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程序員加班都很多嗎
這個肯定不是一概而論的,具體也要看行業和單位吧,一般私企、合資、外企加班可能會比較多吧,事業單位和國企還是比較規范的,但也不排除有例外,所以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如果你不想加班,並且很堅定的話,面試就可以提出來,不接受加班,如果同意就行,如果談不好就再找。
我面試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都會提前把話說明白,省得以後麻煩。因為我的態度是很堅決的,絕不妥協,所以就說出來,但如果是那種耳根子軟的,心裡搖擺的,禁不住領導的軟硬兼施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加班永遠都不是常態。無論有償加班還是無償加班都不是常態。在軟體公司,經常加班的人什麼精神狀態,除了想騰訊阿里那種一年給上百萬或者是幾百萬的,靠著錢在打雞血支撐著,有多少人都是拖著疲憊的身心在考點。
永遠都不排除極個別人,有著明確兒崇高的理想,為了改變世界而加班。
永遠都不排除少部分人,有著正義感和責任感,為了拯救世界而加班。
永遠都不排除相當一部分人,為了金錢而加班。
剩下的,加班既不改變世界,也不拯救世界,更不會為自己和家庭帶來經濟上的改變。僅僅是盲目的加班,因為老闆讓加班,不敢反駁,因為別人加班,不敢不從眾。反復的做重復的勞動,也並不會給自己提升多大的價值。
所以加班肯定不是常態,而是變態。
⑵ 程序員都要加班的嗎
程序員不一定都要加班。java語言是整個體系的基礎,按照不同的用途,在以下方面應用廣泛: 1、企業級應用開發 這里是JAVA的天地,大到全國聯網的系統,小到中小企業的應用解決方案,JAVA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 2、網站開發 當然就是JSP+Servlet+JavaBean,一直以來都相當流行 。 3、移動領域 典型的應用是手機游戲(國內主要是這方面),這里是J2ME的天地,其實應用范圍是很廣的,只是國內開發不夠 。 至於需要不需要加班需要根據項目而定,不同公司和不同項目是不同的。
⑶ 做程序員每天正常工作時間是多少小時如果要加班一般加班到多少點
程序員也要看公司的情況,有的公司程序員很少加班有的很多。x0dx0a加班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單說我身邊的c++,java,ios,前端,x0dx0a加班最多的就是c++和java,ios,有的時候加班到第二天早上,有的加班到10點左右。x0dx0a機呼每一個程序員都加過班,不加班的真的很少。x0dx0a有的公司提供休息的房間,也會有一些加班補貼。x0dx0a有的時候公司升級軟體啊什麼的都會是在夜深人靜的情況下升級或者測試。
⑷ 程序員為什麼要加班呢
你好,首先程序員加班是一個常態化狀態。加班我們分兩種情況,第一公司業務確實比較好,在有限的人員中開發量很大,這個沒有辦法只能加班;另外一個就是自己負責的模塊變化很多,比如bug太多,業務邏輯不嚴謹等。這樣的解決辦法是多學習知識來填充自己,下面是部分學習知識點,希望能幫到你。
索引在遍歷過程中的次序無定義,即使是數字索引也是這樣。(如果想按數字次序遍歷表,可以使用數字形式的 for 。)
當在遍歷過程中你給表中並不存在的域賦值,next 的行為是未定義的。 然而你可以去修改那些已存在的域。 特別指出,你可以清除一些已存在的域。
如果 t 有元方法 __pairs, 以 t 為參數調用它,並返回其返回的前三個值。
否則,返回三個值:next 函數, 表 t,以及 nil。 因此以下代碼
能迭代表 t 中的所有鍵值對。
