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程序命令 > 程序員電腦項目文件分類

程序員電腦項目文件分類

發布時間:2023-06-14 03:51:43

java程序員需要些什麼文檔

我很少寫文檔,懶得寫,除非項目有要求

對於文檔這個東西簡單談一下

  1. 做項目之前就有文檔

    這個是可遇不可求的,現在做的項目很多都是臨時突然說要做的,什麼需求都沒有,只能靠程序員自己去發現,項目經理的要求,客戶的臨時需求(這個比較痛苦,他們有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要什麼,所以必須寫好文檔,跟客戶談好,不然又要變的時候,你就痛苦了)

    如果項目一開始就有文檔,當然也可能是你自己寫的,也可能是其他人寫好的,有些公司有人專門負責寫,需求分檔,項目分析文檔,項目結構文檔,資料庫文檔等等,不過之後可能需要你寫測試文檔,這個就沒有聽說過誰幫你做了,但是更多的情況也是不用寫,就幾個功能,自己和測試人員測測就算了,也有可能需要寫使用文檔,這個看情況了

  2. 做項目之前沒有文檔

    如果項目緊張,根本就不會寫任何文檔,但是當項目結束的時候,你又沒有項目做,項目精靈可能就讓你寫寫文檔打發打發時間,

文檔對於公司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對於個人的話,就要看情況,如果你做了很多項目,其實什麼文檔也不需要,你大體上都知道這個項目就做什麼用的,怎麼架構的,那些代碼是什麼意思(你的編程習慣很好的情況下),所以很多公司都會要求程序員寫文檔,不然你走的時候,別的人怎麼接受,讓別人理解你的思想是很痛苦的,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樣的

② 程序員進行程序設計的主要文檔和依據是什麼

如果項目真正按照軟體工程化流程走的話,主要依據是軟體任務書和需求規格說明。

軟體任務書規定軟體的運行環境,軟體需要做什麼,實現哪些功能,有哪些性能要求。軟體任務書中對軟體功能性能的要求採用的是日常人類語言描述,如「找到員工中年齡最大的一個」。
軟體需求規格說明細化軟體任務書,用具體的計算機專業術語描述軟體的功能需求,並詳細規定輸入輸出,如上述任務書中找到員工年齡最大的一個可以分解為一個功能需求:

輸入 全體員工的年齡,員工數目小於1000個, 輸入年齡為整形數,姓名為字元類型

輸出 年齡最大的員工姓名

③ 電腦中有哪些是系統文件

系統文件是指由系統軟體構成的文件。大多數的系統文件只允許用戶調用,但不允許用戶去讀,更不允許修改,有的系統文件不直接對用戶開放。

電腦中系統文件有三項:

