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low的程序員

low的程序員

發布時間:2023-01-12 14:35:37

程序員的日常生活都是什麼樣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地方

其實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會覺得「程序員加班都很多」,「程序員都不愛干凈,老不洗頭」,「程序員穿的都很low」,「程序員都找不到對象」,最終得到的結論是。「程序猿的生活很枯燥」。

現在讓你們看看真實情況。

❷ 程序員,新到一家公司,技術太low,我還沒有話語權,我該咋辦呢

慢慢努力,我相信終有一天你會有話語權的。加油。

❸ 只使用 Windows 的程序員為什麼普遍很 LOW

安裝了很多國產全家桶, QQ 套裝, 迅雷套裝, 搜狗套裝, 360套裝. 對,這是low各種奇怪的國產瀏覽器, 默認只有網路搜索可用, 下載個東西彈一大堆對話框和窗口, 關一套彈另一套. 這也是low安裝了並激活了搜狗拼音輸入法, 在目錄中定位, 任務箅器定位等各種位置都無法正常使用. 會彈個輸入框. 我也裝搜狗輸入法,我怎麼沒看見這樣的情況?只會一種編程語言, 不會寫 CMake, 其它語言也沒聽過. 憑啥MSBuild就不行,非要在Windows上用CMake?寫只運行在Windows上的程序還用CMake,很好玩嗎?CMake那個垃圾語法,我看了就想吐。我自己在Ubuntu上寫程序的時候,用的也是我自己寫的Gaymake,專門給VC++寫的程序移植用的,用起來超級爽。所有的事情都在Windows上幹完,上Ubuntu跑一下Gaymake,運行一下unit test,過了!開發的過程真舒服。

❹ 程序員用 Word 寫簡歷是不是太 low 了

這個不存在low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更好的展示自己。
能夠最好的展示自己的方式就不low。

我所見過的周圍的人大部分是用word或者excel做的簡歷。word是最普通的,excel是可以方便解決排版問題。還有做設計的會選擇做成圖片,因為他們覺得漂亮。

不過最終,這些格式都會轉化為pdf
因為pdf不可以被修改,而且不會由於軟體版本等問題排版錯亂,pdf也是必備的軟體,不會存在因為沒有而別人打不開的問題。

除此,當然還有一些別具一格的。
例如,我見過我們學校的學生,用HTML5做的web頁面簡歷,讓公司自己留聯系方式。
你可以直接用領賢網的簡歷魔板啊,直接生成PDF

❺ 程序員這一工作,是不是通常男性比較多呢

程序員就是加班多,沒時間,生活挫,甚至很low的一種感覺,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每個行業都有優質人才和劣質人才。在大多數人眼中,他們所看到的程序員往往都是一些外包公司或者是小眾公司的職員,當然我也不是貶低小公司的人。從自己的工作經歷以及結合身邊朋友的情況看,公司越大,越出名,不管是公司制度還是員工的修養素質,都會比小公司強很多。

所以這些因素導致了一個程序員一般都是男生的行業。

❻ 大家怎麼理解「業務代碼」為什麼有人覺得寫業務代碼很low

在我眼裡,也經常會把程序員分成兩類:一種是我等這種寫業務代碼的程序員,另外一種是研究高深演算法、造「輪子」的「科學家」...

將他們稱之為科學家是有些誇張,第一次冒出這樣的想法是參加一個技術大會,當別的嘉賓都在分享開發、設計、架構、管理方面的經驗時,一名在騰訊工作的演算法工程師(應該已經是一個小領導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諸如:滑動平均自回歸模型、神經網路基因表達式編程、SVM回歸機集成學習...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這樣的念頭:「這**是科學家研究的東西吧。」

當然,倒也不能說寫業務代碼就很 low,寫業務代碼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

寫業務相關的代碼,必須了解業務流程,還需要了解業務人員心裡是怎麼想的,也就是業務出發點是什麼樣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個需求,過程大概是這樣的:銷售人員在賣一款產品,這款產品非常火,有些優秀的銷售人員一周可能能賣出去幾百上千單;結果我們接到一個需求,要限制每個代理人的銷售數量,比如每人只能賣 10 個(之前已經賣掉的不算);這就讓我們非常奇怪,本來賣的好好的,為什麼要做這個限制呢?這個需求看起來就非常的不合理。

