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序員如何讓自己的程序少出BUG(轉)
軟體測試心得
,而且還經常寫一些工作上的事,現在感覺自己老了似的,開始轉型了,會選擇寫一些總結而不是瑣碎,也許這是我以後當領導的徵兆吧。
程序員是善於思考的一個職業,做過這行的都知道,寫一個程序的過程都要經過構思、設計、寫代碼、測試到最後運行這幾個步驟。慢慢地,這個習慣也被搬到了生活中,現在我才覺得,我平時做事這么的冷靜善思考原來是工作影響的原因。
象我一樣,大多程序員都有一個毛病,或者說一個習慣,自己編寫過的代碼都不願意測試,他們憑著自己的習慣,理論上完成了代碼的編寫就認為自己的工作結束了,剩下的工作應該交給測試人員了。但實際上來講,如果代碼存在BUG,造成軟體在運行期出錯,那麼測試人員和客戶肯定會發現這些BUG的,再等到測試人員或者客戶把BUG反饋回來的時候代價就已經很大了,不僅僅是時間的浪費,更重要的還有1、影響了客戶對產品以及公司的信任度,2、影響了程序員自己的聲譽,3、影響了代碼的可讀性以及質量,4、增加 了DEBUG的難度,5、對程序員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
首先,程序員應該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點,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每個程序員都有自己的編程習慣,而且每個程序員對自己剛剛完成的程序都會信心百倍的說「絕對沒問題」,實際上這種想法很正常,因為每段代碼都是通過程序員認真謹慎的思考和設計之後才寫出來的,在設計時已經排除了很多問題,所以程序員不會將自己認為不正確的判斷寫到程序里,但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想法,但人哪有不反錯的時候。其實程序員在讀其他人寫的程序的時候,就會很謹慎,仔細找到程序上的錯誤,但對自己的代碼就很難這樣做,如果把這種謹慎應用到自己的代碼上來,BUG會減少到最少。軟體工程所說的各階段工作想必大家都清楚,前期的設計以及需求分析才是一個軟體工程的重點,這里也是花費時間最多的地方,當對要寫的程序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之後再動手編寫代碼。
第二,剛剛提到的前期設計,是指在編寫代碼之前所作的工作,這要求程序員對系統的整個結構以及邏輯有很清楚的理解,這也要求對系統的需求做到位。我沒有寫過文檔,所以這里不談文檔了。思路清晰很重要,但每個人並不能將系統的整個設計思路都記在腦袋裡,那最好就寫下來,特別是一些復雜的邏輯結構關系還有復雜的演算法。
第三,代碼的編寫,要盡量減少拼寫的錯誤,嚴禁使用關鍵字作為變數來使用,要盡量做到代碼模塊化,並且保證其正確性和可重復使用性。因為是模塊組成的,寫過之後可以將每個模塊部分單獨測試,因為代碼量少了質量自然提高了。對順序執行要求很高的函數盡量不採用調用子函數的方法,讓程序按順序走吧。
第四:代碼檢查以及系統功能測試,這是保證代碼質量的最後一步了,我們可以寫一些代碼模塊或者小工具來進行測試工作,跟蹤變數值的變化,使用一些小技巧在這個階段都是必要的,這里和測試人員的測試不同之處在於:仍然讓程序員的注意力放在其自己的代碼范圍內,減小了排錯的難度。
按照如上步驟來走的話,那麼我想你的系統應該足夠健壯了。
把對待別人代碼的態度放到自己的代碼上來,也就是反復的Review自己的代碼檢查邏輯錯誤也是相當好的辦法。別把自己辛苦寫的代碼看的很值錢,在團隊中盡量與別人分享、Review代碼這是實際工作的經驗。
作為一個優秀的程序員要具備這些習慣,看自己的代碼就象對待自己的一樣,愛惜、呵護是必須的,同時也要象園丁一樣及時修剪多於的樹枝來讓自己的代碼走正確的道路。
2. 互聯網前輩總是說「bug是改不完的」,新入職的程序員該怎樣應對bug
互聯網前輩總是說“bug是改不完的”,新入職的程序員應對bug:
3. 資深程序員可以避免敲代碼時出現bug嗎
程序員遇到bug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就算非常資深的程序員也無可避免bug的存在,一般來說,除非你寫一輩子 Hello World。
