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程序員寺廟

程序員寺廟

發布時間:2022-02-11 18:56:44

程序員想轉行當和尚,該怎麼做

1 首先就是辭掉你目前的工作。
2 要准備個名校的研究正 博學學歷,現在的和尚基本都有傳承文化的意思,所以學歷低了不行的。
3 最好是文化底蘊強啊,畢竟是寺廟是一個宣傳佛教文化的地方,談吐和言辭都需要文化內涵。

Ⅱ 佛寺的寺廟建築

大雄寶殿為寺廟中心主體建築。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毗盧殿或藏經樓、方丈室等。禪宗有「伽藍七堂」之說,「七堂」一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稱佛殿,安置本尊佛。與塔共為伽藍之中心建築)、講堂(講經之廳堂)、鍾樓(俗稱鍾撞堂,為懸掛洪鍾之所在)、藏經樓(一作經堂,為藏經圖書館)、僧房(又作僧坊,即僧眾宿舍。分布於講堂東西北三面,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稱齋堂)。擇其要者介紹如下: 天王殿: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進山門之後,兩旁的鍾樓、鼓樓和中間的天王殿構成寺廟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正中為袒胸露腹的大肚彌勒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北京潭柘寺此佛左右有幅對聯寫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大概也道破接班人所具備的條件。有人認為,該佛造型取自唐末五代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此人名叫契比,號「長汀子」身體矮胖,肚子奇大,經常用竹杖挑一布袋,滿面笑容四處化緣。此人能預知陰晴,言人禍福,十分應驗,因而名噪一時。彌勒佛的兩側有四大天王護衛,左右各二。據佛教傳說:世上最高山須彌山的山腰有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屬分住其上,任務是「各護一天下」,分別掌管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大部洲的山川、河流、森林和地方所以又稱為「護世四天王」。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執矟拄地,也有手執弓矢的;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穿甲胄,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穿甲胄,左手執矟,右手把赤索也有僅一手持寶劍的;北方多聞天王在四天王中最為突出。他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毘羅(Kubera),別名施財天(Dhanada,意思是「財富的贈予者」)他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相當於中國的財神爺。以上所說,都是這幾位天王在中國早期特別是唐代佛教畫像中的典型形象。宋元以後,特別在明清兩代,中國漢族地區佛教進一步漢化,四大天王的職能也發生了變化,變成了「風調雨順」的化身。其中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廣目天王魔禮紅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 多聞天王魔禮海掌混元珠傘一把——職「雨」; 持國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
彌勒佛身後大屏風背面為神將韋馱。韋馱又叫韋琨、韋馱天、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是佛教護法神。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該像為立像兩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則很有講究: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拄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大雄寶殿:寺廟中心主體建築。「大雄」為佛的德號,稱頌佛如同大力士,一切無畏。一般殿堂為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為九五開間,象徵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通常是三尊,稱「三世佛」,中間為釋迦牟尼,為現世佛;左邊為釋迦牟尼的老師燃燈佛,亦稱過去佛;右邊為彌勒佛,釋迦牟尼弟子,亦是法嗣。有「橫三世」與「豎三世」之分。所謂「豎三世」即是上述的三座佛,是按時間先後排列的;所謂「橫三世」是按空間、地域劃分勢力范圍:中間為婆娑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左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葯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供五尊佛的通稱東西南北中五方佛,供七尊佛的是包括釋迦牟尼之前的六佛。殿內兩側多塑十八羅漢或二十諸天。此外,寺中常供奉的還有菩薩。菩薩中,屬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最為著名。中國的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則分別為文殊、普賢、觀音、地藏菩薩的道場,這也是中國特色!殿堂內的陳設也業已中國化,如殿外的照壁、牌坊、石獅、經幢、香爐、寶鼎、雲板、台座、石燈、祭台、幡桿(藏傳有風馬旗)等;殿內的歡門、經幡、長明燈、供養台、供具、鍾鼓、木魚、磬、燭檠、蒲團等。
規模較大的佛寺在大雄寶殿兩旁還有東西配殿。東為伽藍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給孤獨長者(右),兩側常供十八伽藍神守護寺院;西為祖師殿,專祀該宗奠基與功績卓著的祖師。 四堂:指法堂、照堂、經堂與講堂。一些大型叢林都會有法堂和照堂,置於大雄寶殿之後。法堂為禪門演說佛法的地方,如《華嚴經》卷五雲:「世尊凝睟處法堂,炳然照曜宮殿中。」說明佛陀在世時,為了給眾生演說佛法,建立法堂,專門用以傳播佛教。法堂中央為法座,供高僧講經說法。此處也是眾僧坐禪之所。法堂內佛像已不是主體,不少佛寺不設講堂,一般就在大雄寶殿誦讀經書或舉行佛教儀式。
照堂在法堂之後,兩堂實際上為一座建築物的前後兩個部分,前者為法堂,後者為照堂。《百丈清規》雲:「若住持事繁,不遑上堂,則立僧首座令掛牌,代住持入室普說,皆於是處,故堂內架法座矣。此屋連僧堂邃闇,故高其制,而取敝明,因名照堂」。意思是說:寺廟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級別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說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進行,因此設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後,光線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陽光(佛光)普照之意。這里也是寺廟管理人員如首座向僧人發布消息、處理事務之所。
講堂、經堂亦位於大雄寶殿之後。講堂也是講說佛經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沒有法堂,就以講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麼講堂就置於法堂兩側的廂房內,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間兩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說佛經、念經、皈依力戒之所。
經堂為藏經之堂和僧眾念經之所。它與藏經樓不同。藏經樓是寺院圖書館,用以儲藏寺院內一切圖書。藏經樓則專門儲藏佛教經典,《華嚴經》曰:「自歸於法,願與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漢式「經堂」與藏式的「大經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廟里大經堂類似漢式的「法堂」,是高僧說法之所。置於寺內主要位置,開間九到十間,高敞,宏大,可容納2000多人聽講。
四台:指樂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為高台。四台名稱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會建其中一種,而兼其它幾種功能。
戒台:一般稱戒壇,古印度叫「曼陀羅」,中文譯為「壇」。壇建在寺院內地勢較高處,檯子也較高,為僧眾受戒之所。《資持記》雲:「法毀尊持。常地莫行。如持秘咒,必結壇場」。古印度的壇場,常在寺院外面東南方建壇場,袛園精舍就是這樣布局的。漢式寺院的壇場則建在寺院內空曠之處。南朝齊永明年間,三吳初作戒壇,這是中國有史記載的戒壇之始。唐朝道宣和尚作《戒壇圖經》一卷,這是關於戒壇建築與功能的最早記錄。凡是禪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碑,上書「禁葷酒入山門」,稱「戒壇石」。
樂台與拜台:樂台俗稱「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稱「拜台」,是寺中在佛前舉行宗教儀式時,用來演奏佛教音樂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寶殿之前,其高度與大雄寶殿的須彌座相平。開間一般是三到五間,形狀為方形。正面設一台階。古剎的東西兩側還有兩部台階。
