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學中醫
學中醫只要你有興趣和自信心,方法恰當就不難的,教你如何學習好中醫?學中醫最有效最捷徑的辦法就是跟個好中醫邊學習理論邊跟著實踐,不然你把書讀的滾瓜爛熟也沒有用的,中醫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習比較有興趣比較好理解接受的,中醫很抽象的,只有跟這個好中醫邊學理論邊實踐才會能很好的理解很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識的 ,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習中醫就不難的。
自學中醫最有效最捷徑的辦法就是跟個好中醫邊學習理論邊跟著實踐,不然你把書讀的滾瓜爛熟也沒有用的,中醫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習比較有興趣比較好理解接受的,學習的更快
中醫院校而言,一般是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然後中醫診斷學,接著中葯、方劑。不過就自學而言,我建議首先肯定是要看中醫基礎理論的,不然很難理解中醫,然後多背,《黃帝內經》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書先不要看,把基礎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學長說的看也是白看,因為根本看不懂。師傳的一般都是先背書,幾大經典著作都背了再上臨床跟著學
如果是自學,我交你一套我們大學時期的教學方法吧,
首先你要買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來,中醫基礎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學習經驗,整理一下希望能幫助你,我覺得對於自學比較容易入門。比較快的能認識中醫學的理論以及思路。
第一門課程你需要學習中醫基礎學,這是中醫的基本理論必修的,會有很多看不明白,沒關系,一直看到第五章節你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中醫的理論了,中醫的學科是抽象的,第二門課程你要學習中葯學,沒什麼訣竅,死記硬背,當然條件允許最好能賣點帶圖像的中葯書籍來加深印象,第三門課程,方劑學,沒什麼訣竅,死記硬背,書裡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記下來,比如麻黃湯,桂枝湯,六味地黃湯,四物湯,八珍湯等,大概有幾百個方子,把重點的方子記下。這三門課程歸納為理論課程,就好比打仗你現在已經掌握如何用槍了,下一步應該學習如何射擊,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門課程,中醫診斷學,這課程很重要,是理論步入實踐的橋梁,把中醫診斷學學會,後面的課程如魚得水,中醫診斷學主要講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診斷疾病。第五門課程,中醫內科學,必修的,中醫內科學屬於實踐課程,裡面講解很多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還有其他的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中醫外科,中醫骨科,都屬於實踐的課程。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來學習,比如想學習治療兒科的疾病,就多專研。醫院也不是每個醫生樣樣都精通的,所以這時候你需要選擇自己的想專研的課程,(正規院校內,外,婦,兒,是必修的,自學的就可以選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來學,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針灸推拿方面發展,在第四門課程的時候還需要同時學習經絡學,學完經絡學在學習針灸學,經絡學是理論學科,針灸推拿學屬於實踐課程。學完這些,你以及是個中醫的入門學生了,想治病厲害,救死扶傷,你還需要大量的臨床實踐,醫學院校這時候是在醫院學習一年或者兩年,臨床實踐很重要,你最好能找個診所之類的跟個老師學習一兩年,就當是你的醫院實習。
在學習中醫最好能同時學西醫的課程,(我們當時也學的)第一門解剖學,第二門生理學,第三門,病理學,第四門葯理學,如果時間多,最好把生物化學也學了,這課程講解DNA排列,維生素的作用,以及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物質,以及自身合成還有需要飲食補充。人體需要多少熱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裡面都有詳細的分析。西醫至少學這5門課程
『貳』 學中醫的方法和步驟
學好中醫 你必須學好三個科目 一個是中醫基礎學(涉及陰陽五行) 一個是中醫診斷學(涉及辨證論治)一個是中葯學+方劑學(涉及處方開葯)
這三個你只要都學會 基本上你就算是入門了 以上三科目是重中之重 學好這幾門課 你再考慮什麼針灸學 經絡學 內科 外科 生理解剖等等吧
另外 多看看 名著 比如說 易經 內經 神農本草經 一些的書 你會受益頗多
學養生不難 你學好那三個科目後 你自然會有一些感悟的
『叄』 學習中醫的方法
一、堅持終身學習——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知識 年輕中醫在校讀了很多書,畢業之後走上工作崗位,要把學校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讀書,仍然需要繼續學習。