參見函數 next 中關於迭代過程中修改表的風險。
傳入參數,以 保護模式 調用函數 f 。這意味著 f 中的任何錯誤不會拋出; 取而代之的是,pcall 會將錯誤捕獲到,並返回一個狀態碼。 第一個返回值是狀態碼(一個布爾量), 當沒有錯誤時,其為真。 此時,pcall 同樣會在狀態碼後返回所有調用的結果。 在有錯誤時,pcall 返回 false 加錯誤消息。
接收任意數量的參數,並將它們的值列印到 stdout。它用 tostring 函數將每個參數都轉換為字元串。 print 不用於做格式化輸出。僅作為看一下某個值的快捷方式。 多用於調試。 完整的對輸出的控制
在不觸發任何元方法的情況下 檢查 v1 是否和 v2 相等。返回一個布爾量。
rawget (table, index)
在不觸發任何元方法的情況下 獲取 table[index] 的值。table 必須是一張表; index 可以是任何值。
rawlen (v)
在不觸發任何元方法的情況下 返回對象 v 的長度。v 可以是表或字元串。 它返回一個整數。
rawset (table, index, value)
在不觸發任何元方法的情況下 將 table[index] 設為 value。table 必須是一張表, index 可以是 nil 與 NaN 之外的任何值。 value 可以是任何 Lua 值。
這個函數返回 table。
如果 index 是個數字, 那麼返回參數中第 index 個之後的部分;負的數字會從後向前索引(-1 指最後一個參數)。 否則,index 必須是字元串 "#", 此時 select 返回參數的個數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⑸ 滴滴出行CEO程維:Uber是偉大的對手
滴滴出行CEO程維:Uber是偉大的對手
引導語:滴滴出行CEO程維在專訪說提到:與Uber的競爭,像是一場軍備競賽,他們在融資,我們也在融資。但我心裡明白,我們要把寶貴的資源投入更有價值的領域。這就是我們最終與Uber握手言和的原因
以下為文章全文:
在共享出行創業公司滴滴的北京辦公室,許多員工都將程維,這位滴滴的創始人兼CEO,稱作 「老大」。另一些人叫他的英文名:Will。今年夏天,他因為另一個稱呼更為全球所知,那便是「屠優步者」:這位企業家成功擊退了繼比爾·蓋茨(Bill Gates)領導的微軟之後資本最雄厚、侵略性最強的Uber。今年8月,在經歷了長達一年半,投入數十億美元的戰爭之後,Uber同意把中國業務賣給滴滴並離開中國。
對於Uber,這是保留顏面的撤退,它獲得了滴滴17.7%的經濟權益以及10億美元投資。8周後,在滴滴總部5樓,程維大度地評價了這個被擊敗的對手。「Uber是一個偉大的公司,」他說,「所有矽谷企業中,他們有最出色的中國市場策略。他們比谷歌等其他公司更靈活。在中國,Uber沒有照搬在其他地區的做法,而是學會了展示善意。他們不像往常那些在中國的外企,反而更像創業公司,充滿激情,感覺是為自己而戰斗。」
Uber及其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的鬥志都為人熟知。但在今年8月前,國外讀者並不熟悉程維,他傾向於讓英文流利的公司總裁、前高盛董事總經理柳青作為滴滴的代表。在程維的領導下,滴滴在短短四年間將業務擴張至中國400座城市。滴滴提供的服務讓人們通過移動互聯網叫到計程車、專車快車、豪華車以及通勤公交車。程維表示,現在中國有80%的計程車司機使用滴滴。由於有如此多的用戶使用滴滴,以至於如果沒有這個應用,在高峰期叫車會很困難。最近滴滴的估值達到350億美元,是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之一。在六大洲近500城市開展業務的Uber目前估值為680億美元。
