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CentOS有哪些常見的處理目錄的命令
CentOS基礎命令大全
1.關機 (系統的關機、重啟以及登出 ) 的命令
shutdown -h now 關閉系統(1)
init 0 關閉系統(2)
telinit 0 關閉系統(3)
shutdown -h hours:minutes & 按預定時間關閉系統
shutdown -c 取消按預定時間關閉系統
shutdown -r now 重啟(1)
reboot 重啟(2)
logout 注銷
2.查看系統信息的命令
arch 顯示機器的處理器架構(1)
uname -m 顯示機器的處理器架構(2)
uname -r 顯示正在使用的內核版本
dmidecode -q 顯示硬體系統部件 - (SMBIOS / DMI)
hdparm -i /dev/hda 羅列一個磁碟的架構特性
hdparm -tT /dev/sda 在磁碟上執行測試性讀取操作
cat /proc/cpuinfo 顯示CPU info的信息
cat /proc/interrupts 顯示中斷
cat /proc/meminfo 校驗內存使用
cat /proc/swaps 顯示哪些swap被使用
cat /proc/version 顯示內核的版本
cat /proc//dev 顯示網路適配器及統計
cat /proc/mounts 顯示已載入的文件系統
lspci -tv 羅列 PCI 設備
lsu *** -tv 顯示 USB 設備
date 顯示系統日期
cal 2007 顯示2007年的日歷表
date 041217002007.00 設置日期和時間 - 月日時分年.秒
clock -w 將時間修改保存到 BIOS
3.文件和目錄操作命令
cd /home 進入 '/ home' 目錄'
cd .. 返回上一級目錄
cd ../.. 返回上兩級目錄
cd 進入個人的主目錄
cd ~user1 進入個人的主目錄
cd - 返回上次所在的目錄
pwd 顯示工作路徑
ls 查看目錄中的文件
ls -F 查看目錄中的文件
ls -l 顯示文件和目錄的詳細資料
ls -a 顯示隱藏文件
mkdir dir1 創建一個叫做 'dir1' 的目錄'
mkdir dir1 dir2 同時創建兩個目錄
mkdir -p /tmp/dir1/dir2 創建一個目錄樹
rm -f file1 刪除一個叫做 'file1' 的文件'
rmdir dir1 刪除一個叫做 'dir1' 的目錄'
rm -rf dir1 刪除一個叫做 'dir1' 的目錄並同時刪除其內容
rm -rf dir1 dir2 同時刪除兩個目錄及它們的內容
mv dir1 new_dir 重命名/移動 一個目錄
cp file1 file2 復制一個文件
cp dir/* . 復制一個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到當前工作目錄
cp -a /tmp/dir1 . 復制一個目錄到當前工作目錄
cp -a dir1 dir2 復制一個目錄
ln -s file1 lnk1 創建一個指向文件或目錄的軟鏈接
ln file1 lnk1 創建一個指向文件或目錄的物理鏈接
touch file1 創建一個文件
4.文件搜索命令
find / -name file1 從 '/' 開始進入根文件系統搜索文件和目錄
find / -user user1 搜索屬於用戶 'user1' 的文件和目錄
find /home/user1 -name *.bin 在目錄 '/ home/user1' 中搜索帶有'.bin' 結尾的文件
find /usr/bin -type f -atime +100 搜索在過去100天內未被使用過的執行文件
find /usr/bin -type f -mtime -10 搜索在10天內被創建或者修改過的文件
locate *.ps 尋找以 '.ps' 結尾的文件 - 先運行 'updatedb' 命令
whereis file 顯示一個二進制文件、源碼或man的位置
which file 顯示一個二進制文件或可執行文件的完整路徑
5.查看文件內容
cat file1 從第一個位元組開始正向查看文件的內容
tac file1 從最後一行開始反向查看一個文件的內容
more file1 查看一個長文件的內容
less file1 類似於 'more' 命令,但是它允許在文件中和正向操作一樣的反向操作
head -2 file1 查看一個文件的前兩行
tail -2 file1 查看一個文件的最後兩行 5.掛載命令
mount /dev/hda2 /mnt/hda2 掛載一個叫做hda2的盤 (註:確定目錄 '/ mnt/hda2' 已經存在)
umount /dev/hda2 卸載一個叫做hda2的盤 (先從掛載點 '/ mnt/hda2' 退出)
fuser -km /mnt/hda2 當設備繁忙時強制卸載
umount -n /mnt/hda2 運行卸載操作而不寫入 /etc/mtab 文件(當文件為只讀或當磁碟寫滿時非常有用)
mount /dev/fd0 /mnt/floppy 掛載一個軟盤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掛載一個光碟
mount /dev/hdc /mnt/cdrecorder 掛載一個cdrw或dvdrom
mount /dev/hdb /mnt/cdrecorder 掛載一個cdrw或dvdrom
mount -o loop file.iso /mnt/cdrom 掛載一個文件或ISO鏡像文件
mount -t vfat /dev/hda5 /mnt/hda5 掛載一個Windows FAT32文件系統
