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信息在國內前景究竟如何
實際上生信的壁壘在於計算機水平,一個有cs基礎的人轉行生信的難度,明顯低於一個純生命科學專業轉行生信。故如果轉行cs再回到生信需要的緩沖期很短,而生信再轉行深度學習,需要的緩沖長一些,但是因人而異,因為已經有python和基本的資料庫,相比純生物學優勢很大。如果想要在生信上進一步做科研,目前來看前景(短期)還是很積極的,無論是施一公領銜的結構生物學(更重要的是設備,但也有分析),還是華大領銜的基因組學,以及目前非常火熱的精準醫療都與生信有密切聯系。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以各類資料庫為基礎的智能診斷也與生信有關。從另一個側面看,生物專業未來的需求應該是多面的,未來做生物學研究(或者說基礎醫學研究),需要計算機、數學等等方面的人才會很多(例如計量生物學)。很多實驗(基本的養細胞,跑膠)可能在未來的效率會大幅提升,純實驗所需人手可能在飽和,照目前美國技術迭代的速度,幾乎所有科技行業每半年都需要進修與學習,相對於生命科學來說,有生信基礎的人會面臨小一些的壓力。(但是只是相對大部分生命科學學生)必須承認金融與cs未來還會是最具吸引力的行業,但是如果可以在生信上做好,那麼掌握醫學統計學;統計學,python和組學知識的人才無須擔心前景,但是讀PhD期間,可能很多人會因為枯燥的濕實驗,大量重復性的工作而失去耐心,故仍舊要考慮自己的情況。
⑵ 38歲了,難道程序員35歲以後真的都要失業了嗎
「老程序員」這個稱呼印證了行業的一道坎,35歲,不光是程序員,還有其他行業的從業者,都會遇到這個坎。批量的年輕人逐漸湧入,打擊了一批還在碌碌無為的前輩,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擔憂。對於程序員來說,似乎更加沉重一些。
我們眼中的程序員,一直忙碌在公司的第一戰線,996的上班時間,還不算通宵加班的精力,對體力和腦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到了35歲的程序員都在迷茫著自己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程序員在過了35歲之後都會失業,面對來自家庭孩子的壓力,來自父母養老的壓力,都會讓自己思考以後的發展。是繼續走技術路線還是轉向,該如何更好的承擔起自己肩上的責任? 看了很多網友的回答,也訪問了很多程序員對自己未來的打算,總結了一下:
繼續走技術路線 很多程序員因為性格選擇了IT行業,自然也會因為性格繼續在IT行業走下去。在有了幾年的開發經驗之後,選擇繼續深造,由開發工程師到構架師,由編程技術開始學習大數據、AI等,保持自己對行業技術的敏感性。
走管理路線 管理路線,就是帶項目,相對於奮斗在第一戰線的小夥伴更輕松一些,不會將過多的精力放在開發上,而是放手讓年輕人去鍛煉,開始學習管理,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出路。
走創業路線 打工真的是毫無出頭之日的,很多大佬都會選擇自己出去創業,但這個需要資金和技術的雙重壓力,抗過了就是老闆,失敗了就重新回到原點。
轉行 這條路,很少人會走,因為不想放棄自己多年的技術,會覺得和可惜。
再說說程序員有那些出路或者賺錢的路子吧
寫博客或者運維自己的公眾號果文筆好的話,也喜歡分享的話,可以自己運維一個技術公眾號,者博客,不見網上很多技術大拿都在寫博客,這個過程很漫長,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實習,去寫作,去輸出,去運營。在打造自己的品牌的過程中,慢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了自己的品牌,就可以做一些分享,承接一些廣告,培訓,也就距離錢不遠了。這可以促使自己對所用技術的去思考,同時也能讓很多的技術小白或者行業人士關注你,從而提高你的知名度,吸引流量或者讓更多人認識你,知道你,你才有更多的機會。
承接一些項目(也就是接私活)
當然這要花費你很大一部分時間,承接時你要考慮時間成本,至少這些時間要和你的工資相當。個人不怎麼推薦這種方法,有時候周期會很長,很容易喪失積極性,不過也算是一種方法。
參加一些開發者大賽或者一些技術活
這是一種方法最實在,拿獎金,只賺不賠,不過前提是你得有足夠的實力,有時一些比賽盡管不是很多,但從中也可以學到不少知識,或者某些證書對你可能有用
技術活動包含的范疇很廣,包括做技術講師,分享技術知識。這個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術影響力,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專門能力,但是同樣需要的門檻很高。
接一些廣告或者在自己開發的app或者利用網上的小項目博客
在自己的app中加入廣告或者打賞讓喜歡你的朋友支持你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