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關村第一才女--梁寧
作者 l 粥左羅
來源 :粥左羅(ID:fangshe520)
文章正式開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樑寧。
「 梁寧,曾在聯想集團總裁辦任職,是聯想最早一批的年輕骨幹。
後擔任 CNET 集團副總裁,2004年代表 CNETChina 談蜂鳥網收購。
2008年,拿 雷軍 投資,創業做旅人網。雷軍說:「梁寧是我們(中關)村的才女,思想深刻,洞察力強。」
2011年,旅人網被 騰訊 收購,騰訊順便收購了她本人。曾任騰訊電商CEO的 吳宵光 說:「梁寧對產品的掌控感很好。」
2014年,騰訊戰略調整,梁寧手上負責的業務被騰訊給了同程旅遊,梁寧從騰訊離職。
梁寧現任阿里集團的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網路集團顧問。 曾鳴 說:「梁寧有非常全面的縱向經歷,對產品雹悄轎的認識有一套成型的體系。」
梁寧與小米的雷軍、YY的 李學凌 、美圖的 蔡文勝 、阿里的 俞永福 、美團的 王興 、 豆瓣 的阿北等諸多大佬,都是十餘年的好友。 」
職業上平趟 BAT,圈子裡鏈接牛人大佬,在互聯網界,梁寧是個很神奇的存在,但很多互聯網新人卻還不知道她。
所以我一直覺得,像她這樣的牛人,就應該高調一點,可以影響更多的年輕人,而且是絕對正向的影響。
但往往越牛的人越低調。 我翻了一遍她的公眾號@梁寧-閑花照水錄 ,數了數,從2014年5月30日至今,僅推送了 42 篇文章,不及很多所謂 KOL 一個月的推送量,好在她的內容篇篇精品。2017年一整年,她僅推送了 4 篇文章,就有兩篇刷屏互聯網人的朋友圈。
這篇文章算是我讀梁寧的公眾號以及聽她在得到的課《梁寧 · 產品思維30講》的筆記和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01
人生重要的天分是快樂
梁寧在一篇文章中說,2014年從騰訊離職後,自己有了大把時間,於是又開始研究八字,見了不少人,看了他們的八字,聽他們的故事。然後發現,每個人的命運,都明晃晃可外見。
那篇文章里,梁寧解讀一個人的命運,是看一個人的快樂。
「 上帝安排一個人的命運,或者說給一個人使命,其實是給他一個愛好,一種真實的喜歡,一種叫做「癮」的東西。
人沒法拒絕自己真實的感受,不論現實把他層層夯實在哪個軌道里,他總會一點點磨開重壓,騰出一絲絲空隙,讓自己接進真實的快樂里。這個讓一個人快樂的東西,就是一個人命運的把手。 」
這就是梁寧所說的,人生重要的天分是快樂。
在產品課上,梁寧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同樣的觀點。
「 你照著 PPT 練習 3 次,就會不爽,而喬布斯為了蘋果大會對著 PPT 練習 100 次,依然樂此不疲;你打掃衛生時可能會不爽,而有人一天打掃三次,不厭其煩運激。
同樣一件事,有人不爽,有人快樂且不厭其煩。
所以,要找到那件能讓你一直不厭其煩的做下去的事,你不厭其煩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長得漂亮、身體協調、智商很高,等等,這些都是你的顯性天分源肆。更重要的,是你的隱性天分:什麼會讓你快樂。
你會對某些東西感到愉悅,這個東西持續給你滿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時間在這里,不厭其煩。
每個人都沒法拒絕自己真實的快樂。你會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花時間,不知不覺地放一萬個小時在那裡。時間久了,你就會與眾不同。 」
梁寧非常透徹的講明白了一句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話:要做自己的喜歡的事。
我還想加一句,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很多人其實知道自己的快樂所在,但他不敢 All in 的投入和追尋,因為他沒有徹底的相信,不敢相信相信的力量。
02
痛苦,是比快樂更重要的天分
梁寧認為,快樂是種天分,但成就最高的那批人,還有一個比快樂更重要的天分——痛苦。
有人受不了不被人圍繞著需要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不是注意力焦點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有人在他前面在他上面的痛苦;
有人受不了我想要的那張椅子上坐的不是我的痛苦
向上爬、嚴格自律、晝度夜思、殫精竭慮。這樣日復一日的日子,委實並不快樂。驅動他們的,是痛苦。巨大的痛苦,讓他們無法停下來。
什麼叫普通人?
