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步的知乎為什麼做成了知識社區
網路知道和知乎對於目前來說都不陌生
1、從小而美邁向大而美
「封閉」發展了兩年,知乎團隊終於在2013年4月26日開放了知乎賬號注冊,而知乎網頁也是在開放注冊之前沒多久才對外開放。邀請制在那一天成為歷史,知乎的「改革開放」迎來的則是奔涌而來的用戶。
從開放前的40萬注冊用戶,到開放後400萬用戶,知乎只用了9個月時間。而開放的4年時間里,知乎的注冊用戶數達到了7000萬,用戶紅利背後則是無限的商業想像空間。
從正式對外開放伊始,知乎團隊的產品戰略就發生了轉變——知乎不再只是小而美,而是要做大而美。
原本封閉的運營策略,要變得更加開放,不僅僅只是注冊制度從邀請制轉向公開制。知乎需要更多的互聯網用戶能看到自己平台的優質內容,因此在很多內容下方都放上了分享的按鈕,可以一鍵分享到各個社交媒體平台。
除了這些小的舉措,知乎團隊也憋了大招——將優質內容進行高度濃縮,然後集中化向外界傳播——開放注冊一個月後,就上線了《知乎日報》。
《知乎日報》就是將知乎上每日產生的優質內容,進行搜集、整理、編輯,然後以媒體刊物的形式供用戶消費。這些被搜集起來的內容,都是被用戶廣泛認可,並點贊頂上去的既專業又認真的回答。
知乎一旦開放,並開始使用大眾傳播策略,形成的勢能就好似多年高門緊鎖的深宮大院開始向一般老百姓開放,立馬就引來無數想要一覽皇家風採的各方遊客。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個負面影響——原本精緻優雅的宮廷環境會由於人流的暴增而變得不再優雅。
數量與質量幾乎就是無法同時保證的,知乎用戶暴增必定帶來內容的「水化」,問題回答的風格漸漸從專業化開始轉向泛娛樂化。如果不做干預,並將沖擊知乎的根基——提供高質量知識問答的平台定位。
失去了內容質量,就會漸漸失去社區的本身價值,很多瘋起又急速隕落的社區往往都是踏入了這個深坑。但緊緊勒住社區的入口,不讓太多的人進來,社區又會止步於小而美的困局,難以做大。這幾乎就是一對兒偽命題。
知乎在2013年選擇了大而美策略,就註定了必須面對並解決內容「水化」的問題。
2、應對內容「水化」
社區內容質量的下降,往往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新用戶的大量湧入,帶來社區氛圍惡化,從而導致優質的老用戶離開;另一方面就是新來的用戶發現社區氛圍惡化,變得不再認真,從而導致內容質量進一步下降。
首要任務是留住老用戶,知乎的應對方式就是提供「激勵」。知乎的激勵方式很簡單,就是原本的「投票」機制。只要用戶足夠認真的回答,憑借專業素養就能得到其他用戶的認可和贊同,從而得到更多的點贊,其回答也能始終保持高的排位。
除此之外,知乎沒有像其他社區一樣做一些積分、排名等的激勵手段。因為這種中心化的運營方式,會給「作惡」留足空間。而知乎的基本運營機制,始終就只有「提問、回答、感謝、投票、關注」5個維度,後來又加入了「分享和收藏」兩個功能。
當然,這還不夠。為了留住優質用戶,知乎想了很多其他辦法,核心一點就是幫助優秀內容創作者打造「個人品牌」。知乎精選、知乎日報、還有知乎和外界媒體的很多合作,都會想辦法給優秀內容創造更多的傳播機會,為優秀內容創作者帶去更多曝光,從而帶去更多領域內合作。
當然,到了知識付費興起後,知乎平台自有的知識付費產品就可以為優質內容創作者帶去更多價值,包括收入和名望等(這些是後話,我們會在第三部分做細致剖析)。
另外一方面是保證新用戶的留存,而且是以認真的態度留下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就像周源在一個回答中提到的:
一個社區想要規模化運轉,一定需要 4 個要素,第一是規模,多才不同,不同即豐富;第二是成本,溝通交流成本要足夠低,否則社區運轉速度會很慢;第三是清晰度,每個用戶都明確從社區中可以干什麼,獲得什麼;第四,這也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文化。