mount /dev/sda1 /mnt/u *** disk 掛載一個u *** 捷盤或快閃記憶體設備
mount -t *** bfs -o username=user,password=pass //WinClient/share /mnt/share 掛載一個windows網路共享
6.磁碟空間操作的命令
df -h 顯示已經掛載的分區列表
ls -lSr |more 以尺寸大小排列文件和目錄
-sh dir1 估算目錄 'dir1' 已經使用的磁碟空間'
-sk * | sort -rn 以容量大小為依據依次顯示文件和目錄的大小
7.用戶和群組相關命令
groupadd group_name 創建一個新用戶組
groupdel group_name 刪除一個用戶組
groupmod -n new_group_name old_group_name 重命名一個用戶組
useradd -c "Name Surname " -g admin -d /home/user1 -s /bin/bash user1 創建一個屬於 "admin" 用戶組的用戶
useradd user1 創建一個新用戶
userdel -r user1 刪除一個用戶 ( '-r' 同時刪除除主目錄)
passwd user1 修改一個用戶的口令 (只允許root執行)
chage -E 2005-12-31 user1 設置用戶口令的失效期限
ls -lh 顯示許可權
chmod 777 directory1 設置目錄的所有人(u)、群組(g)以及其他人(o)以讀(r )、寫(w)和執行(x)的許可權
chmod 700 directory1 刪除群組(g)與其他人(o)對目錄的讀寫執行許可權
chown user1 file1 改變一個文件的所有人屬性,為use1。
chown -R user1 directory1 改變一個目錄的所有人屬性並同時改變改目錄下所有文件的屬性都為use1所有
chgrp group1 file1 改變文件的群組為group1
chown user1:group1 file1 改變一個文件的所有人和群組屬性,所屬組為group1,用戶為use1。
find / -perm -u+s 羅列一個系統中所有使用了SUID控制的文件
chmod u+s /bin/file1 設置一個二進制文件的 SUID 位 - 運行該文件的用戶也被賦予和所有者同樣的許可權
chmod u-s /bin/file1 禁用一個二進制文件的 SUID位
chmod g+s /home/public 設置一個目錄的SGID 位 - 類似SUID ,不過這是針對目錄的
chmod g-s /home/public 禁用一個目錄的 SGID 位
chmod o+t /home/public 設置一個文件的 STIKY 位 - 只允許合法所有人刪除文件
chmod o-t /home/public 禁用一個目錄的 STIKY 位
8.打包和解壓縮文件的命令
bunzip2 file1.bz2 解壓一個叫做 'file1.bz2'的文件
bzip2 file1 壓縮一個叫做 'file1' 的文件
gunzip file1.gz 解壓一個叫做 'file1.gz'的文件
gzip file1 壓縮一個叫做 'file1'的文件
gzip -9 file1 最大程度壓縮
rar a file1.rar test_file 創建一個叫做 'file1.rar' 的包
rar a file1.rar file1 file2 dir1 打包 'file1', 'file2' 以及目錄 'dir1'
rar x file1.rar 解rar包
unrar x file1.rar 解rar包
tar -cvf archive.tar file1 創建一個非壓縮的tar包
tar -cvf archive.tar file1 file2 dir1 創建一個包含了 'file1', 'file2' 'dir1'的包
tar -tf archive.tar 顯示一個包中的內容
tar -xvf archive.tar 釋放一個包
tar -xvf archive.tar -C /tmp 將壓縮包釋放到 /tmp目錄下 (-c是指定目錄)
tar -cvfj archive.tar.bz2 dir1 創建一個bzip2格式的壓縮包
tar -xvfj archive.tar.bz2 解壓一個bzip2格式的壓縮包
tar -cvfz archive.tar.gz dir1 創建一個gzip格式的壓縮包
tar -xvfz archive.tar.gz 解壓一個gzip格式的壓縮包
zip file1.zip file1 創建一個zip格式的壓縮包
zip -r file1.zip file1 file2 dir1 將幾個文件和目錄同時壓縮成一個zip格式的壓縮包
unzip file1.zip 解壓一個zip格式壓縮包
9.關於RPM 包的命令
rpm -ivh package.rpm 安裝一個rpm包
rpm -ivh --nodeeps package.rpm 安裝一個rpm包而忽略依賴關系警告
rpm -U package.rpm 更新一個rpm包但不改變其配置文件
rpm -F package.rpm 更新一個確定已經安裝的rpm包
rpm -e package_name.rpm 刪除一個rpm包
rpm -qa 顯示系統中所有已經安裝的rpm包
rpm -qa | grep d 顯示所有名稱中包含 "d" 字樣的rpm包
rpm -qi package_name 獲取一個已安裝包的特殊信息
rpm -ql package_name 顯示一個已經安裝的rpm包提供的文件列表
rpm -qc package_name 顯示一個已經安裝的rpm包提供的配置文件列表
rpm -q package_name --whatrequires 顯示與一個rpm包存在依賴關系的列表
