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steam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史低

steam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史低

發布時間:2023-01-15 06:38:05

㈠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登Steam熱銷 源代碼如約公開

EA旗下經典重製作品《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將在本周六(6月6日)正式發售,國區定價140元,支持簡體中文。此外,急不可耐的粉絲們已經把 游戲 頂上了了Steam「熱銷商品」榜。

而據外媒WCCF Techh報道,EA也遵照此前的承諾,對《命令與征服:重製版》的源代碼進行了公開發布。這也讓Mod製作者們能夠更加輕松地製作各類模組。如果你對這些源代碼感興趣,也可以前往GitHub一探究竟。

游戲 簡介:

根據此前的介紹,《命令與征服》4K重製版由前西木工作室成員製作,包含了全部三個資料片、重新構建的多人 游戲 、現代化UI、地圖編輯器、額外的花絮片段以及超過7小時的重製音樂。

游戲 截圖:

㈡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PC配置需求公布 推薦GTX 660

EA旗下經典重製作品《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將於6月6日正式發售,官方在日前公布了 游戲 PC配置需求,最低僅需GT 420顯卡,推薦則是GTX 660顯卡,還是非常親民的。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將會重做原版 游戲 的畫面與紋理貼圖,支持4K解析度。 游戲 還將會包含由著名作曲家Frank Klepacki重新灌錄的長達7個多小時的 游戲 配樂。此外還會有一個重製後的UI用戶界面,更新的操作方式和地圖編輯器。

最低配置:

操作系統:Windows 8.1/10 (64-bit Version)

處理器:Intel Core 2 Duo E4600 @ 2.4ghz 或 AMD Athlon 64 X2 6400 @ 2.4ghz

內存:4 GB RAM

顯卡:NVIDIA GeForce GT 420 或 ATI Radeon HD 5570

DirectX:Version 11

硬碟空間:32 GB

推薦配置:

操作系統:Windows 8.1/10 (64-bit Version)

處理器:Intel Core i5 4690K 或 AMD Ryzen 7 1700

內存:4 GB RAM

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660 or ATI Radeon HD 7850

DirectX:Version 11

硬碟空間:32 GB

游戲 截圖:

㈢ Steam《命令與征服:重置版》預載開啟 容量約18GB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將於6月6日正式解鎖,Steam平台現已開啟預載,所需硬碟容量大小為18GB,一起來看看。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由EA發行,由前Westwood工作室成員製作, 游戲 包括《命令與征服:泰伯利亞的黎明》與《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本體 游戲 以及它們的三個資料片。此外還包含重新構建的多人 游戲 、現代化的 UI、地圖編輯器、額外的花絮片段和超過7小時的重製音樂。

據了解,《命令與征服:重製版》有超過100個戰役任務、250張多人 游戲 地圖,而且可以在多人對戰後回放視頻或者啟用觀戰模式。 游戲 將於6月6日正式發售,登陸Steam和Origin平台,敬請期待!

㈣ 求老單機游戲安裝包,紅警,帝國1、2,大富翁4,三國群英傳

除了大富翁4其他的都登錄steam了,steam上有個大富翁10,按史低價格來買全買下來也不算特別貴,紅色警戒2的話之前EA自家的origin也免費送過

三國群英傳系列

㈤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遊民評測7.5分 情懷至上

上個世紀90年代是RTS 游戲 的黃金時期,四大IP《帝國時代》、《星際爭霸》、《魔獸爭霸》和《命令與征服》各展身手。其引人入勝的故事、角色和滿足玩家身為策略家在戰場中縱橫馳騁的夢想,這些內容都曾給我們帶來無數美好的回憶。

時至今日,RTS 游戲 猶如一潭死水,一些著名的作品和廠商也化作了 歷史 的塵埃。最早誕生於1995年的《命令與征服》就沒能在這個趨勢中倖免,甚至開創了這個系列的西木工作室都早已解散。

在《命令與征服》系列中,初代已經是一款品質十分優秀的 游戲 。它確立了這個IP最底層、最核心的機制和玩法。眼下推出的《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更換了老舊的引擎,新增了更加貼合現代玩家操作習慣的滑鼠和UI設計。

