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培養孩子的服從能力
我們可以做一個不是很恰當,但是卻很類似的對比:狗很喜歡與主人一起玩耍,它會隨時等待主人的命令,盯著主人手裡的球。當主人把球拋向遠方的時候,它馬上沖出去把球叼回來。整個過程中,狗是那麼的興奮、那麼的有成就感,以至於它一回來就立刻期盼主人能盡快下達下一個命令。它是通過服從來獲得樂趣的。與狗類似,服從意識成長到第三階段的孩子,也會非常迫切地希望獲得別人的指揮,並准確地執行。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位從事教育工作10年的女教師非常擅長學生管理工作,於是她就經常給孩子們提出各種要求。一次,她在上課的時候命令孩子們:「整理好書包,在晚上放學以前。」這個命令本來沒什麼問題,可是孩子們的執行速度太快了,以至於她剛說前半句,孩子們就已經開始動手,說完後半句,孩子們才停了下來。可是一場「混亂」在所難免。孩子們居然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對老師的要求做出服從的舉動,這讓老師不得不開始注意自己說話的順序。
這位女教師回憶,類似這樣的情況在她的班裡很常見,所以她變得越來越注意言辭,這也是老師的責任。能夠像她這樣認為的人並不多。
大多數人覺得,如何下命令是自己的自由,只要命令的內容正確就可以。事實上,真正認真負責的人是不會這樣想的。這位女教師就能夠深切地體會出越來越大的壓力。有一次,面對亂成一團的教室,女教師想讓孩子們安靜下來,於是她就在黑板上寫「安靜」這個詞。她剛寫出第一個字,班裡就已經安靜下來了。
教師訴說的這件事讓我很受啟發。後來,我將安靜游戲引入課堂。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孩子服從行為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含義——作為整體,孩子們有同時服從命令的習慣,這反映出他們有潛在的集體意識。只有班裡所有的孩子都保持安靜,教室才能真正安靜。任何一個孩子發出聲響,都會讓集體的努力付之東流。在大家全部有意識保持安靜的過程中,集體感油然而生。隨著這個游戲的不斷深入,孩子們的集體感越來越強,保持安靜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後來,我又在安靜游戲中加入了「點名」的環節。在孩子們竭力保持安靜的教室門口,我輕聲呼喚一個孩子的名字。被叫到名字的孩子會悄聲站起來,其他孩子則保持不動。要想從座位上站起來而不發出一點聲音是很有難度的,他們必須非常小心。這在無形中延長了游戲的時間,而在後面被叫到的孩子,就需要等待漫長的時間。等待是非常考驗孩子耐心的,他們必須自發控制住自己的行為和運動的慾望,意志力在此過程中得到了鍛煉。玩過這個游戲的孩子,大多能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服從意識。
有了強烈服從意識的孩子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因為他們能夠很快執行老師下達的命令。與之相對的,教這些孩子的老師就要對命令和服從有深刻的認識,在教學中避免將個人意志強加給孩子。事實上,這也是所有老師都應該具備的品質。
㈡ 孩子把我說的話當成「耳邊風」—教您如何提高孩子的指令服從度
您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孩子把家長說的話當成「耳邊風」,不管我怎麼叫他,他好像沒聽見一樣,可是在機構的時候老師說的話孩子就聽,而家長喊破喉嚨也沒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發指令時常見的誤區
1.過於啰嗦、復雜的指令
很多家長在下達指令時並沒有考慮到孩子現階段的能力水平,例如:對於低能力的兒童很多家長下達的指令是「把衛生間粉色的毛巾拿給我」對於孩子來說他並不能很好的區辨句子中的成分,孩子既不理解衛生間、也不知道什麼是粉色,而整段話中包含了代詞、形容詞、介詞和名詞。這樣的指令過於復雜,並不符合孩子現階段的能力水平,所以孩子很自然的忽略了這個指令。
2.重復性的下指令
重復性的發指令是很常見的一個誤區,例如:當孩子沒有給家長回應時,家長通常會重復性的下指令「不要過去、不要過去了、不要過去」我們下達了很多遍指令,卻沒有及時的進行輔助,這時我們的指令通常會變成空指令。
3.變動的指令
很多時候家長下達的指令總是變動的,例如:「給我毛巾、把毛巾給我、拿毛巾」這便是變動的指令,孩子每一次聽到的指令都不同,所以很難對指令進行區辨,盡管我們下達指令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頻繁變動的指令會增加難度。
我們該如何下達指令呢
1.清晰明確地下達指令
