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帝的命令叫什麼
皇帝下的命令叫聖友告旨。
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悶畝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 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好罩明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
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聖旨兩端則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
作為歷代帝王下達的文書命令及封贈有功官員或賜給爵位名號頒發的誥命或敕命,聖旨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官銜越高。
清朝的是官職越大顏色越多,多彩聖旨頒發給五品以上官員,發給五品以下官員的聖旨顏色單一,為純白綾。最高等的是七色聖旨。
2. 古代皇帝命令命令下來,中書有權駁回嗎
有沒有權力駁回,我們來分析一下中書是個什麼制度。
你說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時期的中樞制度。三省指中書省(隋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中書省
中書省即隋朝的內史省,是決策機構,就軍國大事、重要官員的任免等事項,替皇帝起草詔旨,長官叫中書令。
門下省
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有認為不當者,可以駁回,長官叫侍中。
尚書省
是最高執行機構,長官有尚書令、左右僕射、左右丞等。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稱侍郎。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調動等事務;戶部,掌天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禮部,掌管國家典章法度、祭祀學校、科舉、接待外賓等事務;兵部,掌武將選用、兵籍、軍械、軍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獄事務;工部,掌管山澤、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項工程等等。六部與地方諸州聯系,必須通過尚書省各級長官。
所以三省六部制各司其職,中書省只是替皇帝起草詔旨,並沒有駁回權力,可以駁回皇帝命令的是門下省。
但是一言到底,古代屬於個人封建專制主義,到底怎麼樣,大多數時候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如果是明君,也許門下省是個有力的部門,如果是昏君,那麼門下省就如同虛設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3. 中國古代皇帝命令如何在全國范圍內同時進行
絕不可能同時的
都是信使陸滾快馬加急傳到哪算哪
所以一切聖旨都是京城最先響應,京畿次之,越遠越晚
到邊疆傳過去也不理,基本就自治了,所以有雲"天高皇帝早晌余遠"
一直到清朝後期謹簡,一場中外戰爭就是因為官員沒能及時接到皇帝的命令而失敗的
4. 皇帝的命令在古文中有幾種表示方法 請都列舉出來
昭命 聖旨 上諭 王令 敕令 符節(一種皇上的身份證繩子做的發布命令就讓持節的人拿著然後去傳令) 聖諭
或敘事方式表達 上命xxxx......... 詔命..........
這個沒有固定組合史書上這個要求本來就不嚴謹,只要別太歧義過格讓人不解節就行了
5. 古代皇帝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
古代皇帝中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
根據你所提出來的問題的內容的紀律的情況的描述。影響,知道古代皇帝中的命令中「命」和「令」是如何區別的問題的情況。主要是「令」「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主要突出了「嚴肅」的含義命令(令)是國家力機關、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及其負責人頒布的,是具有強制執行性質的領導性、指揮性的下行公文。從詞義上看,是「使人為事」的意思。「命」還有「嚴肅」的含義,「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令是我國最古老的公文文種之一。三國時候曹操為了完成其統一中國的大業,千方百計廣招人才,先後頒布了《求賢令》、《舉士令》和《求逸才令》等。在我國古代,命令有稱作「誓」、「誥」、「制」、「政」、「策」等的。
6. 皇帝的命令制和詔有何區別
「制」是重大的、制度性的命令,很可能今後要因為祖訓的命令,往往是原則性的、綱領性的東西。
「詔」則是普通的、一般性的命令,往往針對具體事物發出一時性的命令。
7. 古代皇帝的命令,敕,誥,詔,旨有何區別
