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拜登政府簽署行政命令 2030年美國汽車銷量50%電動化
此舉目的,旨在幫助美國在汽車製造商能在全面進入電動化時代前,可以贏得與中國、歐洲甚至日本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同時,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成員的參與,給他們更多高薪職位的預期,也可以為自己的連任爭取等多的選票。
為此,美國環保署也將進一步加強燃料排放標准制定的力度,預計將會比此前特朗普政府制定的2023年標准嚴格10%,並且在2026年後的新車型還會每年再升級5%。同時,還會制定針對重型卡車的獨立燃料排放標准。
② 美國總統令第12958號的內容是什麼跟UFO有什麼關系
1995年4月,柯林頓簽署12958號總統令,規定:( 1 )政府新的機密文件的解密期限為 10 年;( 2 ) 25 年以前的機密文件除了特例外自動解密。據此,包括越戰時期的文件, 1970 年以前的與國家安全有關部門的共同文件,原則上都可以公開。。
第12958號總統行政命令前言有這樣的表述:美國人民應當了解政府活動的情況;同時,國家的發展也有賴於信息暢通。
美國總統第12958號行政命令對保密標志的要求是硬性的。在原始定密之時,每份被定密的文件上均應當標出五項內容,即密級,以定密官員的姓名、職位等為內容的識別方式,產生該信息的部門及機構,解密指令,定密的簡要理由,其它被定密的載體也要以適當的方式標出這些內容。為了避免因保密標志而出現泄密的情況,12958號行政命令規定,如果標出該內容將暴露附屬的定密信息,可以不標出該內容。但是,不作保密標志的情況要受到信息安全監督局局長的監督。
為了保證定密的准確性,美國12958號行政命令規定了異議程序。首先是鼓勵對信息的定密狀況提出異議;其次是要求設置相應的程序,保證公正而客觀地對定密的異議加以考慮。根據有關規定,任何經過授權而持有秘密信息的人善意地認為,某信息的定密狀況不準確或不適當,有權對此提出異議,將異議情況以書面形式提交給原始定密官員。為了保障這一權利的正常行使,提交異議時,理由並不需要詳細、具體。行政命令鼓勵秘密信息的持有人對定密信息提出異議,這一措施是為了提高定密活動的准確性,因此,任何個人不得因提出異議這種行為本身而遭受懲罰。各部門應當為處理定密異議而制定相關程序和辦法,應當根據《信息自由法》和其它接觸秘密信息的要求所述的理由分別考慮定密異議請求的合理性。對定密異議應在60天之內作出書面答復,如不能在60天內答復,應當書面通知,並提供擬作出答復的確切時間。書面通知還應當聲明,如果在120天之內得不到答復,異議人有權向部際安全定密復議委員會提出異議請求。同時,對於各部門就異議所作出的決定,異議人有權向部際安全定密復議委員會申請復審。另外,各部門及對定密提出異議的人員不得將異議請求、復議請求及書面答復加以定密,除非其中包含有定密信息。
美國第12958號總統行政命令中規定了國家秘密的解密制度,與在此之前的第12356號行政命令相比,美國的解密制度有了重大變化。第12356號行政命令規定的解密制度有兩種:系統解密審查和強制解密審查;由於該行政命令規定了不確定的保密期限,解密由秘密的產生機關確定,導致了解密不及時,解密審查成本過高。除繼續保留系統解密審查和強制解密審查外,第12958號行政命令還增加了自動解密措施,意在更有效地對歷史資料加以解密,促進歷史資料的利用。
第一、 自動解密審查。第12958號行政命令第3.4節規定,符合如下兩項條件的定密信息,都應當自動解密:(1)已經超過25年;並且(2)根據美國法典第44編的規定被確認為具有永久性歷史價值。根據這項要求,不論被解密的文件是否接受過審查,只要符合上述條件,就應當解密,且解密工作應當在該行政命令生效後5年之內完成。在特殊情況下,如果部門首長認為公開某些特定的定密信息將導致如下後果時,可以對其免除自動解密,這些後果包括:(1)暴露秘密的人力資源標志,暴露與情報來源和方法相關的信息,當未經授權而公開情報來源標志可能明顯地損害美國國家安全時,暴露人員情報來源標志;(2)暴露有助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發展或使用的信息;(3)暴露可能破壞美國秘密情報體系和活動的信息;(4)暴露可能損壞美國武器系統內運用科學技術的信息;(5)暴露仍然有效的美軍戰爭計劃;(6)暴露可能明顯且嚴重地破壞美國與外國政府關系的信息,或者嚴重而明顯的摧毀美國正在從事的外交活動的信息;(7)暴露可能明顯地損壞美國政府保護總統、副總統等官員的現實能力;(8)暴露可能嚴重而明顯地破壞國家安全緊急措施籌備方案的信息;(9)破壞立法、條約和國際協議。部長對特定的定密信息提出免除自動解密的請求,必須通過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向總統提出,並要提出書面理由。
12958號行政命令是美國自冷戰結束之後調整其保密體制的第一個行政命令,其中,自動解密條款是新的保密體制中最為重大的改革措施,它要求對超過25年的大部分具有歷史價值的秘密信息予以解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有許多陳舊的歷史檔案一直屬於秘密,這些秘密檔案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據估計,在過去的5O年中,這類資料約有幾十億頁。根據該行政命令,自該命令簽署後的5年內即至20O0年4月 17日,所有這些資料將自行解密。對於超過25年的歷史資料,如果仍然要對其加以保密,各部部長必須提出書面證明,說明免除自動解密的理由,從程序上看,免除自動解密的決定要接受由高級官員組成的部際安全定密復議委員會的外部審查。
