女嬰為王皇後所害,頓生廢立之心,同時也想借廢立皇後打擊權臣。於是,他便和武則天一起來到長孫無忌府第,藉飲宴刺探他的立場。在飲宴期間,高宗先是把無忌的三個兒子拜為朝散大夫,又賜給了大量金銀錦帛,接著再吐露打算廢立皇後的心意。但長孫無忌只是岔開話題,迴避正式的表態。唐高宗和武則天沒有達到目的,只得不快地回宮。不久,武則天又指示她的母親楊氏到無忌處說項,但卻遭到無忌的嚴詞拒絕。
有一說,永徽六年(655)六月,王皇後與其母柳氏找來巫師,企圖用「厭勝」之術,將武則天詛咒而死。(此事真實性尚待確認,而王皇後是個德才兼備的女人,大概是李治和武曌找的借口吧。)事泄之後,唐高宗在大怒之下,不但將柳氏趕出宮中,而且還想把武則天由昭儀升為一品宸妃,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其實武曌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反對她的人的名字深深刻在了她的腦海里。
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等人得知唐高宗欲行廢皇後而立武則天的消息後,勾結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向唐高宗接連投遞了請求立武則天為後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廢立之意再次萌生。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績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終於頒下詔書:以「請道士作法詛咒武媚」的莫須有罪名,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唐高宗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後。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貶為外州都督。
有記載,十一月初,武則天又派人將正被囚禁的廢後王氏和蕭淑妃各打一百棍杖,並割去手、足,投入酒瓮之中,還氣憤不過地說:「讓這兩個潑婦的骨頭醉死酒中。」王、蕭二人在酒瓮中哭喊了幾天幾夜,才氣絕而死。(真實性尚待確認。武曌當時還沒有一手遮天,現在很學者認為是絞死以保留全屍,滿足李治的良心。再者作為兩個女子被打了一百棍杖還泡在酒里幾天幾夜才死,也真夠厲害的)臨死以前,蕭淑妃大聲罵道:「阿武妖精,竟慘毒至此!願來世轉生為貓,阿武為鼠,我要活活將她喉嚨咬斷。」據說武則天後來在宮中禁止養貓,而且常常夜夢王、蕭二人披頭散發,在宮中作祟。所以,她在執掌朝政以後,就常住東都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顯慶四年(659)四月,武則天又捏造罪名,將長孫無忌、於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反對武則天的大臣都被或貶或殺,一個不剩。
顯慶五年(660),高宗患上頭風之疾,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遂命武則天代理朝政。但武則天生性霸道,故每當決事,高宗每每受制於武則天,高宗非常不滿,於是在麟德元年(664)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則天皇後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後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則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從此以後,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必在簾後操縱,天下大權完全歸武後掌握,甚至連生殺大事都由武後決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從命,所以,朝廷內外都稱為「二聖」。
乾封二年(667)高宗因久疾,命太子李弘監國。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稱天皇,武後稱天後,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武後上表建議十二事:「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下)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 (喪服)三 年 (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年號)前勛官已給告身 (委任狀)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廩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高宗詔皆施行之。武則天能夠重視農業生產,規定各州縣境內,「田疇墾辟,家有餘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所編《兆人本業》農書,頒行天下,影響很大。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
上元二年 (675)三月,武後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正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百僚新誡》《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時高宗風眩更甚,擬使武後攝政,宰相郝處俊說:「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後乎!」高宗才罷攝政之意。太子弘深為高宗鍾愛,高宗欲禪位於太子。武後想總攬大權,不滿於太子弘,剛好太子弘見蕭淑妃之女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因母得罪而被幽禁宮中,(《資治通鑒》稱兩位公主年逾三十而未嫁,《新唐書》稱年逾四十而未嫁,實際兩位公主的確過了二十還沒有出嫁,但絕對不超過二十八歲。二公主下嫁事件發生在咸亨二年(671年),長子李忠如果活著不過二十八歲,二公主都是李忠之妹,怎麼會有三、四十歲?)奏請出降,高宗許之。武後從此對太子弘的印象一落千丈。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逝,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後。
光宅元年(684)二月,中宗欲以韋後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不聽,武則天遂廢唐中宗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縣)。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改國號為周。同年九月,徐敬業、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以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則天,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垂拱二年(686)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制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陞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則天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於是在朝廷內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
武後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琅邪王李沖(李貞子),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唐太宗之子)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後分遣丘神績、魏崇裕擊之。琅邪王李沖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
