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的程序員總被稱為「碼農」
對於一些貶義的說法,個人認為作為一個程序員應該保持「誠意開張聖聽,不要妄自菲薄」的態度。程序員一直以來看哪個是別名最多的一個職業,我姑且不分褒貶的稱之為你才吧!就像小學的時候一樣,相互之間往往喜歡區別名叫昵稱之類的,而又往往外號叫的最響小名最多的就是最受關注的哪一個,程序員在當今網路上的處境大抵如此。碼農這個詞米偶遇仔細研究過來源。參考其他人的回答知中文中的碼農大體相當於英文中的code monkey。程序員碼農說法的由來大概來自於程序員圈內自嘲的說法。這里程序員對碼農的更多理解可能更接近coder這個詞,就是說我是一個寫代碼的。可能會有人以此來明志,表面自己很熱愛寫代碼,或我很精通以此,再或者言外之意我只是一個寫代碼的,別來找我給你裝系統修電腦什麼的,我最煩這個了(ノ`Д)ノ。
程序員這個行業知名度雖然高,但是正在了解程序員是做滲坦什麼的人並不多,大多數人直觀臆想出來的感受可能是一個座在電腦前,後背前傾,頸脖前伸,面容憔悴,形容枯槁,兩眼無關緊盯著電腦,兩只雞爪子似的雙手快速的在鍵盤上敲擊,屏幕快速出現一行行一塊塊英文字元的形象。這其實只是程序員的表面,完全米有展現出大多數程序員的內在。
程序員真正的工作是解決問題,代碼只是解決問題的途徑,或曰實現方案。程序員究竟解決什麼問題呢,又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呢?首先要提到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給成員一個需求,程序員要思考如何實現這個需求。比如產品說這個登錄過程應該這樣這樣,用戶是否有通過手機或者郵箱驗證。程序員要做的就是想方案來實現這個需求。
在比如產品說我們這個網站要同時支持多少人訪問不會出現卡,或者頁面刷不出的情況。程序員接到這個需要就要思考如何設計這樣一個高性能,高並發的服務端,最終通過代碼來實現設計。
好,現在代碼寫完啦,產品發布上線了。什麼購物網站啊,大家可以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產品,什麼交友網站啊,大家可以寫好自己的介紹發布出去讓別人看到。但是還米有完,可能這個網站還要加點新功能,或者程序員自己也想,這個代碼有沒有什麼地方實現的不好,換一個方法會不會更優雅。然後又是思考解決<=實現方案<=線下測試。自己測試發現可以,這個方法很好,發布到線上,就是用戶最終使用的形態。不斷提出新需求,完善新的功能我們稱之為迭代。改善現有設計我們稱之為重構。這些都是非常有藝術感的事!
事物發展就會演缺念變出各種變體,有一些公司會把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做好,然後再交給其他公司或者個人去做實現(寫代碼)。由於在這里解決問題的過程被剝離出來(最有技術和藝術感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實現,就是敲代碼。
好比建一棟房子,房子的設計和施工方案都已經做好了,就剩下施工了,這時候只要找個施工隊就可以了。在這些做設計的公司,他們是有能力來實現這些方案(敲代碼)。
但伏喊困由於歐美日等國家人力成本高,將這些技術含量低敲代碼的苦活兒剝離出來交給相對落後地區的人去實現可以幫助他們節省人力成本。以上這個現象就稱之為軟體外包。
另一方面,在美國主導的全球生產分工下,美帝也希望將中印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固定在低端製造,勞動秘籍型的行業。
既然程序員是解決問題的,那麼是否所有電腦相關的問題程序員都能解決呢?縱向來看,計算機系統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層,應用程序<=操作系統<=計算機硬體。計算機硬體的設計研發基本和程序員無關。硬體往上就是程序員的職責范圍了。這是可以簡分為應用軟體程序員和系統軟體程序員。系統程序員的責任是實現高效的硬體管理,應用程序員則是為用戶提供高效的服務。
下面說說在這兩方面和國外的差距,手機端應用軟體(有服務端的包括服務端)差別不大,大家從自己手機中軟體就能感覺到。PC端有差距,比如人家有PS這樣的圖片處理軟體,而我們則沒有。在這方面人家發展了幾十年我們年數不夠,有差距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輩當發奮努力,以追他人之先。
另外應用程序web化應該是趨勢,這方面我們還是有優勢的,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最直觀的體驗就是不用裝很多軟體了,只要有一個瀏覽器就行。
在操作系統層面,PC如Windows,伺服器如Linux。Windows微軟獨家擁有的閉源系統,不說。Linux內核開發來講國內正在迎頭追趕,內核的郵件中中文拼音的人名越來越常見,越來越多的國人加入到Linux內核的開發中。
B. 為什麼中國的程序員總被稱為碼農求解
在中國,程序員這一職業經常被稱為「碼農」,這一稱謂背後反映了一些對於這一行業的特定看法和現實情況。程序員的工作並不僅僅是編寫代碼,而是涉及到計算機科學的廣泛應用和創造性的問題解決。盡管IT行業在中國並不差,程序員的工資也並不低,但「碼農」這一稱謂似乎帶有某種輕視的意味,暗示了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並不高。
中國的程序員生活與歐美程序員的生活存在差異。中國的程序員往往面臨更多的加班文化,而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並沒有因此提高。與此相對,歐美程序員有著更強的工程背景,工程師在社會中享有較高的地位,有工藝的傳承,文化圈和產業的歷史。
然而,中國的程序員並非沒有創造力和技術積累。有許多優秀的程序員在不斷學習和進步,他們以謙虛的態度向國外的同行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編碼,而是涉及到軟體的設計、分析和實現等多個層面。
盡管如此,中國的程序員仍然面臨許多挑戰。他們需要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同時也需要應對工作壓力和職業發展的挑戰。因此,他們需要持續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技能,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總的來說,中國的程序員被稱為「碼農」可能帶有一定的貶義,但這一稱謂並不能完全概括這一職業的全部。程序員們以自己的技術能力和創造力,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他們的工作同樣值得尊重和認可。
C. 為什麼中國的程序員總被稱為「碼農」
為什麼在中國,程序員被稱為「碼農」?
