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政公文的幾個要素是什麼
一、概述
1、重點掌握公文的概念和特點。
公文有公文的概念有廣、狹義之分。廣義的公文是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在公務活動中所用的文字材料。廣義的公文專指法定公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列出的十三類公文。這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規范體式的文書,是依法行政和進行公務活動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特點主要有:
(1)法定性;
(2)政策性;
(3)實用性;
(4)實效性;
(5)規范性。
2、掌握公文的基本功用。
公文的基本功用有:
(1)頒布法規,傳達指示;
(2)反映情況,請示工作;
(3)聯系工作,商洽公務;
(4)宣傳教育;
(5)依據憑證。
3、掌握公文的分類。
(1)依照行文關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可將公文分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三種。
(2)按照緊急程度可將公文分為緊急公文和普通公文兩大類。緊急公文又分為"特急"和"急件"兩種。
(3)按照有無保密要求和、及秘密等級可將公文分為無保密要求的普通文件和有保密要求的保密文件兩大類。保密文件
又分為絕密文件、機密文件和秘密文件三類。
(4)按照具體職能的不同,可將公文分為法規性公文、指揮性公文、報請性公文、執照性公文、聯系性公文、實錄性公文六大類。
二、公文的體式
1、了解公文的構成要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T9704-1999)《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將構成公文的諸要素劃分為眉首、主體、版記三個部分。
(1) 眉首部分又稱文頭部分,通常有公文份數序號、秘密等級和保密期限、緊急程度、發文機關標識、發文字型大小、簽發人諸要素構成。
(2) 主體部分又稱行文部分,通常是由公文標題、主送機關、公文正文、附件說明、成文日期、公文生效標識、附註等項目構成。
(3) 版記部分又稱文尾部分,通常是由主題詞、抄送機關名稱、印發機關和印發時間等項目構成的。
2、了解公文的構成格式。
3、了解公文的印裝規格。
三、重點掌握公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1、要熟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有關法規、規定;
2、要了解實際情況;
3、要遵循各項行文規則
(1)文種的選用要正確
(2)行文關系的確定要妥當
(3)制發程序的安排要合理。制發公文的程序主要包括草擬、審核、簽發、復核、繕印、用印、登記、分發、等程序。
四、各類公文的寫作要領
(一)命令
1、了解命令的用途:《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命令適用於依照有關法律發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
2、了解命令的特點:命令的權威性和強制性極強。
3、了解命令的分類:命令主要包括發布令、行政令、嘉獎令三種。
4、了解命令的寫法。
(二)決定
1、掌握決定的用途:《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作出安排,獎懲有關單位及人員,變更或者撤消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2、了解決定的特點:決定是一種重要的指揮性和約束性公文。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對某些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作出安排,都可以用決定。
3、了解決定的分類:按照具體用途和內容的不同,可將決定分為兩類,一類是對重要事項作出的決定,一類是對重大行動作出安排的決定。
4、了解決定的一般寫法。
(三)公告
1、掌握公告的用途:《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2、了解公告的寫法。
(四)通告
1、掌握通告的用途:《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適用於公布社會各有關方面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2、掌握通告的寫法。
(1)標題。
通告的標題有多種寫法,一是完全式標題,包括發文機關、事由和文種;二是省去事由,只寫發文機關和文種;三是省略發文機關,由事由和文種構成,四是只有文種,也就是"通告"。
(2)正文:通告的正文一般由開頭、主體、結尾三部分構成。開頭概述發文的目的,主體寫明通告事項,結尾寫明執行要求等,慣用的結束語有"特此通告"等,結尾也可省略。
3、了解寫作公告、通告的注意事項:
(1)要寫得通俗;
(2)要寫得具體;
(3)要寫得清楚。
(五)通知
1、重點掌握通知的用途:《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
2、掌握通知的特點:通知是上級機關向下級機關傳達指示、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布置工作與周知事項時所用的一種下行公文,有時也是告知有關單位需要周知或共同執行的事項的平行文種。通知用得最為廣泛,因而使用頻率很高。通知具有使用范圍的廣泛性、文種使用的曉諭性和行文方向的不確定性等特點。
3、了解通知的分類:按內容和功用的不同,通知可以劃分為批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告知性通知、任免通知四大類。
4、重點掌握通知的寫法。
(六)通報
1、重點掌握通報的用途:通報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用以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或通報有關情況的公文。