不過《命令與征服》初代畢竟是一款25年前的 游戲 , 游戲 古老的核心體驗沒有因為一些翻新而產生顯著改善。這使得本作更像是給骨灰級粉絲們開設的一個能抒發情懷的樹洞。

雖說 游戲 廠商宣稱本次重製版更換了 游戲 引擎,但是這部重製版作品仍舊是基於原版的框架打造的。這就使得糟糕的AI尋路系統和單位之間通過狹窄地形會堵住的問題,全都保留了下來。這不會對老玩家造成多大的困擾,但如果你是前來考古的新玩家,這樣的體驗能讓你立馬感受到 游戲 的年代感。

至於 游戲 更換引擎帶來的效果,僅僅只是解決了原本建造序列邏輯混亂,UI太過古老難用,以及新增了支持玩家使用右鍵執行命令諸如此類的小修小補而已。雖然這看起來是為適配現代玩家操作習慣而做的優化,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部重製版的主要受眾群體還是那些骨灰級老玩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說一次操作數量較多的單位時, 游戲 還會存在的卡頓狀況。這就使得你的對戰進行到大後期,需要操作大兵團拉扯的時候,卡頓會極大地影響到 游戲 體驗。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還對多人模式進行了徹底的翻新。在這里,所有玩家的PVP對戰都會歸類在官方的多人對戰的大廳里,你可以自由地加入任何房間開始戰斗。這對新 游戲 來說可能並不算什麼,但是考慮到以前玩原版的時候,玩家們登陸各個對戰平台尋找對局十分麻煩,這個更新對老玩家來說算是十分友好了。

任何RTS 游戲 的PVP模式與PVE模式相比,都有著幾乎完全不同的戰斗思路,《命令與征服》系列也是如此。在本作的PVP對戰里,玩家們的謀略並不像電腦AI那般好猜。有些時候並不是你想要穩扎穩打,對手就會配合你的演出,整個戰場局勢會因此顯得變化多端。比如說,當你還在堅持想要造出重型坦克而攢錢時,對面的玩家可能已經造出來一大堆拆建築飛快的手雷兵,把你的基地炸掉了。

畫面提升也是《命令與征服重製版》主打的宣傳之一。 游戲 最高支持到4K解析度,不但各個建築和單位的模型材質變得更加高清,過場動畫的清晰度也得到了提升。許多在原版 游戲 中看不清楚的細節,如今你都能看的更清楚了。

現在 游戲 還支持自由縮放視角,這使得你可以拉近地圖的每一處進行仔細觀察。而且本作還允許你在 游戲 進行期間,隨時切換至原版畫面進行 游戲 。把重製版的畫面單拎出來,其實看起來還是顯得很有年代感,但是經過與原版畫面的對比之後,你會很明顯地感覺到 游戲 廠商為畫面提升做出了很多努力。

此外,官方內置了MOD載入器和地圖編輯器,則為玩家們提供了一片廣闊的腦洞實驗室。這些來自玩家們猶如天馬行空般的創意,讓《命令與征服重製版》的玩法變得更加豐富。在這里,你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地圖、關卡和劇本,還可以體驗到其他玩家對於 游戲 中出現的武器裝備最瘋狂的想像。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包含了原版《命令與征服:泰伯利亞的黎明》和《紅色警戒1》的本體和所有DLC內容,外加一個官方的地圖編輯器和若干過場動畫。這使得 游戲 體驗終於達到了最完美的狀態,因為在此之前,《紅色警戒1》有大量過場動畫都只能在PS1平台上看到。

加入了這些過場動畫之後, 游戲 能給玩家帶來層次更豐富的感受。就比如說我吧,雖說沒有過場動畫其實也能自得其樂,但看到身材火辣的譚雅和漂亮的蘇聯女軍官出鏡,並且對我滿懷期待。那一刻無疑是神聖的,巨大的使命感推動我不斷挑戰下一個任務。

