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潛伏》中,吳敬中為何要命令部下將家人接來一起
抗戰勝利了,很多基層的官兵(天津站長也屬於基層軍官)都認為,天下該太平了,應該享受天倫之樂啦。再者,八年抗戰,軍人們奮勇殺敵,女眷們默默支前,也該享享福啦。至於做人質?以及後來的兩黨斗爭,那不是他們這一級軍官所能意料到的。
B. 莫遣旁人驚去(遣)意思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辛棄疾發現了這些頑皮的村童,卻毫不生氣,反而命令家人:不要去驚動這些可愛的孩子!他自己則找了一個僻靜的地方躲了起來,安閑地看著孩子們把剛熟的梨棗打摘個夠。
遣:
派人
C. 當被家人欺負怎麼辦,是你會怎麼做
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什麼叫做親人,能傷害自己越深的越是至親的人,先不要看成欺負自己的人是親人。設想世界上有很多無賴,這些無賴在外面恭維別人不敢得罪別人,回到家就是皇帝命令家人欺負家人找存在感,這些人渣抽煙、喝酒、賭博、嫖娼,這種混蛋欺負家裡人需要道理嗎。跟這些混蛋講道理有用嗎?家和萬事興不是不想去和睦幸福的生活,不是自己去選擇生活而是生活在壓迫,並且沒有底線;
大事明白小事糊塗,首先不管自己是被無意或有意的欺負,畢竟是一個家庭,如果問題不大不是經常有能算就算了吧,如果家人確實是過於自私(有的父母確實不太在乎或壓根不關心子女,我讀書親戚問讀初幾,父親都答不上),自己也確實是無法接受(有人或許會說:「我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有時候確實是災難會從天而降,好人不一定會一生平安),
個人建議:家庭始終是家庭,自己能接受是過,不能接受也是過。事態明朗,家庭狀況就是這樣,也不用試圖去改變什麼了,改變別人是愚蠢的不如改變自己,努力賺錢,等有了經濟能力自己另外建房買房和家人分居,多年相處實踐證明在一起就是傷害,幫忙就是拖後腿,分開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習慣。但不代表分居就是斷絕關系,跟家人沒有感情但卻依舊保持親情,時常帶禮物去探望,即使以前家人虧待自己,但經濟上該給的要給足,有能力要多給。別人不仁不代表自己也要學他們;
在自己沒有這個經濟能力分居之前,盡量不要去發生矛盾。但不代表自己任由家人欺負,矛盾、代溝不可化解又必須要面對的情況下處理原則是:不與對方說話,對方說話或者安排自己做什麼也不理會,對方過分強制干涉或者毆打自己可以給對方一些懲罰,如果對方是欺軟怕硬,可以就地體罰毆打對方(方法是:簡單、粗暴、快速、在不致殘的情況下盡量下手重一點,或者說下手不能太輕,目的是讓欺軟怕硬的對方有個深刻的印象,以結束或減少自己以後的麻煩。暴力不好,但是長痛不如短痛。有些事遲早都是要面對的,一打三分低,打罵別人是對他人的懲罰,對自己也是一種傷害)因為無賴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如果總是不反抗,對方就會沒有顧慮習慣性欺負自己,所以反抗不是自己的本能而是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有的人會說為什麼不報警或者去找自己的親戚讓他們勸阻。有一種事不關己的辦事原則叫做息事寧人、好好先生。上小學時從不主動去惹事,被班裡惡霸欺負無奈找老師希望可以得到公平對待,以後可以安心學習,但每次明明自己都是被動的被欺負,可是每次結果都是:「兩個人都有錯,你不該這樣,你也不該這樣,以後你們不能再犯了。好了回去上課了」。但是切記下手要有分寸,盡量不用重物、鐵器、磚頭;
如果(過分強制干涉或者毆打自己)自己的家人性格是軟硬不吃,性格暴躁。就只能報警處理了;
如果以上都不能解決或有效緩解家庭矛盾,就只有兩個辦法了。一是忍。二是如果確是忍不住了,就放棄家庭自己情願流浪做乞丐或者餓死也不接受那卑微的施捨。也不用怪誰、恨誰,只怪自己沒有能力而需要依靠別人才能賴以生存。別人給一斗米我們會感激別人。別人每天給一斗米自己就會習慣,哪天別人不給一斗米了,自己就會埋怨今天為什麼不給一斗米了。有所為,有所不為,,,走自己的路,,但求無愧於心就好,,
D. 為什麼經常心裡堵的慌,一聽到父母大聲說話就煩得要死,很想去罵他們,特別是我媽經常挑我爸工作上的毛病
和她促膝長談一次,告訴她:你太強勢,得理不饒人不對,何況沒理也不饒人呢?沒誰願意和潑婦生活在一起!我爸不是懦弱,我也不是不想和你吵,我爺倆都怕別人笑話,都很珍惜現在的家庭,都很愛家人,更不想傷害家人,你能不能給我爸做男人的尊嚴,能不能給這個家包容和溫馨?你在家人面前強勢有意思嗎?你一次次傷害的可都是最親的人!