不過世界上的確存在一些鳳毛麟角天才的程序員,他們差不多能做到這一點。接到任務之後,思考,冥想,在筆記本上畫出數據結構或某個演算法片段,腹稿打的差不多了就開 始編程,用 Vim、Emacs 或 IDE 工具,大部分時候能夠一氣呵成,然後構建代碼,構造測試數據,運行程序,在反復調試中修復幾個編程過程中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就可以提交到代碼庫了。
他們的 代碼交給測試和其他開發者,少有人能挑出 bug,因為他們對代碼有敏銳的感覺,能夠在別人忽略的地方發現代碼的壞味道,並給出巧妙而優雅的解決方案。
他們是天生的代碼創造者,這樣的人往往效率高 而且少有錯誤,以至於會被一些平庸的團隊忽略,因為技術領導總是會下意識的去關注那些最容易出事的環節,但這些人才是團隊真正的脊樑,不是那些四處救火者。
4. 為什麼國內程序員都很少進行代碼重構
說到代碼的重構對於國外的程序員提到的比較多,特別是大型的開源工程,基本上一個模塊或者函數的實現會反復的修改,一個文件能被修改成千上萬次,曾經訂閱了linux內核組的郵件,每天的收到的修改文件成千上萬,有時候一個文件都能被修改上百次,對於文件修改最瘋狂的是google的chrome源碼,重構的次數,讓你覺得每天都在重寫但是功能上感覺越來越流暢。為什麼我們周圍的程序員絕大部分時間做的不是這樣的事情。
為啥從直覺上覺得老外的寫的代買質量比我們的要高,我們國內的程序員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趕進度,准確的來講忙著增加功能和修改bug,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為什麼國內出不了android以及Linux等影響深遠的 科技 創新,從全球開源代碼的佔比就可以看出,差距還是很巨大的。
為什麼覺得老外寫的代碼比我們的強?
1.國內軟體發展主要階段還在解決有沒有,還遠談不上強大
中國的軟體經過近幾十年長足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別在互聯網行業已經有幾個巨頭躋身世界前列了,最近炒的很熱的臉書的用戶數據泄密事件,作為當事人扎克伯格,也在論述中提到中國有幾個很厲害的互聯網公司,這說明中國在互聯網領域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是在一些核心的領域,或者門檻很高的領域差別還是非常巨大。
任何事情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首要考慮的是不是有沒有,所以如同創業初期的公司會選擇短時間內搞出來個產品,哪怕是不成熟的產品,然後快速的投入市場,根據市場用戶的反應同步追蹤問題,等到產品差不多穩定,並且產品在市場上有了一席之地之後,後續的事情就要考慮優化功能,對裡面的代碼或者產品的性能進行全方面的提升,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互聯網一般比較年輕,還在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國內軟體的發展,也會有大量的高質量的開源框架代碼出來,但這一切都需要很長的時間。
所以國內的程序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趕進度和根據需求完成功能代碼。
2.軟體產業的底子還很薄弱, 歷史 積淀還不夠
舉個很典型的例子,現在很多國內的程序員到了30多歲就開始考慮後續的轉型了,因為後面的輕輕人會帶來很大的沖擊,所以大部分的30多歲的程序員都在考慮自己後路,都要考慮轉型的問題。老的有經驗的程序員反而轉型去做管理或者合夥創業了,哪有幾個還在安心搞技術,年齡大了還在搞技術的還被人鄙視,覺得自己沒有出息。