2、掌握通報的分類:根據內容不同,通報可以分為表彰性通報、批評懷通報和情況通報三種。第一表彰性通報。是用來表彰先進單位和個人,介紹先進經驗或事跡,樹立典型,號召大家學習的通報。第二批評性通報。是用來批評、處分錯誤,以示警戒,要求被通報者和大家吸取教訓的通報。第三情況通報。是在一定范圍內傳達重要情況和動向,以指導面上工作為目的的通報。
3、掌握通報的寫法:通報一般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內容和寫法要求如下:
(1)標題。通常有兩種構成形式:一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組成,如《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對少數地方和單位違反國家規定集資問題的通報》;另外一種是由事由和文種構成,如《關於給不顧個人安危勇於救人的王××同志記功表彰的通報》。此外,有少數通報的標題是在文種前冠以機關單位名稱,如《中共××市紀律檢查委員會通報》;也有的通報標題只有文種名稱。
(2)主送機關。除普發性通報外,其他通報應該標明主送機關。
(3)正文。通報正文的結構通常由開頭、主體和結尾等部分組成。開頭說明通報緣由;主體說明通報決定;結尾提出通報的希望和要求。不同類別的通報,其內容和寫法有所不同。
4、了解通報的特點:
第一, 嚴肅性;
第二, 教育性;
第三, 典型性
第四, 時間性。
(七)議案
1、了解議案的用途: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是指國家大會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向本屆大會提出,並請求大會予以審議的文書。
2、了解議案的特點:議案一般涉及重大問題,具有建議性、可行性特點。《憲法》第7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分別提出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職權范圍內的議案"。
3、了解議案的寫法:
全文由標題、主送機關、正文、落款組成。正文包括提出議案的案由、案據和方案三部分。議案撰寫要目的明確,理由充分,文字簡潔,忌用命令口氣。
4、了解寫作議案的注意事項:
第一, 要依照國家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行文;
第二, 要言之有理。
(八)報告
1、掌握報告的用途: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2、了解報告的種類:按性質的不同劃分為:綜合報告、專題報告;按行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將報告劃分為:呈報性報告、呈轉性報告
3、掌握報告的寫法
(1)標題:報告的標題常見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由發文機關、事由和文種構成;另一咱是由事由和文種構成。
(2)正文。報告正文的結構一般由開頭、主體和結語等部分組成。開頭。主要交代報告的緣由,概括說明報告的目的、意義或根據,然後用"現將××情況報告如下"一語轉入下文。 主體。這是報告的核心部分,用來說明報告事項。它一般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工作情況及問題;二是進一步開展工作的意見。 在不同類型的報告中,正文中報告事項的內容可以有所側重。工作報告在總結情況的基礎上,重點提出下一步工作安排意見,大多都採用序號、小標題區分層次。建議報告的重點應放在建議的內容上,也可以採用標序列述的方法。答復報告則根據真實、全面的情況,按照上級機關的詢問和要求回答問題,陳述理由。遞送報告,只需要寫清楚報送的材料(文件、物件)的名稱、數量即可。 結語。根據報告種類的不同一般都有不同的程式化用語,應另起段來寫。工作報告和情況報告的結束語常用"特此報告";建議報告常用"以上報告,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執行";答復報告多用"專此報告";遞送報告則用"請審閱""請收閱"等。
(3)落款:如果標題中有發文機關名稱,這里不再署名。而一般情況下,要求在右下方署上機關單位或主要負責人姓名。之後,於其下寫明年、月、日期,並加蓋單位公章或主要負責人印章。
(九)請示
1、掌握請示的用途:請示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請示是下級機關向上級機關請求決斷、指示、批示或批准事項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
2、了解請示的分類;根據內容、性質的不同,請示分為請求指示的請示、請求批準的請示。
3、重點掌握請示的寫法:
(1)標題。請示的標題一般有兩種構成形式:一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構成。另一種是由事和文種構成。
(2)主送機關。請示的主送機關是指負責受理和答復該文件的機關。每件請示只能寫一個主送機關,不能多頭請示。
(3)正文。其結構一般由開頭、主體和結語等部分組成。
1)開頭。主要交代請示的緣由。它是請示事項能否成立的前提條件,也是上級機關批復的根據。原因講的客觀、具體,理由講的合理、充分、上級機關才好及時決斷,予以有針對性的批復。
2)主體。主要說明請求事項。它是向上級機關提出的具體請求,也是陳述緣由的目的所在。這部分內容要單一,只宜請求一件事。另外請示事項要寫的具體、明確、條項清楚,以便上級機關給予明確批復。
3)結語。應另起段,習慣用語一般有"當否,請批示","妥否,請批復","以上請示,請予審批"或"以上請示如無不妥,請批轉各地區、各部門研究執行"等。
(4)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時間兩個項目內容。標題寫明發文機關的,這里可不再署名,但需加蓋單位公章,成文時間××××年××月××日。
4、掌握撰寫請示應注意的事項:
第一, 要正確選用文種;
第二, 要做到一文一事。
第三, 要避免多頭請示。
第四, 要避免越級請示。
5、掌握報告與請示的區別
第一,具體功用不同;
第二,內容含量不同;
第三,行文時機不同。
(十)批復
