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程序員離職前刪光代碼遭公司索賠52萬!該事件起到什麼警示作用
警示全社會的人民不要個人的一些行為,給其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警示社會上的很多人們在遇到問題時,要學會冷靜處理,要學會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控制言行,不要去用暴力解決事情。
⑵ 有哪些早逝天才程序員
艾倫·斯沃茨(AaronSwartz),這名程序員的一生用「傳奇」二字來形容,一點而已不為過。艾倫·斯沃茨1986年,AaronSwartz出生。3歲,會識字、玩電腦。12歲,自己在房間里建了個類似維基網路的網站13歲,參與構建RSS15歲,參與構建CC知識共享17歲,入讀斯坦福大學18歲,輟學並與人創立Reddit網站19歲,賣掉Reddit,成為百萬富翁21歲,下載並公開270多萬份美國聯邦法院文件,受FBI調查23歲,在哈佛大學任研究員。24歲,通過MIT下載大量JSTOR公司的學術期刊文章,遭國家安全局釣魚執法,面臨嚴重刑事指控。24歲,參與領導反對《禁止網路盜版法》(著名的SOPA法案)並取勝。26歲,自殺身亡(2013年)2013年,這位敏感的26歲天才在紐約布魯克林女友的家中上吊身亡。家人和他的同行、師友在悲痛之餘,紛紛發表聲明,指責麻省女檢察官奧爾蒂斯和助理檢察官海曼的迫害,是導致天才隕落的重要原因。萬維網的創始人蒂姆·伯納斯-李爵士為他寫下悼詞:「亞倫死了,全世界流浪者,我們失去了一位智叟。正義黑客們,我們一道下沉。所有的父母,我們失去了一位孩子。我們一起哭泣。」在這個Web2.0時代,也許這是除了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之外最重要的死亡事件。斯沃茨和喬布斯一樣,都是絕頂聰明之人,也都生在技術全球領先的美國,很早就成為這個世界最優秀的人群的一員,但他卻走了和喬布斯完全不一樣的道路。2000年,還在伊利諾伊州某中學讀書的斯沃茨才14歲,就榮獲ArsDigita青少年網站創意設計大獎,獎品是1000美元,以及6月免費去麻省理工學院(MIT)參觀的機會。他由此和蒂姆·伯納斯-李爵士等網路名家座談。正是MIT的這次訪問和座談,讓少年斯沃茨和美國互聯網研究核心人群接上頭,他得以有機會參加RSS1.0協議的設計工作。雖然斯沃茨參與的1.0版本並非目前網站閱讀協議RSS的主流版本,但這種各網站遵守同一協議、免費給讀者分享資源的概念,就此在他的心靈紮下了根。艾倫·斯沃茨像很多美國的天才IT青年一樣,斯沃茨考上斯坦福大學,一年後輟學創業,建立了資源分享網站Infogami,該網站後來兼並了Reddit(美國著名社交新聞網站),並且賣給了康泰納仕出版集團。因此他能衣食無憂,更加積極地繼續追求他網路信息共產主義的夢想。不過,哪怕是在全世界最能給IT天才機會的美國,他的這個夢想也觸到了體制的底線。斯沃茨認為,既然知識和公共資源的生產是由公共資金支持,那麼成果應免費分享給全人類。第一次行動是針對美國「法庭電子記錄公共許可權」(PACER)。出於成本考慮,美國聯邦法庭PACER資料庫每份文檔收取讀者8美分查閱費。2008年,斯沃茨編了程序下載了20%的文檔並免費分享了出去,此舉受到了FBI調查,但幸虧沒有成訴。第二次行動他走得更遠,在自己早年接受啟蒙的MIT校園,下載了400萬份JSTOR論文,最終遭難。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成了體制的邊界。MIT的一位學生在1月13日哀悼斯沃茨的聚會上說,「他就是我想變成的模樣」,但這樣的道路的代價頗為慘重。美國的天才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有成為斯沃茨還是成為喬布斯的選擇,前者為人類知識共享奮斗,沖撞或規避版權這一前互聯網時代的壁壘,後者遵守體制,建立自己的電子資本帝國。似乎無法過分指責麻省明星檢察官奧爾蒂斯,畢竟美國政府也和她一樣,積極在全世界范圍內維護舊有版權結構的權益,推動國內的SOPA/PIPA(《禁止網路盜版法案》與《保護知識產權法案》)立法,國際上的ACTA(《反仿冒貿易協議》)和TPP協議(跨太平洋[-0.49%資金研報]夥伴關系協議,其中知識產權保護是美國推動的重要議題)簽訂。全世界范圍內,目前只有歐盟議會堅定地對舊版權制度說不,毅然否決了歐洲各國政府簽訂的ACTA協議。知識共享的法律定位,尚未得到大部分國家承認。在這樣的情況下,斯沃茨幾乎是孤獨地在和版權體製作戰。當共產主義剛剛在歐洲出現的時候,也出現了許多敏感和憂郁的詩人無產者,也無情地被當局剿殺。等到整個歐洲幾乎實現了共產主義的福利夢想、但否決了烏托邦的政治構架時,人類已為那些年輕先鋒的夢想,付出了近一個世紀沉重的血淚代價。艾倫·斯沃茨而斯沃茨,就是互聯網世界的數字共產主義先鋒,今天無法簡單地用錯和對為他貼標簽,但未來人類的數字民主歷史上,一定會有他年輕清晰的名字。