後來業務人員和我們解釋了一下原因:因為這款產品公司不掙錢,銷售人員為了推這個產品,花在別的產品上的時間就少了,所以出這個功能,就是讓銷售人員「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產品上。

這么一解釋,我們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業務的時候,看著需求敲代碼也是非常容易出錯的。

有些人會認為業務邏輯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認為在實際工作中,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難做到的。

業務邏輯是人設計的,業務邏輯難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嚴謹和變化快;業務邏輯和那些確定性的東西不一樣,比如我們寫好的代碼 if-else 兩個分支,那麼再怎麼也不會跳出這個范圍,業務邏輯就不一樣了,它是非常靈活的、不確定的,業務機會來的快消失的也快,我們很難開發出來一套全面的、完善的、靈活的的系統,去應對將來可能會發生的需求。

所以在開發過程中,如果可以將業務流程拆分成多個組件模型,組件和組件配合完成一個完成的業務流程;當業務發生變化或有新業務的時候,只需要重新編排這些組件,或對某一個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滿足業務變化;如果能做到這個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內聚低耦合,避免過度抽象,從業務流程和動機出發,已滿足業務需要為主;既然做不了「科學家」,我們就努力把業務代碼寫好把。

我將持續分享Java開發、架構設計、程序員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見解,希望能得到你的關注。

首先,我認為寫業務代碼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貝粘貼的業務代碼比較「low」,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五年工作經驗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復了五遍。

技術人員成長一般有兩條線,一條是成為技術專家,一條是成為領域專家。所謂的轉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領域專家,畢竟不懂得領域知識是無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說你是互聯網金融某個業務部門的leader,那麼你肯定要懂金融。領域知識就是在不斷的寫業務代碼和思考中積累起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定義業務,比如說「實現一個修改訂單功能」,這是一個業務需求,看起來很low,但是如果業務需求改成「實現一個修改訂單功能,要求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並發10k,響應時間不高於10ms」,那這個需求就有挑戰。說這個問題想說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業務不要停留的在業務表面,僅僅滿足於實現功能,要主動思考。

最後總結一下,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適合業務的技術。技術是內功,業務是招式,內功不足,後續成長乏力,沒有招式,內功也不能發揮威力。這是也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做大了之後要技術轉型的原因。

業務程序開發相對於底層基礎架構層的程序開發有所不同:

業務開發的時間比較緊,變化快。

這個特點導致程序員沒有時間重構代碼,或者不願意重構代碼,而是用最簡單粗暴的復制黏貼的方式快速實現業務邏輯。其實所有的復制黏貼都意味著需要重構。

底層系統的開發,一般是架構師和高級程序員來設計和控制項目時間。相對來說,開發周期長,變化緩慢。會更加註重架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而且會不斷重構和改進。

業務開發一旦完成,只要平穩運行就不會有人再回來補技術債務,不會把它寫得更好。除非這個業務爆發了,不得不從新架構以支持更高的並發。如果上線之後表現不佳,很可能下線不再維護。所以公司也不太願意花太多精力在一個還沒有被市場認可的產品項目上。

而底層架構框架的項目會在不同的產品項目中不斷應用。不斷地進化。就像Spring之類的開源框架一樣,不斷的升級和完善。

相對來說,業務開發程序員會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和理解業務知識;而底層框架程序員更多的時間在學習技術架構。如果業務知識在行業內通用,比如財務,金融行業知識。那麼長期的積累對業務開發也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業務是很小眾的,甚至,這幾個月做這個業務,下半年又做另一個業務,做的時候也一知半解,就像很多外包一樣,那就沒有什麼業務沉澱了。

我就是寫業務代碼的,不過我覺得這很正常啊,不知道你是怎麼就覺得low啦?

