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國外的程序員可以成為大師,而國內的
中國碼農不是不專業,而是「浮躁」,寫代碼從來不是職業,只是通往更高職位的階梯而已。
在中國任何一個角落,碼代碼的都會告訴你,35歲之後就會碼不動了,招聘廣告也會寫明,20~35歲,你35之前不從代碼轉管理,你死定了等等等等。經常聽別人說,干過2年以上可以算得上高級程序員,5年以上就可以上到技術經理,再往上最好到30之前就爬到技術總監。說得彷彿人生必須在40歲之前完結一樣。
Ⅱ 為什麼中國的程序員總被稱為碼農
本人並不是一位程序員,但是從事互聯網行業也少不了與程序員朋友打交道,他們經常自嘲為「碼農」、「程序猿」、「代碼工人」、「碼字猴」等等,這些一定程度上是幽默的稱謂,但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本人認為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
第一,中國的程序員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只要是學過計算機,只要懂一門編程語言,都可以吃這碗飯。當你看到中午吃飯時那個浩浩盪盪的場面,你就會覺得程序員真的看起來和農民差不多。
第二,大部分程序員做的都是比較枯燥的工作,一點創新性都沒有。很多新項目都是在很成熟的項目之上進行修改,都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套用,基本上不用怎麼動腦筋。這和農民種田是多麼的類似。他們年復一年地做著同樣的事情(播種、插秧、收割),也不知道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IT行業本應該是一個創新性非常強的行業,但到了中國就成了比較死板的東西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第三,大部分程序員的視野都比較的窄,對其他行業懂得很少,這也和農民是多麼的相似啊!我們都說農民階層是沒有多少文化的,但這居然也適用於以高學歷著稱的程序員身上,是多麼具有諷刺意味啊!你隨便問一下身邊的程序員,當今最流行的詞語是什麼,我想沒有幾個人回答得上來。他們成天盯著代碼,想著那26個字母和10個數字,視野如何能變寬廣?
第四,大部分程序員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掙錢,沒有強的人際關系,基本上屬於「弱勢」群體。就像農民一樣,他們沒有關系,只能世世代代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只求維持生計、終老一生。如果稍微有點關系,幾乎沒有人願意當程序員。在行業發展較為順利的時候,他們能夠保住飯碗,能夠養家糊口;當行業不景氣的時候,他們隨時都有被裁的危險,因為公司要不了那麼多人。程序員的命運並沒有真正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在一個大的IT公司,程序員都佔了很高的比例,少則成百上千人,多則幾萬人,真的像農民一樣,到處都是。我在和同事聚餐的時候,程序員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是如何的辛苦、如何的累,都說自己是「碼農」。
Ⅲ 國外的中國程序員多嗎
多的,非常多。
先把程序員分成五個級別:低,中,高,頂級,大師(Linus這個級別)。
不管美國還是中國,低中程序員的比例大概都是超過80%,甚至90%的,這些程序員,不管中美,平均水平都差不多,說的不好聽一點,算是半體力活。
高級程序員,美國的比例是要高出來不少的,比如中國如果有5%,哪么美國可能有10%甚至15%,這個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美國人更聰明或者別的,而是因為美國的軟體行業更基礎一些,有大量寫OS/Database的程序員,這些崗位能讓程序員幹得更久一些(很多產品都有20年甚至30年的歷史),比如到50/60歲,那麼有這么提高水平的機會,高級程序員的比例自然更高,整體來講,比國內也要高一些。還有就是美國這些軟體作者的回報高,有更多的個人發展機會。
頂級程序員,這種就屬於比較少見的,像VUE作者等,這種沒辦法,國外的比例要高太多,原因也是和2類似。
大師級,這個中國和美國就完全沒法比了,我實在找不到中國有哪位可以和微軟的 David Cutler相比(還有很多類似的牛人,有興趣的可以去查IT名人堂,如VSC的Erich Gamma)。我都不說經濟原因等別的復雜內容了,就只說發展周期,美國搞了多少年計算機,中國才多少年。美國的行業規模有多大,希望中國以後也能有更多優秀的程序員。
Ⅳ 國外的程序員工資都異常的高,為何國內的就不行
眾所周知,國內不加班的互聯網公司非常少。其實很多人都說程序員工資高,但這是建立在足夠的工作時間基礎上的。如果按小時計算工資,程序員的收入並不比其他行業高。這只是很多人的錯覺,總以為程序員工資高。
有網友說,畢竟情況不一樣。加拿大這么發達,員工工資福利好很多,沒有可比性。但是在那裡很難程序員除非你也有留學經歷。其實我們不用羨慕這個同學,畢竟環境不同。而且過去我相信他們加班很多,但是到了某個階段,他們不再需要你每天加班了,所以看起來更人性化。
Ⅳ 外國程序員在中國工資多少
1.5萬元左右,一般情況下外國程序員在中國工資是在1.5萬元左右,是跟本國程序員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