但是在國外寫代碼是一種很常見的職業,和別的工種沒有多大的差異,40,50歲了寫代碼也是比比皆是,做軟體是一種技術工種,經驗的佔比是很高的,所以老程序員寫出來的代碼更加有深度,穩定性更高,一切的根源還是產業的發展不夠成熟,需要時間和 歷史 的積淀,從這方面講國內的軟體整體產業還是比較薄弱,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工作氛圍還有待慢慢的成熟,周圍都是有經驗的程序員在帶領著如何去重構代碼,如何提升代碼的質量,而國內大部分的程序要還是被產品經理鞭策著增加需求和修改代碼。
3.公司的文化差異
目前很多的中國技術公司更多的追求的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在基礎軟體的投入遠遠不夠,畢竟基礎的投入很難短期見成效,在一個具體的場景,有一個產品主體的功能已經實現了,也能在用戶那邊投入使用了,一般的公司很難拿出時間來,讓你做代碼的重構,畢竟這種事情很難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這與公司本身的文化差異有很大的關系,重視的技術或者懂得技術的公司對於這方面相對比較重視,反之就差很多。
小時候課本上就說著我們落後100年,所以高樓大廈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在追趕的道路很漫長,所以承認存在差距,然後努力加倍的去追趕。
Time is money. 以目前國內互聯網的情況,需求應接不暇,程序員基本上都是被需求與業務趕著走,時間非常緊張,在這種情況下,程序員很多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趕緊實現需求的功能。所以,一個項目下來,代碼基本上都變得非常非常的「垃圾」。
也有很多程序員想過在項目結尾的時候進行代碼的重構,基本上每個程序員也都知道重構代碼的好處,但是並不代表著真正能做起來。還是那個原因,國內互聯網的速度太快,需求應接不暇,做為程序員,基本上沒有時間來做這件事情。
而另外一個原因是跟團隊負責人有關。若團隊負責人能夠意識到重構的好處,那麼他可以為此單獨劃分一段開發時間出來,讓大家分別負責一個模塊進行重構,這都是可以安排做起來的。這也需要團隊負責人如何在需求人員的需求與代碼質量的進度上做一個平衡,進行統籌安排。
最後我想說一個可能很少意識到的原因,那就是人員流動問題。國內互聯網目前人員流動非常的大,尤其是北上深這樣的互聯網發達的城市,基本上是平均兩年就會走一大波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考驗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即我到底要把代碼寫的多好,要把代碼的可維護性做到多好,其實這都是從業人員自身需要考驗的問題,因為完成一個功能很容易,但是要考慮的全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人員流動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有一些代碼是很難看懂的,即有些代碼在人員離開後成為了「 歷史 」,無人敢動。這也會阻礙著軟體的重構工作的進行。
從我所講的這幾種情況來看,重構其實是大家都能知道的好處,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又有現實的約束,需要負責人來做這樣的統籌安排與推動。
成本太大
大多數軟體產品的開發都是經過了很多開發人員的付出,如果進行代碼重構需要了解產品、了解框架、了解代碼邏輯,這個過程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對於企業來說,效益是第一位的,與其花費精力進行效益不大的產品重構,不如去承接更多的項目來的實在。
領導決策
由於大部分企業的老闆都是非技術人員出身,他們更關注效益和客戶,為了符合企業的發展,在進行產品開發時會更多的採用新技術來吸引客戶,花費精力重構代碼不如開發一套新產品或者開發更酷炫的效果更具有實在意義。
代碼規范不足
由於國內互聯網較之國外起步較晚,很多企業發展時間較短,加之人員流動比較大等多方面的因素,很難形成標准、嚴謹、行之有效的代碼規范,所以很多技術人員在開發時都是根據個人風格習慣在開發,等其他人接手代碼時,缺少相關標准和文檔,很難理解代碼邏輯,花時間去了解代碼、重構代碼不如直接推翻重做來的方便。
