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實尾島事件50年:憋屈的韓國,與被出賣的敢死隊
2003年12月,韓國上映了一部南北對抗題材的電影《實尾島》。
影片上映58天,觀影人數超過1000萬,是當時的現象級電影,也是韓國影史上第一部觀影人次破千萬的電影。韓國 社會鏈碼 因此掀起了對實尾島事件的討論。
《實尾島》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因為它突破了一個大禁區。
歷史 上,實尾島事件,一直被韓國政府刻意掩蓋,相關資料被封印,相關人員——活著的人,被強制簽署了25~30年的保密合同,違反者將受到最嚴厲的懲罰。
1987年韓國民主化以後,雖然允許民間討論實尾島事件,但官方卻一直諱莫如深,由於缺乏資料,民眾對實尾島事件的具體情況,所知甚少。
直到1993年,當年島上的教官金一泰,將相關資料寄給《新東亞》雜志披露後,實尾島事件才逐漸被韓國民眾所知道。
1999年,韓國作家白浩東根據真實的實尾島事件,創作了小說《實尾島》。
2003年,韓國棚羨哪導演康佑碩,結合 歷史 資料和《實尾島》小說,創作出了電影《實尾島》,引發了韓國 社會 的強烈反響。
2004年2月,韓國政府迫於民意和輿論壓力,首度承認了這件塵封已久的事件,隨後公布了敢死隊的名單,公開了實尾島事件的報告書,但相關檔案仍然是絕密級。
與此同時,當年敢死隊的家屬們,與《實尾島》製片公司和韓國政府打起了官司,要求製片公司道歉(電影中,敢死隊全部來自犯罪分子,真實的情況是,敢死隊中也有守法良民),要求韓國政府賠償。
相比《實尾島》電影本身而言,影片背後的 歷史 極其後續,也同樣精彩。
如今,《實尾島》電影上映了18年,實尾島事件過去了50年,影片、影評以及相關文章,大家可能都看膩了。
今天說點不一樣的——從冷戰大背景看實尾島事件。
01
電影《實尾島》,是在 歷史 事件的基礎上二次創作的,劇情與 歷史 事件有出入。
影片的前言對此作了說明:「本片取材自1968年的實尾島第684部隊。由於該小隊的確切資料仍未被公開,本片對該小隊的細節描寫,包括隊員背景等,皆為編導的創作。」
因此,有必要簡單說說 歷史 上的實尾島事件。
1968年1月21日,來自半島北方的31名突擊隊員,越過三八線進入漢城,企圖潛入青瓦台,刺殺韓國總統朴正熙。
行進過程中,刺殺行動被發現,突擊隊幾乎全軍覆沒,一名叫金新朝的突擊隊員被俘虜,並交代了整個行動計劃。
朴正熙震怒不已,指示中央情報部長金炯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4月,中央情報部和韓國軍方,在實尾島(位於仁川外海)秘密組建了「684派北部隊」(得名於1968年4月),成員也是31人。
「684派北部隊」的成員很復雜,有流氓、小偷、犯人,也有馬拉松選手、馬戲團表演者、武術精湛者,他們是被招聘而來的,而非電影中所說的立功贖罪。
在實尾島,隊員們接受了魔鬼式的訓練,戰鬥技能幾乎達到了人類的極限。期間,有7人因各種原因而死亡。
1968年派悉7月後(具體時間不明),訓練完成,中央情報部命令從「684派北部隊」中,選拔一出個9人分小隊,執行任務。
其計劃是從白翎島出發,在夜幕的掩護下,乘坐氫氣飛艇抵達平壤上空,刺殺金。
小分隊登上飛艇後,最新命令來了:終止行動,等待命令。
小分隊在白翎島徘徊了一個月左右,還是沒有新的命令,回到了實尾島。
終止命令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反對,根本原因,是南北緊張關系逐漸緩和,和平曙光來了。
