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國內一般人是如何看待明星這個職業的
我覺得應該都是接受度比較高的,而且很多的小孩兒也都是很喜歡這個職位的,甚至國內有一些個別的人,把這個職業都有一點點“神化”了,但是其實我覺得明星也好,網紅也好,和所有的職業都是一樣的,和白領,程序員,園丁,老師,清潔工等等,都是一樣的,就是一份職業而已,相同的地方就是大家都靠著自己的特長,賺錢,不同的就是大家的工種還有大家的收入不一樣,所以其實這一點應該就算的上是一個非常正常的平等的職業而已。
但是有一說一就是其實明星在很多方面都是比其他的職業能夠有更多的號召力的,比如說在一些公益活動上呀,在一些需要號召的事情上呀,他們真的是有著自己的職業的優勢的。而且有很多的明星的後援會都是非常的給力的,組織能力真的都非常強,真的可以說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隊伍。所以這個倡導力真的是非常的比別人強的。然後我覺得就是大家要合理的看待明星的這個職業,看到他好的地方,不要黑也不要盲目崇拜就好啦。
B. 明星收入高,那程序員等IT行業的呢相比哪個高
IT高,IT行業你越老技術越高,工資也高,公司也爭著要,幾百萬幾千萬隨便掙。
而明星不一樣,越老越不行,而且萬一走錯一步或者粉絲作出什麼傻事來,這輩子算完了(如范冰冰.肖戰)
C. 近期很多明星發表意見說明星工作太辛苦,你怎麼理解
最近高以翔事件讓娛樂圈沉浸在悲痛的氛圍當中,所有人都不想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以宋佳、張雨綺為代表的明星在社交平台發表聲明,控訴影視行業屬於高危行業,工作太辛苦了,拍攝環境充斥了甲醛污染,各種不合理異想天開的危險拍攝方案、威亞、爆炸、網路暴力……
每個行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風險,沒有絕對的,要說高風險,拿錢少的職業,軍人!緝毒警察!在當代軍人里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是消防官兵和維和軍人,這些才叫高危職業!有些明星別以為有人捧,就別給臉不要臉了,怎麼有臉說的。
明星的工作時間得到改善,等於需要明星更長的檔期,那麼資本在明星身上的投入會更大,相應地很可能會更壓榨其他工作人員的工資,所以大家認為明星要減少工作強度前提是應該降低薪酬,我覺得這個沒問題。但是降低薪酬你們開心嗎?明星背後的娛樂公司能同意嗎?
D. 為什麼明星那麼有錢了還要工作
在幾年前我也是不理解的,有時想,有的明星已經有名又有錢了,一輩子都不愁吃穿了,為什麼還讓自己那麼辛苦。直到最近幾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能夠理解了他們的狀態。我認為他們之所以還會繼續工作,大概有以下幾點:
1、為了人情
明星因為工作原因會接觸各種不同的人,而有時候,別人跟你張了口,你又不能全部推掉,有些活動由於人情世故,不能推辭,只好接受了。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去羨慕嫉妒他們,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如果真的給我們一次做明星的機會,我們也未必做得比他們好,娛樂圈的事情太復雜了,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得多,沒有過人之處是不能在紛紛擾擾的圈內立足的。所以做好自己才是根本。
E. 為什麼程序員的社會地位不高
程序員的自我尊重和自我認知價值太低。
程序員們互相厭惡。他們通常在非程序員面前抨擊別的程序員。把一個程序員的代碼給另外一個程序員,往往,常常,後者會給前者的工作以負面評價。
大部分人討厭程序員。
程序員們並不追求浮華的頭銜,性感的典禮、獎項、他們討厭聚光燈。
程序員們喜歡編程。他們想要獨自編程。編程是他們的目標,是他們的政治,是他們的榮耀。他們對公共演講不感興趣。他們討厭不如他們聰明的人。他們討厭不理解 C++ 編程邏輯的人。
於是他開始慢慢說服自己生來就是內向的。所以他害怕外出,害怕接電話,害怕去泡吧,害怕去見陌生人,害怕所有能為他建立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的活動。
F. 「程序員35歲被淘汰」已經22歲了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焦慮文,又提到了 程序員35歲被淘汰 的說法,雖然我只是個普通的小測試,但也很難不被這個焦慮 浪潮 影響。有識之士也寫文章批駁這種觀點,也指出了散播焦慮的某些機構和個人,但是依然沒有任何削弱的跡象。
我心生疑問:這種觀點從何來?
