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許哭,越哭越不給你買」這樣的教育方式正確嗎
在旅遊景點玩的時候,小朋友難免有喜歡的東西。不許哭,你越是這樣,我越是不會買給你!要不!我們就回家!
只見在小賣部前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淚眼桃花,在央求她爸爸買零食,他爸爸嚴厲地聲音引來不少人關注。爸爸沒有耐心教導,只會命令與訓斥。
面對這樣的情形,大家都司空見慣。想要給孩子立規矩,怎麼管有效成難題。想必小女孩很受傷害而他爸爸卻渾然不知他教育存在的問題或許意識到卻無法控制。
權威爸爸和女兒之間的規矩風波
有家長就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不守規矩,簡直無法無天。在家客廳吃東西,把垃圾隨便亂扔,爸爸說她必須撿起來,否則別的都不能玩。
她當沒聽見,去看電視,要不就是關門看書,總之,就是你讓乾的事情,就算正確也不糾正。爸爸生氣了,女兒給爸爸吃蘋果示弱,爸爸表示不撿不吃。
這位爸爸的行為,就是把工作領域的權力規則慾望帶回了家,本該尊重個人意願、彼此珍惜的私人領域不見了。
如今的家長如果在乎孩子是不是心理上快樂健康,在保障物質同時,要多點時間給予孩子心理支持,了解孩子各種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動力。讓愛與規則都走進孩子心裡。
㈡ 法語命令式
沒有為什麼,語法就語法。
就算你自己心裡覺得有「(自己)不許哭!」這種表達方式,人家法國人可沒這種表達,所以也沒你說的第一人稱命令式。
說白了,語言是和思維方式聯系在一起的,學語言時在語法上鑽牛角尖是沒用的,理解人家的思維方式、表達習慣才能深入理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