  1. windows 或者 winnt 這個文件夾里的文件都是在安裝系統時的系統文件,里邊有的是必須的,有的是可能暫時用不到的。

  2. program files 文件夾里是一些常用的你安裝的應用文件,不過你安裝的文件也不一定都在這個文件夾里邊。

  3. Docments and settings 是你電腦是一些用戶組及其各自的設置文件,如你的管理員帳戶,來賓帳戶各自的設置保存。

④ 程序員如何方便的管理自己以前寫的代碼

一、代碼的最大長度。
雖然在Java的編譯器中對於代碼的最大長度沒有硬性的規定。但是如果代碼的長度太長,超過了編譯器的最當行寬,顯然閱讀起來比較麻煩。為此根據筆者的經驗,通常情況下Java源代碼的行長度不應該大於80個字元。如果超過這個長度的話,在一些開發工具和編輯器上就無法很好的顯示。如需要通過滾動條來顯示後面部分的代碼。當其他項目成員閱讀這超長的代碼時,就會看得眼花繚亂。當人的溫飽問題解決了之後,就需要開始注意美觀方面的問題。所以程序開發人員在開發應用程序的時候,要盡量避免書寫長的代碼。如果代碼的每行長度確實需要超過80個字元的話(最好將每行代碼的長度控制在70個字元左右),那麼就需要對代碼進行分行。
二、在恰當的地方對代碼進行分行。
筆者建議將Java源代碼每行的長度控制在70個字元、最大不超過80個字元。當超過這個字元長度的時候,開發人員就需要考慮在恰當的地方對他們進行分行處理。不過這個分行也不是說開發人員想在哪裡進行分行就在哪裡進行分行。這個分行是有一定技巧的。雖然這些技巧大部分並不是強制性的規定,但是都是一些專家們的經驗總結,可以提高代碼的閱讀性。為此筆者希望各位程序開發能夠嚴格的遵守。
技巧一:高層折行優於低層折行。
這個技巧是說,在考慮對代碼進行折行處理的時候,需要注意代碼的層次性。如某段代碼涉及到混合四則運算,而四則運算又有明顯的運算順序,此時對代碼進行折行時就最好能夠在四則運算的關鍵順序上進行折行處理。如現在有如下的一段代碼:
Mynum=mynum1*(mynum1+mynue2+mynum3-mynum4)+8*mynum5
如果要對這段代碼進行折行的話,該在哪個地方加入一個折行符號呢?如果是筆者處理的話,筆者會按如下的格式對代碼進行折行處理。
Mynum=mynum1*(mynum1+mynue2+mynum3-mynum4)+8*mynum5
這主要是根據四則運算的運算層次來進行折行的。顯然,*符號的優先順序要比+符號要高。所以在+號前面對其進行折行處理,那麼就可以一目瞭然的反應出代碼的運算層次。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代碼的閱讀性。所以代碼折行的第一個技巧就是高層折行優於低層折行。如此的話,可以使得應用程序的結構代碼更加的清晰,更容易被團隊成員所理解。
技巧二:在運算符前面進行折行處理。
其實在如上的折行技巧中,還隱藏著一個規則,即在運算符之前進行折行。如上例所示,筆者就是在+號前面進行折行,而不是在+號後面進行折行處理。這主要也是考慮到代碼的可讀性。如上面這個例子中,如果在+號後面進行折行處理的話,則下一行就會給人一種憑空多出來的感覺,顯得代碼很不連貫。跟這個規則類似,如果在折行處理的時候遇到逗號時,那麼最好能夠在逗號後面進行折行。如在一個方法中,需要傳入5個參數。此時如果代碼行比較長,那麼就需要在幾個參數之間進行折行處理。此時最理想的折行位置,就是在某個參數的逗號後面。注意,使在逗號後面進行折行,而不是在逗號前面。因為一個參數一個逗號是匹對的。而如果一個逗號加一個參數,則讓人看起來很不舒服。
技巧三:這行代碼的對起方式。
當不得已對代碼進行折行處理時,下一行的代碼應該與其同等級的代碼行左對齊。如上例所示,在+號前面將某一段四則運算公式進行折行處理的時候,其+號符號已經採取縮進處理。其縮進後的效果就是要與其同等級的代碼行左對齊。如此的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段代碼採取過折行處理;而且跟上一行代碼的層次關系。當一段代碼被分割成三行甚至跟更多行數的時候,這個規則會非常的有用。如果能夠嚴格遵守這個規則,即使將代碼分割成多行,看起來也不會覺得那麼混亂。反而給人一種比較有層次的感覺。
另外在採取縮進處理的時候,可以利用Tab鍵來提高縮進處理的效率。因為直接按空格的話,有可能空格字元數量不一致,會讓人覺得層次不起,產生比較大的混亂。一般情況下,當代碼行兩側距離頁邊的距離比較大,看其來不怎麼舒服時,可以在代碼行中通過插入TAB鍵(會在代碼行中連續插入8個字元)來提高代碼的閱讀性,讓代碼的縮進實現統一。
技巧四:為變數尋找一個合適的位置。
在編寫應用程序時,盡量將變數聲明放置在一個代碼塊的開始處,也就是說{}花括弧的開始位置。雖然說可以在需要使用變數的時候再對其進行聲明。但是筆者不同義如此操作。因為如果在的呢感到使用變數的時候再來聲明變數時,會降低代碼的可讀性。同理,也需要避免低層聲明與高層聲明重復,這樣會引起代碼混亂並可能引發程序功能性錯誤。而且這種錯誤在後續的排錯中很難被發現。為此要在應用程序開發的時候就要盡量避免這種錯誤。
在聲明變數的時候,有時候可能代碼很簡單,生命變數的行總共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十個字元。此時能否把多個變數的聲明寫在同一行呢?從就技術上來說,這是可行的。也就是說,Java編譯器允許將多個變數定義在同一行上。但是從閱讀性上來說,這並不是很好的做法。筆者的建議是,即使變數定義再簡單,或者變數比較多,也最好分行進行變數的聲明。也就是說,一行聲明一個變數。這可以提高代碼的可閱讀性。而且有時候往往需要對變數加一個注釋說明變數的用途,如果以行定義一個變數,添加行注釋也相對簡單許多。
總之,以上的這些折行的規則基本上不會影響到代碼的運行。但是,對於代碼的維護與後續的排錯、升級、二次開發等等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現在基本上應用程序開發式團隊開發,故大家都遵守同樣的代碼編寫規范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在開發一個應用程序的時候,事先都會花一定的時間,跟項目成員強調這些折行的規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高代碼的可讀性,便於後續代碼的共享與維護。畢竟後續面對這些代碼的,並不是客戶,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程序員在編寫代碼的時候,不能夠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筆者認為,現在一個合格的程序人員,不僅技術功底上要過得硬,而且還必須要遵守這些無形規則的約束。難怪現在這么多企業在挑選程序開發人員的時候,都會註明良好的編碼規范。現在對於這些無形中的條條框框,項目經理已經開始重視起來。