9月底,程維向《彭博商業周刊》談到他從默默無聞到成為中國商界巨子的經歷。33歲的他有著年輕的圓臉,戴著眼鏡。如果是在凌晨兩點的電玩中心看到這樣一名年輕人,也不會令人感覺突兀。程維北京北部的辦公室里放著商業書籍和魚缸。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從他的辦公室望出去能看到西北方的山,山上是古代中國人修建以抵禦蒙古人的長城。這恰巧契合程維的境遇。
程維表示:「當我們創立滴滴時,市場上興起了大約30家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他們有不同的模式。當時一些公司比我們更強大。」
他繼續道:「這是個很長的故事,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波瀾起伏。」
從阿里起步
程維出生在江西,著名的革命老區。父親是一名公務員,母親是數學老師。程xx中時成績優秀,但高考時忘了把試卷的最後一頁翻過來,導致3道大題被遺漏。結果,程維只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學。程維本想攻讀信息技術專業,但卻被分配到工商管理專業。與其他大學生一樣,程維在大四期間也開始找工作。其中一份工作是賣保險,但出師不利,一位老師和他說,「實在沒辦法了,連我家的狗都已經上完保險了。」
在一次招聘會上,程維應聘一家公司的經理助理職位,這家公司自詡為「中國知名保健公司」。程維提著行李到了這家公司所在的上海辦公地,發現這是一家足療連鎖店。程維開玩笑地說:「這就是滴滴出行不大做廣告的原因,我認為這都是忽悠。」他不太喜歡足療。
2005年,22歲的程維進入阿里巴巴旗下B2B公司從事銷售工作,當時的工資是每月1500元人民幣。程維說:「我非常感謝阿里巴巴,那裡有人站出來接納年輕人。他們沒有把我趕走,還說『像你這樣的年輕人就是我們想要的』。」
雖然賣保險出師不利,但程維的線上企業推廣業務卻非常成功。他迅速獲得了晉升,最後和一名直爽的上司王剛一起工作。王剛說,剛見面時,程維的銷售數據非常搶眼,他最擅長的'是客戶活動。
2011年,王剛錯失一次晉升機會,於是把團隊召集起來討論創業計劃。在頭腦風暴的過程中,大家研究了教育、餐廳點評和室內裝飾等點子,然而此時一家正迅速擴張的國外出行軟體引起了他們的興趣。這不是Uber,而是Hailo。程維判斷,中國有200萬計程車司機,Hailo的模式可以借鑒於中國。他2012年離開阿里巴巴,王剛也同時離開並提供了最早的資金支持:80萬。(王剛估計目前他的滴滴股份可能值10億美元)。程維希望起個好記的名字:嘀嘀打車借用了汽車喇叭聲。最近,該公司完成了品牌升級,改稱「滴滴出行」。
創業之初
程維和其他幾位阿里巴巴前同事在一個100平方米的簡陋倉庫內拉開了架勢。與在阿里巴巴時一樣,員工們之間以「同學」相稱。最初幾個月,創業團隊想法設法來戰勝擁有同樣創業思路的十幾家競爭對手。程維說,他派出了前10位員工中的兩人去打開深圳市場,因為那裡的監管態度最開放。但很快,滴滴的服務就被當地政府叫停。
事實證明,滴滴與競爭對手相比仍有許多優勢。一些競爭對手完全復制了Uber在美國的策略,與高級轎車司機合作。但在中國,高級計程車的數量遠低於普通計程車。當競爭對手搖搖招車獲得在北京機場招募司機的獨家合約後,滴滴來到北京最大的地鐵站推廣其應用。與一些競爭對手向司機贈送智能手機不同(對創業公司而言是一種昂貴的促銷方式),程維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滴滴向已經擁有智能手機的更年輕司機提供免費應用,把他們培養成了滴滴的代言人。
2012年北京下了一場史上少見的暴風雪。大街上一車難求,人們紛紛打開了滴滴應用。這天,滴滴的訂單量首次突破1000單。這引起了北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的關注,並向滴滴投資200萬美元,對該公司估值1000萬美元。程維說:「如果沒有那場大雪,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滴滴。」
