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救!皇帝的旨詔有哪幾種
詔、告、敕、諭 詔敕,主要包括詔書、聖旨(或璽書)、冊文、宣敕(或制敕)四大類 詔敕,指以皇帝名義頒行的命令。在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王朝,皇帝發布的命令屬於國家最高決策,具有神聖色彩,所謂「皇帝御寓,其言也神,淵嘿黼扆,而響盈四表」[1]。秦朝建立皇帝制度時,規定以「制」、「詔」作為皇帝所頒命令的專稱[2]。以後諸朝又有更加復雜的一些名目劃分和變化,如漢朝分為策書、制書、詔書(亦作誥)、戒書(亦作戒敕)四類,唐朝則有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3]元朝皇帝頒發的命令也有多種名目。 元朝的詔敕類文書內容涵蓋比較廣泛,有詔書、聖旨、璽書、冊文、宣命、制書、敕書等多種名目。它們大致上可以歸屬為四類:詔書、聖旨(或璽書)、冊文、宣敕(或制敕)。其中,詔書與聖旨是元朝詔敕類文書中比較重要的兩種形式。 (一)詔書 唐朝「王言之制有七」,其中第二類「制書」的內容為「行大賞罰,授大官爵,厘革舊政,赦宥降虜」[6]。元朝詔書的性質,基本上與其相似(實際上唐朝的「制書」原來就叫「詔書」,因避武則天諱而更名)。 觀其內容,大體不出以下范圍: 重大典禮——如建國號、皇帝即位、改元、立後、建儲、接受尊號、上皇太後尊號、追尊已故皇帝皇後廟謚、加封岳鎮海瀆等,皆詔告天下。例多不舉。 重大赦宥——因平叛、天災、典禮等原因舉行全國重大政治興革——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政策、措施出台(《唐六典》所謂「厘革舊政」),亦專門頒發詔書。 重大政治興革——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政策、措施出台(《唐六典》所謂「厘革舊政」),亦專門頒發詔書。 重大征伐 重大人事任命——似主要限於任命右、左丞相。 重大誅罰 重要對外文書 詔書是詔敕類文書中最為重要的一種。 (二)聖旨(璽書) 廣義上說,以皇帝名義下達的命令,包括詔書和宣命(制書)在內,皆可稱為聖旨。 聖聖旨內容涵蓋的范圍遠為廣泛,小大不拘,「大而至於軍國大計,小而至宰殺老病的牛馬、幼馬、羊羔等微而至微的瑣事」。 「璽書」:凡是蓋有皇帝璽印的下發文件都可稱為璽書。其中,應當包括詔書、聖旨(狹義)、宣命(或制書)。廣義的璽書大體上相當於廣義的聖旨,但不包括未形成書面文件的口傳聖旨。同樣,狹義的璽書也與狹義的聖旨相近,尤其被多用以指稱那些內容較為瑣細的聖旨文書。 (三)冊文 漢有策書,唐有冊書,主要用以封拜諸侯王、三公、立後建嫡、寵命尊賢,總的來說屬於以皇帝名義下達的詔令文書范疇。元朝來看,其所謂冊文只有祝冊、玉冊、立冊、謚冊四種(謚冊只包括為已故皇帝上謚號,不包括給臣下賜謚)。 (四)宣敕(制敕) 宣敕或稱制敕,是元朝的人事除授和封贈文書 參考文獻: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3.html
⑵ 為什麼皇帝的命令稱為"聖旨"而皇後的命令稱為"懿旨"
聖旨就不用解釋了
解釋為何太後的旨意為何叫「懿旨」?我國歷代統治者對公文都有明確的規定。秦代上行文為奏,下行文為制、詔。漢代上行文區分為四品:章、奏、表、議;下行文分為四類:策書、制書、詔書、戒書。魏晉南北朝公文同前代大略相似。隋代公文大都是梁代定製。唐代下行公文有六:制、敕、冊、令、教、符;上行公文也有六:表、狀、箋、啟、辭、牒;平行公文有三:關、移、刺。
宋代公文上承唐代體制,種類更趨繁雜。元代公文略有變化,如詔令稱聖旨,命令稱令旨,指令稱懿旨,並增加了一些新的文體,如行移、申狀之文。
所以對於皇帝的詔令稱為聖旨,對於皇太後或皇後的詔令或指令稱為懿旨.