高台:在寺院獨立處建台,該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組殿宇,是寺內極其尊貴處。主要用來供奉寺內主要佛像,如銀川海寶寺,洛陽白馬寺。唐玄奘曾在白馬寺高台內翻譯由印度帶來的佛經。 羅漢堂:羅漢是釋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羅漢,意譯為「殺賊」、「不生」等,為明智應禮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設有羅漢堂,有的還單獨建有羅漢院。
寺院供奉的羅漢有多種:最常見的有十八羅漢、十六羅漢和五百羅漢。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該寺最有華彩之處,如蘇州的西園寺,北京西山的碧雲寺,四川成都的寶光寺,上海的龍華寺,武漢的歸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禪房:又稱禪屋、禪居、禪堂。禪宗寺院以「禪那」為宗旨。「禪那」意謂「思維」或「靜思」,也就是需要安靜地思考問題,這就需要靜居之處,這就產生了禪房。禪房一般在寺院的後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禪人居住之所。 監院、方丈院:監院是寺院的總管,地位僅次於方丈。早期的寺院兩者的區別在於:方丈是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僧人,該寺院的精神領袖;監院是該寺院的最高行政長官,寺院的實際管理者。唐代以後,對監院的選拔往往既強調有學問、懂佛法,又能認真辦事的僧人來充當,監院與方丈的職責開始混同。
方丈院是監院或方丈的正寢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後部單獨建一處房屋或院落,作為寺院住持的住所。古代維摩居士之石室為方形,長寬皆一丈,故曰「方丈」。後來的方丈室雖為寺院住持的住所,但並不奢華,面積也不大,據王簡棲《頭陀寺碑記》,南朝宋孝武帝時建的方丈室,上面蓋的是茅草。後來的監院或方丈常在寺院舊房屋中處理公務,一些小型寺院,也不設方丈院,而將寺院內的旁院、跨院作為監院、方丈止息之所。 大齋堂: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體就餐,決不能分散就食,所以眾僧人就食處稱之為「大齋堂」。大的寺院的灶房大鍋一次都可煮飯一石以上,燒菜百斤以上。山西永濟縣孫常村宋代的的大鍋寺甚至還因大鍋得名。今河南少林寺、青海塔爾寺等大型寺廟至今還保存有當年的大鍋。即使有如此大鍋,對於一個有上千僧人的大型寺院,再加上四方慕名而來的雲游僧人,即使有幾口大鍋也不能滿足千名以上僧人在一起同時用飯,因此就產生兩種用餐辦法:一是分成幾批用餐,以保證都在一個大齋堂用餐;另一種是分成幾個大齋堂,以保證能同時用餐,基本上沒有破壞集體用餐的古訓。台灣的佛光山和中台禪寺等大型寺院皆採取此法。
藏經樓: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經閣,位置在佛寺最後一個院落,常為一座兩、三層的閣樓,作為儲藏佛經之用。在藏經閣的兩側,設有配樓或配閣。這種做法後來傳到日本。不過名稱稍有不同,如日本法隆寺、唐招提寺的藏經閣叫經藏,法華寺則叫經庫。經藏或經庫內俱供奉付大士像,即我國六朝時梁代善慧大夫付翁之像。因為他發明了輪藏方式,曾建立大層龕等藏經方法。另外,閣內還設釋迦摩尼像,脅持二菩薩像。有的還供奉日本天台宗創始人最澄法師像。
碑樓和碑亭
碑樓、碑亭、亭台:碑樓是寺院用來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築的樓閣,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曬雨淋而風化破損。造型多為方形,四面開門,中間端放大碑。碑樓頂部為重檐歇山式,與鍾鼓樓樓頂樣式相似。碑樓一般建在大雄寶殿前面院子的兩側,數量有一對、兩對、三對。有的寺院為了不妨礙大雄寶殿的庄嚴氣象,不在前面建碑樓而在前面兩側建碑廊。作用與碑樓相同。
石碑的碑記基本為三類:一是介紹該寺歷史,包括初建、重建時間,高僧、官員和文士在此修持、游覽及其歌賦;二是刊刻公示該院制度;三是公布四方信士在寺院興建或重建中布施者姓名及金錢數目。有的寺廟還有圖碑,刻錄該寺的平面圖。如山西平遙的慈相寺,通過其圖碑,我們可知宋代該寺的規模和建制。有的千年古剎還把歷代石碑包括已廢毀的寺廟內石碑集中在一起,形成碑林。凡是大寺、名寺,常請名家、大書法家來撰寫碑文。其碑文也就成了文學和書法名篇,如唐貞觀二年顏師古撰寫的等慈寺碑;唐貞觀四年褚遂良撰寫的化度寺碑;永徽四年褚遂良撰寫的雁塔聖教序,天寶二年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會昌元年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等。
有的寺院不建碑樓、碑廊而建碑亭,作用與碑樓、碑廊相同。造型亦多為方形,建在台基上,四面為四根立柱,無門,中間端放大碑。碑亭一般建在寺廟前院或後院兩側,左右各一。也有建在寺廟四角,共四個。碑亭整體一般塗成紅色,頂部要用琉璃瓦。如皇帝賜的御碑,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放在中軸線上,皇權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
亭台是供香客和遊人休息形狀不只是方形,也有六角、八角形 。一般建在前院或後院的兩側。 廊院與群房
廊院:是用迴廊組成組成的院落,最早用於民宅和宮殿,後來以用於寺院建築之中。基本上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周廊式,四面都有廊,主體建築物圍在其中,前後或左右排列為一組建築,這種形式最為常見,尤以唐代的寺廟為多;第二是斷廊式。東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屋。四面房屋拐角處用用廊銜接,北京和東北的民居四合院多用此種方式;第三游廊式。與斷廊的建築方式相近。區別是斷廊的兩邊有牆隔斷,外面看不見廊內。游廊兩邊沒有牆,香客、遊人、僧人在廊內可見廊外風景。游廊在寺院內作為常見。第四種是兩座殿之間用廊銜接。這種殿又稱工字殿。
群房:寺院內,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物皆建在中軸線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則建在院子四周,或單座,或成排,這類房屋稱之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來接待來訪者。此外也做辦公之用,充當會議廳之類。有的寺院還把群房作為法堂、念佛堂,寺院歷史文物陳列室。小型寺院還用來充當齋堂、僧舍等。 斜廊和飛廊:一般來說,寺院的主體建築都很壯觀,配殿則比較低矮、廊子就更低。這在建築上突出了主殿。但為了形成一個整體或使用功能,設計人員又常常將主殿與配殿、廊子連結起來。兩者由於高低不同,所以就構成斜廊。另外,樓與樓之間,閣與閣之間要連接,也必須架廊,架廊離開地面,在空中行走,這就是飛廊。斜廊和飛廊不僅使人們出入更為方便,而且使寺內一組殿宇顯得更加氣派庄嚴。這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獨創手法在寺廟建築上的運用。
斜廊和飛廊建築始於唐代,延續到明清。四川樂山無由寺後部石窟過道中即建有斜廊和飛廊,上面還有兩三處浮雕,代表著唐代木構建築斜廊畫面最高水平;西安大雁塔門楣石刻佛殿圖上,左右兩廊與大殿連接,其曲線十分美觀;北京雍和宮大佛殿也建有飛廊。 供養塔:佛殿的佛像前設有供桌,桌上放著香花、時令瓜果、布施箱、佛燈等供物。據《法華經》佛前有十種供養:花、香、瓔珞、秣香、塗香、燒香、幢幡、袈裟、技樂、合掌。供養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銀銅鐵錫製成,高約0.3米——0.6米不等,內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國清寺皆有供養塔。五台山南禪寺內為唐代供養塔。
放生池:建在寺院山門前,池的大小視寺的規模而定。如福州湧泉寺山門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圍築上矮牆,防止遊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師所創立,由香客將購來的魚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詔令天下寺院皆設放生池。放生池還能起到貯水作用,可用來救火。設計放生池時就要考慮與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則將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會寺,其放生池為全國最大。 經幢:寺院建築中一種石質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構成:下面為基座,基座上面為幢身,最上部為出檐。檐子頂端為幢尖(幢剎)。如果幢身為二層、三層,則在每一層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級寶塔一樣。幢身上刻有經文,所以叫經幢。經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沒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屬材料的。多為六角形,六面雕刻經文。也有八面的。所刻經文多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也有刻《般若心經》、《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也有的經幢上不刻經文,甚至連佛像、圖案也沒有,這種經幢叫「無字幢」,只起奉獻供養品作用,並沒有宣經作用。
寺院經幢建築規模,要視該寺規模、知名度和經濟狀況而定。大都寺院只有一兩座經幢,有的甚至沒有,山西洪洞縣西山嚴泉寺經幢多達十六座。經幢一般建在寺院的殿後、殿之旁側或山路回環處,遊客容易忽略。

