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成語,用來形容錯誤、刻板的命令或規定.繁文縟節除外!
陳規陋習——陳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或族旅習慣.條條陪穗散框框——被視為固定的、不能變通的條例規定.清規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規則和戒條.現比喻束縛人的繁瑣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注蘆氏:所謂的「附贅懸疣 」和「連篇累牘」更...
② 下達用文言文怎麼說
下達
[xià dá]
[釋棗拿友義]
» [send down] 向下的發布或傳達,向 [級別、地位等較低的] 人、團體或地方的發布或傳達
[更多釋義]
1. 追求財利。
» 《論語·憲問》:「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邢昺 疏:「言君子達於德義,小人達於財利。」 康有為 《大敏蔽同書》丙部:「立法者將導人以上達,則人爭向上而為義;將抑人以下達,則人爭向下流而為惡。夫何事導人為惡哉」
2. 古時婚禮,男家使媒人向女家求婚,叫下達。
» 《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鴈。」 鄭玄 註:「達,通也。將欲與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禮。」《南齊書·武帝紀》:「婚禮下達凳槐,人倫攸始。」
3. 以私事陳達於君。
» 《禮記·表記》:「子曰:事君不下達,不尚辭,非其人弗自。」 鄭玄 註:「不下達,不以私事自通於君也。」
4. 向下發布或傳達。
» 《花城》1981年第2期:「開憶苦會的通知,通過各車間、礦井的領導下達了。」如:下達命令。
③ 請問咩叫 ~ 非戰之罪 ~
更新1:
原文是: XX (即某人) 只系所託非人,非戰之罪 看來 Pinocchio 的回答較切合原文
各位有沒有補充?
④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哪個兵法
孫子兵法·九變篇。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指將領遠征在外可以應急作戰,(勝敗乃一瞬間之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唯知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
現代引申義為在職場中,由於特殊情況或突發狀況,員工先自行應變處理善後,事後再請示匯報的情形。出自《孫子兵法·九變篇》。
【出處】春秋·齊·孫武《孫子兵宴州法·九變篇》:「城有所指祥消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⑤ 錯誤的執行上級的命令是什麼成語
鑄成大錯。
鑄成大錯(拼音:zhùchéngdàcuò)是一個姿數成語,最早出自於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昭宗天佑三年》。鑄成大錯指把金屬熔化後倒入模具內鑄造過程中指腔的錯誤;唯冊衫比喻造成重大的而又無可挽回的錯誤。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⑥ 發布的命令,下面完全做不到,古文怎麼說
吾既盡為而猶無功。
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沒有能達到目的,沒有收到成效。《管子_形勢》中與不省事者舉事則敗,使於人之所頌源備不能則令廢,告狂惑之人則自身害,故曰,與不可野毀,強不能,告不知,謂之裂雹勞而無功。
⑦ "上面的指令要明確清晰,下面才好執行,模稜兩可,誤人誤事" 類似意思的文言文
上旨須明晰,方利屬下行之。若指向不明,人事兩誤矣。
⑧ 「下令」文言文意思
「下令」在文言文中如果考查的話,可不是「下達命令」的意思,大多情況要結合語境,因為旦橘往往是考查古今異義理解,分為「下」和「令」,所以意思可能是:1.下寬羨等的縣令;2.對下層讓模巧團。
⑨ 文言文《陳仲微》翻譯
《宗定伯》原文
南陽宗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曰: 」誰?」鬼曰: 」鬼也。 」 鬼曰: 」卿復誰?」定伯欺之,言: 」我亦鬼也。 」鬼問: 」欲至何所?」啟段攜 答曰: 」欲至宛市。 」鬼言: 」我亦欲至宛市。 」共行數里,鬼言: 」步 行大亟,可共迭相擔也。 」定伯曰: 」大善。 」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 言: 」卿大重,將非鬼也?」定伯言: 」我新死,故重耳。 」定伯因復 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 」我是新死,不知鬼悉何所 畏忌?」鬼曰: 」唯不喜人唾。 」於是共道。遇水,定伯因命鬼先渡, 聽之,了無聲。定伯自悄伏渡,漕漼作聲。鬼復言: 」何以作聲?」定伯 曰: 」新死,不習渡水耳,勿怪。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至頭上, 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著地,化為 一羊,便賣之。恐其變化,乃唾之。得錢千五百,乃去。於時,言定 伯賣鬼得錢千五百。
《宋定伯》出自馮夢龍《醒世恆言》。
《宗定伯》譯文