另解釋懿字:
懿
yì
(1)
(形聲。從壹,恣聲。「壹」表示專一。本義:美好)
(2)
同本義 [fine]
懿,美也。――《爾雅》
好是懿德。――《詩·大雅·庶民》
斯則前世之懿事。――《三國志·吳主傳》
茂學懿文。――白居易《斐度中書舍人制》
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3)
又如:懿盛(因皇室宗親而名位顯盛);懿範(美好的風范。多用於贊揚婦女美德);懿明(德高智明);懿士(有美德的人)
(4)
大 [great]。如:懿度(大度);懿偉(偉大)
(5)
深 [deep]。如:懿筐(深筐)
懿德
yìdé
[virtue] 美德
林慮懿德,非禮不處。――《後漢書·鍾浩傳》
懿德高風,令人景仰
懿行
yìxíng
[exemplary conct] 善行
懿旨
yìzhǐ
[empress's order] 皇太後或皇後的詔令
黃門傳懿旨曰:「太後特宣大將軍,餘人不許輒入。」――《三國演義》
懿
yì ㄧˋ
美好(多指德行,指有關女子的):嘉言~行。~范。~德。~旨(皇後或太後的詔令)。
鄭碼:BWRW,U:61FF,GBK:DCB2
筆畫數:22,部首:心
⑶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誥,詔,旨有何區別
皇帝下達的文書,有制,詔,誥,敕,冊,祭文,祝文,諭,旨,寄信,電旨等。
欽定大清匯典:「凡大典禮,宣示百寮,則有制辭。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憲,則有詔有誥。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曰誥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曰敕命。諭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傳敕曰敕諭」。「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詔,敕,諭等一類的詔令文書,載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辭,其開首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凡國家大事須布告臣民的用詔書。詔書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最後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結束文尾書下詔的年月日,加蓋「皇帝之寶」。誥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發給誥命。敕是告誡之意,也作敕書,凡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用敕命。敕諭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員,如任督,撫,學政,鹽政,織造,提督,總兵等,發給坐名敕書;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員,運同等,發給傳敕。2.敕諭臣民;3.敕封或諭告外藩。皇帝冊封王宮後妃等用冊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禱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書。諭旨之分,凡「特降為諭。因所奏請而降者為旨。其或因所奏請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為諭」。寄信是皇帝授命軍機大臣寄發的機要諭旨,「誥誡臣工,指揮方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謂之寄信」。行經略大將軍,欽差大臣,總督,巡撫,學政,行督辦軍務大員,各省提督,都寫「軍機大臣字寄」。行鹽政,關差,藩,臬,都寫「軍機大臣傳諭」。清末有了郵政電報,有些諭旨用電報拍發,稱「電寄」或「電旨」。
⑷ 中國古代君王命令就是法律嗎
古代君王命令,一般叫做詔敕、詔令,俗稱「聖旨」。詔敕、詔令不能等同於法律,不過它們確實構成了法律的淵源之一。
因此,我們認為,敕令是傳統法律的淵源之一。
⑸ 古代皇帝命令命令下來,中書有權駁回嗎
有沒有權力駁回,我們來分析一下中書是個什麼制度。
你說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的中樞制度。三省指中書省(隋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中書省
中書省即隋朝的內史省,是決策機構,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詔旨,長官叫中書令。
門下省
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長官叫侍中。
尚書省
是最高執行機構,長官有尚書令、左右僕射、左右丞等。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稱侍郎。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調動等事務;戶部,掌天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禮部,掌管國家典章法度、祭祀學校、科舉、接待外賓等事務;兵部,掌武將選用、兵籍、軍械、軍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獄事務;工部,掌管山澤、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項工程等等。六部與地方諸州聯系,必須通過尚書省各級長官。
所以三省六部制各司其職,中書省只是替皇帝起草詔旨,並沒有駁回權力,可以駁回皇帝命令的是門下省。
但是一言到底,古代屬於個人封建專制主義,到底怎麼樣,大多數時候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如果是明君,也許門下省是個有力的部門,如果是昏君,那麼門下省就如同虛設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⑹ 皇帝下的命令 叫什麼
皇帝下的命令叫聖旨。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
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
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清朝的是官職越大顏色越多,多彩聖旨頒發給五品以上官員,發給五品以下官員的聖旨顏色單一,為純白綾。最高等的是七色聖旨。
⑺ 古代皇帝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
古代皇帝中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
根據你所提出來的問題的內容的紀律的情況的描述。影響,知道古代皇帝中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問題的情況。主要是「令」「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主要突出了「嚴肅」的含義命令(令)是國家力機關、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及其負責人頒布的,是具有強制執行性質的領導性、指揮性的下行公文。從詞義上看,是「使人為事」的意思。「命」還有「嚴肅」的含義,「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令是我國最古老的公文文種之一。三國時候曹操為了完成其統一中國的大業,千方百計廣招人才,先後頒布了《求賢令》、《舉士令》和《求逸才令》等。在我國古代,命令有稱作「誓」、「誥」、「制」、「政」、「策」等的。
⑻ 皇帝的命令制和詔有何區別
「制」是重大的、制度性的命令,很可能今後要因為祖訓的命令,往往是原則性的、綱領性的東西。
「詔」則是普通的、一般性的命令,往往針對具體事物發出一時性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