然而一個壞消息接踵而至:阿里巴巴投資了滴滴的競爭對手快的。中國許多互聯網創業公司的成功都是因為背後有三大互聯網巨頭BAT的支持。於是,王剛和程維找到了騰訊。
騰訊投資
在得到了兩大巨頭的支持後,滴滴和快的也將目光瞄準了對方。大戰期間的「七天七夜」在今天的滴滴已經是一個傳奇。2014年1月,滴滴發起補貼大戰,而背後是微信和支付寶的「支付決戰」。在兩周的時間里,滴滴訂單量上漲50倍,40台伺服器根本撐不住。最終,程維連夜致電騰訊CEO馬化騰,馬化騰在騰訊調集了一支精銳技術團隊,一夜間准備了1000台伺服器。在蘇州街的銀科大廈,滴滴奮戰了七天七夜,重寫服務端架構。
當時,滴滴搭建後台程序的工程師和程序員連續加班沒有休息,持續工作了整整七天七夜。戰役結束後,一名同學不得不到醫院才取出了隱形眼鏡。有的人直接累癱在地上。但當時滴滴並未盈利,因此程維需要進行融資。2013年11月,程維首次造訪美國,但仍然被多位投資者拒絕了。他表示:「我們燒了不少錢,有些投資人嚇了一跳。」
2014年初,即中國農歷春節期間,情況出現了大反轉。當時,騰訊通過微信「紅包」進行了一次成功的營銷。騰訊意識到:未來屬於移動支付,而滴滴可以幫助其增加移動交易量。隨後,騰訊開始向滴滴投入資金。滴滴率先支持用戶通過微信支付車費。與此同時,阿里巴巴也看到了商機,開始向快的注資,並將其移動支付應用支付寶與快的整合。據媒體報道,2014年前幾個月,雙方在補貼方面投入了約2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訂單量也出現了快速增長。根據滴滴一名早期員工李海茹的回憶,在那些日子裡,團隊每天半夜一起看訂單數:300萬,310萬!她大聲向同事們報數,聲音響徹整個辦公室。
當卡蘭尼克將中國視為Uber的下一關鍵市場時,滴滴和快的的投資者也意識到,兩家公司不能再繼續火拚。俄羅斯風投、滴滴投資人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回憶,他開始往返於阿里巴巴和騰訊總部游說。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並,滴滴佔新公司的60%股份。作為合並條件,程維堅持維持公司的控制力。
Uber來訪
2013年,卡蘭尼克和其他一些Uber高管來到中國,造訪了滴滴出行。程維的開場白是:「你給了我靈感。」但隨後,氣氛變得緊張起來。Uber高級副總裁埃米爾·邁克爾(Emil Michael)甚至懷疑雙方是在進行心理戰,邁克爾說:「那天他們提供的午餐可能是我吃過最難吃的飯。我們用叉子把菜撥來撥去,心裡琢磨著:這是不是某種競爭策略?」(答案是否定的,柳青後來向邁克爾表達了歉意。)
在雙方會晤期間,程維走向白板,畫了兩條線。Uber的線始於2010年,然後急劇上升,表示其訂單量的增長。而滴滴的線始於2012年底,但卻是一條更陡峭的上升曲線。程維表示,滴滴出行遲早有天會超越Uber,因為中國市場更龐大,許多城市出於流量控制和環保的目的還限制使用和擁有私家車。程維回憶說:「當時卡蘭尼克只是微微一笑。」
程維還稱,卡蘭尼克提出Uber投資滴滴,但要持股40%。當被問及是否考慮過這一建議時,程維說:「我為什麼要接受呢?」當時看來,Uber和滴滴只能通過市場來解決問題。
2015年初,Uber似乎擁有一些難以超越的競爭優勢,比如看起來更穩定的技術和應用。投資者為Uber估值420億美元,相當於滴滴當時估值的10倍。在滴滴專注於合並快的事宜之際,Uber迎頭趕上:在幾個月時間內,Uber就聲稱掌握了中國專車打車市場近1/3的份額。程維說:「當時我們感覺自己就像當年的解放軍,我們只有步槍,要應對敵人的飛機導彈轟炸。他們的武器很先進。」