客戶定製化需求
部分企業創業初期對企業信息化是不夠重視的,只有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考慮信息化建設,而由於業務的限制,大多數標准化的互聯網產品都很難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需要進行大量定製化的開發,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即使產品開發足夠完善,在實際項目中也需要進行擴展,倒不如直接在項目中進行調整。
程序員的發展限定
在國內很少有終身的程序員,大部分都會逐漸轉向銷售、售前、項目經理、產品經理等崗位,而這些崗位則需要了解業務、了解客戶,對技術的需求反而不會太高,所以與其花時間去專研技術不如將更多的精力用在業務和項目層面。
代碼能夠重構對底層框架要求深度掌握、且代碼框架本身要足夠靈活,而國內絕大部分技術人員都是停留在對框架的使用層面、少數可以完善、結合使用,極個別的在做同語言山寨或者換一種語言重寫,能夠對產品體系進行把握、與時俱進擴展實在是鳳毛麟角。隨著國家的經濟提升、IT行業逐漸成熟,在我國這么多IT公司基數下,即便是鳳毛麟角的概率,重視基礎框架、積累萃取、不斷迭代完善的一些技術公司也會慢慢嶄露頭角、涌現出來的。
【國內程序員很少進行代碼重構】,這個現象雖然沒有什麼調查統計,不過我寫了十多年代碼,也發現身邊的程序員大多數是這樣的,【寧可寫新的代碼,也不願意重構老代碼】。下面我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系統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功勞
我見過的大部分的傳統行業的軟體公司或IT部門是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不太了解),「只要系統穩定,那麼就是最大的功勞」,而保持系統穩定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就是盡可能的不要動系統!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很多公司確實是這樣,甚至公司對項目的考核標准中,項目有什麼突破的權重很低,是否有生產事故的權重很高。所以很多「機智」的項目組成員,千方百計的不接需求,或者把需求推給別的項目組。在這種單位裡面,別說重構了,新代碼都寫的不多。
測試覆蓋度太低,重構代碼沒辦法保證質量
代碼重構,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重構後的代碼誰來保證?如果影響到原有的功能怎麼辦?」
這時候很有效的一個方法,是使用各種自動化的測試來保證重構代碼的質量。
但是,大部分公司,不管是單元測試還是其他的自動化測試,都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沒有的。所以只要不是被逼不得已,程序員寧可重新寫一個方法,也不願意重構之前的代碼。
其他
進行代碼重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務必需要對需求熟悉;對代碼 歷史 變更熟悉;對代碼框架,模塊熟悉;對產品更新迭代做好風險把控,時間成本把控……
進行代碼重構需要能力非常高,責任心非常強的人進行,甚至需要一個優秀的團隊完成。
為什麼要代碼重構?理由一大堆,我認為主要有兩條,一是原代碼已不適合擴展新需求,二是原代碼已擁腫不堪,亂七八糟。
為什麼很少重構?除了上述分析外,還有其他因素,如人員流動快,原團隊原作者早已不知何去何從了。又如需求和業務繁多,完成工作開發都累得半死不活,日理萬機似的,哪有時間和心情重構?
謝謝大家。
1.國內程序員技術能力不足以進行代碼重構
大量的軟體從業人員連編程規范都不熟悉,怎麼可能做代碼重構?更多的人只會寫寫hello world,只會拷貝粘貼小段代碼,連if else這種語句都寫不清楚甚至漏掉邏輯,連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都沒有,談何重構?