⑶ 如何看待程序員日均寫7行代碼被開除,大家對此事件有什麼想說的呢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俺當年入職時,一些公司的確會問代碼量。當時的標准大約是每周40到400行代碼,可以少,但不能多——換句話說,平均來說,每周多於400行代碼的可能得不到工作機會。因為你的代碼質量和工作態度讓人家心裡發毛。當然,也沒人太較真。功能點完成了、代碼質量可以(bug少、代碼邏輯清晰、文檔齊全),多點少點無所謂。
先後在多家公司擔任技術專家;平均來說,每周代碼量也就200行上下。當然,也搞過一次一天寫了2000行代碼的壯舉,結果是之後一個多月腦袋嗡嗡響,眼花,惡心。這個東西我事先花了一周多做設計、寫文檔,然後第二周的某天一氣呵成,寫完bug;然後累傷了,一個多月沒法工作。換句話說,相當於還是花了6周;平均下來,仍然是每周300來行代碼。
公司在與李某某簽訂勞動合同時並沒有約定一定要進行深度學習識別演算法代碼編寫,3D點雲演算法和多攝像頭聯合演算法代碼編寫的具體工作內容,所以沒有指明非要編寫這些代碼;拿什麼同級別同行業的平均每日編寫代碼的統計數據來作為考核的依據,沒有法律根據,任務不同,編寫難度不同,不能以編寫條數作為考核的依據;
至於工作內容,作為程序員並一定非要整天的在編寫代碼,也有可能在設計新的方案,或是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總結等,不能以什麼編碼工作沒有做,就認為李某某沒有做出「成績」;作為剛來才兩個多月的程序員,前期的准備和熟悉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隨著對公司的熟悉和項目的了解,編寫代碼的速度必然會提高,而不能在剛來兩個月就以其他老員工的標准來進行考核;在發出解聘通知書後,馬上將其辦公電腦進行收回,這是嚴重的不尊重人,這屬於單方面強制辭退,沒有給李某某一點申辯的餘地。以上,公司理應對李某某進行賠償。
⑷ 2048的游戲規則是什麼
2048游戲共有16個格子,初始時初始數字由2或者4構成。
1、手指向一個方向滑動,所有格子會向那個方向運動。
2、相同數字的兩個格子,相撞時數字會相加。
3、每次滑動時,空白處會隨機刷新出一個數字的格子。
4、當界面不可運動時(當界面全部被數字填滿時),游戲結束;當界面中最大數字是2048時,游戲勝利。
(4)義大利程序員事件擴展閱讀:
2048版本
1、傳統版
有16個格子,初始時會有兩個格子上安放了兩個數字2,每次可以選擇上下左右其中一個方向去滑動,每滑動一次,所有的數字方塊都會往滑動的方向靠攏外,系統也會在空白的地方隨即出現一個數字方塊,相同數字的方塊在靠攏、相撞時會相加。
2、漢服版
原版的數字由各種漢服形制的圖片替代,不斷的疊加最終拼湊出「玄端」這個漢服形制方塊就算成功。
3、朝代版
數字置換成中國自夏開始的各個朝代,就是兩個夏拼成一個商,兩個商拼成一個周……每次碰撞後便生成下一個朝代,以此類推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通關。
⑸ 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員,竟然是一名白富美!她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現如今,互聯網已經走入了每家每戶,大家無時無刻都在拿著手機,與世界各地的人能夠瞬間聯繫到,而這一切,除了我們常說的基礎的通訊設施建造之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每個網站乃至每個APP背後的程序員,正是他們用二進制代碼,編制出來各種交互動作的程序,才能夠一一實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需要。正所謂吃水不忘挖井人,那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員,他的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雖然是一位白富美,但他卻將自己的精力,全然撲在了程序這件事上。