rpm -q package_name --whatprovides 顯示一個rpm包所佔的體積
rpm -q package_name --scripts 顯示在安裝/刪除期間所執行的腳本l
rpm -q package_name --changelog 顯示一個rpm包的修改歷史
rpm -qf /etc/d/conf/d.conf 確認所給的文件由哪個rpm包所提供
rpm -qp package.rpm -l 顯示由一個尚未安裝的rpm包提供的文件列表
rpm --import /media/cdrom/RPM-GPG-KEY 導入公鑰數字證書
rpm --checksig package.rpm 確認一個rpm包的完整性
rpm -qa gpg-pubkey 確認已安裝的所有rpm包的完整性
rpm -V package_name 檢查文件尺寸、 許可、類型、所有者、群組、MD5檢查以及最後修改時間
rpm -Va 檢查系統中所有已安裝的rpm包- 小心使用
rpm -Vp package.rpm 確認一個rpm包還未安裝
rpm2cpio package.rpm | cpio --extract --make-directories *bin* 從一個rpm包運行可執行文件
rpm -ivh /usr/src/redhat/RPMS/`arch`/package.rpm 從一個rpm源碼安裝一個構建好的包
rpmbuild --rebuild package_name.src.rpm 從一個rpm源碼構建一個 rpm 包
10.YUM 軟體包升級器
yum install package_name 下載並安裝一個rpm包
yum localinstall package_name.rpm 將安裝一個rpm包,使用你自己的軟體倉庫為你解決所有依賴關系
yum update package_name.rpm 更新當前系統中所有安裝的rpm包
yum update package_name 更新一個rpm包
yum remove package_name 刪除一個rpm包
yum list 列出當前系統中安裝的所有包
yum search package_name 在rpm倉庫中搜尋軟體包
yum clean packages 清理rpm緩存刪除下載的包
yum clean headers 刪除所有頭文件
yum clean all 刪除所有緩存的包和頭文件
CentOS7 常用命令 *** 不過其實大多和DOS是一樣的,只是命令的表達上可能有點兒不一樣,畢竟這些都不是一家出來的嘛~
一.Linux的硬碟識別
2.6
kernel以後,linux會將識別到的硬體設備,在/dev/下建立相應的設備文件.如:
sda
表示第1塊SCSI硬碟.
hda
表示第1塊IDE硬碟(即連接在第1個IDE介面的Master口上).
當添加了新硬碟後,在/dev目錄下會有相應的設備文件產生.cciss的硬碟是個例外,它的
設備文件在/dev/cciss/目錄下.一般使用」fdisk
-l」命令可以列出系統中當前連接的硬碟
設備和分區信息.新硬碟沒有分區信息,則只顯示硬碟大小信息.
二.在linux系統中添加新硬碟
下面說明一下,添加一塊10G硬碟到第一個IDE口的Slave介面上.
安裝好硬碟後,開機root身份登錄.
執行fdisk
-l命令顯示當前系統的硬碟設備.
#
fdisk
-l
Disk
/dev/hdb:
10.7
GB,
1073741824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3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isk
/dev/hdb
doesn't
contain
a
valid
partition
table
顯示hdb沒有分區信息,大小為10G.
使用fdisk命令對hdb進行分區.
#
fdisk
/dev/hdb
Warning:
invalid
flag
0x0000
of
partition
table
4
will
be
corrected
by
w(rite)
輸入:
n
表示新建分區.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輸入:
p
表示建立一個原始分區.
p
Partition
number
(1-4):
1
輸入:
1
表示此分區編號為1.
First
cylinder
(1-1305,
default
1):
輸入:
回車
表示使用默認起始柱面號.如果要分多個區的話,先盤算好要多大,再輸入數字
Using
default
value
1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1305,
default
1305):
輸入:
回車
表示使用默認結束柱面號.即此分區使用整個硬碟空間.
Using
default
value
1305
Command
(m
for
help):
w
輸入:
w
存檔,退出fdisk.
再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分區情況.
#
fdisk
-l
Disk
/dev/hdb:
10.7
GB,
1073741824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3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b1
1
1305
10482381
83
Linux
顯示/dev/hdb上有一個hdb1分區,為linux格式.
分區後,需要對這個分區進行格式化.
#
mkfs.ext3
/dev/hdb1
將新建分區掛在到/mnt/hdb1上.