E. 李淵有幾個嫡子呢
李淵的夫人是竇氏,北周神武郡公竇毅之女,從小聰慧剛毅,頗有才華,母親是宇文泰的第五女兒,姻親的原因,從小深得宇文邕的喜愛,楊堅以隋代周,她流涕不已,痛恨不能為舅氏報仇,與李淵的結合,還有一則雀屏中選的風流韻事,嫁到李家後,持家有方,受到上下敬重愛戴,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陽昭公主四男一女,由於李淵之後再無立正妻和皇後,這四子一女就是嫡出。
老四元吉,一看就與元享利貞等易學有關,李元吉出生時,其母竇氏看了他的長相很厭惡,命令家人將他拋棄,侍女陳善意表面聽從,卻偷偷將他抱回家撫養,等到李淵出征回家,就把經過稟告,李淵還算爺們,不大相信面相之說,把元吉抱回家。有此前緣再來看這個名字就很好理解了,元有大的意思,比如元朝國號為元,就是取大哉乾元之意。又有開始的意味,結合後面的吉字就明白了,取名元吉,寄託李淵對兒子的祝福,抱回家養育之後,就開始逢凶化吉和大吉了。
F. 孔雀東南飛主要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建安時期。少女劉蘭芝自幼便習女紅,善彈琴,能誦詩書。十七歲嫁給焦仲卿為妻,日夜辛勞,勤於家務,卻不為婆婆所容,於是就去信給正在廬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訴說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來為妻子求情,卻遭母親斥責,並令其休妻另娶。
仲卿長跪,言「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母親大怒。因仍要趕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請妻子回娘家,暫避一時。蘭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別,類乎休棄,今後恐難再見,便將自己常用的香囊、妝奩等物留給仲卿以作紀念。
雞鳴天亮,蘭芝精心梳妝之後,上堂別過婆婆和小姑,流淚登車而去。此時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見。兩情依依,低頭耳語道:「誓天不相負。」
劉蘭芝被遣回家十餘日,縣令即派媒人來為其子求婚,被蘭芝婉言回絕;又數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門提親,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願與劉家結為百年之好,又被謝絕。
這下早惹惱了蘭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難違,蘭芝被逼迫不過,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邊媒人回報,說劉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過後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馬上四處派人備下金帛彩禮,人馬舟車,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聞知此變,急忙乞假告歸。
第二天,蘭芝整日默默無語,只是和淚裁衣。忽聽得一陣熟悉的馬嘶聲,出門遙相望,知是故人來。蘭芝手撫馬鞍,一一訴說原委。仲卿提及當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約「黃泉下相見」。
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後對母親說道:「今天大風吹折了樹木,院子里的蘭花上結滿了嚴霜;孩兒的性命猶如西山的落日,母親今後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長嘆而去。
這一天,迎親的車馬格外熱鬧,新婦已進門。黃昏後人群漸漸散去,夜深沉,萬籟無聲,蘭芝攬裙投水自盡。仲卿得知,徘徊樹下,亦自縊殉情。後兩人合葬於華山旁。