在當時,對於程序員的需求是非常大,但由於經濟水平的落後,很少有人接觸到這個行業。在層層選拔時,讓圖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這個白富美的女孩子艾琳,不僅精通程序編碼,而且一點就透,同時,也是他一路指導圖靈的生活,以及和同事之間的交際關系,才得以保障圖靈在有好的研究環境,來從事密碼破譯和程序編寫的工作,不被外人打擾。雖然在影片的結尾,乃至是真實的歷史當中,最後結局並不那麼美滿,但他對於程序的奉獻,是可以載入歷史的史冊當中。
⑹ 程序員自殺案今日庭前會議,翟欣欣將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距離蘇享茂事件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案件也是最近才剛剛審理。在開庭當天,蘇家的三個哥哥以及一個姐姐都到了現場,蘇享茂的前妻翟欣欣也在其父親的陪同下親自出庭。
不知道法律對於這樣的騙婚行為,最終會採取怎麼樣的判決方式,但是都無法挽回一條鮮活的生命,也許蘇享茂沒有遇到翟欣欣,就不會消耗掉這么多的資產和資金,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最終用極端的手段結束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翟欣欣最終可能也無法逃脫法律的制裁,不知道她的良心會不會痛,可能大概也不會吧,畢竟已經不是初犯,希望最終法律能夠還事實真相一個公道。
⑺ 世界上第一個程序員 編寫了首款電腦程序推動計算機發展
英國Ada Lovelace 是世界上第一個程序員,在那個計算機非常不發達,並且也沒有任何概念的時候,她首次編寫了程序,同時使用了循環和子程序的概念。她編寫了世界上首款電腦程序,這對於推動世界計算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阿達對於計算機歷史的影響
在最初時,人們對於計算機的認識並不全面,所以對於阿達的成就並沒有表示太大的認可,而在1953時,也就是阿達去世後100年時,阿達之前的計算公式和演算法被公布之後,引起來許多的熱議,同時也是肯定了阿達對於現代計算機中的研發,和在軟體工程製造方面產生的非常大的影響。
而在現在許多人使用的微軟之中,也有著阿達的全息圖標,同時英國官方計算機也會每年以阿達的名字命名頒發一個獎項。在1980時期,美國的國防部製造出最新的高級計算機語言,並且用阿達的名字來命名,以表示她的重要性。現在世界上最復雜最完備的工具,就是阿達所提出的演算法和程序所寫出來的。
二、阿達的成就
阿達不僅是計算機程序的鼻祖,同時也是一個數學家。根據記載,她從小就對於數學非常感興趣,她僅僅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就將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編著的計算機設計書概念書進行了全面的額翻譯,而翻譯之後的運算方式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個電腦軟體工程。阿達在非常早之前就語言到在未來,機械電腦會有著更加復雜的用途,而現實已經將她的預言證明。
阿達在許多著名的著作家之中的書中也有著非常大的名氣,在《差分解析儀》之中,阿達是這本書的主角,而在這本書中講述了阿達對於計算機所作出的貢獻,和對於未來計算機發展的預判。
⑻ 自殺程序員蘇享茂開發的WePhone是什麼產品
著名相親網站世紀佳緣,近日被捲入「程序員自殺」事件。上周末,iOS應用WePhone的創始人、開發者蘇享茂自殺的消息引爆輿論,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蘇享茂通過世紀佳緣相親結識其前妻翟某,翟某隱瞞婚史,並在婚後對蘇享茂進行「勒索」,蘇享茂無奈之
⑼ 毒妻逼死程序員丈夫!原因令人發指!