2.國內程序員的溝通能力說服能力一般。
進行軟體重構,必須說服經理,讓經理相信重構會帶來軟體質量的提高和故障率的逐步降低,這樣經理才會安排人力進行重構。
3.國內軟體開發更注重bug的及時解決
國內軟體開發大量的人力被分配到解決短期的某個bug,沒人抽時間思考如何長久的徹底的解決軟體缺陷,其實解決bug不重要,找到軟體的缺陷或者性能低下的地方才重要,這些才是重構的點。國內加班加點疲於奔命式的開發,沒人考慮bug率是否長期內能夠收斂,總是先解決眼前的問題再說,處於一個永遠解決bug的死循環里。
這種工作模式是愚蠢的,不是smart的。
軟體開發,一定要動腦子,不要蠻干,這不是耕地,力氣大就耕的多。
重構代碼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讓軟體開發人員更自由。
謝謝樓主的問題,這是一個我特別想回答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第一,我是一個對代碼有潔癖的人,受不了一坨,一坨那樣的代碼。第二,我是一個踐行Clean Code 的人,給大家我主要負責的一個項目的一組數據(java),總代碼量20萬行,UT coverage(單元測試代碼覆蓋率)82%,代碼重復率0.5%,代碼規則(sonar)違反(Code issue)0,甚至連最低的違反都沒有。
也正是因為我的項目在實踐Clean Code上的數據,我經常去給不同的團隊做分享,也對團隊對這個重構不太上心有一些理解。
大致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也是最多的,交付壓力,大部分人都會抱怨,你看我們有這么多新功能,還有那麼多bug,根本忙不過來,哪有時間重構?
第二,重構意識不足,老闆,管理人員總是希望這個我們要有,那個我們也要實現?為什麼?因為別人有,別人有我們沒有可能會造成用戶流逝。即使有一些有見識的程序員和老闆反應這個重構問題,但是重構從來不是高優先順序的。畢竟,現在的軟體的生命周期可能很短。
第三,人員流動性大,這個是我聽過最奇葩的一個理由,我問一個來聽培訓的哥們,說你代碼寫成這樣,以後怎麼維護?這個哥們說,我也知道難維護,但我明年就跳槽了。
第四,設計上就不需要重構,曾經給一個保險公司做分享,我本人也是做金融相關產品後台的,我就問你們這樣寫代碼,可能三四年以後就非常難維護了,還是要盡快重構。他們的回答是,我們不重構,我們只重寫。什麼意思那?就是一個系統,三四年以後在寫一遍。
第五,程序員本身的問題,可能第一寫單元測試,修改命名,修改代碼結構,是一件很沒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一個沒有多少附加值的事情。畢竟現在你去找工作,這個代碼質量方面的問題會問得很少。
第六,我見過的我不能反駁的一個回答,我的英文太差,不能很好的命名,而我也不想學英文。
第七,反正我已經實現了功能。
最後,用一句話來提醒程序員們,重構是多麼重要。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挖了坑遲早要填的。
在國內,【重構】這件事是程序員最喜歡做的事,而不是公司喜歡做的事。
但程序員喜歡並不能影響公司的決策,所以,國內的現象就是軟體系統很少有重構。
其根本的原因在於,國內的公司所推出的系統大多沒有重構的價值。
1、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存在這樣一種快節奏,那就是發現一個有價值的創意,就馬上進入開發,開發完成立即上線,並立馬推廣使用。這是一種快速試錯的模式,一旦發現系統在 社會 中沒有引起反響,那就馬上把系統再下線。這種情況下的系統哪來的重構價值呢?
2、即使一個系統上線成功了,也積累了大量的用戶,貌似為了系統的穩定性和性能,可以有重構的機會。但事實上不是,國內公司仍舊不會選擇重構,因為重構帶不來新的價值。所以,公司多數都會在系統上添加新的功能來吸引新的客戶,而不會考慮重構現有系統。
總得來說,引起重構的原因在於能夠有持續的價值。沒有價值的事,企業當然不會做,僅是程序員的一廂情願而已。
你只是見到了你所在的公司現象,不代表所有,也不能代表大部分的。
代碼重構還是存在的現象
代碼設計爛,經常出問題、擴展麻煩、維護心累、數據混亂、結果不清醒、模塊劃分混亂
就可能要考慮到重構了
呵呵,
老大說:
你趕緊去修復一下這個bug,
還有幾個功能沒有實現,加班搞一下,
pm 說:
這個功能改一下,
還有這個,界面重新調整一下,
這個業務流,現在不一樣了,
客戶需求需要多幾個功能,
老闆說:
這東西下周能出來嗎?