有必要提一嘴的是,《紅色警戒1》從劇情設定上來說是《命令與征服:泰伯利亞的黎明》的前傳。而且 游戲 終於加入了中文翻譯,不但每一個建築和兵種都有對應的中文名稱,過場動畫還有中文字幕。在這些內容的補充下,無論是那些曾經通關無數遍的老玩家們,還是慕名而來的新玩家們,都會對這個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是一部能夠打動骨灰級老玩家的情懷之作,只不過在眼下的 游戲 環境里,恐怕會有相當一部分玩家不會對其另眼相待。雖然說《命令與征服》這個IP在 游戲 歷史 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作為一名玩家,我還是要建議大家在體驗它之前做好心理准備,否則你很有可能會對這款 游戲 毫無頭緒。

㈥ 老玩家落淚,從賽揚D到3400G《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重製版體驗

電子 游戲 在每個時代都有其引領的類型,硬核很幸運出生在一個FPS和RTS 游戲 交集的黃金90年代,而不是手游充斥的營銷世界,與此同時,95年以後是PC電腦才剛剛開始流行的時間點,家裡條件尚好,在小學的時候擁有了人生第一台電腦—Celeron賽揚4,具體應該是工藝更落後的Willamette核心,回憶起來記得主機商標上的核心頻率,寫著是低於2.0Ghz但沒有低於1.5Ghz。

心目中的四大經典RTS 游戲

這台電腦讓硬核接觸到了第一款電子 游戲 《星際爭霸》,當時配套品牌機的CRT顯示器,用的是學習版 游戲 光碟(國內奧美代理1.11版,在商場抬頭看記得是好幾百大洋,在當時來說相當高昂)最初是玩的是原版戰役模式,後來又買光碟玩到高達MOD之後,一直沉迷好長一段時間不能自拔,這時候是Windows 98的操作系統。

在《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2》「引入」國內不久之後就成為最火爆的電子 游戲 之一,這時候家裡又添置了一台電腦,這台也是唯一能保存到現在的,配置如上圖所示,當初是連帶顯示器大致3000多元購入的,可還是擺脫不了賽揚D的擁抱,那時候表哥已經是Pentium奔騰 4 HT 630+GeForce FX 5200的豪配。

這台Celeron賽揚D的機器為《紅警2》征戰過非常長的一段時間,現在還能用(除電源換掉以外),它發熱量並不小,即便品牌機也是銅底+導流罩的設計,在它服役最後的時光里,折騰換過GeForce4 Ti 4200和ATI Radeon 9550 又升級到512MB內存,後來開始買整機又賣掉,基本到這就盡頭了,就讓它一直陪伴到老吧。

當時接觸《星際爭霸》之後才到《紅警2》,硬核在上手過後完全放下其他 游戲 ,特別是對於年齡甚小的朋友來說,它比《星際爭霸》、《魔獸爭霸》和《帝國時代》策略深度淺,並且操作要求低,無限人口造一大堆強力兵種就是沖。

比如說天啟坦克、基洛夫飛艇、光棱坦克,防守就喜歡用美國大兵守樓、法國巨炮、聚能磁暴線圈和光棱塔,還有就是多功能步兵車載入不同兵種就能改變武裝,編隊玩起來就是一支軍隊呀,當然這只能打打電腦玩家,可就是重復玩不厭倦。

到後面《紅警95》只玩過相當短的時間(初版俗稱為95,因為用的是Windows 95),那時候已經是對《紅警2》玩得有些厭倦,同學才叫我試試初代,打開 游戲 就是一臉嫌棄畫面差,只是了了草草玩過一陣子戰役模式,遭遇戰應該一次都沒開過,兩者的區別記憶非常模糊,只記得地獄進行曲(Hell March)印象深刻!

借著這次《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重製版的上市,決定撿些配件搞台電腦重溫舊憶,即便玩不上幾局,EA這次包含的幕後花絮集錦、CG影片(以前並沒有)和經典重製音樂都是值得體驗的,更重要是補票補票補票!銷量要是達到預期,別說什麼源代碼丟了,《紅警2》重製版還真有可能面世!