最近一個毒妻逼死程序員丈夫的新聞在網上持續發酵,占據了熱門。
其實波姐在好幾天前就看到了這個事件。
當時只是感慨這個程序員抗壓能力不太好,懂法也很重要。
沒想到過了這么多天,越來越多的信息被網友挖掘出來。
波姐才意識到這件事似乎並不簡單。
騙婚?隱瞞婚史?巨額勒索?多家上市公司被牽出?
這裡面究竟還有多少內幕,請原諒波姐腦容量有限,真的不想去挖東西。
但波姐還是要說一下,欺負老實程序員這件事,真的很過分,況且還給人家逼死了!
目前網路上口風一邊倒,絕大部分人都在支持程序員,討伐毒妻。
甚至有微博大手主動站出來為程序員站隊。
波姐要在這里為這名一身正氣的大手筆芯!!!
說的真的太對了,因為波姐身邊也有一大堆程序員。
他們每天都拚命工作,為了波波攢能夠順利上線,每天沒日沒夜加班。
沒有這群老實單純的程序員們就沒有波波攢。
曾經就有一個程序員問波姐,為什麼那些女人都在說玩夠了就找個老實人嫁了。
這不是明擺著欺負老實人嗎!
波姐也不願意看到身邊這群努力的程序員將來找老婆也提心吊膽,擔心被騙。
就像王寶強被馬蓉騙婚一樣,現在宋喆已經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相信馬蓉的好日子也不多了。
所以波姐也相信,這一次正義必然會再次得到伸張!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網路總是和程序員過不去。
先是某公司拿程序員祭天,接著程序員又被騙婚。
每次和他們談論到這些事他們總是被嚇得渾身發抖。
難道這個世界真的對程序員充滿了惡意嗎?
為了讓廣大程序員們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愛。
請大家一定要支持身邊的程序員們!
每天波姐下班的時候,程序員哥哥們在加班。
第二天來上班的時候,程序員哥哥們還在加班!
周末波姐出去嗨,程序員哥哥們仍然在加班!
所以大家一定要支持一下程序員們日日夜夜不辭辛苦研發的《波波攢》手游!
《波波攢》手游9月22日安卓、iOS雙平台全面開啟首測!
最純正的童年游戲,最還原的兒時玩法,還有原汁原味的校園場景。
時光機就在你手中,趕快召集童年小夥伴,9月22日第一時間穿越回童年吧!
雖然我們不能重來一次童年,但我們可以重開一局波波攢!
好啦,最後波姐要再次為程序員打CALL!
珍愛生命!愛護程序員!
⑽ 關於世界上第一款病毒的誕生的問題
計算機病毒史
電腦病毒的老祖宗——核心大戰(core war)
早在1949年, 距離第一部商用電腦的出現還有好幾年時, 電腦先驅者德國科學家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 在他所提出的一篇論文《復雜自動裝置的理論及組織的進行》中, 就已把病毒程式的藍圖勾勒出來了, 當時絕大部份的電腦專家都無法想像這種會自我繁殖的程式是可能的。只有少數幾個科學家默默地研究馮·諾伊曼所提出的概念。直到十年後, 在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 的貝爾(Bell)實驗室中,三個年輕的程序員道格拉斯·麥基爾羅伊(H, Douglas McIlroy)、 維克多·維索特斯克(Victor Vysottsky)以及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T. Morris),當時三人年紀都只有二十多歲,常在工作後留在實驗室里玩起他們自己創造的電子游戲,這種電子游戲叫做「核心大戰(core war)「。
附註: Robert T. Morris就是後來寫了一個Worm病毒把Internet搞的天翻地覆的那個Robert T.Morris Jr.的爸爸,當時大Morris剛好是負責Arpanet網路安全。
核心大戰的玩法如下:雙方各編一組再生程序,輸入同一部電腦中,這兩套程序在電腦的記憶系統內互相追殺,有時它們會設下一些關卡,有時會停下來修理(重新寫)被對方破壞的幾行指令,當它被困時,也可以把自己復制一次,逃離險境。