1.學好基礎理論:縱觀歷代名醫的形成,都是在學好中醫基礎理論之後,通過拜師學習而成名的。因此,畢業之後,要重溫教科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各科知識和現代化科學及西醫學有關知識。
2.學好經典著作:古代的經典著作是醫學發展的源頭和基石,是中醫學知識寶庫的核心內容。因此,學中醫,精讀經典尤為重要。《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是古代醫家的智慧結晶,也是從醫者必讀的典籍。由於這些著作文簡理奧,只有反復閱讀,才可能理解透徹,掌握其要義,才可能從「心悟」到臨床有所得。同時,對後世歷代名著也要進行泛覽,在其泛讀的基礎上,可擇其優而從之。
3.學好哲學:哲學是各門學科的思辨基礎。中醫葯學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哲學內涵。如中醫基礎中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理論,中醫認識疾病的「司外揣內」、「比類取象」、「由臆達語(心悟)」法,中醫診斷疾病的「四診合參」法,中醫治療疾病的「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學內涵。這種思維方式作為說理工具,已經融化在中醫學理論中。正因為如此,才有 「沒有中國古代哲學就沒有中醫葯學」的說法。所以,一代名醫朱良春講,「繼承中醫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造就一代名醫的鑰匙」。
4.學習中醫醫案:歷代名中醫的醫案,是老前輩畢生從醫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名醫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等,思路獨特,療效卓越,各有特色。學習這些經驗對年輕中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臨床上,只有精讀名醫醫案,才可能揣摩到歷代名家的臨床技巧。
5.向病人學習:病人是醫師實踐的對象。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對症狀的演變、對治療效果的感覺、對毒副作用的體會等,都是極為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所以,每一位中醫師都要關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出新體會,解決新問題。帶著臨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去讀書,才能得到更大的收獲,成長更快。
6.學習邊緣學科知識:包括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兩個方面。如中醫史學、中醫心理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環境醫學、中西醫比較學、醫學方法學、醫學哲學、醫學文化學、醫學生態學、計算機、醫學統計學等。泛覽以上知識,可以拓寬醫者的視野,激活醫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學科之間互吸所長,互補所短。可以將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技能或滲透、或交叉、或融合,這些方法是年輕中醫創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識:年輕中醫除了不斷積累知識外,還應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知識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看最新出版的專著,因為圖書是系統、全面、成熟的知識;二是讀原始論文期刊、核心期刊,因為科技期刊是新知識的來源;三是要參加學術會議,因為參加學術會議和閱讀會議資料是走向學科前沿的重要途徑。
8.學習如何利用醫學參考資料:醫學參考資源有詞典、術語、網路全書、年鑒、國內外醫學文獻、會議文獻等。可以通過計算機檢索,從浩瀚的文獻中獲取有用的東西,了解需要的專業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9.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和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學習醫學文獻的寫作利於寫出優秀的科技論文,學習作學術報告的技巧利於進行學術講座和科普宣傳,利於帶徒和講課。因為,吸收知識是為了創造知識,學術交流是吸收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紐帶。一個年輕醫生只有掌握了學術交流的方法,才能進入醫學知識的大循環。總之,作為一名中醫,在當今知識社會里必須持之以恆地終身學習。只有把學習和積累知識的過程擴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學習中創造,在擴展中加深。
