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命令與征服4泰伯利亞的黃昏和紅警3起義時刻的區別和聯系
兩個同是ea出的即時戰略游戲,紅警系列算是為命令與征服系列做鋪墊的,不如命令與征服的畫面好,兩個我都玩過紅警在最低顯示模式下還能正常游戲,一點都不卡,但是命令與征服就卡,他的要求還高一些,相比來說命令與征服的兵還大一點,命令與征服的造兵方式與紅警類似,就是叫法不一樣,步兵和裝甲車都是從不同建築里出來的,具體名字我都忘啦,主要是玩著有點卡,感覺沒意思了呵呵。
⑵ 命令與征服3好玩還是4好玩
C&C3是個典型的傳統即時戰略,就是類似將軍絕命時刻,紅警3那樣的,但是4就不同了,完全打破了傳統玩法,而且你會發現游戲設計巧妙,往往僅僅幾個單位的部隊就會打半天,因為有回血的東西,有可以隨時建造的MCV,而且部隊血很長,攻擊力也很低,因此打起來非常激烈講究技巧,如果樓主把GDI的戰役打穿一遍就能感受到。(GDI的戰役很簡單,前幾關就是教學。但是中途有次變換,一定要選GDI)C&C4的精彩之處無法言傳,只有樓主多玩一玩才知道。4一般是給高手玩家們玩得,而且注重於網路對戰,因為特殊的兵種和建造設計導致這個游戲在聯機對戰時將會非常有趣,其難度和打法將會是任何游戲都無法比擬的。不過CC3劇情豐富戰役極多,也是很好的選擇。我建議玩玩4,感受一下新潮,如果樓主不喜歡就可以玩3,3比較耐玩。至於畫面,3是2007年出的,4是2010年出的,肯定有差距,但是3的場面宏大,4的特效有時還沒有紅警3好。
⑶ 客觀評價一下命令與征服3與命令與征服4
命令與征服4追加了人口設定,取消了資源設定,界面更像網游,正版玩家和盜版玩家之間的差距更大了,所以很多中國玩家不喜歡,游戲類型也可以說是一個大改變,玩家很多眾口難調,有喜歡的肯定也有不喜歡的,EA想做這種游戲時應該重新做一個游戲,而不是老游戲的續集
⑷ 命令與征服3和4那個好玩
不論是游戲場面和玩法戰術等等方面來看都是命令與征服3最出色。命令與征服系列將會以命令與征服4泰伯利亞的黃昏結束,也就是說,自2010年3月之後,我們就再也玩不到新的官方命令與征服,命令與征服紅警和命令與征服將軍了,這是個巨大的遺憾。命令與征服3是超大場面的作戰,非常經典的命令與征服式戰術,還有極其豐富的戰役。當然本人也推薦命令與征服4,命令與征服4是命令與征服最後的輝煌,命令與征服4中徹底顛覆了命令與征服式的打法,開創了沒有金錢,部隊限制,泰伯利亞點數勝利====我們永遠也想不到的新奇玩意兒,打法要拋棄我們所有玩過的即時戰略的打法,命令與征服4中有像魔獸那樣的建造限制,但是非常嚴格,你同時只能造8輛一下的坦克或數十名士兵或5輛重型機甲,但是這使得戰斗異常激烈!如果你玩遭遇戰絕對是從頭打到尾,根本沒有發展和尾聲這一概念。同時戰役情節很雷人,作為命令與征服迷得話,看看命令與征服最後的結局也是很重要的。當然,命令與征服3肯定好得多,4以後有的是時間玩。
⑸ 命令與征服3好玩還是4好玩(具體說說兵種,陣營,畫面,戰斗場面)
個人認為是4,兵種有很多,步兵、裝甲兵、戰車、坦克、氣墊船、戰斗機甲、飛機、宇宙戰艦,陣營雖然只有2個,GDI和NOD,且不可以選擇不同的盟友(如果你是GDI你的盟友也必須全是GDI),但分為進攻組、防禦組和支援組三種,命4里沒有建築,MCV部署後就是一個巨大的兵工廠,其他的只有防禦工事,科技靠升級點數升級2、3級科技和諸多特殊技能,沒有資金但有控制限制(和星際、魔獸一樣)。攻擊組以強大的火力進攻,以戰車、坦克、戰斗機甲為主,防禦組可以建造防禦工事,單位以步兵為主,配合少量戰車,支援組以空軍和宇宙戰艦為主,可以使用支援技能,下面做詳細介紹。