於是,程維和一些高管開會討論此事。他們對滴滴的日交易量進行了精密分析,調整了給予司機和乘客的補貼金額。程維每天召集被稱作「狼圖騰」的晨會。他提醒員工:「如果我們失敗,結果就會死。」
滴滴反擊
2015年5月,程維策劃了大反攻。滴滴公開宣布,將補貼10億元人民幣,Uber也隨後跟上。與此同時,程維及其顧問開始想方設法在美國市場打擊Uber。他們把Uber比作章魚,觸角遍及全世界,但身體還在美國。王剛在一次會議上建議:「我們要直取優步的心臟。」
王剛說,滴滴考慮拓展美國市場業務。2015年5月,滴滴向Uber在美國的競爭對手Lyft投資1億美元。王剛說,此舉不只是想打擊Uber的業務:雙方都在為未來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
有媒體報道稱,在對抗Uber的過程中, 政府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但程維並不贊同這種說法。他表示,作為中國最大的打車應用,滴滴承擔了最大的監管壓力,並支付了數千萬元的交通罰單和其他罰款。程維還特別指出,由政府支持的企業,如廣州汽車工業集團和中國人壽也投資了Uber或其中國業務。
在雙方競爭的高峰期,滴滴和Uber每年燒錢最多超過10億美元,為司機和乘客提供補貼。因此,兩家公司都需要有新的資本注入。今年5月,蘋果向滴滴注資10億美元。一個月後,Uber從沙特投資者融資35億美元。兩家公司發出的信號很明確:要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燒錢大戰。
並購優步
程維表示,Uber率先提出要化干戈為玉帛。Uber則指出,該公司從沙特獲得的35億美元融資迫使滴滴回到了談判桌上。不管怎樣,雙方都認為兩家公司應該休戰,轉而專心發展業務。
程維說:「這像是一場軍備競賽,他們在融資,我們也在融資。但我心裡明白,我們要把寶貴的資源投入更有價值的領域。這就是我們最終與Uber握手言和的原因。」邁克爾和柳青用了兩周時間敲定了合作條款。隨後,卡蘭尼克和程維在北京一座酒店的酒吧內相聚。席間,雙方對彼此的頑強戰斗表示了敬意。程維說:「我們是世界上最瘋狂的公司,但內心我們是理智的。我們深知我們面對一場偉大的技術革命,而且這只是開端。」看上去,他對卡拉尼克懷有真誠的敬意。不過程維也笑稱:「他不太能喝白酒。」
如今,滴滴擁有約5000名員工,其中約1/4位於中關村科技園的5層辦公樓內,IBM和聯想的辦公室位於附近。一架巨大的滑梯連接著四樓和五樓的辦公室;樓內牆壁上貼著笑容可掬的卡通計程車圖片,這也是滴滴出行的吉祥物。年輕的工程師在一排排的工位上埋頭於計算機屏幕,一位工程師還穿著優步T恤。滴滴的人士坦言:「還是有點超現實。」
根據協議,Uber和滴滴將各自擁有對方的一個董事會席位,但沒有投票權。程維表示:「雙方也將相互學習。」目前這筆交易尚未完成,仍有待中國商務部的批准。中國的法律專家表示,滴滴已成為中國企業決勝全球的代表性案例,這筆交易獲得全球關注,而商務部阻止這筆交易的可能性不大。程維說:「在全球市場,我們可能還有競爭,但希望不會是惡性競爭。」
全球共享經濟領袖
補貼大戰的結束可能意味著用戶打車費用的提高,以及提供給司機的補貼減少。滴滴現在希望成為一家能夠盈利的企業,並在IPO(首次公開招股)之前展示強勁的業績數據。程維說:「行業逐漸進入了更理性的狀態。」
北京的司機和乘客也已意識到這點。9月底,Uber拼車服務的一位用戶克里斯蒂娜·陳(Christina Chen)表示,現在使用專車快車的費用甚至高於計程車。這位乘客的優步司機也表示,由於獎金和其他激勵機制的減少,他有時寧願待在家裡。用他話說:「沒錢掙了誰還願意上路?」