所以,做為一個企業,支撐發展的肯定是他的業務,不管是賣什麼服務,都要通過業務來賺錢,可能針對業務,企業內部還會做一些細化。比如說,有人會是做一些前端,一些人做後端,還有運維,運營,產品的配合。前端再細化,一部分人會做一些頁面的展示,呈現,還有一部分人會做一些適合業務的工具,來提升開發效率。

那如果你自己的定位是只是單單寫頁面的,那隻能說你對自己的要求有點低,你沒有去考慮如何做一些提升工作效率的事情。舉個例子,比如說常見的後台管理系統,因為功能都很類似的,那你有去考慮如何做一個通用的模版嗎,還是就是不斷地去重復。

這個別人的產出,做了一個vue的後台管理系統的模版,現在的GitHub star在6萬多,通過這個項目,他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也能得到更多的好的工作機會。

所以,不要覺得業務代碼就是low的,要善於去總結,然後再分享自己的經驗,沒准你也能成為一個領域內的Top。

不要太在意所謂low與不low,需要在意的是做了這個項目或業務後,對自己的能力有沒有長進,如果有,那說明不low。如果沒有,那說明你只是在機械的勞動而已。

每個大佬都是從業務代碼做起的,大佬們注重的是能否成長,學習實踐的機會,以及平台的大小和未來是否和自己的目標相匹配。

總結來說,只要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業務代碼不一定low,能完成用戶需求的代碼就是好代碼。

另外,對於我們搞嵌入式軟體、EDA工具軟體的來說,業務軟體反而是更有技術含量的,更具科學意義的代碼,而軟體可能只是載體,你啥時候透過代碼理解了它們背後的物理概念、數學公式,你就超越了程序員,能向科學家又邁進一步。

互聯網軟體其實也一樣,軟體實現的是一個業務流程的自動化,你完全可以透過你寫的程序還原甲方用戶的業務流程,而這種流程是老闆制訂的,認識會上一個層次,將來可以向老闆邁進

我覺得首先大家要理解什麼是「業務代碼」,業務代碼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1.對於一個一般的物聯網應用型公司來說,業務代碼就是根據客戶需求基於一個MCU或者MPU的應用控制邏輯的實現。

2.對於一個做純上層應用的公司來說,業務代碼就是基於一個操作系統為客戶量身定製對應的app,並實現對應的應用邏輯。

3.對於一個微型控制器設計廠商,業務代碼就是底層架構裸機的具體實現和各個外設驅動的框架設計。

4.對於一個設計操作系統的開發人員來說,業務代碼就是架構設計、內存管理、調度機制優化、優先順序管理、進程間通信機制優化、線程管理和內核完善等等。

所謂」業務代碼」都是相對的,沒有參考系怎麼談。像操作系統,站在操作系統內核提供方的角度看,上層所有的應用框架,進程服務,都是業務代碼,我是為他們服務的。技術只是工具,業務實現才是目的,站在不同供應商的角度,只要涉及代碼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業務代碼。所以站在這個維度,如果要說業務代碼「LOW」,那就沒有代碼是不"LOW"的了。

不過,真正接觸底層或者實現RTOS底層業務框架的工程師其實是很少的。大部分工程師基本上都是對於客戶需求做一些非驅動底層非操作系統框架的應用型的開發,所以大多時候「業務代碼「又單一的被指向了那些只是對客戶的上層應用的需求做開發、調整或者迭代的代碼。

而這部分代碼究竟"LOW"還是不"LOW"呢,我的答案是:不"LOW"。但是現實卻是很「LOW」,之所以會被想成LOW,是因為:

1.判斷一個程序員的優秀程度已經不單單看你寫了多少應用型的代碼,設計了多少應用框架,而是你懂不懂底層驅動邏輯,懂不懂操作系統內核,懂不懂內核裁減等等。所以這種情況會經常出現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會因為你不懂底層驅動、不懂內核而給你比較低的薪水。

2.懂得寫業務代碼的人,他的程序員基礎並不一定就牢固。因為上層應用可能對業務比較看重,但是對於一些特定的語言的編程並沒有那麼嚴謹。能用就可以,所以會自然而然的認為這樣的程序員「LOW」。而一個會寫底層驅動的人,他考慮更多的是基礎代碼的安全、嚴謹性和容量問題等等,他們的語言基礎相對來說要牢固很多。

3.技術負責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人。會寫底層驅動或者更懂操作系統內核的人更容易成為技術的領頭人。而那些只會「業務代碼」的人,放在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會有太多的上升空間。

根據以上分析過後呢,做「業務代碼」的程序員基本上會被想的很「LOW」,但是結合我的親身經歷,不同的人對於這個事情卻會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對於領導來說,那就不一樣了。你將「業務代碼」的需求迭代了,完善了,提前任務完成了,客戶很滿意。那領導不會認為你是一個很「LOW」的程序員。你很高級,領導很欣賞,「後果」很舒服。但是對於一個面試官來說,你就會點上層應用的調用和設計。我為什麼要給你這么多薪水?雖然會被想成很"LOW",但是也是現實。

好了,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里,以上都是個人結合實際經歷的一些體會,喜歡的加關注,我是一名深漂的嵌入式程序員,歡迎私信留言,感謝!

