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理解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和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的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這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任何法律的功利,都應由其促進相關者的愉快、善與幸福的程度來衡量的。
康德的絕對道德律令:指總是按照那些同時可以成為普遍規律的規則行事。絕對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絕對命令是針對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經驗為基礎,是有條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絕對的。這一命令適用於所有人,絕對命令無須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個行動。
(1)康德道德命令擴展閱讀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的意義:
1、功利主義首先是判斷一個行為對錯的標准,通過兩個要素,快樂和痛苦去判斷。邊沁: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強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樂。只有他們才能向我們指出應當做什麼,並決定了會做什麼。
2、人的行為是遵循一個苦樂原則的,這也是人本性的一種傾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邊沁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他的功利主義學說,他的功利主義本質就是一種快樂主義。
3、功利主義的的這個功利是一種功效,是對快樂和幸福功效的追求,對痛苦功效的逃避。
4、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個人為出發點的,但歸宿是社會。
2. 康德法律道德的名言
1、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2、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康德
3、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4、教育最復雜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服從法律的強制性向教育孩子善於動用自己的自由權力結合起來。孩子只要不做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就應當讓他們有行動的自由,不要硬去改變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懂得,他們只有為別人提供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康德
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慾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康德
6、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康德
7、生得偉大者,笑對無常。——康德
8、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盪外,還有一種自我凈化的功能。——康德
9、誰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康德
10、哲學的義務是,去除因誤解而生的幻想。——康德
11、人不能被判為奴,他只能自認為奴。——康德
12、天才是創造前無古人的業績第一個——康德
13、自由不是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而是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康德
14、貪是人類內心對外界無止境的慾望。——康德
15、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康德
16、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17、自殺是可惡的,因為上帝禁止這樣做;上帝禁止自殺,因為這樣做是可惡的。——康德
18、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康德
19、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0、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康德
21、有兩樣東西,我思索的回數愈多,時間愈久,它們充溢我以愈見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驚異和嚴肅之感,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22、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康德
23、所謂宗教,就是把我們的義務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24、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贊嘆和敬畏就會越來越歷久彌新,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康德
25、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卻並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康德
26、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康德
27、美,是沒有目的的快樂。——康德
28、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康德
29、當愛情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資格去享用它,當我需要愛情的時候它卻離我而去。——康德
30、所謂的宗教,是指我們的一切義務都要當做上帝的命令而言。——康德
31、只要你盡職盡責,人們都會由衷地對你尊敬。——康德
32、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康德
33、有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笑。——康德
34、三樣東西助於緩解生命的勞累:希望,微笑和睡眠。——康德
35、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康德
36、教育之目的就在於使人成為人。——康德
37、世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燦爛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准則。——康德
38、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康德
39、人就是現世上創造的最終目的,因為人乃是世上唯一無二的存在著能夠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夠從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東西中,藉助於他的理性,而構成目的的一個體系——康德
40、一個人的缺點來自他的時代,他的美德和偉大卻屬於自己。——康德
41、一隻輕捷的鴿子分開空氣自由飛翔,感覺到了空氣的阻力,它或許會想像,它在真空里將飛行得更為輕快。——康德
42、對孩子的要求,如果沒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絕,就應該給予滿足;如果有不答應這種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許他耍賴。一旦拒絕,就不要改變。——康德
43、這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人格」觀念,一面使我們從頭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同它有欠符合,並因些挫抑了我們的自負心,同時卻使我們明白地看出了我們的天性的崇高;這個觀念就是在極平常的人類理性方面也是自然發生、顯而易見的。凡稍知廉恥的人不是有時會發現,他原來可以撒一次無傷大雅的謊,以便擺脫某種可厭之舉。甚或為其可愛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種利益,可是他卻僅僅因為害怕暗自鄙棄,而畢竟不曾撒謊嗎?一個正直的人只要廢棄職責,原可擺脫某種慘境,而其所以能夠不辭辛苦,堅持下去,不是由於他自覺到這樣才可以身作則,維護人的尊嚴,加以尊崇,才可以內省不疚,不怕良心譴責嗎?——康德
44、人,實則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於自身是個目的,並不是只供這個或那個意志利用的工具——康德
45、有學問,然後有先見;有先見,然後能力行。——康德
46、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而且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康德
47、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康德
48、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康德
49、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康德
50、滑稽是預期與後果的嚴重失衡。——康德
3. 康德「人是目的」是什麼意思
"人是目的"是康德倫理學的一個重要命題,構成了整個倫理學系統的基礎,是他的倫理學中最具進步性和現實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動物,理性決定了人之為人和人的道德價值,因此人是最神聖的。
理性以自身為目的,而人作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構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並沒有完全否定人作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來達到了兩者的統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質,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為可能。 康德提出了三條最基本的道德命令,這些道德命令是絕對命令。在這三條最基本的絕對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康德的見解:
康德對人的理解與其對歷史過程的總體理解密切相關。而且,康德對歷史的研究是哲學層面的,而他的目的論又是以對歷史的合規律性理解為前提的。
康德的目的論不僅說明「大自然」本身的目的性,更強調突出了人的地位。說明了大自然的目的,正是為了說明人是目的。康德目的論討的核心其實就是確立人是目的觀念。他認為,大自然的目的性不是單一的,而是有層次的。