GDI進攻組MCV,一級科技沒有武器,二級獲得2門炮,三級增加了導彈發射器和機槍。
步兵單位有:工程師、特種兵
陸軍單位有:利爪氣墊船、獵手坦克、戰狼坦克、泰坦機甲、打擊者機甲、鬥犬吉普、音波氣墊船、沙暴氣墊船、猛獁坦克、神盾戰車、乳齒象機甲
升級有:音波擴張、導彈風暴、C4、鏡面裝甲、備份系統、高爆炸彈、一級裝甲、二級裝甲
防禦組MCV,二級科技獲得2門炮、三級科技4門
步兵單位有:工程師、區域裝甲兵、區域執法兵、區域防禦兵、區域光槍兵、區域突襲兵、區域隊長。
陸軍單位有:推土機、斯巴達坦克、犰狳戰車、犀牛戰車、神像機甲
防禦工事有:碉堡、守護者大炮、導彈塔、隧道、聚焦激光塔、獵鷹火箭炮、晶體護盾、天擊巨炮、離子炮
升級有:噴射包、醫療訓練、高強度維修、鏡面反射鏟、黏著彈、防禦晶體盾、機動晶體盾、增強護盾
支援組MCV,二級導彈塔、三級機動維修半徑
步兵單位有:工程師
陸軍單位有:牧羊犬坦克、導體戰車、雷暴坦克
空軍單位有:奧卡戰機、颶風戰機、扳手維修機、帕拉丁戰機、錘頭鯊戰機、火鷹戰機、大天使維修艦、科蒂亞克戰艦
支援技能有:偵察機、維修區、單位重設、高速建設、地雷、增強火力、科技支援、補給空降、鏡面防禦、戰斗經驗、電子力場、音波炮擊、火鷹轟炸、地下震動
升級有:特殊引擎、減弱火力、電子區域、高效率推進器、重力場、高速維修、高速科技、躲避方針
NOD攻擊組MCV,二級兩門激光炮,三級增加一門火焰發射器
步兵單位有:工程師、生化特種兵
陸軍單位有:攻擊摩托、突襲者吉普、復仇者坦克、天蠍坦克、蜘蛛坦克、螳螂戰車、火焰坦克、隱形坦克、聖靈機甲、寡婦戰車、幽靈火炮
升級有:火焰之路、入侵方案、隱形立場、機動隱形立場、隱形區、備份系統、蜘蛛恐懼、泰伯利亞核心炮彈
NOD防禦組MCV,二級兩台激光塔,三級增強威力
步兵單位有:工程師、收割者、覺醒者、虔誠者、升天者、黑手、高階聖徒
陸軍單位有:奴隸推土機、百夫長機甲、清算者戰車、餘震戰車、鑽地炮
防禦工事有:碉堡、蟒蛇炮塔、導彈倉、隧道、光明石碑、火焰柱、干擾塔、焚化炮、NOD神殿
升級有:醫療訓練、黑暗武裝、鑽頭、高效維修、防禦盾、機動盾、強化盾、強化隱形
NOD支援組MCV,同GDI支援組
步兵單位有:工程師、劫持者
陸軍單位有:掠奪者越野車、泰蘭特戰車
空軍單位有:手術刀維修機、毒液戰機、眼鏡蛇戰機、光影轟炸機、火蜥蜴炮艦、火蜥王戰艦、美杜莎戰艦、海怪戰艦
支援技能有:人民之眼、打擊士氣、地雷、取消EMP、生命石碑、隱形力場、烈火風暴、誘餌軍隊、雷達干擾、地下攻擊、LEGION之手、泰礦引爆、巨碑崛起、凱恩之印、泰伯利亞注射
升級有:MCV隱形、增強火力、信息蠕蟲、高級激光、隱形力場、超載、高效科技、機庫
GDI、NOD各組共有升級:裝彈升級、速度升級、射程升級、精準度升級、二級科技、三級科技
麻煩給點分,打了這么多字
⑹ 紅警3與命令與征服4哪個好玩點