重製版解析度上升到4K,並且是全新的高清貼圖,想想也只有目前AMD Ryzen 5 3400G是最適合搭建的平台,這顆銳龍APU和2400G一樣,並沒有和同一時期銳龍處理器採用相同的架構,3400G而是上一代的Zen+架構,3400G的基礎頻率是3.7Ghz,最大加速頻率是4.2GHz,同時內置RX Vega 11核顯頻率為1400Mhz,更領先的12nm FinFET工藝,以上參數相對2400G是有所增強的。

從左到右分別是3700X、3400G和2400G的散熱器,可以發現3400G搭配了更高級的Wraith SPIRE(非銅芯版本),而2400G只搭配Wraith STEALTH,兩者差別主要在於鋁擠的覆蓋面積大小上,當然高度不一致兼容性也不一樣。

3400G本體一覽,其實如果節約成本可以用3200G,核心規格變成四核心四線程,頻率稍微降一點,核顯變成CU單元少點的RX Vega 8,輕度 游戲 負載並不會體驗到很大差別。

內存就用英睿達鉑勝Sport LT這款,硬核買的是DDR4-3200版本,近期入手的,在下苗人鳳一看就知道是C9BJZ顆粒,沒有選擇新鉑勝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馬甲高度關系,以後如果想弄ITX平台會遇到麻煩,但是如果你更在乎RGB燈光和顆粒質量的話,建議還是新鉑勝比較劃算。

英睿達鉑勝Sport LT在另一個平台上的測試,3700X+X570可以穩定3800Mhz Flck 1900 1:1,時序16-19-19-38真1T,延遲65.9ns,穩定過MT 100%,其他小參暫時沒動,簡直可以說是第三代銳龍的專屬條子。

CPU、顯卡和內存介紹完了,然後到主板的選擇上,如果你想再節約成本,其實用上一代的B350主板也可以,就是以後升級和擴展性空間沒有了,而A320主板適合不考慮後續和超頻的朋友,總得來說,個人覺得B450主板還是最劃算的,目前三款主板差價並不算很大。而散熱器因為都升級到Wraith SPIRE了,直接就原裝搞起,至於其他配件選擇很靈活,這里就不多介紹了。

最後曬一曬2012年補票的《命令與征服》17周年終極版實體吧,這個版本收藏價值是不如10周年那款的,也不如現在的25周年紀念版,下面看看就知道為什麼了 ,但如果沒有任何收藏嗜好,這個版本的線上大包還是值得入手的,因為包括17款《命令與征服》系列 游戲 ,《紅警2》還能完美使用漢化和Windows 10。

驚了,盒子打開什麼都沒有,底面就列舉了《命令與征服》系列的 游戲 發展史,並且備注介紹和年份,這也太摳門了,起碼整個畫冊什麼的。

開了個玩笑,盒子裡面就這三樣東西,使用和下載安裝說明以Origin激活碼,為了節約資源,完全沒有DVD-ROM那味了。

背面又展示了這17款 游戲 ,可以看到其中《命令與征服3:泰伯倫戰爭》、《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2》、初代《命令與征服》、《命令與征服:將軍》(可玩性非常高,3D引擎,現實背景)以及《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3》是擺置在前面的5款。

當年17周年紀念版的配置要求,處理器還是Intel P4或者AMD Athon,內存只要512MB和1GB,顯卡在當年來說也很低,就拿Windows 7系統來說,只要一款經典的AIT Radeon 9550超頻性價比之王就能搞定。

2020年重製版的配置要求,注意這次重製的只是《命令與征服》以及《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第一代以其DLC內容,最低配置就不說了,參考網路上的天梯圖,3400G的單核性能是很接近Core i5 4690K的,而多核性能達到了Core i7 4770K的水平,至於顯卡性能,RX Vega 11離GTX 660/HD 7850也不遠了,所以追求當然是推薦配置,甚至還要挑戰4K解析度!