我有面試過一個40歲的程序員,做過幾百個網站,要求工資才6000元,他只會做簡單的企業網站,因為他一直在很小的公司工作,只能做小項目,這我覺得是業務代碼,就是做一些重復和沒難道的工作。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知道你說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碼可以分為兩類:1:工具欄或者框架類2:業務類。寫工具類偏重於健壯可拓展可復用;寫業務類偏重於邏輯嚴謹沒有漏洞,化繁為簡。畢竟有些時候需求或者業務都不甚清楚他們想要的邏輯。有時候復雜的業務流程你捋都不順,更別說代碼寫的好了。當然,工具類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優秀確實需要的技術功底深厚,比業務類要考慮的東西也多,但不代表寫業務類代碼很low。當然,不管寫什麼代碼,完全復制黏貼而不去考慮與實際場景結合,不去想為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案是比較low的

有人覺得low

1.可能是覺得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吧,用的都是一些成熟的技術框架,就是一些增刪改查而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寫業務代碼就很簡單,因為這裡麵包含著業務邏輯,業務邏輯有簡單的也有復雜的,如果對業務邏輯業務背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很難實施下去,其實現在很多專家級別的程序員並不是技術有多牛,而是對某個行業領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2.還有可能就是內心裡對業務就很輕視,這個更是不應該的,因為技術是為業務服務的,是業務讓技術變的有價值。

❼ 大家怎麼理解「業務代碼」為什麼有人覺得寫業務代碼很low

在我眼裡,也經常會把程序員分成兩類:一種是我等這種寫業務代碼的程序員,另外一種是研究高深演算法、造「輪子」的「科學家」...

將他們稱之為科學家是有些誇張,第一次冒出這樣的想法是參加一個技術大會,當別的嘉賓都在分享開發、設計、架構、管理方面的經驗時,一名在騰訊工作的演算法工程師(應該已經是一個小領導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諸如:滑動平均自回歸模型、神經網路基因表達式編程、SVM回歸機集成學習...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這樣的念頭:「這**是科學家研究的東西吧。」


當然,倒也不能說寫業務代碼就很 low,寫業務代碼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

寫業務相關的代碼,必須了解業務流程,還需要了解業務人員心裡是怎麼想的,也就是業務出發點是什麼樣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個需求,過程大概是這樣的:銷售人員在賣一款產品,這款產品非常火,有些優秀的銷售人員一周可能能賣出去幾百上千單;結果我們接到一個需求,要限制每個代理人的銷售數量,比如每人只能賣 10 個(之前已經賣掉的不算);這就讓我們非常奇怪,本來賣的好好的,為什麼要做這個限制呢?這個需求看起來就非常的不合理。

後來業務人員和我們解釋了一下原因:因為這款產品公司不掙錢,銷售人員為了推這個產品,花在別的產品上的時間就少了,所以出這個功能,就是讓銷售人員「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產品上。

這么一解釋,我們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業務的時候,看著需求敲代碼也是非常容易出錯的。


有些人會認為業務邏輯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認為在實際工作中,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難做到的。

業務邏輯是人設計的,業務邏輯難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嚴謹和變化快;業務邏輯和那些確定性的東西不一樣,比如我們寫好的代碼 if-else 兩個分支,那麼再怎麼也不會跳出這個范圍,業務邏輯就不一樣了,它是非常靈活的、不確定的,業務機會來的快消失的也快,我們很難開發出來一套全面的、完善的、靈活的的系統,去應對將來可能會發生的需求。

所以在開發過程中,如果可以將業務流程拆分成多個組件模型,組件和組件配合完成一個完成的業務流程;當業務發生變化或有新業務的時候,只需要重新編排這些組件,或對某一個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滿足業務變化;如果能做到這個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內聚低耦合,避免過度抽象,從業務流程和動機出發,已滿足業務需要為主;既然做不了「科學家」,我們就努力把業務代碼寫好把。