⑤ 軟體開發文檔的分類

1. 《功能要求》 -- 來源於客戶要求和市場調查,是軟體開發中最早期的一個環節。客戶提出一個模糊的功能概念,或者要求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或者參照同類軟體的一個功能。有軟體經驗的客戶還會提供比較詳細的技術規范書,把他們的要求全部列表書寫在文檔中,必要時加以圖表解說。這份文檔是需求分析的基礎。
2. 《投標方案》 -- 根據用戶的功能要求,經過與招標方溝通和確認,技術人員開始書寫《投標方案》,方案書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的章節: 前言 -- 項目背景、公司背景和業務、技術人員結構、公司的成功案例介紹等。 需求分析 -- 項目要求、軟體結構、功能列表、功能描述、注意事項等。 技術方案 -- 總體要求和指導思想、技術解決方案、軟體開發平台、網路結構體系等。 項目管理 -- 描述公司的軟體開發流程、工程實施服務、組織和人員分工、開發進度控制、軟體質量保證、項目驗收和人員培訓、軟體資料文檔等。 技術支持 -- 公司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介紹、服務宗旨和目標、服務級別和響應時間、技術服務區域、技術服務期限、授權用戶聯系人等。 系統報價 -- 軟、硬體平台報價列表、軟體開發費用、系統維護費用等。 項目進度 -- 整個項目的進度計劃,包括簽署合同、項目啟動、需求分析、系統分析、程序開發、測試維護、系統集成、用戶驗收、用戶培訓等步驟的時間規劃。
3. 《需求分析》 -- 包括產品概述、主要概念、操作流程、功能列表和解說、注意事項、系統環境等。以《功能要求》為基礎,進行詳細的功能分析 ( 包括客戶提出的要求和根據開發經驗建議的功能 ) ,列出本產品是什麼,有什麼特殊的概念,包括哪些功能分類,需要具備什麼功能,該功能的操作如何,實現的時候該注意什麼細節,客戶有什麼要求,系統運行環境的要求等。這里的功能描述跟以後的使用手冊是一致的。
4. 《技術分析》 -- 包括技術選型、技術比較、開發人員、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技術風險、技術升級方向、技術方案評價,競爭對手技術分析等。以《需求分析》為基礎,進行詳細的技術分析 ( 產品的性能和實現方法 ) ,列出本項目需要使用什麼技術方案,為什麼,有哪些技術問題要解決 ,估計開發期間會碰到什麼困難,技術方案以後如何升級,對本項目的技術有什麼評價等。
5. 《系統分析》 -- 包括功能實現、模塊組成、功能流程圖、函數介面、數據字典、軟體開發需要考慮的各種問題等。以《需求分析》為基礎,進行詳細的系統分析 ( 產品的開發和實現方法 ) ,估計開發期間需要把什麼問題說明白,程序員根據《系統分析》,開始在項目主管的帶領下進行編碼。
6. 《資料庫文檔》 -- 包括資料庫名稱、表名、欄位名、欄位類型、欄位說明、備注、欄位數值計算公式等。以《系統分析》為基礎,進行詳細的資料庫設計。必要時可以用圖表解說,特別是關系資料庫。
7. 《功能函數文檔》 -- 包括變數名、變數初值、功能,函數名,參數,如何調用、備注、注意事項等。以《系統分析》為基礎,進行詳細的說明,列出哪個功能涉及多少個函數,以便以後程序員修改、接手和擴展。
8. 《界面文檔》 -- 包括軟體外觀、界面素材、編輯工具、文件名、菜單、按鈕和其它界面部件的要求,這里與軟體完成後的運行界面是一致的。
9. 《編譯手冊》 -- 包括伺服器編譯環境、操作系統、編譯工具、 GNU 的 C++ 編譯器版本信息、目錄說明、程序生成、源程序文件列表、 Makefile 配置及其相關程序的對應關系列表。客戶端的編譯過程、編譯結果、編譯示例、編譯環境、操作系統、編譯工具、源文件列表和製作安裝程序的過程。
10. 《 QA 文檔》 -- 包括產品簡介、產品原理、產品功能列表、功能描述、功能流程、執行結果、資料庫結構、測試要求等,提供給軟體測試人員使用。
11. 《項目總結》 -- 包括項目簡介、項目參與人員和開發時間、項目風險管理過程、項目功能列表、項目結構特點、技術特點、對項目的升級建議、對以後的項目的建議、人員素質情況等。 1. 《產品簡介》 -- 包括公司背景、產品概念、適用范圍、產品功能、功能特點、運行要求和公司聯系地址。
2. 《產品演示》 -- 包括公司簡介、產品背景、產品描述、產品特點、產品作用、適用范圍、使用分析、功能模塊、解決問題、合作夥伴、成功案例等。一般用 Power point 或者 VCD 錄制軟體實現。
3. 《疑問解答》 -- 列出用戶關心的問題和處理方法。用於解答軟體的操作功能和解決用戶的疑難問題。
4. 《功能介紹》 -- 以《需求分析》為書寫基礎,包括軟體介紹、軟體結構、功能列表、功能描述和公司聯系地址。
5. 《技術白皮書》 -- 以《技術分析》為書寫基礎,包括功能實現、技術選型、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技術方案特點、技術升級方向等。
6. 《評測報告》 -- 第三方權威評測報告。包括評測目的、評測范圍、評測環境、評測內容、實測數據、性能表現、結果分析和評測總結等。
7. 《安裝手冊》 -- 包括系統環境、運行平台、產品安裝過程、初始環境設置、安裝記錄等。
8. 《使用手冊》 -- 包括產品簡介、功能列表、功能描述和解釋、功能操作、客戶服務和聯系方式等。
9. 《維護手冊》 -- 包括產品簡介、系統須知、初始環境設置、系統配置、數據管理和備份、技術問題解答和聯系方式等。
10. 《用戶報告》 -- 包括產品簡介、購買時間、使用目的、使用時間、使用地點、實施過程、出現問題和解決、產品總結和建議等。
11. 《銷售培訓》 -- 包括項目簡介、產品功能、產品特點、商業優勢、系統運行環境、適用范圍、目標客戶等。 第一、需求分析文檔
用戶需求分析文檔是指在和客戶進行溝通時,把用戶所要求的信息記錄下來,根據用戶的要求進行需求分析,規劃出我們要開發的軟體所要實現哪些功能。
第二、概要設計文檔
概要設計:顧名思義,就是對我們所要開發的軟體進行一個整體的概括,把這個軟體所包含的功能模塊作一個設計,以後我們在開發的時候就有目標,有方向了。
第三、系統設計文檔
系統設計,就是對概要的一個詳細的實施,就是分析我們所要開發軟體各大功能模塊中所包含的小模塊,把這些小模塊都一一列舉出來,然後再對軟體開發人員進行有條理的進行開發任務的分配。
第四、詳細設計文檔
詳細設計文檔,主要是把我們每個小模塊,小功能的業務邏輯處理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讓程序員在編碼的時候有一個依據和參照;同時,在進行詳細文檔設計的時候,有的軟體公司也會根據不同的項目作出相應的《軟體開發代碼規范》性文檔。以保障我們所做工作的統一性。
第五、軟體測試文檔
當我們參照軟體詳細設計文檔編碼完成後,接著就會根據我們所實現的功能,進行軟體測試文檔的編寫;大多測試文檔有兩類,一類是軟體單體測試文檔,一類是軟體結合測試文檔;顧名思義,單體測試:就是對軟體中每個小的方法,一個獨立的方法進行測試的文檔;結合測試:就是把多個功能模塊組合到一起進行測試,主要是為了檢測每個功能模塊之前的交互性和功能的結合實現性。
第六、軟體完成後的總結匯報型文檔
不管所開發軟體的規模大小,在一個軟體開發結束後,我們都會把開發過中的問題和項目開發總結一起記錄下來,以防以後在開發過程中再有類似問題出現,提高我們的開發效率。
根據軟體開發公司的規模、標准和客戶的需求不同,開發文檔的種類和數量也不同,我在這里和大家討論的軟體開發相關文檔都是最基礎的;在軟體行業有一句話:一個軟體能否順利的完成並且功能是否完善,重要是看這個軟體有多少文檔,軟體開發文檔是一個軟體的支柱,如果你的開發文檔漏洞百出,那麼你所開發出來的軟體也不可能會好;開發文檔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到所開發出來軟體的成功與否。