這年命令僧薛懷義率領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費時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九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明堂既成,又命僧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建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後,武後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後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武後想殺盡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國公撰、東莞郡公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武後當政期間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共錄取進士205人,高宗武後統治期間共錄取一千餘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時增加一倍以上。武後載初元年(690)武則天在洛城殿對貢士親發策問,是「殿試」之始。是年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人材,一年後共舉薦一百餘人,武則天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省)舍人、給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後雖以官位收賣人心,然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明察善斷,故當時的人亦樂於為武後效力。為獎勵告密,武後對告密者破例授官,以賣餅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無賴,因誣告舒王元名與恆州刺史裴貞謀反,被任命為游武則天擊將軍、侍御史。王弘義,以無德行見稱,告鄉里謀反,擢授游擊將軍、殿中侍御史。是年殺安南王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賢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殺戮殆盡,其幼弱倖存者亦流嶺南,又誅其親黨數百家。
今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指武後是彌勒佛下世,當代唐為天下主,武後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後准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武後稱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同年九月,武則天派右鷹揚衛將軍王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赴西域征討吐蕃。十月,唐軍大勝,連克於闐、疏勒、龜茲、碎葉等安西四鎮,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守。
長壽三年(694)武三思率四夷首領請以銅鐵鑄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後的功德。武後親題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鑄造歷時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為鐵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環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直徑三丈,盤上四龍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領之名於其上。用銅鐵二百萬斤,「請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
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叛亂,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翙。武則天派將軍曹仁節、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由於誤中吐蕃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王孝傑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四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率兵二十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余眾歸降於突厥。
神功元年 (697)武後使武懿宗審訊劉思禮謀反事,武魏宗說只要劉思禮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謀反,就免其死罪,於是劉思禮誣告宰相李元素、孫元亨等三十六家 「海內名士」,皆遭滅族,親舊連坐流竄者千餘人。時人以為武懿宗之殘暴僅次於周興、來俊臣。
是年,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則天唯一的親生女兒),又欲誣皇嗣(睿宗)及廬陵王 (中宗)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使他可以繼位為帝。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仇家爭食其肉,不一會就食盡。來俊臣凶狡貪暴網羅無辜,織成反狀,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後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數他的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聖歷元年 (698)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當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後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後猶豫未決,狄仁傑對武後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 (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後之侄,中宗、睿宗則武後之子)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祭祖於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於太廟者」。又勸武後召還廬陵王(中宗)。武後由是無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 乃召廬陵王還東都,皇嗣(睿宗)請遜位於廬陵王,武後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命為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率兵擊突厥。武後信重狄仁傑,常謂之「國老」而不呼其名。狄仁傑好諍諫,武後每屈意從之。仁傑卒,武後泣曰:「朝堂空矣!」常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侍側。宰相張柬之與大臣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等率羽林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張易之兄弟,武則天被迫傳位給太子李顯,上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恢復唐國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恢復以神都為東都。同年十一月卒於上陽宮,年八十二。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神龍二年(706)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225.html?wtp=tt
希望滿意~
④ 什麼叫臨朝稱制
臨朝稱制是東亞地區,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制度。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制定了一整套國家制度,皇帝發布命令叫"制」。以後皇帝駕崩了,小皇帝年幼,無法理政,後宮出來代理小皇帝行使皇帝權力,對外發布命令就稱做"臨朝稱制。″當然,後宮們發布命令的時侯不能用自己的懿旨,而是以小皇帝囗氣發布命令,以便日後權利順利的回歸。歷史上臨朝稱制的皇後們數不勝屬,在大一統中央王朝中,最有名的臨朝稱制的皇太後們僅呂後,武則天和慈禧三人而矣!