二、堅持終身實踐——練就扎實的基本技能,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醫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成長為一名獨立工作的醫生,要有一個實踐的過程。這一成長過程就是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過程,成為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1.拜名師:中醫學自古以來,多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授。因為,中醫學的許多實踐技能不是全然規范化可以照本宣讀的「技術」,而是高度個體化、靈活性很強的「技藝」。因為,中醫學的思維方法是直覺體悟、取象比類,如果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這種思維方式就無法進行。所以,師承是年輕中醫師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一環。首先要找名師。我們要謙虛請教,勤奮學習,堅持臨證抄方,有疑必問,有聞必錄,認真分析體悟老師的辨證思路和用葯特色,往往能舉一反三,得到真傳。湖南省岳陽市中醫院的尚品潔醫師說得好,年輕中醫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虛心向本地區、本單位威望高的老中醫學習臨床經驗,哪怕是一技之長也好,積少成多,終成大器。拜名師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拜名師是我們成才的一種理想選擇。因為多拜名師,可多有收獲,可多得真傳。清代名醫葉天士先後拜師達十七人之多,現代名醫陳可冀院士,先後拜冉雪峰、趙錫武、岳美中等名家為師。當然,拜師要與自己所學專業方向一致。縱觀歷史,不論是古代名醫,還是現代名醫,只有多拜名師,方可能匯各家之長,才可能成為中醫大家。
2.接受正規的住院醫師培養:醫學生畢業之後,最好能在一個正規的教學醫院接受幾年有計劃的住院醫師培養,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從事醫療實踐。一般而言,正規的教學醫院,有豐富的圖書資料,有較為先進的設備,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較完善的以中醫葯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和經驗。在這樣的環境里鍛煉幾年,實踐幾年,肯定能在實踐中強化中醫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臨床診療程序和技術操作方法,就能學習一套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經驗,就能在觀察、思考、推理、判斷方面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就能使自己逐漸成熟,盡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純中醫只可坐門診,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專科專病培訓,進行專科專病研究:名醫的最重要的指標是臨床療效,但臨床療效必須體現在治療某一種或某一類疾病的獨特經驗上。所以,選擇好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接受專科專病培訓,終身堅持專項或專病的研究和實踐,是成為中醫大家的必經之路。接受專科專病培訓,可以到國家中醫研究院或省級中醫醫院的國家重點專科進行培訓或進修,選擇的醫院在本專業領域內一定要有權威,治療上一定要有優勢與特色。總之,一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來自實踐,必須把實踐放在第一位,離開了實踐,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更不能掌握知識為自己所用。
.
『肆』 如何自學中醫
轉貼:中醫自學方法綜述 與教學相比,教學是師生共同活動的過程,而自學則以學生單方面學習活動為主,缺乏教師全面系統的指導。這對學生確實是個困難,但另一方面卻給予了學生以充分發揮主動性的機會。由於在自學中學生對教材的中心內容主要靠自己的思索研討和理解,避免了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故不易受教師講授框框的限制,因此有可能會學得更扎實,理解得更深刻。我們認為這正是自學的優勢和特點之所在。而且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學校教育總是有限的,有階段性的。人一生中所獲得的大部分知識主要是靠自學取得的,在一定意義上講,自學能力是人才成長的重要條件。總之自學是每一位科學工作者的必由之路。縱觀古今中外,自學成才者不乏其人,就以中醫界而言,明代李中梓、王肯堂,清代徐靈胎、陸九芝,近代惲鐵樵、曹穎甫等人都是自學成才的一代名醫。因此自學中醫的同志,要充滿信心地走自學成才之路。 如上述鑒於個人自學是自學考試的中心環節和基礎。故而為了對自學者有所幫助,我們從治學的普遍規律和學習中醫的基本要求這兩個方面,就中醫學的自學方法及如何掌握它的學習規律等問題,概略地談幾點淺見,供參考。 一、學問勤中得自學有三忌 宋人汪洙說:「學問勤中得」,確為至理明言。這對於以業余學習為主的自學者而言,顯得更為重要。只有珍惜時間、勤奮好學,才能有所成就。正如高爾基所指出的「天才出於勤奮」,又說:「時間最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份,勤勞者能叫時間留給串串的果實,懶惰者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兩手空空。」 當代著名的中醫專家、北京中醫學院劉渡舟教授指出,自學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亂、三忌畏難。我們認為這些對自學者的確頗有啟迪。 (一)忌浮是指對學習內容,用心要專,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滿足於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的瀏覽,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為了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必須既要勤讀、勤寫,更要勤思、善思。