紅色警戒3保留了傳統CNC/紅警的操作方式,作戰方式靈活,作戰范圍廣,戰法多種多樣。單人戰役及其電影雖比不上其前輩作品命令與征服2、紅色警戒2那般緊扣人心,但三大陣營的藝術設定、精緻的電影布景、好萊塢明星的演技、豐富的細節設定也使得紅警3的劇情戰役成為這部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紅警3的音樂水平可算是上上等。但是紅警3部分設定過於科幻(卡通式科幻),使之成為一些支持CNC寫實主義的老玩家抨擊的對象。命令與征服4(以下簡稱CNC4)摒棄了傳統命令與征服游戲的操作方式,去除基地建設(這點多為人詬病,包括筆者在內也對此設定不滿),增加人口限制、甚至還把CNC4變成了一個類似於網游的游戲(不登陸無法進行游戲)。EA大概是想以此增強兵種配合的戰術多樣性,但這樣的舉措使CNC游戲的風格在這部作品中盪然無存。另外,這部作品的劇情戰役製作令人不滿,可謂粗製濫造(兩大陣營共用一個背景布局,且最後一關的背景直接用白屏...二十一世紀七十年代的設定居然直接在2009年的洛杉磯街頭取景)。就游戲性而言,CNC4值得一些新即時戰略玩家嘗試——但對於老即時戰略游戲玩家而言,這是個會使人氣憤的選擇。順帶一提,CNC4音樂水平很高,與紅警3相當。 命令與征服分三大系列:1、命令與征服正傳系列兩大陣營:GDI(全球防禦組織)、Nod兄弟會。從第一部貫穿始終第三陣營:Scrin(思金人,為外星人,只在命令與征服3及其資料片中出現) 2、紅色警戒系列兩大陣營:盟軍Allied、蘇聯Soviet。從第一部貫穿始終第三陣營:尤里Yuri(出現在紅警2資料片尤里復仇中)、 旭日帝國The Empire Of Rising Sun(即日本,出現在紅色警戒3中) 3、將軍系列三大陣營:美國America、中國China、全球解放軍GLA(恐怖組織)
⑺ 《命令與征服》和《紅色警戒》重生了,它們背後的故事有多傳奇
從《魔眼殺機》《沙丘2》到《命令與征服》,從西木聯合到西木工作室,在最開始的幾年裡西木這家公司順風順水,他們在擅長的即時戰略 游戲 領域佳作不斷。此時,還有更大的驚喜等著西木和它的粉絲們。
趁著《命令與征服》的熱潮,西木接連為這款 游戲 推出了數款資料片,對應一系列的新兵種、新對戰地圖等。製作資料片的過程中,西木的開發人員萌生出不少創新點子,他們最終決定將這些獨特想法打包匯集成一個獨立的新 游戲 ——《紅色警戒》(Red Alert)。
《紅色警戒》,1996年
按照西木原本的構想,《紅色警戒》是《命令與征服》的前傳,不過,在具體劇情編排上卻腦洞大開:在二戰剛剛結束的1946年,愛因斯坦成功製造出時光機,穿越回到1924年,利用時空悖論將當時剛結束「啤酒館暴動事件」懲戒刑期的青年希特勒成功抹殺,這樣,未來的納粹帝國將不復存在。
奈何, 歷史 因此而迎來神轉折:沒有正常時間線里納粹德國對蘇聯的壓制,蘇聯得以全面崛起並大舉入侵西歐,逼迫歐美諸國組成盟軍予以回擊,「新二戰」就此爆發。至於要說《紅色警戒》同《命令與征服》的緊密聯系嘛,本作的過場動畫顯示,大惡棍凱恩居然混上了斯大林的資深顧問……
游戲 里,青年希特勒同愛因斯坦的會面
過場動畫中的凱恩
西木的腦洞不僅體現在讓人瞠目結舌的「二戰史」上, 游戲 里的很多兵種設計同樣盡顯惡搞本色,無論蘇聯還是盟軍都瘋狂將黑 科技 點數加滿,結果就是玩家得以見證蘇聯的磁暴坦克、盟軍的超時空傳送儀——請諸君務必注意,本作的背景舞台設在20世紀50年代。
游戲 性方面,對比《命令與征服》里的GDI和NOD,《紅色警戒》里的蘇軍和盟軍彼此間的差異性要更加明顯:蘇軍的作戰單位普遍更耐打,裝甲部隊也更勝一籌,反倒是盟軍部隊大多以敏捷和廉價見長,但後者整體實力遜於蘇軍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或許這就是為何本作的標題叫做《紅色警戒》?