公元1889年,慈禧太後歸政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主張變法圖強,危害了保守派利益。1898年,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重新掌握國家大權。公元1908年,慈禧太後病重,立小皇帝浦儀,不久病逝。慈禧太後把持晚清朝政四十多年,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同列國宣戰,晚年要效法西方實行君主立憲制,活的非常精彩,死後三年大清亡國了。不過慈禧太後沒有扶持外戚勢力,大力打擊皇族勢力,理政手段比呂後,武則天更理智一點。
⑤ 武則天的介紹、人物資料、家庭背景、成功之路分別都是什麼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
家世出身:
武則天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出身於隋朝皇室,父為隋朝觀德王楊雄之弟遂寧公楊達),祖籍並州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北徐村人),於武德七年(624年)生於利州(今四川廣元),一說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 有異母兄長武元慶、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兩人,一位是韓國夫人武順,另一位是郭夫人。
其父武士彟從事木材買賣,家境殷實,富有。隋煬帝大業末年,李淵任職河東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識。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後,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後,曾以「元從功臣」歷官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荊州都督等職,貞觀中,累遷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父親武士彟在貞觀九年(635年)逝世後,堂兄武惟良、武懷運及武元爽等對其母親楊氏失禮。
初入宮廷: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則天年十四歲時,唐太宗聽說她儀容舉止美,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後世訛稱武媚娘。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的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對於唐太宗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生活,史書並沒有詳細的描述,僅見武則天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太宗馴馬一事。太宗有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武則天當時侍奉在側,對唐太宗說:」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唐太宗誇獎武則天的志氣。
但武則天並未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她與新皇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再次入宮: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並互訴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永徽二年(651年),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後看在眼裡,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8] 李治早有此意,當即應允。
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入宮前武則天已懷孕了,入宮後生下兒子李弘。武則天回宮後的確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李治的寵愛,次年(652年)五月,便被拜為二品昭儀。當時王皇後、蕭淑妃經常與武昭儀爭寵,互相說壞話,李治都不聽。
武則天攻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654年(永徽五年),武則天產下長女安定思公主,據《新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在安定思公主出生後一月之際,王皇後來看望,憐愛並逗弄公主玩,王皇後走出去後,武則天趁沒人將女孩掐死,又蓋上被子。正好李治來到,武則天假裝歡笑,打開被子一同看孩子,發現女兒已經死了,武則天啼哭。問身邊的人是怎麼回事,身邊的人都說:「皇後剛剛來過這里。」李治勃然大怒,說道:「皇後殺了我的女兒!」武則天於是哭泣著數落王皇後的罪過。王皇後無法解釋清楚,李治從此有了」廢王立武「的打算。但此事有爭議,成書於五代的《舊唐書》和《唐會要》只記載了小公主的暴卒。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在後宮有謠言說王皇後與其母柳氏行厭勝之術,李治得知後,大怒之下將其母柳氏趕出皇宮,而且還想把武昭儀由昭儀晉封為一品宸妃[9] ,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李治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李治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高宗政治上的「戰友」。