最重要的還是文化。控制不是目的,讓用戶自動遵守規矩才是有效手段,而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文化。
知乎官方一直強調的知乎文化就是:「認真、專業、友善」。認真和專業的邏輯在第一部分我們已經講過了——死磕認真,方能專業,這是一個循環往上的自我優化過程。而友善的提出,則是要求知乎用戶們能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去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不要在社區內打嘴仗,互相對罵,把社區氛圍推向惡俗化。
當然這個很難完全避免,知乎團隊的做法就是「舉報+監管」。不良內容知乎會嚴格刪除,水化的內容則會被折疊,嚴格控制社區內容的質量,讓新來的用戶感覺到知乎的專業和認真態度,從而以認真專業的態度留下來。
在大而美的道路上,在用戶暴增的過程中,防止社區內容「水化」,這是知乎最為關注也是花費精力最多的領域。但這也帶來其他方面的副作用,能明顯被認識到的就是在其他重要戰略方向上的重視不足,比如在移動化上的行動遲緩。
3、戰略級失誤:在移動化上的行動遲緩。
知乎上線的時間節點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節點差不多重合,最早在知乎上活躍的用戶也大多是互聯網圈兒的,因此知乎差不多見證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崛起過程。但偏偏知乎本身,在移動化上的行動特別遲緩。
直到2016年,知乎在移動端的建樹依然乏善可陳。最初上線的知乎APP基本只有「閱讀」的功能,知乎日報的移動端甚至連用知乎的登錄賬戶都沒法登錄。在最近5年的知名應用中,不重移動重web的恐怕只有知乎一家。
這個偏向在一個早期的知乎問答中就能看出端倪——有人問「為什麼知乎不提供手機客戶端」,周源回答「知乎團隊人不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肯定要往後排」。周源還用雙引號特別指明,移動端是重要而不緊急的。
但經歷過移動浪潮的我們,都清楚移動化才是一個互聯網公司這幾年最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像阿里和騰訊都把自己從PC順利過渡到移動,稱之為是在懸崖邊上走了一趟。
從查詢到的資料可了解,此後周源的在內部郵件中就強調過:「我們變化不夠快,對用戶理解不夠深,缺乏把產品從好用提升到優秀的緊迫感,事實上,很多地方我們還稱不上好用。」
直到2016年姬十三的果殼網推出了兩款產品「在行」和「分答」,在移動端狙擊知乎,知乎才正式對移動端認真起來。其產品的迭代速度也才開始明顯加快,以致接連放出了「值乎」、「知乎Live」、「知乎書店」、「知識市場」等大招。
可以想見,2017年知乎肯定會把移動端當作戰略重心。雖然在移動上戰略失誤,但知乎憑借其高質量內容輸出的核心優勢依然站到了知識付費風口的前端。
㈡ 阿里大佬肝出的655頁TCP/IP協議筆記,標星35k
十個人程序員裡面,有十個都會說自己學過網路協議,九個人都會說自己懂網路協議。但是面試的時候,問幾個問題,能回答的可能只有兩三個。
怎樣能夠更輕松地學習網路協議呢?這時候我遇到來,幸有一位大神替我指點迷津,這個大神就是前網易雲計算的首席架構師。他甩給了我一本 網路協議神級文檔,一起看一下
由於文章篇幅限制, 內容展示到此為止,完整內容,需要資料 轉蘆答發後私信【666】即可獲取
1.1為什麼要學習網路協議
1.2網路分層的真實含義
1.3 ifconfig:熟悉又陌生的命令行
1.4 DHCP與PXE:IP地址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沒的
2.1從羨腔物理層至MA心層:如何在宿舍里自己組網玩聯機 游戲
2.2交換機與VLAH:辦公室太復雜,我要回學校