Ⅲ 湖南寺院信息管理系統軟體,寺廟管理系統含掛單、信眾等功能,哪家開發好

寺廟管理系統開發,寺院信息管理

廈門弘慧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思明區七星西路七星1號12層

Ⅳ 宗教寺廟開戶資料

首先不知道你在哪個省市、哪個城市建設寺廟,這個是廈門市佛教協會關於廈門市佛教寺院的建設管理制度,裡面有詳細的規定,幫助你參考一下

第一條 為了規范我市寺院建設管理,提高寺院建設的質量保證寺院建築安全,做好寺院建設服務工作,明確寺院的權屬和管理工作關系,特製定本制度。

第二條 本制度所指的建設管理范圍包括新建、重建、遷建、翻建、改擴建以及結構性重大修建項目。所指的寺院權屬關系包括房屋產權、土地使用權和寺院管理權。

第三條 寺院房地產產權及土地使用權為社會所有,由佛教協會登記。其產權證及建設設計圖紙、批准文件、設計建設合同、竣工驗收資料等原件檔案由佛教協會負責保存。寺院可根據管理的需要保存復印件和其餘有關資料。

第四條 寺院管理組織擁有寺院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同時也負有管理維護寺院建築和籌資建設寺院的義務。市佛教協會對寺院建設管理負有指導、幫助和監督的職能 。

第五條 市佛教協會和寺院均不得自行對寺院建築進行轉讓、出售和抵押等處分,寺院產權和土地使用權的處理按法律法規辦理。

第六條 寺院建設方案由寺院管理組織集體討論通過後,按申請程序先向市佛教協會報告,市佛教協會要做好把關和指導工作,經組織有關人員論證和會務會議討論同意後,由市佛教協會向政府相關部門辦理建設申請,申請具體工作以寺院為主,佛教協會協助,所產生的費用由寺院(建設使用單位)負責。

第七條 凡屬寺院建設涉及到重要結構安全的項目,皆須委託具有資質的能承擔建築設計責任的設計單位,並辦理正式委託手續(由個人設計的,應具有資質的設計單位承擔相應的責任)。重大的新建改建項目有條件的應採用設計單位招投(議)標方式。

第八條 凡是寺院重要建設項目,寺院在向市佛教協會提出報告之前,市佛教協會向寺院登記機關和規劃建設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之前,應分別召開論證會,組織寺院民主管理組織和有經驗的人員參加。必要時也可邀請專業人士參與。市佛教協會把關指導論證的主要內容著重在資格審查、建設規模、建築風格、建築布局、寺院定位、建築品位、功能設計、內外協調、環境保護、必要性與可行性等十個方面。討論必須記錄在案,以供查閱。

第九條 佛教寺院建設的申請首先應辦理行業主管的前置申請之後才向土地建設主管部門辦理建設手續,即經宗教管理部門同意後,按規定向規劃、土地、建設、消防等管理部門辦理相關審批手續。申請手續先由寺院向市佛教協會提出,經同意後由市佛教協會按宗教活動場所登記管理的關系向區或市宗教主管部門辦理前置審批。

第十條 市佛教協會向寺院登記機關提出寺院建設申請報告的內容應包括明確房屋權屬、土地使用權屬、建設用途、建設規模、建築風格、功能布局、投資規模、資金來源、申請理事、請求事項等。同時應附上相關論證說明材料、初步設計方案和資金籌措方案。

第十一條 重大建設項目獲得土地、規劃、建設許可證後,寺院應徵求建設主管部門同意情況下舉行內部議標或公開招標,參加議標或招標的施工建設單位必須有符合項目要求的資質。招議標工作要做到公正、公平、公開、合法。市佛教協會應加強對招議標工作的指導,對施工單位的資質和招投標方案幫助審核。

第十二條 必要時,寺院應選擇有相關資質的建築監理單位負責對建築施工的質量監理,聘用專業人員參與現場施工管理。寺院建設所用建築材料應采購合格產品,消防安全器材應在指定的相關專業機構采購。寺院要保存和建立完整檔案,包括建築申請建設圖文資料、現場施工管理登記資料、建築材料消防安全器材產品合格證書、工程驗收有關資料。

第十三條 寺院要加強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會同施工建設單位加強施工安全教育,嚴格按要求組織施工,做好防火、防盜、防事故工作,若施工對寺院的香客、遊客或舉辦宗教活動存有安全防患,寺院和施工建設單位要共同做好防範措施,不宜舉行大型宗教活動。遇到台風等特殊的情況,應主動配合相關部門工作,採取預防措施。

第十四條 為了加強對寺院建設資金的管理,保證資金使用的合理、安全、有效,寺院對重大建設項目一般建立專賬。有條件的要設立專戶,做到專款專用。寺院財務要保留重要承包合同、采購合同原件或復印件,財務人員和財務主管對建設資金使用負用監督的職責。

第十五條 對於已批準的建設方案進行變更,應按要求向相關部門申請,並對宗教管理部門報備。涉及到規模擴大應按寺院擴建的要求補辦申請手續。

第十六條 施工完成後,寺院應先自行組織專業人員按要求進行建築驗收,再按規定辦理完整驗收。寺院新建、翻建、擴建以及進行重大維修後的建築,必須在驗收合格後方可使用。
第十七條 為了做好跟蹤管理,寺院建設實行事前報告制。寺院建設開工前,應向市佛教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報告辦理申請手續的進度情況,並附上的建設審批手續的復印件。寺院重大修建項目竣工啟用前,寺院應向市佛教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報告建設進展情況,報告時須附上建築驗收的有關手續復印件。

第十八條 建築竣工驗收後,寺院應及時上交有關檔案資料並配合市佛教協會辦理產權登記。市佛教協會應加強寺院建築檔案管理,為寺院提供檔案的查閱、復印、借用的便利。使用寺院建築檔案,應辦理借用手續。

第十九條 市佛教協會應高度重視寺院建設,要定期檢查指導寺院建設工作。寺院法定代表人是寺院建設的第一負責人,對寺院建設負有領導責任;經辦人員負有相應的職責。

第二十條 在寺院建設中,如出現以下情況應追究寺院法定代表人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1、不按要求辦理審批手續擅自建設被相關執法部門處理的;
2、不按要求進行設計、施工、質量監理的;
3、因管理混亂,造成質量事故或重大經濟損失的;
4、由於管理混亂出現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的;
5、不按本規定要求向市佛教協會或登記管理機關報備的;
6、不按要求辦理驗收手續的,未經驗收投入使用出現安全隱患的;
7、不及時辦理檔案資料移交導致材料丟失無法辦理權屬登記的;
8、拒不接受市佛教協會和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管理的。

第二十一條 出現第二十條1、3、4款的情況情節嚴重的寺院負責人必須向佛協提出辭職,市佛協也將追究其他人員的相關責任。出現2、5、6、7、8款的情況,市佛教協會責令改正,並視情節輕重,對寺院相關人員作出批評教育、責令改正,必要時可給予通報批評、警告、停職檢查的處理。

第二十二條 本制度適應於廈門各寺院。

第二十三條 本制度經2009年8月28日市佛教協會會務會議通過生效

Ⅳ 寺廟會做些什麼活動

我所知道及親身參與過的活動如下: 1. 法會: 諸如浴佛節法會.大悲懺法會.梁皇寶懺法會.以及佛菩薩聖誕. 出家.成道日法會等等. 2.建寺周年活動 : 比如慶祝佛寺建寺幾周年的活動.寺方會擴大舉行. 3.佛七.禪七.八關齋戒活動 : 有些佛寺會定期舉辦在家居士或大學青年的短期出家修行班.打佛七及禪七是常態.那七天或八天里.學員一律住在寺里.過著出家人的生活.並且從早到晚不斷的誦經與苦行.直到課程.結束. 4.佛學夏令營.冬令營:故名思義.這是比較輕松的學佛課程.一般寺廟對外招收的對像以中.小學生為主.課程安排為五天左右.也是一律住寺.不過課程內容則以基本佛學常識為主.誦經為輔.並會為中小學生安排才藝教學.