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首個支持」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紛紛向李治連投遞了請求立武昭儀為後的表章。李治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廢立之意再次萌生。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又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徹底打動了李治的心,使李治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同年十月十三日,李治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並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後;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貶為外州都督。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唐高宗達成共識:將長孫無忌、於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李治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二聖臨朝: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李治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並下詔。四月,李治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則天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乾時,武則天及時發現,軟硬兼施,廢掉皇後的事只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
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李治封禪泰山。由於唐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李治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後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後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後配享,彰顯後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為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666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李治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國。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稱天皇,武則天稱天後,名為避先帝、先後之稱,實欲自尊。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風眩症更厲害了,便與大臣們商議,准備讓武則天攝政。宰相郝處俊諫道:「陛下奈何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後啊!」李治因而暫時停議。武則天得知後,就召集了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先後撰成《玄覽》、《古今內范》、《青宮紀要》、《少陽正范》、《維城典訓》、《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范要略》、《樂書要錄》、《百僚新誡》、《兆人本業》、《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割宰相的權力,被當時的人稱作「北門學士」。同年,太子李弘病逝,改立李治與武則天的二子李賢為太子。
調露二年(680年),李賢因謀逆罪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因此,又立了三子李顯為太子。
永淳二年(683),李治駕到奉天宮,當時武則天從封泰山以後,勸李治封禪中嶽。李治因患病而終止。李治苦於頭痛不可忍耐,侍醫秦鳴鶴道:「刺頭微微出血,可以治癒。」武則天在帷帳中說道:「此醫可斬首,想要在皇上頭上刺出血來嗎!」李治說:「我苦於頭痛,出血未必不好!」侍醫就用針刺百會,李治道:「我的眼睛看見了。」不久,詔命皇太子李顯代理國政,裴炎、劉齊賢、郭正一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李治從奉天宮回東都,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同年十二月,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後決定。四天以後,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則天為皇太後。
登基為帝: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李顯打算任命韋皇後之父韋玄貞為侍中,宰相裴炎力諫,李顯生氣地說:」朕即使把天下都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還在乎一個侍中嗎?」[14] 武則天以此為借口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並遷於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制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陞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則天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為獎勵告密,武則天對告密者破例授官。是年殺安南王李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李賢二子,唐之宗室被殺戮殆盡,其幼弱倖存者亦流嶺南。
武則天·蒙漢良篆刻
武則天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沖,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武則天分遣丘神勣、魏崇裕擊之。琅邪王李沖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同年,武則天命令薛懷義率令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條九龍作捧著的姿態。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於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後武則天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載初二年(691年)七月,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將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九月侍御史傅游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後准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尊號聖神皇帝,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為皇嗣,賜姓武氏。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家世:
始祖:姬武,周平王少子
八世祖:武念,北魏歸義候
七世祖:武洽,北魏晉陽公
六世祖:武神龜,北魏祭酒
五世祖:武克己,北魏大中正、司徒,越王長史
高祖父:武居常,北齊鎮遠將軍
曾祖父:武儉,北周永昌王洛議參將
祖父:武華,隋朝東都丞
父親:武士彟,五十九歲逝世。
母親:楊氏,一說名牡丹,號太真(貞)夫人,封榮國夫人,九十二歲逝世。
兄弟姐妹:
長兄:武元慶
次兄:武元爽
姐姐:武順,字明則,即後來的韓國夫人。死後追封鄭國夫人。
妹妹:名不詳,嫁郭孝慎
丈夫
第一任丈夫兼公爹:唐太宗李世民
第二任丈夫:唐高宗李治
子女
兒子
長子:代王李弘,後立為太子,死後追謚「孝敬皇帝」
歸亞蕾飾演的武則天
次子:潞王李賢,李弘死後立為太子,死後追謚「章懷太子」
三子:唐中宗李顯
四子:唐睿宗李旦
女兒:
長女:安定思公主,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謚號思。
次女:太平公主,名不詳,現有人根據《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⑥ 世界歷史上的女皇帝有誰
中國(共4位)
北魏殤帝(528年在位):西元528年,北魏的胡太後殺死了北魏孝明帝元詡,胡太後將潘嬪所生皇女從後宮抱來立為皇帝,假稱為男性,但過沒多久,另立年僅三歲的元釗為帝,是為北魏幼主。在中國歷史上連她的名字都沒留下,一般都稱「元姑娘」。
陳碩真(653年在位):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睦州女子陳碩真自稱文佳皇帝,並建立政權。後被唐朝的揚州刺史房仁裕及婺州刺史崔義玄所鎮壓。
則天大帝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即武曌,中國歷史上唯一承認的女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生母,武周皇帝;14歲進入唐帝國皇宮,因美貌和膽識為太宗所賞識,後與太子李治有染;649年太宗死,高宗即位,以先帝嬪妃身份入感業寺出家;651年奉詔重入唐宮;經過一系列宮廷斗爭,於655年成為高宗皇後,開始干預朝政,創垂簾聽政制度,稱「天後」(高宗稱「天皇」),掌握實際權力;684年其夫高宗死後先後立其子中宗和睿宗為帝,以皇太後身份臨朝稱制,繼續掌權;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遂革唐命,自立為女皇帝,稱尊號「聖神皇帝」,建立大周,史稱「武周革命」;705年因「五王政變」被迫內禪於皇太子李顯,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死後謚號多次改動,其孫唐玄宗時定謚則天順聖皇後。她自從成為高宗皇後起就開始掌握最高權力直到退位,歷時50年;在位期間對外戰爭多數勝利,鞏固並拓展了中華帝國的版圖;開創殿試和武舉,發展了科舉制度;繼續推行均田制,促進了農業生產;國家較貞觀之治時期更有所發展,史稱「武周之治」。
耶律普速完(1163年-1177年在位):即西遼承天太後,年號崇福,在位十四年,西遼仁宗耶律夷列之女。1163年,仁宗病死,由於太子耶律直魯古年幼,遺命其女耶律普速完臨朝稱制。1163年,耶律普速完正式稱制,改元崇福,稱承天太後,但有部分學者認為實際上為稱皇帝,非稱太後。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共3位)
伊琳娜女皇(797年-802年在位):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皇帝利奧四世皇後,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占庭帝國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蘇里亞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奧四世死後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為帝,為皇太後,掌握實際大權;797年又廢兒子,自立為女皇;802年被廢黜,伊蘇里亞王朝告終。她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唯一使用陽性的男皇帝(希臘語:βασιλεύς,英語:emperor)而非陰性的女皇帝(希臘語:βασίλισσα,英語:empress)稱號的女皇。
佐伊女皇(1042年-1050年在位):又稱「正統嫡系佐伊」,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後之女,皇帝羅梅納斯三世皇後,拜占庭帝國第二位女皇;其父死後,夫羅梅納斯三世即位,她與心腹宦官約翰共謀,於1034年殺其夫,同年與出身微賤的帕夫勒戈尼亞人米海爾結婚,助其登位為米海爾四世;1041年米海爾四世死,她立侄兒兼養子米海爾五世為帝;米海爾五世圖謀將她排除,但她被忠誠於馬其頓王朝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市民擁立,廢米海爾五世,作為馬其頓王朝正統嫡系與妹狄奧多拉共同在1042年即帝位;同年,以六十餘歲之身與君士坦丁九世結婚,三位皇帝共同執政。
狄奧多拉女皇(1042年-1056年在位):又稱「正統嫡系狄奧多拉」,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後之女,佐伊女皇之妹,拜占庭帝國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馬其頓王朝末代皇帝;1042年起與其姐佐伊和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作為拜占廷帝國共主,三位皇帝共同執政;1052年其姐佐伊女皇死,與姐夫君士坦丁九世兩人執政;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後為單獨的女皇;無嗣,1056年臨終前指定米海爾六世即位,馬其頓王朝告終
越南(共1位)
李昭皇[2](1224年-1225年在位):即李天馨,本名李佛金,越南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越南李朝第九位也是末代皇帝,李惠宗次女,初稱昭聖公主;1224年因惠宗長女順天公主已嫁,又無男嗣,乃立其為皇太女;同年權臣陳守度廢惠宗,立其為帝,時年僅七歲,實際權力掌握在守度手中;1225年嫁守度侄陳日煚(即陳太宗),同年禪位於夫君,降為昭聖皇後,李朝為陳朝所取代;因無子嗣,於1237年被陳守度逼令太宗廢其後位,復稱昭聖公主;1258年復被下令嫁給大臣黎輔陳。
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共4位)
