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歲的寶寶不聽指令,認知模仿互動差,怎麼辦
孩子才一歲,聽不懂指令在正常不過,個人覺得家長不用擔憂,讓孩子自由快樂的長大,等他知道,聽得懂你的意思再去教孩子也不遲。現在,孩子聽不懂,理解不了,你自己跟著瞎著急上火。
B. 我最近發現,跟孩子說話好像沒聽到一樣,四歲孩子不聽指令怎麼辦
四歲的寶寶不聽指揮主要是寶寶剛進入幼童的叛逆期,對周圍太好奇,什麼都想嘗試,所以不願意聽大人的管教 。
3.可能與孩子聽覺感知能力不足有關
從聽到指令、理解指令、到執行,看似簡單的過程需要很多能力的支持。 當孩子的聽覺感知能力沒有充分發展時,也會出現「不聽指揮」的現象。 4歲左右可以理解「多步復雜指令」,不同年齡段能理解的指令難度不同。 當孩子不聽指令時,家長可以先思考一下:指令信息是否超出了孩子目前的聽力水平? 還是孩子的聽覺感知能力還沒有達到他現在這個年齡應該達到的水平?
C. 孩子總是不聽指令那是因為你沒跟他這么說
寶寶1歲以後,很多家長都考慮要開始給寶寶立規矩,逐漸鍛煉他們聽從指令的能力了。想像著 「一說就聽,聽了照做」 的美好畫面,但事實卻往往是這樣:
每次想讓寶寶做什麼事,他就跟沒聽到一樣,話都說了三遍,他依然自顧自地該玩玩、該鬧鬧。
坐坐好要吃飯了、趕快上床媽媽要講睡前故事了哦、把玩具收起來穿鞋子准備出門了...
指令下了個一六八開,卻都像石頭沉了底, 沒有任何的回應。
面對這種不聽話、不聽指令的小娃,你還能心平氣和、保持微笑嗎?
我最開始反正是不能。要不是經過倆娃的「折磨」,在心裡默念無數次「親生的~親生的~」,也不能修煉至如今的「淡定」。
當然,光靠默念「親生的」也不行, 隱藏在寶寶「不聽指令」背後的秘密 不搞搞清楚,問題就沒法從根本上解決,再怎麼自我安慰都沒用。
寶寶為啥總是不聽指令
想要知道原因,得先了解聽懂指令都要具備哪些能力。沒有掌握相應的能力,寶寶當然就會出現不聽指令的情況啦。
寶寶從接收指令到完成指令內容,其實是需要多項能力的協調。比如: 注意力、理解指令的具體內容、判斷指令的權威性,身體能力是否能夠完成相應動作等等。
而在我看來,最關鍵的兩項能力就是: 注意力和理解力。 這也是我們今天重點要講到的。
注意力
想要讓孩子聽指令,有一個說起來好像有些誰都知道,但卻很容易被忽略的前提, 那就是確保孩子得先「聽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小朋友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比如玩玩具、堆積木、看動畫片等等,你叫他好多遍都沒有反應。
DD就經常這樣,正認真地玩著小火車,奶奶在一旁叫他洗手吃飯,連著喊了好幾聲都好像沒聽見。
這是因為他們的 注意力此時正集中在某件事上 (也可能啥都沒做,只是發呆神遊),不容易被外界所干擾。
你已經喊了好幾遍,寶寶沒反應把自己氣的不行, 但很可能他注意力根本沒在你身上,確實就是沒聽到。
理解力
這就是一項更為重要的前提了。即便孩子聽到了你所要求的事情,但你確保他能聽懂嗎?
聽到和聽懂可不是一個范疇哦。
聽懂是把耳朵聽到的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屬於理解能力的范疇。
家長們都有一個通病,包括我,有時候一著急,就很容易忽略寶寶的認知發展水平。有沒有想過, 孩子「說不聽」其實是我們給的指令不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 ,他們還理解不了呢?