然後就有了這篇非常不嚴謹的互聯網考古文章,通過搜索引擎(互聯網記憶) 探索 這種言論的起源,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
PS:我的能力已經很難找到2000年之前的互聯網記憶了。
起源時間
經過一番摸索,終於將時間鎖定在2000年,來源是CSDN這個古老的網站論壇模塊。
35歲以後不做程序員做什麼?
這是我能找到最早的資料了,看底下回帖內容的話,程序員35歲職業瓶頸這個說法已經有一定市場了。底下回帖內容有一部分還是能值得一看:
Noble 2000-12-15
做編碼員,35歲是太大了。
做程序員,35歲還年輕著呢。
要搞清楚,不是說會編寫點程序就是程序員了。
breath 2000-11-26
如果你熱愛編程序,願意看到自己半輩子沒瞎忙(就是說有人喜歡、許多人用你開發的軟體)
那麼35歲正是開花結果的好年齡
如果你只願意跳來跳去,做些爛東西賺錢
那麼35歲才轉行有點晚
另外我也找到了幾篇同一時期的帖子:
35歲後我們怎麼辦?
公開報道
我找到了一篇2001年新浪網,文化教育模塊一篇報道,題目是《盛產導致過剩 北京IT人才去留兩彷徨》,時間2001/07/17,其中分析IT人才產生去留量彷徨情緒這種現象的原因:
• 北京產業優勢明顯,都不願意離開
• 人才過剩,大量計算機畢業生擠在北京
• 互聯網裁員潮陰影揮之不去
• 彼時互聯網太玩命
報道末尾這么寫:
從同一時期相關報道中的案例發現,20年前的大學生(其中不乏國內211名校畢業生)已經開始焦慮職業生涯35歲瓶頸了。
從退休到淘汰
在2000 ~ 2001年相對早起的資料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話: 上世紀末那會兒,曾有「做IT,35歲就可以退休」的說法 ,就是說程序員從24 ~ 25歲開始,奮斗(玩命)10年,然後就可以退休了。由於我沒有找到任何2000年的資料,所以無法查證,但熟悉互聯網 歷史 的人應該能明白這其中的變故。
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從2000年的 歷史 最高點5048一路跌到2002年的1114,整個股市市值蒸發了三分之二。不少明星公司市值斷崖式下跌甚至關門歇業,一大批程序員失業轉行,只有不到一半的互聯網公司苟延殘喘活到了2004年。
早期精華文章
在搜索這些信息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2004 ~ 2005年的關於程序員35歲職業瓶頸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多公開的報道。後來一直到2007 ~ 2008年,在我搜相關信息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很多資料大量引用了下面這段話:
國內一個很著名企業老闆曾經說過:在IT行業超過35歲的技術人員將被淘汰,所以不要35歲後的技術人員。導致整個業界尤其是在軟體開發行業都在排斥年齡超過35歲的人員,也導致很多工程師為自己35歲以後的前途發愁而轉行。因為很多人都認為IT行業是年輕人的行業,而軟體開發就是吃青春飯,過了35歲就沒用了。
以我菜雞的能力,沒有找到這位著名企業老闆相關資料,但是這段話被引用的頻率相當高,最終文章來源是天涯論壇,文章樓主:wcyht234 時間:2007-07-01 22:28:00。作者通過自身經驗,分析國內外一些案例,然後分析了這種思想的來源等等,總體是非常正面的。文末作者總結分享給大家: 所以大家千萬別被別人誤導了,要看清 歷史 的發展規律。注重持久和執著地發展。
這篇文章不僅有現狀剖析,也有時代高度的觀察,又不乏人生思考。其中從國內IT行業發展、利益分配、價值取向等方面給後來的IT從業者或者有意向從事IT行業的人提供參考,給出了建議。
這里不得不再引用作者的一段話:
當然了IT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令人眼花繚亂。今天JAVA ,明天。點NET,J2EE,JSP;確實需要強的學習能力,年齡大了自然學習能力下降。年輕人當然腦子活,富有創意。但是聰明不能代替經驗,並且多數情況下人的智商相差不大。所以不能僅僅依據此就認為否定了經驗和思維能力。
30歲還是35歲
在搜索程序員35歲職業瓶頸過程中,居然找到了程序員30歲以後能做什麼的靈魂之問,最早追溯到2004年天涯論壇的一篇帖子:
30歲過後,是繼續從事IT技術呢,還是堅決改行?