1、掌握批復的用途:《辦法》規定:批復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的請示事項。下級機關遇有本單位無權、無力、無法解決的事項需要向上級機關請示時,上級機關就使用"批復"這一文種答復請示事項。批復的內容主要是對請示事項明確表態,或同意,或不同意,或部分同意,有時還對請示事項作出修正、補充。
2、批復同復函的區別
第一,行文方向有所不同;
第三, 重要程度有所不同。
3、重點掌握批復的寫法
批復的結構通常包括標題、主送機關、正文、落款幾個部分。
(1)標題。批復的標題有多種構成形式:一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批復事項、行文對象和文種構成;一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構成;第三種是由事由和文種構成;第四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加原件標題和文種構成。
(2)主送機關。批復的主送機關是指與批復相對應的請示發文機關。授權性的批復,主送機關應當是被授權發布施行行政法規和規章的下級機關。
(3)正文。正文是批復的主體,其內容比較具體單一,層次構成相對固定。其中除授權性批復與一般批復的寫法有所不同外,其他批復的結構一般由開頭、主體和結語三部分組成。開頭。通過引敘來文以說明批復緣由。首先點明批復的下級機關並寫明來文日期、標題和文號,以交代批復的根據。主體。主要說明批復事項。應當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和實際情況,針對"請示"的內容給予明確肯定(或否定)的答復或具體的指示,一般不進行議論。也有的批復,在批復事項後面概括提出希望和要求,進一步強調批復的主旨。 3)結語。一般用"此復""特此批復"等習慣用語。
(4)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時間兩個項目內容。署名寫上批復機關單位名稱,並加蓋公章;成文時間寫明年、月、日。
4、了解寫作批復的注意事項
第一, 要態度鮮明;
第二, 要全面周詳;
第三, 要迅速及時。
(十一)意見
1、了解意見的用途:《辦法》規定: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2、了解意見的寫法:
一般包括標題、成文時間、正文等幾個部分。有時在成文時間前註明發文機關名稱;如果以文件形式行文下發,還應有主送機關。
(1)標題:由發文機關事由和文種構成,如《關於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擴大試點的意見》。
(2)成文時間:可在標題之下或正文之後註明。
(3)正文:包括發文緣由和具體意見兩部分,有時還有貫徹執行的要求。
3、了解寫作意見的注意事項
第一,看法要明確;
第二,辦法要具體。
(十二)函
1、 了解函的用法:《辦法》規定:函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相互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或者向有關主管部門請求批准事項。
2、 了解函的分類:按發文目的分。函可以分為發函和復函兩種。發函即主動提出了公事事項所發出的函。復函則是為回復對方所發出的函。按內容的不同,劃分為知照函、催辦函、邀請函等。
3、 掌握函的寫法:
(1)標題。公函的標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構成。另一種是由事由和文種構成。
(2)主送機關。即受文並辦理來函事項的機關單位,於文首頂格寫明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其後用冒號。
(3)正文。其結構一般由開頭、主體、結尾、結語等部分組成。
1)開頭。主要說明發函的緣由。一般要求概括交代發函的目的、根據、原因等內容,然後用"現將有關問題說明如下:"或"現將有關事項函復如下:"等過渡語轉入下文。復函的緣由部分,一般首先引敘來文的標題、發文字型大小,然後再交代根據,以說明發文的緣由。
2)主體。這是函的核心內容部分,主要說明致函事項。函的事項部分內容單一,一函一事,行文要直陳其事。無論是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還是向有關主管部門請求批准事項等,都要用簡潔得體的語言把需要告訴對方的問題、意見敘寫清楚。如果屬於復函,還要注意答復事項的針對性和明確性。
3)結尾。一般用禮貌性語言向對方提出希望。或請對方協助解決某一問題,或請對方及時復函,或請對方提出意見或請主管部門批准等。四)結語。通常應根據函詢、函告、函商或函復的事項,選擇運用不同的結束語。如"特此函詢(商)"、"請即復函"、"特此函告"、"特此函復"等。有的函也可以不用結束語,如屬便函,可以像普通信件一樣,使用"此致"、"敬禮"。
(4)結尾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時間兩項內容。署名機關單位名稱,寫明成文時間年、月、日;並加蓋公章。
4、 掌握寫作函的注意事項:
第一, 文種的選用要正確;
第二, 內容要簡潔;首先要注意行文簡潔明確,用語把握分寸。無論是平行機關或者是不相隸屬的行文,都要注意語氣平和有禮,不要倚勢壓人或強人所難,也不必逢迎恭維、曲意客套。至於復函,則要注意行文的針對性,答復的明確性。
第三, 措辭要得體。
(十三)會議紀要
1、 了解會議紀要的用途:適用於記載和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
2、 了解會議紀要的種類:
按內容和功用的不同,劃分為指示性會議紀要、通報性會議紀要、消息性會議紀要。按會議性質的不同,劃分為日常行政工作會議紀要、大型專題工作會議紀要。
3、 了解會議紀要的寫法:
會議紀要的寫法因會議內容與類型不同而有所不同。就總體而言,一般由標題、正文、落款構成。下面主要講講標題和正文的寫法。
(1)標題。會議紀要的標題有單標題和雙標題兩種形式。1)單標題:由"會議名稱+文種"構成。如《全國城市愛國衛生現場經驗交流會紀要》、《關於改革××局、××局管理體制的會議紀要》等。2)三要素構成的標題:發文機關、會議名稱和文種構成,如《××集團公司經理辦公室會議紀要》。3)雙標題:由"正標題+副標題"構成。正標題揭示會議主旨,副標題標示會議名稱和文種。
(2)正文。公議紀要正文的結構由前言、主體和結尾三部分組成。