即不僅要認真讀書,更要勤於思考。可通過書寫讀書筆記或學習心得,將學習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對比與歸納綜合,使之變成自己的東西,並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便能學得牢靠扎實,收獲較大。如前人所謂:「為學之道,必本於思。思則得知,不思則不得也」。近代著名學者愛因斯坦也曾經指出:「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二)忌亂是指自學要有完整的計劃和循序漸進的步驟。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謂:「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如果沒有系統的學習計劃,如蜻蜓點水般雜亂無章,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成績,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勞而無功。我們認為按照由淺入深,從基礎到臨床的原則,對中醫專業(專科段)自學考試所列課程的自學,從總體上來看可分為兩個方面、三個階段。其主要方面是學習與掌握運用中醫理法方葯辯證論治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學習與掌握運用作為大專層次的中醫師所必備的西醫知識。在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學習的內容是哲學、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及人體解剖學與生理學,前三者與後兩者分別為學習中醫與西醫學的基礎學科。第二階段以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為重點。第三階段則以臨床課即中醫內科學、針灸學、西醫內科學基礎及中醫婦科、兒科、外科、傷科學中的一門選考課為主要內容。學員在自學時大體上可按以上所述,結合各個時期的開考課目,分階段分層次地來選擇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總之要注意使學習內容做到前後貫通、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難 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要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恆心,刻苦鑽研知難而進。正如葉劍英元帥所說:「攻書莫畏難。……苦戰能過關。」自學是艱苦的勞動,經常會遇到困難或挫折,特別是對身處基層的為數眾多的成人學員來說,可能遇到的困難會更大更多,例如年齡較大、記憶力較差,有時對學習中的某些內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學不下去,因而感到難以堅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處,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環節之所在。因此如果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和刻苦鑽研,能克服和戰勝這些困難,那就一定會取得較大的收獲和進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縮不前知難而退,或是虎頭蛇尾,只有「三分鍾熱度」,點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麼則必然是半途而廢無所收益。《荀子·勸學》說得好:「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二、習醫有五法誦解別明彰 在《黃帝內經》這部我國現存較早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對學習中醫學的方法,曾作了精闢的闡述。此即《素問·著至教論》中所謂之「誦、解、別、明、彰」。《太素》卷十六脈論注稱其為習醫之道。我們認為這五個方面可以作為學習中醫學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與要求。 一)誦主要有兩層意義,一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使學員對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定廣泛和概略的了解,這是學習的第一步。二是背誦,即對學習內容中的關鍵或重點必須熟讀牢記。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對於學習中醫學熟讀經典、背誦原文警句的確十分必要,應把背誦當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廢。《醫宗金鑒·凡例》中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可見「背誦」是為了書「熟」,書「熟」是為了理明,理明是為了識清,識清是為了准確地臨床辯證。總之背誦的目的是要實用。如果葯物的性能功效、方劑的組成配伍、經絡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讀牢記,那還能學好中醫嗎?當然強調背誦但要有選擇有重點。