第二、 系統解密審查。第12958號總統行政命令第3.5節規定了系統解密審查制度,該制度的作用在於,對於秘密信息產生時間不滿25年、不能自動解密的具有歷史價值的記錄加以審查,並決定將其解密。系統解密審查分三種情況:(1)每一個產生國家安全秘密信息的部門均應當建立系統解密審查制度,並制定解密方案。各部門系統解密審查應當優先考慮下列歷史記錄:第一,信息安全政策咨詢委員會就系統解密審查提出建議的具體領域;第二、研究者感興趣、並有解密可能性的領域。(2)美國檔案館館長應當對三類秘密信息實施系統解密審查,包括:第一、第12958號行政命令生效以前已經列入國家檔案的、各部門產生的、不超過25年的信息;第二、根據美國法典第44編第2203章移送給檔案館長的信息;第三、由國家檔案與記錄管理局代為保管、但產生信息的部門或組織已經不存在的信息。檔案館長應當依據信息安全政策咨詢委員會的建議或者研究者感興趣的程度,提出系統解密審查的優先方案。檔案館長解密的依據是行政命令及其實施指南,以及有關部門提供的解密指南。(3)國防部長可以設置對秘密情報系統解密審查的特殊程序,中央情報局長可以對與情報活動(包括特別活動)或情報來源、方法相關的秘密信息進行系統解密審查設置特別程序。
第三、 強制解密審查。根據第12958號總統行政命令第3.6節的規定,任何個人或機構均有權向特定的行政機關提出對特定的國家安全信息加以強制解密的請求,對秘密信息請求強制解密需要符合下列條件:(1)在實體內容方面,第一,審查請求書要提供足夠的細節,能夠保證被請求部門通過合理的努力而找到該文件或資料;第二、所請求的信息不屬於根據中央情報局法而免除搜查或審查的范圍;第三、在過去的兩年中,該信息沒有接受過解密審查,如果在過去的兩年中,該信息曾經接受過解密審查,或者該信息涉及正在進行的訴訟,接受請求的部門應當告知請求者有關事實,同時,告知其申請復議的權利。總統或僅僅隸屬於總統的人員或部門產生的信息,不受強制解密審查的限制。但是,檔案館長有權對自己所控制的由前任總統定密的信息,根據美國法典第44章的有關規定加以審查,降低密級或予以解密。(2)在程序方面,接受強制解密審查請求的部門均應當對特定的信息進行審查,對於不符合第12958號行政命令所規定的定密標準的信息,加以解密,並有權公開這些解密信息。同時,各部部長還要制定有關程序,對拒絕強制解密審查請求的情況提供行政復議的途徑,並告知請求者有權將部門的終局決定向部際安全定密復議委員會提出申訴。
③ 解讀|拜登簽署數字資產行政命令 美國如何平衡行業監管和發展
該行政命令呼籲財政部等政府機構評估數字資產的好處和風險,以及 探索 開發美國央行數字貨幣。
根據白宮發布的公告全文,其主要強調了六個關鍵優先事項,分別是消費者和投資者保護、金融穩定、非法金融、美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經濟競爭力、金融包容性、以及負責任的創新。
拜登簽署該行政命令後,比特幣價格一度上漲逾10%,突破42000美元,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加密貨幣的上漲。不過,北京時間3月10日下午,比特幣已跌回至39000美元左右,漲幅相當於被回吞。
吳桐表示,FTX創始人SBF等加密行業的領軍人物為拜登大選提供了不少資金支持,拜登對加密行業一直也相對友好。
監管與行業發展
這份數字資產的行政命令在開頭首先強調了近年來包括加密貨幣在內的數字資產經歷了爆炸性增長的事實。
調查顯示,大約16%的成年美國人(即4000萬人)投資了加密貨幣。18-29 歲的男性中有43%將他們的錢投入了加密貨幣。
行業的飛速發展,也使美國國內關於加強監管的呼聲日高,包括加密貨幣交易所、立法者、金融從業者等在內的人士都在期待對行業的監管。
世界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的CEO趙長鵬自去年起,也開始呼籲對加密貨幣的監管,他曾表示「對行業的更多監管是不可避免的」,還認為「明確的法規對行業的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吳桐指出, 對於任何一個行業而言,監管和發展都是相輔相成的,健全的監管治理框架對於行業發展和風險防範的推動作用是非常顯著的。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Gary Gensler也曾在公開場合稱,如果美國加密貨幣市場和相關平台不在監管機構的管轄范圍內,它們的「下場不會好」。
針對拜登簽署的行政命令,拜登的首席經濟顧問Brian Deese和國家安全顧問Jake Sullivan都表示, 該命令為美國確立了首個全面的聯邦數字資產戰略。
「現在由於沒有明確的監管,加密市場比較混亂,再加上監管確定性不強,大的機構資金不敢進入。」谷燕西說道, 「如果監管進一步後,有利於適量的資金進入這個正在快速發展的領域,進而促進該行業在美國的發展。」
據彭博社報道,加密基金提供商CoinShares的首席戰略官Meltem Demirors指出, 該命令只能針對總統職權范圍內的行政部門,SEC和CFTC是獨立機構,而這兩個監管機構在定義、塑造加密市場未來的法規上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最重要的。
谷燕西認為, 拜登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總統簽署的行政命令會促使SEC做出與之前相比積極的舉措,比如批准比特幣現貨ETF的發行。
在采訪中,他進一步補充道,這份總統行政命令不光影響美國境內數字資產的發展,「肯定也會影響其他國家的決策」。