Ⅵ 佛教寺廟的崗位有哪些

一、寺院里設有哪些職務?
一般的寺院都是由方丈和四大班首、八大執事所組成的。另外還有很多的侍者和其他負責人。近現代的寺院基本設置五個部分也就是五大堂口,每個堂口都設置相應的職務委派相應僧人負責,通常情況下這五大堂口都設有以下執事:
(一)禪堂
(1)維那:禪堂的主要負責人。凡禪堂中有違犯清規者,他都有權予以懲罰。上殿時,維那掌管佛教儀式的起腔領念,以音聲為佛事,有如佛教樂團的總指揮。
(2)悅眾:維那的副手,若維那不在,禪堂可由其代管。悅眾在上殿時具體敲打樂器,配合唱念,並教初學參禪僧人的禮儀。悅眾可設置數人。
(3)知藏: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護重要的經藏。相當於圖書館的館長一樣。
(4)藏主:執掌經櫥鑰匙,定期晾曬經藏,負責佛教書籍的保管和借閱。相當於圖書管理員。
(5)參頭:也稱「禪頭」,禪堂中參禪最久或最熟練者。他主要承擔的是,為初學參禪的僧人做出示範和起到表率作用。
(6)司水:每天早晨打洗臉水,准備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後的洗腳水等。
(7)圊頭:每天挑送凈桶,沖洗廁所,更換洗手水,洗曬揩手帕等。
(二)客堂
(1)知客:客堂的主要負責人,掌管全寺內外日常事務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其地位相似於辦公室主任和接待處長。
(2)照客:為客堂和知客辦事,照料客人,打掃客房等。
(3)寮元:雲水堂的負責人,根據客堂安排,接待來寺院的雲水僧。
(4)僧值:由於這個職務原來未設專職,而是由僧眾輪流值班,故名。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檢查僧眾威儀,相當於糾察一職。
(5)殿主:大殿的管理人員。其職責是照管油燈、香燭,擺設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等。
(6)香燈:殿堂的管理人員,與殿主職責相同。
(7)鍾頭:負責敲鍾的職務。
(8)鼓頭:負責擊鼓的職務。
(9)夜巡:負責夜間巡邏和打照板報時刻的職務。
(10)門頭:守護山門的職務。
(11)**:負責寺院的文秘工作。
(三)庫房
(1)臨院:俗稱當家師,既是庫房的主管,也對寺院各堂口的工作進行督察。權力僅次於方丈。
(2)都監:都監的序職在寺院中是最高的,他在禪堂的位次,坐在監院上首。他上輔住持,下助監院,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管事。
(3)副寺:監院的副手。指導庫頭們的工作,負責寺院的生活及佛事用品,並對財務進行監督。
(4)庫頭:負責庫房的管理工作。
(5)莊主:俗稱「下院當家」,凡寺院所屬莊田的一切事務,都由莊主負責。
(6)園頭:經管寺院的菜園。
(7)監收:主要負責購進實物的驗收等。
(四)大寮
(1)典座:大寮的主要負責人,寺院的生活總管。
(2)飯頭:負責煮粥做飯,隨時掌握人眾之去來,水米之增減。
(3)貼案:負責做僧眾的齋菜和佛殿的供菜。
(4)菜頭:負責廚房用菜,包括選菜、洗菜等。
(5)水頭:保證供應大寮做飯菜和燒茶等生活用水。
(6)茶頭:保證供應僧眾每天的茶水。
(7)火頭:專管飯菜的爐灶,掌握火候。
(8)磨頭:負責寺院磨米等使用磨所做的事情。
(9)行堂:在齋堂為進齋僧眾鋪碗筷、盛飯菜和添加飯菜,齋畢又收拾和清洗碗筷的事務。
(五)衣缽寮
(1)衣缽:是方丈和尚的直接助手,負責收發信件和草擬文書等。還可代替方丈接見來訪者。
(2)燒香:侍者寮的負責人。凡方丈說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禮拜、上堂、上供時,均由燒香高捧香爐,走在方丈前面。
(3)記錄:主要為方丈寫法語,傳戒時寫請啟,為各種佛事寫疏文等。
(4)湯葯:負責在方丈生病時煎湯熬葯,故名「湯葯」。也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廚師。
(5)請客:有人會見方丈,先由他稟報衣缽或方丈;方丈或衣缽有指示,也由他向外傳達。
(6)聖僧:負責照料方丈的穿衣,飯後漱口,為方丈背行囊等。在佛教儀式中,當為方丈傳爐、開具等。是方丈的侍者。
(7)行者:在方丈廚房燒飯烹茶及干雜活的僧人。
僧人注重的是內心的修行,他考慮的是在修行中取得最大的成就而不是職務的高低。六祖慧能做過行者負責舂米;寒山與拾得做過燒火僧。這些職務只是出於寺院管理的需要而設置的。
二、僧人的職務是根據什麼分配的?
寺院繁雜的日常事務都是由執事來辦理。這些執事有列職與序職之分(列職相當於職務側重按辦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職別;序職相似於職稱側重按出家資歷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
列職和序職又可分為東序和西序(其原來的意圖可能是:東為主位西為賓位。故將直接為住持工作的叢林執事待以主禮列在東序;將輔助住持工作的執事待以賓禮列在西序)具體的分法如下:
(一)序職分為:
(1)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2)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葯、侍者、清眾、知客、行者、香燈;
(二)列職分為:
(1)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司、監收、莊主、磨頭、寮頭、殿主、鍾頭、鼓頭、夜巡;
(2)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堂、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僧人序職的高低與其戒臘的長短一般是互為關聯的。同時序職的授予是在佛教修持的實踐中獲得的。修持成就越大序職越高。一般說來只有住在雲水堂的僧人沒有序職。他們在別的寺院可能有序職,但是到了一座新的寺院原有的序職卻不予承認。另一方面在本寺的序職相對是永久性的。比如一位燒香出外參學二十年後回到本寺院仍給他保留著燒香的序職。
列職一般比序職後獲得。在受了戒的僧人中起初大多充任寺院的下役工作。由於其工作實在是一種苦行的原因故被稱為「行單」。這些人包括在雲水堂、廚房、磨房、菜園做苦力的僧眾。行單至少在禪堂修滿一期後方可任職。列職的變動很大,有時任期只有半年並可隨缺隨補。當任期結束,每位執事都得辭職但他辭去的是列職而非序職。序職仍舊保存或者隨著新列職的授予,序職也相應升遷。
叢林的每位僧人都有各自的序職和列職。序職為「四大班首」的其列職可能是都監、監院或副寺;序職為**的其列職多半為「五大堂口」的負責人;序職為燒香的列職一般為庫頭監收等。

Ⅶ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具體分別指什麼

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問題,慢慢有點體會,這也許就是電影里的另外一句話,「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最好詮釋,好像明白了一點。下面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望板磚伺候。 我是程序員,那就從程序員的境界說起。在程序員的學習道路上,從一開始各種bug,到無止無盡的知識點,總是感覺這條道沒有盡頭,心中一片亂麻。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尤其是對一門語言深入了解後,又做個幾個項目。慢慢的就會覺得自己如天神下凡,無所不能。程序語言是萬能的,程序員是萬能的。這也許就是第一層境界,見自己,程序員的整個內心都是圍繞自己本身來轉的。看問題的方式也是從技術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隨著接觸的項目越來越復雜,規模越大。一開始肯定會發現程序語言只不過是程序員和計算機交流的工具。語言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用最適合自己項目的語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明白了做項目不是說程序員的腦細胞太活躍,需要找個方式去消耗腦細胞。在計算機上的項目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吃喝住行,玩樂,使其變的更加白便利,突破地域,時間,種族的限制。讓知識無疆界,讓種族無歧視。這時候程序員內心慢慢的平靜下來了,明白了自己只是這浩浩乾坤中的一粒沙塵。離開了你,太陽正常升起。只有做惠及人們生活需求,滿足大家心靈愉悅的項目才是真真的好項目。這時候的境界已經超出了技術的范疇,到了做對事情的范疇。只有順天道者,方可屹立在這神州大地。在電影中宮二想起自己小時候在雪地里練拳的經歷,就是通過與自然的完美融合,感受到了武術的真真精神。然後在給父親復仇的時候,去寺廟里希望菩薩給她留一盞燈。都說明了與這朗朗乾坤相比,自身實在是太渺小了,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事情並不多。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見天地吧。 有人說宮二父親沒有見到眾生,我不同意。他要沒見過,他還提出這概念幹啥。見眾生,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授業解惑,自己形成自己一套獨有的理論體系。做為程序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一個現象,當自己將一個事情給別人能講清楚,別人也能聽懂的話,一般你做的這個事情問題不大。如果你自己講起來都非常別扭,別人也聽的一頭霧水,基本上你這東西肯定有更好的一種方式。授業解惑不僅僅是將自己知道的知識傳播給大家,當然這也是一種好的品德,分享知識本來就是一種美德。更重要的是自己對知識的一種升華和提煉。程序員界很少有收徒的習慣吧,著書立著,將知識傳播出去。讓眾人去得到幫助,同時反過來也是對你技術最好的一種考驗。