前人編寫的許多歌賦、口訣等正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不要死記硬背。同時在背誦中又能進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謂誦而能解也。附帶說一下許多著名的中醫專家學者,在背誦記憶上都頗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吳考教授雖已年近九旬,但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主要內容至今仍能背誦,令人驚嘆!亦足見吳老早年在背誦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曉悟、理解之謂。學習中醫學,必須深入理解每一門課程的中心內容,對如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為中醫理論的形成,大多是從直觀和長期的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中上升為理論的,並多以取象比類的方法作為架購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中醫理論的不少概念較為抽象,且其文辭多古奧、義理頗精深,所以學習時對有關內容的基本概念應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並對其之難點、疑點作出分析與解釋。 為了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除了必須對教材要勤讀、勤寫、勤思、善思而外,還應從自學是以學生單方面活動為主的特點出發,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學會使用工具書和閱讀參考書籍與資料,例如《辭源》、《康熙字典》、《簡明中醫辭典》及有關方面編寫的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藉助於這些工具書和參考資料,對深入地領會學習內容和《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醫籍的精神實質,更好地奠定學員的中醫學根底大有助益。另一點是還可以通過社會助學如參加自考輔導班的學習,或求教於師友的指點及相互交流,這些都有助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與分析鑒別。 (三)別即分開、區別之意。自學者在對教材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可通過書寫讀書筆記、學習心得或閱讀自學叢書或輔導資料等方法,對其主要內容加以對比、分析、綜合、歸納,從而使學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們的共性,以利於對該章節中心內容和基本概念的總體認識和全面理解;又能鑒別分析它們各自的個性,以利於抓住某一部分內容的特點。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個性,抓住特點」十六個字來概括。另一方面通過聯系對比,歸類鑒別,就能達到區別異同,以強化記憶的目的。總之須分辨條理,方可區別主次掌握要點,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正如《內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素問·至真要大論》)(四)明即在誦、解、別的基礎上,能夠系統掌握、深刻理解學習內容的精微,明確其義理,謂之「明」。自學成才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談到他讀書治學的經驗時曾提出,讀書要由「厚」到「薄」。他說:「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會感到,書是那麼厚,」「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我們認為這由「厚」到「薄」的變化,正是貫串於從誦、解、別到明的全過程。而所謂「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書本的內容,並加以融會貫通領會其精神的結果和標志。 (五)彰《著至教論》所謂之明而能彰,是指學員能夠通過誦、解、別而明了的醫學理論,用於臨床醫療實踐,取得顯著的效果,並再進一步有所闡發,此即謂之「彰」。眾所周知,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教導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中醫學既有系統完整的理論,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醫理論的形成與古人的醫療實踐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可以說中醫學是建立在臨床經驗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學科,對它的若干較為抽象深奧的理論經,只有結合實際,才能有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不僅能有效地指導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和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而且在實踐中又能更進一步豐富充實與發展中醫學的理論。如果脫離實際,崇尚空談,則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於臨床,亦無助於中醫理論的充實與發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這兩種錯誤的傾向。