就是快樂沒有那麼強烈,痛苦也沒有那麼巨大。所以,他們的人生會在既定的軌道上相對平穩的運行,而不會被快樂和痛苦牽引撕扯,沒完沒了地折騰。
什麼叫有一技之長的人?
就是當他在沉下來做某件事的時候,他不厭其煩,樂在其中。完全不理會別人的詫異或者不理解。
什麼是傑出的人?
就是,如果他想要的那個,他得不到,他就像萬蟻噬心那樣痛苦。犧牲什麼都可以,他必須得到他要的那個東西。
當他不再痛苦的時候,也許他超越了,也許他就此平庸了。 對於擁有巨大痛苦的人,歡愉是短暫與廉價的。
梁寧說她在香港看過一個傳記片,講一個男孩子,看著貓王的表演,各種羨慕與難過:為什麼,他能做到這樣;為什麼,我不能象他這樣?……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約翰 · 列儂。
我之前寫過雷軍,雷軍的經歷也非常好的說明了,巨大的痛苦驅動一個人做出巨大的成就。
雷軍 23 歲大學畢業入職金山,一干就是 16 年,從程序員做到 CEO,帶領金山上市。三十多歲就實現財務自由,退休了。
這可以說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成績,但那時候的雷軍異常痛苦。因為雷軍對自己的人生期待,不是小成,而是大成。大成不了,就很痛苦。
18歲時,他看了《矽谷之火》,了解到喬布斯這些矽谷英雄的 創業故事 ,激動的好幾個晚上沒睡著覺,在學校操場上一圈一圈的走,然後奠定了一個模糊的目標:日後一定要幹些驚天動地的事情,一定要做一個偉大的人。
金山的事業,顯然算不上驚天動地,更不能支撐他的人生野心。
所以,從金山退休後的雷軍,很痛苦,他受不了同時期的其他大佬走在他前面、比他強大。
正是這種痛苦,驅動了雷軍在2010年克服了「再創業,若失敗我就身敗名裂」的恐懼,重新出發,創立小米。
03
一個人的精神資源和精神結構
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走向
梁寧在一篇文章中,比較了兩位單身主政國家40餘年的女強人,英國的伊麗莎白和中國的慈禧太後。
伊麗莎白,帶領英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建設海軍能力,確立了在北美的殖民地。
慈禧太後,用一生的手腕與智慧,維持國家的封閉與思想的禁錮。
兩個人的第一個不同,是精神資源的不同。
伊麗莎白童年的教師,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卡姆,伊麗莎白懂六國語言,她的精神資源中有亞里士多德、凱撒、哥倫布...
慈禧的精神資源,是《資治通鑒》,以及戲文比如《挑滑車》、《四郎探母》…
精神資源將形成一個人的精神結構。精神結構會主導一個人一生的好惡感與羞恥心,他的願望、夢想與恐懼,從而影響這個人後來所有的決定。
讀完梁寧,我的理解是:
一個人的精神資源,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結構,一個人的精神結構會影響一個人的所有人生選擇和決策,而這些選擇和決策,構成了一個人的一生。
2014年從騰訊離職後,梁寧也復盤了自己從創業到被騰訊收購又從騰訊離開的 8 年經歷。
她認為自己決定去創業,是個昏頭的決策。用一天做出決策,然後一擲六年,太輕率和機會注意:
「 我們從一個職場新人開始在這個社會上游弋,先贏在能力和能量上。然後,輸在願景和決策力上。
我們開始決策自己加入哪家公司,和哪個人結婚,接著決策在哪個價位買入哪支股票多大倉位。接著決策自己開始一個什麼樣的事業,及,怎麼告一段落。
最初大家的素質和能力都差不多,一次又一次決策後,大家的路徑、視野、資源、能量千差萬別。
《挪威的森林》里,渡邊問永澤,為什麼這么花心。永澤說:「自己有這種能力,身邊又總是機會,為什麼不試試。」
沒有願景支持的決策都是機會主義。
所以,判斷一個人,除了顯性的能力和能量,還應該關注他的願景。他們的願景指引他們的決策方向,那是他未來的道路。 」
04
你了解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么?