(6)命令家人擴展閱讀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後人盛稱它與北朝的《木蘭詩》為「樂府雙璧」。作者不詳。
《孔雀東南飛》的寫作年代,歷來有所爭論。根據此詩「小序」,應是漢末建安時代的作品,故屬「漢樂府」范圍。
《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全詩350餘句,1700餘字。主要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孔雀東南飛》在藝術上標志著中國古代敘事詩已臻成熟,其主要表現為:一、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等藝術形象。
作者不僅寫出了人物性格中的個性,而且寫出了他們性格中所特有的復雜性,有血有肉兼有神,可歌可泣又可信,這決非短小的抒情詩和一般的敘事詩所能達到的境界,這種藝術造詣是當時其他敘事詩中所看不到的。二、故事情節完整,矛盾沖突不斷。
《孔雀東南飛》通過描敘人物性格之間的沖突,把普遍存在於當時社會中的矛盾現象集中概括,從而通過一個家庭,反映一個社會,使這首詩成為復雜社會的寫真。
這又是當時其他敘事詩所無法企及的。三、語言通俗化、個性化,明白如話而又神情畢肖。清代陳祚明曰:此詩「佳處在歷述十許人口中語,各各肖其聲情,神化之筆也」,這的確說出了《孔雀東南飛》的語言藝術所達到的高水平。
G. 出自古代故事程門立雪
古代的一些經典故事有很多都是有教育意義的。那麼出自古代故事程門立雪講了什麼呢?讓我們來了解下吧。
出自古代故事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習,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備受歡迎。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就去拜見當時著名的哲學程頤。到了程頤家,可是門上的小書僮對他說:“程頤先生正在書房坐禪,你還是先回去吧,過兩天再來。”
楊時回答說:“沒關系,我在這里等一會兒好了。”
那個小書僮見楊時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進去了。
過了一會兒,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小書僮出來對楊時說:“這位相公,天上開始下雪了,你還是趕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氣好了,你再來見先生吧!”
“沒關系,小兄弟,我還是在這里等先生坐禪結束吧!”楊時堅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頤結束坐禪,好向他請教問題。
“誰知道先生什麼時候結束坐禪呀?也許他今天一個下午都會坐禪呢!先生經常是這樣的。”小書僮好心地提醒楊時。
“沒關系。麻煩你等程頤先生坐禪結束以後,替我通稟一聲,就說楊時在門外恭候先生教誨。”楊時仍然執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麼大的雪,你怎麼能一動不動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裡來暖和暖和吧!”小書僮看到外面實在太冷了,而楊時站在雪地里一動都不動,不由地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想請楊時到門廳里烤烤火,避避風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謝你的好意。但是我還是在外面等好一點,你請進去吧。”楊時謝絕了小書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門之外,頂著凜冽的北風和紛紛揚揚的大雪,連動都不動一下。
等到程頤坐禪結束,小書僮立即把楊時在門外冒雪靜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頤稟報。
程頤一聽此事,馬上問:“這個年輕人現在還在門外嗎?”
“稟先生,這個叫楊時的年輕人,現在還在門外。”小書僮回答說。