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全名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第一位皇帝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後,俄羅斯帝國第二位皇帝、第一位女皇;本為立陶宛一農民之女,在大北方戰爭中為俄軍所俘虜,旋為彼得一世所寵,成為他的情婦;1712年正式成為彼得一世的皇後;1725年其夫彼得一世死後得到近衛軍支持,成為女皇。在位時間短,政治上無所建樹;她與彼得一世育有二子五女,其中二子三女皆早逝,唯次女與此女長大成人,次女即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皇;死後無男嗣,令繼孫彼得二世繼位。
安娜一世(1730年-1740年在位):全名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俄國沙皇伊凡五世之女,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侄女、彼得二世姑母,俄羅斯帝國第四位皇帝、第二位女皇;1710年與庫爾蘭公爵結婚,但不到三個月其夫死,遂以遺孀身份成為庫爾蘭女公爵,以後終身未嫁;174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後無嗣,遂即位為女皇;在位期間長期對外用兵,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聯合對抗波旁王室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並取得勝利,但在南下進攻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第四次俄土戰爭)中受挫;以風流著稱,無後,令其甥孫伊凡六世繼位。
葉麗薩維塔一世(1741年-1762年在位):全名葉麗薩維塔·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和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之女,皇帝伊凡六世之舅祖母,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第三位女皇;1741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其甥孫伊凡六世,自立為女皇,以彼得大帝合法繼承人自居;在位期間鼓勵商業發展,使俄國經濟有所復甦;資助文學藝術創作,創建莫斯科大學和藝術院;對外參加七年戰爭,與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結盟,對普魯士作戰屢屢獲勝;但她給貴族以特權,使廣大農奴處境更加艱難;亦以荒淫著稱,終身未婚,死後無嗣,令外甥彼得三世繼位。
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即葉卡捷琳娜大帝,全名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三世皇後,俄羅斯帝國第八位皇帝、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本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於後來的彼得三世為妻;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死,無嗣,其夫彼得三世即位,為皇後,同年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其夫彼得三世,自立為女皇。其在位期間發動第五、六次俄土戰爭並取得勝利,擊敗奧斯曼帝國,吞並克里米亞汗國,獲得黑海的出海口;與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使俄國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地跨歐亞大陸的全世界最大帝國,故被尊稱為「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大帝」之一(另一個是彼得大帝);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交往密切,但思想仍舊保守,反對法國大革命;亦以風流著稱,男寵眾多,兩個兒子(包括後來繼帝位的保羅一世)都有可能是她與男寵之子(因為其夫彼得三世沒有生育能力)。
日本(共8位、10代)
推古女帝(592年-628年在位):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妹、皇後,崇峻天皇妹,日本歷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後被擁立為天皇;即位初立侄兒聖德太子為皇太子,推行改革;在位期間限制貴族權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飛鳥時代;屢次發兵朝鮮半島,討伐新羅,未果。
皇極女帝(642年-645年在位,重祚為齊明女帝,655年—661年在位):舒明天皇皇後,孝德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後被權臣蘇我蝦夷擁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宮廷政變,滅蘇我入鹿,乃內禪於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後於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後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後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後(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
持統女帝(690年-697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後,日本歷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後臨朝稱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死,乃於次年正式即位;697年內禪於其孫文武天皇,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元明女帝(707年-715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女帝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親,日本歷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孫、也是兒子的文武天皇死後,由於其侄兒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5年內禪於其女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715年內禪於女兒元正女帝,為太上天皇。