1)前言。首先概括交代會議的名稱、時間、地點、主持人、主要議程、參加人員、會議形式以及會議主要的成果,然後用"現將這次會議研究的幾個問題紀要如下:"或"現將會議主要精神紀要如下:"等語句轉入下文。這項內容主要用以簡述會議基本情況,所以文字必須十分簡練。 具體寫法常見的有兩種:
第一種:平列式。將會議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和主持人、會議議程等基本情況採用分條列出的寫法。這種寫法多見於辦公會議紀要。
第二種:魚貫式。將會議的基本情況作為一段概述,使人看後對會議有個輪廓了解。
2)主體。是會議紀要的核心內容,主要記載會議情況和會議結果。寫作時要注意緊緊圍繞中心議題,把會議的基本精神,特別是會議形成的決定、決議,准確地表達清楚。對於會議上有爭議的問題和不同意見,必須如實予以反映。另外,在具體寫法上,不同類型的會議紀要,寫法也有不同。決議型紀要,主要根據中心議題,著重把會議形成的決定、決議的具體內容一一表述清楚。綜合性紀要,主體內容則側重於突擊會議的指導思想,全面介紹會議的基本情況。常見的寫法有三種:
第一條文式寫法。就是把會議議定的事項分點寫出來。辦公會議紀要、工作會議紀要多用這種寫法。
第二綜述式寫法。就是將會議所討論、研究的問題綜合成若幹部分,每個部分談一個方面的內容。較復雜的工作會議或經驗交流會議紀要多用這種寫法。
第三摘記式寫法。就是把與會人員的發言要點記錄下來。一般在記錄發言人首次發言時,在其姓名後用括弧註明發言人所在單位和職務。為了便於把握發言內容,有時根據會議議題,在發言人前面冠以小標題,在小標題下寫發言人的名字。一些重要的座談會紀要,常用這種寫法。
3)結尾。屬於選擇性項目。一般是向受文單位提出希望和要求。有的則沒有這部分,主體內容寫完,全文即告結束。落款:包括署名和成文時間兩項內容。
(3)落款署名只用於辦公會議紀要,寫明召開會議的機關單位名稱。一般會議紀要則不需要署名,不加蓋公章。至於成文時間,如果在首部已註明,就不再寫。
4、 了解寫作會議紀要的注意事項:
第一, 要作好會議記錄;
第二, 要突出會議要點;
第三, 要善於整理會議意見。
2. 公文的種類和適用范圍
公文種類 和適用范圍等
批 示
批示是上級領導機關用於轉發或批轉下級機關的工作報告、建議時所使用的應用文體。批示與批復不能混用。批示雖具批復作用,但其發送對象較廣泛,一般要帶附件。通常由標題、稱呼、正文、署名與日期等部分組成。標題有的帶「批示」,有的不帶。正文首先引敘來的請示事項,作為批示的依據。然後針對來文提出下級機關應當如何貫徹執行的方法和措施。
各級黨政機關的負責同志對於各種文件、報告、情況反映等提出自己的意見、要求,通常也稱為「批示」,也作為要求各有關部門和下級機關貫徹執行的依據。但這類「批示」不是一個文種,也沒有格式要求,應用時比較靈活。
議 案
一、概說
是指國家大會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向本屆大會提出,並請求大會予以審議的文書。
議案一般涉及重大問題,具有建議性、可行性特點。《憲法》第72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分別提出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職權范圍內的議案」。
二、寫法
全文由標題、主送機關、正文、落款組成。正文包括提出議案的案由、案據和方案三部分。議案撰寫要目的明確,理由充分,文字簡潔,忌用命令口氣。
議案與建議的區別:議案涉及重大問題並且有一定的呈文程序,建議適用范圍較廣,事無巨細,均可提出建議。
?
通 告
一、概說
通告是屬於周知性的文種之一,是在一定的范圍內,對人民群眾、機關團體公布應當遵守和周知的事項的文件。通告與布告、公告都同屬於周知性公文,但它們之間相比還有其特點。通告所宣告的事項多屬於專業性或業務性的,多涉及公安、交通、金融方面,而布告內容廣泛得多,涉及面較廣;公告為重大事項的發布。通告適用的范圍,不僅僅限於上級對下級,不相隸屬的單位也可使用。它有具體范圍和時限性。通告發布的形式較多,可登報,可廣播,可張貼。布告以張貼為主,公告多廣播、登報。
二、種類
通告從內容上分類,一類為全國范圍內的重大法規性通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通告》;一類為針對某一項工作或專門問題發布的通告。從通告的效用上分,又可分為制約性通告和周知性通告。前者屬於在一定范圍內,為保證某一項工作的開展與某項活動的進行,而發布的規定性措施。
?
指 示
—、概說
(一)指示的含義及特點。
指示,是上級領導機關根據憲法、法律、法令以及有關決定、命令等,對下級機關部署工作,闡明工作活動的指導原則,提出基本要求,指出方法步驟的指導性下行公文。指示同命令、指令的不同之處是:命令、指令一般由國家行政領導機關或領導人發布。指示,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人亦可使用;命令、指令一經發布,即產生法律效力,必須堅決執行,沒有變通餘地。而指示,下級可根據本部門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不象命令那樣嚴格。
指示,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普遍性、全局性的問題,向下級發布指示,闡明指導原則、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驟;另一種是針對某項工作、局部性的問題,向下級機關布置任務,說明意義,提出辦法。指示是指導性的公文,其特點主要有:
1.內容具有原則性。
指示布置工作任務,闡明工作活動的指導原則,不像通知那樣對工作作具體、詳盡的安排。受文單位可按指示精神,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實際,加以貫徹落實,指示的內容都是原則性的。
2.作用具有指導性。
指示是針對全局或局部的重要工作而發,其中有些問題按以往的政策措施不能解決或解決得不好。上級機關為了統一認識,統一行動,以期取得好的效果,便在指示中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原則。指示不僅體現上級機關的意圖,還明顯地體現其政策性和指導性。
3.發文機關級別較高。
理論上說,凡有下級機關的機關,都可發指示。但實際上,基層單位一般不用,市以上的機關才用得較多。這一點,同內容有關,高級領導機關居高臨下,才能較好地提出指導原則問題。另外,指示的特點和適用范圍決定了指示的嚴肅性,切忌濫發,既不能對任何問題都發指示,也不能對任何機關和個人都發指示。除了高中級黨政機關及其主要領導人外,縣以下的基層機關及其領導人,不宜直接發指示。一般情況下,縣以下的機關向下級機關布置日常具體工作,多用「通知」行文。 (二)適用范圍和類型。