最後再聊一個詞,底層操作系統。
梁寧在講產品時,先講情緒,她認為情緒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
「 如果把人想像成一部手機,情緒就是底層的操作系統,有的人是 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版本號都還不太一樣。
你後天學習的知識技能,都是安裝在底層操作系統上的,一個一個的 App。
有人說:「 學了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們後天學習的東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那是他的底層操作系統。
我們都會有情緒沖動的時候。你陷入愛情了,你被憤怒、被恐懼控制了,就好像手機系統崩潰了,所有的 App 全廢了。
你所有的後天學的知識、技能、理性都不能說服你。知識的調用需要時間和思考,情緒卻是一瞬間的體驗。
愉悅、不爽、憤怒、恐懼,都是情緒,都屬於你的操作系統。
比如,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持續投入一萬個小時,成為天才,是因為愉悅感的支撐;一個人兢兢業業,一切以這件事為核心,徹底忘我,很多時候他是因為恐懼;而一個年輕人,如果在他的工作中,既沒有愉悅,也沒有恐懼,你基本上可以判斷,他在這件事上,不會有什麼成就。
有時候你不是缺某個 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統只能支撐你到這里了。 」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文章的前三個模塊,再體會底層操作系統,你就會明白,一個人的快樂、痛苦、精神資源、精神結構,都是決定人一生命運的底層操作系統。
我們每個人都要一層一層的往深了了解,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是什麼:
「 什麼能給我持續的快樂,讓我愉悅,不厭其煩?
什麼讓我痛苦,做不到什麼我會痛苦,得不到什麼我會痛苦,成為不了什麼我會痛苦?
我的精神資源是怎樣的,我的精神結構又是怎樣的? 」
只有當你深刻的了解了自己的底層操作系統,你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最後還是舉個雷軍的例子。
雷軍很早就明白了自己的快樂和痛苦所在,很早就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這些支撐了他每一個決策,以及人生走向。
1998 年,金山給雷軍發了 20 萬。雷軍全部扔進股市裡,一段時間後,變成了 60 萬。
有一天,雷軍和梁寧說:「我把股票全賣了。幾個月賺了 40 萬,股票上賺錢太容易,會讓人鬥志偏移。我還是要集中精力在金山的事情上。」
雷軍把那些錢都捐給了母校武大,成為他們學校第一個畢業不到 10 年,回學校捐款的學生。那一年,他月薪一萬,而捐給母校的,是幾乎他的全部現金。
2004 年,卓越入亞馬遜。雷軍成了千萬富翁。用雷軍自己的話說,有了錢,沒換房子沒換車,第一件事,把錢投給了他看好的幾個兄弟。
2007 年,雷軍帶領金山於 香港交易所 上市。2010 年,雷軍創立小米。
Reference:
1. 梁寧的公眾號@梁寧-閑花照水錄,作者梁寧。
2. 梁寧的得到專欄《梁寧 · 產品思維30講》,作者梁寧。
3.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 產品經理 》,來源羅輯思維
❷ 程序員是青春飯 40歲後怎麼辦
可以繼續做程序員,也可以自主創業,或者做在線"承包"的工作,成為自由職業者。
說程序員是一碗青春飯,大多是因為這是一個需要高強度腦力勞動的工種,而超過40歲的程序員身體機能逐漸弱化,家庭瑣事纏身,往往面臨繼續做技術還是轉做管理的局面。有人考慮轉型,當然也有人選擇對這份職業矢志不渝。