一般情況下,寶寶的認知發展水平隨年齡變化,我們給到的指令也有所不同。
1歲+ 簡單一步指令
也就是說一個動作就可以完成的指令。比如:DD吃飯時勺子掉了,我會說,「把勺子撿起來。」
一般18個月之前,可以鍛煉寶寶先聽懂一步指令。
2歲+ 有關聯的兩步指令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可以給寶寶下兩個指令,但注意兩個指令間要有 相關性。 比如,「勺子掉了,撿起來,拿給媽媽~」。
這里,撿和拿給,是兩個可以連貫完成的、具有相關性的動作。
3歲 不必完全相關的兩步指令
雖然此時依然建議只給到兩步的指令,但指令之間可以 不必有內在的關聯性了。
比如,帶孩子出去玩時,可以說,「把玩具收好,然後去門口換鞋子。」
所以,下指令不是想當然的事,想怎麼要求就怎麼要求。
就像我們不能要求一個6個月大的孩子會跑一樣,也不應該要求一個1歲多的孩子就能聽懂復雜的指令。
如何讓寶寶更好地聽從指令
在了解了這兩項關鍵核心能力之後,想要讓寶寶更好的聽從指令,我們可以這樣做:
01 獲取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前文的解釋,大家應該能清楚判定,發出指令的時候呢,要確保孩子的注意力是在我們這邊的。
假如你在餐桌旁忙活,孩子在 游戲 區域認真的玩著 游戲 ,你這時喊一句「過來吃飯」,大抵是沒什麼用的。
明顯,此時孩子的注意力正在 游戲 上。所以,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結束孩子當前的活動,也就是我們指令的干擾項,並獲取孩子的注意力。
不妨走到孩子面前,蹲下和他的視線保持平衡,跟他說,「現在要把玩具收起來了哦」。
當孩子的目光/注意力轉移到你身上時,再給出明確的指令,「我們去吃飯!」
02 避免嘮叨,指令明確清晰可執行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指令要符合寶寶的認知發展水平。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實操起來其實是很難的。講實話,每個老母親在帶自己家「皮猴兒」的時候,都會控制不住的嘮叨。
拿我舉例子,著急出門的時候,看孩子磨磨唧唧,我很容易就這樣:
「怎麼還在玩,能不能快點,把玩具先收起來,放到盒子里,馬上要出門了,快快快,爸爸在樓下等很久了哦,趕緊換好衣服、穿鞋子,CC你背好你的書包,DD快喝口水,准備出門...」
媽呀,我這是一口氣說了多少條要求?兩個孩子的認知發展不一樣,我還來個「混合」打法!
更何況這些指令里,還摻雜著一些干擾信息(能不能快點、爸爸等很久了)。
孩子提取信息的能力本就有限 ,我們讓他聽哪條?哪句話對於他們來說才是有用的呢?
所以啊,有時候真的是我們表達的問題。
建議大家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 ,即便是簡單的一步指令,對於DD這樣的小寶寶,也許都要反應一會兒呢。
如果是需要多步才能完成的事情,那就一個一個的來。 孩子完成一件事,再下達另一條指令。
比如,先讓他們把玩具收好,這個動作完成之後,再招呼他們去換衣服。
03 完成指令時,給予正向反饋
當孩子完成一項指令時,不要覺得這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別忘了 ,小寶寶的大腦在剛剛可是提取加工了重要信息,並准確的完成了。
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在孩子完成指令時, 要及時給予正向的反饋 ,給予鼓勵和誇獎。
比如,「哇,寶寶剛剛把玩具收起來啦,做的很棒哦!」沒有人不愛聽贊揚,小寶寶聽到這樣的話,心情也會好噠。
慢慢的,他們就會把完成指令和得到贊揚聯系起來。每完成一項指令,就有滿滿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動力啦。
C媽說
讓寶寶聽從指令,不是一個簡單的讓他服從你的問題。
就像咱們開篇提到的,這是一個需要寶寶多方能力協調才能完成的事情。
鍛煉寶寶聽指令的能力,也不單單是為了讓我們帶娃更省心一點,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促進寶寶多種能力發展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想當然的覺得寶寶能聽到、能聽懂、能做到。
所以,還是要反思自己一下,是不是有過這樣的時候。
如果是的話,那就開始改善吧, 把孩子當孩子看,站在他們的認知水平才能讓他們更「聽話」!