⑥ 程序員必備知識(操作系統5-文件系統)

本篇與之前的第三篇的內存管理知識點有相似的地方

對於運行的進程來說,內存就像一個紙箱子, 僅僅是一個暫存數據的地方, 而且空間有限。如果我們想要進程結束之後,數據依然能夠保存下來,就不能只保存在內存里,而是應該保存在 外部存儲 中。就像圖書館這種地方,不僅空間大,而且能夠永久保存。

我們最常用的外部存儲就是 硬碟 ,數據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在硬碟上的。為了管理這些文件,我們在規劃文件系統的時候,需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第一點,文件系統要有嚴格的組織形式,使得文件能夠 以塊為單位進行存儲 。這就像圖書館里,我們會給設置一排排書架,然後再把書架分成一個個小格子,有的項目存放的資料非常多,一個格子放不下,就需要多個格子來進行存放。我們把這個區域稱為存放原始資料的 倉庫區 。

第二點,文件系統中也要有 索引區 ,用來方便查找一個文件分成的多個塊都存放在了什麼位置。這就好比,圖書館的書太多了,為了方便查找,我們需要專門設置一排書架,這裡面會寫清楚整個檔案庫有哪些資料,資料在哪個架子的哪個格子上。這樣找資料的時候就不用跑遍整個檔案庫,在這個書架上找到後,直奔目標書架就可以了。

第三點,如果文件系統中有的文件是熱點文件,近期經常被讀取和寫入,文件系統應該有 緩存層 。這就相當於圖書館裡面的熱門圖書區,這裡面的書都是暢銷書或者是常常被借還的圖書。因為借還的次數比較多,那就沒必要每次有人還了之後,還放回遙遠的貨架,我們可以專門開辟一個區域, 放置這些借還頻次高的圖書。這樣借還的效率就會提高。

第四點,文件應該用 文件夾 的形式組織起來,方便管理和查詢。這就像在圖書館裡面,你可以給這些資料分門別類,比如分成計算機類.文學類.歷史類等等。這樣你也容易管理,項目組借閱的時候只要在某個類別中去找就可以了。

在文件系統中,每個文件都有一個名字,這樣我們訪問一個文件,希望通過它的名字就可以找到。文件名就是一個普通的文本。 當然文件名會經常沖突,不同用戶取相同的名字的情況還是會經常出現的。

要想把很多的文件有序地組織起來,我們就需要把它們成為 目錄 或者文件夾。這樣,一個文件夾里可以包含文件夾,也可以包含文件,這樣就形成了一種 樹形結構 。而我們可以將不同的用戶放在不同的用戶目錄下,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命名的沖突問題。

第五點,Linux 內核要在自己的內存裡面維護一套數據結構,來保存哪些文件被哪些進程打開和使用 。這就好比,圖書館里會有個圖書管理系統,記錄哪些書被借閱了,被誰借閱了,借閱了多久,什麼時候歸還。

文件系統是操作系統中負責管理持久數據的子系統,說簡單點,就是負責把用戶的文件存到磁碟硬體中,因為即使計算機斷電了,磁碟里的數據並不會丟失,所以可以持久化的保存文件。

文件系統的基本數據單位是 文件 ,它的目的是對磁碟上的文件進行組織管理,那組織的方式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文件系統。