這個游戲的特點,在於雙方的程序進入計算機內存後,玩游戲的人只能看著屏幕上顯示的戰況,而不能做任何更改,一直到某一方的程序被另一方的程序完全「吃掉」為止。
核心大戰是個籠統的名稱,事實上還可細分成好幾種,麥基爾羅伊所寫的叫「達爾文」這包含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意思。它的游戲規則跟以上所描述的最接近,雙方以匯編語言(Assembly Language)各編一組再生程序,叫有機體(organism),這兩個「有機體」在電腦里爭斗不休,直到一方把另一方殺掉而取代之,便算分出勝負。在比賽時 Morris經常擊敗對手。
另外有個叫爬行者的程序(Creeper),每一次把它讀出時,它便自己復制一個副本。此外,它也會從一部電腦「爬」到另一部與其連網的電腦。很快地電腦中原有資料便被這些爬行者擠掉了。爬行者的唯一生存目地是繁殖。
為了對付「爬行者」,有人便寫出了「收割者(Reaper)」。它的唯一生存目的便是找到爬行者,把它們毀滅掉。當所有爬行者都被收割掉之後,收割者便執行程序中最後一項指令:毀滅自己,從電腦中消失。
「侏儒(Dwarf)」並沒有「達爾文」等程序那樣聰明,卻是個極端危險的傢伙,它在內存系統中邁進,每到第五個地址(address)便把那裡所儲存的東西變為零,使得原來的正常程序停止。
最奇特的就是一個叫「印普(Imp)」的戰爭程式了,它只有一行指令,那就是MOV 01.MOV代表「MOVE」即移動的意思。它把身處的地址中所載的「0」寫(移)到下一個地址中,當印普展開行動之後,電腦中原有的每一行指令都被改為「MOV 01」。換句話說,屏光幕上留下一大堆「MOV 01」。
「雙子星(Germini)」也是個有趣的傢伙,它的作用只有一個:把自己復制,送到下一百個地址後,便拋棄掉「正本」。
從雙子星衍生出一系列的程序「犧牲者(Juggeraut)」把自己復制後送到下十個地址之後,而「大雪人(Bigfoot)」則把正本和復製品之間的地址定為某一個大質數,想抓到大雪人可是非常困難的。此外,還有全錄(Xerox)柏路阿圖研究中心的約翰.索殊(John F.Shoch)所寫的[蠕蟲](Worm),它的目的是要控制侵入的電腦。
1975年,美國科普作家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寫了一本名為《震盪波騎士》(Shock Wave Rider)的書,該書第一次描寫了在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作為正義和邪惡雙方斗爭的工具的故事,成為當年最佳暢銷書之一。
1977年夏天,托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說《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為美國的暢銷書,作者在這本書中描寫了一種可以在計算機中互相傳染的病毒,病毒最後控制了7,000台計算機,造成了一場災難。
1983年11月3日,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博士研製出一種在運行過程中可以復制自身的破壞性程序,倫·艾德勒曼(Len Adleman)將它命名為計算機病毒(computer viruses),並在每周一次的計算機安全討論會上正式提出,8小時後專家們在VAX11/750計算機系統上運行,第一個病毒實驗成功,一周後又獲准進行5個實驗的演示,從而在實驗上驗證了計算機病毒的存在。
在那些日子裡,由於電腦都沒有聯網,因此並不會出現小莫里斯所引起的病毒瘟疫。如果有某部電腦受到「感染」失去控制,工作人員只需把它關掉便可。但是當電腦網路逐漸成為社會結構的一部份後,一個自我復制的病毒程序便很可能帶來無窮的禍害了。因此長久以來,懂的玩「核心大戰」游戲的電腦工作者都嚴守一項不成文的規定:不對大眾公開這些程序的內容。
1983年,這項規定被打破了。科恩.湯普遜(Ken Thompson)是當年一項傑出電腦獎得獎人,在頒獎典禮上,他作了一個演講,不但公開地證實了電腦病毒的存在,而且還告訴所有聽眾怎樣去寫自己的病毒程序。