但是,無論在一個社會還是公司,管理者永遠都只是少數人,大多數公司也只有一個CEO、CTO和CIO。少數就意味著激烈的競爭,盡管如此,最終達成個人目標,贏得社會贊譽的人也有很多。比如4月初接任王堅的阿里現任CTO張劍鋒,還有雅虎美女CEO瑪麗莎·梅耶爾。
可以說,作為一名管理者,你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水平,同時也要求背負團隊進度和效率,也要求任職者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卓越的領導力。
從一名普通的"碼農"晉升為上市公司的CTO或者CEO,整個晉升之路就像是一個漏斗,很少有人能沉澱下來。但是,這仍然是程序員尋求一條專業化最理想的道路。
自由職業者當國內對於自由職業者的定義還停留在無業遊民或藝術工作者的時候,很多國家的程序員已經實現在家掙錢的夢想。很多國家成熟的IT環境讓程序員成為IT自由職業者似乎並沒有那麼難,方式主要可以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
程序員應該都知道或者接過一點兒"私活兒",少則三五百,多則成千上萬。其實這也是成為程序員自由職業者線下盈利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只是,這需要程序員認識一幫能夠給你私活兒的朋友,還需要擅長和對方談業務。相比線下利用人情關系接私活兒的方式,在線眾包業務似乎更適合自由職業者。
類似於freelancer的網站在國外已經出現很久,目前國內也出現一些相似的網站。程序員可以通過在線"承包"的方式,憑自己出眾的業務能力和好運氣來搶工作。
❸ 從苦逼程序員到千萬富翁,是比特幣成就了他的輝煌
上個月,在香港香格里拉酒店的56層,我就坐在一個千萬富翁的旁邊。他絲毫不隱瞞自己所擁有的巨大財富;我也永遠無法猜到這筆財富來源於比特幣。他是這樣做的。
史密斯先生(他要求我隱瞞他的真實姓名)在過去的4年裡以一種極度奢華的方式環游世界。他坐的是頭等艙,住的是5星級酒店的套房,自從感恩節之後就沒有自己下過廚。過去30天里,他去了新加坡、紐約、拉斯維加斯、摩納哥、莫斯科,後來再回到紐約,去到了蘇黎世,現在在香港。「總是那麼精彩」,他一邊說,一邊像蓋茨比一樣舉起了手中的香檳。接著他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2008年他從大學畢業之後,在矽谷的一家大型 科技 公司獲得了一項體面的工作——軟體工程師。他是一個好員工,和很多同事關系都十分親密。2010年7月,史密斯從一幫極客朋友口中第一次聽說了比特幣,當時比特幣價格首次迎來大幅上漲,漲幅達到了10倍,在5天之內從0.008美元漲到了0.08美元。雖然史密斯因此對比特幣十分著迷,但他還是很謹慎:
那次價格上漲吸引了我的注意,但我還是等了好幾個月之後才開始投資。我想要先深入了解這項底層技術。
2010年10月,史密斯准備「上車」。
我當時不知道要買多少,不過那時候我的工資待遇還不錯,所以我投入了3000美金。
當時他買入比特幣的價格在0.15美元左右,他買了大約兩萬個不到一點。在那個時候,期待任何程度的回報都像是天方夜譚;就算在矽谷,只要提到「比特幣」這個詞就足夠成為笑料了。買了比特幣之後,這個加密貨幣的價格就一直沉寂,雖然史密斯每個月都會查看價格,但他確信:
一開始我就知道,我要玩長線。我想看看幣價能漲到多高。
之後的3年時間里,史密斯專心工作,基本上已經把他的投資給忘了,直到比特幣在2013年的價格暴漲引起了主流媒體的大肆報道。
我完全無法相信我買的比特幣增值了。每天漲幅都超過10%。我的心情五味雜陳,又緊張又激動,同時還有恐懼和困惑。
當幣價突破350美元的時候,也就是他投入價格的2000多倍,他賣了2000個;幾天之後幣價達到800美元的時候,他又賣了2000個。就像這樣,史密斯收獲了230萬美元的意外之財。他說:
簡直是太瘋狂了。我辭掉了工作,一周後開始了環球旅行。
我讓史密斯提供一些相關的證據支持他的說法;畢竟他也可能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同時家裡有點錢能夠拿來吹噓。在他的iPhone經過幾次安全驗證之後,他要求我把自己的手機也交給他——「NFC(近場通訊)讓我感到很害怕」——然後他把手機還給我,並且出示了自己的比特幣錢包。正如他所說的一樣:裡面有1000個比特幣的余額,大約價值260萬美元。一切都得到了證實:他真的因為比特幣變成了有錢人,也就是眾所周知的比特幣大富豪。