(掛載點設成自己的)
#
mkdir
/mnt/hdb1
#
mount
/dev/hdb1
/mnt/hdb1
三.設置新硬碟開機自動掛載
在/etc/fstab中添加新硬碟的掛載信息.添加下面一行:
/dev/hdb1
/mnt/hdb1
ext3
defaults
1
2(如果還有一個分區就是1
3,以此類推)
這樣,每次開機後,系統會自動將/dev/hdb1掛載到/mnt/hdb1上.
❸ linux系統伺服器怎麼加硬碟
一.Linux的硬碟識別
2.6 kernel以後,linux會將識別到的硬體設備,在/dev/下建立相應的設備文件.如:
sda 表示第1塊SCSI硬碟.
hda 表示第1塊IDE硬碟(即連接在第1個IDE介面的Master口上).
當添加了新硬碟後,在/dev目錄下會有相應的設備文件產生.cciss的硬碟是個例外,它的
設備文件在/dev/cciss/目錄下.一般使用」fdisk -l」命令可以列出系統中當前連接的硬碟
設備和分區信息.新硬碟沒有分區信息,則只顯示硬碟大小信息.
二.在linux系統中添加新硬碟
下面說明一下,添加一塊10G硬碟到第一個IDE口的Slave介面上.
安裝好硬碟後,開機root身份登錄.
執行fdisk -l命令顯示當前系統的硬碟設備.
# fdisk -l
Disk /dev/hdb: 10.7 GB, 1073741824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3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isk /dev/hdb doesn't contain a valid partition table
顯示hdb沒有分區信息,大小為10G.
使用fdisk命令對hdb進行分區.
# fdisk /dev/hdb
Warning: invalid flag 0x0000 of partition table 4 will be corrected by w(rite)
輸入: n 表示新建分區.
Command (m for help): n
Command action
e extended
p primary partition (1-4)
輸入: p 表示建立一個原始分區.
p
Partition number (1-4): 1
輸入: 1 表示此分區編號為1.
First cylinder (1-1305, default 1):
輸入: 回車 表示使用默認起始柱面號.如果要分多個區的話,先盤算好要多大,再輸入數字
Using default value 1
Last cylinder or +size or +sizeM or +sizeK (1-1305, default 1305):
輸入: 回車 表示使用默認結束柱面號.即此分區使用整個硬碟空間.
Using default value 1305
Command (m for help): w
輸入: w 存檔,退出fdisk.
再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分區情況.
# fdisk -l
Disk /dev/hdb: 10.7 GB, 10737418240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1305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hdb1 1 1305 10482381 83 Linux
顯示/dev/hdb上有一個hdb1分區,為linux格式.
分區後,需要對這個分區進行格式化.
# mkfs.ext3 /dev/hdb1
將新建分區掛在到/mnt/hdb1上. (掛載點設成自己的)
# mkdir /mnt/hdb1
# mount /dev/hdb1 /mnt/hdb1
三.設置新硬碟開機自動掛載
在/etc/fstab中添加新硬碟的掛載信息.添加下面一行:
/dev/hdb1 /mnt/hdb1 ext3 defaults 1 2(如果還有一個分區就是1 3,以此類推)
這樣,每次開機後,系統會自動將/dev/hdb1掛載到/mnt/hdb1上.
❹ Linux 常用命令(要求全而精)
1、linux分區
--在linux裡面所有的設備、任何東西,在linux看來都是文件。
--文件在它看來,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字元型(鍵盤輸入、列印機);
第二種是二進制型(硬碟、光碟機、U盤)
--linux中所有硬體
--手動分區
--A、至少有兩個分區
/ 根分區
SWAP 交換分區(物理內存大小的兩倍)
--B、個人桌面分區
/
/boot 128MB is enough
/usr
SWAP
/tmp(用於光碟刻錄)
2、linux目錄說明
--/dev/xxyN
--xx (分區所在設備類型:hd--IDE硬碟 sd--SCSI硬碟)
--y (標明分區所在設備
例如:/dev/hda 第一個IDE硬碟 或 /dev/hdb 第二個IDE硬碟 或 /dev/sdb 第二個SCSI硬碟)
--N (數字代表分區:1-4--主分區或擴展分區;邏輯分區從5開始!
例如:/dev/hda3 第一個IDE硬碟上的第三個主分區或擴展分區
/dev/sdb6 第二個SCSI硬碟上的第二個邏輯分區)
3、linux目錄結構
/ 根目錄,最高級別
/bin 系統基本命令存放目錄(/usr/bin)
/boot linux的內核及引導系統程序文件存放目錄(如:vmlinuz、initrd.img)
一般情況下,GRUB或LILO系統引導管理也位於這個目錄
/dev 設備文件存儲目錄,如音效卡、光碟機...