1.全局性指示。
為解決當前工作中一些全局性、普遍性問題而發的指示,叫全局性指示。
2.局部性指示。
針對當前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局部問題而發的指示,叫局部性指示。
二、寫法
指示不論是全局性的,還是局部性的,都是由標題、發文字型大小、正文和發文日期等部分組成。
(一)標題。
指示的標題,多用全稱(完整式),即發文機關、事由和文種三要素都俱全的標題。發文緊迫的指示,其標題可在文種前加「緊急」字樣。指示的標題如果省略了發文機關和文種,應該在題解中加以必要的說明。
(二)正文。
指示的內容如果比較簡單,正文可以是一段到底。有的指示涉及的內容較多,篇幅較長,結構上就要適當安排。這種指示的正文,一般分指示依據、指示事項和執行要求等三個部分。
指 令
一、指令的定義和適用范圍
指令是專門發布經濟、科研等方面的指示性和規定性相結合的措施和要求的下行公文。1987年《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指出:「發布指示性和規定性相結合的措施或要求時用『指令』。」
指令的特點和命令大致相同,它本身也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要求受文單位必須執行。國家為了統一措施,制定一致性的要求,對於經濟、科研、事業、企業、社會的各方面往往用指令性文件加以統制,表現了行政管理的強制性。它是國務院及各地各級政府經常使用的文件之一,非國家行政權力機關無權使用。
二、指令的寫法和要求
指令多用於經濟、科研、技術方面的文件,因此它的專業性很強,多使用一定的專業性術語和某些專業的理論知識。指令的起草多數由專業部門撰擬,貫徹主管部門的要求與管理精神,再由它的上級單位核稿,並以上級機關的名義發布,實行對該行業與全局的管理。
指令一般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寫明發指令的緣由,要簡單明了,富有概括性和切中時弊。第二部分是指令的內容,要分條履述,寫明具體措施。
命 令
—、概說
命令(令)是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及其負責人頒布的,是具有強制執行性質的領導性、指揮性的下行公文。從詞義上看,是「使人為事」的意思。「命」還有「嚴肅」的含義,「令」有「告誡」的含義。命令是我國最古老的公文文種之一。三國時候曹操為了完成其統一中國的大業,千方百計廣招人才,先後頒布了《求賢令》、《舉士令》和《求逸才令》等。在我國古代,命令有稱作「誓」、「誥」、「制」、「政」、「策」等的。
(一)含義。
命令(令)是「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發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獎懲有關人員;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時所使用的公文。
(二)特點。
命令(令)與別的公文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內容重要。
命令(令)所涉及的事項,有的是發布行政法規和規章,有的是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這些都是重要的內容。運用命令來獎懲有關人員,往往也是在全國或某一地區影響較大的。如果是一般性的表彰先進或批評錯誤,就不用命令而用通報等別的公文文種。
2.權威性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務院總理、國務院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以及縣以上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才可以依據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發布命令,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發布命令。在實際工作中,各級地方政府都很少使用命令這一文種,國家高級領導機關和主要領導人才較多使用。因此,命令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命令一旦發布,別的單位或個人都不得修改或歪曲,如果別的公文的內容與命令的有關精神相抵觸的,也一律以命令的為准。
3.強制性大。
命令具有明顯的強制性,上級機關發布了命令,下級機關不管是否同意,不管有什麼困難或問題,都必須堅決地無條件地執行。令出必行,違反命令或抗拒執行命令,就要受到懲罰,在所有國家機關行政公文中,命令是最具有強制性的。
二、分類和寫法
命令的主要種類有:發布令、行政令、嘉獎令、撤銷令、懲戒令等。
(一)發布令。
發布令就是用於發布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文件。由令文及附件組成。附件即應公布的法規或制度、規章。
發布令的寫作:
1.標題。
發布令的標題有兩種:一是由發令機關領導人職務加上文種(令);二是發令機關加上文種(令)。常見的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2.發文字型大小。
發布令的發文字型大小往往採用流水號,即該屆政府的主席或總理在任期間所發的命令(令)的順序號。也有用一般文號的。
3.正文。
發布令的正文一般包括幾個內容:一是發布的對象,即發布的是哪一個行政法規或規章;二是發布的依據,即由哪一級組織或哪一次會議在什麼時候通過了本法規或規章;三是執行要求,即由什麼時候起施行本法規或規章。
決 定
—、概說
(一)含義及特點。
決定是各級黨政機關普遍使用的一種下行公文。它適用於對重要事項和重大行動做出安排。這里的重要事項,是指帶有全局性或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的事項,重大行動是指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行動。當然,重要事項和重大行動是相對而言的,並不是事事都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經常使用決定,比如一些表彰、處分、機構編制、人事安排等事項都可用決定行文。