與此同時,程維也在思考人工駕駛員的替代方案。滴滴正在招聘數據科學家,幫助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汽車。這將與谷歌、網路、特斯拉、通用汽車和Uber等公司形成競爭。程維還與英特爾中國研究院第一位首席工程師吳甘沙進行了接觸,吳甘沙說:「我們都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將給全社會帶來美妙的變化。」
對於程維,此時已可以算得上和平時代。「狼圖騰」已成為歷史,他和結婚四年的妻子正等待第一個孩子的出生。4年前他畫給卡蘭尼克的那張圖,現在變成了怎樣?程維說,如果把滴滴和優步平台的收入相加,將超過Uber全球。當年他告訴卡蘭尼克的預言已經實現,而他更熱烈地相信,對於自己的祖國這也將是個轉折點:「這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共享經濟的領袖。」
;⑹ 程序員加班是不是成為家常便飯了呢有人不願意嗎
程序員這個行業的收入比較高。好像可以隨便找一個入職兩年多的程序員基本月薪一萬多。但是,高薪背後,程序員往往要付出別人想像不到的努力。加班對於程序員,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也與互聯網行業和高強度的工作環境有關。程序員加班到凌晨,因為太累在車站睡著了。老闆諷刺:我不配留在公司
程序員眾所周知,這個行業壓力很大,從著名的BAT互聯網鐵三角就可以看出來。即使是凌晨,很多互聯網公司依然燈火通明,程序員的職業基本上已經和加班掛鉤了,而且好像還能按時下班,這對程序員,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甚至有人會說程序員是青春飯,因為工作強度太大,往往會讓那些中年進入職場的新人失望。
2.程序員正在用生命換取金錢
程序員加班到凌晨,因為太累在車站睡著了。老闆諷刺:我不配留在公司
程序員的工資收入雖然可觀,但是程序員的工作強度對於普通人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可以說很多程序員都在用生命換金錢。有人笑說程序員禿頂級別越高越嚴重。但是,脫發現象意味著身體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否則生理上不會有如此明顯的特徵性反應。頸椎病,腰椎病,鼠手,乾眼症,這些病也是經歷過的程序員。
⑺ 程序員為什麼加班這么嚴重
互聯網行業,加班的比率可能會大一些。這些公司加班的原因主要是互聯網產品迭代速度快,線上項目發現Bug也必須在第一時間修復,並且需要不斷地優化,已應對不斷增長的系統壓力。
另外一些是因為業務節點,比如雙11,618這種日子,一些公司真的是全民皆兵,甚至都是要住在公司了,這種情況必須加班。
一般的互聯網公司工作都是彈性制,很多程序員都是晚來早走。程序員是互聯網行業的主力軍,中流砥柱,我認為程序員加班與本身的工作性質有關系,有的Bug一出現影響線上的全局,必須加班搞定。
⑻ 程序員要經常加班嗎 有沒有雙休,如果加班大概到晚上幾點下班求業內人士解答
每個地方的都不一樣 我就是雙休的 加班大多數是自己能力不足導致的,加班一般沒有強制規定 任務沒完成就接著做咯 實在不行第二天早點來趕著做
⑼ 為什麼程序員每天工作都要加班呢
程序員加班這個事情肯定是真的沒毛病,你的閨蜜和你老公肯定是沒毛病的,並沒有打著加班的幌子欺騙你。
現在咱們說說為啥程序員經常加班,這就得從程序員的工作說起了,程序員的工作,大多數是以項目為單位的,比如開發一個軟體,會有軟體開發的周期,哪些環節和功能的實現要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如果不能完成就會耽誤項目的整體進度。
還有過年春節的時候,微博、微信都會有程序員加班,來檢測數據,一旦到達伺服器的臨界值,就進行一些相關的操作。這就是為什麼程序員經常加班了。