《紅色警戒》同樣啟用由真人出演的過場動畫,並且受益於《命令與征服》的成功,西木在《紅色警戒》開發時不缺錢也不缺人,真人過場電影的水準更加精良。與此同時,作曲家弗蘭克·克雷帕奇(Frank Klepacki)為本作蘇軍陣營譜寫的主題曲《地獄進行曲》(Hell March)伴隨著 游戲 的走紅而廣為人知。《地獄進行曲》原本是克雷帕奇為《命令與征服》里NOD陣營創作的曲目,但因故未被收錄到 游戲 中,於是便被克雷帕奇再編曲後挪用到《紅色警戒》里,後來成為這個子系列的招牌旋律。
譚雅小姐姐在「紅色警戒」系列裡初次登場
1996年11月,《紅色警戒》正式發售,同樣對應有主機版。憑借更「接地氣」的題材設定,本作在玩家群體中引發的熱度絲毫不遜色於《命令與征服》,以至於官方一口氣推出了數部資料片。《紅色警戒》在國內沒有正式發售渠道,但這並不妨礙它以各種形式風行於網吧之中。
有意思的是,《紅色警戒》的PC版同捆DOS版和Win95版,因為Win95版支持更高解析度,結果自然是比DOS版更受歡迎,以至於很多國人玩家以訛傳訛,將初代《紅色警戒》直接稱為《紅警95》(Win95版《紅色警戒》的主程序名即為RA95)。但如前述,本作實際發售於1996年年末。《紅色警戒》的另一大優勢在於其良好的Mod支持,這極大地維系了 游戲 的熱度,後來玩家接觸到的所謂《紅警98》《紅警2000》等就是粉絲自製的人氣模組。
《命令與征服》和《紅色警戒》的輝煌成功讓西木成為當時最知名的 游戲 公司之一,更引起業界巨頭EA的強烈興趣。
1998年8月,EA正式動用鈔能力,斥資1.225億美元從維珍集團處購得Virgin Interactive北美分部,隸屬Virgin的西木和Burst Studios連同諸多經典 游戲 品牌就此歸於EA名下。EA將Burst更名為西木太平洋(Westwood Pacific),交由西木的兩位創始人管理。
1999年8月,西木本部推出《命令與征服2:泰伯利亞之日》(Command & Conquer: Tiberian Sun),次年資料片《火焰風暴》(Firestorm)問世。彷彿是中了魔咒,這一回在EA手裡,西木的作品並未能再度驚艷全球玩家。在這個時候,玩家已經能玩到暴雪的《星際爭霸》和微軟的《帝國時代2》,《星際爭霸》競技性出眾,《帝國時代2》具備濃郁的 歷史 人文內涵,對比之下,反倒是《命令與征服2》的特色並不突出。實際上,不僅是《命令與征服2》,西木耗費巨大精力製作的ARPG《救世傳說》(Nox)也因同《暗黑破壞神2》撞車而銷量慘淡。
《救世傳說》口碑上佳,但不算叫座
《命令與征服2》是西木傳奇隕落的開端
2002年,暴雪公布了一款基於「星際爭霸」世界觀的主機獨占動作冒險 游戲 《星際爭霸:幽靈》(StarCraft: Ghost),後因種種原因最終夭折。同年,西木推出其基於「命令與征服」世界觀的FPS 游戲 《命令與征服:變節者》(Command & Conquer: Renegad),盡管拓展了系列的產品線,但銷量與口碑不盡人意。
同西木「江郎才盡」式的表現相反,位於加州爾灣的西木太平洋卻如打雞血般地迎來業績大爆發:由它製作的《紅色警戒2》口碑、銷量雙贏,並且 游戲 的不少亮點設計還自此成為「命令與征服」系列新作的標配,比如將建築、步兵、載具等細分歸類的高效率側邊欄,而非翻滾條式顯示。《紅色警戒2》的資料片《尤里的復仇》同樣大獲好評,本作製作人員甚至惡趣味十足地安置了一個擠兌微軟的彩蛋:玩家扮演的盟軍指揮官要率軍前往美國西雅圖解救「巨軟」公司(Massivesoft)董事長Bing……
