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話一聽就知道一個程序員是個水貨
有hover切換功能,不能直接換成png ,現在的官網取消了hover才換的png
首先,有些公認的水貨,比如熊節,根本就是一個文藝編輯,就不用廢話了。其次,有爭議的,比如陳皓。這貨的博客多年保持livelock狀態。什麼意思呢,就是看起來系統還是在跑,但沒有任何有用功。常年都是給入門馬農做科普的內容。這種屬於大自然的搬運工,把搜索引擎里的資料編譯一下就拿來做自己的內容。然後是比較隱藏的水貨。比如陳碩。言必讓讀者看自己的書第幾頁。但他那本書純屬基礎知識和常識列舉。看幾個man page和rfc就夠了。另外,他的書里錯誤很多,言之鑿鑿的地方其實都是掛一漏萬,把特例當公理。雲風當屬最隱蔽的水貨。都是實打實的產品,代碼,難題,分析。內容都是網路,高性能,並發,分布。但不幸的是,老子才是這方面的行家。就拿他最新那個所謂的樂觀悲觀鎖來說吧,裡面每個結論每個分析我都指出其不靠譜之處。還有其他一些水貨,就不一一列舉了。他們有如下顯著特徵:話題以程序科普為主。內容都是在其他它地方能輕易獲得的,缺少自己的思想。問題分析流於猜測,不能達到問題本質。輕易下結論,下過多總結陳詞。缺乏量化分析,以主觀感受和特例作為依據。如果有不服的,歡迎討論。我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給你看,他們的思想有多毛糙,基本功有多不扎實。
❷ IT技術人員必須思考的幾個問題,千萬別不當
1.搞IT的是屌絲、碼農、程序猿?
人們提到IT人的時候,總會想到他們呆板、不解風情,專注於IT技術,就算性感的美女躺在旁邊也無動於衷。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雖說不能完全否定有這樣的情況存在,但這是IT人普遍的特點嗎?而其它行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那為什麼人們總是拿程序員說事?下圖為2013年網上曾經流傳的一張屌絲分布圖(圖片來自3dmgame.com),程序員行業居首。
而實際上,問題並不在於IT行業擁有這些固有的標簽,而是行業內的人看待自己的態度。IT行業大多都很辛苦,「朝九晚五」只是聽說過,很多IT人都沒有見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那麼,不排除某些程序員需要在苦中找樂子,好讓辛苦的工作多一份樂趣,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了,生活總不能像程序一樣執行。
而正因為IT行業很辛苦,整天只能與機器打交道,慢慢地就不想跟人說話、不想出門,經常就會有程序員在社交網路吐槽。「程序猿」是用來形容IT人呆板、情商低的特徵;「碼農」用來形容程序員的工作跟農民一樣辛苦,賺不到錢;「屌絲」就是前面兩者的結合了。
因此,程序員為自己貼這幾個標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找樂子,另一個就是吐槽了。那為什麼行外的人也來湊熱鬧?記得多年前,當筆者還是個朦朧的高中生的時候,就特別崇拜程序設計師,在我心裡他們就是社會的精英。而其他的人,對IT行業也很有神秘感。當時的人要想去編程,要麼有興趣和天賦,要麼畢業於相關專業,否則是難以勝任的。而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外面的軟體開發培訓機構都在面向初中和高中畢業生招生了。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觸到軟體開發,而進入這個領域的人中,能力參差不齊,目的各不相同,有發展得很好的,也有發展得不理想的。所以,行外的人印象中的高薪行業,行內卻有不少人並沒有拿到高薪;行外的人覺得這是一個精英行業,而行內不少人認為自己跟工地上的搬磚工差不多。
那為何面對行外的調侃時,很多程序員表現得如此淡定?原因就很簡單了,如果程序員對自己都是這種「調侃」的態度,別人怎麼調侃都無所謂了,甚至還表現出歡迎或者引起共鳴。
2.如何看待工作中的加班以及確保自身健康?