/ect 存放系統設置文件(如用戶賬號密碼、伺服器配置文件等)
/home 普通用戶家目錄,默認存放目錄
/lib 庫文件存放目錄
/lost+found 在ext2或ext3文件系統中,當系統以外崩潰或機器意外關機,而產生一些文件碎片放在這里。
當系統啟動的過程中,fsck工具會檢查這里,並修復已經損壞的文件系統。
有事喜用發生問題,有很多的文件被移到這個目錄中,可能會用手工的方式來修復,或者移文件到原來的位置上。
/media 即插即用型存儲設備的掛載點自動在這個目錄下創建。
如USB盤系統自動掛在後,會在這個目錄下產生一個目錄;
類似cdrom的目錄
/mnt 存放掛載存儲設備的掛載目錄,如cdrom等目錄
/opt 表示可選的意思,有些軟體包也會被安裝在此,也就是自定義軟體包,
比如OpenOffice,或者一些我們自己編譯的軟體包,也可安裝此處。
/proc 操作系統運行時,進程(正在運行的程序)信息及內核信息(比如CPU、硬碟分區、內存信息等)存放在此。
/proc目錄是偽裝的文件系統proc的掛載目錄,proc並不是真正的文件系統
/root linux超級許可權用戶root的家目錄
/sbin 大多是涉及系統管理的命令的存放,只有超級許可權用戶root才可執行命令存放,普通用戶無許可權執行此目錄下的命令
與 /usr/sbin; /usr/X11R6/sbin; usr/local/sbin 目錄相似
(sbin,只有root許可權才能執行)
/tmp 臨時文件目錄,有時用戶運行程序的時候,會產生臨時文件。
/var/tmp目錄和此目錄相似
/usr 系統存放程序的目錄,如命令、幫助文件等。這個目錄下有很多的文件和目錄。
大部分Linux發行版提供的軟體包都安裝在此,涉及伺服器的配置文件就安裝在/ect中。
/usr/share/fonts 字體目錄
/usr/share/man 或 /usr/share/doc 幫助目錄
/usr/bin 或 /usr/local/bin 或 /usr/X11R6/bin 普通用戶可執行文件目錄
/usr/sbin 或 /usr/local/sbin 或 /usr/X11R6/sbin 超級許可權用戶root可執行命令存放目錄
/usr/include 程序頭文件存放目錄
/var (vary)此目錄經常變動
/var/log 用來存放系統日誌
/var/www 用來定義Apache伺服器站點存放
/var/lib 用來存放一些庫文件,如MySQL的,以及MySQL資料庫的存放地。
4、基本命令
--查看幫助 *** --help *** --?
--查看詳細幫助 man ***
--登錄 login
--退出窗口 exit
--關機 shutdown
--重啟 reboot
--初始化 init (run level -/etc/inittab),0-6看第六部分的g
--進入根目錄 cd /
--回上層目錄 cd ..
--相對路徑 cd dev
--絕對路徑 cd /dev
--查用戶名 whoami
--查當前目錄 pwd
--列出當前目錄內容 ls
-l(樹詳細顯示目錄內容)
-m(橫列顯示目錄內容,是屏幕長度顯示)
-a(列出全部文件,包括隱藏文件)
-S(以文檔大小排序)
--創建目錄 mkdir dname
--刪除目錄 rmdir dname
rm -r *** -(遞歸刪除該目錄下所有內容,詢問每個准備刪除的文件)
rm -rf ***-(強制刪除該目錄下所有內容,不詢問)
--創建空白文件 touch ***
(ps:從技術的角度來講,linux的文件後綴名沒有任何意義)
--復制 cp
cp -r **1 **2 (復制1到2中)
--移動 mv
mv -t **1 **2 (把2移動到1中)
--編輯文本 vi [文件名]
--查看文本 cat 由第一行開始顯示文本內容
tac 從最後一行顯示,可以看出 tac 是 cat 的倒著寫
more 一頁一頁的顯示文檔內容
less 與 more 類似,可以往前翻頁
head 只看頭幾行
-N(數字,可根據行數顯示)
tail 只看後幾行
-N(數字,可根據行數顯示)
nl 顯示的時候,順序輸出行號
od 以二進制位的方式讀取檔案內容
--查找文本 find [路徑][查找類型][搜索文件名]
如查找rc.local find /etc -name *.local
--查找命令信息及其位置 whereis 命令
如 whereis ls
--查看環境變數 echo $SHELL
如 echo $PATH (分大小寫:分隔符是:,windows是echo %path%;)
--鏈接 ln
如 ln joe.txt a (硬鏈接,如同復制一個新文件,joe.txt刪除後,a還存在)
a是鏈接的名稱,a和joe.txt同步,然後a的內容和joe.txt一樣
joe.txt改變,a也跟著變
如 ln -s joe.txt b (軟鏈接,如同創建一個快捷方式,joe.txt刪除後,b不存在)
--wc 統計指定文本文件的行數、字數、字元數
--grep(很常用) 在指定的文本文件中查找指定的字元串
grep 字元串 文件名
--col 見管道..