明確的指令利於孩子建立刺激區辨,當我們下達的指令是「把衛生間粉色的毛巾拿給我」時孩子不能很好的提煉出句子中的關鍵字是「粉色的」還是「毛巾」。這時我們可以這樣下達指令「拿毛巾」,當我們的指令只對應一個動作時,孩子便可以很好的對指令進行辨別。
2.肯定性的指令
當我們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時,家長常常會說「不要玩了、不要過去了、別跑」孩子的能力可能對否定句並不理解,所以才會不服從指令。我們也並沒有告訴孩子不要這樣做了那要做些什麼呢?這時我們可以說「過來坐好」或者「換一個玩具玩吧」,肯定性的指令便可以告訴孩子當下我們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3.及時輔助、及時強化
當我們下達指令孩子沒有回應時,我們就要及時進行輔助啦。比如:當我們想讓孩子拿毛巾但孩子並沒有給我們回饋時,我們需要再次下達指令,及時的拉著孩子的手將毛巾拿給我們,當孩子在輔助下拿起毛巾時我們也要及時的給予一個孩子比較喜歡的強化物。可當孩子獨立完成指令將毛巾拿起時,我們就可以給孩子最喜歡的強化物啦。只要強化夠及時,孩子才會養成較好的習慣,才會更好的執行下一個指令。
牢記這些細節,讓指令變得更有效,你學會了嗎
#自閉症# #家長必看# #家庭教育# #家裡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看我成長ABA
㈢ 怎樣讓德牧服從命令狗不聽話怎麼辦
由於我經常去喂它們,在它們長大後對我也是非常的友好。我覺得德牧是是智商非常高的狗狗之一,是絕對聰明機警的狗狗,機警、自信、威嚴、勇敢的。德牧生活中性情溫和,對主人的指令絕對服從而且忠誠。大多數情況下,德牧都是非常乖巧聽話的。但是動物都不是一種性格,德牧也是一樣,也有部分德牧犬不聽話,為此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確立自己在它面前的領導地位,要讓它們知道你是主人。在生活中不能對德牧寵溺過度,但並不代表可以隨意辱罵毆打。在對待德牧的時候,家長應該做到賞罰分明,規范它們的行為,同時也需要關系愛護它,與德牧建立深厚的感情。 其次,就要注重其飼養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出門遛狗的時候,主人要走在德牧的前面,好好的引導它,千萬不能讓德牧牽引著自己的走。估計很多犬友在遛狗的時候,都變成了被狗溜的情況。犬主應該隨時占據主導地位,成為德牧的唯一主人。 然後,生活中要以主人的話語為遵循的目標,如合適給德牧准備食物,洗澡等等,讓德牧犬養成服從、聽從主人的習慣。
㈣ 「登門檻效應」:消除家長的挫敗感,讓孩子能夠無壓力服從命令
文丹媽
編輯丹媽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優秀,所以對孩子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也無可厚非。但有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學習反而更加不用功了,就像木木的媽媽,一直以來都要求木木成績在班裡排行前五,有一次木木只排名前十,木木媽就認為是木木不努力,辜負了自己的期待,於是對木木更加嚴格要求,結果木木的成績下滑得更嚴重了。其實這種情況是 家長忽略了"登門檻"的重要性,急於把過高的要求寄託在孩子身上,也許對大人而言是容易完成的,但對孩子而言便頗為苛刻了 。
1、家長給予的壓力過大
很多家長都認為相比起"虎爸虎媽",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已經是非常寬裕了,但家長們都忽視了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都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更多的孩子,是背負著家長的期望和要求,壓力過大卻不敢明言,甚至 認為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於是乾脆不努力。
2、孩子沒有自我空間
家長們都習慣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對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明明白白,視手機和電視為洪水猛獸,孩子根本就沒有喘息的時間,更別提有這個年齡段該有的玩樂了。枯燥的生活怎麼會讓孩子有學慣用功的動力?
3、剝奪了孩子的興趣
當孩子沒有了興趣便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意義。試想,孩子在舞蹈比賽中拿了第三名,家長卻說"繼續努力,下次拿第一",孩子還會有興趣學舞蹈,還會有努力拿第一的念想嗎?