南陽宋定伯年輕的時候, 夜裡出行遇見了鬼。 宋定伯問: 你是誰?」 」 鬼說: 我是鬼。 」 」 鬼問道: 」你又是誰?」宋定伯欺騙他,說: 」我也是鬼。 」鬼問道:」 你要到什麼地方去?」 宋定伯回答說:」我要到宛縣的集市上去。」鬼說:「我也要到宛縣的集市上去。」於是一 起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大亟(?),兩人可以交替的背著。」宋定伯說:「好。」鬼 就先背宋定伯走幾里。鬼說:「你太重了,難道不是鬼?」宋定伯說:「我是新鬼,所以身重。」宋定伯於是又背鬼,鬼一點幾乎重量都沒有。他們像這樣換了兩三次。宋定伯又說: 「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麼?」鬼回答說:「只是不喜歡人的唾沫。」於是又一起走。 遇到了河,宋定伯讓鬼先渡過去,聽聽,完全沒有聲音。宋定伯自己渡過去,水嘩啦啦地發 出聲響。鬼又說: 「為什麼有聲音?」宋定伯說:「我是剛剛死變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緣故,不要奇怪。」快要走到宛縣的集市,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聲呼叫,聲音「咋咋」(?),祈求放他下來,宋定伯不再聽從他。一直到宛縣的集市上才將鬼放下在地上,鬼變成了一隻羊,宋定伯就把它賣燃掘了。宋定伯擔心它有變化,於是朝他吐唾沫。得到一千五百文錢,就離開了。於是後來,(大家)就傳言宋定伯賣鬼得了一千五百文錢。
侃在廣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自勞耳。」……
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閑。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但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譯文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白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閑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
陶侃聰慧靈敏,對人謙遜有禮,做事勤奮。.整日盤腿端坐,檢查管理沒有遺漏,沒有稍稍的閑適。他常對他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如此珍惜的時間,對於我們眾人,來說就更應當珍惜時間,怎麼可以只想著安逸、遊玩、醉生夢死的生活呢?活著的時候不能對國家有好處,死了以後後人聽不到你的美名,這是自暴自棄。」
王元之,濟州人,小時候七八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了,直到畢文簡為州里當差,才聽說他這個人。
詢問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為生,因此讓他以《磨詩》為名做詩。元之不假思索就說:「只要心裡正直,不要為眼下未被人知曉而發愁。
如果有人輕輕借了你一點力,就是你轉身的時候。」文簡感到十分驚奇,就把他留在了學堂里聽講學,一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詩句(對聯):「鸚鵡能言爭似鳳」,在座賓客沒有能夠對上來的,文簡就把詩寫在了屏風上,元之在下面寫下下聯:「蜘蛛雖巧不如蠶。」
文簡看到後感嘆說,真是能治國安邦的才子啊!於是就賜予王元之衣帽,稱他為小朋友(忘年之交)。
原文:
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歲凶,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願往來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里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里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屍,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里父子屍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授郟城尉。天聖中,移澠池尉。歲余,改授永安縣巡檢。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懌曰:「用賂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
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見民荒歲,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懌善劍及鐵簡,力過數人,而有謀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為人不甚長大,亦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而其所書皆偉烈奇節士,喜讀之,欲學其作,而怪今人如遷所書者何少也!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譯文:
桑懌是開封雍丘人。考進士,兩次沒有考中,離家到汝潁一帶游學,得到龍城幾頃廢田,回來後竭力耕種。年成不好,汝潁旁邊眾縣盜賊很多。桑懌向縣令說:「我願意往來其中察訪不法之徒。」於是召見鄉間少年,告誡他們說:「偷盜不可做!我在這兒,不容許你們(偷盜)!」少年們都答應了。鄉里有一個老人兒子死了還未裝殮,盜賊在夜裡盜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沒其他孩子,不敢上告, *** 著兒子的屍體,不能安葬。桑懌聽說後很同情他,可是他懷疑是姓王的少年所為。夜裡潛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沒讓王生發覺。第二天遇到他,問道:「你答應我不偷盜,現在又偷盜鄉里老人的屍衣,不是你嗎?」王生很震驚,(桑懌)就將王生推倒在地捆綁起來。(桑懌)後來被授予郟城尉。天聖年間,該任澠池縣尉。一年多,又該任永安縣巡檢。樞密史對他說:「給我銀子,我為你謀個內閣職務。」 桑懌說:「用賄賂獲得官職,非出我心,何況我貧窮無銀。即使有,本來也不能那樣做。」 樞密史很憤怒。桑懌學問不深,行事卻合乎情理,事跡大多如此類。
(桑懌)當初居住在雍丘時,遭遇大水,有兩米倉的糧食,將用船運送。發現那些逃難躲水患的百姓,就拋棄了糧食,用船載讓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會聚鄉里供養他們,直到糧食沒有了才停止。桑懌擅長使劍和鐵簡,力量可抵過幾個人,並且很有謀略。遇人時常表現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夠。他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儀方面修養,言語好象言不由衷。猛然與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矯健並且勇武。廬陵歐陽修說:「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運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懌,可謂是義勇之士。他的學問不深卻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來就樂於為人作傳記事,尤其喜歡司馬遷善於作傳,可是他所書寫的都是偉烈奇節之士,喜歡讀書,想學習他的作法,奇怪現今之人像司馬遷那樣作史的人太少了!」 於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於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 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並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鮑君
昔汝南有人,於田中設繩,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覺,有行人見之,因竊取獐去,猶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鮑魚,乃以一頭置罝中而去。本主來,於罝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於是村裡因共而置屋立廟,號為鮑君。後轉多奉之者,丹楹藻梲,鍾鼓不絕。病或有偶愈者,則謂有神。行道經過,莫不至祠焉。積七八年,鮑魚主後行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說。乃曰:"此是我鮑魚耳,何神之有?"於是乃息。(出《抱朴子》)
【譯文】
從前汝南有個人在田野里設下了繩網想捕獲獵禽獸。一天,網里套住了一頭獐子,本主沒發現,一個過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過路人想想覺得太不夠意思,就把帶著的鮑魚放一隻在網里。本主來後看見了鮑魚,驚怪地認為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莊里的人們知道後就在得魚的地方建了個祠廟,叫"鮑君"神,傳說開來,祭祀的人很多。廟的柱子漆成紅色,屋樑也畫了花紋,日日鍾鼓聲不斷。有病的人求鮑神後偶然好了,就更說這神特別靈,走路人過廟門也都進去祈禱。七八年後,那個當初往網里放鮑魚的人經過祠廟,問是怎麼回事,村人就如實告訴了他。這人說,"這是我放在網里的鮑魚呀!"從此人們才不再敬奉"鮑君"了。
白話釋義: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有人牽著王冕家的牛,來王冕家,責怪無人看管的牛踐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
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安陽的大學問家韓性,聽說了這個人後感到驚異,於是把他收錄為弟子,王冕的學識很快就可以通儒家了。韓性死了以後,韓性的門人對待王冕像對待韓性一樣。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於是王冕把自己的母親迎接到越城撫養。