元正女帝(715年-724年在位):草壁皇子與元明女帝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內禪,乃即位;724年內禪於其侄兒聖武天皇,為太上天皇。
孝謙女帝(749年-758年在位,重祚為稱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後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聖武天皇內禪,乃即位;758年內禪於遠房表弟淳仁天皇,為太上天皇,仍掌握實際大權;764年因藤原仲麻呂之亂,廢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間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國,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晚年寵信道鏡法王,頗多弊政。
明正女帝(1629年-1643年在位):後水尾天皇與德川和子之女,日本歷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後水尾天皇內禪,乃即位;1643年內禪於異母弟後光明天皇,為太上天皇。
後櫻町女帝(1762年-1770年在位):櫻町天皇之女,桃園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園天皇死,由於桃園天皇之子英仁(後來的後桃園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內禪於侄兒後桃園天皇,為太上天皇,繼續輔政。
印度帝國(共1位)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1877年-1901年在位),即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之維多利亞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第一任英屬印度皇帝,英屬印度唯一的女皇,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獲得「女皇」稱號的君主,英國國王威廉四世的侄女;1837年其伯父威廉四世死後即位為英國女王;1877年接受「印度女皇」稱號; 其在位期間英國空前強盛,經濟、科學、文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殖民統治方面,使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第一個是西班牙帝國),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如今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等都是以她的名字來命名的;其子女眾多,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有「歐洲的祖母」之稱。
阿比西尼亞所羅門王朝(今衣索比亞,共1位)
佐迪圖(1916年-1930年在位):阿比西尼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衣索比亞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正式稱號是「眾王之女王」);1913年其父孟尼利克二世病故,其異母姐妹之子埃雅蘇五世繼位;1916年埃雅蘇五世被廢,遂即位為女皇,以堂弟塔法里·馬康南親王攝政並立為皇儲;後與攝政王在改革還是守舊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秘密策動前夫發動地方叛亂,但被攝政王鎮壓;1930年4月在驚恐中病逝;攝政王即位,即阿比西尼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
伊莎貝爾一世(1846年—1921年):巴西帝國末代皇帝佩德羅二世的長女,1850年弟弟皇儲阿方索去世,她成為女皇儲。1889年他的父親被推翻,君主制覆亡。1891年她的父親去世,她成為名義上的巴西女皇伊莎貝爾一世。但只得到了君主制支持者的承認。
瑪利亞·何塞法(1872年—1949年):墨西哥皇帝阿古斯汀一世的後代,阿古斯汀之子皇儲阿古斯汀的長孫女。墨西哥君主制於1867年覆亡,但阿古斯汀一世的後代仍要求墨西哥的皇位。1925年墨西哥王子阿古斯汀(三世)去世,瑪利亞·何塞法作為他的侄女成為名義上的墨西哥女皇,但只得到了極少部分君主制支持者的承認。
⑦ 唐太宗-李世文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但 武則天 唐玄宗-李隆基
武則天是14歲入宮當才人的,當時的皇帝是唐太宗,相中她了,就起名叫媚娘;唐太宗有好幾個兒子,其中有個叫李治的跟武媚娘關系不錯,雖然這個李治膽子小,但因禍得福,唐太宗的幾個兒子爭當太子,死的死,傷的傷,讓李治撈到了太子之位。古時候皇帝死了,他在位的時候的宮妃,給皇帝生下兒子的可以留下,其他的要麼就跟著殉葬,要麼就是去當尼姑,還有的直接做其他的活去了,武媚娘當時沒有皇帝的子嗣,也就是指沒有皇帝的孩子啦。就被送去當尼姑。這個時候呢,唐太宗死後就是他兒子李治也就是唐中宗即位了。話說,某日唐中宗李治去皇家寺廟去上香,這個活動在古代很普遍的,而尼姑庵都是在和尚廟後身的,那就遇到了以前的舊情人武媚娘,武媚娘利用什麼手段正史野史哪裡都有我就不說了,反正就迷得李治一定要逆反祖制,找了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把武媚娘接回皇宮,婕妤,妃,最後是皇後。說到這里,就總結一下吧,爸爸唐太宗李世民和兒子唐中宗李治都是武媚娘的丈夫。
武媚娘當了高宗的皇後之後呢,也是巧了,高宗正那時眼睛不好,小病不斷,皇後媚娘就沒事去皇帝辦公的地方去探望皇帝,送個吃的,湯水什麼的。偶爾還幫著念念公文,因為皇帝眼睛不好累嘛,念完之後有時候媚娘一感慨會發表些個人看法和言論,那高宗雖然膽小,但學識還是很有的,發現武媚娘可以在批閱文件和政治方面幫他很大的忙,又是自己的皇後,就打破祖制--不許女人參政,慢慢把皇帝的一些工作交給武媚娘皇後去做,武媚娘也是真有才,做的也還真不錯。這個時候還有其他的女人來陪著高宗,爭斗啥的我就不說了,主要是講媚娘終於給皇帝生下了男孩子。當然,女的就是太平公主。這樣皇後的位置牢不可破了。總結一下下,這個時期,武媚娘皇後積攢了大量從政經驗,還廣泛結實了有學之士,雖然宮里有老臣反對皇後拋頭露面,但是人家老公唐高宗都不說話樂得清閑,也沒辦法啦。
高宗死了,皇後武媚娘就成了皇太後,她兒子中的一個叫李顯的,做了皇帝,就是唐中宗。但是不爭氣啊,有句俗話,娘強兒子弱,那武媚娘太後就廢了他兒子中宗之位,讓他做個王啥的閑待著去,其實類似於放養。武太後把她另外的兒子李旦立為唐睿宗。可也乾的不咋地。最後武媚娘太後一看,來吧,我當皇帝吧,又廢了她自己的兒子唐睿宗李旦。改國號為周,就做起了中國唯一一個女皇帝。感慨這女人的強悍啊!