加班可以分為主動加班和被動加班。
先談談主動加班,主動加班也是有不同的動機,很多時候分為兩類,一類是熱衷於自己的事業,願意奉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事業上面;另一類是,回家後就找不到成就感與幸福感,還不如留在公司,可以做一些工作,也可以玩一會兒游戲,一般不會有領導去干涉員工在下班時間做的事情,而且還可以節約一點空調的電費,有些公司還會提供加班補貼,因此他們覺得多在公司呆幾個小時也挺好。
而被動加班的原因就沒那麼簡單了。有可能造成被動加班的原因很多,它可能來自公司、領導、團隊、個人以及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
在創業公司,因為業務變動頻繁,公司的決策和方向,也會瞬息萬變,這就需要團隊成員花更多的時間去應對這些變化,因此正常的八小時工作制一般不適合創業公司,除非創始團隊足夠牛,能保證非常好的工作效率、市場洞察力和執行力。當然在大公司一般不會出現業務頻繁變動的情況,不然這家公司就是瀕臨倒閉了。在國內某些互聯網巨頭中,加班不僅已經成為家常便飯,而且有時候可以以「變態」來形容。某985高校畢業生A在畢業後進入某互聯網巨頭(為了保護相關人員或組織的隱私,本文盡量不出現特定人員或組織的名稱)承擔開發工作,在試用期三個月里兢兢業業,每天晚上24:00左右下班回家,試用期結束以後,轉正考核以優秀通過。A憑借較強的學習能力,這時對自己項目組的業務和技術非常熟悉,已經可以提前完成領導安排的任務,甚至還主動去改進項目組的程序。隨著工作效率的提高,A感覺沒有必要跟其他同事一樣必須呆到23:00之後才回家了,所以慢慢的他提前離開了,23:30,23:00,22:30,22:00,21:30。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提前,雖然他的工作任務都保質保量完成了,但是他在領導眼裡被貼上了「不盡職」的標簽,月度考核從最初的A滑到了C。
而團隊所帶來的加班有些時候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涉及到團隊的分工與合作,如果經常出現團隊之間的協作導致的加班,那一定是團隊成員工作的耦合度太大了,就有可能是技術架構或者團隊分工出現嚴重問題。
個人導致的加班,可能是由於自己沒有較為准確地預估工作量,也有可能是自己拖延症嚴重,還有可能是自己對技術不夠熟悉等原因,其實個人原因最好解決,因為自己可以輕松地找到這類加班問題的症結,並對症下葯。
其它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包括需求變動、硬碟永久性損壞等,都會帶來很多額外的工作量。
而當前國內大多數IT技術人員都是被動加班,而且是強制性質的,只有極少數公司提供加班費。因此,很多技術人員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適應,要麼走人。而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也很難期待當局會強烈干涉這個現象。
前不久一則「深圳36歲IT男猝死馬桶蓋上」的新聞在互聯網引起轟動,一個清華畢業的程序員,在長期連續加班之後,終因身體透支過多,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倒下了。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來說,事業、公司和客戶都沒有自己的生命重要,若事業與生死只能選擇一個,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生存。而從所謂的「XX比生命還重要」的角度而言,如果你能夠承擔長期過度加班所帶來的後果,或者原意像革命先烈一樣為自己的事業獻出生命,那誰也沒法阻止你。
3.技術牛人如何對待新手?
在公司里(特別是大公司),一般會有一些技術大牛,他們是公司核心的技術人員,支撐著整個公司的技術平台。那些可以稱得上技術專家的員工,一般性情隨和,也表現得非常謙卑,他們對於技術新手的提問特別有耐心。但是也有少數技術還不錯的人,對於職場新手各種瞧不起,特別是對於新手程序員犯下的錯誤,他們會用盡可能高的音量指出錯誤,甚至是謾罵,以此來向周圍的人表明自己的技術是多麼牛。只能說,作為IT技術人員,這樣的表現很不成熟。高手或專家都是從小白起家的,今天的小白也許就是明天的專家,根本沒有必要去嘲諷職場新人,那樣只會讓自己在同事眼裡的魅力大打折扣。
4.是否經常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同事?
程序員群體有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而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有些人喜歡表達出來,而有些是埋在心裡。允許他人評判你的想法,客觀去分析他們的觀點,而不是粗暴地強加給他們,這是一種個人魅力。
5.IT人可以做多久的技術?
筆者在大學期間,經常聽人說IT人是吃青春飯的,過了35歲就寫不了代碼了。如果幹到了35歲還停留在寫代碼層面上,估計那時是干不過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了。
6.如果某一天計算機自動編程不需要人類編程了,你還可以做什麼?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若未來機器可以代替程序員進行編程了,程序員還能做什麼呢?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消滅了很多傳統職位,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程序員這個職位也許會有一天也被消滅了。當全球的IT公司都宣布廢除人工編程時,程序員應該是回家還是轉行呢?