時間長了,母親想要歸還老家,王冕就買牛來架母親的車,自己親自穿著古代的衣服跟在車後。鄉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兩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牛駕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後。鄉里小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
此文出自明代宋濂所著的《宋學士文集》。
(9)下達錯誤命令古語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還鄉,朱元璋親自餞行,並命宋濂之孫宋慎送其回家。
宋濂以頭叩地辭謝,並約定說:「臣沒死之前,請允許臣每年來宮內覲見陛下一次。」回鄉後,宋濂每年乘著帝慶節的機會如約進京陛見。
文章簡介:
《宋學士文集》又名《文憲集》作者[明]宋濂。本書為四庫全書之一。
序分書序和贈言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作者的意趣、協作緣由贈序創於唐初用於臨別贈言多為贊頌、勉勵、祝願、惜別之詞。
人物背景:
王冕自幼好學,白天放牛。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文章付之一炬。
發 音 dù zhòng mù zhé
釋 義 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出 處 戰國·衛·商鞅《商君子·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
示 例 請記住~的教訓。
出自戰國·衛·商鞅《商君子·修權》:「夫廢法度而好私議,則奸臣鬻權以約祿,秩官之吏隱下而漁民。諺曰:『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故大臣爭於私而不顧其民,則下離上。下離上者,國之『隙』也。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從而產生兩個成語,即蠹眾木折和隙大牆壞。」
蠹眾木折,解釋為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
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隙大牆壞,解釋為牆縫大了,牆就要倒。
比喻錯誤不及時糾正,就會造成禍害。
國家的裂縫和人民的蛀蟲,一方面需要及時的修補和消滅,法律懲戒制度的完善是必要措施,以此防範和懲戒以權謀私和魚肉百姓之舉。另一方面,只是在漏洞出現之後去彌補,是不足以從根源處解決問題的,應當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建立起社會統一的道德體系,注重當權者精神道德修養。
翻譯《呂蒙傳》
呂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時去南方,依附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手下的將領,多次參加討伐少數民族政權山越的戰斗。呂蒙十五六歲時,偷偷跟隨鄧當參加戰斗,鄧當發現以後大吃一驚,大聲指責呂蒙,讓他回去,呂蒙不肯。回去後,鄧當向呂蒙的母親告狀,呂蒙的母親很生氣,要懲罰呂蒙,呂蒙說:「貧困的生活,低賤的地位難以讓人忍受,如果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貴功名。況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親悲傷無奈地認同了呂蒙。
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事務時,鄧當去陸口路過呂蒙屯兵的地方。當時魯肅還是輕視呂蒙的,傳聞魯肅曾對鄧當說:「呂蒙將軍的功名一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應該重視這個事情。」魯肅隨即去拜訪呂蒙。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面軍,打算用什麼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慢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中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從飯桌上跨過去,做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馮奉世字子明,上黨郡潞縣人,後來遷徙到杜陵。
他的祖先馮亭,是韓國上黨郡郡守。秦國攻打上黨,堵住了太行山中的通道,韓國守衛不住,馮亭就把上黨城獻給趙國並且為之防守。
趙國封馮亭為華陽君,和趙國大將趙括一起抵禦秦國,在長平戰死。馮氏宗族從此分散各地,有的留在潞縣,有的在趟地。
在趙地的成為官吏將軍,官吏將軍的兒子們又做了代國的相。到秦滅亡六國以後,而馮亭的後代馮毋擇、馮去疾、馮劫都作了秦國的將相了。
漢朝興起以後,文帝時候馮唐很出名,他就是代國丞相的兒子。到武帝末年,馮奉世因為是良家子弟而被選任作郎官。
昭帝時候,按照他的功勞的大小和所排次序補任武安縣的長宮。被免官時,年紀已有三十多歲了,才學習《春秋》,鑽研其微言大義,讀兵法,明曉其內容和實例,前將軍韓增上報任命他做軍司空令。
本始年間,隨軍隊攻打匈奴。戰爭結束後,又做了郎官。
在此之前,漢朝數次派遣使節出使西域,大多都辱沒使命不稱其職,有的貪污,有的被外國刁難侮辱。這時烏孫國很強大,有攻擊匈奴的功勞,同時西域諸國剛剛與漢朝和好,漢朝正准備善待他們,想趁機安撫這些國家,就挑選可以出使外國的人。