「拜登希望讓美國保持在這個行業的領先地位,這會更加促使其他國家對此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並且做出相應的決策」。
也在拜登簽署行政命令的當日,迪拜批准了虛擬資產法,並成立了迪拜虛擬資產監管局。
阿聯酋副總統、迪拜酋長HH Sheikh Mohammed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稱,「這進一步確立了迪拜在該領域的地位」。
穩定幣與CBDC的未來
針對這點,吳桐認為,穩定幣的話題在去年年底的兩次眾議院聽證會中都有過較為充分的討論,在美國 社會 的認可度日益提高,給予其銀行地位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下一步隨著監管治理,穩定幣可能會成為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
行政命令還鼓勵美聯儲繼續為美國進行研究、開發和評估CBDC,包括為更廣泛的美國制定計劃。
實際上,美聯儲在今年1月份發布的官方文件《貨幣與支付:數字化變革時代中的美元》,已對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益處和風險進行了闡述,其稱數字貨幣通過銀行或支付公司創建賬戶或數字錢包的模式「最能滿足該國的需求」。
不過,在白宮發布行政命令後, 美聯儲在其官方推特上指出,它「尚未就是否採用或實施央行數字貨幣做出任何決定」, 並表示正在持續收集公眾對其發布報告中提出問題的反饋和評論。
④ 美國總統為何不用行政命令治國
總統的行政命令有時候會受到法律挑戰,甚至被推翻。1952年杜魯門總統命令商務部長將某些鋼鐵企業置於聯邦政府的管制之下,以避免勞資糾紛導致罷工,從而影響當時極為重要的軍工生產。最高法院裁決杜魯門發布的第10340號行政命令違憲,因為它不是對國會通過的法律加以澄清或者提供進一步的解釋,而是等於制定一項新的法律。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最高法院的裁決就是「把權力關進籠子」的一個例子。
⑤ 拜登上台後將撤銷特朗普多項政策有哪些
當地時間2021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民主黨人拜登在首都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據美國媒體報道,拜登當天在橢圓辦公室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
這些行政命令囊括多個方面,包括要求強制佩戴口罩,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以及撤銷前總統特朗普的一些指令,如停止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牆。拜登的首批行政命令還包括讓美國重返世衛組織,結束所謂的穆斯林旅行禁令,並要求延長暫停償還學生貸款的期限。
當天早些時候,拜登曾告訴記者,他將在首次亮相橢圓辦公室時簽署「大膽的」行政措施。他計劃在上任後的頭幾個小時內採取17項行政措施,比美國現代任何一位總統都更快、更積極地消除其前任留下的遺產。
他將簽署一系列行政命令、備忘錄和機構指令,為應對新冠大流行採取第一步行動,撤銷特朗普的一些標志性政策。
(5)最好的美國行政命令擴展閱讀
拜登成為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後表示:外交關系委員會工作的重點,將集中在國家導彈防禦體系、反彈道導彈條約、地球變暖、艾滋病以及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戰略利益等重要問題。針對布希總統上任以來提出的一些對外政策。
拜登表示:他要在外交關系委員會舉行一系列的聽證會,對美國面臨的這些重要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以便美國人民能夠更好地理解美國在二十一世紀面臨的挑戰。
事實上,拜登這一舉動就是要表明他對白宮的態度。那就是:在外交領域里,白宮不能單獨決定美國的對外政策;參議院要在美國對外政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⑥ 特朗普政府推出行政令,是出於什麼緣由
特朗普發出的行政命令實在是太多了,這要看你指的是哪個,近幾個月中特朗普所發出的行政令一條是關於暫停移民入美國,另一條則是限制社交媒體內容免責待遇。
可是不管怎麼說,美國將這些難民兒童驅逐出境內確實是不人道主義的,因為你接不接納他是你的問題,這是你的權利,可是你接納了他,現在要把他不分原油的驅逐出去,並且不管他的死活,那完全就是沒有良心,沒有道義了。
⑦ 美國總統的職權有哪些
(一)總統和白宮
1、總統 美國聯邦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美國總統也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職位之一,在立法方面,他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法案,即有立法否決權;可以在每年一度的國情咨文、預算咨文、經濟咨文及各種專門問題的咨文中,向國會提出立法倡議,即立法倡議權;他還有權召集國會特別會議;在司法方面,總統提明任命聯邦法官,包括最高法法院成員在內,但要獲得參議院的認可;還可以對任何被判破壞聯邦法律的人——被彈劾者除外——作完全或有條件的赦免;在行政方面,總統可以發布法令、條例和指示,可以任免公務官員,但高級官員(包括內閣部長、副部長、助理部長等)要得到參議院的批准;有權徵召各州的國民警衛隊為聯邦服務;在戰爭或國家危急時,國會可以予總統更大的權力,以處理國家經濟和保護合眾國的安全。有權宣布緊急狀態,統帥和指揮武裝部隊;在外交事務中,他負責合眾國和外國之間的關系。有權代表美國同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和締結行政協定等。有權任命任命大使。但締結條約和任命大使均須經由參議院的批准。等等。