--------------------
----信息顯示命令----
--------------------
--date 顯示和設置日期
--stat 顯示指定文件的相關信息
--who、w 顯示在線登錄用戶
--whoami 顯示用戶自己的身份
--id 顯示當前用戶的id信息
--hostname 顯示主機名稱
--uname 顯示操作系統信息
--dmesg 顯示系統啟動信息
-- 顯示指定的文件(目錄)已使用的磁碟空間
--df 顯示文件系統磁碟空間的使用情況
--free 顯示當前內存和交換空間的使用情況
--fdisk -l 顯示磁碟信息
--locale 顯示當前語言環境
5、掛載點(mount 設備目錄 掛載目錄)
--訪問設備 (那設備當成一個文件,和另外一個文件夾進行綁定)
--例如掛載光碟機:步驟 [cd /mnt]---[mkdir cdr]---[mount /dev/cdrom /mnt/cdr]---[cd cdr]--OK!直接訪問光碟機內容
--卸載掛載設備(umount /dev/cdrom)--注意必須先退出掛載目錄,否則出現"device is busy"錯誤.
6、startup-shutdown(linux啟動流程)
--A、boot sequence(important) linux啟動過程
a. load bios(hardware information)
b. read MBR's config to find out the OS
(MBR--Master Boot Record,硬碟第一個物理扇區,柱面0、磁頭0、扇區1,包含主引導程序和硬碟分區表)
c. load the kernel of the OS
(載入為kernel核心的OS)
d. init process starts...
(啟動linux第一個進程init)
e. execute /etc/rc.d/sysinit
(執行系統最重要的配置文件,後台啟用進程)
(rc.d--run command)
f. start other moles(stc/moles.conf)
(開啟各種模塊,如內存管理模塊、硬碟管理模塊)
g. execute the run level scripts
(系統啟動是分層次的,根據情況執行,每個層次之間沒關系)
0 - 系統停機狀態
1 - 單用戶工作狀態 root
2 - 多用戶狀態(沒有NFS)
3 - 多用戶狀態(有NFS)
NFS - Network File System 網路文件系統,聯網系統
4 - 系統未使用,留給用戶
5 - 圖形界面
6 - 系統正常關閉並重新啟動
如:cd /etc -- 有rc0.d、rc1.d、rc2.d、rc3.d、rc4.d、rc5.d等多個文件夾,保存著各個層次執行的進程文件
h. execute /etc/rc.d/rc.local (重要)
(保存其它進程腳本,如tomcat自動啟動,要修改此配置文件)
i. execute /bin/login
(登錄界面)
j. shell started...
7、vi 文本編輯器
--兩種模式:命令模式 編輯模式
--vi [文件名]
(切換到編輯模式)
a append-游標後添加
i insert-游標前插入
o open-另起一行編輯
esc (切換回命令模式)
:w 存檔
:wq 存檔退出
:q 退出
:q! 不存檔退出
dd 刪除其中一行
dw 刪除一個單詞
(sudo gedit 文本 常用linux下的文本編輯器,比vi好用)
8、用戶設置
--切換用戶(switch user) su username
小技巧:直接exit切換
--添加用戶 useradd username [-g] [組名](分配到某個用戶組)
(創建後會自動在/home目錄下創建該新用戶的文件夾,如/home/username)
--設置密碼 passwd username
--cd /etc
--查看用戶信息 more password
如新增的用戶信息:username:x:500:500::/home/username:/bin/bash
第一個數字,代表用戶組,當添加用戶沒有指定用戶組時,系統會創建一個和用戶ID一樣的組ID;
第二個數字:用戶ID號;
用戶的目錄是/home/username;
用戶的SHELL是/bin/bash
(命令--->SHELL[解釋命令]--->kenrel內核)
SHELL有多種類型,如csh、bash(常用)、bsh、ksh、sh(最原始)
--添加用戶組 groupadd groupname
--查看用戶組信息 more group
--刪除用戶組 groupdel groupname
--修改用戶 usermod [-g] [組名] [用戶名]
--刪除用戶 userdel username
然後把/home的文件夾刪除了 rm -rf 文件夾
9、許可權file privilege
--linux把文件的許可權分成四種:r:read w:write x:execute -:none
如:-rw-r--r--
lrwxrwxrwx
drwxr-xr-x
drwxr-xr-x
第一個數字'-'代表文件,其餘是文件夾,後9位分為3組,每組有四種許可權設置rwx-
第一位表示文件所有者
第二位表示和所有者在同一用戶組的用戶
第三位表示不在同一用戶組的用戶許可權
--設置許可權 (隨意應用,靈活組合!)