所以學習中醫最忌紙上談兵。正如前人所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 參加自考的學員中,有不少人是在職中醫人員,這部分同志必須善於利用自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中醫學知識,特別是臨床實踐的優勢,注意在用中學、學中用,使學用結合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對於未曾涉足於臨床的初學者,即使在理論課程的學習階段,亦須注意利用一切機會如隨師抄方、臨床見習等,使理論盡可能多地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助於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還可以加強實際工作能力的鍛煉。 綜上所述,《素問·著至教論》所闡述的習醫之道的「誦、解、別、明、彰」五個方面,又是環環緊扣密切關聯的。如清代醫家張隱�所說:「由誦而解,解而別,別而明,明而彰,皆漸積曰進之功。」它們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學習中醫一方面要刻苦認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約;另一方面須理論聯系實際。我們認為這一學習方法至今仍是自學中醫者所應當做到的。
『伍』 如何自學中醫
1如何自學中醫
自學中醫首先就要看書,《思考中醫》,這是李陽波先生和劉力紅先生兩代人的經驗總結。可以說寫的是中國的中醫古文化,雖然有些偏激和義憤填膺,但書的質量絕對一流。
《中醫基礎理論》中的什麼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剛開始你會覺得難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聯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門的,然後就要自學一下人體解剖學,搞清楚人體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得清橈側、尺側,找得到橈動脈在哪裡,就可以開始練習把脈了。
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葯學》、《內科學》這五門中醫學課程學完後,你就可以在中醫老師的幫助下看病開方了,當然,你的第一個病人天經地義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開有毒性的中葯,用葯以平和的為主,一步步來。
想實戰的話,先就是針灸。之後學本草經。當你有了針灸的基礎,有了葯物的基礎,這個時候你去看《黃帝內經》,你就會發覺到,《黃帝內經》為什麼講寒熱,講的是什麼了。
學中醫最有效最捷徑的辦法就是跟個好中醫邊學習理論邊跟著實踐,不然你把書讀的滾瓜爛熟也沒有用的,中醫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習比較有興趣比較好理解接受的,中醫很抽象的,只有跟這個好中醫邊學理論邊實踐才會能很好的理解很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識的 ,這樣的學習方法學習中醫就不難的。
2自學中醫的方法
1、中醫是一門醫學,是一門治療人的醫學。所以要想學習中醫我們的了解人體結構。知道人體五臟六腑在什麼位置。長什麼樣,有什麼用等。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可以買張人體結構圖掛在家裡。這樣方面學習。
2、學習中醫還得了解精氣血神等構成我們人體和維持我們人類生命的一些基礎物質的關系。需要懂得他們在我們人體中起到什麼作用,和他們的內在聯系。家裡面可以買本中醫基礎相關方面的書籍看看。
3、學習了中醫基礎,還要學習一些中葯材相關方面的知識。必須懂得中葯材的功效,禁忌等。這個你可以通過從書上學習到。或者有條件的話,可以去葯廠學習學習。這樣效果來的快。
4、我們在學習中醫的同時最好事接合自身身體情況來進行一個對比學習,這樣 效果會好些。比如:書上說,人體濕氣重的變現是舌苔白膩,剛好自己身體濕氣 也比較重,然後你可以進行一個對比學習。這樣對比學習下來你會發現對這個地方印象特別深刻。並且對自身的身體情況也有了一個很大的了解。這才是你學習中醫的目的所在。
『陸』 學中醫有什麼好的方法
「先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首先要弄明白中醫最基本的理論,比如陰陽、五行、精氣血還有中醫的整體觀念中醫對五臟的認識等等。弄懂了這些,就可以適當看一看《黃帝內經》了,因為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源於《內經》,當然,在這期間應該先學一下醫古文,方便之後的閱讀,要學好中醫,熟讀典籍是非常必要的。然後是《...」
『柒』 我想自學中醫什麼方法好