“快,快,快開門。不知他是不是凍壞了。待老夫親自出門去接這個年輕人進來。”程頤吩咐小書僮趕快攙扶他出去看楊時。
等到小書僮把門打開,所有的人都驚呆了。原來外面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深了,而楊時仍然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連腳都沒有動一下。
“快,快!你們快把楊相公扶進屋子裡來。”程頤命令家人道。
“嗨,你這個年輕人,怎麼那麼傻呢?改天再來不就是了!”程頤一邊要家人抬著楊時到書房裡去,一邊連聲地責怪著楊時。
“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輩請……教,當然……應該……恭恭……敬敬地……在門外等……著。”楊時凍得渾身直發抖,說話時也直打顫。
程頤見楊時求師心切,又那麼懂禮貌。心裡非常高興,就收下了楊時這個門徒,而且還把自己哲學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給了他。
後來楊時果然學有所成,成了國家的有用之才。
後來,“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關於程頤的個人學說
程顥與程頤一起,創立了“天理”學說。程顥曾說過:“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3]。
“理”因此成為二程哲學的核心,宋明理學也就從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謂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於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中國上古哲學中“天”所具有的本體地位,現在開始用“理”來代替了,這是二程對中國哲學的一大貢獻。
在程頤的哲學中,對孔子的“仁”學有新的發展。他認為,“大抵盡仁道,即是聖人”。又說:“學者須知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學”所強調的愛人、博施濟眾、克己復禮等,進一步發展成為與“萬物為一體”的境界,認為前者還只是仁的“用”(表現),後者才是仁的“體”(根本)。這一思想與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有相通之處。
在修養方法方面,程頤提出了“定性”的理論。所謂“定性”實際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內心的安寧與平靜。他認為,要使內心平靜,不受來自外部事物的干擾,就應該雖接觸事物,卻不執著、留戀於任何事物,“內外兩忘”,超越自我。這一“定性”的理論,是程顥發揮了孟子的“不動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養經驗後而成的。
程顥和程頤的思想,人們一般統稱為二程之學,實際上兩人的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程顥比程頤更注重個人內心的體驗。有的學者認為,程顥的思想是後來陸九淵“心學”的源頭,程頤的思]想則後來朱熹“理學”的源頭[。程顥一生沒有專門的學術著作,他的講學語錄及一些書信,詩文,被後人與程頤的著作合編在一起而為《二程全書》,今有校勘標點本的《二程集》。
程顥、程頤兄弟,思想體系同中有異。二程將易學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伊川易傳》為義理易學詮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程氏易傳》是伊川易學的精華,它繼承了王弼義理派易學傳統,將儒家解《易》推闡發揮到極致,可以說是集義理派著作之大成,並對朱熹易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果說王弼易學是魏晉玄學、易學興起的重要標志,那麼,程氏易學則實現了由王弼易學道家化、玄學化的義理向儒家義理的轉變。
H. 夏姬是怎麼死的