不需要刺殺,自然也就不需要「684派北部隊」了。
呆在實尾島的「684派北部隊」,成了一顆棄子,應得的津貼要麼少發,要麼被中間部門貪污,待遇大不如前,目標已經撤銷,但訓練依然殘酷,隊員們覺得長此以往都會被折磨死,不滿情緒蔓延。
1971年8月23日,「684派北部隊」暴動了,他們殺死島上的教官和警衛(沒殺完,損失了1名隊員),乘船在仁川登陸,劫持一輛公共 汽車 ,欲沖向青瓦台,向政府討個說法。
韓國政府調集大批軍警,圍追堵截,在首爾特別市-永登浦區-大方洞-柳韓洋行大樓前,包圍了他們,雙方展開激烈槍戰。
期間,4名隊員棄車逃走(很快被抓,判處死刑),陷入絕境的19名隊員,引爆手雷自殺。
韓國政府混淆視聽,稱他們是朝鮮滲透過來的游擊隊,為了避免朝鮮不滿,隨後又改口稱其為「軍管理特殊犯」暴動。
暴動發生後,「684派北部隊」的信息被人為消除了,就像他們不曾來過這個世界一樣。
在朴正熙、全斗煥時代,韓國媒體受政府控制,沒有人敢追求真相。
此後,實尾島事件成了禁區。
02
在實尾島事件中,兩件大事推動著整個事件的發展:一是北方發動1.21青瓦台襲擊事件,南方為了報復,組建了「684派北部隊」;二是南北緩和,南方終止了刺殺行動,間接導致「684派北部隊」暴動、毀滅。
可以看出,不管是北方襲擊南方,還是南方襲擊北方,雙方行為,取決於雙方的關系——緊張的時候,相互攻擊,緩和的時候,相互克制。
問題來了:南北關系好與不好,取決什麼?是隨機的,還是另有講究?
在冷戰背景下,半島南北關系的變化,取決於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抗。
50年代,以及60年上半期,朝鮮還比較溫和,想用和平方式,實現半島統一。
朝鮮戰爭後,朝鮮在大國的援助下,很快恢復了戰爭創傷,各種建設穩步推進,欣欣向榮。
相反,韓國動盪不安,經濟疲敝,是絕對的貧窮落後國家。雖有美國援助,但爛泥扶不上牆。
兩相對比,韓國相形見絀。
民眾不會真的相信各種口號,他們往往用腳投票,走向生活水平更高的地方。
此時朝鮮的 社會 經濟成就,更能吸引民眾,統一的話,民心必定會倒向北方。
除了自信之外,朝鮮選擇和平統一還有外部原因。
當時美國沒有捲入別的戰爭,它有充分精力,來應對半島發生的各種危機,朝鮮無隙可趁。
蘇聯處於赫魯曉夫時代,推行「三和一少」的方針,大唱緩和調子,減少了對朝武器援助。
沒有蘇聯支持,美國又嚴陣以待,朝鮮想動武也不可能。
到1965年前後,事情起了變化。
自1961年朴正熙政變後,韓國結束了政治動盪的局面,經濟走上了正軌,隨著「一五計劃」全面鋪開,韓國經濟開始起飛。
與此同時,美國為了增強韓國的軍力,提出了對韓5年軍事援助方案,計劃每年向韓國提供2.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這意味著韓國軍隊將獲得大批美軍先進裝備。
不僅如此,美國還大力撮合韓日邦交正常化,加緊在韓國部署各種先進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所期望的和平統一,無法實現。
顯然,隨著時間的流逝,韓國經濟、軍事迅速發展,朝鮮的相對優勢一天天消失,等到韓國趕上或者超過朝鮮,朝鮮就會很被動。
另一方面,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無暇顧及半島,這為朝鮮搞事提供了一個機會。
而北越的抗美統一斗爭,也大大刺激了朝鮮的戰斗慾望——同樣南北分裂,北越敢打,北韓為什麼不行?