Linux最經典的一句話是:「一切皆文件」,不僅普通的文件和目錄,就連塊設備、管道、socket 等,也都是統一交給文件系統管理的。

Linux文件系統會為每個文件分配兩個數據結構: 索引節點(index node) 和 目錄項(directory entry) ,它們主要用來記錄文件的元信息和目錄層次結構。

●索引節點,也就是inode, 用來記錄文件的元信息,比如inode編號、文件大小訪問許可權、創建時間、修改時間、 數據在磁碟的位置 等等。 索引節點是文件的唯一標識 ,它們之間一一對應, 也同樣都會被 存儲在硬碟 中,所以索引節點同樣佔用磁碟空間。

●目錄項,也就是dentry, 用來記錄文件的名字、索引節點指針以及與其他目錄項的層級關聯關系。多個目錄項關聯起來,就會形成 目錄結構 ,但它與索引節點不同的是,目錄項是由內核維護的一個數據結構,不存放於磁碟,而是 緩存在內存 。

由於索引節點唯一標識一個文件,而目錄項記錄著文件的名,所以目錄項和索引節點的關系是多對一,也就是說,一個文件可以有多個別字。比如,硬鏈接的實現就是多個目錄項中的索引節點指向同一個文件。

注意,目錄也是文件,也是用索引節點唯一標識,和普通文件不同的是,普通文件在磁碟裡面保存的是文件數據,而目錄文件在磁碟裡面保存子目錄或文件。

(PS:目錄項和目錄不是一個東西!你也不是一個東西(^_=), 雖然名字很相近,但目錄是個文件。持久化存儲在磁碟,而目錄項是內核一個數據結構,緩存在內存。

如果查詢目錄頻繁從磁碟讀,效率會很低,所以內核會把已經讀過的目錄用目錄項這個數據結構緩存在內存,下次再次讀到相同的目錄時,只需從內存讀就可以,大大提高了 文件系統的效率。

目錄項這個數據結構不只是表示目錄,也是可以表示文件的。)

磁碟讀寫的最小單位是 扇區 ,扇區的大小隻有512B大小,很明顯,如果每次讀寫都以這么小為單位,那這讀寫的效率會非常低。

所以,文件系統把多個扇區組成了一個 邏輯塊 ,每次讀寫的最小單位就是邏輯塊(數據塊) , Linux中的邏輯塊大小為4KB,也就是一次性讀寫 8個扇區,這將大大提高了磁碟的讀寫的效率。

以上就是索引節點、目錄項以及文件數據的關系,下面這個圖就很好的展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索引節點是存儲在硬碟上的數據,那麼為了加速文件的訪問,通常會把索引節點載入到內存中。

另外,磁碟進行格式化的時候,會被分成三個存儲區域,分別是超級塊、索引節點區和數據塊區。

●超級塊,用來存儲文件系統的詳細信息,比如塊個數、塊大小、空閑塊等等。

●索引節點區,用來存儲索引節點;

●數據塊區,用來存儲文件或目錄數據;

我們不可能把超級塊和索引節點區全部載入到內存,這樣內存肯定撐不住,所以只有當需要使用的時候,才將其載入進內存,它們載入進內存的時機是不同的.

●超級塊:當文件系統掛載時進入內存;

●索引節點區:當文件被訪問時進入內存;

文件系統的種類眾多,而操作系統希望 對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介面 ,於是在用戶層與文件系統層引入了中間層,這個中間層就稱為 虛擬文件系統(Virtual File System, VFS) 。

VFS定義了一組所有文件系統都支持的數據結構和標准介面,這樣程序員不需要了解文件系統的工作原理,只需要了解VFS提供的統一介面即可。

在Linux文件系統中,用戶空間、系統調用、虛擬機文件系統、緩存、文件系統以及存儲之間的關系如下圖:

Linux支持的文件系統也不少,根據存儲位置的不同,可以把文件系統分為三類:

●磁碟的文件系統,它是直接把數據存儲在磁碟中,比如Ext 2/3/4. XFS 等都是這類文件系統。

●內存的文件系統,這類文件系統的數據不是存儲在硬碟的,而是佔用內存空間,我們經常用到的/proc 和/sys文件系統都屬於這一類,讀寫這類文件,實際上是讀寫內核中相關的數據。

●網路的文件系統,用來訪問其他計算機主機數據的文件系統,比如NFS. SMB等等。

文件系統首先要先掛載到某個目錄才可以正常使用,比如Linux系統在啟動時,會把文件系統掛載到根目錄。

在操作系統的輔助之下,磁碟中的數據在計算機中都會呈現為易讀的形式,並且我們不需要關心數據到底是如何存放在磁碟中,存放在磁碟的哪個地方等等問題,這些全部都是由操作系統完成的。

那麼,文件數據在磁碟中究竟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磁碟中的存儲單元會被劃分為一個個的「 塊 」,也被稱為 扇區 ,扇區的大小一般都為512byte.這說明即使一塊數據不足512byte,那麼它也要佔用512byte的磁碟空間。

而幾乎所有的文件系統都會把文件分割成固定大小的塊來存儲,通常一個塊的大小為4K。如果磁碟中的扇區為512byte,而文件系統的塊大小為4K,那麼文件系統的存儲單元就為8個扇區。這也是前面提到的一個問題,文件大小和佔用空間之間有什麼區別?文件大小是文件實際的大小,而佔用空間則是因為即使它的實際大小沒有達到那麼大,但是這部分空間實際也被佔用,其他文件數據無法使用這部分的空間。所以我們 寫入1byte的數據到文本中,但是它佔用的空間也會是4K。

