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程序員喜歡什麼樣的需求文檔
程序員實際上並不需要這個文本的需求供認書,程序員喜歡「圖片」,文檔的文本應該是產品學生在腦子里思考,而不應該直接把這個想法描述成文字。
程序員需要的是一個清晰的交互圖,在關鍵位置的交互圖顯示,有一些邊界條件,交互圖不需要使用亂七八糟工具輸出,一張紙和鉛筆描述清晰,但恢復需求描述的所有元素就可以了,雖然沒有UI設計,但程序員可以開始開發演示。
一、產品介紹和行業簡介。首先,給程序員簡單介紹一下產品的價值,比如產品的作用,產品可以提供的服務,以及產品相對於競爭對手的優勢。還要介紹產品的目標用戶和使用場景。第二點是簡要說明行業的現狀,未來的趨勢是什麼,同行業競爭對手的情況如何?
二是產品的介紹。第一,實體關系圖很重要。當您將產品從0變成1時,為了使資料庫開發人員更快地了解您的產品,實體關系圖(e-r圖)將發揮很大的作用,資料庫開發人員可以參考圖來做數據表結構設計。
第二是用戶角色表的訪問。當涉及到角色和許可權時,需要一個全面的角色許可權表單來促進開發人員的參考。第三是業務流程圖。通過業務流程流程圖,可以從總體方向了解產品的整體邏輯,通過拆卸業務流程流程圖得到流程流程圖。
三是各種細節問題。產品的要求、功能和交互指示。寫功能描述,交互說明,不能漏掉一些細節,導致邏輯不嚴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它會讓你更全面地思考:欄位,欄位描述,數據源;先決條件,排序機制,刷新機制;狀態流(頁面可能有多個狀態,需要解釋);交互操作(正常操作,異常操作)
Ⅱ 作為一名程序員,你真的理解需求嗎
作為一個程序員,最重要的職責就是: 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需求開發。
像開發新業務這樣的復雜需求, PM (Proct Manager,產品經理) 一般會寫出詳細的 PRD (Proct Requirement Document,產品需求文檔) ,甚至可能會製作高保真原型。
而像調換兩個按鈕順序這樣的簡單需求,PM有可能只會口頭通知一下,最多在JIRA之類的項目管理平台上創建一條只有標題的ISSUE。
如果是有和用戶交互的需求,負責設計的部門或人員一般會提供設計圖。專業一點的話還會幫你把圖都裁好,並准備不同屏幕解析度下使用的多個尺寸版本。
當然,如果你在一個剛剛成立的創業公司,很有可能是創始人在白板前(或者是飯桌上)講了半個小時,然後就問你:「需要多長時間把它做出來?」
不管提出需求的是PM還是創始人,他們的腦海中一定為這個需求設想好了一個自洽的邏輯和形態。PRD也好,口頭宣講也罷,都是在描述這個邏輯和形態。他們提出需求,就是希望程序員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他們的設想。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小實驗來揭示這一點。
首先,你需要找一張長方形的紙。如果你在辦公室,那就找一張A4紙;如果你在家,那就找一張紙巾。然後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操作:
你的作品是什麼樣子?中間開洞了嗎?邊上呢?角上呢?如果再做一次,你能完成同樣的作品嗎?
你可以拿著同樣的紙去找你的家人、同事或朋友,請他們來完成同樣的操作。在你不施加影響的前提下,他們完成的作品極有可能和你截然不同。
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操作的過程,就會發現:
由於每次對折都會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結果,在撕第一個角時紙的朝向有四種可能性,旋轉180度時有兩種可能。所以僅僅兩個撕角的位置,就至少有 2 x 2 x 4 x 2 = 32 種不同的可能性。
就這樣,我們還沒有考慮撕角的大小、角度的區別,還有極少數人是會沿對角線對折的……
上面撕紙的需求,其實是我自己拿了張紙隨意擺弄,然後記錄下來的操作流程。我照著這個流程,可以十分輕松地做出完全相同的作品。但是如果讓別人來做,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其原因就是,我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不光是按照流程進行操作,還隱含了自己的一些小習慣,卻並沒有把這些細節記錄下來。
如果把所有細節都完整地記錄下來的話,需求應該是這樣的:
同樣,PM在寫PRD時,很有可能會漏掉一些自己認為應該是「常識」,無需再進一步說明的內容。比如「把一張紙對折」,我們很容易想當然地認為,應該是沿著長邊對折,但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是這么理解「對折」的。
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其認知結構之間必然存在差異,因此對同一概念未必持有相同的理解。 你所認為的「常識」,我可能並不知道,或者擁有和你截然不同的理解。所以程序員在看PRD時,一定要把自己對需求的理解復述出來,跟PM確定是不是這么回事。否則就容易出現開發中、提測甚至上線後發現邏輯性錯誤,需要緊急修復甚至返工的情況。
此外, 很多問題在設想階段是發現不了的,只有到了具體實施時才會暴露出來。 PRD不可能真正做到完備,也不能保證沒有錯誤和遺漏。比如一個表單需求,很可能在做的過程中發現某個非法數據case是PRD里沒考慮到的,這時的用戶交互怎麼做?文案怎麼定?這都要和PM溝通來解決,而不能自己拍腦門決定。