那麼在他當初買的兩萬個比特幣裡面,剩下的一部分是怎麼處理的呢?史密斯給我看了一些賣出的記錄,因為最近瘋狂的投機一度把比特幣的價格推向了新高度。很明顯,他對目前的價格泡沫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但我還是決定問一問自己感興趣的事:他到底從比特幣賺了多少錢?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了我:
大概2500萬美元。
從3000美元到2500萬美元——這就是一個比特幣大富豪的回報。當然了,史密斯仍然持有1000個比特幣,不過他計劃賣掉,「在幣價達到15萬美元的時候」,這是他當初買入價的幾百萬倍。他自信地說道:
我認為幣價很可能達到15萬美元。但首先要有多國政府和公司地參與,光靠投機是不可能的。
當我問道他為什麼選擇賣出,以及賣出之後如果幣價又漲了10倍他會不會後悔時他搖了搖頭:
我現在已經擁有了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我飛往了世界各地拜訪朋友,我可以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一輩子都不用擔心錢的事。我要是不賣掉這些幣那就太蠢了。
史密斯就是新型貨幣的典例,一個千禧一代的百萬富翁,毫無保留地炫耀自己的財富。他離開自己在矽谷的規律生活已經4年了,之後他就從未停止過旅行的腳步。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無論他的銀行賬戶里是不是有幾百萬美元,史密斯從來都不會找不到睡覺的地方。
如果你也能給人們的生活帶去消遣,你就會變得特別。一旦你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 社會 資本,無論你有多少錢,朋友們都會邀請你去吃完飯,坐在沙發上聽你的故事。
#歐易OKEx# #比特幣[超話]# #數字貨幣#
❹ 雷軍是如何從程序員走到小米創始人的呢
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到來,中國手機市場涌現出各種新品牌。除了三星和蘋果,一些國產品牌也相繼崛起。沒過多久,這些品牌就衰落了。金立經已經進入破產清算階段,女性手機市場份額只剩下1%,很多品牌已經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有這樣一個手機品牌,它比市場上的手機起步晚,佔有一席之地就是小米,除了在中國很受歡迎,小米在印度的手機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三.事情細節:
當時金山軟體的規模還比較粗糙,管理也不完善。100多名員工基本上都是程序員,沒有人擅長管理。總經理求伯君的擔子落在雷軍身上,他開始白天管理,晚上編寫程序。有一次他的電腦出了問題,他請同事劉光明幫他修,同事沒料到自己的硬碟備份不小心,硬碟沒清理好,雷軍的所有手續都沒了,所以他只能做一個真正的CEO。
雖然這是雷軍開的玩笑,但確實是一個機會。休息了一段時間後,雷軍選擇將打造小米,最後成CEO而不是程序員。
❺ 馬化騰是如何從程序員到成就萬億「商業帝國」
因為他有資源,有貴人相助,而且自己也有商業頭腦。
❻ 馬化騰的商業帝國如何成就看騰訊的股權設計你就明白了
股權設計是一家公顫激司組織的頂層架構設計。只有股權設計,才能將創始人、合夥人、投資人、經理人的利益綁定在一起。所以股權設計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股權設計不好,公司遲早會出各種問題。
因此在創業初期,這個股權結構就要設計好。像通過了解阿里、騰訊、華為等中國知名企業,你會發現它們股權結構設計的非常精妙,非常專業。
那股權結構到底該怎麼設計呢?讓我們來看看騰訊創業初期的股權是怎麼設計的!