此外,1964年中國成功試爆了原子彈,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魯曉夫,加大了對朝鮮的軍事援助,提供了蘇式潛艇、導彈艇、坦克、雷達、地空導彈、米格-21等等,這兩件事給了金很大的底氣。
種種因素交織、疊加,使得朝鮮一改之前的溫和態度,開始變得激烈、好鬥。
02
朝鮮的策略是一面大力援助北越,一面加速推動南朝鮮革命。
韓國派兵援助南越,朝鮮自然要援助北越,這很好理解。
重點說說推動南朝鮮革命。
在沒有大國支持的情況下(大國支持它,但並不支持它發動戰爭,這是兩碼事),大規模的南下入侵不可行。
朝鮮想到的辦法是,以游擊戰的方式,對韓國進行滲透和打擊——滲透成功,就建立根據地,形成像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那樣的局面。滲透不成功,可以製造緊張感和壓迫感,動搖韓國的軍心士氣,促使朴正熙政府垮台。
韓國在面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可能減少甚至撤回派駐越南的軍隊,這會減輕北越的壓力,同時,也會造成美國和韓國的不和——美國認為,北邊的挑釁對韓國構不成成真正的威脅,韓國應該加強反滲透能力,反對韓國從越南撤軍。
挑釁韓國,必然激怒韓國,朴正熙一貫對朝強硬,很可能會反擊,美國深陷越戰泥潭,不會支持朴正熙反擊,這又會激化兩國的矛盾。
美韓不和,同盟關系削弱,駐韓美軍可能會撤離,投入越南戰場。到時候,北方單挑韓國,勝券在握。
從1966年10月開始,南北武裝沖突次數激增,短短兩個月,交火事件的次數,就趕上了自1953年停戰以來的總數。
打冷槍,扒營房,摸哨卡,炸軍卡、炮艇,成了常態,激烈的時候,雙方還會相互炮擊。
在前線製造緊張的同時,北方還從軍隊中挑選精英士兵,組建突擊隊,進行特訓後,派往南方從事游擊戰爭。
這些人滲透到韓國後,到處搞襲擊,煽動民眾起來革命。僅1967年,突擊隊就與韓國軍警發生了至少215起武裝沖突,200多名突擊隊員被打死。
1968年是沖突最激烈的一年。青瓦台事件,「普韋布洛號」事件,以及武裝入侵蔚珍-三陟事件,都是這一年發生的。一年下來,韓國共逮捕了1245名突擊隊員。
這種沖突和對抗,是這一時期的大勢,青瓦台事件,實尾島事件,都只是其中一個點。
光看一個點,只是知其然,聯系起來看,探究背後的原因、發展脈絡,才是知其所以然。
03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行動終止?
青瓦台事件發生後,朴正熙立即召見美國駐韓大使波特,要求美國支持韓國發動報復行動。然而,波特表示,美國不願半島發生戰爭,拒絕支持韓國,此舉令朴正熙大失所望。
當時,韓國軍隊的指揮權在聯合國軍手裡,美國不點頭,朴正熙無法調動軍隊反擊,所以只能秘密組建敢死隊,玩些小動作。
青瓦台事件發生兩天後,「普韋布洛號」事件爆發,朴正熙認為必須強硬反擊,否則北方會得寸進尺。
與對青瓦台事件漠不關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為解決「普韋布洛」號危機,竭盡所能——這關乎80多名美國人質。
期間,美國卻拋開韓國,與朝鮮展開談判,朴正熙要求把青瓦台事件納入談判,美軍直接拒絕,為了避免激怒朝鮮,美國還一再警告朴正熙:不要輕舉妄動,不要單方面攻擊朝鮮。
為了安撫朴正熙,美國做出了其他方面的讓步,如加大對韓國的援助力度,擴大韓國軍隊的自主權等等。
拿到好處後,朴正熙向美國特使萬斯承諾:韓國不會因青瓦台事件和「普韋布洛號」事件而採取報復行動,即使因別的挑釁而發動報復,也會在事前與美國協商。
朴正熙承諾,發生在2月,組建「684派北部隊」發生在4月,由此可見,朴正熙並沒有被美國人說服。
報復不報復,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但報復的准備工作不能停,所以中央情報部還在秘密訓練「684派北部隊」。
「普韋布洛」號危機從1月持續到了11月,幾乎貫穿整個1968年。
在實尾島事件中,「684派北部隊」收到終止行動命令,是在7月之後,當時「普韋布洛號」危機還未解決,雙方圍繞「另簽」展開了激烈舌戰,談判進入最關鍵時期。
這個時候,如果「684派北部隊」去平壤搞個事,會造成什麼後果?
朴正熙當然明白後果不堪設想,所以終止了命令。
以上是直接原因。
當然,電影沒有表現這一點,只說南北關系緩和,所以停止了行動。
04
從1968年11月「普韋布洛」號危機解除,到1971年8月「684派北部隊」暴動,這中間有將近3年的時間,為什麼朴正熙始終沒有動用「684派北部隊」呢?