綜上所述,其實孩子不用功的原因,多是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當孩子學習不用功,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1、無法理解必要的知識
這是最直接的體現,孩子學慣用功,是為更好的未來做鋪墊。要實現美好的夢想需要每一步的積累,然而孩子在需要打下堅固基礎的時候卻不用功,理解不了現在的知識,又談何理解將來更深奧的知識呢?就如同房屋的根基沒有搭建好,搭好的房子也會有倒塌的可能。
2、養成不良習慣
孩子讀書不用功的不良心態和不良習慣,勢必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也有可能以得過且過的姿態生活,凡事不爭取、不努力,導致即使機會在面前也白白錯過,這樣的一生,是碌碌無為而毫無所獲的。
3、無法培養專注力
用功的過程,其實是孩子培養專注力的過程。專注力比讀書用功獲得的知識還重要得多,在人的一生的不同挑戰中,任何一項都需要專注力。 而擁有優秀專注力的孩子能全身心投入這些事情,也會更加成功。
因此,孩子用功有其必要性。要避免孩子讀書不用功,讓孩子能夠無壓力服從命令,家長可以巧用"登門檻效應"。
1、引導孩子無壓力學習
"登門檻效應",也就是將一件大事分成若干項小事,從而逐步完成大事。 一下子讓孩子拿一百分可能比較難,會讓孩子望而卻步,但家長可以先讓孩子考取八十分,然後是八十五分,以此類推,一步步朝目標邁進,孩子的壓力就會小得多,實現目標也會容易許多。要知道,循序漸進永遠比一步登天容易。
2、不要過於苛責孩子
當孩子沒有完成父母定下的要求,家長不要急於認為是孩子辜負了期望,一味認為孩子沒有全身心地努力而責怪孩子,這樣不僅讓孩子失去信心,而且孩子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家長要盡快消除挫敗感,和孩子一起尋找沒有達到要求的原因,幫助孩子分析和應對,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去更加用功讀書,實現目標。
3、反思自己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並不苛刻,但也可能忽視了是以大人的水平強加在孩子身上,從而無意識地把壓力給予孩子的情況。所以家長不要總是充當"提出者",多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對孩子有所要求時可以 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溝通交流,詢問孩子的意見,之後家長們便會發現孩子能主動用功了 。
總之, 家長們不應該急於把自己的要求寄託於讓孩子來完成,不要奢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巧用"登門檻效應",引導孩子無壓力用功學習。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其實孩子的心思是非常簡單的,只要用對了方法,孩子就樂意按家長的要求去做,反之,過高的要求和一味苛責孩子只會讓孩子壓力過大,孩子失去了信心和動力便更加不用功讀書,導致與最初的想法越來越背道而馳。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夠明白循序漸進的重要性,引導孩子越來越優秀。
㈤ 怎麼樣把小孩教得服從命令,俗稱聽話懂事
您好,周末愉快。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的體會是,和孩子做夥伴做朋友,不對孩子提過高要求,傾聽孩子的心聲和訴求,孩子才會聆聽你的教誨和指引。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聽你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成功的教育,是讓孩子學會快樂地生存。祝福。 (若對您有用^_^ 請給個好評)
㈥ 怎樣培養教育孩子聽話
真正「聽話」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管制而來,而是依賴於孩子良好的自我發展和自我控制,及對父母教導的領會,理解和尊重。否則,孩子聽話就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小容小韜惹媽媽生氣的時候,媽媽總是說,「聽話!」;做錯事不聽勸的時候,媽媽總是說,「聽話!」;違抗媽媽命令任性的時候,媽媽也是說,「聽話!」;後來,「聽話」成了代表媽媽生氣的意思,「聽話」成了媽媽愛的表現,「聽話」成了小容小韜要求自己的標准,因為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媽媽會不喜歡,所以後來小容小韜一看媽媽沉下臉,即便沒有犯錯誤,也總不知所措,只是著急的說,「媽媽不生氣,小容小韜聽話!」
而我在看來,小容小韜其實一直是非常乖的孩子,他們或違背媽媽的意願,或不聽媽媽的指揮,或任性哭鬧是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的,媽媽只一味要求「聽話」,實在是無視他們的成長特點,只一味以大人意志為主,而強加於孩子身上,讓孩子感覺茫然的東西,這種「聽話」只能讓孩子越來越愚呆,越來越失去自身所本應具有的朝氣和活力。
所以,我後來就對媽媽說,「你教育孩子的出發點雖然很好,但只這樣要求不行,而應該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大人心裡明白的東西,認為很簡單,其實孩子一無所知。你只告訴他們『聽話』,實在是讓孩子在愚昧無知強制遵守你的命令。」最後,我告訴她,「你可以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要求小容小韜要『聽話』,這兩個字我甚至都不說出口。是嗎?我總是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跟他們解釋清楚,讓他們理解就可以了。如果他們不聽話,自然會感知後果,吸取教訓。」媽媽點點頭。
很多人喜歡讓孩子「聽話」,遵從父母意願,為什麼呢?省心!但這樣做卻對孩子的成長無益,因此我反對用「聽話」的原則來教育孩子。我喜歡孩子聽話,但應當建立在他們自願遵守的原則下,而不是因為父母的要求或者強制!讓孩子聽話的基礎應當是孩子知曉了道理,尊重和理解了父母的意圖,自覺服從。只有這樣,孩子的思想和行動才會一直保持熱情有致,對於以後的學習和思考非常有好處。
而如果父母經常無原則的要求孩子「聽話」,動不動就說,「我們要去做什麼什麼,你要聽話!」或者說了什麼東西,隨後附上一句,「聽話,乖!」這就是在強制要求孩子,孩子的表現輕則逆反,重則變得唯唯喏喏,聽憑父母做主。孩子聽話,父母或許會省心一時,但日後在思想和學習上也會失去自我發展的活力。所以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說,孩子以前可聽話了,但大了怎麼越來越難管了呢?而且心思完全不在學習上或者父母要求的事情上面!