整機配置一覽,詳細可見上圖,值得一說的是,這次重製版AMD和NVIDIA都沒有提供優化驅動的,顯示器是4K顯示器性價比較高的AOC 2879VF,缺點是採用TN面板,平時只是用來測試為多,這次臨時先用著,個人推薦真要爽玩重製版,可以選擇一些IPS面板的4K顯示器。

CPU和GPU-Z截圖,默頻狀態下,3400G頻率一般是浮動的,全核頻率可以看下後面其他兩款 游戲 ,這款主板RX Vega 11集顯自動分配2GB顯存(可以分配更高但沒必要),3400G的RX Vega 11核心頻率達到1400MHz,比2400G要高150Mhz,顯存頻率一致。

CPU-Z跑分,是比較接近i7-7700K的,超頻4.3Ghz之後可以扯平。

循例跑個3DMark Fire Strike項目,相比之前測過的2400G+8GB DDR4 3200X2(圖形分3600)要好9.5%左右,而CPU物理分數增長比較誇張(2400G只有9393),實際是沒有那麼多。

原裝散熱器+超頻測試,在這種情況下3400G能超到全核4.1Ghz,核心電壓1.296V,AIDA64 FPU烤機CPU二極體溫度只有78℃,搭配第三方塔式散熱器的話,這個電壓值應該干到全核4.3Ghz不成問題。

RX Vega 11核顯部分也能超到1800Mhz,顯卡分數相比默認提高9%,日常使用沒必要不超頻,除非遇到特別極端的 游戲 可以試試,不過那時候你應該也會想上獨顯了。

《英雄聯盟》4K解析度極高畫質+抗鋸齒,用MSI Afterburner測試了一下對線,平均幀數達到95fps,最低幀數79fps,團戰的話會掉幀至60fps左右,表現確實還要比2400G好一些,畢竟CPU和顯卡的核心頻率更高。

至於《絕地求生》還是比較勉強也能玩玩,1080P非常低畫質,解析度渲染85%,平均幀數53fps,最低幀數41fps,期待下款APU吧,如果性能真的能搞定這 游戲 就很不錯了。

Sream和Origin 游戲 庫截圖以示給Westwood製作組最大的能力支持,還有好消息是,現在EA的 游戲 已經回歸Steam,終於可以擺脫Origin的束縛(以前也在,只不過EA想獨立出去現在又回來了 ),這就意味著—未來可能在Steam上買到官方中文重製的《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2》!

這次重製版 游戲 容量一共25GB,從補票的角度來看,兩個 游戲 加一大堆資料片國區賣140元算良心了,具體內容可以到官網查看,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還附帶地圖編輯器。

進入 游戲 界面,真的有那味了,這熟悉的深紅色主題,那麼經典的LOGO,還有經典音樂的環繞,真的回憶到心頭了!

畫面設置,這次解析度提升至4K,可調的選項並不多,只能調下伽馬值(亮度),不鎖幀上限因為試過RTX 2080 Ti能跑700幀。

主界面可選花絮集錦,但是需要完全對應的戰役才能解鎖,主要是講述一些幕後的內容,特別粉絲向的內容,官方宣稱超過4個小時, 從以上這個截圖可以得知,Westwood西木原班人馬還存在一部分,而且這位大佬還是《紅色警戒》的首席工程師,所以《紅色警戒2》重製版是非常有可能重現的,不要再說什麼源代碼丟了不可能,主要還是看EA臉色行事罷了,本代銷量就依靠大家支持了!

游戲 內置點唱機,包含太多經典的重製音樂,邊戴上耳機聽邊玩真的回味無窮,只有老玩家才懂的快樂!

盟軍和蘇聯戰役全都回來了,並且包括資料片DLC的戰役,夠你耍一陣子了,不過硬核相信大多數老玩家都只是感受和回憶一下而已,畢竟時間上不允許。

還附帶創意工坊Mods支持,由於EA開放了 游戲 的源代碼,你可以自己製作MOD發布也可以下載別人做好的。

雖然這次CG影片沒有重拍,但是還原了綠幕+真人拍攝還是有那味的,畫質也提升了一點不再是馬賽克,要知道當年的學習版可是沒有CG影片的,現在總算能重溫一遍了,還是官方中文的。除了這些,現在也能自定義快捷鍵編隊了,有了兩種操作方式(比如說傳統的左鍵攻擊還是更現代化的右鍵攻擊),而且能聯機排名對戰,硬核這種菜雞水平還是玩玩1 VS 7個困難電腦吧