Ⅷ 北京寺廟有哪些

北京有約50多個寺廟
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現存最古的巨剎,在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佔地約6700平方米。始建於唐初。原名憫忠寺,明改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5)改建後更名為法源寺。
該寺坐北朝南共四進院落。第一進有天王殿,內供奉布袋和尚和銅鑄四大天王造像。第二進有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兩菩薩,為明初造像。搶廈樑上懸掛乾隆御筆「法海真源」匾。第三進有觀音閣(又稱憫忠台),陳列歷代石刻,閣後為毗盧殿,供奉明代銅制五 方佛像,其中層為四方佛,佛面各向四方,上層為毗盧佛。再後是大悲壇,陳列唐和五代人的寫經,宋、元、明、清版經文。四進為藏經館,陳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法源寺歷經火災、地震及戰亂破壞,多次重修但寺址未變。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曾撥專款二次修繕,並於此設置了中國佛學院和中 國佛教文物圖書館,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亞洲11個國 家和地區的佛教會議在此召開,1980年鑒真和尚塑像由日本回國在此展出。現該寺是北京地區佛教徒活動的重要場所。
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阜成門內大街東口,歷代帝王廟以東,是北京著名的寺院之一,是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
廣濟寺始建於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明天順年間僧人普惠重修。明成化二年(1466)賜名"弘慈廣濟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整修,增建御制碑文匾額和御臨米的"觀音",並增塑了釋迦牟尼等鎏金佛像。寺中舊有古樹一棵,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鐵樹歌》。後因火災該寺曾進行過多次重建和修繕。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2年和1972年曾進行過兩次大的修整,使古剎恢復了往日的風彩,保持了宏偉肅穆的風貌。
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門頭溝潭柘山山腰,距市區45公里。潭柘寺始建於晉代(265-420)當時叫嘉福寺,唐代叫龍龍泉寺,金代重修之後稱大萬壽寺,元、明、清三代都有修建,清康熙重建賜名岫雲禪寺。寺名歷代更改不一,獨潭柘一名,傳久不衰。潭柘寺是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而得名。
北京流傳著"先有潭柘,後有幽州"的說法此寺之古,可想而知。 潭柘寺的建築布局分為三格:居中的一路是佛殿-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閣。在這組建築內有許多古物和美麗的傳說。如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的塑像。
據說妙嚴公主曾削發居此,每天早晚都要禮拜磚都快磨穿了,時間之久,由此可見;還有大雄寶殿東側有棵古老的銀杏樹,俗稱"帝王樹",西側與其對稱的一棵叫"配王樹"。中路松樹特別粗大,高入雲霄,還有婆羅樹,玉蘭樹和其他各種名貴花木。從後殿毗盧閣下望可俯瞰全寺景觀。寺中龍王殿的廊子里還還有潭柘寺的一寶——石魚。它是一條長約1.5米,重達75公斤的石雕大魚。這魚遠看似銅,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樂音。古人說它是南海龍宮的一寶,其實它是一塊含銅量較高的隕石,原來的石魚已被毀掉,現在的石魚是復製品。
東路是行宮,清代皇帝游山到此休息。此路最為著名的就是人們常說的流杯亭了。亭內懸掛著乾隆帝親筆寫的"猗亭"橫匾。南看象龍首,北看似虎頭。引泉水入溝內,經曲折的水槽流出.流杯亭內水槽寬約10厘米,如將酒杯放入水槽,酒杯隨水漂流,遊人坐在不同位置可取杯引酒。這種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處,其中以潭柘寺和中南海的流水音最為有名。
西路是一些散落的徑院有圓形,方形的佛殿建築物,庄嚴美麗,最高處是觀音殿,殿角系以銅鈴,微風吹拂發出清脆的聲音。
碧雲寺
碧雲寺位於香山東麓,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之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擴建改庵為寺。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原來的基礎上興建了金剛寶座塔、羅漢堂等。新中國成立之時,該寺殿早已破爛不堪;1954年人民政府大力進行整修並重蓋了孫中山紀念堂,使寺內建築煥然一新。
走進碧雲寺雄立高台的山門後面,共左右各有明代塑造的兩尊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每個高4.8米。兩側配建鍾鼓樓,正面就是天王殿,殿內原有四大天王像,高2.5米。傳說他是彌勒的代身,所以後人塑像作為彌勒供奉,這尊銅彌勤佛像為明代製造。由天王殿入內,就是第二進院子,這是全寺的主體。主殿有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的塑像,還有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的雕塑等,殿是木結構明代建築,內部的佛像,塑像和藻井都極其精美。
寺的南院主要建築是羅漢堂,堂頂有五個小白塔(四周四座, 中間一座稍大些)。堂內緊緊地排列五百尊木製塗金的羅漢像和七尊佛像及一尊一尺多高的濟公像。關於五百羅漢有兩種說法:一是參加第一次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男僧;二是常隨釋迦牟尼聽法傳的五百弟子。碧雲寺羅漢堂 的五百羅漢依照乾隆帝親自擬定的名單和順序排列,每個羅漢前均立有漆金神牌,上面寫著羅漢的名字。乾隆帝把自己也封為羅漢,起名為破邪見尊者。對於濟公在羅漢堂內沒有座位的說法是:他來遲了,五百個座位已佔滿,只好置身樑上。
五百羅漢堂的北面是普明覺妙殿。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其靈柩曾停放在此。1929年5月靈柩移往南京的紫金山中山陵安葬。他的衣冠封存在金剛座塔正台基的拱門內。1954年對這座殿進行大整修,辟為孫中山生平展覽室。殿內有一座孫中山半身像,還存有一具當年蘇聯政府贈送的玻璃棺,殿內還有孫中山先生的遺囑等資料。紀念堂兩側有兩個展覽室第一室陳列著孫中山先生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資料和照片;第二室陳列著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活動情況的資料和照片。
卧佛寺
卧佛寺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距市區約20公里。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以後歷代有廢有建,寺名也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據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卧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卧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殿的正面牆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此外寺內還種有幾株婆羅樹,每逢春末夏初之際,白花盛開,花朵如同無數座潔白的小玉塔倒懸枝葉之間,別有情致。
大鍾寺
大鍾寺位於西郊北三環路。原名覺生寺,因寺內有500多年前的永樂大鍾而聞名與世,俗你大鍾寺。該寺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山門上青石匾額四周刻有9條穿雲飛龍,正中為雍正御筆"敕建覺生寺"是建廟時的原物。寺坐北朝南依次為影壁(已毀),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藏經樓、大鍾樓及東西藏經樓、配殿等。
大鍾在寺的後院鍾樓上。樓高16.7米,上圓下方,四面有窗,銅鍾相傳為明代永樂年間姚廣孝所鑄,是600年前的古物。鍾高6.94米,最大直徑為4米,深0.7米,總重量為46.5噸,被譽為"中國鍾王",鍾聲洪亮數里可聞,鍾體內外鑄有《華嚴經》全部80卷文字共23萬之多,全用楷書書寫,故又名"華嚴鍾"。
現大鍾寺內設中國古鍾博物館,館內陳列古鍾近百口,除永樂大鍾外,其中還有最古老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鍾。在大鍾寺內的幾個大殿內布置有《大鍾寺歷史沿革陳列》、《中國古鍾發展簡史陳列》、《中國鑄造工藝發展簡史陳列》、《永樂大鍾歷史沿革陳列》和《永樂大鍾佛經銘文陳列》,兩側開辟為"鍾廊",陳列歷代古鍾。
雲居寺與石經山
雲居寺位於房山區石經山,距市區75公里,是歷史上的佛教勝地。雲居寺又稱西域寺,始建於隋大正年間。寺門朝東,寺的中路原為六進殿宇,最前面是天王殿,拾級而上是毗盧殿,殿的兩側是鼓樓和鍾樓,再往上是釋迦殿,旗檀殿,葯師蓼和彌勒殿。在這些殿堂的兩側建有僧房、文殊殿和方丈院等附屬建築。雲居寺的最高處是大悲殿,它與說法堂、藏經閣渾然一體,構成全寺規模最大的殿宇。