媒體和玩家對《命令與征服:變節者》的評價褒貶不一
你可能沒有玩過《尤里的復仇》,但肯定見過這張封面
重點來了:EA唯商業價值至上,對麾下工作室一視同仁地推行「養蠱」式內部競爭策略(牛蛙工作室就是此期間的犧牲品),很自然,EA對西木太平洋愈發看好,不僅特地從西木本部抽調不少人手給西木太平洋,後來乾脆將其西木太平洋更名為EA太平洋以示對其的器重。
2003年1月,EA太平洋推出了全新的「命令與征服」系列衍生作《命令與征服:將軍》(Command & Conquer: Generals)。本作以反恐戰爭為主題,基於西木研發的SAGE引擎製作,是系列中首款採用3D引擎的RTS,玩法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將軍技能系統),被不少玩家奉為經典。不過,因為EA太平洋的《命令與征服:將軍》對「命令與征服」系列的招牌特色玩法改動較大,導致了西木同EA太平洋之間的關系不太融洽。
3D化的《命令與征服:將軍》
同樣是在這個時間點,EA宣布將西木和EA太平洋合並到EA洛杉磯工作室。諸多矛盾在此時爆發,出於搬家等多方面考慮,包括西木兩位創始人在內的很多骨幹員工紛紛選擇離職。作為回應,本就對西木近年來疲軟表現頗有不滿的EA索性在同年3月將西木正式關閉,西木的 歷史 正式結束了。
接下來的歲月里,EA洛杉磯相繼推出《命令與征服3》(2007年)、《紅色警戒3》(2008年)和《命令與征服4》(2010年)。上述作品均採用SAGE引擎製作(故而它們無一例外均遺傳有SAGE引擎的尋路問題),也或多或少都帶有各自的獨到亮點。
《命令與征服3》首度加入外星人種族思金人(Scrin),同時還是繼初代《紅色警戒》之後首款重新登陸主機平台的「命令與征服」系列正統作品;《紅色警戒3》新增旭日帝國勢力,核心玩法顯著強化了電競和微操要素,並引入「協議」技能,類似《命令與征服:將軍》里的「將軍技」;《命令與征服4》的變革最為激進,它顛覆性地啟用類似《戰錘40000:戰爭黎明2》的占點式資源系統和指揮官職業系統,有意調低總人口上限(以至於很多系列老粉絲因此非常抵觸本作,蔑稱其為「王八競技場」),其單人劇情戰役則為大反派凱恩的傳奇畫上了句號。
這些 游戲 都不能說不好,奈何真正的問題在於: 游戲 業在快速變化之中,RTS的影響力日漸下降,並且在競技性上遭遇瓶頸,MOBA等更新形式的競技 游戲 正躍躍欲試。所以,這些作品所取得的銷量與評價只能算是不過不失。
《命令與征服3》中引入思金人勢力
《紅色警戒3》里的協議技能系統
大手筆的EA為此期間的 游戲 作品聘請到不少好萊塢明星參演,比如著名的華裔混血女星胡凱莉(左)
步子邁開太大的《命令與征服4》終結了凱恩的傳奇
2010年,EA決定將EA洛杉磯拆分為Victory Games和Danger Close(軍事術語「我方火力攻擊目標的600米內存在友軍部隊」)兩家工作室,其中Danger Close專注於動作射擊類 游戲 開發,Victory Games繼續深耕RTS市場。EA授意Victory Games藉助「寒霜3」引擎製作《命令與征服:將軍》的官方續作,但本作被急著創造業績的Victory Games自主變更成一款內購課金RTS網游。Victory Games交出的成果始終未能達到EA預期,EA最終決定將Victory Games代表的RTS部門徹底解散。
2013年,Alpha測試中的《命令與征服:將軍2》被EA取消開發,Victory Games宣布關閉