最晚的說法是2017年手機網易的一篇文章:
IT行業吃的是不是青春飯
還附帶了一篇標題黨的文章,日期不明,雖然看不懂但是我大為震撼:
30歲,程序員心中永遠的痛
這里還找到一篇30歲是不是IT人職業黃燈的文章摘要:
在你覺得30歲後IT人的路會越走越寬還是越來越窄的調查中,只有2%的人認為30歲以後大部分人難以適應 社會 ;10%的人覺得難說,有的人很難改變思維方式了;13%的人認為:只有少數精英可以有更好的發展;而45%的人認為不一定,因人而異;還有30%的人肯定是越做越寬,可以多方嘗試。調查結果顯示,75%的人並不覺得30歲以後是IT人在職場中的黃燈。
一篇神奇的文章
在我搜到關於程序員年齡導致的職業瓶頸時候,大多數作者都是秉持想歐美發達國家學習的觀點,很多編程大佬超過40歲甚至50歲還在編程一線工作,很多著名的語言、系統、框架都來源於大佬們的 35歲以後退休生活 。但有一篇文章是在雞立鶴群,讓我無法忽視。
【搜狐IT評論】41歲的老張,計算機軟體專業本科畢業,具有10多年軟體開發的工作經驗。他一開始對自己的跳槽充滿信心。然而,每當他將自己精心策劃的求職簡歷向用人單位呈上時,人家指指「應聘者須35歲以下」的應聘條件,便將老張的簡歷給退回來了。
41歲工作十幾年,就當15年,也就是26歲進入IT行業,這篇文章2007年,老張應該是1992年進入IT行業。我腦容量有限,想像不到這么早進入行業十幾年的從業者還在人才市場投簡歷是何種場景。
老張還從有些招聘人員的眼中解讀出這樣的信息:「都四十多歲了,還在干基層的開發工作,業務一定不精。」最終,老張帶著挫敗的情緒和失望走出了IT人才招聘市場。
老張從眼神中都能解讀出來這么多,用現在的話來說,腦補能力可見一斑啊,乾脆改行做編劇當個作家也不錯。
其實不唯老張,就是在國外,許多40多歲的人都說,在信息技術行業年齡歧視極為普遍,他們為此感到焦慮和憤怒。
據悉,英國一個擁有30年的信息技術行業工作經驗,從事過編程、高層管理等工作的人,49歲時想尋找一份新工作。結果在接下來整整一年的時間里,都沒有一家職業中介給他回復。後來他做了一個試驗,將簡歷上的年齡改為30歲,3天內就接到了5個電話。
作者對2007年的國外IT行業了解不少,19歲進入IT行業,30年工作經驗,一年沒有接到電話,改成了30歲,3天接到5個電話。這怕不是老張的英國影分身吧,真就是30歲,30年工作經驗了。不知道打電話的是不是HR。
針對國內外IT業的年齡歧視問題,專家指出,由於軟體開發行業的特殊性,經驗是貶值而不是增值的。
專家說得對,我無話可說了。
互聯網的惡意
按照年份翻看互聯網關於程序員35歲的記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里明顯感覺到17年往後,越來越多關於程序員能不能幹到35歲的討論,印象中應該有很多是販賣焦慮的,但是仔細閱讀當時能搜到的文章,都是先拋出令人焦慮的現實(片面的),然後引出話題,然後多方討論說明這個命題不成立。
我想到一個新聞傳播學上的知識點,大概跟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類似。即使這是個偽命題,但是經過互聯網媒體的輪番轟炸證偽,人們腦海中會逐漸覺得這是個真命題。
例如:
• 今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不比Java流行。
• 明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執行效率不比Java高。
• 後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語法不比Java簡潔。
• 大後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開發效率不比Java快。
• 大大後天大家都在試圖證明:Groovy工作收入不比Java多。
• ……
過一段時間,我腦子中就會形成一個觀點:Groovy很牛逼,甚至某些方面比Java更強。
當然這樣的話題能夠製造很多用戶互動,吸引更多流量,他們本意可能不是在販賣焦慮,現在看這些實際上販賣焦慮的人,他們實際都在賣課。
本來想收集一些互聯網對程序員的惡意,等收集完素材又覺得不太合適,大家看本章標題意會一下就好了。
Have Fun ~ Tester !