前將軍韓增推薦馮奉世以衛候的身份持使節護送大宛等國的賓客回國。到伊脩城,都尉宋將說莎車國人和其他一些國家一起攻殺了漢朝所任命的莎車王萬年,還殺了漢朝使者奚充國。
這時匈奴又發兵攻打車師城,因為沒攻下就回去了。莎車國派使者揚言說北道諸國已經歸屬匈奴了,當時就攻擊劫掠南道諸國,並與他們歃血為盟背叛漢朝,從鄯善國向西都斷絕了交通。
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都被困在北路諸國之間。馮奉世和他的副手嚴呂商議,認為如果不火速攻擊,莎車國就會曰益強大,這樣形勢就難以控制,一定會危及整個西域。
於是以使節通告諸位國王,從而發動了他們的軍隊,南北道一共一萬五千人進攻莎車國,攻佔了它的城池。莎車王自殺,就將他的首級傳到長安。
諸國都平定下來,馮奉世的威名震動了西域。馮奉世就收兵回國,將情況上奏朝廷。
宣帝召見韓增,說: 「祝賀將軍舉薦的人很稱職。」馮奉世就西行到了大宛國。
大宛國聽說他殺了莎車王,尊敬他超過了其他使者。得到大宛名馬象龍回到長安。
皇帝很高興,就下命令議論封賞馮奉世的事。丞相、將軍都說:「《春秋》之義,大夫出使國外,如果遇到有利國家之事,可以自行其事。
馮奉世的功勞尤其顯著,應當加封爵位賞賜土地。」少府蕭望之單獨認為馮奉世奉旨出使有其任務,卻擅自假託皇帝命令違背旨意,征發諸國兵馬,雖然有功勞,但不可以用他做後人的榜樣。
如果要封賞馮奉世,就開了以後出使的人的方便之門,以馮奉世做榜樣,爭相發動軍隊,邀功求賞於萬里之外,在夷狄各族中為國家滋生事端。此例不可開,馮奉世不應受到封賞。
皇帝認為蕭望之的建議好,封馮奉世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元帝即位,馮奉世任執金吾。
上郡屬國歸降漢朝的一萬多胡人背叛而去。當初,昭帝末年,西河郡屬國胡人伊酋若王也率領數千名人眾叛變,馮奉世立即持使節領軍隊追擊他們。
右將軍典屬國常惠去世,馮奉世接替他為右將軍典屬國,加封了諸位官吏的名號。幾年後,做了光祿勛。
永光二年秋天,隴西郡羌族鄉姐的旁支反叛,皇帝下韶召讓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馮奉世入朝商議對策。當時,連年莊稼收成不好,京都穀物每石賣二百餘文錢,邊境郡縣每石四百文錢,關東五百文錢。
到處閘飢荒,朝廷正在為此憂慮,卻又遇到羌族叛變。韋玄成等人沉默著沒有人說話。
馮奉世說:「羌族賊兵近在國境以內背叛,假如不及時誅滅,就沒有辦法制服遠方的蠻夷。我願意率領軍隊討伐他們。」
皇帝詢問需要用的軍隊的數量,回答說:「我聽說善於用兵者,不會兩次用兵,不會三次運糧,所以軍隊不宜長時間地征戰在外而順從天意的討伐應該速戰速決。過去經常不衡量敵人的情況,而軍隊至於損失;多次運送糧食,則時間長耗費多,軍隊的士氣低落。
現在反叛的賊兵大約三萬人,依兵法應加倍調用六萬人。而羌戎是使用弓矛的軍隊罷了,兵器並不犀利,可以調用四萬人,一個月足以解決。」
丞相、御史、兩位將軍都認為百姓正在收獲季節,不能多發兵;一萬人駐扎防守,差不多夠了。馮奉世說: 「不行。
國家遭受飢荒,戰士、馬匹瘦弱,數量也不多,戰爭用的裝備長期廢置不修,夷狄各族都有輕視邊疆官吏的心思,所以羌族才會首先發難。現在以一萬人分守數處,賊兵見我方軍隊人少,一定不會害怕,戰則軍隊受損士氣低落,守則不能救助百姓。
如果這樣,怯弱的形勢顯露出來,羌族就會趁機進攻,各少數民族一齊響應,互相煽動起兵,我恐怕漢朝要征發的兵役就不止四萬了,這不是金錢所能解決的。所以少發軍隊就會曠日持久,和一戰而迅速解決相比,利害差別萬倍。」
馮奉世堅持爭取,不能得到更多兵馬。又有詔令增加兩千人。
當即派遣馮奉世率領一萬二千兵馬出發,打著領兵屯田的名義。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為偏將副手,到隴西郡,分別屯兵三處。
典屬國任立為右軍,屯兵白石;護軍都。
越王向文種大夫問道:「我打算攻打吳國,可以嗎?」文種回答說:「可以。
如果我們獎賞厚重並且守信,懲罰嚴厲並且果斷,攻取吳國是沒有問題的。您要想知道這事的結果,為什麼不用焚燒宮室來檢驗一下?」在這種情況下,越王就下令焚燒宮室,可是人們當中沒有誰去救火。
於是越王又下令說:「救火的人,如果死了,比照為抗敵而死給與獎賞;去救火卻沒有死的人,比照戰勝敵人給與獎賞;不去救火的人,比照投降敗走治罪。」命令下達後,人們當中有塗抹身體的、又披著濕衣裳的,奔向火場,左邊三千人,右邊三千人,由此可以看出這是必定取勝的趨勢。
⑩ 傳命令錯誤打一成語
道聽途說 以訛傳訛
1910年,美國部隊在一次傳遞命令中情況是這樣的:
營長對值班軍官:明晚大約8點鍾,哈雷彗星將可能在這一地區看到,這種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到一次.命令所有士兵著野戰服在操場上集合,我將向他們解釋這一罕見的空野現象.如果下雨的話,就在禮堂里集合,我將為他們放映一部有關彗星的影片.
值班軍官對連長:根據營長命令,明晚8點哈雷彗星將在操場上出現.如果下雨的話,就讓士兵們穿著野戰服前往禮堂,這個罕見的現象將在那裡出現.
連長對排長:根據營長的命令,明晚8點,非凡的哈雷彗星將身著野戰服在禮堂中出現.如果操場上下斗埋喊雨的話,營長將下達另一個命令,這種命令每隔76年才會出現一次.
排長對班長:明晚8點,營長將帶著哈雷彗星在禮堂出現,這是每隔76年才會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話液粗,營長將命令哈雷彗星穿上野戰服到操場上去.
班長對士兵:在明晚8點下雨的時候,著名的76歲的哈雷將軍將在營長的陪同下身穿野戰服開著那輛「彗星」牌汽車經過操場前往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