4.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麼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為:普遍的行為法則,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詳見《實踐理性批判》)……以下,我參照一些資料進行簡要的說明。 1、普遍的行為法則——「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康德又對此准則做了一點延伸,即「你的行動,應該把行為准則通過你的意志變為普遍的自然規律。」這一經過變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為准則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時,強調了如何實現准則向法則轉變的關鍵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法則體現著對意志的命令,准則則體現著意志的選擇,那麼當我們回憶起定言命令表達著的是自身即為意圖目的,而不是作為其他目的的手段時,我們知道了與這個道德律令相關聯的意志就只能是我們的善良意志了。因為「善良意志,並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並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於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於意願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該律令是在保證普遍性同時解決實踐原則的質料問題,即目的的依據。康德指出,人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著的,在任何時候都只能被當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國中是有尊嚴而不是僅有價值的。正因為人是最終的自在目的,人類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這才促使我們將道德律令看作是行為的直接決定者,道德畢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 3、意志自律——服從定言命令的人類自身就是道德規律的立法者。任何規律皆為自由的,道德規律亦不例外。人類正是在立法的參與過程中,體現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嚴、人的法則也因透顯著與規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為徹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並不由於他服從道德規律,而是由於他是規律的立法者,並且正因為如此,他才服從這一規律。……既不是恐懼,也不是愛好,完全是對規律的尊重,才是動機給予行為以道德價值。只有在其准則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條件下才是行動的意志,才是人們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對象。人類的尊嚴正在讓他具有這樣的普遍立法能力,雖然他同時也要服從同一規律。」對道德律的尊重最終實現的是對人性自身尊嚴的尊重,這樣的一個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從的規律。
5.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5)康德道德命令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
6. 康德絕對命令三條原則是什麼
要只按照你同時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
解釋:這是道德原則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斷表示的絕對命令,作為一個先天的綜合命題,它的必然性,不是來自前提,也不是來自經驗,其必然性、約束性、強制力只能來自行為准則符合規律的普遍性。在此條件之下,「我應該做什麼」,主語人稱的置換絲毫不會影響賓語的內容。
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視為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解釋:這是道德准則質料方面的要求。它是依據第一條准則推衍出來的。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價值。因此,以普遍化原則推之,他也應該同樣地對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全部准則通過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國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國一樣。
解釋:這是從整體上對全部准則作完整的規定。它所表達的涵義實際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則的制定者,又是其執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動物聽任本能的擺布,而人則由道德律統率,克服慾望的支配從而使人超脫於動物。誠如梯利所言:「道德規律表現人的最內在的自我,道德規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個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規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拓展:
德國哲學家康德用以表達普遍道德規律和最高行為原則的術語。又譯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為的理性觀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兩種。其經典表述為,除非願意自己的准則變為普遍規律,否則你不應該行動。
7.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7)康德道德命令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由於知性以感性為基礎,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只涉及現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識: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沒有達到最高最後的統一。
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識的「徹底性」一一不僅要追求關於現象的經驗知識,而且要超越經驗界限,去追求「終極」、「完備」、「絕對」等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東西。
8. 怎樣理解康德的三個絕對道德律令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
道德律令,是德國康德用語。指先天的可作為道德基礎的普遍法則與條件。
(8)康德道德命令擴展閱讀
康德的批判哲學認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個人的、特殊的、經驗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斷之上的先驗規則之上。只有從純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來的先驗規則,才能適用於所有的時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規律是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絕對命令的形式出現,說明它是強制性的。康德認為人不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質慾望的誘惑。他們必須克服這種強迫形式的經驗慾望。
9. 如何理解康德說的「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這句話
康德是理性主義的,他主張人有用自己的理性判斷思考判斷的能力,而工具沒有,所以康德認為「人非工具」.
"人是目的"是康德倫理學的一個重要命題,構成了整個倫理學系統的基礎,是他的倫理學中最具進步性和現實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動物,理性決定了人之為人和人的道德價值,因此人是最神聖的.理性以自身為目的,而人作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構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並沒有完全否定人作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來達到了兩者的統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質,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為可能. 康德提出了三條最基本的道德命令,這些道德命令是絕對命令。在這三條最基本的絕對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10. 康德關於道德的名言
學家康德名言名句大全關於道德的
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康德
有兩樣東西,我思索的回數愈多,時間愈久,它們充溢我以愈見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驚異和嚴肅之感,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
人不能被判為奴,他只能自認為奴。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康德
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康德
所謂宗教,就是把我們的義務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對自然美抱有直接興趣……永遠是心地善良的標志。——康德
有兩樣東西,我思索的回數愈多,時間愈久,它們充溢我以愈見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驚異和嚴肅之感,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康德
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
我不是教給你們哲學,而是教你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
當愛情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資格去享用它,當我需要愛情的時候它卻離我而去。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理性一手拿著自己的原理,一手拿來著根據那個原理研究出來和實驗,奔赴自然。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因為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秘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慾望。它順乎自然的召喚,卻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
不學會幽默和風趣,人就太苦了。
敬重始終只施於人,而決不施於物。事物能在我們心中喚起稟好,而且如果它們是動物(比如馬、犬等),甚至喚起愛憐;它們也能喚起恐懼來,譬如一片大洋,一座火山,但是它們絕不會在我們心中喚起敬重來。……豐特奈爾說:在貴人面前,我的身子雖然鞠躬,而我的內心卻不鞠躬。我還可以補充說一句:如果我親眼見到一個寒微平民品節端正,而自愧不如,那麼我的內心也要向他致敬,不論我願意與否,也不論我怎樣趾高氣昂,使他不敢忽視我的高位。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教育最復雜的任務之一,就是把服從法律的強制性向教育孩子善於動用自己的自由權力結合起來。孩子只要不做有害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就應當讓他們有行動的自由,不要硬去改變孩子的意願。要讓孩子懂得,他們只有為別人提供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想要成就大事業,要在青春的時候著手。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頭上燦爛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准則。——康德
我們越是忙越能強烈地感到我們是活著,越能意識到我們生命的存在。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我們對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康德
繼續閱讀
「一夢江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