CD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 育兒 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D. 孩子發育遲緩,經常不聽指令,應該怎麼辦呢
1、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個和諧的語言環境,抓住孩子感興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時給予正確名稱、定位。
2、家長不要認為剛出生的幼兒不具備語言功能,實際上剛出生的嬰兒已具備相應的聽覺和視覺。
3、隨時隨地要有耐心地與寶寶說話,不管自己有多忙,盡量與孩子談生活中、身邊能見到的事情。
E. 快9個月寶寶聽不懂指令正常嗎
快9個月的寶寶聽不懂指令還是有點問題的,0-1歲又是最重要,也是最易被家長忽略的階段,此時寶寶需要大量的語言環境刺激。可能很多家長會產生疑問,這時候寶寶不會說話,怎麼創造語言環境?此時,雖然寶寶還不會說話,但需要有人和嬰兒面對面地互動,這種互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逗寶寶,此時要和寶寶目光對視,並發出嗯~啊~的語調,如果沒有充分的互動,嬰兒的語言系統就沒有得到充分刺激,從而影響後期的語言發展。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動機,寶寶說話也同樣如此。在孩子小時候,尤其是語言落後於同齡孩子時,家長千萬要注意,避免代勞行為!如果孩子每次都通過哭鬧達到目的,那麼孩子會越來越沒有表達的慾望,語言神經也就逐漸萎縮。所以,當孩子有需求時,要讓他用語言表達,才能讓他覺得說話是有用的,有了這個動機,孩子才能更好地學習使用語言。
F. 聽不懂指令不配合訓練,語言矯正師告訴你在家訓練的幾個小妙招
家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寶寶,父母最頭疼的就是不知道如何開展教學,搜來了很多訓練方法用不上,康復機構給予的指導建議也無從下手。
從家長的訴求不難看出,在訓練中遇到困難,多是 不聽指令,配合度差,注意力不集中,關注度不夠、自控能力差 等等。
聽不懂父母的要求,不僅僅是語言理解能力的落後,還有認知、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問題,這就導致了執行功能較差。
對普通兒童來說,3-4歲是執行功能發展最快的階段。對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來說,這個年齡正也是語言康復的最佳時期,恰恰由於他們的執行功能發展較差,聽不懂父母指令,不會配合訓練,給語言康復訓練帶來了很多困難。
語言發育遲緩孩子不配合,不應答,主要原因在於執行功能差。3-4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主要特點是; 冷執行功能發展迅速,而熱執行功能發展相對緩慢的狀況。
冷執行功能是基於生理基礎的本能反應和機械記憶能力,多屬於被動行為。而熱執行功能多屬於 情感 決策,是可被調動的主動行為。
熱執行能力發展迅速,則寶寶的主動配合能力表現突出。冷執行功能發展迅速,則寶寶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就會得到加強。
語言發育遲緩的康復訓練,目的在於推動語言發展、推動認知能力提升。其中執行功能往往起著關鍵作用。