總統每屆任期四年,連選可連任一次。在總統死亡、辭職或喪失能力的情況下,由副總統接替總統的職務。
2、總統內閣 美國政府最高決策機關為總統內閣。總統內閣由總統根據施政事實上的需要而設立。內閣成員由處理具體的國家及國際事務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官員組成。從法律上說,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布希政府重要的內閣成員及重要官員中,除副總統理查德·切尼(Richard B. Cheney)和國務卿柯林·鮑威爾(Colin Powell)外,還包括14個部的部長,即農業部部長安·威尼曼(Ann M. Veneman) 、商務部部長唐·埃文斯(Don Evans)、國防部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教育部部長羅德·派奇(Rod Paige)、能源部部長斯潘塞·亞伯拉罕(Spencer Abraham)、醫療和社會事務部部長托米·湯普森(Tommy Thompson)、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部長梅爾·馬丁內斯(Mel Martinez) 、內務部部長加利·諾頓(Gale Norton) 、勞工部部長趙小蘭(Elaine Chao)、運輸部部長諾曼·梅內塔(Norman Mineta)、財政部部長保羅·奧尼爾(Paul O』Neill)、退伍軍人事務部部長安東尼·普林西比(Anthony Principi)、司法部部長約翰·阿什克羅夫特(John Ashcroft)和國土安全部部長湯姆·里奇(Tom Ridge)。此外,白宮辦公廳主任安德魯·卡德(Andrew H. Card, Jr.)、環境保護局局長克里斯蒂·懷特曼(Christie Todd Whitman)、管理和預算局局長米切爾·丹尼爾斯(Mitchell E. Daniels, Jr.)、國家葯品控制政策局局長約翰·沃爾特斯(John Walters)、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佐立克( Robert B. Zoellick)也都是內閣成員。
3、白宮的「政研室」 美國總統許多重要的決策和規劃,來自於在白宮設立的若乾重要的政策研究機構,如國家安全委員會、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國家葯品控制辦公室、政策研究辦公室、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等。
國家安全委員會(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是根據《1947年國家安全法》(the National Security Act of 1947)成立的,設在總統行政辦公室。目前這屆委員會,主席由布希總統擔任,其他法定成員包括副總統切尼、國務卿鮑威爾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亨利·謝爾頓將軍(Gen. Henry H. Shelton)擔任委員會的軍事顧問,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特內特(George J. Tenet)擔任情報顧問。白宮辦公廳主任卡德(Andrew H. Card, Jr.)、財政部長奧尼爾、總統安全事務顧問賴斯(Condoleezza Rice)、、總統經濟政策助理拉里·林德塞(Larry Lindsay)也都是委員會常任委員,通常都被邀請參加會議。其他官員被邀請參加相關的會議。 國家安全委員會幫助總統制定有關國家安全的國內外軍事、情報和經濟政策。
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要任務是負責研究、分析國內各部門和國際經濟問題,評估聯邦政府的各項經濟政策,准備每年的《總統經濟報告》, 在國家經濟發展方面向總統提出政策建議。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是根據《1946年就業法案》(the Employment Act of 1946) 成立的,最初隸屬於總統辦公室,1953年根據美國政府的「機構重組計劃」成為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委員會由3名成員組成,均須經參議院的建議和審查,並由總統任命。現任主席為羅伯特·胡巴爾德(Robert G. Hubbard)。 根據《2002年總統經濟報告》,除3位委員外,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還任用了30多名學有所長的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