進入 游戲 果然還是那味,多麼熟悉的馬賽克畫面啊!當時顯示器也就1024X768解析度的CRT,或者1280X1024的LCD,加上年齡甚小,根本不會在意那麼多的。

如果你還是馬賽克畫質,不要忘記一鍵空格就能變換重製畫質,而且現在滾輪鍵能縮放地圖視角,這種 游戲 並不是畫質越好就討喜,像《紅色警戒3》那種風格就一點興趣都沒,倒是它的海戰做得挺不錯的,其他操作什麼的都沒那味了。

編隊是進階玩家必備的,盟軍的輕型坦克+游俠越野車是前期最好的Rush組合,在中型規模的編隊時,對於3400G來說,運行幀率為104fps核顯4K滿載運行,CPU部分過半可以達到3950Mhz頻率,非常流暢。

和蘇聯對峙戰場幀率稍微降到92fps,而且溫度運行良好,問題不大。

接著玩了下蘇聯的戰役,運行幀率也是破100fps的,這可是4K解析度!內存和顯存佔用也不多,如果不追求性價比,個人推薦APU搭配兩條4GB內存即可。

遭遇戰模式,1 VS 1對戰規模,此時運行幀率102fps,特效雖然也是貼圖化,但是看著很有感覺,需要說一下的是,《紅警》初代AI尋路機制是比較不可思議的,而對面電腦AI是強很多的(看下面其中一張截圖),個人認為這是保留原版特色,增加 游戲 難度,只玩過《紅警2》玩家謹慎入手和吐槽!

來顆原子彈試一試,放在當時馬賽克畫面也很震撼,運行幀率跌到73fps,問題並不大一瞬間的事情。

試試八國會面對戰的海島超大地圖,保留原版設定,《紅警》重製版的地圖非常多,2P、4P、6P和8P類型都有,不用擔心會玩膩。

猛獁相比天啟坦克清載具和建築還是差點,而大地圖幀率和小地圖相差好遠,在畫面渲染差不多的情況下運行幀率只有41fps,依然不會影響流暢度,然而一看OSD信息才知道GPU頻率和佔用率大幅度下降,帶著質疑態度用RTX 2080 Ti的機器測試(700fps跌到100fps),結果情況依舊,那就是 游戲 優化和顯卡驅動支持的問題了。

開啟小地圖61fps

關閉小地圖104fps

最後偶然發現有一部分掉幀原因是來自與小地圖沖突造成的,開關前後差距40fps,還有記得切換英文輸入法不然無非進入 游戲 ,而且據聞使用英語版本,掉幀現象也有改善,只能說這次沒有做好本土化和 游戲 優化,除了這些感覺並沒有太大的缺點了,不過相信後續EA很快就會改進的。

和大部分中國玩家一樣,初代《命令與征服》硬核也是沒玩過,一般都是《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2》開始挖坑的,有一些甚至是知名MOD共和國之輝之後入坑的(和原版差異很大),而《紅警95》應該大部分80後玩家應該都接觸過,硬核作為90後也只是《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2》爽過後面才玩的戰役模式,所以這部分體驗就不多說了。

最後一張《命令與征服》的截圖亮點自尋,細節真的驚到本人了!

這次 游戲 體驗下來雖然沒有《紅警2》那味,但是怎麼說也是初代開坑之作,如果你僅僅玩過《紅警2》又沒有情懷勸君可以考慮一下再入手,當然體驗建造和兵種可以(實際上這方面有很相似的地方),了解幕後花絮和感受音樂也沒錯,但請不要買了重製版又要對比《紅警2》去吐槽,至於《命令與征服》系列和RTS起源之作《沙丘魔堡2000》個人真的體驗不多,並不能分享太多。 再次展望,《紅警2》是否能重製大概率只看本作銷量,而不是區區的源代碼是否還存在(西木製作組的部分成員還在呢),EA是個典型的商業化公司,而不是波蘭蠢驢!