為政期間真是做了很多好事!武媚娘登基之後呢,就叫武則天了。登基時武則天都67歲了,82歲駕崩。她死之前聽了大臣的勸,把大唐江山還給李氏家族。之前不說到武則天那倆當了皇帝又被廢了的兒子么,一個是唐中宗李顯,一個是唐睿宗李旦。
其中李顯年齡大一些,就讓唐中宗接著干皇帝這個老本行。可是唐中宗李顯這個人啊,性格比他爹李治還懦弱,他的老婆也就是皇後--韋皇後,沒啥本事卻很有野心,看自己的婆婆武則天當女皇了,就羨慕啊,也想照葫蘆畫瓢,自己當個女皇帝。於是就把自己丈夫唐中宗李顯毒死了。這還了得!!把皇帝毒死了,還是自己的丈夫,這個女人自然下場比較慘,我就不說了,野史正史都有的。
皇帝唐中宗死的突然,他唯一的女兒也參與了毒殺皇帝的事,那皇帝之位就給了唐中宗的弟弟李旦,接著做以前的唐睿宗。李旦很有才華,但是從政能力真是一般,做了幾年就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李隆基了。也就是後來大家提到的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又恢復了平靜和繁華。
⑧ 歷史上武則天出家的法名到底叫什麼
武則天出家的法名為明空。
武則天在登上帝位一統天下之前,曾在感業寺里度過了兩年晨鍾暮鼓,青燈相伴的時光。
削發感業寺,可以說是武則天的低谷時期,但也是她的潛伏時期。她雖然如同眾嬪妃一般落入悲慘無奈的禮佛生活,但卻仍舊能絕處逢生,與高宗保持聯系,並且得到他的龐愛。
公元649年,武媚娘絕望的進了感業寺,遇見了在此掛單修煉的南方女尼陳碩真,當時陳碩真已經入了秘密宗教(即摩尼教,光明教),本身各自修煉也是互不相干。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遺詔,命武才人出家於感業寺,「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三月奉詔回宮」。武則天在感業寺度過二載晨鍾暮鼓、青燈古佛、遠離塵世、面壁修佛的比丘尼生活。
武則天,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十四歲時,進入後宮,城為唐太宗才人,賜號「武媚」 。唐高宗即位後,封位昭儀,成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以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身份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自立為帝,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和大臣,興起「酷吏政治」。「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武則天退位與上陽宮。,宗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病逝於上陽宮崩逝,時年八十二。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入葬乾陵。 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⑨ 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是誰文則天,武則天,文則地,武則地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呂後是臨朝稱制 對外宣稱的是代理行使皇帝權力
古代中國在君主制時代由皇後、皇太後或太皇太後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行使皇帝權力)稱為「臨朝稱制」。
所謂的"稱制",應該不只是行使皇帝權力之意。雖然女主臨朝、親裁政事,但在發布命令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 這么做的用意有兩點,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剝奪其在位的事實。所以太後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而逕自下達命令。第二:為避免將來皇帝成年親政後,太後會以懿旨干預政務。所以太後只能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詔書,以杜絕將來產生皇權二元化的流弊。 女主"臨朝",卻以幼帝名義"稱制"的原則,一直到清末的慈禧太後依然遵行不替。 若是皇後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許與縱容。不管皇後的權力有多大(例如武則天),其身份也不過是皇帝的助手或秘書,不能算是取代皇帝執政,所以詔書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體現。因此,皇後即使"臨朝",也不能算是"稱制"。
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武則天以67歲的高齡君臨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