騰訊創業時有五個股東,分別是馬化騰,47.5%, 首席執行官;張志東,20%, 首席技術官;曾李青,12.5%, 首席運營官;許晨曄,10%, 首席信息官;陳一丹,10%, 首席行政官。
從他們五位創始人的股權分配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個精妙之處。
一、創業團隊要有明確的老大。馬化騰是領導者,股份最多。
二、創業團隊要有明確的老二、老三。
馬化騰講迅碧過,騰訊公司的發展,核心是產品、技術和運營這三大塊。馬化騰負責產品,是老大;張志東負責技術,是老二,佔比20%;曾李青負責運營,是老三,佔比12.5%。
三、股權結構的設計給各方安全感。
馬化騰放棄51%的控股權,就是不想讓公司形成一人獨裁的局面。一人獨裁的情況下,公司做決策更快,但是其他股東沒有安全感,從而離心離德,小股東陸續離開公司。
總的來說,股權結構經過精心設畝洞舉計,就是最終在各方利益之間取得一個相對的平衡,既要避免一股獨大的獨裁局面,也要有一個實際控制人。這就是股權的奧秘所在。
想學習更多的股權知識,私信王老師或評論區留言!
❼ 淺談程序員的職業生涯規劃
淺談程序員的職業生涯規劃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就算追也追不到,你有為自己做過職業規劃嗎?該好好規劃一下自己接下來的職業發展道路了。我們該怎麼去寫職業規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淺談程序員的職業生涯規劃,歡迎大家分享。
不知不覺參加工作成為程序員已經4年多,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從網路上知道了很多IT精英創業成功的例子,如沒有讀過大學的「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讓我覺得互聯網是個充滿夢想的舞台,只要有想法、有能力就有可能成功,而且成功是巨大的,其他行業需要上百年打造的商業帝國,在互聯網只要短短的一兩年就可以了。
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軟體工程」專業,大學一晃就過去了,09年大學畢業,並迅速加入了一個android創業團隊,迫不及待的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生涯,第一次創業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夭折了,這一次創業學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為了生存選擇了一家公司開始了打工生涯,在這一家公司一呆就是三年多,在這期間做過android開發,做過ios開發,干過項目經理,也干過產品經理,雖然自己有了很大的成長,但是對於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也越來越迷茫,下面我們就進入正題談談程序員的'職業規劃吧:
程序員一般有如下幾條出路:
1.技術型;
痴迷於技術,適合做資深工程師或者架構師、技術總監等,但是這樣的有一個弊端,因為是痴迷於搞技術的,一直隱藏在後端,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溝通和商務能力就會大打折扣,而且像這種職位適合於存在有一定實力的公司,一般的小公司看重的是成本和效益,除非沒有你公司就辦不下去了,要不老闆只要找到比你便宜能夠替代你的人,就會盼著你趁早滾蛋。所以如果你年齡已經比較大,而且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做的技術和業務很容易的被替代的話,可要小心了,你的性價比已經比較低了。
2.管理型;
管理崗位,適合做項目經理、開發部經理、研發經理等等。程序員做管理的話,個人覺得取決與這個程序員的性格,你的性格決定了你適不適合做管理,做管理情商一定要高,上面既要應付自己的領導,下面還有自己的下屬,在公司中承上啟下作用,怎麼能夠即把事情做好,又能左右逢源處理好雙方的關系,就是考驗你情商的時候。
3.創業型;
創業是一個充滿坎坷的歷程,要考慮自己的idea是否靠譜、起始資金、團隊成員、關系資源、商業模式等等,如果你之前是一個專心技術型的程序員,選擇創業合夥人,一定要是彼此互補的,總之,創業有風險,尤其在中國。
4.轉行型:
如果你當初入行只是迫不得已、或者是為了程序員所謂的高工資,轉行的選擇,我完全贊成。行業沒有高低貴賤,大家都是為了生存和愛好才選擇的。只要能讓自己更好的發展,讓自己的親人過得更好。
以上都是自己的個人看法,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我現在也是在職業迷茫期,我熱愛這個行業,但是現實的生活,讓我為了工作而工作,漸漸的離自己的夢想也越來越遠。我害怕丟失自己的夢想。
;❽ 周鴻禕:互聯網老闆教寫代碼我第一,他為何敢如此自信
只有用自己的雙手去辛勤的付出,我們才有可能會獲得成功。成功不含世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同時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努力,才有可能給自己拼一個美好的未來。所以,加油吧!