雲居寺最為著名的是該寺對面的石經山所藏《房山石經》,是中國唯一的石刻大藏經。經文都刻在石板上,分別藏在九個岩洞內。《房山石經》始刻於隋,成於明,歷時千年,堪你世界傑作。解放後,人民政府對雲居寺所藏石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到現在還完好保存的石經就有一萬四千二百七十八塊。
1961年,國務院將雲居寺遺址,兩座遼塔、八座唐塔、藏經洞和石經,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並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先後對遼代北塔進行了加固維修,為保護石經板蓋了經板庫,並決定在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將石經重新回歸地下,以使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貴文物代代相傳。
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廣安門外北濱河路,建於遼代。天寧寺在北魏孝文帝時叫光林寺,隋仁壽二年改名弘業寺,唐代叫天王寺,以後歷代都進行改建和修繕,寺的名稱也更換了幾次,到了明永樂二年(1404),才改名為天寧寺。
天寧寺塔是北京現存古典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個;也是中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據文獻記載,這座塔隋代已有。但是,現存的天寧寺塔是遼代所建;個別細部還在明、清時重修過,這個塔經過900多年風霜雨雪的考驗,依舊完整美麗,實為今日北京最珍貴的建築藝術遺物之一。
天寧寺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建於一方形磚砌大平台上,兩層八角形基座,基座之上為平座,平座之上用三層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以上即十三層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結構的磚制雙抄斗拱,各層塔檐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每層均系綴風鈴,每逢風起,便發出清脆的鈴聲。塔頂則以寶珠形的"塔剎"而結束,"剎"即佛教的象徵(1976年唐山地震時將塔剎震落)。
法海寺
法海寺位於石景山翠微山南麓。該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正統八年(1443)竣工。這所廟宇規模宏大,以壁畫精美聞名於世,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法海寺大雄寶殿內的九鋪壁畫,其中佛龕背壁三鋪是壁畫中的珍品,繪的是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中間的水月觀音畫,半身裸露,肩披輕紗,胸佩瓔絡,屈右膝盤左腿而坐,右手臂輕置脖上,神態文靜莊重。大殿兩側壁上是以蓮花托體的如來,飛天等為主,並繪以大牡丹、月季、菩提、芭蕉等花卉為襯托,畫面祥雲繚繞,很象傳說中的"梵天佛地"境界。殿後兩側是由帝後,天龍八部和鬼眾等36個人物組成的"禮佛護法圖",人物最高達1.6米,這些壁畫是明代壁畫的代表作,寺內除壁畫外,還有寺史展覽和其他壁畫的照片150多幅。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懷柔縣城北7公里的紅螺山之陽。寺西500米處曾有一泓泉水,名曰"珍珠泉"。據傳泉中有兩只大螺螄,其色殷紅,每到夕陽西下,螺螄便吐出光焰,紅光熠熠,百里可見。紅螺山,紅螺寺便由此而得名。紅螺死後,葬於寺內,並建兩座寶塔以志紀念。
紅螺寺始建於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改為"護國資福禪寺"。公元1663年康熙皇帝來此,建山亭,設御座,植果竹,寺廟規模擴大,當時寺廟地產3.65萬畝,僧人300多,廟場佔地方園4平方公里。解放後,這里曾設師范學校直至80年代初,近年來這里大力修整開辟為一處新的旅遊景區,並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正門台階兩側各有兩株古槐,據說這四株古槐已有2000多年的樹齡了,然而現在仍然挺拔雄偉,枝繁葉茂,主幹大者直徑達1.6米。此外寺內還有近千年的銀杏樹和平頂松、紫藤。每到暮春時節串串紫瑪璃似的藤蘿花掛滿枝頭,濃郁的花香溢滿全寺,是北京地區絕景之一。紅螺寺歷代是佛教聖地,高僧頻出,傳說佛法超凡。據《念誦儀規》中記載13位西天東士歷代祖師中第12位"紅螺資福醒公大師"即出於此寺。
紅螺寺又是為其他寺院培養方丈,住持的重地,因此,該寺遠近聞名,香火極盛。 紅螺寺環境幽雅,群山環抱,這里野生動物也較多,有狐狸、狍子、野兔、野雞以及多種鳥類,寺南還建有紅螺水庫,可劃船,游泳和垂釣。
大覺寺
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花和環境的清幽而著稱,寺廟坐西朝東,殿宇依山而建,自東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天量壽殿,大悲壇等四進院落組成。此外還有四宜堂,憩雲軒,領要亭,龍王堂等建築,寺內供奉的佛像,造型優美,形象生動,《陽台山清水院創 造藏經記》碑,為建寺之年始立,是寺中珍貴文物。大覺寺環境優雅,群山環抱,寺前平疇沃野,景界開闊;寺後層巒疊嶂,林莽蒼郁,一股清泉從寺後石隙注入,繞石渠淙淙而下,泉水清澈,四時不竭,院內有乾隆年間從四川移來的玉蘭樹,花繁瓣大,色潔香濃,樹齡300年上下,堪為 京城玉蘭之最。還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 銀杏樹,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圍,濃蔭可蔽半個院落,據說已傲立千年之久。
古寺蘭香,鼠李寄柏,碧韻清池,靈泉泉水
松柏抱塔,老藤寄柏,銀杏樹王,遼代古碑
號稱大覺寺八絕。
雍和宮
雍和宮建於清康熙三十三(1694) ,是雍親王胤真的府邸。乾隆九年 (1744)將其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 廟,成為格魯派在北京地區最大的喇 嘛廟。
雍和宮內供有眾多的佛像,造型優美,主動傳神。 同時還保存有大量的唐卡、字畫、服飾、民族生活用品、法物、法器等。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像和41幅《釋 迦牟尼源流》唐卡等,均為珍貴文物。紫檀木雕刻的羅漢山;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刻而成 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內的木雕「三絕」.
妙應寺
妙應寺由寺院和塔院組成,寺院包括山門、鍾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寶殿以及西側的配殿、廂房,塔院的紅牆圍成一個單獨的院落,四角各建一座角亭。白塔位於院中央偏北,塔前建有《具六神通殿》。
妙應寺白塔始建於元朝至元八年 (公元1275年) ,由當時入仕元朝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錄奉敕主持修建,因塔身通體皆白,俗稱白塔。塔體為磚石結構,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塔基底面積810 平方米;塔身為復缽體,塔剎的剎座呈須彌座式,座下豎立著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輪,即所謂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一巨大華蓋,周沿懸掛著36片帶有佛像和佛字的華幔 ,下面各系一個風鈴 ;剎頂為銅質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
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戒台寺
戒台寺又稱戒壇寺,位於北京西郊馬鞍山上.距市區35公里,從潭柘寺去約有5公里山路。寺內有中國寺院里最大的戒台。與杭州昭慶寺、泉州開元寺中的戒台並稱中國三大戒台。戒台是佛教寺院向信徒傳授戒律的地方,只有大的寺廟才設置。北京西郊的戒台寺始建於唐代(622年),舊稱慧聚寺。遼代(916-1125)高僧法鈞來寺開壇講授戒律,在這里營造戒台。當時,准備皈依佛門的人紛紛來寺學習經文和戒律,事後到潭柘寺楞嚴壇進行考核,合格者准許出家,並能成為遊方僧人。從此戒台寺名聲大震。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又進行了修整,曾改名萬壽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進行擴建,當時全國許多遊人、僧人都慕名而來聽戒。
戒台寺的正殿是大雄寶殿,前面是天王殿,後面是千佛閣。戒台殿在寺的西北院內。殿內巨匾是乾隆親筆所題"樹精進幢"。現在戒台是明代所建,成正方形,每邊三丈長,一丈多高,共分三級,用漢白玉砌成,四周雕有蓮瓣,浮雲等圖案,刻工十分精細。
殿堂四周分布著許多庭院,各院內有精美的疊山石,蔥郁的古松古柏,加上古塔古碑,山花流泉,顯得格外清幽。寺中著名的樹木有"自在松"、"卧龍松"、"九龍松"和罕見的"活動松",你隨意拉動它的哪個松枝,整棵樹的枝葉都會跟著搖動,好象一陣狂風正在襲來似的,活動松遠在200多年前就已聞名,清乾隆皇帝在此還留下了一座"題活動松詩"的石碑。
十方普覺寺