PRD只是需求的一個快照性描述文檔,並不是需求本身。 程序員應該對需求負責,而不是對文檔負責。 只有和PM保持溝通,不斷地細化需求,才能讓需求真正落地。當發現PRD里有不合理或者有疑問的地方時,一定要提出來讓PM進行解釋。千萬別視若無睹,甚至乾脆將錯就錯,等著看PM笑話。
如果我們拿到了一份圖文並茂、十分詳盡的PRD,是不是應該馬上照著文檔開工呢?那可不一定。
一位優秀的程序員,應該在開工之前把下面這些問題想清楚:
程序員有責任對需求方案進行review,並協助PM改進設計。 要知道,PM一般不會從技術角度對需求進行考慮,所以往往提出的並非最優方案。有時只要做一點點調整,技術實現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卻不影響目標的達成效果。
比如某個業務需要用到日期選擇器組件,PM為此專門設計了一個,而你知道系統中某個功能頁面里有現成可用的同類組件。這時就應該和PM溝通是否可以直接復用,或者在原有組件的基礎上進行功能擴展。這樣既節省了開發資源,又保持了用戶體驗的一致。
程序員要對整個產品的可用性負責,全面評估需求可能導致的不良影響,謹慎對待有破壞性的需求。 PM由於不了解系統的底層實現和實際數據的組織方式,所以很可能無法全面地評估需求的影響面。如果程序員忽視在這方面的思考,只是機械地按部就班地執行方案,就很可能導致嚴重的線上事故。
比如要對某數據進行批量修改,在做的過程中時發現該數據有多個業務正在使用。這時就應該必須停下來和PM溝通,因為PM可能只了解自己負責的那一塊業務,不知道修改可能會對其他業務產生影響。此類需求要和相關各方溝通協商,確認修改沒有不良影響後才能繼續。
程序員要有魄力去拒絕那些明顯不靠譜的需求。 有的時候,PM提出需求的動機不是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或提升用戶體驗,而是為了沖績效完成自己的KPI。為此拆東牆補西牆,從兄弟業務手裡搶流量入口;甚至殺雞取卵,以嚴重破壞用戶體驗的方式拉量。遇到這種事,程序員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守住自己的底線。
Ⅲ 調研軟體公司對程序員的需求和要求
程序員(英文Programmer)是從事程序開發、維護的專業人員。一般我們將程序員分為程序設計人員和程序編碼員,但兩者的界限並不非常清楚,特別是在中國。 目前軟體公司對程序員的需求是很大的. 作一個真正合格的程序員,應該具有的素質。 1: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是作為一個程序員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軟體工程已經提了將近三十年了,當今的軟體開發已經不是編程了,而是工程。獨行俠可以寫一些程序也能賺錢發財,但是進入研發團隊,從事商業化和產品化的開發任務,就必須具備這種素質。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種素質是一個程序員乃至一個團隊的安身立命之本。 2:文檔習慣 文檔是一個軟體系統的生命力。一個公司的產品再好、技術含量再高,如果沒有缺乏文檔,知識就沒有繼承,公司還是一個來料加工的軟體作坊。作為代碼程序員,必須將30%的工作時間寫用於技術文檔。沒有文檔的程序員勢必會被淘汰。 3:規范化的代碼編寫習慣 知名軟體公司的代碼的變數命名、注釋格式,甚至嵌套中行縮進的長度和函數間的空行數字都有明確規定,良好的編寫習慣,不但有助於代碼的移植和糾錯,也有助於不同技術人員之間的協作。 一些所謂的高手甚至叫囂高手寫的代碼一般人看不懂,我只能說他不是一名合格的程序員。 4:需求理解能力 程序員要能正確理解任務單中描述的需求。在這里要明確一點,程序員不僅僅要注意到軟體的功能需求,還應注意軟體的性能需求,要能正確評估自己的模塊對整個項目中的影響及潛在的威脅,如果有著兩到三年項目經驗的熟練程序員對這一點沒有體會的話,只能說明他或許是認真工作過,但是沒有用心工作。 5:模塊化思維能力 作為一個優秀的程序員,他的思想不能在局限當前的工作任務裡面,要想想看自己寫的模塊是否可以脫離當前系統存在,通過簡單的封裝在其他系統中或其他模塊中直接使用。這樣做可以使代碼能重復利用,減少重復的勞動,也能是系統結構越趨合理。模塊化思維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程序員的技術水平提高的一項重要指標。 6:測試習慣 測試是軟體工程質量保證的重要環節,但是測試不僅僅是測試工程師的工作,而是每個程序員的一種基本職責。程序員要認識測試不僅是正常的程序調試,而要是要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異常調用測試,這一點要結合需求理解能力。 7:學習和總結的能力 程序員是很容易被淘汰的職業,所以要善於學習總結。許多程序員喜歡盲目追求一些編碼的小技巧,這樣的技術人員無論學了多少語言,代碼寫起來多熟練,我們只能說他是一名熟練的代碼民工,他永遠都不會有質的提高。一個善於學習的程序員會經常總結自己的技術水平,對自己的技術層面要有良好的定位,這樣才能有目的地提高自己。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從程序員升級為軟體設計師、系統分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