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的前身是「預算局」,成立於1939年。辦公室編制20人,現任主任米切爾·丹尼爾斯(Mitchell Daniels, Jr.),設有兩名 副主任以及負責預算、立法、行政、經濟政策、能源(自然資源、科學)、國家安全和外交等事務的多名主任助理。 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通過審查各行政部門的組織結構和管理程序,協助總統維持一個有效的政府;制定有效的協調機制,協助總統,加強政府各機構之間的合作;幫助總統准備預算和制定政府的財政計劃;審查和控制政府的預算,幫助總統制定改革政策,尤其是及時向總統報告政府的財政負擔。
政策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Policy Development)由國內政策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組成,它們都負責向總統提供建議,幫助總統制定、協調和執行國內經濟政策,同時也在其他的政策方面向總統提供建議。國內政策委員會(The Domestic Policy Council )成立於1993年8月16日,主要負責審查總統國內經濟政策的研究和執行情況,協調聯邦政府各機構間的合作。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成立於1993年1月25日,主要負責協調總統經濟政策的制定,向總統提供經濟政策建議。委員會還負責保證經濟政策決策的實施。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由總統經濟政策助理拉里·林德塞擔任。
環境質量委員會(Th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CEQ)是根據《1969年國家環境政策法案》(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of 1969--NEPA)成立的。設在總統行政辦公室。根據《1970年環境質量改善法案》(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ment Act of 1970 ),專門成立了「環境質量辦公室」(OEQ),向委員會提供專業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支持。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擔任辦公室主任,由總統任命。根據法律的要求,委員會負責評估、協調聯邦政府的行動,向總統提供有關國內和國際環境政策方面的建議,為總統准備向國會提交的年度環境質量報告。此外,委員會還負責審查聯邦政府各機構和部位執行有關國家環境政策的各法案的情況。
國家葯品控制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Drug Control Policy)是根據《1988年國家反毒品法案》( the National Narcotics Leadership Act of 1988)成立的。辦公室編制14人,目前的實際成員有8人。辦公室負責制定國家毒品控制的政策、目標、優先次序和實施手段,每年的年度報告,提出反毒品戰略和國家反毒品的預算報告。在組織、管理、預算等涉及反毒品活動的各個方面,向總統提出建議。同時,也負責審查政府各機構履行反毒品戰略的執行情況。
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是 根據《1976年國家科學和技術政策、組織和優先次序法案》(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rganization, and Priorities Act of 1976)成立的,設在總統行政辦公室。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負責為總統提供科學、工程和技術分析報告,以及有關重要的政策、計劃和聯邦政府的各種項目。 從科學方面,對各個領域的問題,包括經濟、國家安全、醫療、對外關系和環境等問題,向總統提供建議。對於聯邦政府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工作努力的規模、質量和有效性,進行評估。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是根據1963年1月15日總統11075號行政命令創立的,原名是「貿易談判特別代表辦公室」。根據《1974年貿易法案》( The Trade Act of 1974 ),成為總統行政辦公室的一個機構,負責處理貿易協定,制定和實施貿易政策。經《1988年綜合貿易和競爭力法案》(The 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 of 1988 )授權,貿易代表被賦予了諸多新的權力,包括執行「301條款」。美國貿易代表相當於大使,直接對總統負責,全權負責處理有關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中的一切活動,包括討論、召集會議和談判,以及在OECD內涉及貿易和商品問題的事務,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和其他多邊機構中涉及的貿易問題和其他多邊和雙邊的貿易談判。現任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另設有副代表四人,三位在華盛頓,一位駐在日內瓦。其他成員包括:紡織品談判首席代表、特別貿易談判代表、負責農業、亞太地區、中國、國會事務、環境和自然資源、歐洲和地中海、日本、監督和履行、北美事務、政策協調、媒體、WTO和多邊事務、西半球事務的多名貿易代表助理。