5. java出bug的情況比c語言少嗎
java出bug的情況比c語言少。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javaBUG少:同樣的代碼,相比C(甚至python),Java代碼出BUG的概率要小。Java從語言設計上盡量避免了程序員犯錯,比如自動垃圾回收、拋棄無符號類型、安全的枚舉、編譯期泛型檢查(Java1.5之後加入的泛型,但是只是用來做編譯器檢查,運行時跟以前一樣)、強制的異常處理(遇到異常必須catch或者申明throws)等。
6. 程序員為什麼要一直改bug不能一次性寫好嗎
作為一名程序員,我也總是在調試,Bug總是防不甚防的出現,這個過程真是有趣又痛苦,最後我覺得習慣就好,一次性寫出完美代碼是每個程序員不可實現的夢想。
程序員作為一項工作,是有任務有指標的,比起慢慢寫出完美程序解決所有問題,大家更喜歡快速看到一個可以執行解決部分問題的程序,此時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沒有哪個程序員可以寫出完美的代碼,即使高能又偉大的公司也做不到這一點,想想看你的手機軟體是不是經常提醒你該更新了,連微軟都在三天兩頭的讓你打補丁,不是嗎?
7. 程序員為什麼要一直改bug,不能一次性寫好嗎
軟體可能在使用過程中沒有任何問題,但不符合產品的預期下圖源自「How projects really work?」,很形象的突出了客戶需要的產品和最終得到的產品不一致。
所以軟體想要變得成熟,Bug收集和處理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會影響客戶使用的優先順序高的Bug要優先修復。Bug是軟體的影子,也是程序員的噩夢實際上不能存在沒有bug的軟體,Bug和軟體如影隨形。就像我們使用的Windows,窮盡無數優秀的軟體工程師來設計給用戶優秀的桌面體驗,但也有各種層出不窮的bug。
程序員對Bug有多愛就有多恨,Bug無處不在,即使再牛逼的程序員也逃脫不了Bug的魔掌。想要完全避免Bug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也不在一次性就寫好的程序。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認同我的看法,請點個贊再走,感謝!喜歡我的,請關注我,再次感謝!
8. php程序員寫的代碼為什麼總有bug
弱類型以及即編即譯等等靈活的特性,註定PHP必須要有犧牲一定的穩定性的前提來達到。換句話說,通常JAVA中一些BUG可以通過編譯機制可以盡早的扼殺早搖籃之中,即使是運行期的錯誤,也可以通過編譯機制找到。同時,強類型語言的嚴謹的代碼編寫風格,也不容易出現由弱類型語言中那些讓人又愛又恨的類型自動轉換發生的意想不到的行為。
最終,我可以認為PHP為了快速開發,做出了他應有的犧牲。把更多的代碼控制權力交給程序員,而不是交給機器,這也意味著代碼的有效性考驗著作為程序員本身的編程能力。更可能是程序員本身對編程思想的理解程度。不過,PHP大多數都是用來開發web站點,而且還有很龐大的社區,以及許多優秀的框架,這些都可以幫助PHP程序員在開發中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BUG不可避免,BUG與否決定在你!
個人經驗,少年,你如果要開發應用的話,這個年代不用框架,就等於自己為自己增加N倍的難度。在下推薦幾款框架給你吧:
LARAVAL (強力推薦),YII,codeigniter.......
9. 程序員為什麼要一直改bug 不能一次性寫好嗎
程序寫代碼就像造一座大樓,如果即便經過嚴格的設計論證,裝配高質量的部件,最後還有系統性地驗收,讓你去造這么一座大樓,你能保證不管是窗戶安沒安好,還是地基挖淺了挖深了,還是牆皮脫落,都一個問題沒有?