⑽ 程序員為什麼加班多,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導致程序員加班的原因很多,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吧:
1.需求不清晰。需求人員或者項目經理、產品經理沒有吧需求梳理分析清楚,等開發到一半甚至開發完了,才意識到需求錯了,需要重新做,眼看項目或產品都快交付了,只能讓程序員加班了。
2.管理問題。企業文化,就是加班,本來沒啥活,但領導就覺得員工加班他心裡踏實,所以那不管你是不是程序員,一律加班。
3.自身問題。效率低,解決問題能力不行,分配的工作任務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那隻能加班,自行解決了。
4.工作任務緊急。突然要開發一個新功能,客戶要求時間緊迫。不加班,無法完成。
5.工作量大。日常工作量就是大,一個人干兩三個人的工作,干不完,加班還干不完呢,加班成常態了。
從甲方角度看,我就想要什麼產品3個月上線,這是戰略和領導決策決定的,不能拖太長時間。
甲方以這個要求去找乙方,乙方銷售為了完成業績,他滿口答應。
售前一般不會反對銷售。
合同一旦簽署完畢,銷售業績就認為算完成一大半,後續介入內部流程就可能減少。
這時候認為,按時交付的責任應該在研發方面。
開發和產品團隊此時可能還需要進行需求分析,系統設計,提交文檔,正規一些的測試部門還要審核文檔。
然後這些事都走玩,開始開發任務。開發人員每天一個日報,每周一個周報,幾乎天天開會討論。
白天都在討論問題,只有晚上其他部門都走了,無人打擾時,研發才可能專心敲代碼。
沒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是工作開展的大忌,在工業上,早已證明了一切,在工廠生產中,工人流水化作業,一個人只專注一件事情,會越做越熟練,越做越快,越做效率越高。
在軟體開發分工越來越明確的今天,讓後端人員搶前端人員的飯碗,去寫網頁、樣式,效率能高嗎?讓後端人員去搶DBA的飯碗,去做資料庫優化,效率能高嗎?
不專業的人做不專業的事情,可能和公司的發展歷程、組織架構、人員規劃有關;也可能和任務安排有關。
公司發展初期,養不起很多專業的人,可能更需要「全棧」工程師,啥都一把捉;公司發展的過渡期,有點錢了,也意識到了要讓專人做專業的事情,但是人員還沒招齊,那沒辦法,你也得兼職著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果公司有錢了,發展也成熟了,不是屬於以上兩種階段,在IT組織中,連前端、後端、測試、架構、DBA、網路、伺服器運維、技術支持、安全、產品,這些職能都沒區分好的話,就會對工作效率有影響。IT一線工作人員,每個坑位,都需要一顆專業的螺絲釘。
開發人員不注重代碼質量,導致後期返工,導致效率低
有 時候,快即是慢,對於經驗不足或者習慣不好的開發人員,開發前期,被迫或者自己沒意識到,為了追求進度,邏輯沒考慮周全,沒做好自測,代碼能跑起來就算完 成任務了,表面上任務完成得很快。但是在項目後期,測試階段,問題大規模爆發,甚至要返工,由於測試後期,離自己寫代碼的時候,可能隔了一段時間,有的東 西自己都忘了,再回過頭去重新「熟悉」,效率能不低嗎?更為嚴重的後果是讓項目進度不可控。因此,就算進度再緊張,也頂住壓力,必須要做最基本的測試,再進入下一個任務點。
個體組織人員膨脹,出現溝通成本大的問題,導致效率低
溝通成本是人員膨脹後,暴露出來的首要問題。
舉個簡單的栗子,很多公司都有每天晨會習慣,如果一個組有5個人,開晨會匯報工作,平均一個人匯報2分鍾,就需要10分鍾,現在一個組增加到10個人,一人匯報兩分鍾,都要20分鍾才能匯報完。時間就這樣過去。
再舉個栗子,30人天的工作,分給2個人做,可能需要15天,共耗費30人天,但是分給5個人做,6天能完成嗎?