1、手部 游戲 :
在此 游戲 中,先讓媽媽和孩子做相同的手動作,做完5次後,轉換規則,讓孩子做相反的動作。
輪換前引導:
告訴孩子:「讓我來看看你能不能用你的手做到這些動作,如果我將手平放在桌上,你也將手平放在桌上;如果我把手握成拳頭放在桌上,那麼你也把手握成拳頭放在桌上。」頭兩次實驗給予寶寶反饋,並不斷進行鼓勵。
輪換後引導:
下面我們來玩個 游戲 ,寶寶要跟媽媽做不一樣的動作,如果媽媽將手平放在桌上,要求寶寶就把手握成拳頭放在桌上;如果媽媽把手握成拳頭放在桌上,那麼寶寶就把手平放在桌上。根據寶寶完成質量,給予糾正或獎勵。
准備顏色卡片若干(紅色、藍色等)、不同形狀卡片若干(方形、三角形、圓形)、不同動物卡片(小狗、小熊等)。
根據圖形和顏色兩種要求來分類。要求寶寶先以一種方式進行分類(比如先區分顏色分類,然後再區分形狀)。
拓展 游戲 內容時,加入動物卡片分類,「我們來玩個送小動物回家的 游戲 。」(父母把兩個卡片盒放在桌上。左邊的盒子要求寶寶放入同類顏色,右邊的盒子放入同類形狀)。
輪換前引導:
來玩個顏色分類的 游戲 。所有紅色都放在這邊指一下左邊的盒子,所有的藍色都放在那邊指一下右邊的盒子,在紅色盒子里放入三角形卡片,在藍色盒子里放入圓形圖片。然後陸續加入其他類型卡片。
輪換後引導:
「現在我們來給卡片搬家。我們不再按圖形分類,我們來按色彩分類。如果是紅色的,就放在這兒指左邊的盒子),但如果是藍色的,就放在這兒指右邊的盒子)。打亂次序和規則,讓寶寶理解新的 游戲 規則,然後進行引導,多次輪換後,讓寶寶增強執行力和反應速度。
3、日夜任務 游戲 :
准備白色太陽卡片若干、黑色月亮卡片若干。
引導寶寶:「我們來用這些卡片玩個 游戲 。你知道太陽是什麼時候出來嗎?白天還是晚上?(肯定正確回答,改正錯誤回答)那月亮呢,什麼時候出來?」
「好了,下面我們要玩個有趣的 游戲 ,在這個 游戲 里,(呈現一張黑色月亮卡片)當你看到這個卡片時要說『白天』,(呈現一張白色太陽卡片)當你看到這個看片時要說『晚上』。」
練習:(分別呈現一張黑色月亮卡片和白色太陽卡片)「當你看見這個卡片時,要說什麼?」(肯定正確回答,糾正錯誤回答。)如果回答不正確,向寶寶重復兩條規則,並重新練習。
引導:向寶寶呈現兩類卡片,並且同一卡片連續呈現次數不超過3次。一旦寶寶表現出遲疑,媽媽可以提示「看到這張卡片你應該說什麼?」但不再提示 游戲 規則。
4、反向擇物 游戲 :
准備圓形卡通笑臉卡片若干。媽媽展示笑臉卡片,並配合豐富的表情給予暗示:「寶寶喜不喜歡這個小笑臉?媽媽這里有一個小笑臉,我把它藏在我的兩個拳頭里,你猜猜看,我把它藏在哪只手裡?猜對了,就是你贏了,小笑臉就獎勵給你」前五次一直將小笑臉放在左手讓兒童猜,在兒童能夠連續猜對次後,將小笑臉藏在右手,讓兒童猜。
5、窗口任務 游戲 :
玩具小狗一隻、2個有窗口的盒子、小笑臉卡片若干。
媽媽引導:「你看,有隻小狗說它也想要小笑臉,怎麼辦呢?你們來比賽好嗎?」
媽媽和孩子坐在一起,組成隊伍,對面玩具小狗成為 游戲 對手。兩個盒子的窗口朝向寶寶,保證寶寶能夠看到盒子里,方便寶寶能夠看到 游戲 變化。
「我們要跟小狗做一個 游戲 ,比一比看誰贏得小笑臉最多!你看,這里有兩個盒子,只有我們可以看見小笑臉裝在哪個盒子里,小狗看不見。」
「請寶寶給小狗指一個盒子,如果小狗在你指的那個盒子裡面發現了小笑臉,小狗就會得到小笑臉;如果小狗打開的是空盒子,你就會得到那個小笑臉。明白了嗎?」
「小狗現在出去了」,(小狗被放在桌子底下,然後,把小笑臉藏在其中一個盒子里。「現在小狗又回來了,你想讓小狗打開哪個盒子?)