回想早年的小程序,執行某一個具體的任務,明確的輸入輸出,一般是不會有bug的。
但現在的軟體開發,早就已經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大部分的工程,開發規模5人左右居多,另外稍大的軟體工程動輒幾十人,更有甚者幾百人的團隊規模並行作業。你試想一下,要保證這么多人的產出都符合設計要求,勢必需要合適的開發流程,需要更多的項目管理的技巧和方法。這就對個人以及團隊的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了。
軟體工程的方法論中,要求軟體開發者盡可能多地在軟體測試階段發現bug,而不是交付之後。
但是樓主說的能不能讓軟體開發出來沒有bug,我覺得把下面這幾個事情做好,還是有可能的。
1、花盡可能多的時間,和客戶溝通軟體需求,了解每一項需求的用意。
2、確保軟體需求不能隨意變動,因為很多情況下一個需求的變化,程序會帶來很多問題,有可能連底層結構都需要跟著一起變動。頻繁的需求變動,加上開發周期和成本的約束,帶來的結果就是軟體質量的不可控。
3、確保軟體測試質量,完成全覆蓋測試,設計系統需要的全部用例並保證全部通過。
總結下,軟體項目在實際開發過程中風險點還是很多的,通過合理的控制,可以降低和減少bug。但是軟體本身是為人的需求而生,只要需求在變化,軟體是永遠都需要跟著去維護和更新的,所以只要有不可控的因素(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詳細設計,編碼,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驗收等)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人產生問題,反映到最後的軟體產品上就是一個bug。
另外Bug分很多類,一類是對用戶來說不能正常使用,能被用戶感知到的錯誤。一類是用戶能正常使用,但是有各種異常的錯誤。一類是使用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不符合產品預期的問題。其他應該還有很多,這里我們一一討論。
對用戶來說不能正常使用,能被用戶感知到的錯誤。
其中一種情況是程序員和測試人員的問題,所有功能在上線前,工程師和QA人員應該測試,回歸完功能。能被用戶感知到使用流程有問題的話,一定是相關人員能力或者線上意識某一方面欠缺,也是最不能容忍的。
另外一種情況是黑天鵝事件,什麼網線被挖斷,機房被炸,伺服器爆炸什麼的。。。。。。 ,這個說實話,出了在軟體架構上做冗餘,目前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
2. 用戶能正常使用,但是在用戶看不到的地方有各種異常的。
一個功能模塊幾乎不可能是獨立的,它必然牽扯到其他模塊。對於你所依賴的模塊,你沒辦法保證這些模塊是100%可用的。這個時候可能雖然有錯誤,但是只要不影響主要流程,我們依然可以正常使用。但這個時候對於外部依賴的異常處理,很考驗工程師的能力。
舉個例子,有可能你看到的點贊數比你實際收到的點贊數少。這個是由於點贊統計在什麼時候失敗了一次,某些用戶可能認為這個是bug,但是其他可能不會在意(當你有10001贊的時候,你在意少了1個么?)
3. 使用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不符合產品預期
這個更多的是研發和產品經理對於需求理解的不一致。因為文字是有二義性的,況且人和人對相同文本的理解本來就可能出現偏差,這就導致了需求理解的不一致,最終導致了線上產品不符合預期。對於內部人員來說,這個也算BUG。
說了那麼多,最主要的核心在於實現功能的是人。人不像機器,不可能不犯錯;同樣的,不可能存在沒有bug的程序,像大家使用的windows,窮盡無數優秀的工程師,給予用戶優秀的桌面體驗的同時,也有你可能完全看不到的數千個bug。想要完全避免幾乎是不可能的。所有也不存在一次性就寫好的情況,鬼知道產品經理什麼時候改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