1、普通用法
--添加許可權 [chmod +x 文件]
如:-rw-r--r-- ---> -rwxr-xr-x
--刪除許可權 [chmod -x 文件]
如:-rwxr-xr-x ---> -rw-r--r--
--給自己添加許可權 [chmod ?+x 文件]
如此類推,組--g,其他人--o
如:chmod u+x -rw-r--r-- ---> -rwxr--r--
chmod g+x -rw-r--r-- ---> -rw-r-xr--
chmod o+x -rw-r--r-- ---> -rw-r--r-x
2、專業用法 chmod 755/777
--原理,八進制轉二進制
如755,111 101 101, rwx r-x r-x
777,111 111 111, rwx rwx rwx
--修改所有者許可權 chown (change owner)
如:chown 原來文件 file1 的所有者是 root,改成joe的
chown joe file1
10、管道(把上一個命令執行的結果交給下一個命令)
--使用方法:
命令1|命令2|命令3......|命令n
--使用舉例
--$ls -Rl /etc | more
(如 ls -Rl /etc (在控制台模式下,無法返回前面過去的信息),因此需要管道執行該查詢,實現分頁的工作, ls -Rl /etc | more)
--$cat /etc/passwd | wc
(顯示文件結果,再數數有多少行)
--$cat /etc/passwd | grep lrj
(顯示文件結果,再查找包含lrj的行)
--#dmesg | grep eth0
(顯示系統啟動的信息,再查找包含eth0的行--真正含義,檢查網卡執行信息是否正常)
--$man bash | col -b > bash.txt
語法:col [-bfx][-l<緩沖區列數>]
補充說明:在許多UNIX說明文件里,都有RLF控制字元。當我們運用shell特殊字元">"和">>",把說明文件的內容輸出成純文本文件時,控制字元會變成亂碼,col指令則能有效濾除這些控制字元。
參數:
-b 過濾掉所有的控制字元,包括RLF和HRLF。
-f 濾除RLF字元,但允許將HRLF字元呈現出來。
-x 以多個空格字元來表示跳格字元。
-l<緩沖區列數> 預設的內存緩沖區有128列,您可以自行指定緩沖區的大小。
--$ls -l | grep "^d"
(用正則表達式篩選出目錄列表中 頭字母為'd' 的內容--目錄)(^是正則表達式開頭部分)
--$ls -l * | grep "^-" | wc -l
(列出目錄列表中 頭字元為'-'的內容--文件,並統計顯示的行數wc -l)
11、其他命令
--wall(warning all) 通知所有人
a.命令替換
如 wall `date`、 cd 'pwd'、mkbootdisk $(uname -r)
b.重定向
重定向輸出:
如 ls > cmd.txt ,把文件寫到cmd.txt,不輸出在控制台
ls >> cmd.txt ,把文件追加寫到cmd.txt
重定向輸入:
如 wall > cmd.txt,把文本內容發給所有人
12、修改系統的默認系統級別
常用3和5
3 - 多用戶狀態(有NFS)
NFS - Network File System 網路文件系統,聯網系統
5 - 圖形界面
PS.設置用戶許可權: sudo chmod 777 目錄
4表示讀,2表示寫,1表示執行.
第一位表示文件所有者,第二位表示和所有者在同一用戶組的用戶,第三位表示不在同一用戶組的用戶許可權.
755表示文件所有者可讀寫,執行.
第二位5表示與所有者在同一用戶組的可讀,可執行,不可寫.