7.如何定義成功
畢業多年後,同學之間總會有人討論誰混得好誰混得差。那麼好與差的標準是什麼呢?是賺了多少錢,有沒有在北上廣深買房,當了多大的官、是否在BAT工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判標准,但多數是以錢來衡量他是否成功。但成功的標准就這么單一?如果一定得給成功下一個定義,那麼成功應該這樣來計算:
成功度(S)=(工作快樂度*工作快樂權重+工作薪資*薪資權重+ ... + 生活快樂度×生活快樂權重 + 家庭和睦度*家庭和睦權重 + ...)/n
這里S最大者才是最成功的人。
希望可以幫到您,謝謝!
❸ 程序員會跟傳統技術工程師一樣,越老越吃香嗎
隨著大數據的爆發,中國IT業內環境也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不僅是企業,更是從業人員轉型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
中關村,被稱為中國矽谷,此間程序員比比皆是。然而一眼望去,大多數一線程序員的年齡均在20至30歲左右,40、50歲的人在這個行業內頗為罕見。相較於國外五六十歲仍奮斗在一線崗位的老程序員,國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國內四五十歲的程序員去哪兒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程序員的工作大致可劃分為兩類:開發和研發,相對應的崗位則是開發工程師和研發工程師。開發工程師直接為產品貢獻代碼,以達成產品功能為主要目的,有比較多重復性工作。而研發工程師則更注重研究工作,任務目標一般沒有前車之鑒,多數情況下要靠自身研究創新。
在國內,大多數大型互聯網公司的程序員被稱作研發工程師,但實際情況是國內幾乎沒有研發項目,只能稱之為開發。開發程序員的工作大多是重復性勞動,容易產生疲憊感,薪資也許在工作2-5年內能達到一個峰值,但較難提升,導致很多程序員最終放棄寫代碼,轉行做了其他。
此外,程序員多處於長時間加班、熬夜和超負荷的工作狀態,而年紀大的程序員往往在體力上疏於年輕人。若想繼續在IT行業內打拚的程序員便只能追求成為更高技術水平的架構師或轉至管理層這兩方面尋求職業生涯的突破。一旦轉型失敗,也只能黯然退出這個為之奉獻青春的行業了。一個行業內沒有老員工,這其實是病態的。雷軍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96年時美國主力工程師以30、40歲為主,國內開發的主力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近20年過去,情況仍然沒有轉變。
但是越來越多的IT從業者發現,大數據技術來臨之後也許這個現象就能有所改變。
大數據時代,程序員的春天?
首先,大數據從事的是開源工作,更傾向於「研發」,能夠重新激起程序員研發程序的熱情,職業生涯有了新的追求,這意味著大數據會成為值得程序員長期奮斗不斷突破的工作;其次,由於大數據屬新興領域,專業人才比較缺乏,高端人才更是企業爭搶的對象。薪資上升容易,職業發展潛力巨大。
《華爾街日報》稱: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就像黃金和貨幣一樣!鑒於大數據巨大的商業價值,大數據專家在企業非常受重視,阿里巴巴集團就已設立首席數據官崗位(ChiefDataOfficer),直接向集團CEO匯報工作。
在大數據行業內生存的時間越久,其經驗也會越得到肯定,這也是大多數資深IT人士猜測大數據或將帶來50、60歲的「老」專家的原因。面對如此光明而誘人的前景,很多IT從業者試圖向大數據轉型。
隨著大數據的爆發,中國IT業內環境也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不僅是企業,更是從業人員轉型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如果將IT人士統一比作一條船上的海員,大數據就是最大的浪潮,借浪潮之勢而為之,可成功從IT程序員轉型成為大數據專家。
世界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未來是大數據的時代,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就是數據,你所擁有的數據越多你就越有說話權,因此未來企業里最牛逼的員工應該是和數據有關的職位,比如CDO(首席數據官)、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師、數據工程師等,這些職位或將成為程序員又一個美好的出路。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這幾個職位。
CDO主要負責利用數據推進企業與社會的對話,挖掘企業海量數據中潛在的價值,並運營和管理好數據,為企業戰略、營銷和管理決策提供參考,CDO的能力不僅僅是大數據領域的范疇,他需要同時具有IT、市場營銷、運營管理等綜合素質。
「數據科學家是指運用統計分析、機器學習、分布式處理等技術,從大數據中提取出對業務有意義的信息,以簡單易懂的形式傳達給決策者,並創造出新的數據運用服務的人才。
數據分析師能洞悉一個方程式的商業意義,他們知道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非常善於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和數據呈現。
數據工程師是能運行基本數據模型,充分了解文件系統,分布式計算與大型資料庫,他們是能提供可建模數據所需平台的人。「【以上三個職位的定義來源於互聯網】
如何轉型為大數據工程師?