由於決定的內容是「對重要事項或重大行動做出安排」,所以決定具有如下兩方面的特點:
一是制約性:因為決定比較集中地體現發文機關對重要事項或重大行動的指揮和處置意圖,要求下級機關無條件執行,決定的制約性和強制性雖然沒有命令那麼嚴格,但比其他公文都要強,有些決定還有法規作用,在某些方面,決定往往是法規的延伸和補充,具有較大的強制性和行政約束力。
二是指揮性和指導性:因為決定是對重要事項或重大行動做出安排,這對下級機關就有指揮性和指導性。
(二)適用范圍(類型)。
決定的適用范圍相當廣泛,按其內容和作用劃分,大體可分為下面三類:
1.對某項工作或重大行動作出安排的決定。如《國務院關於嚴肅稅收法紀加強稅收工作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的決定》
2.對某一重大問題作出處理的決定。
3.對設置機構、任免人員、召開會議或表彰、處分等重要事項作出的決定。
二、寫法
決定一般由標題、正文、發文機關、發文日期等部分組成。
(一)標題。
決定的標題要求寫明發文機關、事由、文種,這三部分一般不能隨意省略。
標題下一行,有一題注,標明通過或發市時間。
(二)正文。
由於決定的類型不同,其正文的內容側重點就有不同,寫法也有不同。
對某項工作或重大行動作出安排的決定正文的寫法:
這種決定具有很強的規定性和指揮效能,既要提出工作任務或重大行動,又要闡述完成工作任務或重大行動的政策規定、方法措施等,內容豐富,行文較復雜。正文通常由決定原由和決定事項兩部分構成。
決定原由是指對某項工作或重大行動作出安排的依據。行文要求簡明扼要,依據要恰當充分,令人信服。
決定事項是全文的主體內容,主要包括開展工作的有關政策原則、執行的事項及有關規定要求等。涉及材料較多的,一般採用分條式或分題式表述,行文要眉目清楚,用語要確切明了,易於有關人員把握和執行。
三、寫作注意事項
(一)不能濫用決定行文。
決定的內容要與「決定」文種相符,不能濫發決定。有些單位以為用決定才能引起注意,把該用「通知」行文的內容,用「決定」行文。這種濫用決定的情況應當盡量避免。
(二)決定原由要充分、准確、合理。
決定的原由是決定事項的依據、理由。要注意交待清楚,做到既簡明扼要,以要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三)決定事項要具體、明確、清楚。
決定事項是決定的主要內容,有關機關據此貫徹執行。因此,決定事項要求具體,明確,明明白白地講清應當如何貫徹執行。內容比較復雜的決定,事項部分要分條列項表述,把主要的、重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結構要合理,層次要分明,內容要合乎邏輯。
(四)標題要完整、時間標注要准確。
決定的標題,一般應寫明發文機關、事由、文種,而且要規范、准確,特別是事由要能准確概括決定的主要內容。決定的時間標注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成文時間要以會議通過的日期或領導人簽發日期為准。二是決定的時間一般要標注在標題下方,可用小括弧括起來。
四、與其它文種的區別
(一)決定與決議的區別:決定和決議都能反映重大的事件或重要的問題,都具有較強的法規性,但兩者又有區別:
1.形成的方式不同。
決議必須是某一級領導機關或組織法定的正式會議表決通過,才能形成文件,並以會議名義發布。決定則不同,它既可以經某種會議討論通過,以機關的名義下發,也可以由某一級領導機關直接制定並發布。
2.行文用語不同。
決議的行文中常用「會議認為」、「會議指出」、「會議號召」等慣用語領起下文。決定的原由和事項兩部分之間常用「為此,特作如下決定」之類的慣用語過渡。
(二)決定與通知、指示的區別:一般事關全局、政策性強,任務艱巨、執行時間長的重大工作,才適宜使用「決定」這一文種。它的使用范圍較「通知」要窄一些。指示雖也是指導性的文件,但它是針對某一時期全面的、原則性問題,且偏重於步驟、方法和原則的指導。在使用時要加以區分。
?
公告
—、概說
公告是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的公文。
公告主要有兩種,一是宣布重要事項,如最近我國將在東海進行地對地導彈發射訓練;二是宣布法定事項,如宣布某項法規或規章,宣布國家領導人選舉結果。
有一類公告是屬於專業性的或向特定對象發布的,如經濟上的招標公告,按國家專利法規定公布申請專利的公告,屬專業性公告;也有按國家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遞交訴訟文書無法送本人或代收人時,可以發布公告間接送達,是向特定對象發布的,這些都不屬行政機關公文。
行政機關公文中的公告,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內容重要。
公告宣布的內容是重要事項或法定事項。如公布憲法,宣布我國將向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專業性公告不具有這種特點。
二是對象廣泛。
一般公文發送對象都是特定的地區、單位或個人,而公告的對象則是國內外,有時甚至通過新華社用登報、廣播的形式向全國、全世界發布。
三是制發機關級別高。
公告一般是由較高級別的國家領導機關,或者授權新華社制發的。基層單位不能濫用公告。報紙上常見到××單位遷移地址,××公司聘請×××為法律顧問,也用「公告」,都是濫用「公告」。
二、寫法
公告是一種嚴肅莊重的公文,它內容單一,篇幅較短,或篇段合一,或分條列點,表達直截了當,語言簡潔明快。
(一)標題。
公告標題有三種:一是完全式標題,包括發文機關、事由和文種;二是省去事由,只寫發文機關和文種;有的只有文種,如《公告》。標題之下,有時可依公告單獨編號。
(二)正文。
公告的正文一般由依據、事項和結語組成。
開頭要簡明扼要地寫出公告的依據,有時也可以不寫。
告知性公告,事項簡單,用篇段合一寫出。規定性公告,事項較多,可分條列點寫出。
公告的結尾一般用「現予公告」、「特此公告」作結語,也可以提出要求作結尾。也可不寫結語。
(三)落款和日期。
公告日期有的注在標題下方,也可注在正文末尾落款處。重要的公告落款處除註明發文機關和日期外,還標明發布地點。
三、使用要求
目前,公告的使用比較混亂,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把公告當作「啟事」、「聲明」、「廣告」用,望文生義,以為「公告」就是公開告知有關事項,如聲明某業務與本單位無關,揭露有人冒充某報記者行騙,也用「公告」;二是「公告」代行「通告」,凡公布性事項,事無巨細都用「公告」,甚至街道告知居民領取物價補貼也用「公告」。使用公告必須以「公告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的有關規定來衡量,避免公告濫用。