然後小狗就按照兒童的指向打開了盒子,如果小狗發現了小笑臉,小狗就擁有它了,如果盒子是空的,另一個盒子里的小笑臉就屬於寶寶了。
這個 游戲 不但可以滿足寶寶的 游戲 想像力,還能激發同理心。媽媽可以用不同方式引導。
6、延遲滿足 游戲 :
卡通造型鉛筆與包裝紙若干、密碼箱一個。鼓勵寶寶,告訴寶寶准備送禮物給他,但要包起來給他一個驚喜,因此讓寶寶背對媽媽不能看。媽媽在挑選禮物及包禮物時故意發出很大的聲音,刺激寶寶想要偷看的心理,讓寶寶保持關注度。
如果寶寶不遵守規則,媽媽需要強調給予糾正,「寶寶要聽話哦,你可以轉過去坐在這張椅子上不要看嗎?這樣我才能給你包禮物。」
注意:如果寶寶偷看,最多提醒兩次「做 游戲 的時候不要偷看哦!兒童轉頭及轉身偷看的次數減少,保持時間越長,越應該給予鼓勵,贊賞寶寶的行為。
其實,幫助寶寶提升執行力的 游戲 有很多種,媽媽可以學習一些幼兒心理學,根據寶寶的特長和愛好,自己研究開發一些有趣的 游戲 。
最後,在 游戲 中不要忘記語言方面的訓練,多方面引導寶寶主動表達,讓語言訓練和 游戲 生動地結合起來。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在自閉症機構訓練,可行嗎?
很有價值的語言發育遲緩現場答疑,看語言矯正師如何分析這些問題
資料參考:
G. 1歲的寶寶不聽指令,認知模仿互動差,怎麼辦
1、寓教於樂。專家指出,對於1歲的寶寶,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玩樂。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家長不妨挑選一些益智玩具與寶寶一起玩耍,這樣在玩耍當中,不僅可以與寶寶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還可以有效地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需注意的是,在與寶寶玩耍時,家長要注意保證寶寶的安全,把一些容易給寶寶造成傷害的物品收好,以免發生不必要的意外。
2、玩識圖游戲。寶寶在1歲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因此家長可以給寶寶多玩一些識圖游戲,通過這項游戲可以讓寶寶認識更多的事物,如小狗、小貓、大樹、花朵、汽車、自行車等等,以此來擴展寶寶的視野。另外,家長也可以給寶寶讀一些寓言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可以讓寶寶能夠對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有了初步的印象,日後就更容易理解了。
3、探知能力。一歲寶寶在此時具有較強的探知能力,只要是他沒見過的或是感覺新鮮的事物,他都想碰一碰、摸一摸,以便一探究竟。因此,家長要著重培養他的學習和探知能力,但同時要做好防護措施,如電線插頭、玻璃器皿、熱水瓶等危險物品,都要收拾妥當,不宜讓寶寶碰觸到。
H. 孩子發育遲緩,經常不聽指令,應該怎麼辦呢
您好 1、語言訓練:鍛煉寶寶開口說話是語言訓練最好的辦法,首先父母要營造一個與寶寶良好交流的環境,運用好任何機會與寶寶溝通,輕柔帶有情感的與寶寶交流,即使寶寶不聽,也要不厭其煩地在寶寶面前堅持說。2、肌肉訓練:給寶寶制定一套有利於肌肉發育的體操,幫助寶寶練習,父母要陪同做,讓寶寶逐步學會獨自鍛煉,平時讓寶寶多做拉、伸運動。3、心智開發:從心理上要鼓勵寶寶的表達行為,為寶寶創造一些智力游戲,比如搭積木、折紙、拼圖等。切記做游戲時家長要與寶寶互動,順便製造點懸念,引導寶寶想自行破解。
I. 自閉症兒童不聽家長指令怎麼辦