皇帝下達的文書,有制,詔,誥,敕,冊,祭文,祝文,諭,旨,寄信,電旨等。
欽定大清匯典:「凡大典禮,宣示百寮,則有制辭。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蠡憲,則有詔有誥。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曰誥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曰敕命。諭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傳敕曰敕諭」。「凡朝廷德言下逮,宣示百官曰制」。凡詔,敕,諭等一類的詔令文書,載有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辭,其開首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凡國家大事須布告臣民的用詔書。詔書的格式,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最後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結束文尾書下詔的年月日,加蓋「皇帝之寶」。誥是以上告下之意,凡覃恩封贈五品以上官及世爵承襲罔替者,發給誥命。敕是告誡之意,也作敕書,凡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襲次者用敕命。敕諭的用途有三:1.敕任官員,如任督,撫,學政,鹽政,織造,提督,總兵等,發給坐名敕書;任布政使,按察使,道員,運同等,發給傳敕。2.敕諭臣民;3.敕封或諭告外藩。皇帝冊封王宮後妃等用冊文。祭文,祝文是皇帝禱告天地山川和祭奠大臣的文書。諭旨之分,凡「特降為諭。因所奏請而降者為旨。其或因所奏請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為諭」。寄信是皇帝授命軍機大臣寄發的機要諭旨,「誥誡臣工,指揮方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謂之寄信」。行經略大將軍,欽差大臣,總督,巡撫,學政,行督辦軍務大員,各省提督,都寫「軍機大臣字寄」。行鹽政,關差,藩,臬,都寫「軍機大臣傳諭」。清末有了郵政電報,有些諭旨用電報拍發,稱「電寄」或「電旨」。
8. 求救!皇帝的旨詔有哪幾種
詔、告、敕、諭 詔敕,主要包括詔書、聖旨(或璽書)、冊文、宣敕(或制敕)四大類 詔敕,指以皇帝名義頒行的命令。在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王朝,皇帝發布的命令屬於國家最高決策,具有神聖色彩,所謂「皇帝御寓,其言也神,淵嘿黼扆,而響盈四表」[1]。秦朝建立皇帝制度時,規定以「制」、「詔」作為皇帝所頒命令的專稱[2]。以後諸朝又有更加復雜的一些名目劃分和變化,如漢朝分為策書、制書、詔書(亦作誥)、戒書(亦作戒敕)四類,唐朝則有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3]元朝皇帝頒發的命令也有多種名目。 元朝的詔敕類文書內容涵蓋比較廣泛,有詔書、聖旨、璽書、冊文、宣命、制書、敕書等多種名目。它們大致上可以歸屬為四類:詔書、聖旨(或璽書)、冊文、宣敕(或制敕)。其中,詔書與聖旨是元朝詔敕類文書中比較重要的兩種形式。 (一)詔書 唐朝「王言之制有七」,其中第二類「制書」的內容為「行大賞罰,授大官爵,厘革舊政,赦宥降虜」[6]。元朝詔書的性質,基本上與其相似(實際上唐朝的「制書」原來就叫「詔書」,因避武則天諱而更名)。 觀其內容,大體不出以下范圍: 重大典禮——如建國號、皇帝即位、改元、立後、建儲、接受尊號、上皇太後尊號、追尊已故皇帝皇後廟謚、加封岳鎮海瀆等,皆詔告天下。例多不舉。 重大赦宥——因平叛、天災、典禮等原因舉行全國重大政治興革——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政策、措施出台(《唐六典》所謂「厘革舊政」),亦專門頒發詔書。 重大政治興革——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政策、措施出台(《唐六典》所謂「厘革舊政」),亦專門頒發詔書。 重大征伐 重大人事任命——似主要限於任命右、左丞相。 重大誅罰 重要對外文書 詔書是詔敕類文書中最為重要的一種。 (二)聖旨(璽書) 廣義上說,以皇帝名義下達的命令,包括詔書和宣命(制書)在內,皆可稱為聖旨。 聖聖旨內容涵蓋的范圍遠為廣泛,小大不拘,「大而至於軍國大計,小而至宰殺老病的牛馬、幼馬、羊羔等微而至微的瑣事」。 「璽書」:凡是蓋有皇帝璽印的下發文件都可稱為璽書。其中,應當包括詔書、聖旨(狹義)、宣命(或制書)。廣義的璽書大體上相當於廣義的聖旨,但不包括未形成書面文件的口傳聖旨。同樣,狹義的璽書也與狹義的聖旨相近,尤其被多用以指稱那些內容較為瑣細的聖旨文書。 (三)冊文 漢有策書,唐有冊書,主要用以封拜諸侯王、三公、立後建嫡、寵命尊賢,總的來說屬於以皇帝名義下達的詔令文書范疇。元朝來看,其所謂冊文只有祝冊、玉冊、立冊、謚冊四種(謚冊只包括為已故皇帝上謚號,不包括給臣下賜謚)。 (四)宣敕(制敕) 宣敕或稱制敕,是元朝的人事除授和封贈文書 參考文獻: 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a01/173.html