我跟LZ一樣,也是很想學中醫。從幾年的學習當中也體會了一點,分享一下。 第一本書推薦三秦出版社清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注譯》第一篇。理由很簡單,通俗易懂地使你知道了中醫是什麼,從古至今中醫上有哪些成就,這些成就對中醫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其中李亞軍、丁殿利的注譯我覺得比單看陳著要好太多了。余者不用看。 (定價9.00元) 其次我是從經典開始看起的,當然是《內經》、《難經》依次看了,《醫學三字經》的第一篇都有講到。但《外台秘要》我認為沒必要看,其次為了想了解孫思邈是怎樣活到了一百多歲,可能以後還會看《千金方》(兩本書的合集,三字經里都有講的) 但我想有幾點要注意: 1、我不是看過就算。看過一本背一本,我看在只在看《內經》但看到哪背到哪。 2、書本與實踐結合。書里有些養生的方法,要與其他的書參照。圖書館是個方式、網路是另一個方式。現代的技術給我們學習中醫其他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3、還是需要名師指導,當然也需要機緣的。不過,如果你一無是處就算是遇見了名師也會失這交臂的。所以先充實基本功,再想盡辦法找名老中醫學習。 4、還有一件事,我想也需要提一下。我在網上看到不下千本醫學書籍,很多都是明清以來,也有唐宋的書。我覺得這些書先不要看,別說都是精品來不及看,其實很多都是誤人子弟的。沒有一雙慧眼會被這些書污染掉。所以建議還是從經典讀起。這需要好的古文功底。比如我現在看的《內經》發現譯的就不好,我只單看原文,有時看譯注,只為了相互參照一下。我看的《內經》是《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釋》郭靄春編著的,當時以為是名家必然是精品,細細讀時發現錯誤百出,還好我的古文有一定的底子,單看譯作一定會被誤導的。 5、有一個方法無論我看什麼書對我都很有用,就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用思辨的眼光學習。 最後祝你中醫學習順利、早日成功。
『捌』 我是一名程序員,我特喜歡中醫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喜歡中醫,但是我自己雖然不能說非常喜歡中醫,但確實學過一點中醫。
和你一樣,我也不是科班。
我學中醫是因為想治好妻子的病——胰腺癌。
我的妻子非常美,在我和妻子結婚後三年的時候,妻子得了胰腺癌,人們都說紅顏多薄命。
她在某單位的圖書館工作,我看書很方面,當然她看書也方便。我們都知道胰腺癌意味著什麼。
她在北京協和醫院做了手術,醫生說「我們能做的只有這么多了,這個病全世界都沒有辦法,你要有心理准備。我們預後會怎麼樣?醫生說,手術非常成功,我們這里是中國乃至全球最權威的醫療機構了,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我再次追問:到底預後會怎麼樣?醫生說:這個病五年生存率不過5%,也就是每100個人不會有5個人超過五年。我又問超過五年是什麼意思,是不會再出問題了嗎?信息處理說,活超過五年就算是治療成功了,這是醫學統計標准。哪怕五年零一天後再死亡也算是成功了。
我問她能活多久?醫生說,她從發現已經三年,最多還有兩年時間。實在對不起,我們能做的已經盡力了。
當時有一個插曲,其實也不算插曲。我們單位有一個女孩子剛剛到單位時不知道我結婚了,喜歡上我。後來雖然知道了可是還是把我當最好的朋友。我妻子認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就和那女孩說:不知道她願意不願意嫁個有孩子的男人,如果願意,她死後就把我和孩子插隊給那個女孩。
也是因為我妻子這樣和那女孩說了,那女孩天天一下班就去我家裡幫做家務,把我解放出來了。
我突然想到,西醫說沒有辦法了,但是總不能等死吧?我想說不定中醫能治好呢。
我跑了很多家中醫院去咨詢,可是得到的答案也都是沒辦法。
我還是相信中醫,只是現在醫院的真正的中醫太少了,我就下決心自己學中醫。這就是我學中醫的起點。
從此我天天跑書店到處找中醫方面的書看。我和我妻子說,醫院說沒什麼辦法了,可是我有信心能治好你的病,如果你相信我的話就聽我的,每天按我說的方法東西,我給你吃什麼葯你就吃。
我妻子說,她知道這個病沒什麼希望了,她對我說讓我好好對那個女孩子,以後她死了就讓我和她結婚。她說這是她能為我做的最後一點事了。
我問怎麼回事,她才說她和那女孩說了,那女孩是真心喜歡我,願意替她我和孩子。
我趕快找那女孩,告訴她妻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說的話不要當真,我會治好她的,不要為了我耽誤自己。那女孩說她知道,她只是願意幫我分擔一點壓力。
從此後我天天到處跑書店看書買書,天天研究配葯配飲食,而家裡的事幾乎全是那個女孩在幫我管理。我就幾乎變成全天候的研究中醫了。
妻子也很聽話,我給她吃什麼她就吃什麼。有的葯搞出來後很難吃,可是她就像喝飲料一樣就喝了。
不知不知覺,這樣的生活一下就過了八年。
開始並沒注意到這個問題,可是有一天,在單位辦公室與那個女孩聊天時,突然想到,八年了,這個女孩一直天天在我家幫我做家務,沒聽說她有男朋友。我就問她,有男朋友了嗎?她說她不找男朋友了,就想這樣和我們一起生活。她說:我們一家四口(我有一個兒子)不是很好嗎?而且她常常讓我兒子叫她媽(當時我兒子兩歲,後來兒子懂點事了就不再叫她媽了)。
我不知道如何說服她,所以也就轉了話題。可是她突然說:醫生不是說她最多能活2年嗎?八年了,她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而且還變得特別年輕,你沒發現嗎?和她在一起她比我還年輕。
她的病雖然不能說是好了,但是一直非常穩定,而且,除了胰腺切除了之外,她與常人沒什麼兩樣。
我們同學畢業30年大慶時我帶她和那個女孩一起去參加了。有同學悄悄問我,那個女孩子是誰啊?我說是我老婆啊?他們非常驚訝,你怎麼會又娶了個之么年輕的女孩?我說什麼叫又娶了個啊,本來就是一個啊。他們說:那個女孩不是你老婆嗎(他們指那個和我 一起去的女孩),我說不是,那是同事。同學說,要是不說的話以為那個女孩是我老婆,我老婆是我們倆的女兒呢。我說,不會吧,我有快50歲的女兒?他們說快50歲?她看上去最多不過25歲。這時我才留意到,與我們其他同學相比,我妻子顯然至少要年輕20多歲。而她得病時才25歲,從協和協和出院時是27歲。過了幾十年了,她竟然看上去還是25歲左右。30年她等於沒有長。
我突然到,我用的很大中葯都是延緩衰老和降低新陳代謝的,莫非是降低了新陳代謝就相當於減緩了人的發育速度?我又看了許多書想找答案,可是沒有找到這方面的資料。
一次我母親來我家,同時一些親戚也來玩,為的是與我母親見見面。他們也帶著孩子(孫子或外孫),我母親突然對我說,家裡這第多客人,你媳去哪了,也不在家和人說說話?,我說,這不是在這里嗎?