我將持續分享Java開發、架構設計、程序員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見解,希望能得到你的關注。

首先,我認為寫業務代碼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貝粘貼的業務代碼比較「low」,換句話說就是所謂的五年工作經驗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復了五遍。

技術人員成長一般有兩條線,一條是成為技術專家,一條是成為領域專家。所謂的轉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領域專家,畢竟不懂得領域知識是無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說你是互聯網金融某個業務部門的leader,那麼你肯定要懂金融。領域知識就是在不斷的寫業務代碼和思考中積累起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定義業務,比如說「實現一個修改訂單功能」,這是一個業務需求,看起來很low,但是如果業務需求改成「實現一個修改訂單功能,要求在有限資源的情況下並發10k,響應時間不高於10ms」,那這個需求就有挑戰。說這個問題想說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業務不要停留的在業務表面,僅僅滿足於實現功能,要主動思考。

最後總結一下,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適合業務的技術。技術是內功,業務是招式,內功不足,後續成長乏力,沒有招式,內功也不能發揮威力。這是也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做大了之後要技術轉型的原因。

作為一個程序員,我也是寫代碼的,我不覺得寫業務代碼很low。

1.首先大家所認為的業務代碼就是一些和業務相關的增刪改查,涉及到的技術點相對來說是固定的,寫熟了之後,就是復制,粘貼,不存在什麼技術阻礙,很多人就覺得非常的簡單,沒有技術含量,做這些工作的人也顯得非常的low,如果你也是這樣認為的,那你就錯了,因為寫業務代碼的基本都是初級,中級的程序員,工作經驗有限,不具備寫一些公共方法和介面的能力,但是並不代表以後能力不會提升,如果持續努力,也會成長為高級程序員或是架構師,誰天生就是高級程序員呢,不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嗎?而且就算是寫業務代碼也不能就是low呀,有些業務場景是非常復雜的,邏輯必須十分嚴謹,稍有差錯可能就會出現bug,對公司造成巨大的損失,不是寫業務代碼就是很容易的。

2.除了業務代碼就是非業務代碼了,比如開發資料庫,開發框架,或是寫一些公共的方法或是介面,供初級開發者調用。寫非業務代碼的人技術也不一定就非常的厲害,因為就算是開發框架或是資料庫之類的項目,也不一定都是高級開發,也會有一些水平較低的開發,因為寫業務代碼還是非業務代碼和項目也有關系,如果你們團隊開發的是開發框架或是資料庫這種的項目,那麼你們團隊沒有人寫業務代碼,也不能說明你們團隊每個人技術都很厲害,只是項目性質不一樣罷了。

3.業務代碼這個詞看你的理解吧,我認為其實所有的代碼都可以成為是業務代碼,無論開發什麼產品,都是有業務需求的,有了需求才有開發的動力,對於開發資料庫來說,資料庫的需求就是業務,對於開發框架來說,框架的功能就是業務,所以我認為廣義上來講都是業務代碼,沒有非業務代碼這一說,所以具體看你認為業務的定義是什麼了。不過無論如何也不應該去嘲笑或是去貶低別人吧,嘲笑或是貶低一類人就更不應該了。

業務程序開發相對於底層基礎架構層的程序開發有所不同:

業務開發的時間比較緊,變化快。

這個特點導致程序員沒有時間重構代碼,或者不願意重構代碼,而是用最簡單粗暴的復制黏貼的方式快速實現業務邏輯。其實所有的復制黏貼都意味著需要重構。

底層系統的開發,一般是架構師和高級程序員來設計和控制項目時間。相對來說,開發周期長,變化緩慢。會更加註重架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而且會不斷重構和改進。

業務開發一旦完成,只要平穩運行就不會有人再回來補技術債務,不會把它寫得更好。除非這個業務爆發了,不得不從新架構以支持更高的並發。如果上線之後表現不佳,很可能下線不再維護。所以公司也不太願意花太多精力在一個還沒有被市場認可的產品項目上。

而底層架構框架的項目會在不同的產品項目中不斷應用。不斷地進化。就像Spring之類的開源框架一樣,不斷的升級和完善。

相對來說,業務開發程序員會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和理解業務知識;而底層框架程序員更多的時間在學習技術架構。如果業務知識在行業內通用,比如財務,金融行業知識。那麼長期的積累對業務開發也是很有幫助的。如果業務是很小眾的,甚至,這幾個月做這個業務,下半年又做另一個業務,做的時候也一知半解,就像很多外包一樣,那就沒有什麼業務沉澱了。

我就是寫業務代碼的,不過我覺得這很正常啊,不知道你是怎麼就覺得low啦?