美國貿易代表也是美國進出口銀行( the Export-Import Bank)和海外投資公司( the Overseas Private Investment Corporation)的董事會成員,是國際貨幣和金融政策的國家咨詢委員會成員。
(二)部的機構設置
目前,美國共設有20個部,它們是農業部、商務部、國防部、空軍部、陸軍部、海軍部、國防局、教育部、能源部、醫療和社會服務部、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內務部、司法部、勞工部、國務院、交通部、財政部、退伍軍人事務部和國土安全部。
經過多年的演變,美國許多部的行政機構設置均很龐大,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以下僅以美國商務部和財政部為例。
美國商務部 成立於1913年3月4日,是從原「商務和勞工部」(成立於1903年2月14日)中分離出來的。有關勞工方面的事務,由勞工部負責。根據法律,美國商務部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國家的對外貿易、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提供各方面的幫助和信息,提高美國企業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力;防止來自國外的不公平貿易競爭;為企業和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社會和經濟統計數字和分析報告;支持科學和技術成果的利用,環境和海洋資源的利用;確保專利和商標,制定技術發展政策。商務部的最高機關是部長辦公室,負責主持商務部的一切工作,向總統提供有關聯邦政府政策、工商業和國家經濟方面的建議。
商務部下設多個局和辦公室,各司其職,如經濟和統計局、出口管理局、經濟發展局、小企業發展局、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和技術管理局。
經濟與統計局的主要職責,是向部長和其他政府官員提供有關經濟發展、經濟預測及宏觀和微觀經濟政策。經濟和統計局由普查局和經濟分析局組成。普查局( Bureau of the Census)作為一個永久性的機構,成立於1902年3月6日。其主要職責是根據憲法的授權,提供人口方面的普查數據。根據美國法律,普查局應當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法律規定,普查局所搜集的任何有關個人、家庭和機構的數字,必須經過嚴格地確認,並只能用於統計目的。普查局負責:每10年進行一次人口和住房普查;在各州和地方政府范圍內,每5年進行一次工業普查,包括製造業、礦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通過經常性的調查,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綜合美國外貿方面的統計,包括進出口數字;經各州和地方政府要求,進行各種專門的普查;發表人口方面的預測數字。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負責:美國國家經濟核算,綜合各種經濟數據,提供重要的經濟信息,諸如經濟增長、地區發展和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國民收入和生產核算,包括國民產出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情況,估算國家的有形財富、投入和產出表;地區經濟核算,提供各地區、州和大城市區的個人收入、人口和就業情況,各州的總生產的估計;國際經濟核算帳戶,由美國與外國的國際交易(收支平衡)和美國的國際投資構成組成。此外,經濟分析局還定期對美國在海外的投資和外國在美國的投資情況進行普查,並發表有關的數字。
出口管理局(Bureau of Export Administration)作為商務部內一個獨立的機構,成立於1987年10月1日。根據美國《出口管理法案》(the Export Administration Act),其主要職能是負責促進出口和管制出口。出口管理局負責制定美國的「二元」(al-use )商品,包括技術、軟體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口控制政策,處理出口許可申請,實施出口控製法。這些行動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武器擴散,同時也是出於加強國防工業基礎、確保國家安全和某些對外政策目標方面的考量。
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是根據《公共任務和經濟發展法案》(the Public Work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t )於1965年成立的。旨在幫助美國國內各地方經濟的發展,包括農業地區和某些不屬於主流經濟、經濟發展遲緩的城市社區。經濟發展局主要是通過向某些項目,如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和協調、經濟調整提供一些公共政策方面的支持和援助,包括基金方面的支持,以減少這些地區的失業。在經濟發展局的計劃援助( Planning Grants)中,多是針對各州、地方政府、社區,以幫助其制定有效的經濟發展政策和發展計劃,並提供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包括產業研究、管理、自然資源開發和促進出口等等。