通 知
通知是知照性公文,是上級機關用來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發布規章,向下級機關和有關單位傳達需要周知或者共同執行的事項,以及用來任免和聘用幹部的。
通知的特點:
1、知照性。通知的主要功能在於知照。
2、廣泛性。通知的廣泛性表現在多方面。
3、時效性。通知有一定的時效要求。
通知的分類:
根據內容的不同,通知大體可以分為五類:
1、批轉、轉發、頒發性通知。
2、指示性通知。
3、事務性通知。
4、會議通知。
5、任免通知。
? 批 復
一、批復的概念
批復是用於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的回復性公文。其製作和應用一般以下級的「請示」為條件。當下級機關的工作涉及到方針、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報請上級機關審核批准時;當下級機關在工作中遇到新情況、新問題,無章可循,報請上級機關給予明確指示時;當下級機關遇到無法解決的具體困難,報請上級機關給予指導幫助時;當下級機關對現行方針政策、法規等有疑問,報請上級機關予以解答說明時;以及當下級機關因重大問題有意見分歧,報請上級機關裁決時,上級機關都應該用「批復」予以答復。除此之外,有時「批復」還被用來授權政府職能部門發布或修改行政法規和規章。
二、批復的特點
1、針對性。批復的針對性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批復必須針對請示機關行文,而對非請示機關不產生直接影響;二是批復的內容必須針對請示事項,不涉及請示事項以外的內容。
2、回復性。批復的內容屬於回復性的內容。因為批復的製作和應用是以下級機關的請示為條件,對上級機關來說是被動的發文,下級機關請示什麼事項,上級機關就批復什麼事項。並且,上級機關對請求事項無論同意與否,都必須有針對性地明確予以回答。
3、權威性。批復是答復下級機關請求事項的回復性公文,它提出的處理意見和辦法,代表上級機關對問題的決策意見,對下級機關具有行政約束力。特別是對一些重大事項的答復,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具有權威性。所以批復一經下發,下級機關必須遵照執行。
三、批復的分類
根據內容、性質的不同,批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審批性批復;一類是指示性批復。審批性批復主要是針對下級機關請示的公務事宜,經審核後所作的指示性答復。比如關於機構設置、人事安排、項目設立、資金劃撥等事項的審批。指示性批復主要是針對方針、政策性問題進行答復。這一類批復,不只是對請示機關提出請示事項的答復,而且批復的指示性內容,在其管轄范圍內,具有普遍的指導和規范作用。另外,授權政府職能部門發布或修改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批復,也屬於指示性批復。
四、批復的結構、內容和寫法
批復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內容和寫法要求如下:
1、首部。包括標題和主送機關兩個項目內容。
(1)標題。批復的標題有多種構成形式:一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批復事項、行文對象和文種構成;一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構成;第三種是由事由和文種構成;第四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加原件標題和文種構成。
(2)主送機關。批復的主送機關是指與批復相對應的請示發文機關。授權性的批復,主送機關應當是被諶ǚ⒉際┬行姓�ü婧凸嬲碌南錄痘�亍?
2、正文。正文是批復的主體,其內容比較具體單一,層次構成相對固定。其中除授權性批復與一般批復的寫法有所不同外,其他批復的結構一般由開頭、主體和結語三部分組成。
(1)開頭。通過引敘來文以說明批復緣由。首先點明批復的下級機關並寫明來文日期、標題和文號,以交代批復的根據。
(2)主體。主要說明批復事項。應當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法規和實際情況,針對「請示」的內容給予明確肯定(或否定)的答復或具體的指示,一般不進行議論。也有的批復,在批復事項後面概括提出希望和要求,進一步強調批復的主旨。
(3)結語。一般用「此復」「特此批復」等習慣用語。
3、尾部。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時間兩個項目內容。署名寫上批復機關單位名稱,並加蓋公章;成文時間寫明年、月、日。
五、撰寫批復應注意的問題。
1、注意行文的針對性。下級機關請示什麼事項,上級機關就批復什麼事項。
2、批復的觀點要明確。無論審批性批復還是指示性批復,上級機關的態度要明朗,不能太原則,更不能模稜兩可,以免使下級機關無所遵循。
3、批復要及時。批復是因下級機關的請示而行文,凡下級機關能夠向上級機關行文請示的,說明事關重要,時間緊迫,急需得到上級機關的指示和幫助,所以上級機關應當及時批復,否則就會貽誤工作,甚至會造成重大損失。
4、批復的行文要言簡意賅。要做到言止意盡,莊重周嚴,以充分體現批復的權威性。
函
一、函的概念
函是不相隸屬機關之間相互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或者向有關主管部門請求批准事項時所使用的公文。
函作為公文中惟一的一種平行文種,其適用的范圍相當廣泛。在行文方向上,不僅可以在平行機關之間行文,而且可以在不相隸屬的機關之間行文,其中包括上級機關或者下級機關行文。在適用的內容方面,它除了主要用於不相隸屬機關相互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外,也可以向有關主管部門請求批准事項,向上級機關詢問具體事項,還可以用於上級機關答復下級機關的詢問或請求批准事項,以及上級機關催辦下級機關有關事宜,如要求下級機關函報報表、材料、統計數字等。此外,函有時還可用於上級機關對某件原發文件作較小的補充或更正。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二、函的特點