1984年,《科學美國人》月刊(Scientific American)的專欄作家杜特尼(A. K. Dewdney)在五月號寫了第一篇討論「核心大戰」的文章,並且只要寄上兩塊美金,任何讀者都可以收到他所寫的有關寫程序的綱要,在自己家中的電腦中開辟戰場。
在1985年三月份的《科學美國人》里,杜特尼再次討論「核心大戰」和病毒。在文章的開頭他便說:「當去年五月有關『核心大戰』的文章印出來時,我並沒有想過我所談論的是那麼嚴重的題目」。文中並第一次提到「病毒」這個名稱。他說,義大利的羅勃吐.些魯帝(Roberto Cerruti)和馬高.么魯顧帝(Marco Morocutti)發明了一種破壞軟體的方法,他們想用病毒而不是蠕蟲,來使得蘋果二號電腦受感染。
Cerruti寫了一封信給杜特尼,信內說:「Marco想寫一個像病毒一樣的程序,可以從一部蘋果電腦傳染到另一部蘋果電腦,可是我們沒法這樣做。這病毒要先使磁碟受到感染,而電腦只是媒介,這樣病毒就可以從一張磁碟傳染到另一張磁碟了。」
1986年初,在巴基斯坦的拉合爾(Lahore),巴錫特(Basit)和阿姆傑德(Amjad)兩兄弟經營著一家IBM-PC機及其兼容機的小商店。他們編寫了Pakistan病毒,即Brain。在一年內流傳到了世界各地。
1988年3月2日,一種蘋果機的病毒發作,這天受感染的蘋果機停止工作,只顯示"向所有蘋果電腦的使用者宣布和平的信息"。以慶祝蘋果機生日。
1988年11月2日,美國六千多台計算機被病毒感染,造成Internet不能正常運行。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計算機病毒入侵計算機網路的事件,迫使美國政府立即作出反應,國防部成立了計算機應急行動小組。這次事件中遭受攻擊的包括5個計算機中心和12個地區結點,連接著政府、大學、研究所和擁有政府合同的250,000台計算機。這次病毒事件,計算機系統直接經濟損失達9600萬美元。這個病毒程序設計者是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T.Morris),當年23歲,是在康乃爾大學攻讀學位的研究生。
羅伯特·莫里斯設計的病毒程序利用了系統存在的弱點。正由於羅伯特·莫里斯成了入侵ARPANET網的最大的電子入侵者,而獲准參加康乃爾大學的畢業設計,並獲得哈佛大學Aiken中心超級用戶的特權。但他也因此被判3年緩刑,罰款1萬美元,他還被命令進行400小時的新區服務。
1988年底,在我國的國家統計部門發現的小球病毒是我國第一次病毒經歷。
網易電子雜志《網路時代》關於電腦病毒的出現作如下總結(已略作改動):
第一個計算機病毒發現於1981年,是一個蘋果機病毒,但它不破壞數據。3年後,第一個與IBM PC兼容的DOS病毒出現。它會在硬碟的引導扇區和文件分配表寫入大量垃圾,從而也就破壞了保存於硬碟中的數據。在它之後,更多的病毒便涌現了出來。
直到1987-1988年,病毒仍是一個稀有事物,但這種情形被3個著名的病毒的出現改變了,它們是耶路撒冷,米開朗基羅和醉酒(stoned)。通過媒體的炒作,人們的心理充滿了恐懼,開始到處尋求幫助。在這種氣氛下,開發反病毒軟體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病毒真正成為了計算機領域令人關注的問題。
索非亞成為世界病毒的中心(1989-1992)
在「鐵幕」落下後,歐洲前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了病毒雲集的地方,其中尤以保加利亞為最。索非亞成為了製造新病毒的肥沃土壤。連製造病毒更有效的工具也出自這里。
今天(梅麗莎,CIH,EVIL,.....)
新的製造病毒的技術被不斷開發出來,而隨著互聯網及電子郵件的廣泛使用,被病毒感染事件的數目呈直線上升態勢。像美麗莎,CIH等病毒都通過電子郵件附件傳播,如果你雙擊這些附件,它們便立即開始活動。像CIH在爆發時會覆蓋你的BIOS,造成你計算機完全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