國際貿易局(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成立於1980年1月2日,其主要任務是促進對外貿易,加強美國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地位。在進口方面,主要職責是保護美國企業免受不公平貿易行為的侵害。國際貿易局由一位負責國際貿易事務的助理部長擔任局長,他也負責向美國貿易代表提供專業和情報方面的支持。國際貿易局內分設多個部門:進口辦公室負責裁定以否應對某進口商品實施有關的反傾銷措施;市場准入和申請辦公室負責分析、制定和執行美國國際經濟政策,為美國公司開拓海外市場,改善美國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地位;貿易發展辦公室負責在國際貿易和投資方面提供建議,支持美國的工業部門,加強美國國內出口競爭力,促進美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此外,還設有「出口支持中心」(Export Assistance Centers--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負責向美國企業提供有關出口方面的信息和其他各種支持。
小企業發展局(Minority Business Development Agency) 根據總統行政命令於1969年成立,設在商務部,負責制定國家小企業發展計劃,支持小企業,使其能夠有效、平等地參與美國的自由企業制度,克服各種社會和經濟障礙。小企業局的另一重要任務,是加強政府與小企業間的合作,為小企業拓展市場空間和商業機會。
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是 根據美國政府1970年第4號「重組計劃」 (Reorganization Plan)成立的, 設在商務部,主要職責是預測、監察、分析環境的變幻,及時預測,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自然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加強環境安全。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由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和國家環境衛星、數據和信息服務局(N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Data, and Information Service)組成。
技術管理局(Technology Administration)是1988年由國會批准成立的,設在商務部,是美國政府與美國產業界進行合作的主要技術機構,旨在向企業提供信息,加強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技術管理局由多個部門組成,包括技術政策辦公室、國家技術信息局和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等。技術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Policy)的主要任務,是向私人部門提供支持,旨在推進技術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增強美國產業的競爭力,保護產業界的利益。此外,也負責支持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官員、產業界和學術機構的技術能力,以促進美國的國家技術發展和美國經濟的競爭力。 國家技術信息局(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已經成為是美國最大的科學、技術、工程及其他與商業有關的信息中心。其主要的信息來源是美國各政府機構,此外也廣泛地搜集各種技術研究報告、國外和國內的貿易情況、商業和管理研究、社會經濟和貿易統計數字、計算機軟體和資料庫,醫療保健年度報告,以及其他各種數據和全球競爭性情報。國家標准和技術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主要任務是幫助企業界開發新技術,改進產品質量和生產過程,以新的科學發現為基礎,加速產品的商業化,以加強美國經濟,改善工作質量,改進應用技術,提高標准。
除以上各種機構外,美國商務部還設有專利和商標辦公室、 政策與戰略計劃辦公室和企業發展監督局等等。
美國財政部創建於1789年9月2日,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政府機構。財政部長作為總統的政策顧問,主要職責是制定和擬定國內、國際金融、經濟和稅收政策,參與制定廣泛的財政政策,管理國家債務,美國政府的金融代理人。財政部設有多名助理部長,分別負責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微觀經濟、銀行與金融、稅收和預算、公共關系和國際事務等等。