無論如何,「命令與征服」及其衍生系列是RTS以及電子 游戲 發展史上的瑰寶。據粗略統計,截止到2009年11月,系列作品累計售出了逾3000萬份。EA到底也沒有放棄繼續榨取「命令與征服」的剩餘價值,比如在2018年,玩家就「有幸」玩到了官方手游《命令與征服:宿敵》(Command and Conquer: Rivals)。
「你們難道沒有手機嗎?」
西木被EA關閉後,部分骨幹成員於2003年愚人節當天創立了岩石壁畫 游戲 (Petroglyph Games),相繼推出《星球大戰:戰爭帝國》(Star Wars: Empire at War)、《灰蠱》(Grey Goo)等RTS 游戲 ,但市場反響只能說是平平。原《紅色警戒2》和《命令與征服:將軍》的主創達斯汀·布勞德(Dustin Browder)則於2005年加入暴雪,成為《星際爭霸2》《魔獸世界》等 游戲 的核心開發人員。2015年,西木的兩位創始人卡斯爾與斯佩雷共同榮獲由「 游戲 奧斯卡」TGA頒發的「 游戲 業偶像」獎(Instry Icon Award)。
達斯汀·布勞德,暴雪玩家熟知的「光頭哥」
TGA頒獎禮上的兩位西木創始人
RTS可能式微,但也時常回暖。2013年,微軟推出《帝國時代2:高清版》,登陸Steam商城後銷量輕松突破數百萬份,激勵微軟正式上馬了重製「帝國時代」系列的計劃。緊接著,暴雪啟動了《星際爭霸》和《魔獸爭霸3》的高清重製。至於EA?它當然也沒閑著,2018年11月,EA宣布初代《命令與征服》、初代《紅色警戒》及其資料片將迎來高清重製版,預計2020年正式發售。
初代《命令與征服》和初代《紅色警戒》的重製工作由岩石壁畫 游戲 負責,轉了一大圈之後,可以說,這項任務又回到了「西木」手裡。重製版 游戲 對應4K級高清解析度、支持畫質實時切換和鏡頭縮放,還對應《紅色警戒2》式的高效率側邊欄,就連真人過場動畫也經由AI演算法畫質增強,那些當年因故未能收錄到 游戲 里的視頻素材和配樂也會以額外獎勵內容的形式植入到重製版 游戲 中,這看起來的確飽含著重製 游戲 的所有誠意。
原版和重製版過場動畫畫質比較
問題來了:你會給EA的冷飯補一票情懷稅么?
⑻ 命令與征服4 泰伯利亞的黃昏劇情結局
凱恩帶著塔西圖斯在主角的幫助下進入並由主角開起了星際之門,這時詹姆斯上校向主角開槍,然後主角倒地,凱恩出現,殺死了上校,然後在主角妻子的哭泣和主角慢慢死去的背景下進入星際之門把Tiberium一起帶回家了。
相關介紹:
《命令與征服4》的故事主要是發生在《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戰爭》之後,當2062年人類正瀕於滅絕的危機之中,地球僅剩下6年的時間可以居住。這時,兩個對立的派別——全球防禦組織(GDI)與NOD兄弟會(NOD)終於發現他們必須阻止泰伯利亞擴散,以避免最終毀滅人類。
(8)命令與征服4和3擴展閱讀
《命令與征服4:泰伯利亞黃昏》將帶領玩家再度投入謎樣領袖肯恩領導的Nod兄弟會(NOD)與全球防衛組織(GDI)之間的激斗。
在《命令與征服3》出場的思金人(Scrin)於本作將不能使用,而它們的故事也將不再進一步發展。而在《命令與征服:泰伯利亞之日》出場的變異人「被遺忘者」(The Forgotten)會再出現,不過不是劇情要點。他們在地圖上作為中立者出現,玩家可以攻擊它們或者與它們結盟來使用他們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