這里要注意在Windows下的NTFS文件系統中,如果一開始文件數據小於 1K,那麼則不會分配磁碟塊來存儲,而是存在一個文件表中。但是一旦文件數據大於1K,那麼不管以後文件的大小,都會分配以4K為單位的磁碟空間來存儲。

與內存管理一樣,為了方便對磁碟的管理,文件的邏輯地址也被分為一個個的文件塊。於是文件的邏輯地址就是(邏輯塊號,塊內地址)。用戶通過邏輯地址來操作文件,操作系統負責完成邏輯地址與物理地址的映射。

不同的文件系統為文件分配磁碟空間會有不同的方式,這些方式各自都有優缺點。

連續分配要求每個文件在磁碟上有一組連續的塊,該分配方式較為簡單。

通過上圖可以看到,文件的邏輯塊號的順序是與物理塊號相同的,這樣就可以實現隨機存取了,只要知道了第一個邏輯塊的物理地址, 那麼就可以快速訪問到其他邏輯塊的物理地址。那麼操作系統如何完成邏輯塊與物理塊之間的映射呢?實際上,文件都是存放在目錄下的,而目錄是一種有結構文件, 所以在文件目錄的記錄中會存放目錄下所有文件的信息,每一個文件或者目錄都是一個記錄。 而這些信息就包括文件的起始塊號和佔有塊號的數量。

那麼操作系統如何完成邏輯塊與物理塊之間的映射呢? (邏輯塊號, 塊內地址) -> (物理塊號, 塊內地址),只需要知道邏輯塊號對應的物理塊號即可,塊內地址不變。

用戶訪問一個文件的內容,操作系統通過文件的標識符找到目錄項FCB, 物理塊號=起始塊號+邏輯塊號。 當然,還需要檢查邏輯塊號是否合法,是否超過長度等。因為可以根據邏輯塊號直接算出物理塊號,所以連續分配支持 順序訪問和隨機訪問 。

因為讀/寫文件是需要移動磁頭的,如果訪問兩個相隔很遠的磁碟塊,移動磁頭的時間就會變長。使用連續分配來作為文件的分配方式,會使文件的磁碟塊相鄰,所以文件的讀/寫速度最快。

連續空間存放的方式雖然讀寫效率高,但是有 磁碟空間碎片 和 文件長度不易擴展 的缺陷。

如下圖,如果文件B被刪除,磁碟上就留下一塊空缺,這時,如果新來的文件小於其中的一個空缺,我們就可以將其放在相應空缺里。但如果該文件的大小大於所

有的空缺,但卻小於空缺大小之和,則雖然磁碟上有足夠的空缺,但該文件還是不能存放。當然了,我們可以通過將現有文件進行挪動來騰出空間以容納新的文件,但是這個在磁碟挪動文件是非常耗時,所以這種方式不太現實。

另外一個缺陷是文件長度擴展不方便,例如上圖中的文件A要想擴大一下,需要更多的磁碟空間,唯一的辦法就只能是挪動的方式,前面也說了,這種方式效率是非常低的。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解決上面的問題呢?答案當然有,既然連續空間存放的方式不太行,那麼我們就改變存放的方式,使用非連續空間存放方式來解決這些缺陷。

非連續空間存放方式分為 鏈表方式 和 索引方式 。

鏈式分配採取離散分配的方式,可以為文件分配離散的磁碟塊。它有兩種分配方式:顯示鏈接和隱式鏈接。

隱式鏈接是只目錄項中只會記錄文件所佔磁碟塊中的第一塊的地址和最後一塊磁碟塊的地址, 然後通過在每一個磁碟塊中存放一個指向下一 磁碟塊的指針, 從而可以根據指針找到下一塊磁碟塊。如果需要分配新的磁碟塊,則使用最後一塊磁碟塊中的指針指向新的磁碟塊,然後修改新的磁碟塊為最後的磁碟塊。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 採用隱式鏈接如何將實現邏輯塊號轉換為物理塊號呢?

用戶給出需要訪問的邏輯塊號i,操作系統需要找到所需訪問文件的目錄項FCB.從目錄項中可以知道文件的起始塊號,然後將邏輯塊號0的數據讀入內存,由此知道1號邏輯塊的物理塊號,然後再讀入1號邏輯塊的數據進內存,此次類推,最終可以找到用戶所需訪問的邏輯塊號i。訪問邏輯塊號i,總共需要i+ 1次磁碟1/0操作。

得出結論: 隱式鏈接分配只能順序訪問,不支持隨機訪問,查找效率低 。

我們來思考另外一個問題,採用隱式鏈接是否方便文件拓展?