對於家長們來說,自閉症孩子聽不懂指令是一件很頭疼事情,因為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還要一直看著孩子,避免發生什麼意外。所以很多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這樣就可以輕鬆些了,但是大多數自閉症孩子都是不聽指令的。那麼如果孩子不聽指令的話要怎麼辦呢?以下為大家總結了幾種常見的孩子不聽指令的情形。
1、孩子聽不懂指令
孩子不理解指令,不清楚指令發出後對應的行為是什麼的情況。
家長可以在發出指令後立刻輔助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然後給孩子喜歡的物品並表揚孩子完成任務的行為,通過及時的輔助和強化來幫助孩子配對指令和對應的行為。
2、指令難度太大
如果孩子能夠理解指令但是不服從的情況。有可能是目前的指令對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了。家長可以考慮下跟孩子重新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和教學控制,增加孩子反應的速度和配合度。也可以調整下任務的難易程度,先做多數已會容易的任務再進行少量的有點困難的任務。
3、注意力不夠
很多孩子在不聽家長們的指令的時候都喜歡不看著家長們的眼睛而是看向別的地方,或者是玩著玩具,以此來避開家長們的眼神。此時家長們就要讓孩子面對著自己,並且要孩子對視著跟孩子說話,發出指令,讓孩子不能夠迴避或者是拒絕。
家長們要使用一些能讓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自己的指令。例如跟孩子玩一個游戲,讓孩子能夠心甘情願很開心的聽家長們的指令,當孩子願意聽的時候,家長們就可以繼續讓孩子做別的事情,以此來鍛煉孩子。
4、強化不夠及時
及時的給予孩子獎勵與贊美是非常重要的。
當孩子聽從家長的指令並完成任務後,家長需要及時進行強化,比如「謝謝寶貝」的贊美,或者是一個擁抱和玩具獎勵。及時地給予肯定與鼓勵,不放過一個微小的動作,只要孩子表現的行為是有意義積極的,都可進行鼓勵。
家長給孩子指令時也需要注意一些細節,面對面給孩子指令,避免在孩子注意其他事務時給指令,指令應簡單明了,符合孩子的現有能力,避免使用疑問句或復雜的超過孩子現有能力的句子給予指令,孩子執行指令後可以及時給予表揚或其他強化物,強化執行和配合指令的行為。
J. 十個月寶寶不會聽指令
對於家長們來說,帶寶寶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因為不僅要照顧好寶寶的生活起居,還要一直看著寶寶,避免發生什麼意外。所以很多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聽話,這樣就可以輕鬆些了,但是大多數寶寶都是不聽指令的。那麼如果寶寶不聽指令的話要怎麼辦呢?以下見解僅供大家作為參考。
1、很多寶寶在不聽家長們的指令的時候,都喜歡不看著家長們的眼睛而是看向別的地方,或者是玩著玩具,以此來避開家長們的眼神。此時家長們就要讓寶寶面對著自己,並且要寶寶對視著跟寶寶說話,發出指令,讓寶寶不能夠迴避或者是拒絕。
2、有些寶寶可能會無視家長們的話,所以這時家長們就要使用一些能讓寶寶們感興趣的方式來讓寶寶聽自己的指令。例如跟寶寶玩一個游戲,讓寶寶能夠心甘情願很開心的聽家長們的指令,當寶寶願意聽的時候,家長們就可以繼續讓寶寶做別的事情,以此來鍛煉寶寶們。
3、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讓寶寶聽自己的指令的時候一定不可以太凶,那麼寶寶反而會更有抵觸感,或者是因為感到害怕而聽話,這樣對寶寶長大以後的心理是不利的。所以家長們發出指令的時候一定要盡量的溫和一些,讓寶寶容易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