2.3 ICMF與ping:投石問路的偵察兵
2.4世界這么大,我想出關:歐洲十國游與玄奘西行
2.5路由協議:「西出網關無故人」「敢問陪派慧路在何方」
3.1 UDP:雖然簡單但是可以定製化
3.2TCP(上):雖然復雜,使用起來卻輕松
3.3 TCP (下):西行必定多妖孽,恆心智慧消磨牙
3.4 socket :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4.1 HTTP:看個新聞原來這么麻煩
4.2 HTTPS:點外賣的過程原來這么復雜
4.3流媒體協議:如何在直播里看到帥哥美女
4.4 P2P協議:下載電影分布式協議速度快
5.1 DNS:網路世界的地址簿
5.2HTTPDNS: 網路世界的地址簿也會指錯路
5.3 CDN:你去小賣部取過快遞嗎
5.4數據中心:我是開發商,自己拿地蓋別墅
5.5 VPN:朝中有人好做官
5.6移動網路:去巴塞羅那,手機也上不了「臉書」
6.1雲中網路:自己拿地成本高:購買公寓更靈活
6.2軟體定義網路:共享基礎設施的小區物業管理辦法
6.3雲中網路之安全:雖然不是土豪,但也需要基本保障
6.4 雲中網路之QoS:室友瘋狂下電影。我該怎麼辦
6.5.雲中網路之隔離GRE 、VXLAN:雖然住一個小區,也要保護隱私
7.1容器網路:來去自由的日子,不買公寓去合租
7.2容器網路之Flannel:每人一畝三分地
7.3容器網路之calico:為了高效說出善意的謊言
7.4 RPC概述: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8.1基於XML的SOAP:不要說NBA,請說美國職業籃球聯賽
8.2基於JSON的RESTful介面協議:我不關心過程,請給我結果
8.3二進制類RPC協議:還是叫NBA吧,總說全稱多費勁
8.4跨語言類RPC協議:交流之前,雙方先交換一下專業術語表
9.1知識串講:用「雙*」的故事串起網路協議的碎片知識(上)
9.2知識串講:用「漢*」的故事串起網路協議的碎片知識(中)
9.3知識串講:用「雙*」的故事串起網路協議的碎片知識(下)
9.4搭建一個網路實驗環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內容展示到此為止,完整內容,需要資料 轉發後私信【666】即可獲取
㈢ 阿里p6和p7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1、級別不同
P6級別的程序員title是高級工程師,P7便已經是專家級別。
2、對應的薪酬待遇不同
P6大概的月薪應該是25K-32K左右,年薪在30-40W左右;
P7大概的月薪應該是35K-45K左右,年薪在50-60W左右;
除了薪資更高,P7級別還能拿到股票,P6級別則沒有。
3、阿里P6和P7具體能力的不同
阿里P6能高效完成上級分配好的任務,具備非常熟練的任務執行能力,但缺乏對復雜項目的解讀能力和把控能力到達P7是一個重要分水嶺,P7較P6而言,有更強的團隊管理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和更敏銳的業務意識。達到阿里P7這個級別,跳槽去中小公司做技術經理和架構師都妥妥的。
、
㈣ 和楊超越做,騰訊、網易的程序員竟然爭著為楊超越做游戲
這個世界太瘋狂。
看到有人用它當頭像的時候,我也並不意外;
“超越杯”是一場編程大賽,由楊超越的粉絲群體主辦,要求參賽者以楊超越為主題開發編程作品。事件一經曝光,就憑借楊超越與程序員的詭異組合登上了微博、知乎和貼吧熱榜的第一。
在決賽前一天,楊超越本人也在微博上為他們打call。
得知游戲是這場大賽當之無愧的主角,進入決賽的10款作品有8款都是游戲之後,我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它草根嗎?絕對草根。我剛剛進群,就有一名17歲,名叫杉杉的高中女生希望我寫一段話:“超越看看你學生黨的粉絲,為你和祖國發光發亮。少年強則國強”