我們知道目錄項中存有結束塊號的物理地址,所以我們如果要拓展文件,只需要將新分配的磁碟塊掛載到結束塊號的後面即可,修改結束塊號的指針指向新分配的磁碟塊,然後修改目錄項。

得出結論: 隱式鏈接分配很方便文件拓展。所有空閑磁碟塊都可以被利用到,無碎片問題,存儲利用率高。

顯示鏈接是把用於鏈接各個物理塊的指針顯式地存放在一張表中,該表稱為文件分配表(FAT, File Allocation Table)。

由於查找記錄的過程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而不僅顯著地 提高了檢索速度 ,而且 大大減少了訪問磁碟的次數 。但也正是整個表都存放在內存中的關系,它的主要的缺點是 不適 用於大磁碟 。

比如,對於200GB的磁碟和1KB大小的塊,這張表需要有2億項,每一項對應於這2億個磁碟塊中的一個塊,每項如果需要4個位元組,那這張表要佔用800MB內存,很顯然FAT方案對於大磁碟而言不太合適。

一直都在,加油!(*゜Д゜)σ凸←自爆按鈕

鏈表的方式解決了連續分配的磁碟碎片和文件動態打展的問題,但是不能有效支持直接訪問(FAT除外) ,索引的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索引的實現是為每個文件創建一個 索引數據塊 ,裡面存放的 是指向文件數據塊的指針列表 ,說白了就像書的目錄一樣,要找哪個章節的內容,看目錄查就可以。

另外, 文件頭需要包含指向索引數據塊的指針 ,這樣就可以通過文件頭知道索引數據塊的位置,再通過索弓|數據塊里的索引信息找到對應的數據塊。

創建文件時,索引塊的所有指針都設為空。當首次寫入第i塊時,先從空閑空間中取得一個塊, 再將其地址寫到索引塊的第i個條目。

索引的方式優點在於:

●文件的創建、增大、縮小很方便;

●不會有碎片的問題;

●支持順序讀寫和隨機讀寫;

由於索引數據也是存放在磁碟塊的,如果文件很小,明明只需一塊就可以存放的下,但還是需要額外分配一塊來存放索引數據,所以缺陷之一就是存儲索引帶來的開銷。

如果文件很大,大到一個索引數據塊放不下索引信息,這時又要如何處理大文件的存放呢?我們可以通過組合的方式,來處理大文件的存儲。

先來看看 鏈表+索引 的組合,這種組合稱為 鏈式索引塊 ,它的實現方式是在 索引數據塊留出一個存放下一個索引數據塊的指針 ,於是當一個索引數據塊的索引信息用完了,就可以通過指針的方式,找到下一個索引數據塊的信息。那這種方式也會出現前面提到的鏈表方式的問題,萬一某個指針損壞了,後面的數據也就會無法讀取了。

還有另外一種組合方式是 索引+索引 的方式,這種組合稱為多級索引塊,實現方式是通過一個索引塊來存放多個索引數據塊,一層套一層索引, 像極了俄羅斯套娃是吧๑乛◡乛๑ 

前面說到的文件的存儲是針對已經被佔用的數據塊組織和管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我要保存一個數據塊, 我應該放在硬碟上的哪個位置呢?難道需要將所有的塊掃描一遍,找個空的地方隨便放嗎?

那這種方式效率就太低了,所以針對磁碟的空閑空間也是要引入管理的機制,接下來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空閑表法

●空閑鏈表法

●點陣圖法

空閑表法

空閑表法就是為所有空閑空間建立一張表,表內容包括空閑區的第一個塊號和該空閑區的塊個數,注意,這個方式是連續分配的。如下圖:

當請求分配磁碟空間時,系統依次掃描空閑表裡的內容,直到找到一個合適的空閑區域為止。當用戶撤銷一個文件時,系統回收文件空間。這時,也需順序掃描空閑表,尋找一個空閑表條目並將釋放空間的第一個物理塊號及它佔用的塊數填到這個條目中。

這種方法僅當有少量的空閑區時才有較好的效果。因為,如果存儲空間中有著大量的小的空閑區,則空閑表變得很大,這樣查詢效率會很低。另外,這種分配技術適用於建立連續文件。

空閑鏈表法

我們也可以使用鏈表的方式來管理空閑空間,每一個空閑塊里有一個指針指向下一個空閑塊,這樣也能很方便的找到空閑塊並管理起來。如下圖:

當創建文件需要一塊或幾塊時,就從鏈頭上依次取下一塊或幾塊。反之,當回收空間時,把這些空閑塊依次接到鏈頭上。

這種技術只要在主存中保存一個指針, 令它指向第一個空閑塊。其特點是簡單,但不能隨機訪問,工作效率低,因為每當在鏈上增加或移動空閑塊時需要做很多1/0操作,同時數據塊的指針消耗了一定的存儲空間。

空閑表法和空閑鏈表法都不適合用於大型文件系統,因為這會使空閑表或空閑鏈表太大。

點陣圖法

點陣圖是利用二進制的一位來表示磁碟中一個盤塊的使用情況,磁碟上所有的盤塊都有一個二進制位與之對應。

當值為0時,表示對應的盤塊空閑,值為1時,表示對應的盤塊已分配。它形式如下:

在Linux文件系統就採用了點陣圖的方式來管理空閑空間,不僅用於數據空閑塊的管理,還用於inode空閑塊的管理,因為inode也是存儲在磁碟的,自然也要有對其管理。

前面提到Linux是用點陣圖的方式管理空閑空間,用戶在創建一個新文件時, Linux 內核會通過inode的點陣圖找到空閑可用的inode,並進行分配。要存儲數據時,會通過塊的點陣圖找到空閑的塊,並分配,但仔細計算一下還是有問題的。

數據塊的點陣圖是放在磁碟塊里的,假設是放在一個塊里,一個塊4K,每位表示一個數據塊,共可以表示4 * 1024 * 8 = 2^15個空閑塊,由於1個數據塊是4K大小,那麼最大可以表示的空間為2^15 * 4 * 1024 = 2^27個byte,也就是128M。