G. 程序員收入那麼高,為什麼卻從不見他們炫富
大家都知道,程序員的工資是很高的,曾被稱為「打工皇帝」,但卻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們炫富。
我們經常看見娛樂明星炫富,球星炫富,做生意賺了一點小錢的小商戶炫富,但是卻從來沒有見過程序員炫富,這是為什麼呢?
是不是程序員的錢不多,不好炫出來?其實不是的,騰訊老總馬化騰就是程序員出身,身價好幾千億,但一直都那麼低調。很多在大公司上班的程序員年終獎就有十幾、好幾十個月的薪資,分分鍾鍾秒殺絕大部分人一年的收入,年終獎過百萬的人就不少!
程序員腦子里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提高技術水平,需要學的東西多著呢,生活充實,有愛好,有追求,哪裡有空炫富???
以上就是小編的個人看法。大家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嗎?咱們留言區見。
H. 程序員是不是手藝人的一種
編程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門手藝。
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都是學習知識,流程一般是課前看書預習,上課聽講,下課做作業,然後復習考試。但是學手藝可不是這么學的。
我們先拿游泳舉例,游泳不是知識,而是技能,也可以算門手藝吧。
需要預習嗎?需要上課聽講嗎?不需要,因為兩歲小孩都能學會游泳,他們連話都不太會說呢,怎麼可能聽課預習呢。游泳是通過在水裡的練習,教練手把手地傳授動作,一點一點提高熟練度學會的。
我們再來看看彈琴,學鋼琴一定要有鋼琴,音樂基礎知識也是老師在練琴間隙傳授的,並且一定會結合練習,另外練琴時間是很重要的,必須保證一定的練習量,有些理想遠大的琴童練琴時間可以用慘無人道喪心病狂來形容。
千萬別把編程看作知識,計算機科學是知識,但是編程是手藝。
既然是手藝就要用學手藝的思路去學習。
以動手練習為主,看書學習為輔,甚至極端點,初學的時候除了看必要的文檔都可以不看書,等有了一定編程基礎後再去看書,看完書立刻動手編程去驗證書上的理論知識。
練習一定要循序漸進,把手藝分解成幾個簡單的動作,反復練習直到熟練,然後再把基本動作組合起來練習直到熟練。拿C語言舉例,比如從認真寫好一個Hello world開始,然後去熟悉 if for while 等基本關鍵字,然後熟悉字元串操作,內存操作,練習查找 排序 二叉樹等基本演算法數據結構,然後學習一個小型Framework。。。。
找個師傅,手藝的一大特點就是自學是很慢的,而且容易走彎路,而有人手把手教要快得多,手藝有很多細節,實際操作經驗,需要去體會感受的東西,這些細節書上基本不會有。
堅持做大量的練習,以代碼行數為例,每年50000行左右是比較一般的練習量,有毅力的話可以挑戰10萬行。(有人說代碼行數不代表什麼,行數多不見得程序就對,寫得好的程序代碼很少blablabla,滾,去跟朗朗說去,告訴他其實不用練那麼長時間琴。)
回憶下自己當年是怎麼學會騎自行車,學會游泳,學會打籃球的,按照那個思路去學編程,而不是用你學大學課程的思路去學編程。
當你還是一個新手的時候,你需要瘋狂的積累你的代碼量,你可以從基本的問題出發,做一些簡單的問題,怎麼輸入數據,怎麼輸出數據,然後熟悉各種數據結構,各種常見演算法,瘋狂的刷題。
I. 楊超越粉絲組織編程大賽,你怎麼看
在2019年3月7日,楊超越吧官方微博發文宣告超越杯編程大賽第一階段組隊正式開始,到目前已經有200多名程序員報名參加。比賽獎勵是只要參加製作出demo隊伍的隊員,都能獲取神秘禮包,而且前三名還可以獲得簽名照,簽名海報等,更誇張的是,還有可能獲得BAT的內推,真是不得不說,錦鯉超越的粉絲的腦洞,真的是活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