我指了一下我妻子,我媽說,唉呀,這眼睛,我還以為在那坐著的是個小孩呢。你看看,她怎麼這么大歲數了看上去還像個20多歲的小孩。
過後,我媽好像感覺有點出醜了僅的和我說,咱們那個媳婦怎麼為會變老啊,說起來快50歲了,你看看,不說的話她就像20多歲的樣子,今天我就一直以為那坐著的是一個小孩。
我說,是她身體弱,所以看上去像小孩。
我媽說,不是,就是年輕,一看就不像歲數大的人。她和那些孩子坐在一起簡直就分不出誰大誰小。
從一開始為了給 妻子治病學中醫,到後來發現我妻子竟然生理年齡停滯,前後經歷了30年。我認為這是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可是有一些同學和朋友和我說,也許這是延緩衰老的秘方。
好多同學和朋友給人發簡訊和QQ信息,讓我把延緩衰老的秘方午夜他們,我說我真的不知道,要是知道,我也不會才25歲就被人猜40多歲了。
我們同學畢業30年大慶時,規定所有的同學都要帶家屬一起參加。我帶妻子子去了。
『玖』 自學中醫的方法
很多中醫愛好者有 這樣的困惑:我很想學中醫,但是我沒有老師,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才好?其實,自學從來都是學習中醫的一種重要手段。中醫的學習,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蒙學階段、經典學習階段、階臨床摸索階段、以及臨證與經典相參階段。
蒙學階段:大致可以推薦五門核心課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這樣你可以比較系統的學習到基礎的中醫知識。
經典學習:在對中醫知識有一定基礎後,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四部經典著作:《內經》、《傷寒》、《金匱》、《溫病》。
筆者由於修行未到,後兩階段無權多言。
作為中醫愛好者,理論學習是最基本的,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習了理論只是邁出第一步,接下來要隨時留心體會,將理論變成實踐的體驗,這些理論才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遇到困惑時,求助於同道老師朋友,可以為自己掃清障礙,增進學識。
純打字,可以的話請採納~
我也是一名中醫愛好者,以後有問題我們可以互相交流學習。
『拾』 自學中醫有什麼快速學習的竅門
自學中醫,還真沒有什麼快速學習的竅門。
中醫主要流派有幾大流派,根據你的個人情況,可以選擇一個流派,下功夫主攻。
傷寒派因張仲景的《傷寒論》著作而聞名於世。傷寒派是問世最早的中醫流派。傷寒派以六經辨證為特點,其有具體的葯證辨證和方證辨證以及體質辨證例子。張仲景的傷寒論對於中醫的發展興旺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許多歷史上的名醫都承認他們得益於對傷寒論的研究。可以說不懂傷寒論,難以成名醫。
二、脾胃派
健胃派也叫補土派。由李東恆創立《脾胃論》學說,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後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著手,辯證論治。
三、滋陰派
滋陰派治療以滋陰為主。滋陰派腔調保護陰氣的必要性,以「滋陰降火」為治病原則。創始人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並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疑難雜症有氣、血、痰、郁等辨證方法。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影響。
四、寒涼派
本派為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劉完素(劉河間) 首創。以研究五運六氣為主。他發揮《內經》理論,提倡火熱論,並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他還提倡傷寒火熱病機理論,主寒涼攻邪,善用防風通聖散、雙解散等方治療。
五、溫補派
指由張景岳、薛己主導的溫補陰陽的「溫補學說」。該學說提出「陰常不足,陽本無余」的著名論點。認為人的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的為陽,既失而難復的也是為陽。他主張補益真陰元陽,攻邪必先扶正,反對輕率地使用寒涼葯和攻伐方葯,而以溫補為宗。
六、溫病學派
該學派以葉天士為代表。用葯多以寒涼輕靈為特點。崇尚陰柔,恣用寒涼,治病喜補而怕攻下,喜輕避重,講究平和。該派對現代中醫的影響極深。
七、火神派
該派脫胎於傷寒派,但主張補陽為先。所以該流派也叫作溫陽派和扶陽派。代表人物是鄭欽安。後人有吳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盧崇漢等。現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屬於這一派。該派辨證特重陰和陽。用葯特點是用大量的附子,乾薑,肉桂,麻黃等等。
八、學院派
所謂學院派是指那些按照中醫教材所學的中醫知識行醫的醫生。這個派沒有領頭人,對中醫理論發展上的貢獻,沒有扎扎實實讓人能服氣的臨床療效,沒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輩不斷傳承其精神衣缽。
小編需要給你提醒的是:
隨著科學認知的提高和普及,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中醫理論幾千年不變,在陰陽五行理論《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各個流派,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尤其在與科學認知的矛盾與沖突上,有很多重大不同。這個在學習中需要格外注意。
獨立思考、邏輯思維在學習中醫中格外重要,但也格外致命。你選擇自學中醫這條路,必然是一條很艱難的荊棘之路,會走的非常辛苦。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你感興趣,才能把這條路走得更遠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