而且杉杉顯然不是最年輕的選手,因為前阿里程序員,現農民工子弟小學的支援編程教師阿達指導4名3年級小學生,做出了一款跑酷游戲《超越沖沖沖》,還闖進了決賽。
比賽的勝利標准也十分草根:投票。由於投票鏈接不太好找(我在網上足足搜索了10分鍾),參與投票的人數有限,彈幕甚至圍繞幾個項目“是否刷票了”展開了一番爭論。有參賽者向我抱怨:“投票消耗了大家很多熱情,我們是非常不情願的,現在又要投票,有些成員特別不積極,直接跑路了……”
直播頁面的彈幕刷新極快,從未停止
可你又不能說超越杯不夠專業,因為許多老司機都隱藏在參賽隊伍當中。除了從業10年的原畫師,滿臉鬍子的美國金融行業程序員之外,騰訊、網易的程序員同樣隨處可見,而且他們參與的幾款項目都進了決賽。
例如用虛幻4製作的硬核ACT:《超越傳說》的主創就是網易的實習生,此前他嘗試獨立做過冷兵器吃雞、FPS、TPS等游戲,目前在浙大攻讀計算機圖形學的研究生學位,他說自己試著在作品中融入了黑魂和只狼的部分元素。
騰訊的參與則更為直接:騰訊課堂是超越杯決賽的直播支持方,他們邀請了騰訊的技術專家作為評委(比如魔方工作室群的一名技術總監),還在項目展示結束後,請專家講解騰訊從T1到T6的“程序員升級之路”。即便主持人自嘲為了讓自己接這個活兒,“主辦方說給我2000Q幣”,也無法緩解那種專業到開始無聊的氛圍。
騰訊游戲魔方工作室群引擎中心技術總監,《游戲引擎架構》譯者
這種草根和專業的沖突也體現在贊助方提供的獎品上面。獲獎隊伍既能獲得倩碧護膚品、康師傅奶茶、多芬洗發水以及楊超越的周邊禮品,又能獲得cherry鍵盤或電腦外設,騰訊課堂課程禮包以及騰訊的內推名額。快消、娛樂圈、硬體和職場產品就這樣詭異地結合在了一起,恐怕也只有與楊超越相關的活動才能做得到了。
在決賽前,我采訪了闖入決賽作品《超越幻想錄》的主創青衫隱隱,她是一名學習外國語言文學的大三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游戲開發,但因為這場比賽,開始嘗試用專業的思維做一款游戲。在她的話語中,你可以進一步了解選手們參加這項神奇比賽的歷程,也更能理解他們的內心。
我們現在是糊透了,就是邊吃瓜邊看比賽,反正我們也得不了第一……哎怎麼突然輪到我們做采訪了?
進了決賽後天天都在投票,我們之前是第三,現在好像是第五?真的剛不過。沒有防刷票的機制的時候,哎喲我的天呢,各地都有大刷子。本來我們只想在粉絲平台內部消化一下,但後來發現大家都在拉票,就還是拜託父母幫忙,還有組員為了投票,在年級、學校群里發投票鏈接。現在是都隨便了,誰愛投誰投。
我最開始知道超越杯是在3月7日,當時上了熱搜了嘛,我就想看看有沒有隊肯收我們。結果發現並沒有,於是我們就自己成了一個隊,現在隊員有10-20個人,大家親如一家,自娛自樂,天天在那兒吹牛。
我們這個組很神奇,大多是學生,彼此在現實中都不認識,而且都是村民——村民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就是粉絲(楊超越曾介紹自己是全村的希望,後來他的粉絲便自稱村民,而粉絲圈則是楊村)。
我是學計算機的嗎?得了吧,我是學外國語言文學的。但我平時喜歡寫個小說啊,畫個畫啊,也喜歡玩游戲,還靠輔助混上了王者段位,所以一直想做楊超越的衍生品,比如小說、漫畫,還有游戲——我很喜歡游戲,因為它能部分地模擬人生。
《超越幻想錄》是以超越的個人經歷為樣本,講述她出道前的故事。春天是剛離家打工,夏天是進入職場,漸漸了解主播、模特行業,秋天是進入經紀公司,冬天是加入《創造101》。過程中她回遇到很多朋友,有不同的發展路線,也會提升數值,甚至通過多周目的努力C位出道,或者海外成團。
我們項目最大的創新是輿論系統,當前熱度和粉絲排名會決定她能否出道,而每次黑色事件都會讓節目的討論熱度上升,讓她吸粉,這個系統我們設定了很多演算法和模式,希望玩家可以思考偶像、輿論、社會和粉絲的關系。
很多參賽選手對超越妹妹有好感,但真不算粉絲,他們做的東西感覺是沒有靈魂的,你明白吧?比如大多素材都從商城裡找,只做了一個超越的模型,那個模型還很不像超越。他們做的是好游戲,但幹嘛要來超越杯蹭熱度呢?