(一)溝通性。函對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相互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起著溝通作用,充分顯示平行文種的功能,這是其他公文所不具備的特點。
(二)靈活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行文關系靈活。函是平行公文,但是它除了平行行文外,還可以向上行文或向下行文,沒有其他文種那樣嚴格的特殊行文關系的限制。二是格式靈活,除了國家高級機關的主要函必須按照公文的格式、行文要求行文外,其他一般函,比較靈活自便,也可以按照公文的格式及行文要求辦。可以有文頭版,也可以沒有文頭版,不編發文字型大小,甚至可以不擬標題。
(三)單一性。函的主體內容應該具備單一性的特點,一份函只宜寫一件事項。
三、函的分類。
函可以從不同角度分類:
(一)按性質分,可以分為公函和便函兩種。公函用於機關單位正式的公務活動往來;便函則用於日常事務性工作的處理。便函不屬於正式公文,沒有公文格式要求,甚至可以不要標題,不用發文字型大小,只需要在尾部署上機關單位名稱、成文時間並加蓋公章即可。
(二)按發文目的分。函可以分為發函和復函兩種。發函即主動提出了公事事項所發出的函。復函則是為回復對方所發出的函。
(三)另外,從內容和用途上,還可以分為商洽事宜函,通知事宜函,催辦事宜函,邀請函、請示答復事宜函,轉辦函,催辦函,報送材料函等等。
四、函的結構、內容和寫法
由於函的類別較多,從製作格式到內容表述均有一定靈活機動性。主要介紹規范性公函的結構、內容和寫法。
公函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內容和寫法要求如下:
(一)首部。主要包括標題、主送機關兩個項目內容。
1、標題。公函的標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發文機關名稱、事由和文種構成。另一種是由事由和文種構成。
2、主送機關。即受文並辦理來函事項的機關單位,於文首頂格寫明全稱或者規范化簡稱,其後用冒號。
(二)正文。其結構一般由開頭、主體、結尾、結語等部分組成。
1、開頭。主要說明發函的緣由。一般要求概括交代發函的目的、根據、原因等內容,然後用「現將有關問題說明如下:」或「現將有關事項函復如下:」等過渡語轉入下文。復函的緣由部分,一般首先引敘來文的標題、發文字型大小,然後再交代根據,以說明發文的緣由。
2、主體。這是函的核心內容部分,主要說明致函事項。函的事項部分內容單一,一函一事,行文要直陳其事。無論是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還是向有關主管部門請求批准事項等.
3. 應用系統開發單選題
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
1、地址碼長度為24位時,其定址范圍為(D)。
A、512KB B、1MB C、24MB D、16MB
2、軟體測試工具中(B)對源程序的數據流和控制流進行分析,發現語義錯誤。
A.動態分析工具 B.靜態分析工具 C.模擬工具 D.測試管理工具
3、一般來說,在軟體維護過程中,大部分工作是由(C)引起的。
A.適應新的軟體環境 B.適應新的硬體環境 C.用戶的需求改變 D.程序的可靠性
4、(C)的修改不歸結為軟體的維護工作。
A.文檔 B.數據 C.需求分析 D.代碼
5、(B)是Windows NT 真正的中心,它提供了一組操作系統原語和機制。
A.進程 B.內核 C.線程 D.管程
6、通常在軟體項目開發過程中,我們希望首先實現(B)的用例。
A.風險最小 B.風險最大 C.風險中等 D.任意風險
7、(A)測試是由一個用戶在開發者的場所來進行的,測試的目的是尋找錯誤的原因並改正之。
A.alpha B.beta C.gamma D.delta
8、在下列操作系統的各個功能組成部分中,(A)不需要有硬體的支持。
A、進程調度 B、時鍾管理 C、地址映射 D、中斷系統
9、數據流圖(DFD)是軟體開發(A)階段經常使用的工具。
A、需求分析 B、詳細設計 C、軟體測試 D、軟體維護
10、在UNIX系統中,下列(A)命令屬於目錄管理的常用命令。
A、Pwd B、pr C、ln D、find
11、在WWW服務中,用戶的信息檢索可以從一台Web Server自動搜索到另一台Web Server。它所使用的技術是(A)。
A、hyperlink B、hypertext C、hypermedia D、HTML
12、假設就緒隊列中有10個進程,系統將時間片設為200ms,CPU進行進程切換要花費10ms。則系統開銷所佔的比率約為(B)。
A、1% B、5% C、10% D、20%
13、下列不屬於Internet特點的是(A )
A、安全性 B、全球性 C、開放性 D、平等性
14、在ASP中的默認情況下,當創建對象實例時,該對象的作用域是(C )。
A、行作用域 B、函數/過程作用域 C、頁作用域 D、全局作用域
15、對PHP的支持比較完善,無須經過特殊設置就可以進行PHP的開發和調試的操作系統是(B)。
A、Windows2000 B、Linux C、Unix D、NetWare
相關文章推薦:
最新德固賽筆試題分享
華夏基金筆試題分享
微軟公司的筆試問題---運算題
4. 命令的特點有權威性嚴肅性和什麼性
命令的特點有權威性嚴肅性和什麼性如下:
命令是一種具有權威性和嚴肅性的指令,它是由上級向下級發出的,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的指示。除此之外,命令還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即效率性。
首先,命令具有權威性。命令是由上級向下級發出的,上級的權威和地位決定了命令的權威性。因此,命令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下級必須嚴格執行。上級發出命令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因此命令是一種具有目的性的指令。
綜上所述,命令具有權威性、嚴肅性和效率性。這些特點使得命令成為一種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促進組織的運轉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