也就是說按照上面的結構,如果採用(一個塊的點陣圖+ 一系列的塊),外加一(個塊的inode的點陣圖+一系列的inode)的結構能表示的最大空間也就128M,

這太少了,現在很多文件都比這個大。

在Linux文件系統,把這個結構稱為一個 塊組 ,那麼有N多的塊組,就能夠表示N大的文件。

最終,整個文件系統格式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最前面的第一個塊是引導塊,在系統啟動時用於啟用引導,接著後面就是一個一個連續的塊組了,塊組的內容如下:

● 超級塊 ,包含的是文件系統的重要信息,比如inode總個數、塊總個數、每個塊組的inode個數、每個塊組的塊個數等等。

● 塊組描述符 ,包含文件系統中各個塊組的狀態,比如塊組中空閑塊和inode的數目等,每個塊組都包含了文件系統中「所有塊組的組描述符信息」。

● 數據點陣圖和inode點陣圖 ,用於表示對應的數據塊或inode是空閑的,還是被使用中。

● inode 列表 ,包含了塊組中所有的inode, inode 用於保存文件系統中與各個文件和目錄相關的所有元數據。

● 數據塊 ,包含文件的有用數據。

你可以會發現每個塊組里有很多重復的信息,比如 超級塊和塊組描述符表,這兩個都是全局信息,而且非常的重要 ,這么做是有兩個原因:

●如果系統崩潰破壞了超級塊或塊組描述符,有關文件系統結構和內容的所有信息都會丟失。如果有冗餘的副本,該信息是可能恢復的。

●通過使文件和管理數據盡可能接近,減少了磁頭尋道和旋轉,這可以提高文件系統的性能。

不過,Ext2 的後續版本採用了稀疏技術。該做法是,超級塊和塊組描述符表不再存儲到文件系統的每個塊組中,而是只寫入到塊組0、塊組1和其他ID可以表示為3、5、7的冪的塊組中。

在前面,我們知道了一個普通文件是如何存儲的,但還有一個特殊的文件,經常用到的目錄,它是如何保存的呢?

基於Linux 一切切皆文件的設計思想,目錄其實也是個文件,你甚至可以通過vim打開它,它也有inode, inode 裡面也是指向一些塊。

和普通文件不同的是, 普通文件的塊裡面保存的是文件數據,而目錄文件的塊裡面保存的是目錄裡面一項一項的文件信息 。

在目錄文件的塊中,最簡單的保存格式就是 列表 ,就是一項一項地將目錄下的文件信息(如文件名、文件inode.文件類型等)列在表裡。

列表中每一項就代表該目錄下的文件的文件名和對應的inode,通過這個inode,就可以找到真正的文件。

通常,第一項是「則」,表示當前目錄,第二項是.,表示上一級目錄, 接下來就是一項一項的文件名和inode。

如果一個目錄有超級多的文件,我們要想在這個目錄下找文件,按照列表一項一項的找,效率就不高了。

於是,保存目錄的格式改成 哈希表 ,對文件名進行哈希計算,把哈希值保存起來,如果我們要查找一個目錄下面的文件名,可以通過名稱取哈希。如果哈希能夠匹配上,就說明這個文件的信息在相應的塊裡面。

Linux系統的ext文件系統就是採用了哈希表,來保存目錄的內容,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查找非常迅速,插入和刪除也較簡單,不過需要一些預備措施來避免哈希沖突。

目錄查詢是通過在磁碟上反復搜索完成,需要不斷地進行/0操作,開銷較大。所以,為了減少/0操作,把當前使用的文件目錄緩存在內存,以後要使用該文件時只要在內存中操作,從而降低了磁碟操作次數,提高了文件系統的訪問速度。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您能攝取到知識!加油!沖沖沖!(發現光,追隨光,成為光,散發光!)我是程序員耶耶!有緣再見。<-biubiu-⊂(`ω´∩)

⑦ 為什麼程序員都有js 和css文件夾

這個就好像一個分類,為了代碼方便管理,你不要文件夾把所有代碼放在一起也是可以的,但是這樣不方便代碼管理。我們不僅僅是要開發還有後期維護,這樣將js統一放到js文件夾裡面就可以快速的從js文件夾裡面找到對應的js文件來進行修改。

⑧ 電腦的系統文件有哪些

方法/步驟

閱讀全文

與程序員電腦項目文件分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把命令框里的輸出到窗口 瀏覽:529
離線版mc如何開伺服器 瀏覽:884
結對程序員 瀏覽:768
使用過的蘋果手機怎麼同步app 瀏覽:344
phpcookie無效 瀏覽:954
python可以搜數學答案 瀏覽:706
均線衍生指標源碼設置 瀏覽:496
做精一張圖pdf 瀏覽:851
編程培訓小朋友 瀏覽:787
巴克球製作解壓 瀏覽:851
測量參數時接單片機的 瀏覽:116
手機音樂添加文件夾 瀏覽:546
百度智能雲b18怎麼刪除app 瀏覽:968
單片機中為什麼顯示找不到頭文件 瀏覽:151
iisweb伺服器如何重啟 瀏覽:838
微信沒有適配方舟編譯器 瀏覽:81
箍筋加密區梁的凈高 瀏覽:889
samp如何加入外國伺服器 瀏覽:895
保鮮膜解壓教學視頻 瀏覽:983
台達plc編程通訊管理軟體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