所以,做為一個企業,支撐發展的肯定是他的業務,不管是賣什麼服務,都要通過業務來賺錢,可能針對業務,企業內部還會做一些細化。比如說,有人會是做一些前端,一些人做後端,還有運維,運營,產品的配合。前端再細化,一部分人會做一些頁面的展示,呈現,還有一部分人會做一些適合業務的工具,來提升開發效率。


那如果你自己的定位是只是單單寫頁面的,那隻能說你對自己的要求有點低,你沒有去考慮如何做一些提升工作效率的事情。舉個例子,比如說常見的後台管理系統,因為功能都很類似的,那你有去考慮如何做一個通用的模版嗎,還是就是不斷地去重復。



這個別人的產出,做了一個vue的後台管理系統的模版,現在的GitHub star在6萬多,通過這個項目,他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也能得到更多的好的工作機會。

所以,不要覺得業務代碼就是low的,要善於去總結,然後再分享自己的經驗,沒准你也能成為一個領域內的Top。

不要太在意所謂low與不low,需要在意的是做了這個項目或業務後,對自己的能力有沒有長進,如果有,那說明不low。如果沒有,那說明你只是在機械的勞動而已。

每個大佬都是從業務代碼做起的,大佬們注重的是能否成長,學習實踐的機會,以及平台的大小和未來是否和自己的目標相匹配。

總結來說,只要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我覺得首先大家要理解什麼是「業務代碼」,業務代碼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1.對於一個一般的物聯網應用型公司來說,業務代碼就是根據客戶需求基於一個MCU或者MPU的應用控制邏輯的實現。


2.對於一個做純上層應用的公司來說,業務代碼就是基於一個操作系統為客戶量身定製對應的app,並實現對應的應用邏輯。


3.對於一個微型控制器設計廠商,業務代碼就是底層架構裸機的具體實現和各個外設驅動的框架設計。


4.對於一個設計操作系統的開發人員來說,業務代碼就是架構設計、內存管理、調度機制優化、優先順序管理、進程間通信機制優化、線程管理和內核完善等等。


所謂」業務代碼」都是相對的,沒有參考系怎麼談。像操作系統,站在操作系統內核提供方的角度看,上層所有的應用框架,進程服務,都是業務代碼,我是為他們服務的。技術只是工具,業務實現才是目的,站在不同供應商的角度,只要涉及代碼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業務代碼。所以站在這個維度,如果要說業務代碼「LOW」,那就沒有代碼是不"LOW"的了。

不過,真正接觸底層或者實現RTOS底層業務框架的工程師其實是很少的。大部分工程師基本上都是對於客戶需求做一些非驅動底層非操作系統框架的應用型的開發,所以大多時候「業務代碼「又單一的被指向了那些只是對客戶的上層應用的需求做開發、調整或者迭代的代碼。

而這部分代碼究竟"LOW"還是不"LOW"呢,我的答案是:不"LOW"。但是現實卻是很「LOW」,之所以會被想成LOW,是因為:


1.判斷一個程序員的優秀程度已經不單單看你寫了多少應用型的代碼,設計了多少應用框架,而是你懂不懂底層驅動邏輯,懂不懂操作系統內核,懂不懂內核裁減等等。所以這種情況會經常出現在面試過程中,面試官會因為你不懂底層驅動、不懂內核而給你比較低的薪水。


2.懂得寫業務代碼的人,他的程序員基礎並不一定就牢固。因為上層應用可能對業務比較看重,但是對於一些特定的語言的編程並沒有那麼嚴謹。能用就可以,所以會自然而然的認為這樣的程序員「LOW」。而一個會寫底層驅動的人,他考慮更多的是基礎代碼的安全、嚴謹性和容量問題等等,他們的語言基礎相對來說要牢固很多。