❾ 從普通程序員到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是如何做到的
可以說張一鳴的成功是憑借著自己有面對不確定因素的能力,張一鳴在沒有創辦頭條之前,就已經連續與創業5次,在這幾次創業當中,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對於張一鳴來說,卻從這些創業的過程當中收獲了很多的東西,能夠讓自己在技術上變得越來越精進,就連技術之外的其他方面也掌握的非常熟悉了,所以張一鳴後來提到自己創辦頭條的時候,就說如果說沒有前期這4次創業的經歷,那麼就沒有後來頭條的出現,張一鳴有著非常敏銳的頭腦。
張一鳴能溝通一個非常普通的程序員到後來成為頭條的CEO,在這一段成長的過程當中,經歷了多少的辛苦,可能只有張一鳴能夠知道,所以想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
❿ 為什麼CTO、技術總監、架構師都不寫代碼,還這么牛逼
常常會被問到這樣的問題:CTO、技術總監、架構師很少寫具體代碼,為什麼還很牛逼的樣子,拿這么高工資?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錯了。就好比問:導演、製片人為什麼不懂演戲,還能指導演員,好像比演員厲害似的?其實不難理解,導演、製片人的核心能力並不是演戲,又怎麼能跟演員作比較呢?
回答前面的問題,邏輯也是一樣的,拿CTO、技術總監、架構師,跟程序員比寫代碼的能力,本身就是個錯誤。因為,他們的核心能力是不一樣的。
CTO、技術總監、架構師的核心能力是技術判斷力 。簡單來講,就是判斷一個項目、一個系統架構、某個技術方向,是否符合企業當前現狀,是否對企業的未來產生價值。
程序員的核心能力是寫代碼的能仔頌力。 就是做具體的代碼實現。
所以CTO/技術總監/架構師,跟程序員的核心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能力,是沒法作直接比較的 。
通常我們說,CTO、技術總監、架構師們很牛逼, 指的是他們的技術判斷力牛逼,而不是他們寫代碼的能力牛逼 。相反,他們寫代碼的能力可能還比不上一個資深程序員。
但是, 他們所做的技術判斷,給公司 帶來非常 高的價值 。比如,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博士,在所有人反對的時候,他堅持雲計算是未來,幫助阿里提前布局雲計算,為阿里成長為萬億商業帝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就是技術判斷力,給企業帶來的巨大價值。
大家之所以都很容易混淆這幾個角色,以及它們的職責,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 人們常常把CTO、架構師、技術經理的亮戚中頭銜,亂授予技術負責人 。在國內這種現象尤其嚴重。
比如,一個初創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實際乾的活就是個技術經理。老闆為了顯得高大上,硬要給他安一個CTO的頭銜。這種情況很普遍,特別是全民創業的那幾年,遍地都是CTO。
為了說清楚技術負責人的職責,我們以一個電商公司的成長為例,講解企業在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的不同階段,都需要什麼樣的技術負責人,以及他們具體都幹些什麼。
實現復雜功能,解決技術難題
一個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通常只有幾個程序員,甚至連產品經理、項目經理都沒有,老闆自己就是產品經理,把想法跟開發人員一說,就快速地做出原型。
如果這個階段對開發的能力不滿,那麼大概需要的只是一個高級開發人員,他能搞定一般的技術難題,實現復雜功能,思路清晰、幹活利索。千萬不要去大廠挖個技術總監,你家廟太小,供不起這么大的神,他真來了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老讀者知道,老K有過一段創業經歷,當時追隨我的老領導出來創業,我就是名義上的CTO,帶了7、8人的團隊,我還同時帶了兩個項目,每個項目里我都貢獻了30%以上的代碼量。其實,當時的我,就是個高級程序員而已。