夏姬,春秋時鄭穆公之庶女。初嫁子蠻。子蠻早死,繼為陳國大夫夏御叔之妻,生子徵舒。御叔死,她與陳靈公、大夫孔寧、儀行父等人私通。徵舒怒,射殺靈公,孔寧等奔楚,請楚師伐陳。她被楚莊王所俘,送給連尹襄老為妻。於襄家與襄子通姦。後襄老戰死,她從申公巫臣謀,托詞歸鄭,後申公巫臣反楚,娶以奔晉。 歷史上還有一個夏姬是秦國秦孝文王的小妾,秦莊襄王生母,秦始皇嬴政親祖母。早逝,生卒年不詳。編輯本段生平簡介初嫁 東周時期,陳國有個大夫叫夏御叔,食采邑於株林,娶鄭穆公的女兒為妻,名叫夏姬。夏姬生得蛾眉鳳眼,杏眼桃腮,狐色狐媚,妖淫成性。少女時即成為兄長與國內權臣染指的對象。傳說在她及笄之年,夢見一個偉岸異人,星冠羽服,自稱上界天仙,與她交合,教她吸精導氣的方法,名為「素女采戰術」,能使女人慾老還少。夏姬從而也得知了返老還童、青春永駐的采補之術。 她未出嫁時,便與自己的庶兄公子蠻私通,不到三年,公子蠻死去,她就嫁給夏御叔,夏姬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夏姬嫁給夏御叔不到九個月,便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雖然夏御叔有些懷疑,但是惑於夏姬的美貌,也無暇深究。這個孩子取名夏南(即夏征舒,字子南)。夏南十二歲時其父病亡,夏姬隱居株林。夏御叔壯年而逝,有人就說是死在夏姬的「采補之術」。夏姬成了一個不甘寂寞的寡婦,花開花落,獨守空閨。 風韻猶存 這夏姬年近四十,仍是雲鬟霧鬢、剪水秋眸、肌膚勝雪。沒有多久,經常進出株林豪華別墅的孔寧與儀行父,先後都成了夏姬的床幕之賓。孔寧和儀行父與御叔關系不錯,曾窺見夏姬的美色,心中念念不忘。孔寧從夏姬那裡出來,裡面穿著從夏姬那裡偷來的錦襠,向儀行父誇耀。儀行父心中羨慕,也私交夏姬。夏姬見儀行父身材高大,鼻準豐隆,也有相與的心思。儀行父廣求助戰奇葯以媚夏姬,夏姬對他越發傾心。 話激靈公 一天儀行父對夏姬說:「你賜給孔大夫錦襠,今天也請你給我一件東西以作紀念。」夏姬嘻嘻笑著說:「錦襠是他偷去的,不是妾所贈。」又附耳說:「雖然同床共枕,也有厚薄之分。」於是解下她穿的碧羅襦贈給儀行父。儀行父自此往來更密,孔寧不覺受到冷落。孔寧知道夏姬與儀行父過往甚密,心懷妒忌,於是心生一計。一天孔寧獨自去見陳靈公,言談之間,向陳靈公盛贊夏姬的美艷,並告訴陳靈公夏姬嫻熟房中術,天下無雙。陳國的國君陳靈公是個沒有威儀的君主,他為人輕佻傲慢,耽於酒色,逐於游戲,對國家的政務不聞不問。靈公說:「寡人久聞她的大名,但她年齡已及四旬,恐怕是三月的桃花,未免改色了吧!」孔寧忙說:「夏姬熟曉房中之術,容顏不老,常如十七八歲女子模樣。且交接之妙,大非尋常,主公一試,自當魂銷。」靈公一聽,慾火中燒,面孔發赤,恨不得立刻見到夏姬。 色迷靈公 第二天陳靈公微服出遊株林,孔寧在後邊相隨,這一游就游到了夏家。事前已經得到消息,夏姬命令家人把里里外外打掃得纖塵不染,更是張燈結綵,預備了豐盛的酒饌,自己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等到陳靈公的 車駕一到,大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夏姬穿著禮服出迎,她對靈公說:「不知主公駕臨,有失迎接。」其聲如黃鶯,委婉可人。靈公一看她的容貌,頓覺六宮粉黛全無顏色,即刻命夏姬:「換掉禮服,引寡人園中一游。」夏姬卸下禮服,穿一身淡裝,恰似月下梨花,雪中梅蕊,另有一番風姿。夏姬前面做向導,靈公、孔寧相隨入園。園子不大,卻有喬松秀柏,奇石名葩,池沼亭軒,朱欄綉幕。陳靈公觀看了一番,見軒中筵席已經備好,就坐了下來,孔寧坐在左邊,夏姬坐在右邊,酒擺在中間,靈公目不轉睛,夏姬也流波送盼。陳靈公方寸大亂。酒不醉人人自醉,又有孔寧在旁敲邊鼓,靈公喝得大醉。夏姬也秋波流盼,嬌羞滿面。 雲雨歡暢 這夜,靈公擁夏姬入帷,解衣共寢。但覺肌膚柔膩,芬芳滿懷,歡會之時,宛如處女。對於這個一國之君,夏姬使出了渾身解數,有少女的羞澀,表現出弱不勝情的模樣;有少婦的溫柔,展示出柔情萬種的態勢;更有妖姬的媚盪,流露出分外的新鮮與刺激;整夜風月無邊,不知東方既白。靈公嘆道:「寡人遇天上神仙也不過如此而已!」靈公本有狐臭,床笫功夫也不如孔、儀二大夫,但婦道人家三分勢利,不敢嗔嫌,枕席之上虛意奉承,睡至雞鳴方才起身。靈公說:「寡人得交愛卿,回視六宮有如糞土。但不知愛卿是否有心於寡人?」