美國國會曾經通過了無數的法令,授予財政部各種新的職責,並建立了無數的局和處。如貨幣管理局(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成立於1863年2月25日,主要任務是管理全國的銀行。貨幣管理局局長由總統任命,任期為5年。貨幣管理局有權檢查銀行,批准或拒絕成立、兼並新銀行的申請,做出關閉某家銀行的決定。國內稅收署(Internal Revenue Service):早在1862年7月1日,美國就成立了國內稅收署。美國國會第一次授權徵收個人收入稅和公司稅是在1913年。目前,國內稅收署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實施國內稅收法。美國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個人收入稅、社會保險、和退休稅,其他重要的稅種是公司稅、消費稅、不動產稅和贈與稅。經濟政策辦公室(The 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Economic Policy ):負責協助政府高層制定經濟政策,分析和評估國內、國際經濟問題,以及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此外,還專門負責根據每年的預算計劃進行經濟預測;國際事務辦公室:設有亞洲、美洲、非洲、歐洲和中東等處室,幫助財政部長制定有關國際金融、經濟、貨幣、貿易、投資、環境、和能源政策和計劃。稅收政策辦公室:制定國內和國際稅收政策,分析各種稅收立法和計劃的效果,預測經濟趨勢、准備官方估計的政府收入估計數字,針對國際和國際投資事務提出建議。美國關稅署(United States Customs Service):根據美國第一屆國會第五項法令成立,1929年3月成為財政部內一個獨立的機構。其主要職能是防止走私(包括毒品和非法葯品)、徵收關稅和罰金等。金融管理服務局(Financial Management Service):負責研究、制定、管理聯邦金融體系,使政府的現金有效、安全地流動。金融管理局還負責核算財政部的貨幣資產和負債,追蹤財政部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公共債務局(Bureau of the Public Debt):成立於1940年6月30日,其主要職責是籌措聯邦政府所需的款項,核算公共債務,發行和回購國庫券,執行債務管理政策。
此外,美國財政部還設有其他諸多機構,如保密局(the U.S. Secret Service),負責保衛總統和其他高層政府官員,以及美國政府政權和其他資產;聯邦法律實施和培訓中心(the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Training Center),負責向聯邦政府各機構提供法律方面的培訓; 酒精、煙草核武器管理局(-the Bureau of Alcohol, Tobacco, and Firearms)負責徵收酒和煙草產品稅,防止走私和非法出售煙草和酒精產品;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the 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控制著美國所凍結的國家的資產;金融機構辦公室 The 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負責監督、落實與金融機構相關的各種政策和規章 的執行。
⑧ 「晶元法案」後,拜登簽署新行政命令擴大生物製造!目標仍是「針對中國」
當然是針對中國。因為美國一直以來都想保持自己世界霸主的位置,絕不允許有任何國家能夠威脅到他的地位。
目前國際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大國與大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如果大國之間發生軍事沖突或者矛盾,將會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影響到全球局勢。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之下,大國與大國之間是不會發生任何軍事沖突的。只會通過政策以及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國家之間發生的矛盾和問題。
美國總統拜登在這之前已經簽署了所謂的晶元法案,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針對我國晶元產業而已。為了遏制我國晶元產業的發展,同時在晶元產業領域占據一定的有利位置。而在這之後,美國總統拜登又簽署了最新的行政命令。擴大了對生物製造行業的發展計劃,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預計投入的資金數量不詳,但是也是為了在生物製造方面能夠取得有效的研究成果。
⑨ 美國總統簽署行政令後需要哪些步驟才能實施
美國總統是美國聯邦機構,單位的領導。聯邦單位必須立刻執行他簽屬的行政命令。命令不是法律,內容也必須遵守法律。雖不能命令州級單位,但三個州認為該命令違憲,向聯邦法庭提告,聯邦法官審理後認為命令違憲,依法下令禁止聯邦單位執行。總統可以向聯邦法庭上級法院 - 巡迴法院,上訴。不論如何,任何方面也都可以再向最高法院再上訴以定案。但復雜的是,最高法院的職責是解釋憲法,而這只是命令,不是法律。最高法院可能不受理。看熱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