信息在溝通、傳遞的過程中,可能會「失真」,你想的,不一定能100%說出來,你說出來了,別人也不一定能100%理解,而且每個人的理解能力、知識體系都不一樣,理解起來容易產生偏差,產生偏差就容易做錯事情。
因此,如果人員出現膨脹,要以項目為單位,進行合理的項目拆分、人員拆分。同一個「小項目」最好不要超過4個人負責。溝通的時候,推薦使用口頭+書面+復述,減少溝通過程中的信息失真。
上、下屬之間相互不信任,做事有阻礙或者導致重復工作,導致效率低
上 下屬相互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如果上級不信任下屬,不敢授權給下屬,凡是都要自己過一遍,而上級往往是一對多的關系,這個時候,工作瓶頸會出現在上級身 上;如果上級不信任下屬,搞一堆監督機制,為了下屬不做錯事情,又讓別人同事過一遍,又要耗費額外的成本,勞民傷財,而下級得不到信任,做事受阻,久而久 之就會畏手畏腳,很難獨當一面,或覺得自己有能力沒地方使,乾脆走人。
上級應該充分信任下級,放心授權讓下級去做事情,但這些都一個前提就是要有一個較好的軟體管理過程,包括開發環境和測試團隊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一些輔導和進行重要節點管控和監督。
上級不信任下級,經常碰到,而下級不信任上級也很要命。程序員是很有個性的工種,不好管理,往往特別多想法。就好像車輪子陷入泥潭中,上級說車子往前推,有的人又說,往後拉,各自發力,估計車子永遠都擺脫不了泥潭,還談何效率?
因此,如果有意見,前期可以提,但是解決方案一旦定下來,應該上下一心(即使有意見也埋在心底吧),朝著目標一起去努力。
不同部門之間溝通存在隔閡與障礙
軟體開發過程中,在IT范疇內,不同部門難免有交集,例如開發與運維、開發與測試,不同崗位承擔的責任、掌握的知識體系、考慮問題的角度往往不一樣,導致處理事情受阻。
舉 個栗子,有一次,開發人員為了驗證某個問題,需要運維人員協助重啟某個站點。對於開發人員來說,這個站點,用的人比較少,而重啟也是一瞬間的事情,風險為 基本為0,但是由於運維人員掌握的知識體系不一樣,怕重啟了會造成很大影響,甚至害怕出了問題要自己承擔責任,明明可以瞬間操作解決問題的,又要等到中午 或者半夜三更沒人的時候才敢重啟,效率就是這樣降低了。這個時候,需要運維人員,去學習一下相關知識,或者引入新流程,例如,重啟站點,需要某個專業人士 口頭同意,即可立即執行。
因此,不同部門之間的人,應該互相學習,才能更好地溝通;做事情,盡量做輕量級的流程化、標准化。
上級工作安排不到位
上級工作安排不到位,也會導致工作效率低。有時候會有這種怪現象,可能很多事情沒做,但是下面的人沒事可做;或者有的人很忙,有的人很閑。
軟體開發分工,不像搬磚頭,一人搬一車就行了。軟體開發, 工作量化本身就是一個很難的地方,如果項目經理沒有做項目計劃,沒有做工作點、任務點拆分工作就很難安排到位。特別是剛剛從程序員轉型做項目經理的人,過 程性思維,不會對項目做整體的把握、整體規劃,想到哪裡就做到哪裡,想到什麼就分配什麼工作,最後一團糟,一會把下面的人累死,一會又讓下面的人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