十方普覺寺又名卧佛寺。位於西山北的壽安山南麓,距市區20公里。唐貞觀年間(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譯音,意譯為「妙足」、「知足」。寺內原有唐代塑造的一尊檀香木卧佛。1320年元代碩德八刺(英宗)繼位,在兜率寺的舊址上擴建。名昭孝寺,後改洪慶寺。1321年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銅像和12弟子的泥像。殿門橫匾上書有「性月恆明」。意為月亮如佛性,光輝永照。明代重修過5次,英宗、憲宗、武宗、世 宗、神宗都到過卧佛寺,崇禎年間,改稱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後,改今名,由於寺內供奉有一尊銅卧佛,故俗稱卧佛寺。有人認為卧佛寺就是《紅樓夢》太虛幻境的地上原型。寺坐北朝南,由3組並列院落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額題「智光重明」,四柱三樓灰筒瓦頂。牌坊過後是長百餘米的坡道,坡降12米,兩側古柏4行。主要建築有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經樓等建築。樓後傍依山崗,由石級登上山頂,建有亭台,可俯覽全寺。兩側圍以廊廡、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3座院落聯結成一個整體,是中國佛寺早期的一種布局方法,這種平面布局在北京一帶較少。寺內還栽有兩株娑羅樹。近處有櫻桃溝景點。琉璃牌坊山門殿前聳立著一座四柱七樓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的正面額「同參密藏」。碑坊的背面額「具足精嚴」,均為清高宗御筆。牌坊後有一半圓水池,水池兩側有鍾、鼓樓,上有石橋通山門殿。山門殿殿內有哼哈二將。
四大天王殿按佛經的說法,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剛,住須彌山。殿內所塑四天王像。四大天王各有一個從者,還各有91子,輔佐四大天王各守一方。四大天王殿還供有韋馱,為佛教守護神之一。居四大天王32將之首。自唐初以來,即被安置於寺院之中。三佛殿卧佛寺內最主要殿堂,因供奉三世佛得名。三世佛有兩種說法:一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即燃燈、釋迦、彌勒。一謂三個佛世界的佛,指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婆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卧佛寺所供奉的就是後面這三世佛。在約1米高的須彌座上,三尊2.5米高的泥塑貼金佛像端坐在蓮花座上,殿堂的兩傍是彩塑十八羅漢。檀香木雕唐代卧佛像原在三佛殿,明末清初不知去向。三佛殿有東西配殿,東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西配殿供奉「達摩祖師」和「地藏菩薩」像。卧佛殿面闊3間,綠琉璃筒瓦黃剪邊單據歇山頂,兩側楹聯為慈禧所書,殿中為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卧佛。卧佛於元至治元年(1321)鑄。佛身長5.d米,用銅25000公斤(25噸),鑄銅用工7000個。銅佛作睡卧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卧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殿的正面牆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殿外左、右各有一碑,居右者是1734年所立,居左者是1749年所立,碑上刻有卧佛寺的簡史。 配殿原有數十個大櫥,皆藏著一卷一卷的經文,平時打封上鎖,每年6月24日晾經時,才啟封開鎖。1966年佛經被毀。東路院原為寺憎起居處所,從前向後依次是大齋堂、大禪堂、霽月軒和清涼館,均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後有供奉寺內開山祖師的祖師院。西路院原為皇帝避暑行樂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宮院。最前邊是一行宮,迎面是座假山,穿過假山、石橋、垂花門進入行宮正院。行宮也是採用四合院帶迴廊的建築形式。沿廊北行,進入二行宮院,院內疊起纖秀的假山。再北邊是以水作景的三行宮院,院內東西是外封內敞的游廊,正面為一背*山崖的敞廳,廳前是一個四方的魚池。後分別稱作「凌霄閣」、「萬松亭」、「龍王堂」。
靈岳寺
靈岳寺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北部5公里的白鐵山上。靈岳寺創建於唐貞觀年間。遼代重建,稱「白貼山院」,金稱「靈岳寺」。寺院處於白鐵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南向,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和釋迦佛殿。寺南部山門兩側為鍾鼓樓遺址。天王殿為懸山式建築。殿內舊供奉四天王、韋陀、接引佛塑像。釋迦佛殿,為單檐廡殿頂調大脊式建築,面積達100餘平方米。檐下雙昂五踩斗拱,拱眼壁為彩繪佛像。殿內舊供奉一佛二菩薩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1954年拆毀。寺內現存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靈岳寺記》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靈岳禪林碑記》。
萬佛堂孔水洞
萬佛堂孔水洞位於房山區西北雲蒙山南麓、河北鎮萬佛村西約200米處。萬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創建於唐玄宗時期(713—756),原名龍龍泉寺,後改大歷禪寺。現存的萬佛堂為3間無梁殿,歇山頂。門循上嵌 有四周浮雕蓮花瓣石匾。殿內正面和兩山牆下端鑲嵌的 「萬菩薩法會圖」,長23.8米,高2.4米,由31塊長方形 漢白玉浮雕而成。是唐代浮雕藝術的代表。孔水洞由人 工砌成高大的券口,是天然溶洞,洞內有泉,可乘舟駛入。 離洞口不遠的石壁上有隋唐時代的造像和刻經。造像高1米,寬2.5米,依岩開鑿,總計6尊,與雲崗、龍門石窟相似。1982年該洞一度乾涸,曾出土動物化石、鐵器和7條唐代金龍。萬佛堂孔水洞的兩翼各有一座塔,左翼是小龕密布的花塔,遼代創建,通高約20米。右翼名叫「齡公和尚舍利塔」,創建於元代,為八角形七級密檐式,通高約18米。萬佛堂孔水洞是房山石經早期刻經地點之一,在 「房山石經學」方面佔有重要位置。為北京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寶應寺
寶應寺在宣武區登萊胡同29號。相傳是唐剎。原有明萬曆中編修顧秉謙重修寶應寺碑及萬曆三十二年銅鍾1口。寺旁有明司禮監王安墓。清末改為山東登萊義園。現四大殿及偏院仍在,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
靈嚴寺
靈嚴寺位於門頭溝區齊家莊鄉齊家莊村。唐武德年間始建,元至正年間重建,明永樂年間為尼姑寺。寺北所踞山名金柱山。寺院南向,原有山門殿、鍾鼓樓、太子殿、伽藍祖師堂、大雄寶殿以及兩廂配殿十數間,抗戰期間被日軍焚毀,只余大雄寶殿。殿的整體建築體現元代手法和工藝。殿頂及山牆等經過清代改建。殿內舊供奉釋迦佛像,兩側銅菩薩像4尊,佛前小佛像4排,多達50尊。殿 東側塑劉備、關羽、張飛像,置於龕台內,西側有如來佛龕,佛像背光上頂金翅鳥。靈嚴寺內現存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靈嚴寺記》碑。嘉靖六年(1527)《重修靈嚴寺碑記》。
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順義縣城。又名龍興寺,俗稱東大寺。唐大歷五年(770)以前建,寺內有唐代開元寺碑、金樞密副使王晦之碑。據《金史》列傳記載:貞佑二年(1214),元兵圍順州城,王晦率兵團守,城破被殺。後人乃於其死節之處,刻石立碑。明清,寺廟內曾經是官府舉行重要的禮儀之所。廟宇建置有山門、月台,大殿兩進。後殿仍存。
崇效寺藏經閣
崇效寺藏經閣位於白廣路西祟效胡同內。唐貞觀元年始建,明天順年間重修,嘉靖時於寺中建藏經閣。崇效寺更以育花著稱。清初棗花出名,中葉以丁香後來又育牡丹,以墨牡丹聞名。現僅存一座明代建二層帶樓廊的藏經閣。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
鳳翔寺
鳳翔寺位於懷柔縣城東南十里的仙台村內。唐朝始建。原名「仙聖傳院」,金代時改為「鳳翔寺」。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嘉慶年間,現存大殿。殿南向,面闊3間12米,進深7米,高約7米,硬山調大脊,5架梁,大殿建築80平方米。左右各有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有3間。院內有古柏兩株,徑近2尺。圭首方座青石的重修鳳翔寺碑,立於大殿前面。東廂房北山牆處存有大鍾一口,萬曆年鑄成,高約1.3米。大門外有遼代經幛兩尊。
萬壽寺
萬壽寺位於長河廣源閘西側,是京西著名古剎。建於唐朝,稱聚瑟寺。明萬曆五年(1577)重修,改名萬壽寺。主要用做藏經卷。後經板、經卷移至番經廠和漢經廠,萬壽寺成為明代帝後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宮。光緒二十年(1894)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千佛閣和梳妝樓,成最後格局。寺分三路,中路為主體,西為行宮,東為方丈院,共佔地31800平方米。中路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千佛閣及碑亭。兩側有配殿配房。天王殿東西側有鍾鼓樓,曾放永樂大鍾(後移至大鍾寺)。光緒時慈禧來往頤和園,都要在萬壽寺拈香禮佛,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故有小寧壽宮之稱。1934年前後,萬壽寺的前部曾辟為東北難民子弟學校。1984年中路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
西峰寺
西峰寺位於門頭溝區永定鎮岢籮坨村西。建於唐,初名會聚寺,元稱玉永泉寺。寺內有勝泉池。英宗朱祁鎮賜額名「西峰寺」。寺現存山門殿、天王殿以及兩廂迴廊禪房30餘間。寺內有銀杏一株,為元代所植。