夏姬懷疑靈公已知孔、儀二大夫之事,於是回答說:「賤妾不敢相欺,自喪先夫,不能自製,未免失身他人。今日得以侍候君主,從此當永遠謝絕外交,如敢再有二心,當以重罪!」靈公欣然說:「愛卿平日所交之人能告訴寡人嗎?」夏姬說:「孔、儀二大夫,因撫遺孤,遂及於亂,再沒有其他人了。」靈公大笑說:「難怪孔寧說卿交接之妙,大異尋常,若非親試,怎麼會知道?」靈公起身,夏姬把自己貼身穿的汗衫給靈公穿上說:「主公看見此衫,如看見賤妾。」 放浪三人行 次日早晨退朝,百官都散去了,靈公召孔寧感謝他薦舉夏姬的事,又召儀行父說:「如此樂事,何不早讓寡人知道?你二人佔了先頭,是什麼道理?」孔、儀二大夫說:「臣等並無此事。」靈公說:「美人親口所言,你們也不必避諱。」孔寧回答說:「這好比君有食物,臣先嘗之,父有食物,子先嘗之。倘若嘗後覺得不美,不敢進君。」靈公笑著說:「不對。比如熊掌,讓寡人先嘗也不妨。」三個人嘻嘻哈哈,胡言亂語。靈公撩起衣服,扯著襯衣向二大夫顯示,孔寧撩開衣服,露出錦襠,儀行父解開碧羅襦。靈公又笑,說:「我們三人,隨身都有所證,改天同往株林,可做連床大會!」 陳靈公本是個沒有廉恥的人,再加上孔、儀二人一味奉承幫襯,更兼夏姬善於調情,三人抱成團,弄出個一婦三夫同歡同樂的格局。夏姬的兒子夏南漸漸長大知事,不忍見其母親所為,只是礙於靈公,無可奈何。每次聽說靈公要到株林,就托辭避出,落得眼中清靜。 酒酣之時 轉眼間夏南長到十八歲,生得長軀偉干,多力善射。靈公為取悅夏姬,就讓夏南襲父親的司馬官職,執掌兵權。夏南因感激嗣爵之恩,在家中設宴款待靈公。夏姬因兒子在座,沒有出陪,酒酣之後,君臣又互相調侃嘲謔,毫無人形。夏南因心生厭惡,便退入屏後,偷聽他們說話。靈公對儀行父說:「夏南軀干魁偉,有些像你,是不是你生的?」儀行父大笑:「夏南兩目炯炯,極像主公,估計還是主公所生。」孔寧從旁插嘴:「主公與儀大夫年紀小,生他不出,他的爹爹極多,是個雜種,就是夏夫人自己也記不起了!」三人拍掌大笑。 禍至夏南聽到這里,羞惡之心再也難遏,暗將夏姬鎖於內室,從便門溜出,吩咐隨行軍眾,把府第團團圍住,不許走了靈公和孔、儀二人。夏南戎裝披掛,手執利刃,引著得力家丁 數人,從大門殺進去,口中叫道:「快拿淫賊!」陳靈公口中還在不三不四、耍笑弄酒,孔寧卻聽到人聲嘈雜,叫了聲不好,三人起身就跑。陳靈公還指望跑入內室求救於夏姬,哪知門早已上鎖,他慌不擇路,急向後園奔去。夏南緊追不舍。靈公跑到東邊的馬廄,想從矮牆上翻過去,夏南扳弓「颼」的一箭,沒有射中,靈公嚇得鑽進馬廄,想躲藏起來,偏馬群嘶鳴不止。他又撤身退出,剛好夏南趕到,一箭射中靈公胸口,陳靈公即刻死在馬廄下。再說孔、儀二人,見靈公向東奔,知道夏南必然追趕,就換路往西,從狗洞里鑽出去,不敢回家,赤著身子逃到楚國去了。 夏南不忿為人恥笑,帶著家丁將陳靈公射殺,然後謊稱「陳靈公酒後急病歸天」,他和大臣們立太子午為新君,就是陳成公。但他想到,沒有不透風的牆,害怕別的諸侯來問殺君之罪,就請陳成公朝見晉國,找個靠山。 被俘 夏南弒君,陳國人倒沒計較,但楚國偏聽逃亡的孔寧與儀行父一面之詞,決意討伐,抓住夏南施以「車裂」。這時候陳成公到晉國去還沒回來。大臣們一向害怕楚國,不敢對敵,只好把一切罪名全都推在夏南身上,便開了城門,迎接楚軍。大夫轅頗帶領楚軍到株林去殺了夏南,捉住夏姬,送到楚莊王跟前,請他處治。至於夏姬,楚莊王見她顏容妍麗,對答委婉,不覺為之怦然心動,但楚王聽說在她身旁的男人都會被詛咒身亡,便將這個女人賜給了連尹襄。連尹襄也沒享幾天艷福就戰死沙場,夏姬假託迎喪之名而回到鄭國,然而楚國大夫屈巫久慕夏姬美艷,借出使齊國的機會,繞道鄭國,在驛站館舍中與夏姬幽會,結下秦晉之好。歡樂過後,夏姬在枕頭旁問屈巫:「這事曾經稟告楚王嗎?」屈巫也算一個情種,說道:「今日得諧魚水之歡,大遂平生之願。其他在所 不計!」第二天就上了一道表章向楚王通報:「蒙鄭君以夏姬為臣妻室,臣不肖,遂不能推辭。恐君王見罪,暫時去了晉國,出使齊國的事,望君王另遣良臣,死罪!死罪!」然後帶夏姬投奔晉國。當時楚莊王派公子嬰齊率兵抄沒了屈巫的家族。這個女人年過四旬,居然讓一個外交大臣放棄整個家族與之私奔,可見其能量之大,古往今來獨此一人而已。 屈巫知道自己全家死後,來到吳國,勸說吳王攻打楚國。後來屈巫用盡計謀,把楚國打得幾乎滅亡。到後來楚國把伍子胥逼到吳國後,楚國又險些滅亡。這兩下子把楚國完全變成了二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