那麼,程序員如何轉型成為優秀的大數據工程師呢?廣州中星信息老師認為,主要是從兩者所要求的能力上來分析。首先,大數據工程師是需要有計算機編碼能力的,因為面對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你要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需要設計演算法與編寫程序去實現,而程序員最牛的能力就是編寫簡潔高效的代碼,去實現人們許許多多美妙的夢想,編碼能力越強的程序員越有可能成為優秀的大數據工程師。
其次,大數據工程師需要統計學與應用數學相關的能力背景,數據挖掘與分析是需要設計數據模型和演算法的,應該說程序員是有這個基礎的,我見過最牛逼的程序員一般都不是科班出來的,通常是數學專業,因此提高演算法設計能力是程序員轉型大數據工程師的關鍵因素。
第三,大數據工程師需要具備某一行業的業務知識,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最終都要服務於市場,並對產品的銷售與企業的發展起到重大推動作用,那才是有價值的大數據分析,因此大數據是不能脫離市場的,它必須與某一行業的應用想結合起來才容易產生更大的價值,通常程序員都是在做某一行業的軟體,經過多年的學習與磨練,對某一行業的業務知識是有積累的,因此從來這一點上來看,程序員是很容易過渡到大數據工程師的。
當然,以上都只是粗略的分析,真正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數據工程師,程序員還需要更多的學習與努力。
在美國,大數據工程師平均年薪達17.5萬美元,在中國頂尖的互聯網公司里,大數據工程師的薪酬比同級別的其他職位高出30%以上。DT時代來得太突然了,國內發展勢頭很猛,而大數據相關的人才卻非常地有限,在未來若干年內都會是供不應求的狀況。
❹ 程序員鄙視鏈,所有工程師都鄙視php工程師,為什麼
鄙視像條食物鏈,無處不在。
工作篇
❺ 做編程的應該被做投行和法律的瞧不起嗎
來日方長,你有的是時間去鍛煉身體和情商——而且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
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嘲笑工業領域的智力工作者,就相當於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打架。
體力勞動者憑的是什麼?憑的就是他們平常的工作就是體力活,憑借他們身體比你強壯,所以哪怕回合制對打,你也是吃虧的。因為他們不怕疼,他們脫敏了,而對於你來說,體力勞動可能意味著某種懲罰。也就是說,他們平常生產和消費的就是體力,而體力對你來說是一種奢侈品,他們就仗著這樣一種工作的優勢,來欺負你。
高雅的講,人家早就付出了固定成本,跟你打架的時候,只要付出一點變動成本就可以了,而你還需要現付出固定成本,你的平均邊際成本要遠比對方高,你能不吃虧嗎?人家一個羊也是趕,兩個羊也是放。粗俗的講,妓女跟處男比耍流氓,你能比得過?人家是職業的!
服務業者也是同樣道理,撒謊對於他們來說是工作,他們就仗著他們精神粗壯,仗著他們脫敏了,來欺負你而已。實際上他們的意思就是「你看我每天干體力活,身體強壯,結果你頸椎腰椎一身病……」這個時候你就應該回答「我想鍛煉身體的時候,照樣能鍛煉,而你不想鍛煉的時候,卻沒辦法不練」。
為了生存,不需要去打架,不需要去撒謊,不用去看別人臉色,這是程序員最大的優勢。所有人打心眼裡羨慕還來不及了,他們為啥嘲笑?自欺欺人罷了!道理就是這樣,他們的工作本身沒有給他們帶來快樂,所以只能通過這樣和你比來尋找優越感。正所謂響水不開,開水不響。你要知道,程序員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職業,生在這樣一個時代,是我們這代人最大的幸運,因為他讓體力和情商都不再是生存的必須。這是一個優勢,你可不能把它變成劣勢!