我們不願意直接用商店裡的模型,系統又是原創的,所以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自己的非專業性彌補上去。別人線下10分鍾就說完的事兒,我們要說2個小時。而且只有晚上9點後大家才有自己的時間,一討論就到2-3點。
整整一個月,我都是9點工作,3點睡覺,心很累,腦子也不清楚。初賽的時候,為了趕第一期的視頻,我翹了2周的課,老師說再翹你就不用來了,直接掛了你。但這個比賽有截止日期啊,只能說翹了的課已經翹了,不再想太多。
開發的時候,我會先和大家敲定大概框架,都要實現什麼功能,怎麼安排活兒,然後分別跟文案組、美工組開會,寫大綱,分劇情,看誰是主筆,誰負責設計超越的形象,然後統一風格。後來我還要讓寫完劇情,沒事情做的文案負責宣發,寫slogan和廣告詞,做推廣,抽獎發測試資格,在微博超話里抓粉絲。
現在《超越幻想錄》已經有了20多張立繪和上萬字的劇本,也做好了功能和系統架構,閑置了很久的程序員就要寫代碼跑程序了——我們也考慮過橙光,但不想把流量都給他們,所以還是想自己做。我希望這部作品可以“無限期開發”下去,慢慢做出來。
我不太敢讓身邊的人知道自己喜歡楊超越。在現實中,讓別人知道你的楊超越的粉絲,做了一個項目,還要別人的支持是一件很羞恥,很難為情,要承受很大壓力的事情。大家覺得她沒什麼實力,所以會給喜歡她的人打上邪教、腦殘的標簽。甚至很多人說編程大賽以她的名字開頭,簡直侮辱這個比賽。但這個大賽就是為她為生,因她而起的,沒什麼配不配得上。
我有一段時間心理狀況很不好,抑鬱什麼的,看到楊超越後,我發現她也努力了,雖然很多事情還是做不好,但依舊能過得不錯,就覺得特別解壓。如果有一天這個社會允許這樣的不完美存在,我覺得會好受很多。
我也有過見超越本人的機會,但一直不太敢,她對我的意義太強了,甚至有點兒符號的性質,就是近鄉情怯——她是我精神上的故鄉。我擔心見到她之後,發現她不能承受我賦予的這么強烈的情感。如果有一天我沒有任何問題,只把她當成普通的偶像,也許會願意見她一面吧。
我不是那種狂熱的粉絲,不怎麼用微博,也沒辦法給超越很強的經濟支持。但我會用自己的技能,產出小說、漫畫、游戲來回饋她。在追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找到虛擬中存在的真實。
許多人解讀過楊超越,她身上承載了太多復雜的符號和母題:草根能逆襲嗎?努力有用嗎?被人喜歡就意味著優秀嗎?在現代社會生活可以真實且任性嗎?因此她可能擁有互聯網上成分最復雜的粉絲群體,這也是此前超越杯編程大賽能夠爆紅的原因。
有人覺得對於開發者來說,超越杯是一個不錯的曝光機會,有機會推動獨立游戲的發展。我不奢望這場復雜而混亂的比賽能做到這些,但我能肯定一點:這些參賽者把對楊超越的喜愛,真的轉化成了一個又一個作品。
亞軍作品《楊超越秘密雜貨鋪》
說實話,即便是闖進了超越杯的決賽,許多隊伍的表現都只是差強人意:大多數介紹VCR都十分粗糙,解說往往磕磕絆絆,講解作品像是在背課文。但你能看得出來,游戲已經成了他們的表達方式,他們在用虛擬的作品,向虛擬的符號表達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存在,真實的熱情。
偶像對人們有什麼意義?相較粉絲的付出來說,他們到底能回饋什麼?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答案。不過超越杯大賽的一句介紹文案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的存在,就是要為自己和喜歡的人創造點什麼。
這么一想,我還真的有點兒喜歡楊超越了。
㈤ 知乎核心用戶大數據報告
最近寫了個爬蟲,將知乎 3W 核心用戶的公開資料爬了下來。雖然知乎聲稱注冊用戶有 6500 萬,日活躍用戶有 1850 萬,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戶是三無用戶。由於該部分用戶公開的數據並不多,再且新版知乎伺服器對於單 IP 最大請求量有限制(大概每秒一次左右),所以我只爬了最核心的 3W 用戶。
我的爬蟲規則是這樣的:從關注量上萬的知乎大 V 中隨機抽取 10 個作為種子,依次爬取其關注的人,再從其關注的人爬取關注的人的關注的人,如此遞歸。也就是說爬蟲的規則保證了進入資料庫的每一個人至少有一個關注者。以下的數據分析均來自於爬蟲所得到的資料,所以要是報道上面出了偏差,還請大家見諒。
首先是對知乎用戶的職業描述進行詞雲分析,列出前一百的高頻詞,結果如下。
在職業描述中進行高頻詞分析,「互聯網」以 4552 次頻率完勝,然後是」大學「緊隨其後,其頻率是 2163 。這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互聯網從業者和名校學生佔領內容輸出的主力一致。這一百個高頻詞也囊括了知乎用戶的興趣,居住地等信息,不過這些我們以後還會仔細分析。
我們先來看看知乎的各種「最」。最高贊同數,最多關注者,寫得最多答案,分別是哪些呢?