小結一下,高級程序員的主要職責是:
1,實現復雜功能,編寫核心代碼;
2,處理線上bug,解決技術難敬山題。
交付效率提高、質量提升
當公司的業務發展起來後,就需要一支相對完善的技術團隊,有了專職產品經理、測試人員等,團隊規模在15人左右,專注於一條產品線。
復雜功能、技術難題,高級開發人員可以搞定,但是如果要解決開發團隊效率、技術人員能力提升、代碼質量和編碼規范等,就需要技術經理了。技術經理通常寫少量的代碼,更多做技術管理、項目團隊等工作。
這就是許多創業公司A輪融資前的情況。由技術經理總體負責技術團隊,產品經理對接業務需求,做產品規劃、競品分析,而不是抄襲哪個App。
小結一下,技術經理的職責是:
1、開發任務分派。開發工作量評估、分派,最大化資源利用率;
2、代碼質量提升。Code Review、編碼規范、線上bug分析;
3、項目管理。確保項目的按時交付,建立管理機制;
4、團隊管理。團隊搭建、人員招聘、人員培養。
技術規劃、多產品線、項目群管理
當技術團隊發展到30人左右,有了多條核心產品線、有了多個技術經理時,就需要一個技術總監了。
技術總監,作為領域專家,站在更高的層面思考技術如何建立壁壘,構建技術競爭力。逐步開始建立公共技術平台,協調多條產品線在統一的技術平台上快速迭代,讓產品線跑得快、跑得穩。
技術總監,在領域內有多年沉澱,來自知名互聯網企業,能夠把技術團隊帶上一個新的台階。技術總監,更多是做技術判斷了,也有些技術型的技術總監仍然會寫些核心代碼、做架構設計。
技術總監的職責:
1、搭建公司技術平台部,統一技術棧;
2、建立產品研發體系,讓技術團隊可持續性地快速交付;
3、管理和協調多條產品線,打造明星產品;
4、建立技術壁壘,形成技術競爭力;
架構設計、架構實現、架構評審
公司如果「跑到」了B輪,技術團隊應該要接近百人了,此時的技術團隊跟初創時期相比,已經很不錯了。
有技術總監協調著各產品線,有開發經理帶領技術團隊快速迭代產品。代碼規范、最佳實踐的總結和推廣也在逐步開展。
此時,需要把架構規劃和架構評審的職能從技術總監和開發經理身上剝離,即分離專業崗和管理崗,專業人做專業事。
這時候就需要設立架構師崗位,專注於技術架構分析、架構設計、架構實現、推動重構、推行架構原則等工作,讓技術總監和技術經理側重在項目管理、團隊管理。
架構師的職責是:
1、業務架構設計和實現。根據業務規劃和應用場景,設計切合當前業務要求,並且具備一定前瞻性的應用架構、類、介面、業務抽象及業務建模等。
2、架構設計和實現。識別非功能性需求,如性能、可擴展性、安全性、高可用及易部署等。
技術產品戰略規劃,提升技術競爭力
當技術團隊有了幾名總監、架構師,人數達到幾百人,是時候引入真正意義上的CTO了,除非CTO是聯合創始人,否則這個CTO會有「虎落平陽」的感覺,公司也會覺得這個人「滿嘴跑火車,卻落不了地」。
國內的中大型互聯網公司,一般有產品VP和技術VP,有的技術VP就是CTO。如果CTO統管技術和產品,那麼產品VP就給CTO匯報,否則他們是平級的。
以國內互聯網公司CTO為例,總結一下CTO的主要職責:
1、技術賦能商業。敏銳的商業洞察、深入的產業研究、參與公司戰略規劃,技術引領業務增長,通過技術和產品實現戰略落地。
2、技術趨勢研究。思考未來3~5年的技術發展趨勢,以及新技術發展給企業帶來的機遇和風險,為企業提前布局。
3、技術治理體系。持續的過程改進、高效的研發流程、穩定的交付質量、高可用的系統。
4、組織與文化。建設學習型組織、自我完善型組織,建立符合企業特色的文化氛圍。
最後, 不想當CTO的程序員,不是好騎手 。從程序員到CTO的成長過程,需要不斷提升技術能力、產品能力、項目能力、管理能力、商業視野、個人影響力、行業人脈等等。除了自身的奮斗之外,機會和運氣同樣重要,而且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見鬼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