至於配置方面,也不用太顧慮,像這次銳龍5 3400G這種最強APU,4K解析度玩下來毫無壓力,只是目前存在一些掉幀、本土化優化以及部分Bug而已,相信很快官方就會修復的,140元國區定價個人感覺還行,主要是買個童年回憶和補票。

致敬永遠的星際爭霸!

㈦ 十分鍾在線人數破萬的《命令與征服:重製版》,RTS游戲溯源之旅

6月6日一款經典的RTS 游戲 高清復刻版上線steam,發售僅10分鍾後在線人數就突破了萬人大關,這款 游戲 就是25年前的《命令與征服》。在 游戲 領域中,極具觀賞性的競技類 游戲 有三大類,FPS、MOBA和RTS。其中RTS要求玩家思考的內容更加繁瑣,畢竟它的全稱叫做"即時戰略 游戲 ",當戰略和即時聯系在一起,玩家為了勝利需要付出的思考就不言而喻了。

在這三類極具觀賞性的 游戲 中,FPS與MOBA都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由萌芽階段,進入發展階段,而RTS的 歷史 則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1983年的英國,John Gibson開發出了《Stonkers》,這被視作是全球最早的即時戰略 游戲 。玩家可以使用鍵盤或者操縱桿控制 游戲 中的多個兵種,例如步兵、炮兵和坦克等。同時 游戲 還設定了能源消耗機制,在移動的單位將會使用最多的能源,雖然這款 游戲 在開局幾分鍾就會出現很多漏洞,但是所展現出的玩法已經體現出了RTS的基本思路,即從上帝視角進行布局和操控。

而在同時期的北美,由Evryware's Dave和Barry Murry在1984年推出的《The Ancient Art of War》,不僅被更多的人視作現代即時戰略的始祖,更是被稱為所有策略類 游戲 的始祖。在初代《The Ancient Art of War》發售3年後,又推出了續作《The Ancient Art of War at Sea》。但有意思的是,除了1983年英國的《Stonkers》,1984年北美的《The Ancient Art of War》外,1982年由Ozark Softscape開發的《Cytron Masters》也同樣被認為是最早的即時戰略 游戲 。

如此看來RTS 游戲 的溯源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除了上述的三款 游戲 之外,1982年還有兩款 游戲 《Utopia》和《Legionnaire》也在部分資料中被標注為最早的即時戰略 游戲 ,但其實這兩款 游戲 都只是有著部分RTS元素,在《Utopia》中 游戲 缺少著直接的戰斗控制,而在《Legionnaire》中雖然有完整的即時戰斗系統,甚至還有豐富的地形和聯動設定,但是卻缺少了關鍵的資源採集和經濟生產的元素。

而在1989年於Sega Mega Drive/Genesis 游戲 機上發行《Herzog Zwei》包含了基本即時戰略 游戲 的必要元素,但是在 游戲 中玩家只能操控一個單位,這並不符合"戰略" 游戲 的初衷。不過值得一提的是,《Herzog Zwei》控制一個單位的玩法,為日後RTS 游戲 滑鼠點擊操作的 游戲 方式進行了鋪墊。

不過從這些八十年代的 游戲 來看,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幾乎都包含著部分RTS 游戲 的元素和設定。再加上"即時戰略 游戲 "並沒有一個准確的定義,其可選用的素材又十分廣泛,所以這場"祖先"紛爭一直難以落下帷幕。不過在1989年的時候《模擬城市》出現在了眾人眼前, 游戲 過程是即時的,不過卻沒有任何戰斗元素,策略 游戲 是眾人給其的定位,這也讓不少人開始區分策略 游戲 和即時戰略 游戲 的區別。

在之後的幾年裡,又有很多 游戲 出現,但是幾乎都缺乏對戰斗單位的直接控制。直到1992年由Westwood Studios開發的《沙丘魔堡II》的出現,才真正確立了即時戰略 游戲 的形態,並且開創了即時戰略 游戲 這個獨特的 游戲 類別。其實早在《沙丘魔堡II》出現前,Westwood Studios就曾開發了一款名為《Battletech: The Crescent Hawk's Revenge》的即時戰術 游戲 。