3.技術負責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人。會寫底層驅動或者更懂操作系統內核的人更容易成為技術的領頭人。而那些只會「業務代碼」的人,放在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會有太多的上升空間。

根據以上分析過後呢,做「業務代碼」的程序員基本上會被想的很「LOW」,但是結合我的親身經歷,不同的人對於這個事情卻會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對於領導來說,那就不一樣了。你將「業務代碼」的需求迭代了,完善了,提前任務完成了,客戶很滿意。那領導不會認為你是一個很「LOW」的程序員。你很高級,領導很欣賞,「後果」很舒服。但是對於一個面試官來說,你就會點上層應用的調用和設計。我為什麼要給你這么多薪水?雖然會被想成很"LOW",但是也是現實。



業務代碼不一定low,能完成用戶需求的代碼就是好代碼。

另外,對於我們搞嵌入式軟體、EDA工具軟體的來說,業務軟體反而是更有技術含量的,更具科學意義的代碼,而軟體可能只是載體,你啥時候透過代碼理解了它們背後的物理概念、數學公式,你就超越了程序員,能向科學家又邁進一步。

互聯網軟體其實也一樣,軟體實現的是一個業務流程的自動化,你完全可以透過你寫的程序還原甲方用戶的業務流程,而這種流程是老闆制訂的,認識會上一個層次,將來可以向老闆邁進

我發現很多程序員對於處理業務邏輯都是「嗤之以鼻」。感覺自己天天寫業務邏輯代碼,改 Bug 都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實現個人成長?

但是,作為程序員來講,如果不是做底層基礎技術研發的話,大部分的工作不就是做這些擰螺絲的工作嗎?其實擰螺絲有那麼容易嗎?可能擰螺絲很容易,但是擰好螺絲就不那麼簡單了。


別小瞧業務邏輯代碼,如果真正寫好,要把邏輯寫得清晰簡單易用,功能健壯穩定,性能同時達到要求的話,其實是挺難的。

其實很多程序員都跟他一樣,都在痛苦的編程,一方面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又嫌棄現在寫的代碼沒有技術含量。又有更高的要去和希望,又嫌棄現在的工作,就是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不去付諸行動。還不停的抱怨: 感覺自己天天寫業務邏輯代碼,改 Bug 都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實現個人成長?


到這里,我們不禁一問:那我們該如何擺脫這種現狀呢?其實很簡單,我們應該擺正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正確看待寫業務邏輯這些代碼就行了。

堅持不懈的寫好業務邏輯代碼

就像我在上面說的: 別小瞧業務邏輯代碼,如果真正寫好,要把邏輯寫得清晰簡單易用,功能健壯穩定,性能同時達到要求的話,其實是挺難的。


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寫業務邏輯的代碼,應該擺正心態,堅持不懈的去寫,所謂量變引起質變,就是這個道理。寫業務代碼,積累代碼量,一力降十會,在積累了巨量的代碼量之後,幾乎任何所謂的有技術含量的東西都構不成挑戰性。當然,要想真正的通過自己寫業務代碼,寫好業務代碼還應該有接下來的這個思考。


業務邏輯代碼同樣可以玩出很多花樣

其實業務邏輯代碼一樣可以玩出很多花樣,而這才是能夠提升你能力的本質。比如:你寫了一個處理單任務的業務邏輯,雖然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但是你這時能不能對自己有一個更高的要求呢?單任務雖然是功能實現了,但是效率可能不行,處理慢,那搞個多任務處理的邏輯怎麼樣?任務池、線程池、內存池、並發、同步等等這些技術點都來了。如果你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而你自己有追求的話,就會進一步思考如何去做到這些,你做到了,你能力就提升了。


同樣,很多人感覺處理業務邏輯,就是一些各種循環,條件判斷,只要邏輯稍微嚴謹點,功能就都沒問題,就都實現了,確實是這樣的。這就是你對於業務邏輯沒有興趣的根點所在。


那你為什麼不想想: 如何使用循環和條件判斷可以提升效率呢?滿足了功能的那些需求,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優化一下呢?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性能呢?