確實有很多,出於自身惰性,將程序員的優勢變成了劣勢。程序員就是這樣的特點,本身工作就能夠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快樂,所以就不追求別的了。而人又有惰性,反正不需要體力和情商,那就不用鍛煉好了。事實上這是錯的,人活一世,光是為了工作嗎?還要生活。光是工作,那真的就是一架被剝削的工具了。
要鍛煉身體,去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要鍛煉情商,去捍衛自己的勞動果實。
關鍵是要克服心理障礙,不要覺得其他事情耽誤了你編程,要學會享受生活。不要因噎廢食,不要因為討厭打架就不鍛煉身體了;不要因為討厭荒淫,就連性生活都不過了;不要因為討厭酒後駕著,連酒都不喝了。恰恰因為喝酒不是必須的應酬,你反倒能夠真正享受到喝酒帶來的快樂!沒有壓力的去鍛煉身體和情商,這恰恰是一種優勢,千萬別辜負了。
為什麼說沒有壓力的去做一件事是優勢呢?因為你可以控制它的量,以便把邊際凈收益控制在零以上。但是當一件事情成為工作,它的量就不是你能夠控制的了(一件事情量多了,邊際效用就下降),即使他的邊際凈收益到了零一下,你也得乖乖受著。當喝酒成為應酬,當性交成為賣淫,那種痛苦,他們自己不說罷了。他們不會告訴你,酒對於他們的邊際效用已經到了何其不堪的地步,他們不會告訴你他們喝吐了有多難受,他們只會跟你說:「看爺多能喝?你這種工作中不需要喝酒的人比不上我吧?」四個字概括,自欺欺人!
最後還是那句話——不打架,也要鍛煉身體。
補充:澄清一些對文科的誤解,有人覺得文科不算技術,其實文科也是技術,只是這種技術很難量化衡量,所以其中濫竽充數的、以及潛規則比較多,討厭這些東西的還是建議學理科。同時,文科也是有門檻了,不要覺得你看得懂每一個漢字,就覺得整句話也明白了,文科的那些東西,完全是另外一種語言(雖然語素和日常語言一樣,而且單詞意思取材於日常語言,努力做到了和日常語言意思相近)。
相比編程語言,法律語言和會計語言,同樣是需要經年累月的切磋琢磨的。而且編程發展到後來是數學、是邏輯;法律發展到後來也是法理學、是哲學,而會計發展到最後是經濟學、是數學。所以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各有各的門檻,隔行如隔山。有時間可以讀一下法律和會計入門的教材,你就能夠感受到,了解一個領域很重要,了解了一個領域就像開了地圖一樣,不了解的話就有戰爭迷霧。
這個世界上最明顯的門檻就是——語言(理論)。一門學科的語言,對於門外漢來說,是逼格最高的東西,對於內行人來說,這是最基礎的東西。所以社會上出現一個很詭異的現象,語言作為最根本的門檻,有人卻說他無用,不僅外行說無用,內行也說他無用。現在我澄清一下,外行說無用,是因為他們的工作確實用不到這些語言,而且多少有點羨慕嫉妒恨。而內行說無用,以為這些東西對於他們來說太基礎了,默認都擁有,所以顯露不出作用,也就是俗稱的——沒有邊際效用,簡稱沒用。
事實上,語言作為門檻還是非常有用的,數學作為科學的語言、會計作為商業的語言、法學的語言、英語,語言是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的東西,是最明顯的門檻,區分外行和內行。但光有語言卻不幸,語言不是萬能的,師傅會教會你一門技術,但不可能教會你具體怎麼用。沒有語言確是萬萬不能的,敲門磚的比喻並不恰當,應該是開門的鑰匙。
關於被動使用語言和主動使用語言的之間關系的澄清:
有人說,語言不是障礙啊。現在所有法律都能在網上搜索到,律師有啥用?網上還有翻譯軟體,學英語的有啥用?我想這是沒有分清「主動使用」和「被動使用」的區別。如果一個人根本不懂法律,網路上雖然所有法律都能搜索到,可是他就是不知道搜索什麼關鍵字,因為法律對他來說只是信息,乃至於技能。這種誤解很常見,知乎有相關論述,我就不贅述了。這里我想說的是,有人稱之為這是一種理工傻,覺得理工的人才回去。其實,最容易被人被動使用,恰恰是理科的東西,而且是理科的核心——數學。因為數學可以總結出簡潔的公式,被動使用很方便。因為被動使用很方便,就讓人覺得主動使用很沒用,所以數學史上各種悲劇就發生了……過去、現在、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