在《沙丘魔堡II》中即時戰略 游戲 的所有核心設定都得到了展現,例如資源採集。單位控制等等,都為之後的RTS 游戲 進行了基本的定義。不僅對RTS的基本 游戲 核心進行了定義,《沙丘魔堡II》還對Blizzard Entertainment也就是暴雪產生了重大影響,在1994年暴雪推出了《魔獸爭霸》,但其實看上去就像是《沙丘魔堡II》的中古世紀仿作,但是1995年的《魔獸爭霸II》卻讓暴雪大獲成功。

並且《星際爭霸》還提供開放的地圖編輯軟體,所有星際玩家都可以利用這款軟體修改、創造、編輯自己想要的地圖。就在這種多玩家自創的地圖中,一位名叫Aeon64的玩家製作出了一張名為Aeon Of Strife的自定義地圖,而這張自定義地圖就是MOBA類 游戲 的雛形,由此一點也可以看出RTS在 游戲 類型中也算是輩分頗高。

其實就在《魔獸爭霸II》大獲成功的同一年裡,Westwood Studios的《命令與征服》再一次對即時戰略 游戲 進行了完善。這是最早的允許多人對戰的即時戰略 游戲 ,與《命令與征服:紅色警戒》一同成為了備受玩家喜愛的早期競技 游戲 ,那時候《命令與征服》就已經可以支持兩位玩家進行網路對戰了。而除了在多人聯機和多人競技上做出了突破之外,《命令與征服》還被視作即時戰略 游戲 的"標桿 游戲 ",為之後的即時戰略 游戲 劃下了清晰的界限。在《命令與征服》中Westwood Studios開創性的製作出來"資源採集+生產建設+兵團作戰"的 游戲 架構,而這個架構也成為了之後RTS 游戲 必然遵守的核心架構。

同時Westwood Studios還在《命令與征服》中設定了"戰爭迷霧",這是即時戰略 游戲 首次出現戰爭迷霧的概念,這一項設定也一直被之後的RTS 游戲 所沿用。但是《命令與征服》帶給我們的震撼遠不止RTS 游戲 領域,《命令與征服》還開創了真人電影的先河,在《命令與征服》的所有作品中,除去變節者和將軍原版之外,都有真人飾演的電影。

不得不說過了解RTS 游戲 的 歷史 ,相當於了解了半個 游戲 領域的 歷史 ,而這也恰恰證明了RTS 游戲 所採用和涉及的范圍之廣。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RTS 游戲 所蘊含著的潛力,從《星際爭霸》的自定義地圖,到當今風靡世界的MOBA類 游戲 。RTS 游戲 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玩家,此次《命令與征服:重製版》的發售盛況就很好的說明了問題。RTS 游戲 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將策略和戰爭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簡單地說"腦子"和"拳頭"的結合不正是所有人追求最高境界嘛。

㈧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重置的是哪個版本

最老的版本。
命令與征服,重製版是EA旗下命令與征服,泰伯利亞之黎明的重製版作品,於2020年6月6日發售。而不少參與過原作製作的老員工也會在這次重製版中參與製作。

閱讀全文

與steam命令與征服重製版史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DF分析 瀏覽:482
h3c光纖全工半全工設置命令 瀏覽:137
公司法pdf下載 瀏覽:379
linuxmarkdown 瀏覽:347
華為手機怎麼多選文件夾 瀏覽:679
如何取消命令方塊指令 瀏覽:345
風翼app為什麼進不去了 瀏覽:774
im4java壓縮圖片 瀏覽:358
數據查詢網站源碼 瀏覽:146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86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59
php的基本語法 瀏覽:792
對外漢語pdf 瀏覽:516
如何用mamp本地web伺服器 瀏覽:869
如何加密自己js代碼 瀏覽:627
排列組合a與c的演算法 瀏覽:534
如何在文件夾中找到同名內容 瀏覽:786
有什麼app文字轉韓文配音 瀏覽:372
循環宏1命令 瀏覽:35
斐波那契數列矩陣演算法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