Ⅸ 佛教寺廟中僧人的崗位

最高是住持,以住持為一眾之主,非高其位則其道不嚴,故尊為長老,居於方丈。住持、長老、方丈這三個稱謂所指的是一樣的。重要寺務由住持會同首座等班首與四堂口主事共議決定。

今日十方叢林所實行的,根據元代《敕修百丈清規》,更有增益調整。住持(方丈)為整個叢林的核心,住持之下有四大班首和八大執事輔佐。四大班首即首座、西堂、後堂和堂主,八大執事為監院、知客、僧職(又叫糾察)、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叢林的執事,細分起來共有一百零八位。但這些不一定全部設置,而是隨寺院的大小、僧人的多少或某種特殊情況靈活掌握,其名稱也有差異。這些職事名稱,以等級分司統稱為知事人員(一級)、主事人員(二級)和頭事人員(三級)。以承擔的職責輕重又可分為列職與序職兩部分。列職相當於職務,側重按辦事能力和工作需要列其職別;序職相當於職稱,側重按出家資歷和修持功夫定其位次。列職和序職又可分為東序和西序。東序為主位,西序為賓位,故將直接為住持工作的叢林執事待以主禮,列於東序;將輔助住持工作的待以賓禮,列在西序。實際上,東序和西序的區別並不十分明顯,僅僅成為一種形式。有人說這是為仿照宮廷中文武兩班朝見聖上的威儀而設,可能也有些道理。十方叢林中,比較典型的是設四十八單執事,依東、西兩序排列為:

列職

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頭、監收、莊主、磨頭、寮元、殿主、鍾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頭、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序職

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葯、侍者、清眾、請客、行者、香燈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十方叢林,一般有比較完備的組織和齊全的執事。近現代的叢林,基本設置五個部分,即禪堂、客堂、庫房、大寮、衣缽寮,合稱為「五大堂口」;其中後四者又稱為「四堂口」。重要寺務由住持會同首座等班首與四堂口主事共議決定。此外,尚有首座寮以款待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待初學新參,有行者寮以處務行者和童行,有眾寮(雲水堂)以接待過往僧眾。又有蒙堂以待知事、僧值以上退職人員,有單寮以待副寺以下退職人員,有延壽堂以待老、病僧人,有莊田以供禪眾從事生產。各堂又各立規約以資遵守約束。

十方叢林的規模較大,財產為僧團公有。僧人們不準招收弟子,故其住僧來自四面八方合住一起。十方叢林具有開堂傳戒的資格,一般都定期傳戒,為子孫叢林的求戒者傳授戒法。十方叢林依據方丈的產生辦法可分為選賢叢林、戒眷叢林和法眷叢林。選賢叢林的方丈是寺僧經過民主協商,從廣大僧人中推舉的德高望眾者;戒眷叢林的方丈,也是從僧人中推舉的德高望眾者,但其必須是在本叢林中受的戒;法眷叢林的方丈,是由原方丈在《寺院法眷》上載明的幾位嗣法弟子依次擔任。十方叢林的住持,一般是六年一任,但可以連任,也有實行終身制的。住持退位後稱為「退院和尚」。

十方叢林可以接待各地雲游參學的僧人,叫作「掛單」或「掛褡」。「單」指僧人的行李,掛單是將行李安放起來,暫不他往的意思。僧人掛單於十方叢林,首先住在雲水堂。雲水堂住相當長時期後,以本人要求和住持同意,可以住進禪堂或念佛堂,成為寺中的基本僧眾。住雲水堂可以隨時他往;住禪堂或念佛堂後,如果要離寺他往,只能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或七月十五日提出申請告假。禪堂或念佛堂的僧眾名額是有一定限額的。

關於叢林制度詳見於《百丈清規》和它的注書《百丈清規證義記》等。至於叢林中行事和古德風規,則有道融《叢林盛事》、慧彬《叢林公論》、慧洪《林間錄》、凈善《禪林寶訓》、無慍《山庵雜錄》等,可資參考。

閱讀全文

與程序員寺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t是什麼伺服器 瀏覽:121
首頁indexphp模板 瀏覽:341
java7並發編程實戰手冊pdf 瀏覽:340
windows列印機編程 瀏覽:234
怎麼用紙做解壓小方塊 瀏覽:264
8253的編程方式 瀏覽:140
雲伺服器無法連接到當前網路 瀏覽:468
香港伺服器什麼時候租用 瀏覽:600
福州高精密三坐標測量儀編程 瀏覽:711
變數的作用域編譯預處理 瀏覽:178
程序員買台式機好還是筆記本 瀏覽:812
安卓叮當貓年卡怎麼樣 瀏覽:428
自學旅遊英語用什麼app 瀏覽:154
linux埠開放命令 瀏覽:681
單片機小汽車 瀏覽:953
思考與決策pdf 瀏覽:624
ted加密貨幣 瀏覽:721
聯想伺服器如何安裝硬碟陣列驅動 瀏覽:130
c語言編譯器怎麼打中文 瀏覽:492
加密exe文件打不開怎麼辦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