9. 皇帝的命令什麼時候成了「聖旨」
大概說說我知道的。詔書用於皇帝布告天下的文書。周代,君臣都可以用詔字。秦始皇統一六國,稱皇帝,自稱曰朕。改命為制,令為詔,從此詔書便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其命令分為策書、制書、詔書、戒書。唐朝有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七種形式。而西周時的「誥命」與「敕命」在此時專指帝王授官、封贈的命令。
元代又恢復使用。宋基本上承襲唐代制度。元代以蒙古語為國語,故以「國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在某種意義上聖旨稱謂開始使用與元。明代用詔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清承明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為主文,結尾則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布告中外,咸使聞知」為多。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等。
元朝詔書的行用范圍基本上都屬於重大事件,需要布告全國,「咸使聞知」者。也可以說,詔書是元朝詔敕類文書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元詔書在文體方面,使用典雅的漢文文言(只有個別例外),駢體為主,偶用散文。辭藻華麗,多用典故,以顯王朝「文治」形象。這些方面基本繼承前代「王言」的傳統。范圍如下:1重大典禮,建國號、皇帝即位、改元、立後、建儲、接受尊號、上皇太後尊號、追尊已故皇帝皇後廟謚、加封岳鎮海瀆等。2重大赦宥,因平叛、天災、典禮等原因舉行全國普遍性的大赦,即頒發赦詔。因重大典禮頒布的赦詔,實際上就與典禮詔書合一。因吐蕃僧侶做佛事而採取的臨時、局部性赦宥,似乎不在頒發赦詔之列。3重大政治興革,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政策、措施出台亦專門頒發詔書。4重大征伐。5重大人事任命,主要限於任命右、左丞相,其餘官員如御史大夫官至從一品,地位僅稍遜於丞相,其任命亦只用「制」,不用詔。6重大誅罰,在元朝似乎主要是一些「大罰」用詔書,「大賞」則不然。如封王可謂「大賞」,其封拜文書卻不稱詔而稱為制。7重要對外文書。
元朝聖旨的概念,較之詔書相對復雜一些,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以皇帝名義下達的命令,包括上邊說的詔書和宣命(制書)在內,皆可稱為聖旨。狹義「聖旨」概念,以蒙古語宣諭,用蒙古文記錄頒發的皇帝命令,譯為漢文。元朝「以國語訓敕」的聖旨同詔書相比有一個基本特點,即據事直錄,往往直接引用奏事原文和具體事例,並未刻意提煉、潤飾,而是較多地保留了決策文書的原始形態。與詔書相比,聖旨內容涵蓋的范圍遠為廣泛,小大不拘。
另一個相關概念「璽書」。與聖旨相似,璽書的概念也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上,凡是蓋有皇帝璽印的下發文件都可稱為璽書。其中,應當包括詔書、聖旨(狹義)、宣命(或制書)。廣義的璽書大體上相當於廣義的聖旨,但不包括未形成書面文件的口傳聖旨。同樣,狹義的璽書也與狹義的聖旨相近,尤其被多用以指稱那些內容較為瑣細的聖旨文書。璽書大體上涉及,田土、戶口、金銀鐵冶、增余課程、進貢奇貨、錢谷、選法、詞訟、造作等。實際上都是近臣就某些具體的瑣事乘隙奏請,得到皇帝首肯之後,書寫蓋璽下發的聖旨。在很多場合下,璽書就是聖旨的同義詞。
冊書或者策書。冊在《說文解字》中的本義為「符命」,亦通「策」。漢有策書,唐有冊書,主要用以封拜諸侯王、三公、立後建嫡、寵命尊賢,總的來說屬於以皇帝名義下達的詔令文書范疇。從元以後,冊文只有祝冊、玉冊、立冊、謚冊四種(謚冊只包括為已故皇帝上謚號,不包括給臣下賜謚)。這四種冊文雖以皇帝名義頒發,但都是純粹的禮儀應用文字,似已不具備由上達下的特徵。正因如此,在撰寫冊文的同時,還要另撰為此事布告全國的詔書。詔書、宣命(制書)有時被籠統稱作聖旨、璽書,卻不見有冊文被稱為聖旨、璽書。嚴格上講,應將冊文排除在詔敕類文書之外,因為這時候並不用於下達傳播,只是禮儀性質的文書,也許還有備案憑證作用。
宣敕或稱制敕,是元朝的人事除授和封贈文書。自一品至五品為宣授,則以制命之,三品以下用金寶,二品以上用玉寶,有特旨者(左右丞相)則有誥詞。六品至九品為敕授,則中書牒署之。宣、敕的分別,以五、六品之間為界。宣要加蓋皇帝的璽印(玉寶或金寶),敕則只由中書省宰相簽署。唐朝的七種,如按事大小區別,則可歸為制、敕兩類。唐朝用於人事除授方面,五品以上為冊授及制授,六品以下為敕授及旨授。不過唐朝(還有宋朝)制敕的內容所涉廣泛,元朝以後制敕則只限於人事除授和封贈。「宣」作為一種詔敕文書類型,出現較晚。「宣」本來只是「宣付出外」的意思,並非文書專稱。隨著樞密院制度的發展,皇帝經由樞密院下發的旨令被稱為宣,與經由中書下發的敕地位相當。到金,「宣」的含義已有變化,與樞密院無特別關系,而可泛指皇帝的聖旨。金朝皇帝最重要的印璽,就叫「宣命之寶」。金人說「宣則王言親諭」,兩者有地位高低之別,可以看作宣是皇帝對下級官吏的親自過問的文體。到了元以後就基本混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