第三位5表示其它組可讀,可執行,不可寫. 轉載於Joewalker在本人空間也有詳細說明
❺ Linux如何格式化磁碟啊
磁碟雖然分好區了,但是還不能用,還需要在這每一個分區上格式化,所謂格式化,其實就是安裝文件系統,Windows下的文件系統有Fat32、NTFS,CentOS使用的文件系統為ext,之前centOS5版本使用ext3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而CentOS6使用ext4作為默認的文件系統。
當用man查詢這四個命令的幫助文檔時,你會發現我們看到了同一個幫助文檔,這說明四個命令是一樣的。
指定文件系統格式為ext4,該命令等同於mkfs ext4 /dev/sdb5,以後我們遇到餘姚格式磁碟分區的時候,直接指定格式化為ext4即可,也可以根據操作系統的版本來決定格式化什麼格式。
選項:-b:分區時設定每個數據塊佔用空間大小,目前支持1024、2048以及4096 bytes每個塊。-i:設定inode的大小。-N:設定inode數量,有時使用默認的inode數不夠用,所以要自定設定inode數量。-c:在格式化前先檢測一下磁碟是否有問題,加上這個選項後會非常慢。
-L:預設該分區的標簽label。-j:建立ext3格式的分區,如果使用mkfs.ext3就不用加這個選項了。-t:用來指定什麼類型的文件系統,可以是ext2、ext3也可以是ext4。-m:格式化時,指定預留給管理員的磁碟比例,是一個百分比,只針對mke2fs命令。
注意:可以使用-L來指定標簽,標簽會在掛載磁碟的時候使用,另外也可以寫到配置文件里,關於格式化的這一部分,我建議除非有需求,否則不需要指定塊的大小,也就是說,你只需要記住這兩個選項:-t和-L即可。
格式化的種類
碟片格式化牽涉兩個不同的程序:低級與高級格式化。前者處理碟片表面格式化賦與磁片扇區數的特質;低級格式化完成後,硬體碟片控制器(disk controller)即可看到並使用低級格式化的成果;後者處理「伴隨著操作系統所寫的特定信息」。
低級格式化
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又稱低層格式化或物理格式化(Physical Format),對於部分硬碟製造廠商,它也被稱為初始化(initialization)。最早,伴隨著應用CHS編址方法、頻率調制(FM)、改進頻率調制(MFM)等編碼方案的磁碟的出現,低級格式化被用於指代對磁碟進行劃分柱面、磁軌、扇區的操作。
現今,隨著軟盤的逐漸退出日常應用,應用新的編址方法和介面的磁碟的出現,這個詞已經失去了原本的含義,大多數的硬碟製造商將低級格式化(Low-Level Formatting)定義為創建硬碟扇區(sector)使硬碟具備存儲能力的操作。現在,人們對低級格式化存在一定的誤解,多數情況下,提及低級格式化,往往是指硬碟的填零操作。
對於一張標準的1.44 MB軟盤,其低級格式化將在軟盤上創建160個磁軌(track)(每面80個),每磁軌18個扇區(sector),每扇區512位位組(byte);共計1,474,560位組。需要注意的是:軟盤的低級格式化通常是系統所內置支持的。通常情況下,對軟盤的格式化操作即包含了低級格式化操作和高級格式化操作兩個部分。
高級格式化
高級格式化又稱邏輯格式化,它是指根據用戶選定的文件系統(如FAT12、FAT16、FAT32、NTFS、EXT2、EXT3等),在磁碟的特定區域寫入特定數據,以達到初始化磁碟或磁碟分區、清除原磁碟或磁碟分區中所有文件的一個操作。
高級格式化包括對主引導記錄中分區表相應區域的重寫、根據用戶選定的文件系統,在分區中劃出一片用於存放文件分配表、目錄表等用於文件管理的磁碟空間,以便用戶使用該分區管理文件。
格式化(format)是指對磁碟或磁碟中的分區(partition)進行初始化的一種操作,這種操作通常會導致現有的磁碟或分區中所有的文件被清除。格式化通常分為低級格式化和高級格式化。如果沒有特別指明,對硬碟的格式化通常是指高級格式化,而對軟盤的格式化則通常同時包括這兩者。
Linux下添加新硬碟及分區格式化要點:在為主機添加硬碟前,首先要了解linux系統下對硬碟和分區的命名方法。
在Linux下對IDE的設備是以hd命名的,第一個ide設備是hda,第二個是hdb。依此類推。一般主板上有兩個IDE介面,一共可以安裝四個IDE設備。主IDE上的兩個設備分別對應hda和hdb,第二個IDE口上的兩個設備對應hdc和hdd。
一般硬碟安裝在主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a;光碟機一般安裝在第二個IDE的主介面上,所以是hdc(應為hdb是用來命名主IDE上的從介面)。
SCSI介面設備是用sd命名的,第一個設備是sda,第二個是sdb。依此類推。分區是用設備名稱加數字命名的。例如hda1代表hda這個硬碟設備上的第一個分區。
每個硬碟最多可以有四個主分區,作用是用1-4命名硬碟的主分區。邏輯分區是從5開始的,每多一個分區,數字加一就可以。
❻ 怎樣給linux操作系統分區
1、磁碟分區格式說明
linux分區不同於windows,linux下硬碟設備名為(IDE硬碟為hdx(x為從a—d)因為IDE硬碟最多四個,SCSI,SATA,USB硬碟為sdx(x為a—z)),硬碟主分區最多為4個,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所以主分區從sdb1開始到sdb4,邏輯
分區從sdb5開始,(邏輯分區永遠從sdb5開始…)設備名可以使用fdisk–l查看。
2、分區詳解
使用ssh遠程連接工具登錄到系統,使用fdisk-l命令查看磁碟狀態。
劃分的空間與我們計劃劃分相同,最後輸入w回車,進行保存退出。
再次使用fdisk-l命令就可以查看到磁碟hdb已經分區成功。
磁碟劃分成功,下面就要對分區進行格式化了
使用命令mkfs-text3/dev/hdb1
mkfs-text3/dev/hdb5
mkfs-text3/dev/hdb6
mkfs-text3/dev/hdb7
分別對磁碟進行格式化處理,格式化為ext3文件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