因為國際局勢變化了。
1969年1月,尼克松在就職演說中,高唱東西方緩和,釋放了美國全球戰略收縮的信號。第二年,尼克松單方面決定削減2萬駐韓美軍,還把駐扎在三八線附近的美軍第二師後撤,代之以韓國軍隊放在最前沿。
不僅如此,美國還建議韓國與朝鮮展開對話。
韓國對此很不滿,覺得美國正在逐漸拋棄自己,美國的保護傘不靠譜。
東方陣營里,中蘇關系惡化到了頂點,爆發了一系列邊境沖突,雙方都視對方為最嚴重的威脅,進而雙雙開始緩和與美國的關系,都不支持朝鮮的強硬行為。
尤其是蘇聯,一再暗示對朝鮮「擅自行動」和「過激行為」表示不滿。
另一方面,朝鮮過去幾年推行的強硬政策,並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朴正熙政府不僅沒有垮台,反而更加強大,美韓聯盟也沒有瓦解。這迫使朝鮮再度調整政策。
此時,韓國的國力已經趕上來了,南北雙方總體軍力基本平衡,在沒有外部大國的支持下,雙方都無法徹底擊敗對方。
南北雙方背後的大國,都不支持半島沖突,且雙方實力相當,誰也吃不掉對方。
再激烈對抗下去,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會激怒背後的大國。
在這種情況下,和,才是大勢所趨。
自1969年8月擊落美軍直升機、俘虜美軍飛行員之後,朝鮮明顯減少了越界挑釁行為。1970年6月,朝鮮再次提出了和平-統一的的主張。
朝鮮釋放緩和信號後,朴正熙很快做出反應,發表了南北對話、和平-統一宣言。
1971年8月6日,金錶示願意與南朝鮮所有政黨、 社會 團體、個人進行接觸。
12日,韓國紅十字會提議與朝鮮紅十字會舉行會談,解決離散家屬通郵、見面等問題。這個提議,獲得了朴正熙的首肯,也獲得了北邊的響應。
8月20日,南北方紅十字會代表在板門店初步接觸。
在這關鍵時候,任何影響南北和談的因素,都要服從大局,「684派北部隊」成了不安定因素。
3天後,「684派北部隊」暴動。
在電影《實尾島》中,韓國中央情報局命令負責人處理掉「684派北部隊」,部隊因此暴動。
在真實的 歷史 中,有沒有這個命令,不得而知。
不過,處理掉他們,符合韓國政府利益,邏輯上也講得通。
05
「684派北部隊」是一個犧牲品,他們身不由己。
其實,韓國何嘗不是一個犧牲品,在大國角逐的棋局中,它一樣身不由己。
半島上的那些小事,只是兩大陣營全球對抗的一個投影,南北雙方是進是退,取決於大勢。
什麼是大勢?
大國多方較量的結果,決定著世界政治走向,這個走向就是大勢,小國只能順勢而為。
【參考資料】
《韓國政治事件電影研究》
《1960年代中後期朝鮮半島危機研究》
《1968年: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與美韓信任危機》
《20世紀70年代初朝韓關系的緩和及其影響》
② 演汶川大地震的電影叫什麼
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可謂是給人留下了很深的陰影,事後也有很多影視以這個為背景演繹了多個感人的影視作用。那你知道汶川地震電影叫什麼名字嗎?下面就來看看演汶川大地震的電影叫什麼吧!
汶川地震電影叫什麼名字
汶川地震卜歷氏電影叫《驚天動地》。該影片講述了軍中某旅旅長唐新生在演習途中突遇汶川大地震,在通訊型散中斷、與上級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以災情為最高命令,毅然帶領部隊,沖破重重險阻,趕赴災情最重的汶川縣進行生死救援的故事。
《驚天動地》是由王珈、沈東執導,柳建偉、馬維干、康麗雯
、王戈洪編劇,李幼斌、侯勇等主演的一部災難救援片。影片於2009年9月24日在中國上映。
李幼斌飾演梁志東,他是職務級別最高的官,身居前線指揮所有的救援工作。梁志東因為沒有時間照顧兒子,兒子漸漸變成了問題少年,父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但是地震發生以後,他在災區爛州意外碰到了加入志願者行列的兒子,注視著兒子忙碌的背影,梁志東的心裡又欣慰又驕傲。
侯勇飾演唐新生,他是某集團軍摩步旅旅長,是唐山地震的遺孤,典型的現代軍人。災情就是命令,5·12地震發生時,正在演習中的唐新生沒有等待命令就率領部隊直接奔赴災區抗震救災。在大災面前,一切都歸於真實,一切都只能用心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