究其原因,太過「聽話」的孩子,思維被限制,自我發展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被限制,一味只聽父母指揮和意願,等長大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卻日漸成熟起來,但自我控制和發展卻長期被桎梏,於是變得更加任性,非常調皮,缺乏自我管制,而會無視父母的'教導,或者左耳朵聽,右耳朵出,根本沒上心裡去。這就是簡單粗暴,強制聽話教育的後果!
那麼日常應當怎樣做比較好?
我們天天說要尊重孩子,其實很多父母都始終在以大人的思想居高監下看待孩子,我教育小容小韜的原則是,幫助他們成長,解決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疑惑,並告訴他們處事原則。尊重是相互的,現在小容小韜已經在學著用我的口吻跟我商量問題,而不是以哭鬧和任性來做要挾,比如,「我吃了飯可以吃點零食嗎?」「爸爸,我能看電視嗎?」因為他們知道無論什麼要求,我都會重視並且響應,合理的絕對支持,不合理的也會告訴他們原因。
另外,我很少對他們說「不」,這不行,那不行。其實孩子做的大部分事情,在適合的條件下,都是合理的。比如出去玩,如果時間不合適,我會說,「可以呀,等吃了飯睡完覺再去好嗎?」然後耐心解釋,直到理解。比如想去超市,如果天色已晚,我會說,「等明天再去好嗎?」或者直接告訴他們,「天黑了,要回家了,以後再去吧!」除非孩子已經明白,否則我從來不簡單粗暴的說,「不行!」把原因和理由解釋清楚,就是一種尊重。
所以,奇怪的是,雖然我從未要求兩人要「聽話」,但兩人對我的命令卻大部分言聽計從,乖巧懂事,而且孝順省心。把孩子當小「朋友」,不要以為他們不懂,父母就可以高他們一等,認為比孩子聰明和強壯,而隨意要求或呵斥,愛很重要,但尊重,民主,平等交往和耐心引導也同樣重要!
㈦ 如何對幼兒進行紀律教育
你好,對幼兒進行紀律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孩子們反復練習,熟記在心
幼兒園的小朋友對老師的話都是言聽計從,不折不扣地執行下去。在小朋友的心目中,老師們都是像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樣,都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大人,似乎就沒有他們不會的事情。
因而孩子們對老師給自己安排的事情都能嚴格遵守,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執行。
但是幼兒園的小朋友畢竟受年齡所限,三四歲左右的孩子,期望他們能夠很好地理解老師提出來的要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麼老師怎麼做畢竟合適呢?
1.因為孩子年齡小,理解起來有點難度,老師不妨直接把結果告訴給孩子們,讓孩子們按照要求來做一下,或許就可以很快掌握住。
比如說,告訴孩子們不要遲到早退,班級裡面的玩具都是大家共同使用的,自己玩一會之後,再傳給其他小朋友,不能一個人單獨玩玩具,要不然以後就沒有人會願意你當朋友啦。
2.小朋友們在幼兒園會安排一頓午餐,還有下午補充的小點心,老師告訴孩子們,要排隊前往就餐地點,每個人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絕不能插隊,也絕不能端走別人的碗筷。
告訴孩子要學會自己獨立吃飯,不能隨意翻動盤子,掉在地上的飯菜不能再撿,吃飯時要保持安靜,不要說話,更不能放聲大笑,告訴孩子吃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嗆到了。
3.這些要求看似都是不值一提,但是細節決定成敗,還是需要老師反反復復強調,時間長了,才能讓孩子們養成服從命令聽指揮的好習慣。
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無論什麼樣的紀律要求,都需要老師反復帶著孩子們去練習,無它,但手熟爾。
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而然就會掌握住這些紀律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