首先是最高贊同數的排行榜。
在贊同數上面, @張佳瑋 老師以一己之力超越了第二名一倍不止,可謂是穩拿的冠軍。然後前五名是 @肥肥貓 ,@朱炫 ,@唐缺 ,@馬前卒 。輪子哥排在了第六名。
然後我們來看最多關注者排行榜。
在關注者排行榜上, @張佳瑋 老師還是遙遙領先於 @李開復 老師。再往後走就是知乎的大佬 @黃繼新 和 @周源 ,再往後是 @yolfilm 。
我們再來看寫的答案最多排行榜。
@Phil 以極高的產量勇奪答案數最高 Top1,而素有」輪帶逛「之稱的 @vczh 只能屈居第二。排行前五的有 @王若楓 、@柴健翌 、@zhen-liang 等大 V 。
再來看看提問最多排行榜。
@David Chang 以 2684 個提問排行第一,以未來知識圖譜聞名的 @圖靈Don 排行第二。排行前五的還有 @歆鹽 , @程瀚 、 @張亮 。
然後是 BAT 三廠的員工數量比較,這個比較基於爬取到的的用戶職業描述詞頻進行統計。
可以看到鵝廠員工在知乎比例最高,阿里次之(詞頻: 0.004554 ),熊廠稍稍落後。
都說知乎是 985 / 211 滿天飛的地方,那麼清北復交浙到底哪家強呢?
可以看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詞頻不相上下,後面那三位還需加把勁啊。
在移動智能時代,Android 、iOS 、WEB 前端工程師在當今軟體開發中簡直大放異彩。那麼知乎哪一種程序員最多呢?
結果是前端詞頻遠高於 Android 和 iOS ,其實差那麼一點點就是 Android 和 iOS 的和了。這么說吧,你可能是堅定喬布斯 less is more 信念的果粉,也可能是擁抱開源的 Android 粉,可是所有人都需要瀏覽網頁,不是嗎:)
然後我還比較好奇知乎用戶的普遍興趣愛好是什麼。
結果發現健身獨占鰲頭般佔領榜首。看來知乎上還是普遍推崇健身提高顏值提高自身吸引力。可是為什麼閱讀的比例是最底的呢?為此我只能假設知乎上的同學學習效率都比較高,在完成基本的閱讀任務後去了另外的領域探索更大的世界。又或者說閱讀,相對於旅遊健身攝影來說,對於提升自身的價值性價比並不是很高,因而大家更傾向於去健身房,去旅遊,去拍照吧。
知乎用戶地域分布。
詞頻集中分布在北上廣深杭四川浙江江蘇等地方。和個人的主觀印象是相似的。畢竟以上顏色較深的都是互聯網行業比較發達的省份。
然後就是大家最關心的知乎男女比例問題了。
在爬到的用戶數據中,男性比例佔了67.8%,女性只佔了32.2%。也就是說男女比例比2:1還要大。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反駁我說知乎初始用戶的性別就是男性啊,這樣子搞個大新聞是不行的。我也覺得挺有道理的,於是進一步篩選了核心中的核心部分用戶,篩選條件為粉絲數大於200且贊同數大於400的用戶,這下采樣應該准確了吧。然後有了下圖。
女性的比例降到了30.1%,男性比例相應為69.9%。這個數據比之前的數據更為不平衡。所以說女性用戶在知乎更為稀缺,也顯得更為珍貴。
所以,與其說知乎是一個高質量的問答社區,還不如說:
作者:彭家進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