其實,這個技術的進步和積累,就在於自己內心對自己有沒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這是大實話,也是大白話。很多人就感覺只要實現了功能需求就夠了,滿足了用戶就行了。然後,這個項目完事了,下個項目遇到差不多的邏輯,還是這么處理,又完事了,每個項目,每個功能都是這樣重復的處理,從來不思考最優的實現方式,你感覺能夠進步嗎?你能不煩氣嗎?十年如一日的工作,10 年也就積累了一年的工作經驗,在重復使用。

業務邏輯的最優方式,就是思考如何大道至簡

通過一個業務邏輯實現一個功能,基本上只要是程序員,腦子不笨,都能做出來,做出來是一回事,但是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大道至簡,我們要做就得想辦法做到最好。這里的好有很多層意思。


比如: 你寫的業務邏輯代碼 是否能夠做到准確,穩定,高效,易讀,易擴展,易維護,兼容性強呢? 問自己一句,如果你能做到這些,那確實是好。如果做不到,你還是處理初級水平,當然不行,這就是你在工作中提升能力的機會。別說沒時間,都是借口。

精益求精是對代碼大道至簡的永恆的追求,也是我們在處理業務邏輯代碼中不斷提高自己能力的過程。


明明自己水平初級,就容易驕傲自滿,感覺可以了,我想學更高的技術,那麼更高的技術是自己在處理業務邏輯中一步一步積累出來的,不是幹了初級的活,不用積累,直接學高級的技術,就能高級了。


我特別喜歡網上有個網友寫的一段話:

其實很多技術大牛和技術專家,都是從業務邏輯做起,慢慢積累思考起來的。比如:在處理業務邏輯之前,會思考如何設計這個架構,可以讓代碼更好的擴展和維護。在處理業務邏輯的時候,思考如何的處理才能提高性能和效率?一步一步的實驗和總結,積累,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績。


所以,不要對處理業務邏輯嗤之以鼻,不要以為能夠滿足需求就夠了。你重復不思考的粘貼和復制肯定是不行的,必然會對編程失去興趣,自然無法更好的成長和進步。應該在編程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要求,尋找更高的興趣,這樣才能讓你持續進步,從而進階。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知道你說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碼可以分為兩類:1:工具欄或者框架類2:業務類。寫工具類偏重於健壯可拓展可復用;寫業務類偏重於邏輯嚴謹沒有漏洞,化繁為簡。畢竟有些時候需求或者業務都不甚清楚他們想要的邏輯。有時候復雜的業務流程你捋都不順,更別說代碼寫的好了。當然,工具類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優秀確實需要的技術功底深厚,比業務類要考慮的東西也多,但不代表寫業務類代碼很low。當然,不管寫什麼代碼,完全復制黏貼而不去考慮與實際場景結合,不去想為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案是比較low的

❽ 為什麼程序員都很有錢,可感覺穿搭還是很LOW

隨著網路的發展,程序員的收入越來越高,但是隨著工作時間越長,他們越沒有時間去戀愛,更不要說穿衣打扮。說起程序員給大家的印象就是高智商情商低,打扮老土,而且不太會說話,基本上是屬於直男類別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程序員單身的原因,雖然各方面條件都不錯,但是,沒有生活情趣,而且工作的時間太長,跟其他男孩子相比,打扮又挺老土的,也不注重外表,情商很低,說話的時候太直白,有時候容易得罪女孩子。

閱讀全文

與low的程序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vd光碟存儲漢子演算法 瀏覽:757
蘋果郵件無法連接伺服器地址 瀏覽:962
phpffmpeg轉碼 瀏覽:671
長沙好玩的解壓項目 瀏覽:142
專屬學情分析報告是什麼app 瀏覽:564
php工程部署 瀏覽:833
android全屏透明 瀏覽:732
阿里雲伺服器已開通怎麼辦 瀏覽:803
光遇為什麼登錄時伺服器已滿 瀏覽:301
PDF分析 瀏覽:484
h3c光纖全工半全工設置命令 瀏覽:141
公司法pdf下載 瀏覽:381
linuxmarkdown 瀏覽:350
華為手機怎麼多選文件夾 瀏覽:683
如何取消命令方塊指令 瀏覽:349
風翼app為什麼進不去了 瀏覽:778
im4java壓縮圖片 瀏覽:362
數據查詢網站源碼 瀏覽:150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90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