在數字化的世界裡,程序員,這群常與鍵盤為伴、代碼為舞的精英,有時自嘲地自稱「碼農」。這個昵稱的背後,既有程序員自我調侃的成分,也反映了外界對他們工作性質和生活狀態的某種認知。
「碼農」一詞,起初在程序員內部是一種親切的自我調侃,類似於「屌絲」或「2B青年」的自嘲。熟識的同行之間,這樣的稱呼並無大礙,然而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這可能會被視為一種尊重的缺失,甚至是冒犯。正如濤吳所言,就像黑人自嘲種族,但在他人眼中卻可能帶有貶義,程序員們對「碼農」這個詞的感受也是如此。
程序員的工作確實辛苦,加班是常態,而互聯網行業的競爭壓力和收入不均又常常讓他們面臨「收入低」的困境。這種辛苦與農民的辛勤勞作有所相似,因此「碼農」成了他們的代名詞,特別是那些因為技術能力不足而收入較低的程序員。但並非所有程序員都自認「碼農」,比如那些技術精湛、收入豐厚的「彈鋼琴的碼農」,他們用這種自嘲的方式,展示出一種獨特的從容和自信。
同時,程序員的自嘲並非全然負面。它反映了行業內的開放與包容,就如同測繪員的「背三角架」,工程師的「畫圖」,每個人都有自我調侃的權利。互聯網行業的影響力使得「碼農」這個詞廣為流傳,但自嘲和貶低職業的界限,並不等同於職業價值的貶低。
然而,將中國程序員整體視為「不體面」的工作,這樣的觀點有待商榷。程序員的范疇廣泛,涵蓋了前端、後端、資料庫、伺服器等多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有其專業性和尊嚴。在中國,程序員群體在技術和國際接軌上有著顯著的進步,他們中的佼佼者不僅在技術上有所建樹,也在行業交流和開源項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於濤吳的一些觀點,比如工作缺乏創造性、知識與文化的定義,以及對工具和習慣的固執,我們需要更具體地審視。創新並非每天都存在,任何行業都有其特定的挑戰和重復性。知識與文化並非孤立的,它們相互影響,而工具和習慣的更新,是所有專業人士不斷追求進步的標志。
總的來說,「碼農」這個詞雖然帶有自嘲意味,但它所反映的,其實是程序員們在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下的生活和心態。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專業,理解他們的自嘲,因為這正是他們面對挑戰,保持幽默感和堅韌精神的方式。畢竟,每個程序員都是他們領域的「碼農」,但也是他們領域內的專家和創新者。
D. 為什麼中國的程序員總被稱為碼農
中國的程序員總被稱為「碼農」的分析如下:
目前的軟體工業和製造業非常相似,以來料加工式的低水平重復勞動為主。就好像農民仰賴著老天提供種子、土壤、陽光和水,中國程序員仰賴著洋人提供設備、技術和理念,從微處理器、操作系統、編程語言、編譯器、IDE、編程框架到應用程序,除了做晶圓的沙子是本地產的,幾乎沒有什麼屬於自己,每天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把別人已有的東西按照自己的,甚至不是自己的,需求裝配一下,沒有什麼創造性,也很少有業界的技術積累和傳承出現,即便有也流傳不開,畢竟程序員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知識,沒文化,就是說這樣的狀況。
編程活動和機械電子一樣可以視為一種工藝(craftsmanship),從事此類工藝活動的人可以叫做工匠或者工程師。經歷過工業革命的歐美國家,有深厚的工程根底,從機械到電子再到軟體,都是國家產業的支柱,滋養著社會中堅力量的中產階級。工程師的社會地位普遍比較高,他們有工藝的傳承,有文化圈,有產業的歷史。